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5

梦里书阅(22-97) 2017年

(继2016年5月开始的每周读一书的计划,2017年则包括一些较早阅过的书前后共在FB发布了75篇的阅读报告,如下:)

梦里书阁(97)
《基督的忧伤:汤玛斯。摩尔的最后灵修笔记》
作者:汤玛斯。摩尔St. Thomas Moore
译者:顾华德
出版:[台湾]启示出版
日期:2017年3月9日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作者汤斯。摩尔(Thomas Moore, 1478-1533)是一名学者丶作家丶政治家,曾任宰相及首席大法官,是英王左右手,却选择忠于信仰,反对王另娶情妇及不支持王兼任最高领袖,而于1533年被控叛囯罪而下监(囚禁于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在等待死刑期间,他以四福音合参方式把耶稣在橄榄园的忧愁丶疲惫与恐惧等生死之旅以默想的灵修笔记,对等於他自己要面临的死亡之旅。但他只写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为止,因为纸丶笔丶墨及书都被没收,不久後(1535年)被送上断头台处决。
  电影《良相佐国》(A Man for All Seasons)就是以他的生平所拍摄的,并曾获奥斯卡金像奖六项大奖。
  阅读这本书时,在下也拿出由吴桂菲姐妹送的四福音合参的书来对照。此书给在下感言:
1. 曾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呼风唤雨者,虽身陷囚牢,仍完全交托,并下定决心善用时间为死亡预作准备。入狱不久即开始提笔写作,直至被砍头处死。作者在面临死亡时,仍利用时间默想及撰写,是一位文字伟大的工作者。这种精神是后辈应加以仿效的。
2. 基督的生实是为了死,从最后晚餐之后,耶稣与门徒经过汲沦溪到达客西马尼园,作者指称布伯来汲伦溪(Kidron,克德龙溪)意思是忧愁或者悲痛,客西马尼(Gethsemane)的意思就是非常肥沃又富饶的山谷,也被称为橄榄谷。(页25)人生有起有落,靠主克服与超越。
3. 阅读此书时刚好响应本会池金代会长的三天禁食祷告,作者提及耶稣要门徒儆醒祷告,他表示“我们不只是白天祷告,也要把睡眠时间拿来祷告"(页66)还真具有挑战性呢!这是今天教会的会众要加以操练的一环。
4. 在最後关头,门徒都撇下逃跑了。那时,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马太福音26:56 及马可福音14:50都有记载,众人就捉拿他。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作者要藉这故事说明在面对试炼时,“要谨慎看待我们的身体(它只是灵魂的外袍),不可纵容它享受过肥的食物,不可沉溺在肉欲中,而是要禁戒各种营养不良的肥胖食品,让它保持轻盈就像麻布一样。” (页195-205)今天咱们是不是吃太多了?(2017年12月24日)

