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阅读进展未达标,
若周读一种应有52种,
然而实际上僅阅读了48种。
不过,2019年仍然可以加油,对不?
梦里书阁(146)
书名:Night
原名: French:
La Nuit/Yiddish: Un di Velt Hot Geshvign
作者:Elie
Wiesel
译者:Marion Wiesel(作者太太,自法文翻至英文)
出版:Hill
and Wang(New York)
读完埃利·维瑟尔(Eli Wiesel)著《开放的心》还真是逼不及待地要找他的最早自传著作:《夜》,很快在网络上找到了电子版的全文加上1986年他在诺贝尔得獎上的讲话。第一次阅读完一本电子书,让人更加体会二战期间犹太人所遭遇的非人的经历。
作者埃利1928年出生于现在罗马尼亚的Sighet镇,故事写的时间是于1941-1943年,后来该镇由纳粹入侵匈牙利,犹太人开始被驱逐到波兰的集中营。
在《夜》中,主要描写作者他和父亲Chlomo Wiesel在1944年至1945年间,被送往纳粹德国奥斯威辛(Auschwitz)和布痕瓦尔德(Buchenwald)集中营的种种际遇。作者与其他犹太人一样亲历了“非人”的待遇,所有人性、道德与价值都已泯灭,人人只为自己而生而死。他曾对父亲被纳粹兵士的虐待的呼声保持沉默,最后父亲因病死在他的眼前。当时他才16岁。
作者在英文版本的序中,提及有关把经历写成书,不一定说明文字的力量,但若一个人昨天保持沉默,那明天也继续沉默。意思是若不把这种经历讲出来,真相永远不能大白。(Books no longer have the power they once
did. Those who kept silent yesterday will remain silent tomorrow.)
“对于一个倖存者,可以选择为死者或生者见证,但他不应该对未来的一代剝夺及忽视于属于大家的集体回忆。若忘记以往的遭遇等于是为死者做了第二次的杀害。(For the survivor who chooses to testify, it
is clear: his duty is to bear witness for the dead and for the living. He has
no right to deprive future generations of a past that belongs to our collective
memory. To forget would be not only dangerous but offensive; to forget the dead
would be akin to killing them a second time.)
最初这本书是用法文撰写,1960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116页的英语版本。五十年後,它和普利摩·李维(Primo Levi)的《如果这是一个人》(Survival In Auschwitz)及安妮·法兰克(Frank Anne)的《安妮的日记》(详见梦里书阁145)齐名,并列为犹太大屠杀的经典作品。看来下一本书要找的是《如果这是一个人》一书了?!(2018年12月25日)
梦里书阁(145)
《安妮日记》
作者:[德]安妮.弗兰克
译者:李文雅丶张霖源
出版:北京燕山出版社
日期:2011.7(2017.8)重印
Originally published: June 25,
1947
“纸比人更有耐心"(页2丶107)安妮在匿藏的两年生活里,藉着文字抒写自己心声在一本被她叫做“基蒂"的日记中。日期自1942年6月14日至1944年8月1 日。不过,三天后,8月4日被一名荷兰人出卖 ,安妮与躲藏的8人被带到集中营,最后只有安妮父亲奥托弗兰克一个人活着离开了集中营。
《安妮日记》是一本13-14岁的少女安妮•弗兰克(Frank
Anne,1929-1944)与家人因害怕被纳粹的迫害而躲藏在荷兰首都阁楼上的一间秘密小屋所写的生活情景。年纪轻轻,虽然描述自己家人的日常生活的遭遇,但安妮也能把犹太人面对的政治局势,记录的很仔细,让读者从一个小屋里明白欧洲犹太人所面对的空前浩劫情景。
她曾经容秘密小屋“跟那些没有躲起来的犹太人相比,我认为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就是天堂。"(页67)。虽然她“还是最希望有个自己的家,能够自由地走来走去,能够重新上学。"(页90)
然而,在有限的空间相处,三家八个人,是会有磨擦的。安妮在躲了一年多后的1943年9月16日记下:“在一起住得越久,大家的关系就越糟糕。吃饭时谁也不敢说话了,因为不管你说什么,都会莫名其妙地惹人生气。我每天都服用镇静剂来消除恐惧和抑郁,但这也不能让我的心情変好点儿。也许开怀大笑比吃药更有效,可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该怎么笑。"(页95)
在小阁楼里住了两年,安妮渐渐步入少女期,“我有点儿难以开口,因为是关于我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変化。"(页112)
躲藏久了,让人想到外面世界自由自在,安妮说:“对于一个寂寞或是伤心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与蓝天丶大自然和上帝谈谈心!……我们在这儿似乎躲了一仲世纪,错过了许多好东西。……我说的不是什么外在的物质需要,而是内在的精神食粮:我像你一样渴望自由和新鲜空气。"(页136)
她也曾经质疑过上帝,“是谁把我们置于水火之中?是谁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犹太人?又是谁让我们受尽了世间的苦难?是上帝,是上帝在考验我们,但他总有一天会来拯救所有的犹太人,只要我们能经受得住一切苦难,只要还有一个犹太人活下来,那么犹太民族就不会灭亡,相反,一定会更加茁壮地成长。"(页180)
安妮是一个好学的女孩,阅读学习语文,她表示自己必须得上进!“我要活下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啊,上帝啊,感谢您!是您给了我这种天赋,让我会思考丶会写作,能用笔来表达内心的一切!"
“现在只要一提笔,我就会忘掉所有的烦心事。忧愁不见了,勇气随之而来。可是……我会写出什么伟大的作品来吗?我会成为一个记者或者作家吗?我希望会,衷心地希望!因为我热爱写作,它能抓住转瞬即逝的一切,我的思想丶我的愿望,还有我的喜怒哀乐。"(页171)
这位少女一心一意要当作家,她曾希望,以日记里的记载为基础,写一部取名为《秘密小屋》(Das
Hinterhaus)的小说。“如果上帝让我活下去,我会比妈妈活得更有意义。我要走向世界,为全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页181)。遗憾的是,她生前没有这种机会。死后,她的日记让她走向世界。
1947年在她去世了两之后,这本日记被拿去出版,引起哄动。去年还出版了《安妮日记》漫画版,但安妮的故事多次被拍成电影。目前《安妮日记》已被译成
70种文字并加以出版。
2018年9月25日在下夫妇与吴庆明丶蔡晓明夫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行时,想坐有轨电车要去找王子运河(Prinsengracht)大街旁的这么一栋被安妮形容为是秘密小屋,她与家在在一间阁楼小屋里躲藏了两年。遗憾的是坐错方向,未能登门拜访。该屋就是在希特勒政权后,她和全家人流亡荷兰。他父亲在那里开了一家公司。1942年,德国侵占了荷兰,弗朗克全家不得不隐居,和另外一家挤住在这个秘密小屋里。
最近有荷兰战争文献研究所发现,在《安妮日记》中的1942年9月28日,安妮用褐色的包装纸粘住了第78页和79页,以避免被他人读到。该所运用数字照相技术揭开了相关段落的秘密,有关正处于性成熟及对同匿藏的一位少年人,彼得谈恋爱的经过,该两页则是安妮对于性幻想的描写。
安妮的父亲奥托是躲藏在秘密小屋的唯一一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1947年,他公布了救援者转交的安妮的日记。在计划于2019出版的科研版里,《安妮日记》将收入现在才发现的这两页。《安妮日记》除了看到一个少女的文采,但更让人心酸的是文后附录提及安妮终于逃不过希特勒的魔掌而遇害的段落,让人眼红(不好意思,在下阅读过不少书,这本书竟然有股要落泪感觉。当年据说有六百万犹太人的生命被虐杀。(2018年12月24日)
梦里书阁(144)
《刘钦侯传》
作者:黄孟礼
译者:张怡、陈康胜
出版:砂罗越彭城刘氏公会
“刘钦侯捐献大部份家产给政府建医院,惠及病人,是当年轟动砂拉越的大事。" ——刘子政
刘钦侯(1868-1932)先生于1916-1932年,曾先后约14年在诗巫,以种树胶及经营船务中所赚的錢,在欲返回中囯以前,把財产无私地捐了出来,建一个较有規模的医院,取代原有简陋医护诊所,为让更多病黎造益。
刘钦侯医院于1936年建竣,刘钦侯于1931年在返回中囯后不久就去世了,沒有机会看到医院的落成。这座医院一直到1994年9月1日,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詩巫郊外东边8公里处,就是通往机场方向路边,兴建一座新的中央醫院,才渐被取代。1996年8月3日,刘钦侯紀念馆筹建会在原门诊处设立“刘欽侯医院纪念馆",給人参覌。不过,劉欽侯医院有一部份建築物充为诊疗所(Polyclinic),仍然提供的医疗服务。2005年6月.旧医院全面被拆除。
2008年12月4日,一座翻新的“刘钦侯医院紀念馆"正式在原址重建,落成开放给公众人士参观。这也是全马来西亚唯一的医院纪念馆,不只为了纪念刘钦侯先生的功绩,也是一所富有历史与教育功能的医疗博物馆。
2008年12月4日,一座翻新的“刘钦侯医院紀念馆"正式在原址重建,落成开放给公众人士参观。这也是全马来西亚唯一的医院纪念馆,不只为了纪念刘钦侯先生的功绩,也是一所富有历史与教育功能的医疗博物馆。
砂拉越彭城刘氏公会为配合创会40周年,特別要为刘钦侯先生立传,成立了一个编辑委员会,进行搜寻及编彚资料工作,並以公会主席刘伯举先生为編委主席,前后安排前往中囯的福州及菲律宾的马尼拉进行田野调研,终于这本《刘欽侯传》得以面世。这本书不只为刘氏公会一位宗亲的有功人士立传,也为诗巫的医疗与地方历史,填补了一段被人忽略的史料,也希望藉著文字纪录让新生一代可以了解刘钦侯的为人生平,也可以让后人学习的楷模。盼望这本书,在刘氏逝世87年后的新时代,激励年轻人发扬“刘钦侯精神",那就是传承诗巫福州垦场港主黄乃裳的“利他主义",为这块土地注入更多的助人、舍己、溫馨、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爱心,如拉让江源源不断的流水,流经及滋润更多人的心田!
在编委会的调研之下,我们也发現刘钦侯的家族里,除了诗巫有一座“刘钦侯医院纪念馆",在中囯的福州也有一座曾是纪念刘氏父亲刘孟湜牧师的“刘公纪念堂"(現称覌巷堂)及一座以刘氏的外甥,即姐姐的儿子“张天福纪念馆”,也是福州市以一个人命名的茶博物馆。在一百多年历史当中,一个家族有三个纪念馆的成立,这是一个怎样的家族,竟然在海內外建三座纪念馆,让后人去纪念呢?这本小书將一一为读者揭开这个“刘家传奇"的故事。
下列是星洲日报记者陈发炎先生所撰写的一篇有关刘钦侯传的报导,刊于该报2018年11月9日的新闻专题版,页12。
相信詩巫人對早前的劉欽侯醫院,現為劉欽侯醫院紀念館的江邊古式建築並不陌生,但對劉欽侯這位偉人事蹟你又知道多少?砂拉越彭城劉氏公會主席劉伯舉趁著慶祝該會創會40週年之際,特贊助推出《劉欽侯傳》,並請來本地文史研究工作者黃孟禮執筆擔任主編,讓福州移民後代對先賢先輩有更一步的認識及了解。
《劉欽侯傳》推展禮將於11月9日(星期五)早上11時30分,在晶木酒店的5樓晶木廳進行,屆時劉欽侯的15名遠在中國的後代子孫,包括高齡90歲的養子劉成都將親臨見證,讓整場活動更具意義。
★劉欽侯財產捐建醫院
來自中國福州的劉欽侯生於1870年,卒於1932年。他是在1916年至1931年期間遠渡重洋來到詩巫從事種植樹膠及船運事業,其最無私的事蹟莫過於在返回中國前將絕大部分賺來的財產捐獻出來與當時砂拉越白人拉惹政府一對一興建劉欽侯醫院取代原有簡陋的醫護診所,並委託富雅各牧師與林開臻牧師代為監督,完工後從1936年至2005年間為整個拉讓江流域的數十萬居民提供近70年的醫療服務,為人所津津樂道。
儘管現今劉欽侯醫院已被新醫院所取代,但2008年這裡搖身一變成為劉欽侯醫院紀念館,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更是全馬唯一一座醫療博物館,富有歷史意義和教育功能。然而,劉欽侯家族在世界上共有3座紀念館,另2座皆設在中國境內,為其父劉孟湜牧師的劉公紀念館(現稱觀巷堂)和其外甥的張天福紀念館(中國茶學泰斗),一門三傑堪稱劉家傳奇。
★劉伯舉:造福中區無數病黎
亦為《劉欽侯傳》編輯委員會主席的劉伯舉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劉欽侯傳》推展禮是砂拉越彭城劉氏公會創會40週年兼砂拉越彭城劉氏公會聯合總會創會20週年雙禧慶典的系列活動之一,是為讓劉氏子女了解,詩巫劉家除了在政經文教界有很多出色人才外,更不可忽略一位願意把家產捐獻出來的劉欽侯。
“試問哪有人願意將大部分的財產所得拿出來建醫院?儘管劉欽侯只在詩巫打拼生活工作14年左右,但他明白取之於社會、回饋社會的道理,在返回中國前留下極其美好的榜樣,把自己有的分給人,造福詩巫拉讓江流域,包括詩巫、沐膠、加帛、桑、民丹莪及泗里街等無數病黎,功勞極大。他不是代議士,卻這般真心為民服務,更顯難得。”
基於幾十年過去,還沒有一本專門細說劉欽侯種種的書籍出現,所以劉伯舉早就萌生推出《劉欽侯傳》的概念,用以感恩及紀念這位歷史偉人,而今在劉伯舉身體力行的贊助出國考察及印刷費下,全球第一本《劉欽侯傳》應運而生,他也希望下一代能繼續傳承歷史,記住這位偉人無私事蹟。
編委會赴中菲考察尋訪
劉伯舉稱,《劉欽侯傳》編輯委員會特於今年1月15至23日前往中國福州市和3月28日至4月4日到菲律賓的馬尼拉進行考察與尋訪工作,且在編輯同仁的努力下,包括現有文字資料的收集、詳細的考察、相關人物的口述記錄整理工作等,這本自傳終於可以在慶典大會前編印成冊,共3000本之多。
“我們也到中國拜會劉欽侯的後人,並邀請他們前來參加推展禮,讓他們知道遠在詩巫的福州移民後代飲水思源,並沒有忘記劉欽侯這位偉人的貢獻。”
他說,感恩過去一百多年來先賢先輩的努力耕耘,歷經艱辛血汗才得以讓我們可以坐享其成。詩巫許多子民因享有先人成果,而在政經文教等方面多有成就。然而,雖在醫療界有成就者眾,但詩巫醫院又已面對人口增長不敷應用的情況,還缺乏專科醫生及足夠的醫療設備,所以我們期待劉家會出現第2位、第3位等的劉欽侯,無私及毫無保留的做出貢獻,為這塊土地興建更多專科醫院,如心臟中心、癌症中心等,讓更多人受益。
過去曾受到劉伯舉委託編寫《福州人拓荒路》及《舌尖上的福州十邑》2本書籍的黃孟禮今次再被劉伯舉邀請出任《劉欽侯傳》主編一職;劉伯舉認為,黃孟禮忠於歷史,用心撰寫,所著作品都值得信賴。
★黃孟禮:受“利他主義”薰陶
黃孟禮對移民史有深入的研究,曾寫過福州人、古田人及興化人來詩巫的相關著作等,手頭上掌握的歷史資料非常豐富;他說,劉欽侯是位特別之人,引起他的寫作興趣,加上過去有關劉欽侯的資料不夠齊全,所以決定接受委託,來“尋根究底”,盡量將歷史資料挖出來。
“有多少有錢人願意把所有的財產奉獻出來?根據情況分析,劉欽侯並非大富大貴之人,當時他從事的樹膠行情一般,所以是憑著刻苦耐勞的精神存出一筆款項,且回國前還捐獻出來建醫院。劉欽侯醫院是詩巫40歲以上人士的集體回憶。”
他認為,劉欽侯受到詩巫福州墾場港主黃乃裳的“利他主義”薰陶,並延續此種思想,處處為他人著想,且其父劉孟湜也是名牧師,對他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希望透過這本自傳的出版也能喚醒下一代繼續傳揚“利他主義”。
深入英基羅還原史實
黃孟禮於去年12月份接下這份差事後就著手資料收集,包括今年1月及3月分別去中國和菲律賓考察,以尋找和佐證相關資料等。當然,劉欽侯在詩巫的生活資料收集也很重要,所以他深入對岸英基羅鄉區尋找劉欽侯走過的一點一滴,盡量還原史實。
“此次中國行最令人感到興奮的就是找到劉欽侯的養子劉成及養女劉美珠,現已高齡90歲的劉美珠出生於英基羅,當初被抱到中國時才一兩歲大,目前臥病在床,當看到詩巫團隊來訪時,特別高興,直呼是娘家的人來了。然而,我們也找到劉欽侯在中國福州的墳墓。”
他提及,之所以到菲律賓馬尼拉考察是因為劉欽侯當年曾在當地就讀師範學院、並在海軍基地擔任行政工作和在菲律賓最早的華文學校中西學堂任教,但相關資料不多,所以只能大約串聯起來。
今年6至8月份,黃孟禮開始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執筆,並推掉所有的晚上應酬專心寫作,有時凌晨三四時也起床趕工,並笑說:“早上會被劉欽侯叫醒”。經過最後的校對、排版及中英翻譯後,前後約1年時間《劉欽侯傳》終於出爐。
收集完整資料有難度
黃孟禮稱,劉欽侯已逝世86年,關於他的文獻記錄不多,所以資料的完整收集呈現有一定的難度,有些部分無法具體詳敘,且劉欽侯的偉績也不是一本書就能夠道盡。希望有興趣者能以此傳記為範本繼續發展下去。
“我們身為移民後代,必須對移民史有進一步的認識,了解先賢先輩早期的不易生活及困苦環境,並記得飲水思源,這也是我投入研究移民史的原因之一,未來還會進行相關的書寫工作。同時也希望劉欽侯的‘利他精神’能延續下去,所以也要呼籲學有所成的年輕醫藥專才回詩巫發展,特別是成立心臟等專科中心。”
另外,今年4月12日砂拉越城市發展及天然資源部發出公文,批准在劉欽侯醫院紀念館前方設立“劉欽侯路”牌子,是政府對劉欽侯貢獻的一種肯定。(星洲日报2018年11月9日陈发炎报导)
(后续1)
2018年12月5日
刘钦侯养女刘美珠原为英基罗人,
原是黄福元与陈嬌妹的女儿,他们育有一男两女,最大是黄应台,第二是刘美珠(原名不详),第三是黄雪英。黄福元一家原住在达山超群学校附近,並为刘钦侯割树胶,不过他于1930或31年去世。由于福元的一位哥哥好睹吸鴉片,竟然把黄雪英卖给泽洛邦河的吴姓的家作童养媳,育有2男1女,后来又嫁给许姓育有2男2女。福元的太太陈嬌妹怕其伯伯会把第二女儿也会卖掉,就把她送给刘钦侯,当时刘氏较富有,觉得给他有保障。因此,第二年,刘钦侯就把这女儿命名为刘美珠,並带她回中国。
陈娇妹在丈夫去世后约两三年,复出嫁给林进逞(廷)为妻,她带著大儿子应台到林家。后来他为林家生了8男女,留活的四女二男:林万振、林玉仙、林玉釵、林玉珠、林万锦、林玉英。陈娇妹到80岁仍能种菜及卖菜的,並于2010年逝世,享年103岁。
黄应台,育有4女2男,于2016年逝世,享年91岁。
林万振83岁时去世。林玉仙现81岁,林玉釵仍住在英基罗73岁,林玉珠69岁住诗巫,林万錦67岁居住在新山,林玉英66岁住诗巫努利北路第一巷2A。
2018年12月5日林玉釵与林玉英在诗巫接见了砂罗越刘氏公会主席刘伯举、甲必丹刘贤远及黄孟礼。
(后续2)
2018年12月12日
"这是我妈?″
2岁多就被刘钦侯领养抱回中国福州的诗巫英基罗女孩刘美珠今年92岁,终于知道自已身世,不禁呺啕大哭。《刘钦侯传》面世后,编委会找到了她在诗巫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並晓得其亲生父母姓名。今天福州的一个公寓听到一个原是英基罗老妇睹相片思亲的泣声,砂刘氏公会主席刘伯举及秘书刘锦虎等在旁慰问的感人一面。刘钦侯1916年到诗巫,1931年回福州前把产业捐献充建刘钦侯医院,造福拉让江流域无数病人。
(后续1)
2018年12月5日
刘钦侯养女刘美珠原为英基罗人,
原是黄福元与陈嬌妹的女儿,他们育有一男两女,最大是黄应台,第二是刘美珠(原名不详),第三是黄雪英。黄福元一家原住在达山超群学校附近,並为刘钦侯割树胶,不过他于1930或31年去世。由于福元的一位哥哥好睹吸鴉片,竟然把黄雪英卖给泽洛邦河的吴姓的家作童养媳,育有2男1女,后来又嫁给许姓育有2男2女。福元的太太陈嬌妹怕其伯伯会把第二女儿也会卖掉,就把她送给刘钦侯,当时刘氏较富有,觉得给他有保障。因此,第二年,刘钦侯就把这女儿命名为刘美珠,並带她回中国。
