2006-04-08

廈門街

廈門人不以廈門街為榮







讓我們開始走一趟廈門街之旅吧!

  廈門街(Jana Amoy)是詩巫一條建於1948年的老街。當時以廈門人為主的聚居的地方而有的稱號。廈門人基本上是前來詩巫最早的華人。廈門人也稱為漳泉人。  
  該街最先是由已故商人蔡壽全與蔡壽祿在此爛泥地建起兩排木板屋。在兩年內共建了15排長屋式的木板屋。今天這些木屋大部份已重建,不過仍以木屋為主,不少鋼骨水泥建築物也興起,不過地勢差而出現下陷,許多住屋都已七倒八歪的,導致不少人都已搬遷他處。新世紀的廈門街已成為詩巫的一條陋巷,也令從事政治者頭痛及眼酸的地區。
 
 








一個木屋前的阿姆
紅水溝已成為綠水溝


  該街基本上是沿著一條紅水溝(所謂紅水溝就是水流經樹根後而成黑紅色而稱之,在熱帶雨林多有這類的小河流,又叫紅水溝)流進拉讓江。該紅水溝始自烏也路中段森林路之保護林內。由於這裡是一片沼澤地,所以廈門街就建起一條木板橋,以防漲水時可以行路。   
  







這張在廈門街所拍是典型的木屋與窄小街道

  廈門街隨著歷史的變遷,路口接南蘭律大道,前方都已建成許多高樓大廈,不過基於地理因素,廈門街仍然是街一條,一旦下雨多一兩個小時,就成為水鄉。目前這一條街幾乎逢雨必漲,原來的屋主也都已遷往他處,房屋則租給伊班人或土著,所以也有人把現在廈門街稱為“拉仔”街。拉仔是砂拉越土著(native)伊班人(Iban)的別稱。

  詩巫的廈門人一直以開埠有功為榮,但肯定不以糟蹋、醜巷般的廈門街為傲的

  在下於3月7日發佈的“正在塑造中的詩巫”Sibu in the making,提及拉讓江流水經過電腦加工由黃變綠,詩巫黃金水道變色;廈門街兩邊原是紅水溝則不用電腦“作手”由紅變綠,卻好不嚇人,這是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又因為地理形勢所致,廈門街面對枯萎困境(a dilemma)。
  Sibu in the making,
Amoy in the dying。










大部份詩巫人可能不曉的
在離開市區不到5分鐘車程會有這樣的住宅區吧!


這張從反照鏡拍的廈門街,
前方就是詩巫市區一部份:晶木大酒店(Kingwood Hotel)與Kawan酒店,
据影者與後面的街道,全條街約半公里長吧了!

2 条评论:

匿名 说...

福州人以福州街為榮嗎?

遲早發展而已.

匿名 说...

Sibu in the making,
Foochew in the decaying;
Sibu in the making,
Hakka in the holding;
Sibu in the making,
Hainan in the hiding;
Sibu in the making,
Hing hua in the withdrawing;
Sibu in the making,
Nobody is in the winning;
Sibu in the making,
Everyboding in the sleeping;
Sibu in the making,
Jesus Christ in the resurrec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