梦里书阁(96)
《马克吐温选集》
作者:马克吐温
出版:[台湾]大方出版社
日期:1978年4月
Image may contain: text
  这本于1979年10月13日平生第一次去台湾时,在台北某书店(忘了哪家)买的书,似乎没阅完,去年到美囯Nevada州的Carlson市住一晚时,发现有马克吐温在附近曾住过的故居。回来后重新把书找出来,日前才阅读完毕,再次体会马氏的“幽默”,但以诗巫人的角度来形容的话,那是马氏的“车大炮"的文字。其中有两篇与新闻界有关的:“田纳西的新闻界"及“竞选州长"短篇小说,对于曾参与报界记者15年的在下而言,某些情节是有相似,引起心有戚戚然,不过,马氏的描写及形容是过分的夸大,就是“炮"车的太大了!
  这本书没有注明译者,共收录了8篇马氏的长短篇小说,包括一个兜销员的故事丶竞选州长丶田纳西的新闻界丶爱德华密尔士和乔治本顿的故事丶一件怪事丶被偷的白象丶夏娃日记及漫游散记。
  “你知道袛要兜销员一进了你的门,麻烦就来了,而且你总是失败在他手里。" —— 《一个兜销员的故事》
  “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伪证犯丶小偷丶拐尸犯丶酒疯子丶贿赂犯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支笔像这样恶毒地连划带勾一直往下乱涂,像这样无情地把别人的动词和形容词乱划乱改。"——《田纳西的新闻界》
  “夏娃说:乐园虽然失去了,但我已经寻着了他,我很满意。他尽他所能地爱恋我,我以我的热情性格的全部力量去爱恋他。"
  “亚当说:夏娃在哪里,伊甸园就在哪里。 "—— 《亚当夏娃的秘密日记》
  “人生就像旅行,我常说:我们不会永久活在世上的,死了也没法带走。"
  “百慕大……,薰风絮语,花香扑鼻,安闲宁静得叫人的思想就像升华到了天堂一样;再加上业馀艺术家弹奏出来的琴声,更叫人想到了神仙世界。"——《漫游散记》
  “电报丶信件丶消息都到不了这里,令人有超然出尘之感。再想到我们後面岸上的芸芸众生照旧在那里受苦受难,再觉得自己飘飘欲仙了。"——《漫游散记》
  “在百慕大人的谈话里丶演说里丶文章里,洋葱总是一个非常流行而时髦的名词。在百慕大的譬喻中,它意味着完美——十全十美。"——《漫游散记》
  在漫游散记一文中,他曾提到在百慕大的夜晚走路时,在黑暗中出现一个人,要钱,而是要他捐一先令来盖造美以美新教堂呢!对於百慕大,他有另外着作:Mark Twain in Paradise,曾说过“你们如果想去天.堂,就去吧,但我宁愿留在百慕大。 (You go to heaven if you want to,. I'd rather stay in Bermuda)。看来在下倒是希望下一次的旅游可以把百慕大包括在其中了,读他的文章,对这个神秘岛屿充满响往呢!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意思是意思是「两浔深」或两度(two fathom,一浔约1.8米)。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丶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丶剧本丶散文丶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低端工作"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的思想和创作表现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其实他对基督徒有微言,不满信徒未能实践他们所宣讲的内容。
  除了广泛的旅行,马克吐溫曾在密蘇里州、內華達州、維吉尼亞城、舊金山、夏威夷州、紐約州,康乃迪克州哈特福德等地方居住過。
(2018年12月19日)