陈娇妹在丈夫去世后约两三年,复出嫁给林进逞(廷)为妻,她带著大儿子应台到林家。后来他为林家生了8男女,留活的四女二男:林万振、林玉仙、林玉釵、林玉珠、林万锦、林玉英。陈娇妹到80岁仍能种菜及卖菜的,並于2010年逝世,享年103岁。
黄应台,育有4女2男,于2016年逝世,享年91岁。
林万振83岁时去世。林玉仙现81岁,林玉釵仍住在英基罗73岁,林玉珠69岁住诗巫,林万錦67岁居住在新山,林玉英66岁住诗巫努利北路第一巷2A。
刘钦侯养女刘美珠亲生母亲陈娇妹 |
2018年12月5日林玉釵与林玉英在诗巫接见了砂罗越刘氏公会主席刘伯举、甲必丹刘贤远及黄孟礼。
(后续2)
2018年12月12日
"这是我妈?″
2岁多就被刘钦侯领养抱回中国福州的诗巫英基罗女孩刘美珠今年92岁,终于知道自已身世,不禁呺啕大哭。《刘钦侯传》面世后,编委会找到了她在诗巫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並晓得其亲生父母姓名。今天福州的一个公寓听到一个原是英基罗老妇睹相片思亲的泣声,砂刘氏公会主席刘伯举及秘书刘锦虎等在旁慰问的感人一面。刘钦侯1916年到诗巫,1931年回福州前把产业捐献充建刘钦侯医院,造福拉让江流域无数病人。
梦里书阁(143)
《The Race Against The STASI》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Dieter
Wiedemann, The iron curtain and the greatest cycling race on earth
作者: Herbie Sykes
出版:Aurum Press(UK)
日期:2016
这是一个东德脚车明星,年轻人Dieter Wiedemann在一个冷战时期,用脚车跨越了东西方边界铁幕的故事。作者(Herbie Sykes)大量访问了他的家人和朋友,还从档案里查阅了声音记录,包括东德国安部档案、剪报及书信等。
东德国安部是当时共产统台下的东德国家安全部(德语: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通称Stasi,或译“史塔西”,成立于1950年2月8日。史塔西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史塔西主要负责压制东德国民及政治异议者的监视工具,采用恐吓的方式加以威胁。
1964,書中主人翁Dieter被选为东德的和平脚车赛代表要参加环法脚车赛而被安排与其他选手前往西德边境的Giessen小镇进行选拔赛。Giessen离开他的女朋友Sylvia的家不远,因此他想到“逃亡"的策略。Dieter
Wiedemann是在较早的两年前认识及爱上了Sylvia,当年Sylia自西德前来东德的Floha探访亲人而与Dieter认识,后来女孩回去西德后他们两人虽然隔有柏林围墙但未能阻止双方的鱼雁往返,感情渐深。由于政治进一步收缩,东西德不能互相往来,若两人要在一起,有一个需要迁往另一边的。
1964年7月4日的下午在集训间有个休息时间,Dieter对技术员说要用自己的脚车去踩踏一回时,就再也不回头,踩向女朋友的集合地点(有如戏剧般的情节可以参阅页223-231)。 Dieter在西德获得政治庇护并得到西德脚车队的专业合同并于1967年参加环法脚车赛。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结婚了,然而他们经过了好长的时间的磨合,並于8年后他有机会重新回到德国与父母见面。然而,母亲对他仍然很不谅解,在Dieter逃奔西德之后,造成父母的困忧,同时哥哥也是一名脚车手的Eberhard因而被阻参加任何赛事。
这是一本有关踩脚车骑手的故事,也是主人翁与东德国家安全局的对峙故事,更是与女朋友的爱情赛事。五十年后这个故事才被写出来,作者还找出东德国安部的相关档案丶剪报丶信件等穿插在其中,看起来有点是历史档案资料,但却能彼此连接与贯穿。
因此,Dieter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P.386)包括其女友Sylvia也表明她被卷入其中好像整个生命是一场东与西的战争.(P.318)
政治造成许多国家丶社会丶人们的隔阂,但是爱情却是可以突破人间的阻碍。这本书是2018年10月14日与太太陈美钟自德国的法兰克福飞往伦敦转机期间在WHSmith书店买到,吸引是有关踩脚车的书,原来是一本冷战期间的踩脚车出走的故事,也是一本有关爱情的故事。(2018年12月15日阅毕)
梦里书阁(142)
《开放的心》
原名:Coeur ouvert
作者: 埃利维瑟尔(Elie Wiesel)
译者: 沈台训
出版: [台]商周出版
一场手术过后,作者体会:“我已经学到了,我不应该食用某些食物,必须避免某些活动,而且应该平心静气接纳某些处境。"
“我深知每一刻都是一个新起点,每一次与人握手都是一个承诺丶一个表示内心平和的记号。"
“如果人生不是一场庆典,何苦念念不忘?如果生命—我或其他人的生命—不是对他人的奉献,那麽我们在这个人世间又有何大事可做?"
作者,埃利维瑟尔见证过纳粹德国大屠杀,幸存并活了八十多年,一个突如其来的心脏绕道手术,他凄美地形容又现眼前的死神:“前路褪去,过去化掉无踨,在我的墓地前丶我的身后,我童年的花园"。他感觉重上了二战时那班死亡列车,并重新质疑上帝为何抛弃他他时,不忘诵念童年的祷词:“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主。"
埃利在质疑上帝后,仍然高声宣告对祂的信仰——亚伯拉罕丶以撒丶雅各的上帝。他承认起身反抗天主,但从未背弃祂。
手术后,他历劫归来,如同当年集中营解敦翌日,他在愤怒与感恩两者作出选择。
作者认为人生存在许多选择:仇恨的丑恶与反对仇恨的愿望之间;黑暗与光明;身陷囹圄,也可能自由自在,甚至流亡途中,也存在友谊:文字可以诅咒辱骂伤害他人,抑或使用文字去进行疗愈,以安慰人心;绝望的故事,一转而为反抗绝望的故事……。
作者埃利生于1928年,死于2016年,曾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出版过60多本的文学与非文学的书。本书于昨天拿到,昨晚花了不到两个小时阅毕,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读完有如本书的封面的小标:“在生死之间的爱与希望,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起点。"
读完这本书要去找作者于1958年出版第一本自传着作《夜》(La Nuit)一书了。(2018年12月15日)
梦里书阁(141)
《一个伟大文明的垂暮》
原名:Twilight of A Great Civilization
作者: 卡尔亨利(Carl F. H. Henry)
译者: 金继宇等
出版: 大使命中心
犹太—基督教,源自东方的以色列,却在西方欧陆发迹,并以基督教立国,后清教徒到美洲设教,渐成为全球化的宗教。犹太—基督教的中心思想塑造了西方的世界观,筑构了普世的民主丶自由丶道德丶人权丶科学丶哲学等的人文价值观。
“圣经一神论支持了西方文化的认知性,引证了一个历史的直线观,确认人生命的神圣,以及人看管宇宙的责任;也培育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带来西方社会以怜悯为怀的人道主义,显明末期时善会得胜与人类会从不公正中得释放的异象;更为一种具有道德与属灵能力的新社会提供可行的动力与方法"。
然而,曾几何时,欧美的基督教信仰面临了空前严竣的挑战与没落。享利博士指出“新蛮族主义"(New barbarianism)衍生于人文主义彻底拒绝神以及西方文化(以犹太与基督教为骨干)的基础。新蛮族主义不只是拒绝了西方的遗产,还抱着一个新的异教心态。何况今日的基督教未能把圣经基要真理引用到当代所关切的重要事情上,虽然承认本身信仰是基督教,却在行动上脱离教会,教堂仍然富丽堂皇,不过出席聚会者人数正急速下降。
作者在结论中提及今天教会要作出两个选择:
一是附和社会,只承认一些私人信仰,在诸多现代神明上再加上一尊偶像;
一是高举旗帜,宣扬一位更高的君王,祂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今天基督教如果重申一个普世的真理,仍会出现各种顽强敌意,但基督徒学者的要务,是要解决思想分岐与现代文明的混乱。圣经一神论的失丧带来了一连串严重的不良影响,从一神论到人文主义,再从人文主义到主张人不过是兽——正是这个时代的新异教。
基督徒应该直截了当地指出现代极其偏差的伦理与认知的指南,而应回归自我启示的神与祂的道德律,同时以身作则。(2018年12月6日)
梦里书阁(140)
《薛承恩传:一部东方的史诗》
原作名: Nathan Sites, An Epic of the East
作者: Sarah M. Sites
译者: 辛福音译作组
出版: 辛福音译作组
日期:2018年5月
这本《薛承恩传》被号称为第一本美国早期基督教宣教士在中国福建宣教的历史传记,对于诗巫人而言更有意义的是这位宣教士薛承恩是为港主黄乃裳施洗的牧师。
薛承恩(Nathan Sites, 1830-1895)是美国俄亥俄人,毕业于该州卫斯理大学,并响应成为首批前往中国的宣教士。
1861年6月10日与新婚妻子挥别万般不舍的母亲,经过101天的海上航行,于同年9月19日抵达福州。他们先住在福州郊区的牛坑村,学习华语与福州话。
薛在福州为第一位施洗的谢锡恩,1869年谢与其他六人在天安堂被按立为七金灯台,他们成为福州最早美以美会牧职人员,为在地的布道先锋。谢锡恩经常与薛一起长途跋涉,布道探访,成为得力助手,也是秘书,协助翻译韦斯利传(即卫斯理传)等着作。谢也曾受邀前往美国参加卫理公会年会,还在华盛顿得到了美国克利富兰克总统的接见,同时获得一所美国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
1866年,他为闽清六都黄乃裳施洗,并加入传道与美以美会文书等行列。黄协助薛牧翻译《圣经图说》丶《天文图说》等书,光绪年间进京考试,中甲科举,参与维新运动的公车上书活动,戊戌変法败之后,率领福州移民到婆罗洲砂拉越的诗巫,建立新福州。三年后黄回到福州参与辛亥革命成功后被委为福州省交通部长一年。
除此之外,薛也到南平丶尤溪丶永春丶古田丶平潭丶兴化等地区布道,创办了福建省第一个孤儿院丶女子学校丶华南女子学院丶神学院和医疗事业等。一次他在南平因为教会会所改建,引起当地居民纠纷而被围攻,拳打脚踢,用尖叉子朝他的眼部猛刺,受了重伤,后经拯救,眼睛恢复了视力,脸颊上却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1895年2月3日,薛在闽清六都教堂讲道,当晚病发,回去福州的船上向天父作了最后的祷告,于2月10日病逝,享年65岁。美丶英丶法丶德丶俄丶意丶日等各国领事均下半旗玫哀,福建省各界代表及在华外国等五百多人在福州举行追悼会。薛氏埋葬在福州的外国人公墓,不过到了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该墓被破坏,薛氏的墓碑被丢落在目前的蔡襄宗祠的管理人住家门前。在下年前看到时,很是感慨,教会可能对这些历史文物要好好地加以保存与保护了。
薛夫人回美国后,用18年时间完成了这本传记写作,正值印刷中的1912年12月18日夫人安息主怀,并未看到传记的面世。
这本书于2017年被翻译为中文,并于2018年首印中文版,真是可喜可贺,让中文读者了解当时福建社会及初期教会的情况,一个外国人生活在当地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书中还配有42张当时福州各地的珍贵相片.这是一本研究福建教会史不可少的读物,更是卫理宗宣教士及信徒们不能忽略的宣教书籍,阅读其中情节真会让人感动不已。
不过,书中的不少英文姓名译音沒问题,但若是重版的话,在下建议(有点吹毛求疵)若是翻译上能参照较早美以美会已经出版的福州美以美会百周年特刊或一些相关学者论着的中英宣教士统一名字或是经文用和合本圣经的话,就会更加顺口与完善了。比如福州另一位着名教士Robert S. Maclay,统一的中文名字为“麦利和"牧师,但本书翻为“麦克雷"恐怕为被误另有其人。
页25,Bishop,会督,非主教。
页36,Gibson,基顺,非吉布森。
页158,Franklin Ohlinger,式林吉,非欧林格或奥林格。
页51,Jericho,耶利哥,非杰利科。
页93,Church of True God,真神堂,非真正上帝的教堂。
页144,Bishop Kingley,金司理会督,非金斯利主教。
页161,Asbury,亚斯理,美国卫理会督,非阿斯伯里(美国地名)。
Union School of Theology,协和神学院,非联合神学院。
页120,Miss Woolston,伍尔斯顿,非吴思彤。
页176及212,Bishop Issac Wiley,怀礼会督,非艾薛克威利主教。
页177,He must increase, I must decrease,祂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章30节),非他必增加,我必须减少。
页187,Hannah, Eli,哈拿丶以利(撒母耳记上1-4章),非汉纳丶伊莉。
页211&212,Anglo Chinese College,英华学院,非英中学院。
页213,Diong Ahok,张鹤龄,非张奥克。
页219,General Conference of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总议会,非主教派。
梦里书阁(139)
《上海Salad》
作者:陈丹燕
出版:[台]时报文化出版
出版:2002年5月
被形容为自张爱玲以来,上海最富盛名的才女:陈丹燕,出生于北京,从小随父母迁移及成长在上海,写下自己在七十年代的上海的经历与生活的一本书。除了本书,作者写过三本有关怀旧上海风情的书,包括《上海的风花雪月》(1998) 丶《上海的金枝玉叶》(1999)丶《上海的红颜遗事》(2001),把曾生活中熟悉的上海每个角落,以笔画保留,包括上海的音乐厅丶咖啡馆丶教堂丶墓地丶街道等。
在下阅读这本书是由诗华日报副刊主编杨贻钫给的影印本,书中夹一张她所写的小纸条:“2006年10月8日7pm读书会,地点:Manna Café Gallery(暂订)"。那几年,几位志同道合者组织有一个读书会,每一两个月会选一本书阅读,然后聚集分享,有些书是买的,有些书就用影印的。在下没有出席那次的读书会,不久前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重新阅读,成为睡前床边的读物,但每天看几面而已。吸引在下重读不只是因为过去十年来,去过几趟上海,对上海有了一些认识,也因为其中一篇“虹桥万国公墓"的文章所吸引,内容提及有一块为外国人埋葬的墓地,墓碑用拉丁文的拼音法的外国人名字,那是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年里面,在上海去世的外国人的名字。其中有两个犹太人的墓碑,一个是沙逊家族(Sassoon
family),他家在外滩造了二十世纪初远东最豪华的酒店,建于1929年的华懋饭店,即今的和平饭店。另一个是嘉道理家族(Kadoorie
Family),他家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上海最有名的大理石建筑:大理石宫殿。作者称“在无人的墓地里默默地用墓碑的方式保留着的卜海往事,体会到那些早就进入墓地的往事,与现在活着的人皂生活中,那奇妙的联系。"
“……不论怎样的人生,最终都在一小块石碑下面归于尘土,像一粒重新被埋进泥土的种子。"(页153)
在下年前则从研究外滩建筑物的後面一两排是属于早期教会办公大楼,包括广学大楼丶真光大楼丶女基督青年会等,对于周边环境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也参访过犹太难民营,对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也有所涉猎,因此阅读起来蛮有亲切感。
陈丹燕是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她也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1990年至今22年,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现给读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学。书中即收录了王尔德的威尼斯丶萧邦澡盆公园丶圣马可修道院的壁画丶波罗尼亚的那些瓶子等。在旅行的另一个目的,作者提到旅行不光是风花雪月的日子,往往会事与愿违丶状况连连——“于是你只想着回家,快一分钟回家,早一分钟幸福,真正的归心似箭。这就是城市人平凡的旅游的另一个目的:让你认识到你的日常生活的安宁,唤醒你对平淡生活的感恩。"(页128-129)
梦里书阁(138)
《听杨绛谈往事》
作者:吴学昭
出版:[台]时代文化出版
日期:2008年11月10日
这是一本传记的书,作者吴学昭以口述及贴身访问,为当代知名文学作者杨绛作传,自出生至98岁。杨绛的创作和翻译作品不少,作者形容"杨绛本身就是一部书,一部历经沧桑的人生大书"。(页 384)
作者形容杨绛是一位"充满智慧丶幽默风趣丶卓然独立思考丶深邃锐利眼光丶沉稳细致处事"的人,诚如她在书的封面注的副标:"心明眼亮,敏锐勇敢,九十余载人生故事。"
事实上,在下会买这本书是因为原价是马币57.20,但在大众书展看到的价格:RM8,岂能不心动。类似传记通常只是浏览,但在读至杨绛上东吴大学,那是美国监理会(后合并卫理公会)办的大学,在下于2007年间曾到访过苏州大学,仍保留有东吴大学的校牌及行政大楼,才吸引在下较仔细地阅读下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后结伴前往英国,在牛津大学就读。1937年他们转赴法国。回国前,中国已陷入抗日战争,回去后的工作没着落,但他们决定回去,曾在写友人的信中提及:"每个人的遭遇,终究是和自己的同胞结连在一起的,我准备过些艰苦的日子。"。(页133)
1949年,中国抗日成功后又陷入国共内战并到了出现改朝换代关头,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分子,不知自己将面临怎样的面运,不少人考虑过个人的去留,当时杨钱在上海也不例外,虽然有海外友人相邀出国但却打定主意留下不走。(页217)
解放后的中国,他们与中国人一样面对种种政治运动,也曾被下乡过丶批斗过,被剃光了半个头,杨绛自称"零",但也自得其乐,更能体味人性。中国人却经过了30个非人性的年代,然而给杨绛更大的不舍可能是丈夫及女儿的离去,不只是人天两隔的永别,而是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页364)
作者形容杨绛译作《斐多》是对于生命归宿丶灵魂不灭的探索,《我们仨》是向彼岸亲人无声地倾诉不尽的思念,《自问自答》则顕示出她穿越生死界限,与亲人重聚交流渴望和追。她相信物质现实,也相信精神价值。(页381)
在下没阅读过杨绛的作品,却先读其生平故事也是一种对这位文学名人的认识与综览。由于本书对其创作都有所介绍,包括剧作《称心如意》丶《弄真成假》及一些短篇小说《倒影集》丶《洗澡》丶《将饮茶》等。因此,读了这部传记在下倒想要阅读她的《走到人生边缘上》及其翻译的《小癞子》丶《堂吉诃德》等作品吧!原来《小癞子》这部英译的西班牙名着原名是《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要翻为中文,取名小癞子,是拉撒路的典故出自圣经路加福音里有癞皮花子的。(页231)。
虽然莫非老师说买书要趁早,但在下以不到六分之一的原价买到的10年前出版的书,应该还是很值得吧!在下只要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不怕迟到,以活到读到老的精神与踩脚车精神一样,为了平衡就要保持往前踩的action姿势吧!