梦里书阁(94)
《屬靈偉人漫畫》殉道之子——潘霍華傳
主筆及資料搜集:張寶成
出版:[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
日期:2002年7月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smiling
  本來是在閱讀由香港道聲出版社的648面的純文字版《潘霍華》一書,看的進度有點慢,日前在辦公室看到這本漫畫版《潘霍華》,輕鬆閱畢,對其平生事故有了鳥瞰式的認識。相信對於重啟純文字版《潘霍華》的閱讀一定有所助益。從漫畫版的潘氏生平年表,發現生於1906年死於1945年的潘,享年僅39歲。但是他的殉道事蹟及文字著作卻影响了許多人真到今天。
  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出生于德國的(Breslau),現今的弗羅茨瓦夫(Wroclaw),属于波蘭西南部一城市。他早年住在柏林,畢業於杜平根大學(Tubigen),並于21歲考獲博士學位,真是一名神童。
  1932年潘氏到到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一年後回國,1933年希特拉上台,德國風雲色變。潘氏不畏權勢,大肄抨擊領袖崇拜,及政治操控教會,因此成立了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他也曾到倫敦宣揚納粹暴行,1935年回國,帶領一家地下神學院,撰寫了《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追隨基督》(Cost of Discipleship)及《倫理學》(Ethics)等。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拉開二戰歐洲戰區帷幕。潘霍華應美國協和神學院之邀前往任教。然而他無法苟安,逗留月餘便回國,他看到希特勒的專制、造神運動及種族清洗政權,極表反對。后來因為参與偷偷保送猶太人出國行動,被視為一名“叛諜"。1942年潘霍華和一位年齡差距近二十載的學生相戀訂婚,但還來不及結婚,便於1943年四月被捕。坐牢時潘霍華鴻雁不絕,後來結集成遺作《獄中書簡》(Letters & Papers from Prison)。在戰爭要結束前不到一個月,1945年4月9日在洛森比格(Flossenbürg)被處死。
  潘的神學思維及信仰從起初只強調在俗世中潔身自愛地以敬虔來「追隨基督」(出世主義),到後來醒覺到要為承擔世界的公義而轉變成「為基督而戰」(入世主義)。
  “作為基督徒,不代表要表現出某種宗教形式的行為,培養某種形式的苦行或禁慾主義,然而是要作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是我對入世的解釋——從容不逼地參與生命和隨它而來的一切责任及烦惱——我們正是以這樣的心態把自己投向神的掌管中,同時參與祂在這世界中的苦難。《獄中書簡》(页92)
  “教會和基督徒對不公義的緘默就成為了他在上帝面對的罪名。"(页70)
  “在任何時代,真正的信仰者要隨時作出犠牲。"(页46)
  “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叫他來死。"——《追隨基督》(页46)
  “廉價恩典就是不須要作門徒的恩典,是缺了十字架的恩典,是沒有復活和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之恩典。"(页46)
  “逃避罪可以是最大的罪惡,作個不發聲的罪人有時比犯殺人罪更可怕。"——《日記》(页70)
  “耶穌基督活於群敵當中,最後門徒亦捨祂而去。在十字架上祂是絕對的孤單,只有敵人和嘲笑者著圍著祂。祂到世上來,正是將和平帶給與神為敵的人。同樣,我們作基督徒的豈能隱居避世,而不活在群敵當中?"——《團契生活》(页70)
  “我們曾經學習從社會底層,從那些被遺棄、被視為嫌疑犯、受虐者、受壓迫的、被辱駡的、沒有能力的……總之,從那些受苦者的觀點,來看人類歷史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獄中短文》页89。
  潘在獄中時也面對痛苦與沮喪,曾作詩“我是誰"(Who Am I)以寄愁緒。
  我是誰?人常說: 我步出牢房, 從容、愉快、堅定地好似紳士邁出豪宅。
  我是誰?人常說: 我和獄官說話, 自在、友善、清晰地像在發號施令。
  我是誰?人又說: 我忍受苦難, 平靜、微笑、驕傲地像個得勝者。
  我真是人們所說的那樣嗎?還是只有自己心裡明白?
  我不過像一隻龍中鳥,不安、饑渴、軟弱,好似被人掐住喉嚨,為呼吸而掙扎。
  我想念色彩、花朵、鳥語;我奢望安慰的話語和同伴的愛憐;
  我痛恨獨裁和心胸狹窄;我搖擺不定、期待大事降臨;
  思念千里之隔的朋友, 卻只能無力地顫慄;
  我的禱告、我的思想、我的舉動,都令人厭煩、都是虛空;
  我虛弱地想隨時告別一切。
  我是誰?
  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我?
  今天一個樣子,明天另一副德行?
  或者我同時具備雙重人格?人前假冒偽善,人後是卑劣、寒酸的懦夫?或者在我心深處,我仍像打敗仗的軍隊,正從已經得勝的戰場潰逃?
  我是誰?嘲弄著我的,是自己這些孤獨的問題。
  不論我究竟是誰,神啊,你知道:我是屬你。(页100)
  潘的生命與文字,在不平凡的時代,制造了不平凡的時代先知。他對信仰不是空談,而是可以和應該腳踏實地,與社會對話,影響世界。他知行合一,說得出做得到。但今天有多少人會做的到呢?
(2017年12月9日)

梦里书阁(93)
《神导演之8个不可能的任务》
作者:刘晓亭(刘三)
出版:[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17年1月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作者是台湾好消息电视台的《刘三讲古》的刘晓亭牧师,曾于纽西兰华人卫理公会服侍过一段日子。这本书他是用「戏剧画面」的角度撰写圣经中的8位人物故事,是充满戏剧画面与人性表现的书。这些故事在他妙笔生花之下,给人活龙活现般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从中可以引申至现代人的生活及人性经验,每个人物的经历还真与咱们都有相同经历呢!如果你觉得读经困难重重,甚或寻不着上帝对自己的心意,这本书将要对你说话。
  这8个圣经人物包括:雅各丶摩西丶但以理丶以斯帖丶约拿丶保罗丶耶稣母亲马利亚及耶稣的客西马尼园祷告。他引申出来的想法也很另类:
  “基督教不是叫大家说好话,而是要让大家说真话。"(页30)
  “人生四件事:我们不可能逃避责任丶每个人都需要经过磨练丶好好欣赏神的作为及不要骄傲。"(页49)
  “我们不是为当一个好基督徒而努力,乃是认同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页82)
  “基督徒可以学一件事,当你在工作上丶社会上需要顺服权柄时,并不代表你要对权柄上的任何人摇尾巴。尊重体制丶权柄,并不代表讨好掌权者,更不代表你必须好好对待掌权者身边的红人。基督徒必须知道为人处世的分寸,自己心里要有一把尺"(页114)
  “说到底,基督徒最重要的宣教,是对自己宣教,先求神对付我们自己的性格。"(页157)
  “在我们的责任中,在神托付给我们的家庭丶职场和每一个复杂的角色中,都会有拉扯丶挣扎,这就是宣教。每个责任都是辛苦的,但是我们不放弃丶不断倚靠主,就是在宣教。"(页188)
  “真正的不凡,不是社会主流所追逐的在事业上闯出名堂,这样的光环背後,往往犠牲了亲密关系。"(页216)
  “人生最难的不是上十架,而是上十架前的孤单,那才是更恐怖的事。"
  “耶稣是人类历史最後一位孤单者,耶稣从此派遣圣灵与人同在,永不分开。"(页245,247)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人物故事书,绝对值的推荐。
(2017年12月8日)

梦里书阁(92)
《神迹奇事显明恩道》The Word Testified by Miracles
作者:郑国治博士(Dr. David Hock Tey)
出版:招和视听辅导中心
日期:2017年9月
Image may contain: 3 people, people smiling
  灵界的事不能否认,基督是灵界得胜王的事实也是不能否认的,说明基督教是与其他宗教的不同。这本书是郑国治博士在五十年里,到过三十个国家,走过约四百个城市,经历无数上帝奇妙恩典,藉着神迹奇事显明其恩道,而凭着记忆述诸文字。他认为神迹是上帝所行的奇事,圣经记载上帝用权能行了许多奇妙的事,就是神迹,其中有一目的,就是要人信主。(约6:2)
  全书共有26篇,最初四篇是讲生命成长的经历,第4-9篇则提及他在新马及港台等各地赶鬼的事迹。第10篇谈圣灵充满,第11-25篇都是见证各种的紧急危难事宜,如飞行之危丶山崩之危丶地震之危丶台风之危丶火山爆发丶心脏病发等如何在上帝保守看顾之下,化险为夷。正如保罗一生有无数危险经历,“……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丶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丶外邦人的危险丶城里的危险丶旷野的危险丶海中的危险丶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丶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林後11章25-27)
  在第10篇的圣灵充满一文中,郑博士指出根据圣经七原则:神的命令丶神的旨意丶神的应许丶渴慕充满丶彻底认罪丶奉献顺服丶凭信心。作者认为被圣灵充满必须单纯回到圣经的原则,不必附加任何恩赐为条件。
  郑国治(David Hock Tey)牧师1939年出生于马来亚半岛,祖籍福建泉州永春。早年毕业于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系,获商学士。后赴美深造,毕业于国际学园传道会国际神学院,获圣经学硕士及道学硕士;又于美西保守浸信会神学院进修,获教牧学博士。郑牧师是马来西亚学园传道会创设人兼首任会长(1968-1986)。现任国际学园传道会:美国华人事工会长丶国际华人布道团主席丶21世纪美国华人福音遍传主席。由于2013年连续三次动了心脏手术,医嘱不宜长途旅行及讲道,因此,他专心在美国写书,由萧招和牧师取得版权在沙巴印刷,由信徒奉献经费,免费分发。凡有兴趣索阅者可以联系萧招和牧师+6-019-8810097,电邮:jlsiew@yahoo.com.sg。
(2017年12月1日)