读过杨绛的作品,却先读其生平故事也是一种对这位文学名人的认识与综览。由于本书对其创作都有所介绍,包括剧作《称心如意》丶《弄真成假》及一些短篇小说《倒影集》丶《洗澡》丶《将饮茶》等。因此,读了这部传记在下倒想要阅读她的《走到人生边缘上》及其翻译的《小癞子》丶《堂吉诃德》等作品吧!原来《小癞子》这部英译的西班牙名着原名是《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要翻为中文,取名小癞子,是拉撒路的典故出自圣经路加福音里有癞皮花子的。(页231)。
虽然莫非老师说买书要趁早,但在下以不到六分之一的原价买到的10年前出版的书,应该还是很值得吧!在下只要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不怕迟到,以活到读到老的精神与踩脚车精神一样,为了平衡就要保持往前踩的action姿势吧!
梦里书阁(137)
《被埋葬的记忆》
原作名: The Buried Giant
作者: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译者: 杨惠君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年:2015年8月27日
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慕名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石黑一雄的名气,而托人去淘宝买了两本其着作,以便在《卫理报》读书会上大家彼此讨论与分享的。结果这本书未读成,反而老李(炎城)在茶会分享了同作者的另一本书:《不要让我走》(Never let me go)小说,讲到复制人的故事,若他们有情感并能彼此相爱就能得到解救。
这一本是近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故事以亚瑟王后时代的英国为背景。故事中的村子及周围地带均处在一片迷雾之中,这种迷雾会让人记忆大幅消退,不仅会忘记稍微久远的人和事,甚至连当天在做的行动都可能忘掉。年事已高的不列颠男性村民埃克索与妻子比特丽丝非常恩爱。有一天,比特丽丝突然提出想去儿子所在的村庄看望儿子。两人都只模糊地记得自己有过儿子,不知道儿子具体在哪里,为什么离开村子,只是模糊地觉得儿子住在一个只有几天路途的村子里。在这个寻子过程中,就发生了许多的故事情节,遇到神秘船夫丶食人魔丶修士丶屠龙手等,终于那只释放让人遗忘之雾(原初是想让人们忘记仇恨,实现和平)被杀害及被斩首。 母龙死后,人们逐渐恢复记忆。埃克索与比特丽丝回忆起儿子之前在争吵中跑去了附近的村庄,却不幸赶上全国性的大瘟疫,不治身亡。
原先在这幅迷雾之地上,人们莫名的今日就会遗忘昨日,生活平和却也茫然。因为记忆,所以人们记得爱,有能力向爱走去;但也因为记得仇恨,会想要复仇------特别是对夺去所爱之人复仇。这是一本没有结局的小说,对于在下近年来沉迷于历史或相关写实的故事中,对于这类不是现实的小说,不是很用心在看,只是上大号时的读物,每次翻阅一两面跳读,以后可能还是少看这类小说为妙?!哈(2018年11月1日)
梦里书阁(136)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綱发布500周年。历史图片展导览手册》
总策划: 林治平
出版社: 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
出版日期: 2017.10
在还没去走马丁路德路线之前,从民都鲁《方舟书坊》买到这本导览手册,临行前翻阅恶补一番,对这位五百年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生平及要走的地点有了一个"综览"。由于一般的人要实地踩踏所有马丁路德有关的地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在下与两位PNG牧者,以自由行方式,走访了8个与马丁路德相关大小市镇。回来后,因为有了亲身经历,再重温一遍此手册似乎更有心得。
这手册让读者对马丁路德有一个全盤概要性认识,更让人看到一个人对上帝真理的执著、秉持坚持的热诚,愿意承担历史任务。上帝真是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人,完成他的工作。"我不知道上帝会如何引导我,但我深知引导我的是谁。″
今天咱们受到宗教改革好处的改革宗基督教(Protestant Christianity),是否应重新检视"改革宗″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尤其在马丁路德的家园,政革宗正面临信徒人数每况愈下的困境。基督信仰曾深深影响欧洲文明史,也对人们的文化有深刻烙印与结合。然而,今天咱们不应该本末倒置,有了先进科技又舒服环境却把启发文明的源头,上帝给丢弃了。这个年头,是不是要期待另一位马丁路德进行另一轮宗教革新运动,为曾是复兴的基督教的欧洲再次绽放基督信仰的光辉呢?!
想到旅途中的沃木斯(Worms)主座教堂边路德在那里,马丁路德面对德皇查理五世召开的会议,路德毫不畏缩重申圣经的权威。现在那里设计一双马丁路德的大鞋,在下站上去,耳边响起路德的话:"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上帝帮助我!″,还真有许多的感触。
马丁路德之旅也是信徒信仰的"朝圣″之旅,"信仰是一条路,引导我们超越而与上帝同在,得到完全的拯救。″
(2018年10月27日)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綱发布500周年。历史图片展导览手册》
总策划: 林治平
出版社: 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
出版日期: 2017.10
在还没去走马丁路德路线之前,从民都鲁《方舟书坊》买到这本导览手册,临行前翻阅恶补一番,对这位五百年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生平及要走的地点有了一个"综览"。由于一般的人要实地踩踏所有马丁路德有关的地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在下与两位PNG牧者,以自由行方式,走访了8个与马丁路德相关大小市镇。回来后,因为有了亲身经历,再重温一遍此手册似乎更有心得。
这手册让读者对马丁路德有一个全盤概要性认识,更让人看到一个人对上帝真理的执著、秉持坚持的热诚,愿意承担历史任务。上帝真是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人,完成他的工作。"我不知道上帝会如何引导我,但我深知引导我的是谁。″
今天咱们受到宗教改革好处的改革宗基督教(Protestant Christianity),是否应重新检视"改革宗″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尤其在马丁路德的家园,政革宗正面临信徒人数每况愈下的困境。基督信仰曾深深影响欧洲文明史,也对人们的文化有深刻烙印与结合。然而,今天咱们不应该本末倒置,有了先进科技又舒服环境却把启发文明的源头,上帝给丢弃了。这个年头,是不是要期待另一位马丁路德进行另一轮宗教革新运动,为曾是复兴的基督教的欧洲再次绽放基督信仰的光辉呢?!
想到旅途中的沃木斯(Worms)主座教堂边路德在那里,马丁路德面对德皇查理五世召开的会议,路德毫不畏缩重申圣经的权威。现在那里设计一双马丁路德的大鞋,在下站上去,耳边响起路德的话:"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上帝帮助我!″,还真有许多的感触。
马丁路德之旅也是信徒信仰的"朝圣″之旅,"信仰是一条路,引导我们超越而与上帝同在,得到完全的拯救。″
(2018年10月27日)
梦里书阁(135)
《搭火车遊欧洲》
作者: 樱井宽(Kan Sakulai)
译者: 刘敏
出版社: 上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1999/10/10
这本购于2000年9月的书,是为第二年要去欧洲前看的,但当时是参加旅行团,所以只稍为翻阅。今年去英荷欧前又拿起来翻阅,结果是叫同事协助网购火车票,已不需要藉旅游书的"过时″资讯了。回来再查阅其中介绍的13条高速列车路線的德国ICE的资讯,因为在19天德国行程中曾搭乘过一段InterCity Express的当地最快速火车,就有更深刻印象。
事实上,很多旅游的书籍只能供参阅,很多地方还是要亲自走一趟才更熟悉实际的状况,这方面互联网则更加实用哩!
不过,这次去了德国13个与马丁路德相关的大小市镇,也才摸清当地公共交通工具的概况,否则总迷糊在什么又S又U的火车号码当中。
德国的交通工具大概分类如下:
★Buses(巴士车)
★Trams(市区电车),德国名为Strassenbahnen or Stadtbahn.
★S-Bahn(Suburban trains, 城市快车, City Rapid Rail),德国名Stadtschnellbahn.这种电车创于1930年代。
★U-Bahn(Underground or Subway trains, 就是中文的地下铁或地铁),这种交通糸统始于1902年,咱们福州移民先驱初抵婆罗洲的用最原始的11号巴士(双脚)及用划船为交通工具。
火车种类,由DB(Deutsche Bahn)负责管理:
1.ICE(InterCity Express),城际火车或长途高速,为目前最快速列车,时速可达280公里。当然票价也是最贵的。
2.IC(Inter City)or EC(Euro City).
3.IRE(Inter Regio Express),区域快车。
4.CNL(City Night Line),城市夜班车。
5.RB(Regional Bahn),这是最慢的火车,每站必停。
6.RE(Regional Express).
在德国坐火车要比巴士来的舒服,这次去的有8个小镇,有些火车廂就只有咱们几个人,还真象是“包廂″呢!
《搭火车遊欧洲》
作者: 樱井宽(Kan Sakulai)
译者: 刘敏
出版社: 上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1999/10/10
这本购于2000年9月的书,是为第二年要去欧洲前看的,但当时是参加旅行团,所以只稍为翻阅。今年去英荷欧前又拿起来翻阅,结果是叫同事协助网购火车票,已不需要藉旅游书的"过时″资讯了。回来再查阅其中介绍的13条高速列车路線的德国ICE的资讯,因为在19天德国行程中曾搭乘过一段InterCity Express的当地最快速火车,就有更深刻印象。
事实上,很多旅游的书籍只能供参阅,很多地方还是要亲自走一趟才更熟悉实际的状况,这方面互联网则更加实用哩!
不过,这次去了德国13个与马丁路德相关的大小市镇,也才摸清当地公共交通工具的概况,否则总迷糊在什么又S又U的火车号码当中。
德国的交通工具大概分类如下:
★Buses(巴士车)
★Trams(市区电车),德国名为Strassenbahnen or Stadtbahn.
★S-Bahn(Suburban trains, 城市快车, City Rapid Rail),德国名Stadtschnellbahn.这种电车创于1930年代。
★U-Bahn(Underground or Subway trains, 就是中文的地下铁或地铁),这种交通糸统始于1902年,咱们福州移民先驱初抵婆罗洲的用最原始的11号巴士(双脚)及用划船为交通工具。
火车种类,由DB(Deutsche Bahn)负责管理:
1.ICE(InterCity Express),城际火车或长途高速,为目前最快速列车,时速可达280公里。当然票价也是最贵的。
2.IC(Inter City)or EC(Euro City).
3.IRE(Inter Regio Express),区域快车。
4.CNL(City Night Line),城市夜班车。
5.RB(Regional Bahn),这是最慢的火车,每站必停。
6.RE(Regional Express).
在德国坐火车要比巴士来的舒服,这次去的有8个小镇,有些火车廂就只有咱们几个人,还真象是“包廂″呢!
梦里书阁(134)
《古腾堡的学徒》
原作名: Gutenberg's Apprentice
作者: 爱礼思.克莉斯蒂(Alix
Christie)
译者: 章晋唯
出版社: 寂寞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15-6-30
在下这大半生所从事的都与文字有关事业,除了直接参与编丶采丶写的工作,往往为了出版作品的尽求善美,也经常跑印务馆,那是文字事业的一条线,因而,对于印刷的过程也有一些基本认识。举凡对于文字丶写作及印刷的书籍也都有涉猎,这本书记录最先印刷圣经时,自1452年至1454年始完成的艰辛的过程。看的咱们也算是同行的,心有戚戚然,为这种煎熬,很有痛苦感。
“我全心投入新的印刷产线。最后几周,我每晚都在雕凿第二版铅字,差点杀死自。"彼德说那段时间,他残忍地压榨工班和自己的身体,几乎已记不得最后的冲刺。当年他们真是盲目地运转,宛如机器一般。(页327)
印刷术尚未成熟的15世纪,书籍抄写员彼德深深着迷於文字的美,每一笔,每一划,他都感觉下笔时彷佛与书本合而为一。文字,就是他的天命。因缘际会下,他来到创业家古腾堡的印刷工坊当学徒,展开印制《圣经》的大计画。他徒手熔炼金属,运用描绘文字的天赋铸造铅字。为让印刷重现手抄书的艺术性,行距丶字距丶标点位置丶字母的视觉风格,无一不是精细讲究,耗损的铅字更必须反覆重制。彼德踏上了看不见终点的征途,长达一千两百页的《圣经》,页页都是扎实的手工艺,投入一辈子都不见得能完成……而他热爱文字的心,还得先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试炼!
眼看《圣经》印刷进度告急,古腾堡与投资人撕破脸,有心人也图谋印制赎罪券敛财……当身边的人只为利益斗争,彼德仍深信文字是上帝最美的造物,应透过印刷与世人分享。作者曾在印刷工坊习艺,为追寻纸本书的身世,她构思十年,与印刷老师傅贴身访谈,还原“古腾堡圣经"不可思议的印制过程。灵动的文笔,彷佛带我们亲眼目睹了纸本书诞生的动人瞬间。(2018年9月19日)
梦里书阁(133)
《主护城传奇——
钦岑多夫伯爵与十八世纪摩拉维亚复兴史》
作者:刘幸枝
出版:[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
最早听闻Herrnhut(主护城)是在了解会祖约翰卫斯理的生平时,知悉他自美国宣教一年后到英国后特地跑到德国的这个镇,拜会摩拉维亚的领袖钦岑多夫的事宜。主要因为在前往美国途中遇到大风浪,那些摩拉维亚的信徒很镇定,引起了他的关注。不过,后来约翰卫理斯由于一些神学理念的不同,没有继续跟他们合作。
摩拉维亚教会,14世纪末起源于波西米亚(今捷克),在18世纪时正式名称为“合一弟兄会”,主要就是由钦岑多夫所带领出来的信仰团体。1722年,已经在地下状态中在摩拉维亚生存了100多年的波西米亚弟兄会的一个小团体来到了乐于帮助穷人的德国虔信派贵族钦岑多夫在德国东部的土地,得到同意在那里定居,在距离Berthelsdorf 3公里处建立了一个村庄,名为“主护村”(Herrnhut)。後来也有路德会丶浸信会丶和其他宗会来避难的人。宗教方面的争执分裂,但是在1727年8月13日,主护村的居民们在祷告之后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改变,学习彼此相爱,他们归因于圣灵的浇灌的经历。此后主护村迅速成长为18世纪基督徒复兴运动的中心:
1. 开始长达100年的一天24小时的不间断守望祷告(continuous prayer)。
2. 夜间报时歌(Daily Watchwords)。这也是产生了至今仍然有不少出版社出版的摩拉维亚灵修材料,受各地基督徒的欢迎。
3. 开始海外的宣教运动。据统计该会前后共差派了3500名宣教士赴海外宣教。
本书的简介如是指出:巴洛克时期的德国,除了音乐之父巴哈,主护城,是上帝兴起的另一个神迹。尽管岁月荏苒两百多年,主护城经历世界大战的波及,失而复得的老鈡至今却依然宣告,勿忘18世纪主护城复兴的传奇!
上帝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来完成祂的使命!基督徒通常的所谓朝圣之旅,都以圣地的耶路撒冷或保罗路缐为主,然而,有许多后来信徒完成的上帝使命,如宣教士在世界各地兴起的福音工作,也是很值得去参访,也很激动人心的。(2018年9月19日)
梦里书阁(132 )
《走出纷乱,跟随耶稣》
作者:罗伯特所罗门
译者:林淑真丶林佩郁
出版:[台]真光出版社
日期:2009
去年读过所罗门牧师的《与神同行的旅程》,这本则要基督徒在纷乱世界里跟随耶稣,同样有52篇短文方式讨论13个的属灵操练,并说明成为基督的门徒是跟从耶稣的核心呼召。两本书的内容都是作者任职新加坡卫理公会会督期间每月在该会出版的《卫理报》(Methodist Message)所写的“会督的话"整理而出版的书。
所罗门的思维借着文字会带来让人脑力激荡的反思。就奴“拯救我们脱离电子邮件"一文中,指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传输工具浸透的世界——手机丶电子邮件丶立即信息等。这些东西都很好,有助沟通顺畅。但我们真的与真正重要的事情连结了吗?我们可能与世界连结,但并没有与神和我们内在的自己连结。
作者成书于10年前,今天电子产品及软件已经更多,如社交媒体等更是对每个人的生活无孔不入,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越来越変成所谓的`急事的奴隶',结果是很多需要我们立即的注意和立刻的回应,结果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做。……例如我们与神和家人的关系。"
他应用萧兹(Quentin Schultze)的话指出我们在高科技社会中需要保持存在的本质和性格。如果我们听从高科技生活的步调和声音,我们就会越来越忙碌和焦虑。
“人若与整个世界连结,却失去自己的灵魂,有何益处呢?(马可福音8:16)让我们对忙乱丶不专心丶沉迷丶被干忧和荒废的人生说“不"吧!