梦里书阁(91)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译者:姚映然
出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7年3月第1版 2016年1月第12次印
页数:352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这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自传性作品。这是一部个人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忧伤——一曲意味深长的迷人哀歌,唱给记忆中的童年,唱给伊斯坦布尔,把他带到世界面前。在下阅读过程,联想到从小长大的诗巫这个市镇……。
  先看下面的一段话,作者是念工程师的,但迷上了画画
  “这可不是巴黎,你知道吧,这是伊斯坦布尔,就算你是全世界最好的画家,也没有会注到你。你将一生孤独。没有人能理解你为何放弃大好前途去画画。"
  “儿子,一个人如果很有天分,很努力,而且很幸运,或许可能在欧洲成名。但是在土耳其只会发疯。请别生气吧,我现在跟你说这些,将来你才不会遗憾。"
  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的又糟糕丶又丑陋,一无是处,但对这个属于自己生长与成长的地方,又有一种不能割舍的爱与情 ; 即使人在异乡,仍然午夜梦回时,却牵肠挂肚的,这似乎是全世界的人“痛病"!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昔为君士坦丁堡),极盛时期曾经横跨欧丶亚丶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于 19 世纪分崩离析之后,在伊斯坦布尔留下了无数的帝国遗产逐渐被人们舍弃,无人维护,并一一倾颓。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Huzun,忧伤),起先的词义是指失落及伴随而来的心痛与悲伤。作者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跟随他的成长记忆,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作者将自己和伊斯坦布尔这座养育了他一辈子的城市融为一体,当他满腹忧伤地诉说着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让人读到的却是他自己的回忆。“呼愁”,作者用了一篇长文(86-115面)来描写,被视为整本书的点睛之笔。这座城市的呼愁不仅来自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更来自于它在西化过程中所经受的强烈震荡和对过去的迷失。但他却说:"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在书第34章的标题,作者就用:“所谓不快乐,就是讨厌自己和自己的城市。"
  “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时候,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而对当地人来说,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
   “如果我觉得所在的城市美丽迷人,那么我的生活一定也是如此。If I see my city as beautiful and bewitching, then my life must be so too. "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书所以得獎,似乎就是阿麥特拉西姆所说:“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在下阅毕全书反思,今天诗巫人在全球各个角落流竄,一旦本地发生什么风吹草动,如槍杀案啦、強姦案啦、偷窃案啦到下雨积水事件,似乎就是全世界的指标。囯內外的诗巫人都会在面子书等社交媒体发布说诗巫到底怎么啦?诗巫生病啦!诗巫东东西西的十指乱乱篤!过去诗巫人栽培子女以理科的医、数、律師等为重点,是时候多培養文科人才,以文以史来为诗巫写一本诗巫的呼愁呢?!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附有许多黑白老照片,有文有图,就让人阅读起来轻松啦,何況图片本身比起文字更有感觉呢!(2017年11月30日)

梦里书阁(90)
《福杯满溢,永远怀念沈冠尧牧师1924-2016
出版:香港基督教循道卫理联合教会
日期:20104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eyeglasses and text
  过去阅读一些传记,都是没有见过面的人,近年开始阅读传记中有些熟悉及见过面的人。沈冠尧牧师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本怀念沈冠尧牧师的72面小册子,除了7面的行狀,简略的把沈牧师的生平记录及事奉年表,其他都是世界循道卫理宗的各地代表与及牧会过的会友及亲朋好友对他的纪念文字。
  在下每一年都会收到香港寄来沈冠尧牧师的圣诞卡,信封外都写上寄信者姓名地址,他都用英文名字Abraham。沈牧于是香港牧师也是诗巫的老师,因为早在1956年他只身来到砂拉越,在诗巫卫理中学教书,教授中文丶中史及国学常识等。他本不信主但到了诗巫参加教会活动,渐认识了基督,並在诗巫福源堂信主受洗。後来回到香港念神学,就一直在香港各堂会及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事奉。他也是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联会顾问,对于会务都积极参加。他後来来过诗巫访问数次,每次都与我讲福州话寒喧几句。在下有机会到香港拜访或开会时,他也都在场接待。
  沈牧师一生抱着独身主义,并于20163月间安息主怀,享年92岁,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为他整理了这本纪念册。
(2017年11月29日)