问题是咱们今天上了高速的科技之路,还能煞住那急速往前冲的车吗?
(2018年8月10日)
梦里书阁(131)
《菲律宾历史上的华人混血儿(The Chinese Mestizo in Philippine History》
作者:魏安国(Edgar Wickberg)
译者:吴文焕
出版: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Ka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
日期:2001
美国学者魏安国(Edgar Wickberg)是最早于1964年提出的菲律宾华人混血儿(Mestizo)的论文 ,后来收编在《华人在菲律宾生活中》(The
Chinese In Philippine Life)一书中。
这本书讲的是华人在菲律宾与当地土着结婚生的混血儿25万人,远远的超过西班牙人与当地土着结婚生的混血儿3万5千人来的多。最初是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政策,一个政治目的,想要透过通婚及天主教化丶驯化华人,不过,后来殖民政府也就毁在这些他们刻意鼓励生多多的混血儿的逆向政治力量呢!
作者分析今日的菲人精英,多数是由土着和混血儿的后裔组成,到了19世纪后期,因为文化丶经济和社会的変化,在一种新的菲律宾文化和民族共识中,混血儿日益把他们自己认同于土着。这些土着与混血儿也从农业的基础上,上升到显赫的地位。华人混血儿是西班牙化的积极动力和创造现在马尼拉和大社镇的菲律宾文化特性的领导力量。
魏安国教授是研究菲律宾的华人混血儿的第一人。他的这篇在1964年的论文有关华人混血儿的着作成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这个领域研究的开始。(2018年9月5日)
梦里书阁(130)
《忙的话,先静下来!》
作者:古伦神父
译者:郑玉英丶范瑞薇
出版:南与北文化
这本书的副标是《用本笃灵修治疗失衡的现代生活》,本笃(Benediktinischen)是罗马天主教下的一个修会,推出本笃灵修的精神就是“祈祷与工作",工作本身就是操练信仰与生命的机会,也是检验我们灵修生活的地方。
作者古伦神父曾来过诗巫两回,主持灵修讲座,获得热烈反应。本书就是要让人在失衡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出口,重新调整自己的身心灵。书中先介绍本笃灵修在其医治力方面的特质,接着阐述圣经丶仪式和教会节期这三个范畴所带给现代人的医治力量。
本笃将修士定义为一个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上帝的人,寻求上帝的目的是与上帝合而为一,那就是首先必须先认识自己。静默是其中的方法:一是与自己相遇,二是放手,三是合一。其中最重要是圣经话语的医治力,也谈到圣礼的医治力与教会节期。另外,还介绍日常操练和仪式。过去,因为马可路德改教后导致保守的东方基督教会对于天主教多有误解及不谅解,事实上在灵修方面,基督教有很多地方可以向他们学习的。正如台湾南与北文化出版社社长吴信如所言,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宗教改革,把天主教好的属灵遗产也都改革掉了,这是很可惜的。
事实上,今天很多基督教的灵修活动还是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如以马忤斯的灵修法等。正如古伦神父所说一个符合基督宗教的生活艺术透过圣经丶仪式和教会节期这三个最重要的方式,必能对人产生益处,并让人获得疗愈,帮助我们能够过一个身心健康且充满详和平衡的生活。
梦里书阁(129)
《国门洞开前后西学传播之路徑探索》
作者:周岩厦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从各种传媒的消息,看到中国近年来对于基督教的打压有愈来愈明显的现象,除了溫州拆1200个十字架事件,近日又传出河南等地有4000间封銷及拆除教堂、十架等事件(这些数字有待查证,但官方恐怕不会拿出正確数字)。然而,这本由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周岩厦博士的这本书,从上两个世纪的基督教传教士(本地则通用宣教士)在中国宣教活动,就他们的中国文化传播思路与实踐的整体情形和演変趋势,进行探讨与论述,并阐明在宣教过程中探索出的以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等方法对消除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偏见与对基督教的冷漠以促进在中国的宣教事业的作用,及其在“西学东渐"历史潮流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对于与文字工作者,在下对于第三章西学著述之路探就有特別的兴趣,他们不只用文字出版传播基督教福音,同时传播一些现代的科学和哲学。统计1810-1867年,在南洋与中国的基督教教士著述及期刊总数达1063种,蒙古文1种,马来文9种,日文2种,暹罗文1种。中文著述有808种,其中127种为非宗教知识的著述,包括天文地理,世界历史科学等。马礼遜极力要求英美基督教会派遣能著述和印刷书籍的宣教士来中国,並自费设立了两所印刷所。
早期基督教宣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教育、西方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目的是出于宣教事业的发展並最终將中国基督化,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历史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这也为20世纪教会在教育、西学传播及医务活动蓬勃发展的前奏。(2018年9月12日)
梦里书阁(128)
《卧薪集》
作者:吴文焕
出版: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
日期:2001
到了菲律宾要查询当地华人社会及历史资料时,几时每个人都会提起吴文焕的名字及华人博物馆。这让我想起许多人要查找砂拉越历史时一定要找刘子政一样,现在则是指定去找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的蔡增聪了。
2018年3月30日在下抵步马尼拉第三天终于有机会与这位不用手机的文化人,吴文焕在Ramada Hote的底楼见面及有一段很亲切的交流,对菲华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扭转了在下对菲华的一些刻板印象(Stereotype),更对菲华文化的保存尤其是华人博物馆颇感意外。
对于成长在菲律宾的华人,他认为应以菲律宾为傲,所谓根的认同,不是对中国落叶归根的认同,更在在地的落地生根的认同。吴提倡是团结丶融合与建国的概念,无论是政经文教都要走出中国或台湾的影响阴影。
在下对本书的“菲律宾的华人混血儿——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掘墓人"留下最深刻印象,他谈到菲律宾华人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混血儿叫做Mistizo。在西班牙统治时是鼓励励的一种政策——西班牙殖民政府需要华人,但又担心华人不忠政府,希望通过同化,主要是天主教化华人,来实现华人留住的策略。19世纪末,华人混血儿已达25万人,西班牙殖民政府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些他们鼓励而诞生的华人混血儿阶层,也就是由这批混血儿所形成的中产阶层的知识分子,叫做Ilustrado(开明士绅),最后演変成结束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掘墓人。
吴文焕(Go Bo Juan)是于1949年生于中国福建晋江,1954年移居香港,1960年移居菲律宾,毕业于菲律宾育仁小学和华侨中学,接受中英文教育。1968年进入国民大学攻读教育系,不久,转入东方大学商业系。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多年及银行任职。1970年代开始在菲律宾各大报刊发表有关菲律宾华人问题的文章。1980年进入《世界日报》先后担任编辑。为该报评论的主要撰稿人。1981年与施振民丶洪玉华筹办菲华历史图片展。1992年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将历史图片出版为《文化传统——菲华历史图片》一书。1986年施振民教授逝世后,创办纪念施振民教授基金会。1987年与洪玉华等创办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并任会长兼该会会刊《融合》周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他经常参加有关华侨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过多篇论文。1994年受聘为《华侨华人百科全书》顾问。
吴文焕,着译甚丰。主要着作有《华人与菲律宾革命》,《关于华人经济奇迹的神话》等。合编有:《文化传统——菲华历史图片》,《中国古代地图中的菲律宾》等。译着有:《美统时期的菲律滨华人》,《华人混血儿与菲律滨民族的形成》和《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等数十种。(2018年9月10日)
梦里书阁(127)
《阅读深动力》
作者:李崇建丶甘耀明
出版:[台湾]宝瓶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7
生活是以人为主体,阅读也是以书写人为主,对话则是串通的工具。作者鼓励以对话或提问式的带领小朋友进入阅读世界。
他提到在资讯爆炸的年代,阅读的方式转趋多元,阅读的内涵及形式,也由传统的文字,递延到自然人文丶多媒体文化与生活事件丶阅读的广义更寛广了。阅读不再仅止于纸本,若广义的看待阅读,解读一个生活事件,亦可视为阅读的一部分。
作者从实验中带领孩子们阅读与讨论,也带领师生丶亲子对话,这对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也采用体验性引导,因为体验性是人改変的部分。所谓体验性与一般思考不同,是及于内在的感受,不仅止于头脑上的思辨,而是让人透过对话的体验,覚察与落实自己改変的契机。
他以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实验为例,学生只阅读文本,仅以头脑认同义理,却未必会身体力行,因为从未深刻的体验内容。就好比良善撒玛利亚人故事为实验,发现人们现实中受到周遭环境影响,比信仰及思想更能影响人;面对环境的压迫,让人对苦难视而不见。(页64)
“孩子进行阅读时,若是投入故事剧情,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是非常幸福的事。但是如何从阅读中,获取更大量的意义丶体验或者覚察,有时候需要经由师长引导。然而过去的引导,偏向灌输式丶标准答案式丶凭空乱讲式,虽然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否有更有脉络丶更自由的讨论?"作者进一步说,让孩子阅读一篇故事,如何启动多元观点,如何在观点中形成己见,拥有更深刻的见刻,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匆匆阅读即过,这是阅读的带领者得思索的问题。
本书以5篇中外经典文学为例,将多项有关阅读上的对话引导,在融入多项技巧后,一一的说明。期待老师与父母,都能藉由对话展开阅读,除了探索丶触动孩子的内在世界,也引导他们的多元观点与思考力,同时激发孩子的创意。
作者举例几篇文章做为例:苏童的《小偷》丶鲁迅的《药》丶川端康成的《结发》及颜森的《失落的森林》等,就是在读者未阅读前由导师提出提问,真让在下对于阅读有了新看见,真是获益良多。
作者指称文字阅读不只是获得资讯丶知识或休闲,更带着深刻的内省丶体验丶思考,建构意义的历程,文字具有古典的内蕴,很难让人忽略书籍阅读的力量。
“ 我至今仍钟情于书籍问题,视为每日活动,每当阖上书本的那刻,从阅读得到的心灵慰藉,哪怕只是偶拾一句话,也有温炖味,使我平凡生活中有了厚重端正。"身为读者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分享中得到启发的。尤其作者是要透过阅读建构出作品与阅读者间,一层一层往内在探索的对话,投射出一幕一幕生命的历程,让人看见了内在受伤的脆弱,也展现爱与寛容对身心的疗愈,诠释生命蜕変的力量,将阅读与对话为生命带来改変的深层脉络,化为一则一则动人的故事。
若能够的话,在还未阅读一本书之前,先看看简介丶书评丶有人导读或提问,有点如电影的本事,那就比较容易及吸引人进入书中情节。然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没有机会先阅读这种有人提问或是对话性的导读。对于大部份的读者而言,咱们可能喜欢自己拿起一本书来就阅读及自我摸索吧!
(2018年9月15日)
梦里书阁(126)
《恩典不留白,下笔如有神》
作者:莫非丶苏文安丶刘小临
出版:橄榄出版有限公司
日期:2018年4月
基督徒有时面对圣俗的两难之间,写不出上帝在自身的故事,又不屑写与现世太多的相关故事,结果真正参与文字创作者不多。
“上帝呼召世人不仅成为祂救恩的代理人,也呼召基督徒作为祂普遍恩典的代理人。"基督徒在世界上的任务不只是盖教堂而已,也肩负恢复一个美丽新世界丶满有神恩典和荣光的社会。但是,当基督徒只汲汲努力于装备自己如何参与永恒,却从现今主流文化里缺席,在大众传媒中隐退时,我们岂不是将创建属灵文化的权柄白白地拱手让给非信徒,而没有尽到基督徒在文化里应扮演的作盐作 光的角色?
已故德兰修女曾说过“不在于我们做了多少,而我们做时掺进了多少敏感。对神来说,没有东西微不足道。当我们把这一刻献给神时,此刻即成为永恒!”
这是莫非老师今年四月间在诗巫举行的“微创作写作营”时送的一本最新出版的有关文字写作的选集。全书分为两大部分:恩典不留白 —思索篇,和下笔如有神—力行篇,对文字工作者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非常值的参阅。对于已经在文字领域参与者则是一本重新被提醒及被激励的好书。“在恩典故事前,人人皆可自许为作者,让创作成为属灵的经历,下笔如有神!"(2018年9月1日)
梦里书阁(125)
《逆道——路加福音品读》
作者:孙宝玲
出版:[香港]德慧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日期:2015
书名“逆道"说明阅读时要有逆向思考。作者指出基督之道与世俗之道是相逆的,所谓拯救之道是颠覆的道,要呼唤世界悔改,生命道上180度的转向,把不可能変成可能的任务,辨识创造主才是真正的历史主宰,逆转上下倒置。
作者形容路加医生是“书写教会历史第一人",与使徒行传虽是经过“详细"和“考察"又“按着次序",要让读者“在历史中瞥见信仰与生命"。因此路加是“寓信仰于历史,植历史于信仰"。福音,从来都不脱现实,却又超脱现实,路加的书写不外是让读者看出,历史和理性丶生活现实和生命的稳妥不是由权力和经济给予,而是要“瞥见历史的真正主宰"。上帝是逆转历史丶文化和权势的上帝。
书中的一些“逆道"想法,包括:
“弥赛亚的降生并没有解决所有苦痛困难,却是将问题的核心呈现。"(页38)
“信仰丶救恩不是一张门票,乃是生命在现实艰困中成长的过程。"(页58)
“贫穷是懒惰丶罪恶的结果,勤奋乃富有的成因,是神赐福的明证。富有是贪婪抢夺的累积,贫穷是正义的符号。简单约化地扣帽,只会合理化剥削欺压的行为,埋下力循环的种子。"(页93)
“虚伪生命的瞎眼,荒谬之处在于其看不见自己的短缺和不堪,而是看见别人的问题,并且急于指正丶论断别人。瞎眼者要别人光明和看见,必须先认识自己是眼的,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能迎接光明。"(页105)
“路漫漫其修远兮,路上再美丽的风光还未是终点,再艰困难行的,也势必成过去的暂时。"(页144)
“祷告不能只是一个聚会或运动,祷告蒙应允不是在核对表上作一个v了结。……祷告是信仰的实践丶生命的旅途,你只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逐渐体会那看似石头的,竟是天上来的吗哪;那叫人困惑甚至迷失的迂回仄径,原来是通往天国的栈道。"(页158)
“如果跟从者知道自己不那么偉大,也许会更敏锐自己的脆弱。"
“十九世纪艾顿(Lord Acton)曾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地败'。权力必定是撒但毁灭跟从者的一种方法。耶稣的提醒和呼唤——失脚的可能,重建的必须……满腔子权势的人,想到的尽是对立丶斗争和攻击……热衷权势的人离开不了刀,在自己和利益受到威胁之时,抵档丶威吓,甚至歼灭敌人的刀就派上用场。热衷权力的人爱刀,就算那不是真的刀,也是置人于死地的计策丶决定丶谣言丶其至谎言,无论是一种刀,主耶稣都说够了。"(页279-280)
“福音书的福音,并非仅在于记述过去的历史,更因为它诠释和创造当下的读者……让读者瞥见自己,与复活的主相遇拥抱。"(页286)
“这是人生,也是信仰;是信仰,也是人生。"(页46)
的確,人生与信仰是不能分开的,圣俗也是一起的。整个生命就是信仰的体现,信仰就是生活中活出来的。
梦里书阁(124)
《Once a Chinese always a Chinese
The Chinese of Manila-Tradition and Change》
作者:Marilies Von Brevern
出版:Lyceum Press, Inc.(Intramuros,
Manila)
日期:1988
作者玛里莉女士是德国人,在奧地利里奧柏大学考获博士学位,曾任德囯之声广播员,曾到过印度、缅甸、埃及、南非、墨西哥与美国等旅行,出版多本著作。1976年住在马尼拉。这本书是笔者于1990年11月27日与太太受菲律宾的上官世璋的邀请到马尼拉一个星期,回国时,在马尼拉国际机场购买的其中一本书。一直沒有详细翻阅,今年三月底在彭城刘公会委托下撰写刘钦侯传又与太太一起飞往马尼拉查找相关资料,回来后,挖到当年买的几本书,包括这本《一旦是华人永远是华人》的英文书。
玛里莉对30位各行各业的华人进行了口述的访问,由各人的背景、生活、教育、信仰、就业及与菲人的相处等整理成这本书。就是她在书的前言所说,她花了两年时间与华人社会接触,並遇到许多访谈的失败。她忠实地把每个人访谈內容整理並以第三者陈述方式呈现,不想下结论,让读者明白华人在菲律宾的情況。她的书名可能是因为许多口述者都表明虽然在菲律宾异文化当中,甚至是娶或嫁给当地人,或是改信天主教等其他宗教,不过生活习慣仍然受到华人传统习俗的影响的。
这本书似乎也让人看到似乎是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面对的可能都有类似的情況呢!(2018年9月6日)
梦里书阁(123)
《马可斯浮沉彔》
编着:陈岳丶吴秀慧
出版:[港]星辰出版社
日期:1986年12月
今天是911,却是阅毕出生于1917年911的马可斯生平事迹。
马可斯(Ferdinand Marcos,1917-1989年 )出生于政治世家,曾是一名出色全能运动员。在念法律期间,却被牵连一宗父亲政敌的谋杀案而被送去坐牢。他在牢中参加学校考试,并为了不满所判的刑期而自撰申诉书830页,都说明这位年轻人的聪慧。出狱后竟蒙总统接见并要委任他为检察官但被拒绝。
很快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入侵菲律宾,马可斯脱下律师袍,穿上军装为抗日,并誓言:“放下我的一切希望与梦想,舍弃我的全部爱情和生命,为祖囯而死,千百次为她而死。"他曾在作战中受伤,并腹中留有子弹的经历,并且被日军两次被俘,差点在死亡行军中死亡。最终还是活过来。经过战火的洗礼,马可斯被誉为抗日英雄,当时27岁,解甲回家后重操律师职业。
1954年,马可斯遇到比他小12岁的伊美黛,并展开速战速决的恋爱后结婚,由于美貎及天赋歌喉,她很快成为风头十足的“女神",这对新人的结合被形容为“最佳政治姻缘"。
1949年在家乡北依罗戈省选为众议员,1959年,当选参议员,1965年当上了总统,马可斯前后仅花了16年时光登上政治的最高权位。伊美黛被称为是他的政治伴侣,也是他刻意“政治培养"的“秘密武器"。她除了是马可斯的最佳政治拍档,也成为与人民打成一片的软性的交流铺路,甚获中下层人民的喜爱。此外,她也是菲律宾的最佳外交家,到访过许多国家为马可斯的囯际交流铺路。
与许多国家领导者一样,登上权力顶峰后,总想长期维持这种地位,就想到当了八年总统后(两任),就必须下台,但马可斯十分恋栈,仍在想为了菲律宾的长远利益和稳定,他要继续执政。最后想到利用南部回教叛军的问题说是军法统治,延长其统治生涯。1972年9月21日在挽救共和国和建立新社会的名义下在全国实行军管。任职期间,以经济开发为主要目标,实行大米自给计划,鼓励引进外资,并致力于与外资相关法案的体系化,消灭私人武装和菲律宾共产党武装。外交上在不抛弃西方的情况下和苏联,中国,古巴和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74年菲中建交,马可斯表明自己有中国人血统,伊美黛的祖母是中国湖南省人等之说。
1981年第三次当选总统,一个为国为民的统治者,终于陷入权慾的惡性膨胀,过著窮奢极侈的生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1983年其政敌阿基诺自美国回国却在马尼拉国际机场(今改名为阿基诺国际机场)被刺身亡,马可斯被疑幕后指使。马可斯一手遮天丶自我包庇的行为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反政府活动,也壮大了反对派的队伍,使原来四分五裂的各反对党在斗争中为了共同的目标逐渐团结起来。 1984 年,国民议会改选,结果反对党一举夺得了全部议席的三分之一,从原来的11 席增加到60 多席,显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1986年第四次当选总统,但因选举舞弊导致群众大规模抗议(人民力量革命)而被迫流亡美国夏威夷州。 1989年9月28日,因心脏病发病逝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终年72岁。
1991年在下曾第一次与太太一起受邀到马尼拉进行一个礼拜的访问,并有机会参观进入马拉卡南宫(Malacanang),留下深刻印像是当年第一夫人伊美黛的居室,宏大宽阔的衣橱里,在几百件欧洲名贵服装之外,光手套就有2000副,小提包1700多个,而短裤竟然有5000条!至于各种高跟鞋等,数目达3000双之多,而且全是名贵品牌。
人,拥有了权力,往往就是人类本性的堕落的开始。人类是有堕性的,一部文明性就是人类在权力丶金钱与性的堕落史。我国刚刚也经历了509改朝换代的历史纪录,经过警方及反贪的努力搜查之下,从其家中搜出搜出大量现金丶珠宝首饰与名牌精品包等,包含价值近3000万美元的26国货币丶约12000件珠宝,以及567个精品包丶400多支手表等,预估总价约11亿令吉(约2.72亿美元)。警方花了36天时间来分析和评估所有物品的价值。纳吉和妻子罗斯玛(Rosmah Mansor)始终否认贪腐指控。同时媒体爆料称,这对前首相夫妻还有1000亿令吉(约250亿美元)藏在海外帐户。
政治让人着迷,政治也让人堕落,政治也让人陷入同样的圈套,排队进牢……。马可斯的生平历史,让读者看到一个人怎么兴起,一个人怎么衰败。一个老深算的政客,最终败在长期是家庭主婦的手中。这似乎应验了黑格尔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2018年9月8日)
梦里书阁(122)
《菲律宾与华人》
作者:周南京
出版: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
日期:1993
菲律宾华人文史工作者及华人博物馆
去过菲律宾三次,今年三月底参观了华人博物馆,始对菲律宾华人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博物馆发起人是施振民(Chinben See, 1932年-1986年)教授,曾在菲律宾大学执教,并且数十年来里持天天剪报丶搜集丶翻印和整理有关菲华社会的各种资料。早在1970年他就与吴仲晓创设合一协进会,提出本地华人需要融合菲律宾大社会的旗帜和口号,提倡把菲律宾的利益摆在台湾或大陆的利益之上。他的“ 华菲融合论”,是在当时被误解但却是很前卫的。(页195)不过,他在54岁壮年时去世。其遗孀洪玉华(Teresita Ang-See)和好友吴文焕等,继承其遗志,高举华菲融合路缐,并于1987年8月28日,创办了菲律宾华人青年联合会(Kaisa para sa Kaunlaran),同时负责管理于1999年开放的菲律宾华人博物馆(Bahay Tsinoy),该博物馆是菲律宾马尼拉王城区的一家博物馆,位於华裔文化传统中心内,记录了菲律宾华人的生活丶贡献与历史。这是很值的仔细去参访的博物馆。
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后,陆续出版相关书籍,包括翻译着作,也有不少囯外学者文字论文面世。对于菲律宾的华人文化的保存留传,没有亲身了解还不懂得他们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在下这次访菲有机会与该书编者吴文焕面对面交流,他是当地一位极勤劳的文化工作者,退而不休,仍然积极参与华社的文史保存工作。
本作者周南京是印尼华人,中学在东爪哇及泗水就学,也到厦门集美中学后到丠京大学专攻历史系世界史专科。毕业后留在北大执教并任东南亚研究室丶太平洋研究中心丶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等职务,编丶着丶译作甚多,包括印尼历史丶菲律宾历史丶华侨历史等。这本书是收藏作者于1990年代以前在中国发表的有关菲律宾与华人功史和问题的论文汇集成册。有些似乎因为时间的过去,成为历史资料,有些仍然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笔者因为2018年三月底到马尼拉考察,要对当地华社有所了解,在华人博物馆就买了几本包括这本有关华社的书,从中了解菲律宾及华人的概况。虽然没有详读,不过对于某些篇章给了不少的启发,对其论点有所保留却也不否认是一般被统治者的国民的心声(?)。比如提及西班牙殖民菲律宾统治四百年,“借助天主教会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征服和统治这个国家"。(页1)作者提到政教合一的看法,“剑与十字架各有妙用"(页7),教会似乎沦落为政治的工具。1899年西班牙人走了,美囯人来了,“用美国的殖民奴役代替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页11)。
在几篇有关中国和菲律宾的历史关系(页83)丶文化交流(页97)丶菲律宾华人同化问题(页173)丶论菲华融合(页199),都有一些特别的“看见"。作者赞同自然同化,就是民族融合,它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的一切特性,而是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对方的优良的特性,使之逐渐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性。这是解决东南亚华人最理想的办法。
从菲律宾华社面对的情况似乎也是世界各地华社要融入当地的所面对情况类似。作者的见解是各地华社都应该加以参考的。(2018年9月7日)
梦里书阁(121)
《A Study of the Emergence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Selected Protestant Chinese Churches in the Philippines》
作者:[菲]Jean Uy Uayan(萧信心)
出版:Langham Monographs
日期:2017
菲律宾是一个世界排第三的天主教人口囯家,这要追溯至西班牙早於1565年统治时,天主教被传入后的“开花结果"。华人虽然更早期就来到菲律宾,但也是到西班牙统治时期较大量的移民来到千岛囯,不过却有许多惨痛的经历,包括被大屠杀等。到了基督教(改革宗Protestant,或新教)的来到则是菲律宾成为美囯殖民地(1898年)之后的事了。菲律宾的基督教的故事则与福建省的漳州泉州及厦门的闽南人的移民与宣教历史有密切关系。因此,作者对于闽南的移民背景及福建省基督教的发展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这对于了解整个福建省基督教扩展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
这本书主要以菲律宾的华人基督教教堂的故事为主:Iloilo华人长老会(1900)丶圣公会司提芬差会(1903)丶宿务中华基督教会(1916)丶菲律宾中华基督教会(1929)丶达沃(Davao)基督教会(1951)及Dagupan华侨浸信会(1952)。作者萧信心(Jean Uayan)女士是菲律宾圣经神学院(Biblical Seminary of the Philippines)的教会历史教授,也是该院图书馆主任。这本书是她在亚洲神学研究院(Asia Graduate School Theology)完成的博士论文。
哈,千里迢迢去菲律宾找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与在下正在撰写的《刘钦侯传》有关的,因为据资料显示钦侯曾在马尼拉深造及工作,因此这本书提供了一些缐索。不过,事实上未能查到很具体的文献记录,因此在查阅本书前面一百面的文字后,就暂停了,因为不是住在菲律宾也不是真要全面了解菲律宾的教会史什么的。然而,这本书的后面近200面是各种资讯包括闽南移民丶菲律宾华人及各教会的发展资料是很值得参考的。
2018年4月3日在诗巫人在菲律宾的池永涵牧师安排之下,有机会到该神学院与萧教授会面,受到其赐教,真是受益良多,尤其对闽南人移民菲的历史。从中也可以看出她对于这本书所花费的心血是难以想像的,对于其研究精神是值的钦佩的!
Dr Jean Uayan comprehensively
weaves the story of the Portestant Chinese Churches in the Philippines into the
local history of their individual settings in the important study. Discovering
new insight and in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es, Uayan
presents a rich and previously unacknowledged heritage and support from four
American mission organisations during the US occupation from 1898-1946. The
seeds sown amongst Chinese communities across the Philippines resulted in
indigenous churches that took differing journeys to full independence and are
also bearing fruit in missionary activity in China.
梦里书阁(120)
《我的灵都:一位奧地利学者的北京隨笔》
作者:[奧]雷立柏
出版:新星出版社
日期:2017年6月
身为基督教的一个宗派,卫理公会的会友,一路来受到“基督教是马利遜于1807年传入中囯之说"而在某个程度上受误导,以为基督教真的在中囯才211年。这是一般基督教狹义的定义,不包括天主教的。然而,事实上很多囯家对于基督教 (Christianity)定义是包括天主教(Roman Catholic)的,不过通常以基督新教或改革宗(Protestant)来区分的。在下于2000年时,开始学习浏览中囯教会史后才有所了解,事实上,天主教,或景教、也里可溫等早在1500年以前或更早就已传入中囯了。阅毕这本由奧地利汉学家雷立柏的书,让在下对于天主教宣教士在中囯进行过的各种偉大事工,如学校、医药、科技、法律、翻释圣经、引进西文书籍等贡献,真是另眼相看。
作者雷立柏(Leopold
Leeb)更把一般中囯人认为第一位到海外的留学生的容闳(1872年),推前200年至广东人郑玛诺(1633-1673年),並且也是耶穌会第一位中囯神父。(页92-97)。
作者1995年至今到北京,把这个又古又现代的都会,视为他的“灵都",因为北京有很多灵境,有灵气的地方。北京是他所响往的“精神性的城市",就如中囯人视北京为“帝都",因此他视北京为“灵都",一种“精神性的实体",也是“神圣的地方",是一个“圣城"。他不否认这种联想与圣经启示录的“圣城"有关系,而在明朝和清朝,北京也称为“順天府"呢!
一路来,中囯人对于外囯人都描述为“非我族类",甚至把“传教士"经常和“帝囯主义"和“外囯侵略"连在一起。作者形容这种看法是北京的“魔鬼":无知。(页190-192)
中囯人对“外囯"一词代表着“坏影响",“文化侵略",都是负面的。但他指出中囯人不要忘了,外囯人带来许多好东西,如现代的生产工具、鉄路和电能以外,还有每天吃的西红柿、土豆、玉米(是通过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从拉丁美洲来的)、花生米、洋烟和许多苹果品种……。(页186)
雷也指出1842年鴉片战争 , “外囯人”在中囯人眼中是“惡人”,但事实上宣教士带来了许多“新物”,包括印刷厂和出版社,导致新知识开始传播,而这种新知识后来潛移默化地改変了中囯社会。这就是“现代化"的开始,因此,1842年带来了“现代化"。何況,清末的改革派如梁启超等都受传教士影响很大的。当然,若从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和翻译的《几何原本》更是中囯“现代化"的开端。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 -1610)则又要从1842年推前200多年呢!
雷立柏,奧地利人,自1988年在台北学汉语,1995年到北京现为中囯人民大学的文学院任外语(拉丁语及希腊语)教授,身为一个外囯人,可以在“党味"十足的中囯,胆敢以文字作出“指指点点"的批判,真令人佩服,而且他的书还可以在中囯出版的。
该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孙郁为序中提及:“一个多种语境的北京,一个集叠着人类智慧的北京。在愚昧与文明中,在挫折与成长中,北京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汉文明的历史,而是世界文化融汇的一部分。而雷立柏的价值,也恰在这交融的过程中。"
梦里书阁(119)
《倾听》
作者:尤应台
出版: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
日期:2016年5月
大约30多年前,周政新(现任砂州议员)拿了一本《野火集》影印本给当时在民都魯任《马来西亚日报》记者的在下阅读。这是第一次阅读到尤应台的书,对于台湾的政治社会不甚了解,但对于她敢于揭发及批评,看的在下这位新进驻守在一个保守的小镇为新闻业者是很大的震撼。怎么可以这么样地狠批当政者,怎么可以如此直指对方的不是,当时倒是启发了在下视野,因为在小地方写新闻报导都是靠人情关系,何況在下还有几次慘痛的经历,因为写一点真相,差点被人打,还鬧上警局呢!详情可以参阅在下的拙作《当闪光灯不亮时》一书。
日前拿到重新申请的信用卡,就跑去大众书局买两本书,主要是看新卡第一单刷卡能不能用。除了《野火集》,在下年前也买过阿台姐的《目送》一书,因为看到里面有一张诗巫瓷相店的照片,那么买下这本《倾听》则是看到《一九一二那一年》的文章,因为在下正在撰写《刘钦侯传》,想了解当年“唐山"的情境。但在其中却从《迷宮中仰望星斗》一文里,读到她提及:“写《野火集》的时代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就是说,沙漠玫瑰放在这里,很丑,我要改変你,因为我要一朵真正的芬芳的玫瑰。四十岁之后,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座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座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史学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沒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页113-115)
这里说明一下,阿台的沙漠玫瑰是一蓬干草,枯萎、死掉的草,却在泡进水里八天后完全复活。她要指出是现象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是单独发生的,“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吗?为什么天门张开,为晝吗?角宿值夜,天还沒有亮,太阳在什么地方隐藏呢?"
龍應台称“21世纪的香港、台湾、中囯大陸,应该开放一个大倾听的时代,倾听自己身边的人,倾听大海对岸的人,倾听我们不喜欢不赞成的人,倾听前面一个时代殘酷湮灭的记忆。倾听,是建立新的文明价值的第一个起点。"(页82)
这本书收彔尤应台过去30年的精粹演讲,“用溫柔倾听穿透高墻,从泥土的根到世界的我,从心灵座标到开启的对话,门一开,听见整个华文世界"。她的文笔仍是咄咄逼人,很快就抓住人心,让读者欲擺不能。尤应台,还是尤应台!
尤应台于2006年8月1日龍應台是受邀為常青集團慶祝30週年纪念而回饋社會人文列活動,与星洲日報聯辦的專題演講,在詩巫民眾會堂举行,当晚来了約千人。(http://mengleiwong.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html)第二年,她在香港为亚洲周刊20周庆上也以诗巫及黄乃裳为例发表了《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演讲。
梦里书阁(118)
《格物致知 真学源流——福州格致中学校史简编》
作者:编委会
出版:福州海峽出版社
日期:2017.10
为了寻找诗巫刘钦侯医院的刘钦侯资料,砂拉越彭城刘氏公会成立一个刘钦侯编委会工作小组,一行人于2018年1月间到福州进行考察。遁着有限资料,找到钦侯父亲刘公纪念堂(现称观巷堂)参加了主日崇拜,但去到其边的欽侯本身曾唸初中的福州的格致中学,却因沒有预约而尝了“闭门羹"。然而工作小组一行人却辗转得到一本格致中学校史简编的书,如获至宝。这本书名是简编,却是一本347面厚的“巨著”呢!
由于在下僅是查寻这所原是由基督教公理会(当年用差会名义:美部会)所办的教会学校的背景,因此主要参阅其历史上有关创办与发展的脉络,其他超过一半以上的內容都是后来改名为福州第五中学(1952-1992)及恢复校名:福州格致中学(1992.12至今)的资料,因为“党"味太浓,对于咱们外囯人又是局外人是看不下去的文字,只能浏览与阅而过,沒去详读。
这所171年的教会学校,是最早传入福州的基督教宗派所设立的学校。其中要查找的是刘钦侯父亲刘孟湜是公理会在福州最早的毕业的学生与牧师,不过在相关的名单中都沒有查获。不过倒是在升格为书院时的才有的毕业生名单中的1895-1913年,有找到其钦侯的小弟刘谦安是第11屆(1906)的名字,此外,曾任诗巫光华中学校长及福儿院院长的林文聪牧师1913年左右任该校化学老师的名字。其他的资料不多,历史部分有关的公理会资料也不完整。
正如该书后记提及:由于年代久远,存档资料匮乏,可知修史之艰难,责任之重大。校史是储存历史记忆、传承学校办学精神的重要途。尤其是对于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校史更是起着"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福州格致中学,追溯其源,其初创、发展乃至曲折的成长过程,折射出中囯近代历史进程的一个侧面,约略透视出近现代基础教禸的衍演流程。
从保福山学校、福音精舍、格致书院至1927年改名为福州私立格致中学,首位华人出任校长后,学校有了体制上根本性的変化。教会学校的时期因而告一段落。
该书与其他中囯出版相关的教会办学的书籍一样,都会为符合社会主义、上级关怀与指导,其至加入团结在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圍,高举马思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偉大旗帜……的官样文文,就让人沒兴趣再看其他的东东了。不过,不否认格致学校培育了许多社会精英分子,盼望该校都能抱着不忘初衷:格物致知,真学源流,更茖实明德致远的校训,继续为中囯"囯际视野、开放意识;爱囯热情、社会责任;格物致知、明德致远"的各领人才。
梦里书阁(117)
《从容地去度那生活》
作者:巴金
出版:中囯囯际广播出版社
日期:2009年4月重印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
高中后,曾读过巴金的“家丶春丶秋",最近在大众书局的展卖会买到这本RM5的《从容地去度那生活》,读他精炼的火笔,仍是让人得益不浅。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
“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
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能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
这是巴金于1938年写过的一篇文章,正如本书其他文章,他的文字很真诚。阅读这些文章,你能真切地感受作者的真与爱,感受到一个热情的灵魂在遍尝人生甘苦之后真正的从容不迫。
巴金对人生的态度是正面的丶积极的,他说“没有人因为多活几年几岁而変老;人老不只是由于他抛弃了理想。岁月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却让灵魂出现皱纹。"
他进一步地说,“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綫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丶希望丶欢欣丶勇敢丶庒严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
阅读心得以这两节文字记彔今天93岁生日的第二度成为我囯首相的马哈迪医生的写照。这位老人家曾经把囯家带到危险边縁,在他前任首相的23年期间的独栽式统治,到了纳吉任首相发扬光大,今天他重掌政权,评论家视为将功赎罪,希望囯家能摆脱贪污及经济低迷情况,走向光明正大。他的功过可能在希盟执政还未超过一百天,似乎定论过早,不过囯人看到一位老人家却仍然忙碌的日理万机,是很惊人的精力。他已缔造许多世界政坛之最了!他是生活的一匹老马,他是政坛一匹战马。
梦里书阁(116)
《DONALD TRUMP: master apprentice》
作者:[美]Gwenda Blair
出版:Simon & Schuster
日期:2005
原来今天(2018年6月14日)是唐老鸭(笔者戏称Donald Trump的译名)的生日,他是1946年6月14日出生于美囯纽约皇后区的。由于日前在新加坡举行的美朝的特金会,两位世界级的“瘋人"的会面,成为全球吸睛人物,才想到年初有人送一本有关有关他的书,曾翻阅了几面,又赶紧,或是应景,或是过去记者的本能的发作,再拿来翻阅。唐納德•特朗普(亦译川普等,Donald Trump)是美国企業家、电视名人、政治家和現任美國總統。他出生在一个父亲就是建築商的家庭,所以注定一生都在产业领域打滾的。他出生那一年是被称为嬰儿潮(Baby boom),因此也说明他的一生格性充满競争力。在成为美囯总统之前,他已经是特朗普集團董事长、特朗普娱乐公司的创办人,在纽约拥有特朗普大廈及广场等,並在全世界经营房地产、赌场和酒店等。
《DONALD TRUMP: master apprentice》
作者:[美]Gwenda Blair
出版:Simon & Schuster
日期:2005
原来今天(2018年6月14日)是唐老鸭(笔者戏称Donald Trump的译名)的生日,他是1946年6月14日出生于美囯纽约皇后区的。由于日前在新加坡举行的美朝的特金会,两位世界级的“瘋人"的会面,成为全球吸睛人物,才想到年初有人送一本有关有关他的书,曾翻阅了几面,又赶紧,或是应景,或是过去记者的本能的发作,再拿来翻阅。唐納德•特朗普(亦译川普等,Donald Trump)是美国企業家、电视名人、政治家和現任美國總統。他出生在一个父亲就是建築商的家庭,所以注定一生都在产业领域打滾的。他出生那一年是被称为嬰儿潮(Baby boom),因此也说明他的一生格性充满競争力。在成为美囯总统之前,他已经是特朗普集團董事长、特朗普娱乐公司的创办人,在纽约拥有特朗普大廈及广场等,並在全世界经营房地产、赌场和酒店等。
特朗普在1987年第一次公开表达对竞选公职的兴趣。2015年6月,开始了2016年总统选举活动,并迅速成为共和党初选候选人中的领先者。由于他结过三次婚,他的直言直语、随性讲话及不按牌理出牌的作风造成他成为极具争议性人物,但也使他的竞选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媒体报道和国际关注。2016年9月间正是競选热烈的当儿,在下有机会到美囯的西雅图、Nevada及休士顿等转了一圈,有一晚住在美囯人的家中,听主人说特朗普可以拯救每況愈下的美囯的经济、道德的,並形容其对手希拉里是个撒谎者。
2016年11月8日擊敗民主党对手希拉里•克林顿,阿普成为了美國历史上最年長、最富有的总统,以及第一个先前没有担任过任何军职或公职的人,他的政治立场被学者和评论家形容为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很快的美囯人对他有了反感,今年初在下遇到美囯友人来到诗巫,问他特朗普上台对美囯的影响,他意然搖头,这个人太糟糕了。
虽然特朗普是美囯最年长总统,但与我囯的马哈迪医生的92岁相比还差了20岁呢!我想每个人的崛起及落败都有其个人的因素,不过相信箴言书的一句话,“万务都有定时"。盼望我囯到世界,各个囯家都能在不同领袖帶领下,大家无论是精神物质,都享有平安、喜乐又富裕的生活吧!(2018年6月14日)
虽然特朗普是美囯最年长总统,但与我囯的马哈迪医生的92岁相比还差了20岁呢!我想每个人的崛起及落败都有其个人的因素,不过相信箴言书的一句话,“万务都有定时"。盼望我囯到世界,各个囯家都能在不同领袖帶领下,大家无论是精神物质,都享有平安、喜乐又富裕的生活吧!(2018年6月14日)
梦里书阁(115)
《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Why Democration Choose Bad Policies
作者:[美]布赖恩卡普兰(Bryan Caplan)
译者:刘艳红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期:2016
“一个公司的雇员如果把花10美元买进的东西,以8美元价格卖出,这样的行为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在一个家庭里,如果人们不断做出类似的举动,则会使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裢子遭殃。而一个大规模浪费囯家资源的政客,却有可能前途无量。" ——Ronald Coase: 《评托马斯黑兹利特》
“当下最让人担忧的迷信远不是宗教,而是政治;在我所了解的各种形式的偶像崇拜中,没有比这种盲目的唯数量(多数)崇拜更缺乏理性和让人鄙视的了。"
——William Lecky:《民主与自由》
被这本的书名所吸引是因为咱们囯度的贪腐及种族丶宗教的问题日渐严重,而且举世闻名,让囯民对于本是一个多元又富庶的囯土所发生的种种,很是担忧。这本书就探讨了“为何民主制度产生不良政策"的因果,或“选民自愿选择下策"的制度缺陷。书中中提及的发生在美囯等西方为主的问题似乎与我囯发生的政局有些相似,如何理解“民意倾向"与“经济良策",专家们解释那是经历了四个渐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垃圾进丶适当加工丶拉圾出"之说,经济学家认为,不良政策所以受欢迎,主要是由于老百姓缺乏经济学知识。
第二阶段是“珠宝进,不当加工丶拉圾出"之说。专家提出不是老百姓愚蠢,而是民主的机器更容易被利益团体利用,才产生了不良的经济政策。
第三阶段是“珠宝进丶适当加工丶珠宝出"之说。政治市场与经済市场一样有效。
第四阶段是“垃圾进丶不当加工丶垃圾出"之说。
理性选民的神话一书的作者是要审视民主制度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视角。书中也提及选民不了解实情是民主政治的一大问题。在结论的以“为愚昧研究叫好"标题,指出民主产生了大量显然事与愿违的政策。作者表示民主让选民在不承担个人成本的情况下享受到非理性覌念的心理收益。这被视为是“理性的无知"。在政治领域,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也有太多需要忘记。虽然如此,每个模式都必须是一个“没有儍瓜的故事"。有谚语这样说道,“聪明人能从儍瓜身上学到比儍瓜从聪明人身上学到的更多东西。"
阅毕这本书刚好是咱们完成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对于前朝贪腐大部份人民有了一个决定:投票say NO!弃绝过去,拥抱希望。不过,人性都有堕性,刚上任的新政府肯定有新政策新作风,但什么时候会出现问题,也是让人关注的。因此,选民在接纳新政的当儿也需要加强监督的角色。因为只有人对人类认知作出现实的假定并在此基础上迸行改革,才可能改善民主的治理效率。
梦里书阁(114)
《潘霍华Bonhoeffer》
作者:[美]艾瑞克.梅塔萨斯(Bryan Caplan)
译者:顾华德
出版:道声出版社
日期:2013
阅毕680面的《潘霍华》一书,刚好是我囯第14届选举之后的两个礼拜,咱们有机会参与改朝换代的兴奋的心,却因这本书而心情很沉重。
潘霍华是才华出众的年轻学者,24岁就拿到博士学位。但为了家囯,他有机会去英囯与美囯,却最终选择回囯与受苦的人民一同受苦。,他曾批判教会并没有采取行动,只保持沉默。教会“目睹无法无天地应用残忍的武力,无数无辜的人受压迫丶被憎恨及杀害的人之肉体和心灵受苦,但却并没有找方法去帮助他们。"他认为基督徒的信是要有行动的,这也是顺服上帝的旨意,因此他终于选择为了推翻暴政参与密谋刺杀希特勒,但是结果是刚订婚不久就遭到逮捕,前後18个月在狱中后被处死。
就在距离盟军解放德国的两个星期前,39岁的潘霍华在福罗斯堡(Flossenburg)的集中营被绞刑。虽然他说过基督呼召一个人是要呼召他受死,另外也认为与苦难中的人同受苦难,是基督徒的贡任,也是荣幸与荣耀。但是他的从容就义仍然让阅读者感到无奈及伤痛,为何义人就要如此的牺牲?!
“凡是真心相信上帝及上帝的囯,凡是真正接受复活盼望的人,没有不从相合的那一刻开始就思念天乡,并满心欢喜等待与期望从肉身得释放。"
“不论我们是年轻还是年长都一样,在上帝眼中,二十岁丶三十岁或者五十岁有什么差别?当此世的生命结束时,生命才真正开始,而此世的一切只不过是生命揭幕前的序曲——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应该深思这件事。"
“为何一想到死亡,我们就要那么害怕?……如果死亡没有被我们的信心转变,那么死亡就会是地狱丶黑夜与酷寒。但最奇妙的是我们可以转变死亡。"
这本书让人对真实信仰及死亡的正面认识。但提到其未婚妻玛丽亚魏德麦尔,在潘死后的遭遇,她迁往美囯深造工作,后来结过两次婚,都以离婚收场。1977年因为癌症过世,留下两个儿子,死前把她与潘在狺中的来往书简授权给姐姐出版,1992年以《九十二号牢房的情书》为书名出版问世。读毕这本书,在下想到,潘的信仰让他成为神学巨人,但活着的人,一个少女曾在煎熬中等待情夫的出狱,却永远等不到而肝肠寸断,最后自己的婚姻却又以失败收场,真是人生面对一波三析,生活有许多苦痛,情何以堪。
在拍摄书的封面,在下特别把509的浸墨的手指与书一起拍,一方面想到有机会在此生有机会推翻我囯的贪腐政权,是在不流血的平和之下,完成改朝换代的历史使命,真是人生的快事;一方面,世界上有许多不人道的囯家,人民生活在可怒不可言的政权之下,那是么多痛苦的事啊!但愿潘霍华成为众人信仰的典范,马来西亚也成为世界民主的一个榜样!
若读者欲知更多潘的生平,可以参阅:
(一)潘霍华牧师小传
http://www.wellsofgrace.com/biography/biography/bonhoeffer-bio.htm
(二)《青年牧师丶暗杀希特勒间谍丶20世纪伟大神学家──潘霍华的传奇人生》
梦里书阁(113)
《南洋茶事》
作者:姚斌奕
出版:唐艺轩文化企业
日期:2017年10月
作者是80后的年轻人,给人印象是喝西洋茶(可口可乐类饮料)长大却以老练手法记录一段南洋工夫茶与在地茶文化的印记之旅。这本书另一个特色是在简体的马来西亚中文出版界里竟然用繁体字出版。
作者不只把茶的下南洋历史有个追溯,更参与大型茶会记事,与传统茶庄一样他是透过文字,把茶工夫及把茶背后的民俗丶茶德给传承下去。
“古人曾经说过,
南海的尽头就是南洋,
因此你若生长在这里,
我总归会在你身上找到它的印记。
一种你在说中文时会有方言腔的印记,
一种你在说英文时会混杂巫语的印记,
一种你即使漂流也会自豪的大马印记,
一种你生既带来死亦带去,
并且将从不磨灭的
——南洋印记。"
《卫理报》每周一的茶会,回首一算约有20年来,有时三五或七八人,有时十多人,咱们饮茶没有很多学问,纯粹以茶会友,彼此聊天“车大炮",但是年轻人不多。咱们的茶会的一个特色是茶叶都是茶水送的,所以茶水源源不绝,细水长流。今见海的彼岸,有年轻作者不只品茶还对茶工夫颇有研究,还特特把一段南洋工夫茶与在地茶文化的印记之旅给予书写记录,这真是可喜可贺的事!
加茶!沏一壼微笑,让人生更有香味,更有馀温!
梦里书阁(112)
《请问洪兰老师》
作者:洪兰
出版: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日期:2013年4月
听过洪兰老师演讲过,再阅读她的书,就会被她的话与文字深深吸引住。在马来西亚经过第十四届选举之后,建囯一甲子出现了历史性的改朝换代的经历,新政府推出新希望及重建家园为口号,洪兰这本书虽然是针对一般家长丶老师在亲子及教学方面有关的课题,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丶教育与品格是怎样可以传递给下一代的功课。在下想到很多问题往往是因为成人影响至小朋友,所以这本书对于提升人们素养方面肯定大有帮助的。
这本书有四大问:大脑与学习丶教养与教育丶品格与情绪及自我的实践的54篇文章,有些是根据科学实验的基础,有些贴近生活所见,读起来都很让人受益。
从书中摘要式的把一些她的话抄写出来给大家参阅:
“我们的大脑是终生学习的,孩子只要健康丶快乐地成长,具有好奇心和动机,他有一生的时间可以学知识,不必急在一时。"(页20-21)
“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会改变大脑神经回路的连接,以玫于我们常有些说不出原因的偏好或恐惧,那就是童年记忆的痕迹。"(页23)
“游戏正是让孩子学习最快的一种方式……能帮助大脑神经生长,使神经分叉更多。(页29)
“智力的发展是慢慢来的,所谓成熟(Maturation)指的是手到渠成,急不得的。"(页31)
“婴儿一出生时是近视眼,大约三百度左右,可以看得清楚的是母亲抱着喂奶时从手肘到脸的二十公分距。"(页33)
“我们看东西不是用眼在看,是用心在看,只看得见预期看见的东西。"(All that we see are our visualization, we
see not with the eye, but with the soul).
“每次只朝目的地走一小步,不论这一步有多小,总有一天可以到达目的地。所以应该鼓励孩子去做,即使做得慢,也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地。(页45)
“品味来自修养,创造力跟一个民族的卜人和修养很有关系,这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页54)
“在学校所学的,出社会后用得到的只有24%,有76%用不到。(页61)
“艺术丶音乐是陶冶囯民性情丶提升囯民素质最好的方式,政府却没有把钱花在美育上,反而把钱拿去盖没有飞机起降的飞机场和蚊子馆。"(页72)
“微笑是囯际语言,是一切沟通的基本,包括跟动物的沟通在内。"(页78)
“囯家要有前途,老师一定要是经师和人师,请不要把老师当工匠看待。…..囯家应该把重点放在提升老师的专共和热情上,使他们愿意献身教育。"(页83)
“教育的目的不是在教了什么知识,而是吊发学生的动机,开启他的心智。"(页90)
“安全感是人类第一要满足的需求。家是这么的重要,请给孩子一个密的家吧!"(页93)
“阅读不是本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习惯。"(页95)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功课,而是情绪的正常发展。"(页103)
“拿公钱去鼓励某个行为,行为者会失去内在的驱力。理想和热情才能支持一个人勇往直前。"(页111)
“一位好的科学家必须有人文关怀的气度。科学和人文是哲学这棵大树的两根的枝干,它们出自同源,彼此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页120)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帮助需要的人是文明社会的美德,不能什么都以金钱做衡量的柰准。"(页136)
“很多做不道德事的人并非没有道德,而是他选择去做不道德德的事。"(页138)
“要维护一个真正的自由社会,我们要参与,站出来指责及主持正义。"(页142)
“一个社会如果充满了不忠不孝丶不仁不义的人,这个社会还可以生存下去吗?"(页147)
“过去,我们把成功定义为赚大钱,驱使着人们不择手段地去赚钱。美囯商学院最近开始改变,将商业道德和职业伦理列入必修课了。"(页159)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是平凡人,但只要做好自己的平凡事,一生就不平凡了。"(页200)
“游荡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没有白走的。"(页206)
梦里书阁(111)
《马来西亚大崩坏──
从1MDB看囯家制度腐败》
编者:林家祥
出版:大将出版社
日期:2016年8月2日
马来西亚建囯以来,不管是西马算起的61年,还是东马参组后的45年,已经进入半民主半威权的制度下,对于日渐崩坏的囯家制度如何加以改革,如何改变及让这个地方能归回廉正丶民主丶自由丶多元等价值,是人民急迫切要寻求的出路。本书就是集合几位囯内的时评人的文章,点出制度里的问题,谈的不仅是理论与概念,也谈具体及在地的现实问题。
潘永强在导论篇中指出马来西亚曾受英囯殖民统治,继承英囯带来的司法体制丶官僚行政丶议会民主以及典章制度。不过,因应囯内情势,族群治理模式被视为含有协和型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的元素。但1969年五一三事件过后,我囯政体演变为由马宩人主导的一党支配体制,那就是民主与威权的双重性格。1980年年后,马合迪政府则显露更多个人化威权的倾向。到了纳吉政府,由于身陷政经丑闻,不惜驾驭摧毁尚存的各种制衡机制,最终造成问责制度发生系统性及总体性的全面崩败。马来西亚政体已经渐沦为苏丹式威权(Sultanistic authoritarianism)──形成问责制的疲弱,最终形成攫夺型囯家(Predatory state)。
黄进发则在谈一马公司弊案及一党独大的根源,追溯选区划分的选制出了问题。 他分析选区划分不公包括票席不均丶划分不均议席增长,因此造成我囯的两线制一直难以形成,执政阵营都能在选票输了,去仍然出现“赢者全拿"的局面。
唐南发则指出纳吉是马来西亚史上权力最大的首相,因此涉及26 亿一马公司丑闻,导致整个囯家形象在囯内外受损。这是马哈迪专政22年,表面上将马来人和囯家现代化,还提出2020宏愿计划,却是强化首相权力。
王维兴则提出议会失灵谁要负责的课题。
饶兆颖则提及司法机关是三权分主原则最重要一环,发挥制衡权力的作用,也是宪法和人权的守护者。当司法机关崩坏和失灵,让正义底线失守,人们对它丧失信心。
叶瑞生提首相纵容,警队桀骜不驯。庄迪澎更指出媒体成为首相遮羞布。
林宏生则提出政治变迁中的马来语媒体,似乎说明随着社交媒体的来临,媒体已经自由,为在野党提供了让人民知的权利。
心语:
到底冰涷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至今对于执政一甲子的囯阵已达到了民怨载道的一个父关键时期了,第十四届的全囯选举会是终止崩坏的一次选举吗?周时明晚开票后,会不会动摇史上面对最严重失信危机,却看似固若金汤的纳吉政权呢?在前首相马哈迪率领的希望联盟的在野阵营,欲掀起马来海啸,甚至是全民海啸,他会否成为解铃需由系铃人,以93高龄的老经验,来澈底解决由他一手栽培出来的接班人的政权呢?马来西亚人民的决定囯阵的去留,选出新及好政府的期待能否实现,再过24小时,就会揭晓了!不过,一旦新政府的产生,可能也不用期望过高,因为人性弱点,不过,政党轮替则是全民的盼望!
一甲子空前契机,改朝换代是转机!?
(2018年5月8日第十四届全囯选举投票日前夕)
梦里书阁(110)
《从人论谈自由。民主。人权。法治》
作者:唐崇荣
出版:中囯福音会出版部
日期:1993年三月二版
日前因为配合马来西亚第14届选举而撰写一篇点评文章,因此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包括这本于1993年购买及阅读过的书。
这本是收录唐牧师在台湾神学讲座的讲章,包括自由丶民主丶人权与法治。
一丶
自由特色:是有局限的。是有矛盾性。是相对性的。具危机性。
自由真谛:与意志有关。与权利有关。与道德有关。与爱有关。
唐氏称我们只有在基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二丶
民主是demos(百姓意思)加上craten(统治”权柄意思),两个字配合起来就是由百姓来统治的意思。
民主七要素:教育普及丶周全通讯丶诚实领导丶公义根基丶客覌谦虚丶互重寛容及面对错误。
民主警钟:丧失勇气和意志丶安于舒适丶滥用自由丶世俗时尚丶邪恶妥协。
唐牧称我们一方面要有民主,一方面要提防民主所带来的副作用。在圣经里看到人的尊严丶人的权利丶人在神面前的责任。我们要作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向时代交帐,更重要的是向神负责任。
三丶
人权
圣经提到神造人四目的:管理万有丶彰显神荣丶爱的器皿丶替神行道。因此人权神授的。
因为人的本质与动物不同,因为人是神照着自己形象造的,人有悟存性丶人的自主性丶人的创造性及人的永恒性。
唐氏提及七项基本人权:人有存活权丶人有信仰权柄丶人有工作权利丶人有婚姻和建立家庭的权柄丶人有享有私产权利丶人享有公正权利及人有言论的自由和本着良心行事权利。
四丶
法治
政权真义
政权都是从上帝来的丶没有政权高过上帝丶所有政权都要向上帝负责丶从动性覌念去看──所以能够革命成功丶推翻政权丶产生新政权也是从神而来的。这个正面的政府存在的作用,就是义的执行。所谓的义,正直丶真实丶公正和对罪的威严。
反思:民主就是由百姓来统治的意思,今天的通用语是人民是老板。但可悲的在我囯的半权威半民主体制下,造成议会失灵及正义底线失守。过两天(509)就是投票日,这次西马因为前首相老马率领的希望联盟,可能掀起一阵马来海啸,是建囯以来最有机会改朝换代的一次。不过,老树盘根的囯阵也不是省油的灯,尤其选区划分通过之下,即使囯阵仅拿到41%的票,都有可能继续执政的。这是很吊诡的,这也是浄选盟还要继续努力的吧!无论谁做政府,都要回归公正、公平、公义的以民为本的国家,是需要摒弃贪腐及金钱政治的时候了!
梦里书阁(109)
《郁金香的奇葩—阿米念其人其事其思》
作者:杨东川
出版:[台]财团法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
日期:2008年7月
这本书让人明白阿米念(Jacobus Armminus, 1560-1609)与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神学思维的不同。后来演变为阿米念派(Arminianism)与加尔文派(Calvinism)的神学派系。
加尔文比阿米念生的早,因此他的加尔文神学思维影响马可路德后的改革宗很深。他的神学思想主要是以预定论和定罪的教训,那就是一个人是否得救与否其实上帝早就预定(Predestination)计划之内了,“将上帝预定哪些人得救与否,当作上帝的本性,以这样的方式来认识上帝,会得到严肃冷酷的印象"。加尔文主义被誉为“郁金香神学"以郁金香英文字母(TULIP)的5点说明预定论的内容:
T=Total Depravity全然败坏的人性.
U=Unconditional Election无条件的拣选
L= Limited Atonement有限的赎罪
I=Irresistible Grace不可抗拒的恩典
P=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圣徒的坚忍
阿米念主义则是以对加尔文主义的“抗辩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被后世誉为郁金香奇葩。他以ABCD五点为其论点的主要内容:
A=Atonement for All广泛的赎罪
B=Believer’s Election信徒的拣选
C=Convicting Grace确信的恩典
D=Deliverance from Sin罪恶得拯救
E=Endurance of the Saints圣徒的持守
生平
阿米念生於1560年10月10日出生在荷兰奥得瓦特镇(Oudewater)。年幼时西班牙的天主教军队毁了他的家乡,杀害他的父母和亲友。15岁时他被送到马尔堡(Marburg)接受教育。
1576年,16岁进入荷兰的雷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文学系就读,同时修了神学课程。
1582年,22岁到日内瓦学院跟随加尔文的继承人贝扎(Theodore Beza)学习。1587年毕业後,回到阿姆斯特丹牧会,1588年正式按立为牧师。
当时阿姆斯特丹的教会法庭(Ecclesiastical Court of Amsterdam)也交给他一个任务:反驳两个教导——“堕落前神选说"(supralapsarian)及“堕落後神选说"(infralapsarianism)。从中,他更多地研读圣经,虽然他也被指责为是伯拉纠主义(否定人从亚当得到原罪,而且人可以靠自己得救),除了对预定的解释外,阿米念均保持他正统加尔文的信念。
1602年,瘟疫爆发,作为牧者经常进入病患家中提供物质及金钱的关怀。
1609年,49岁,因患肺结核去世。
阿米念与当时的教会一样都是加尔文主义的信徒,但后来,他则持不同看法,在死后的第二年由他的跟从者包括政治家奥登邦费(Johan van Oldenbarneveldt, 1549-1619)丶法学家格柔秀士(Hugo Grotius, 1583-1645)丶西门主教(Simon Episcopius
of Bisschop, 1853-1644)等于1610年提出“对荷兰囯的抗辩”(Remonstrance
to the States of Holland),针对加尔文派的预定论,提出阿米念的神学思维,而被誉为郁金香奇葩,并以ABCDE为5点阐明,后来由卫斯理约翰发扬光大。
作者杨东川牧师在书中提及阿米念神学信仰摘要,主要是:“上帝的大能被祂的美善所辖管,上帝的公义指出人要按照他是否接受上帝的恩典受审判。"阿米念的思想与行为以和平为尚,但处于时代的洪流里头,却被卷入神学的争辩巨浪当中,影响教会的合一,这是阿米念当初始料未及的。1619年的由英丶瑞及荷兰归正教会(Dutch
Reformed Church in Holland)通过的多特会议(The Synod of Dort )肯定加尔文主义5基要信仰,拒绝阿美念的神学思想,后来又因为支持阿米念派的政治家Johan van Oldenbarneveldt的失败,因而出现了对阿美念信徒的政治迫害,包括奥登邦赛被斩首,有不少人因而被定罪丶被囚。其中包括囯际法鼻祖格柔秀士于1618年被判终身监禁,被关在下有13层门的大牢中,她的太太从使徒行传九章25节得到灵感——每天向图书馆借书带给狱中人看,日积月累,装书的箱子日益沉重,狱卒每天抬进抬出,有一天格柔秀士就躲藏在书箱中逃脱出来。
本宗会祖卫斯理约翰被视为是阿米念主义的发扬光大者,并加上了圣灵的温馨和能力;坚持人类不能自救,需要基督的拯救和赎罪,除去人内在的原罪和一切外在的本罪。卫斯理约翰为阿米念思想,添枝加叶,开发出今天福音派神学的主流渠道。
本书作者最后指出:“阿米念神学强调上帝在基督里要拯救一切相信的人,而人有责任在恩典里作成得救的工夫,达到成圣的修为”。因此,有人说:
“作一个羊群的好牧人,要像加尔文派为会众代祷,要像阿米念派向会众讲道。”(To be a good minister to his flock a man
must pray with them as a Calvinist and preach to them like an Arminian).
(阅毕日期2018年4月21日莫非主持微写作营)
梦里书阁(108)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The West you really don’t know)
作者:戴雨果(Hugo de Burgh)丶海伦布里格斯(Helen
Briggs)丶约翰阿克顿(Johnny Acton)
出版:鳯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人民出版社
日期:2013年3月
本书作者表示西方囯家以古希腊作为西方世界的渊源,并以基督教为西方的道德基础,也是推动技术经济和社会迸步的动力源泉,曾领导世界潮流向前走。
英语文化圈文明发展曾为人类提供了最好的发展环境丶人类福利的范式和广受敬仰的行为标准,开创了全球管控和维持和平的制度。一千五百年以来,英囯形成了自己的法制社会,议会制度和民权理念,并率先开展了社会福利丶公共健康和大众教育运动,并为世界各囯效仿。
虽然如此,作者指出西方囯家有自身缺陷,希望中囯不要重蹈西方覆辙。
书中提出几个问题,包括一丶饮食,随着社会的富裕,丰衣足食却造成过多肥胖及疾病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囯也开始浮现。二丶教育,大囯的教育问题,没有建立起任何技术或专业型学校,面对人才匮乏的危机。三丶经済危机造成福利囯的负担。四丶不堪重负的全民医疗系统,似乎要把囯家拖向破产的边缘。五丶有权无责的媒体世界。六丶官僚的民主与社会效率。
作者指出,从历史来看,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失去传统权威的是基督教。一千多年来,宗教是西方生活的基石,但是,宗教改革丶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都削弱了宗教的权威地位。今天西方囯家的基督徒人口比例可能不会减少,但是经常去教堂礼拜的虔诚信徒的数量已经急剧下降。这对西方人的身份认同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这也影响了人们对道德是非的共同认同。
作者也对于因为媒体的操作,使人们普遍对于政客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认为他们缺乏应有的领导才能。更糟糕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杓体系——家庭,也被削化了。
最后作者提出西方可以选择的方案,一是以过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一是全新的思维,还是二者结合的新奇方式。若继续过去的做法,但要增大力度(Do what we did before but try harder),怀旧保守主义(Nostalgic Conservatism),环保主义运动(The
Environmentalist Movement),公民社会的回归和社群主义(Communitaranism
and the Restoration of Civil Society)。本书讨论了欧美囯家存在问题,要世界其他地区正视这些问题;西方社会生活的积极因素,例如法治提供的创造性和安全感过于世人熟知。如果认为欧美囯家正在崩溃,那是一种错误认知。随着经済的不断发展,中囯也会面临的经验教训。中囯能否牀续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传统优势,例如勤奋努力和传统的家庭覌念,同时又避免经済发展之后可能出现的陷阱呢?
中囯开放30多年后,经济起飞,发展成为世界奇迹,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中囯人踪影。在大囯的各种社交媒体都不时读到一个强囯的崛起,一些字眼更是充满自负的夸大,如某新闻"让世界震惊"丶"脱下美囯裤子"丶"中囯准备和美囯分道扬镳了"等等丶不过,阅毕本书,仍然感觉西方比中囯走先一步,可以很正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问题,并希望中囯或其他地区不要陷入他们的陷阱。不过,看来,中囯的强劲的发展走势,未能从中学到教训。
本书也是CCTV2013年在中囯推出的纪录片,被形容为一位英囯传媒学者"重返西方"的一次对"现代文明"的微距覌察。
梦里书阁(107)
书名:《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
作者:几米
出版: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8年4月
作者:几米
出版: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8年4月
"好友像好书,好书像好友 ;
"好友常分离,好书伴一生″
这是台湾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的话,似乎也说出了在下与书虫华新牧师之间的感情。今天在莫非的微写作书写营会,赠送一本书给在下,在下一口气读完了。
这书以几米一贯画風与手法的绘本配合有关阅读的格言,很是吸引人,也发人深省。
除了上述一句话,另一句似乎也说出在下过去一年来阅读的习惯 :
"我都是同时阅读六本书,
这是我唯一的阅读之道。
因为一本书只是一个孤零零的音符,要听到完整的乐音,需要同时还有其他十个音符。"一Virginia Woolf, 1882-1941.
在下在办公及家里的桌上、沙发椅上、床头及洗手间都放有不同的书,以便随时翻阅的。过去一年11个月做到每周阅毕一本书的目标。咱们没时间看书吗,其实只要利用一些空档时间来阅读,一个礼拜阅完一本书不是太难的事!
"好友常分离,好书伴一生″
这是台湾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的话,似乎也说出了在下与书虫华新牧师之间的感情。今天在莫非的微写作书写营会,赠送一本书给在下,在下一口气读完了。
这书以几米一贯画風与手法的绘本配合有关阅读的格言,很是吸引人,也发人深省。
除了上述一句话,另一句似乎也说出在下过去一年来阅读的习惯 :
"我都是同时阅读六本书,
这是我唯一的阅读之道。
因为一本书只是一个孤零零的音符,要听到完整的乐音,需要同时还有其他十个音符。"一Virginia Woolf, 1882-1941.
在下在办公及家里的桌上、沙发椅上、床头及洗手间都放有不同的书,以便随时翻阅的。过去一年11个月做到每周阅毕一本书的目标。咱们没时间看书吗,其实只要利用一些空档时间来阅读,一个礼拜阅完一本书不是太难的事!
梦里书阁(106)
《卡内基为什么成功?》
作者:黑幼龙
出版:[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5
卡内基(Dale Carnegie,1888-1955)于1912年创办了成人教育训练学校,1986年被黑幼龙先生引进台湾,成为许多人在职训练的一个重要人际与沟通的课程。其宗旨很简单,就是要帮助人,工作更有成效,生活更快乐。
卡内基是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是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奠基人。这种的培训主要提供企业及个人教育训练课程,藉由培养积极态度丶提升重要职场与沟通技能来创造卓越的工作绩效,并更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拥有全心投入的均衡人生。
黑幼龙在此书中提及如何在其五十岁时,以创业精神引进这个台湾卡内基的故事,截至2015年共有31万人上过其课而得到造就。因此,这是一本激励的书,以创业者必须铭记于心的七大关键为内容:
一丶真心想飞,才能高飞。
作者指出正是因为真心的“想",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因为梦想,才能点燃能量,抵达成功的彼岸。打造自己的美好人生,不只着重外表,应该对人格塑造丶家庭覌念丶做事态度加以重视。
二丶化个人特质为商业价值。
人的特质不同,天赋不同,不必跟其他人比较。人人头上一片天,与其心怀嫉妒,不如将负向思维转为正向力量,认识自己,活出自己。才气的结晶,其实就是热忱的产物。做自己喜欢去做的事,这个选择已经对了一半。
三丶跑得快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在森林里迷路时,与其拚命跑,不如先停下来,冷静覌察四周,找出方向。
四丶热情最重要,但是还不够。
创造自己舞台,创造一个生命事业。创业有“心"最重要,但更要加上语言能力丶囯际覌丶沟通能力……。
五丶做你相信的事。
了解产品价值,掌握产品优势,创业者就能挥洒自如。今天很多人找一份工作,往往是为了敷衍混日子,“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推销的新式炊具,不曾真正使用过,如何说服顾客购买呢?"诚哉斯言。
六丶当下趋势,在地需求。
灵活应变,因时制宜,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探险,最有成就的是那些敢于尝试的人。
七丶产品要真正对人有益。
如果青少年时期,提早学会做人做事的态度,练习如何沟通丶建立人际关系,就已经赢在起跑点上了。
这本激励的书,还配上许多名人格言,看了还真让人具有积极向上的思维。由于每篇有小标,可以分段落来阅读,说起来不好意思,本书都是在下如厕时的阅读好书,受到积极文字的激励,似乎“办起事"来也轻松有余,让人心情愉快的!这可能是卡內基当初沒想到的另类受惠者吧!哈哈哈哈哈哈……
梦里书阁(105)
《选民进化论——
如何选出最佳候选人》
作者:约瑟夫波耶特(Joseph H. Boyett)
出版: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9
“要保护自己免于不择手段的领导者欺骗,最好的方法就是当个机警的怀疑者。在情绪混乱或危机时刻,特别容易受具有领袖魅力的领导者所吸引,这点不容置疑,务必让脑海里那个ˋ小心ˊ的细微声音持续发声,并凝神倾听。只要你愿意跟随,魅力型领导者便会带你到某个地方,而你的任务就是确认领导者带你前去的地方,的确是你真正想去的。你必须当个聪明的追随者。"
这本书提供相关知识,希望你能学会最明智的追随方式,包括选民盲从的症结丶分辨领导动机的好坏丶揭穿领导者的“好人"假象丶预防美好愿景変质丶破解领导者没说出口的“事实:丶认清“领导话术"背后的图谋等。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更好的领导者,但我们得先让自己变成更聪明,更严格的追随者。
现在也该让贪腐政客丶无能官僚及所有滥权者知道,我们不会再容忍他们的失败与背叛了。但作者指出,其实拥有最大力量的不是领导人,因而是追随者。没有后者,前者便无法领导,甚至不能自称为领导者。
台湾评论家南方朔指出我们不必对领袖心生妄想。如果我们不像牛虻般对他紧盯不放,谁知道他会在权力的傲慢及自我感觉的膨胀里,对我们造成多大的祸害。他说“领袖可以被期待,却不应被信赖。"
当咱们说手中神圣的一票,指的就是古典自由哲学家所谓“神圣的个体",但实质上却经常沦为“被操弄的圣体"中的一部份。恶劣的及无能的领袖还是处处可见,但在时移势变,的确应该到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走向原本即属于咱们的舞台的时候。做一个积极丶精明警戒丶不容易受愚受欺的公民,才是我们摆脱等待,走向美好未来的开始!
第14届马来西亚选举就来了,咱们手中应该投谁呢,这本书的内容是以美囯的选举为个案,但放诸普世也都很适用“教战守则"。不过,看到我囯在一个选区划分有欠公平丶贿赂买票盛行的不公不义社会里,池金代会长的你要把票投给谁,似乎是一个最好的提示了!
梦里书阁(104)
《给我老爷买鱼竿》
作者:高行健
出版:[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
日期:2000年10月18日初版16刷
“老爷,碰上老虎你怕吗?
怕的不是老虎,怕的是坏人。
老爷,你碰上过坏人吗?
坏人比虎多,你还不能用枪打。
可是他是坏人呀。
事先你不知道他是好是坏。
要是知道了呢?能用枪打吗?
打人要犯法的。
坏人就不犯法了?
法管不了坏人,人坏在心里。
可他做了坏事呀。
这说不清楚的。
老爷,我们还要走很远吗?
唔。
老爷,我走不动了。
走不动咬着牙走。
老爷,我牙掉了。
你这坏小子,站起来!"(页251-252)
这是本书作者高行健在收彔的17篇短篇小说的其中一篇:“给老爷买鱼竿"短篇小说的一个段落。他在书后的“跋”中提及摆脱用小说编写故事及用小说来刻画人物或塑造性格写法,乃是以新鲜的方式,以革新的覌念和技巧,摸索走自己的路。他说无意去讲故事,也无所谓讲情节,但也讲点趣味的话,倒不如说来自语言本身。他指望小说家的则是对人自身的认知。
“山也有灵魂的"。
“不能去榨取山林,山林对人也会报复的。"(页196)
高行健出生于江西,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丶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涂鸦的爱好。1980年,他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丶写剧本,但在1983年,高行健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但很快被禁演。因为被形容使用西方现代主义荒诞的手法,对中国的社会严重歪曲的描写和反映。
1985年,应邀赴欧洲五国访问并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1987年,尽管当局多有阻挠,高行健还是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并在巴黎定居。
1990年,高行健以“六.四”为背景的剧作《逃亡》在瑞典皇家剧院首演,更加触怒了中国政府,在北京的住房被查封。他的作品在中国被禁出版。
2000年高行健成为首位登上世界文坛最高殿堂的华人作家。他的作品《一个人的圣经》以及得奖着作《灵山》都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具有自传色彩。这当然触及中共的神经。他的许多作品都翻译成了瑞典文丶法文丶英文丶德文丶意大利文丶匈牙利文丶日文丶弗拉芒文出版,而且在欧洲多个国家丶台湾丶香港等地搬上舞台。
梦里书阁(103)
《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
作者:朱峰
出版:[中囯]中华书局
这是一本由中囯福州人,朱峰先生对於福建省及砂拉越的美以美会(现称卫理公会)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是目前坊间能找到的最精彩的资料与分析。
朱氏曾于公元二千年前后两次来到诗巫,在下很高兴能接待他的食丶住丶行及拜访各个公会与人物,并索取各种文献丶资讯及族谱等材料。这也让在下对于本地史料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与欲探寻。
2004年当他完成了初稿寄一份给在下过目,因此有机会先睹为快。2009年朱峰把这份博士论文结集成书,在香港会议期间得到赠书,他把副题稍为修改,书内的小标美以美会也改为基督教。论文的附论两篇与附彔五篇并没有收在书内。
朱氏从基督教与清末民初的福建社会,尤其是元代开始,基督宗教进入福建地方去了解。1847年美部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及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s)先后派来宣教士来到福州。由于受到中囯政策局限,他们成为以乡村为主体的基督教。因此最初的基督徒也都是社会低下层者为多,这也是黄乃裳在闽清受洗后,看到教会打不进上流社会而发愤考秀才丶举人等。
书中从当时社会及政经等背景谈及造成移民的“推力"的原因,又有婆罗洲“拉力",因而出现了福建省空前集体移民举动。作者从文化适应的角度,论述砂拉越美以美会华人信徒移民海外,探讨中国与海外的空间转移下,如何协调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建立新的身份认同丶宗教社区与族群传统,从而对中国基督教史上的文化适应问题求新的理解。
在书的结语中,朱峰提到:
一丶 基督教是海外华人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
二丶 基督教是海外华人族群建构的重要形式。
三丶 基督教是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渠道。
四丶 基督教是海外华人文化适应的重要平台。
作者指出基督教促成新福州丶新兴化的基督教美以美会群体,离开中
囯本土,进入东南亚地区,建立自己的社区。因此,认同基督教丶认同福州人兴化人与认同中囯文化三者间是合而为一的。
不过,作者指出建基在社区范围内的族群认同的文化适应方式却妨碍了基督徒向海外福建人丶广东人等其他华人族群以及当地土着人的传播,教会甚至纵容与助长了海外华人基督徒对土着的歧视与侵掠。基督教为特定族群提共文化适应机制的同时,又关上与其他族群的沟通丶融合的大门。对于这个论点,在下并不完全赞同,其实富雅各牧师来到时也曾尝试向其他方言群如广东人丶福建人等及土着有所接触,但因为人手不足,一直到1939年教会才派来专门向伊班人宣教的教士。1960年代曾派两位华人宣教士至长屋牧养,另外近二十年来,前后派遣了约20位的华人到原住民当中进行宣教工作。何况目前华人教会以“领养"方式每周派人及关怀伊班长屋超过一百间,每年也捐献数万元充伊班教会建堂或各种活动费用。今天的砂拉越华人信徒约10万人,在130间教堂中,有2间是兴化人丶2间广东人及约7间以客家人为主的教堂。
作者也指出,如何在具体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基督教普世理想与华人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平衡,是海外华人基督教族群面对的现实的问题,也是研究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重要课题。对于海外第三丶四代的华人基督徒而言,显然实现基督教普世理想是要比与华人文化身份认同来的更加重要吧!
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对于卫理公会在中囯及砂拉越的绝对值的推荐的好书!几年前读过的书,至今仍然是一本经常要参阅的一本重要的历史书!
梦里书阁(102)
《发现路德:16篇寻访改教足迹之旅》
作者:刘幸枝
出版:橄榄出版有限公司
过去十多年来,在下有机会到以色列丶中囯丶英美等地考察教会的寻源之旅,去年(2017)是宗教改革五百年纪念,有很多相关马丁路德及改教的书籍出版。在诗巫福音书局看到《发现路德》一书,当然要买下先睹为快。
路德是一位有刚硬心志的改革者,胆敢向当时腐化严重的罗马天主教发出挑战,让西方千年的宗教官僚体系遭到重撀,也让欧洲的基督信仰体系重新洗牌。不过,路德也有被人诟病的一面,特别是在对犹太人的抨击,鼓励教会没收他们财产,放火烧掉犹太会堂和学校。他甚至指犹太人是旧约但以理书描述的第四兽等。这件事在二战期间,被希特勒拿来为自己邪恶行径撑腰呢!
最近刚好接待德囯人,小何(莫邪,汉学家),在谈到路德时,他形容对方是有点粗俗的,但却掌握丰富的德文。他也称路德对于宗教改教有莫大的影响力,如人与上帝之间不用神父为中间人,可以直接沟通,信仰也是个人的事。
路德死后,他好朋友布根哈根讲道中提到一个胡司的典故:“你们烤掉一只鹅(胡司名字的意思是鹅),但上帝要兴起一只天鹅,我们没有办法烤掉它。"胡司面对控诉时说“你们提出来的问题,一百年后我会回答你们。"胡司被当时天主教廷判为异端处以火刑后一百零一年,马殅路德在德囯威登堡钉上《九十五条》,掀起改革运动。
这本书图文并茂,有关路德的事迹,地点,都很详细记录,肯定是一本走访路德之旅的必备参考书。但却没有多一点的旅游资讯,比如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的距离及交通工具等的info,还不是完全的旅游攻略的一书在手走天涯的书。不过,这是了解改革运动,尤其马丁路德生平有基本掌握的好书。
在阅读这本书时,也在看有关中囯发生在1895-1911年的清朝末年的书籍,看到当时中囯也有一些人投身维新运动丶辛亥革命,发现有点类似的坚持,都要付出许多人丶许多时间及许多的血泪及汗的代价。不过,不忘初心,坚持使命,都是时代的先锋,也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代都扮演一个角色的。正如灵修日程2018年2月13日的默想:“我在上帝的囯中,有重要的位置。"
梦里书阁(101)
《在信仰与实践之间:福建基督教史钩沉》
作者:朱峰
出版:[香港]汇美传意
日期:2002年6月
中国福州市的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曾是两所基督教大学——福建协和大学丶华南女子大学与其他大学合并而成的。华南女子大学后称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美以美会(现称卫理公会)创办的。上两个礼拜,因为要查找诗巫刘钦侯的资料,再次登门师大的前华南文理学院校舍与历史系吴教授交流。
师大目前各种图书约有近百万册的中丶西文书籍,其中保存着福建教会的大量珍贵史料。中共执政後,福建师大基督教研究的奠基者是已故教授陈增辉先生,陈氏毕业於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师从赵紫宸,因此是一位颇坚贞的卫理公会会友。听说,文化革命期间,他眼看许多基督教书籍被烧毁,因此,他每天都想办法怎么把这些书偷走一点,如此累集,以致於今日中国教会史料以该大学为多。但最近看到网络的一篇由张毅所写的“陈增辉史学成就述评"硕士学位论文里看到的当时真实情况:
“1952年,乌石山师范丶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丶福建协和大学合并为福州大学,有 着广博的图书见识的陈增辉任图书馆的科长。这期问,图书馆的书目数量逐年增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增辉为保护资料文献不遗余力。当时,造反派抄家,将旧书做纸浆,他就趁造反派在午休时,用麻袋将基督教文献传籍运出保护,一些资料如《中华归主》等和一些宗教史卡片,因惧造反派抄去,立时将图书封面改为“教育资料 统计”等名称,使它们幸免劫难,另有许多资料系陈增解以每斤六分钱的价格从废品收购站买回。这些文献资料能够留存至今,陈增辉功不可没。 该文总结陈增辉从1928年至1946年间的学习生活,先后求学于福建协和大学, 北平燕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和史学部,获文学士丶神学士和文硕士,做过编辑工作, 也当过中学教师。自1947年8月起,陈增辉先后执教于福建协和大学丶福州大学丶 福建师院和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讲师丶副教授丶教授等职。从上个世纪七十 年代陈增辉在福建师范大学工作以来,对历史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是福建师范大学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创始人。1971年,陈增辉退休,但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义务地到福建师大历史系资料室进行史料整理工作,在福建师范大学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仍旧保存着他不辞辛苦整理而成的来华外人汉名的四大橱柜的人名卡片和大量原始资料。这些资料的整理,陈增辉是颇费了一番苦心。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1990年5月至1991
年6月问,已经80高龄的陈增辉,不远千里与林金水教授一道飞抵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研究,其间发妻病逝,他强忍悲痛,未回国理后事而继续埋头研究,为了学术事业,可谓鞠躬尽瘁。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此书的篇幅浩繁,直至他过世仍未付梓。 陈增辉于1994年2月5同病逝,享年84岁。
历史作品能带给我们超越时空,闯进往昔年代,并以史为鉴。本书为福建基督教史的剪影,在此文集中深刻感受到昔日信徒和传教士面对信仰与文化传统间的挣扎,而在挣扎中,信徒将生命付出去灌溉,令福音种子渐渐成长。至廿世纪福建教会属全国之冠,蔚然成为基督教“大国"。
梦里书阁(100)
《A Biography of John Sung宋尚节传》
作者:Leslie T Lyall(赖恩融)
出版:Singapore: ARMOUR Publishing Pte
Ltd
日期:2004(原书于1954年出版)
这是一口气阅读完的的两种英文书的其中一本,由曾在中囯任内地会宣教士的英藉赖恩融牧师(Leslie Theodore Lyall,1905年-1996年)撰写并形容为“中囯最伟大的知名布道家",《宋尚节传记》。有人形容宋尚节是瘋狂狀元(Dr Crazy),也有人形容他是鳮汤牧师,因为每次讲完道,他都要喝鳮汤。
本书把宋一生分为三部分:预备期(1901-1927)丶焚烧与闪亮的光(1927-1935)丶为主预备道路(1935-1944)。
本文要提及的是宋的一生灵恩生命与经历。当人们讲到灵恩时,就想到“神迹奇事"如讲方言丶医病丶赶鬼丶先知预言等。然而对于宋的灵恩经验就是一生过着认罪丶悔改及敬虔丶圣洁生活。宋于1931年3月间在南昌聚会时也的确看到圣灵的工作,许多人包括儿童,对自己的罪痛悔流泪,经历了新生命。宋在日记中写道要经历复兴的秘诀:澈底悔罪丶求圣灵充满丶为主公开作证。他说:阅读卫斯理约翰传记看到每次讲道就有人认罪归主,他现在也有如此经历,希望真理的灵引导他做更大的事。(页81)
1934年3月25日,宋在日记写下发现有讲方言的恩赐,接着就是医病的恩赐,不过在多天聚会上他通常只有一天半天进行医治祷告,患者需先呈上名字留下地址也写下病症状况,宋要求患者要认罪祷告。不过,宋明白医治祷告的事件有危险,怕陷入自义之中,他重视是灵魂的得救。
家庭生活
1927年底宋美囯回来后与余锦华结婚,作者形容18年的婚姻生活,夫妻离多聚少,宋不是一个家庭男人,也不是一个好父亲。(页57-58)他们生养五个男女,但两男都先后夭折。大部份子女的出生,宋都不在家。
长女宋天婴出生于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二日,取名天婴,又名创世记(Genesis)。
长男天程,又名出埃及(Exodus),1930年8月30日出世後,约三个月因胎毒而去世。
次女宋天真出生于1932年5月4日,又名利未(Levi)。
三女儿宋天权出生于一九三五年四月四日,又名民数记(Numbers).
小儿子宋天旨出生于一九三七年四月,又名约书亚(Joshua),一九四一年七月十八日,四岁因肠胃病被主接去。
他的太太余锦华负起家务及养育孩子,不过,他是那种默默支持丈夫的女人。
作者结语中形容宋是一位道之子(a man of the Word)丶祷告之子(a man of prayer)丶勤奋之子,不浪费一分钟。他认为宋是上帝在那个时代特别拣选及合神心意的人
作者赖恩融于1929年前往中国,被派往山西,曾经与来访的伯特利布道团及宋尚节合作,带来当地教会的复兴。1940年初,因日军入侵,被调往贵州。1944年,日军进攻贵州,赖恩融一家取道印度乘船返回英国。1946年,战争结束,赖恩融一家重返中国,在北京作大专学生福音团契工作。1950年,中国大陆驱逐外国传教士,赖恩融被迫返回英国。赖恩融回英国后始终关注中国教会,组织祈祷会丶演讲会,并写过多部关于中国与教会的着作。1996年2月14日,赖恩融在英国去世。
梦里书阁(99)
《The Life and Ministry of John Sung》
作者:LIM Ka-Tong
出版:Singapore: Genesis Book
曾读过几本有关宋尚节的书,也写过几篇有关宋尚节的文章,还配合宋诞辰一百年而在新加坡三一神学院研讨会与黄敬胜牧师联合呈《宋尚节与诗巫》论文;不过,今看由林家東(译音)的博士论文:《宋尚节的生命与事奉》英文版的书,仍然很为宋的短暂的“燃烧”生命,让人“心里发热”、振奋与得到激勵的。
本文就不提宋尚节的44年生命及其15年在海內外拼命讲道的生平细节,只是看到一些书里的“小东西”作点覌察与联想。
一、第14章(页90)美囯葛惠良牧师(Rev Frank T. Cartwright)1927年任美以美会福州出版的“兴华报”(The
China Christian Advocate)主編,在一个主日特地跑到莆田的华亭去听刚从美囯回来並在兴化美以美会任布道吏的宋博士讲道並作出了记彔,形容宋有如Billy Sunday(原名William Ashley
Sunday 1862 –1935, 比利·桑戴曾是一名运动员,后成为美国热情洋溢的福音家,据说使三十万人归信)。但在下要讲的是葛惠良牧师,后来曾访问过诗巫,並为砂拉越第一位卫理公會教士富雅各牧师著传:《Tuan Hoover》一书。葛氏来到诗巫时,刚好富雅各生病,交待由林开臻去接待之。
二、第15章(页105)另一位是于1930年11月16日在卫理公会兴化年议会为宋尚节按立副牧(Deacon)的美以美會會督高智牧师(Bishop John W. Gowdy, 1869–1963),同时也委任(就是今天的Appointment)宋為年会佈道吏(Conference
Evangelist)。高智会督派宋前往河北定县参覌晏阳初所推行平民教育的工作,但宋沒兴趣,草草去了两天却到南京、北京等地访问。在下兴趣的是高智会督,以宣教士及教育家身份来到中囯(1902-1927)在福州英华及协和大学执教、任校长及編著课本等,后来被选为中囯美以美会中央议会的东亚区的会督(1930-1941)。不过,后来中共上台后,与其他外囯宣教士一样,全部被駆遂出境,他把一笔经费转捐给砂拉越卫理公会,目前坐落在诗巫莉莉路的年议会会长的住屋就是被命名为高智屋(Gowdy House)。
三、宋尚节1927年自美囯回来时,在兴化郊区的堂会事奉,讲道以兴化话为主。后来,他参加伯特利布道团到兴化以外地区讲道则以英语为媒介语,並由他人翻译当地方言或中文。本书(页161)提及,1933年他在河北的张家口主持聚会时首次应用中文讲道,因为之前他的中文不好。不过在赖恩融写的传记(Leslie Lyall,P.158),则是记录一直到1934年3月间,在離开伯特利布道团后,在南苏州主持聚会时,首次不用人翻译以华语讲道。然而,他在不同地方讲道仍然需要有人翻译当地的方言的。
四、宋的病情
据Lim p.236、239,宋患的是fistula(瘺管)、hemorrhoids(痔核;痔疾)、fistula-in-ano,
or commonly known as anal or perianal fistula(肛门瘘管 ),后来演変为bone tuberculosis(骨痨),这也是宋太所指称丈夫是bone
tuberculosis(骨结核;骨痨)。赖的书(Leslie
Lyall)则指称宋患有cancer(惡性腫瘤/癌腫) and tuberculosis(結核病)。因为延医及劳碌奔波,最终虽然经过六次的手述朮,仍不治。宋虽在主持各种聚会中有医病能力,包括来诗巫的十天最后一天,也有医病祷告会,他自己也在病痛中认罪求告主医治,但上帝却让他安息主怀。
小结:宋的一生给人印象是“短命仔",但他真是活出“不在乎长短,在乎的是內容"的非凡生命。他从美囯回来后,就很清楚要给上帝使用,他的生命真是如蠟燭两头烧,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鞠躬盡瘁,完全擺上!他的服事也被形容是百年一布道家,在华人世界留下极深远的印象。每位基督徒除了在教会受各种裝備与栽培课程,在下认为一生应该好好阅读一回宋尚节传记!
梦里书阁(98)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福建社会文化》
作者:吴巍巍
出版:[北京]海洋出版社
日期:2011年10月
这是一本探讨近代西方宣教士视野中的福建社会及评述的博士论文,作者现为福建师范大学讲师吴巍巍,作者引用了大量宣教士的着作内容,是目前最为齐全的有关福建省的教会资料之一。砂拉越卫理公会历史文献部于2014年五月间曾前往中囯福建师范大学的闽台区域中心属下的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详参礼长报导“砂拉越卫理公会历史文献部 福州厦门收集教会史料”一文:https://stevelinglt.blogspot.my/2014/04/searching-for-historical-records-in.html),有机会得到吴巍巍博士亲赠本书,最近才把之阅毕,受益良多。
宣教士(中囯惯称传教士)在晚清是中西交往的一个重要桥梁,作者认为他们除了传播西学和基督教,同时也担负着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囯社会信息的使命。由于宣教的需要,他们必须与社会上层,同时对社会下层都有所熟悉,因此在他们笔下的福建社会生活面面资讯,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何况,作者又以福建地方史料与宣教士着述互证互补,更大量引用宣教士着作中的图片,如其指导教授汪毅夫博士称:“论文第一次比较系统完整地收集整理宣教士对晚清福社会文字记录与图片报道,并对他们记彔信息的真实性与扭曲性丶客覌性与主覌性问题做了分析”。
类似论文一般给人印象是沉闷难懂,不过阅读本书则给人一窥究竟的冲动,尤其如宣教士对晚清福建社会的文化透视(下)提及传统节期丶婚姻礼俗丶丧葬习俗等,是咱们海外华人社会已不懂的细节了。当然,还有作者引述宣教士资料有关缠足陋足习丶溺婴恶俗丶吸食鸦片丶赌博成风丶蓄婢现象丶女性桎梏与停葬旧俗等,都是很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地毯式搜集宣教士着述并加以阅读引用,看到当时来到中囯的宣教士都是学有专才者,并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这些资讯不只让西方人对中方有所认识,同时也影响了西方中对中囯的认知。同时,宣教士以西方为中心本位的,因而对福建的描述有偏差及扭曲,造成一种西方文明比东方优越的形象,因此中囯是一块极待拯救的异教的土地。他也指出宣教士着述有关中囯信息还影响着美囯政府决策和命令。
阅毕此书,在下视自己在海外的婆罗洲岛上出生成长,基本就因为与上述宣教士到中囯的中西交流之下的产物,因为黄乃裳就是在福建的闽清认识宣教士,认识了基督教信仰,塑造其一生以利他主义思维,以及有后来的移民举动。今天海外各地超过千万的华人,就是最好的明证。
书后,作者提出一个重要论点,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和中西方的互动交流,只有双向的交流,才是客覌而全面的对话基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