梦里书阁(89)
《天生就会跑
 Born To Run
作者:Christopher McDougall
译者:王亦穹
出版:[台]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04
页数:366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and text
  本书作者是一位喜爱跑步者,但面对跑步时脚会痛的困擾。当他发現墨西哥的原住民塔拉烏馬拉人(Tarahumara,真正名字拉拉穆里-Raramuri,意为奔跑一族),好几个世纪来,就在崎岖山中奔跑,是世界天生長跑者,于是前往寻求跑步的秘诀。他讶异发現这些原住民的跑步哲學就是回归基本,用光脚奔跑,不为财富、勝利或名声而跔,單纯为了“使用身体舒畅"感覺。
  光脚跑步?!作者用了3个章节,就是第23-25章,自页184-226来说明人类好几万年来都是赤脚或用薄底鞋来跑步,一直到1972年耐吉(Nike)发明第一双現代运动鞋,反而矯正过头,造成诸多脚部膝蓋受伤害的问题。
  作者引述几个专家的话:“越贵的鞋子表現越差"、“我们的脚喜欢旧鞋"及“人体构造不适合穿鞋跑步的。"一个人的脚部便是工程师窮数世纪之力也无法做出来的精巧构造。脚部正中央是足弓,四周有嚴密的支撐網絡,由26根骨头、33个关节、12条有彈性的肌腱,還有18条肌肉组成。网络的伸缩让足弓像吊桥般可以抗震。
  “把脚塞进鞋子裡,就有如在脚的外面封上石膏,6个礼拜后,脚的肌肉会有40-60%萎缩。
  因此,他得出结论:“奔跑是我們的本能,我們能存活,就是因为我们奔跑。"你的脚就是你的根基,让它们醒来!让它们変強烈!找回与土地的连结……为你的脚重獲力量。
  “一个人不是因为衰老才停止跑,而是因为停止跑步才衰老。"这是一位96岁的超马赛的选手说过的一句话。
  作者強调:“我们天生就是适合跑步的生物!"
  上个月在西马实兆远的大众书局买这本书,是要激励自己,却看到许多有关跑马拉松赛跑及有关光脚跑步的故事,对于在下四年来坚持踩脚车举动有異曲同工,要付出意志力与汗水的代价,但都因而身体与精神得到舒畅的感受。为了走更远的路(会尝试光脚跑步一阵子),为了踩更长的路,咱们总要脚踏实地,每天坚持,如天生奔跑的塔拉烏馬拉人“专注与集中"的挥汗工作(跑步)……
  本书最后一句话:“跑步不是为了向別人推銷东西。老兄,跑步应步该是自由的。"这似乎也是在下踩脚车的写照,不为了推銷某个品牌脚车,或为了环保、健康等堂皇理由,踩脚车纯粹为了自由!但因为踩脚车也符合了上述的因素,那也何乐而不为呢?这正如希伯来书121节:“所以,既然我们有这许多見证人如同云彩圍绕着我们,就该卸下各样重担和紧紧缠累的罪,以坚忍的心,奔那摆在我們前头的路程。
                Since we are surrounded by so great a cloud of witnesses, let us also lay aside every weight and the sin that slings so closely, and let us run with perseverance the race that is set before us. (Hebrew 12:1)
(2017年11月20日)
               
梦里书阁(88)
《寻找小红帽
 ——大手牵小手,德囯童话城堡玩游戏》
作者:廖揆祥丶吴信如
出版:[台]宏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日期:20057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作者是一对曾留学德囯的夫妻,他们带着四岁与一岁半的小孩,以一种亲子"与自助"的心态旅游。走的是一趟童话大道之旅"(German Fairy Tales),由格林童话串起的想像王国,是德国亲子游的路线,如睡美人丶青蛙王子及小红帽等故乡。一个旅程除了天然景色,若加上有故事,那就让旅客不枉到此一游的心情。看来,若要走一趟德囯行,是可以选一个顺路的童话故事经历一下。这就如作者所言,"童话是你的,也是孩子们床边睡前的故事构成的快乐童年回忆。同时书中也包括旅行中的衣食住行的资讯介绍。
  身为妈妈的吴信如女士,原来就是近两年安排德囯的古伦(Anselm Grün)神父前来砂拉越巡回演讲的台湾南北文化出版社的社长与总编辑。古伦神父是德国最受欢迎丶最畅销的生活与心灵书籍作者。 其作品共有300多种, 其中翻译中文约二十多种,大部分就是由信如女士所翻译的。信如是台北东海大学环科系毕业丶德国马堡大学国民经济系硕士等。她的丈夫廖揆祥也是德国马堡大学政治学博士,所以她夫妇两都是德囯通
  若飞机抵达法兰克福市为首站的话,前往柏林的路上沿途可以经过哈腦、马堡(Marburg)等童话世界的中心。德囯旅游业特别打造一条童话大道,全长近六百公里,从北端的布莱梅(Bremen,动物音乐队童话)到最南的哈脑(Hanau,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故乡-Hometown of Grimm brothers, Jacob and Wilhelm),一共包括60处大小城镇,马堡市刚好位于中心点,也是最具代表童话的城镇之一。其中有山有水有城堡及博物馆等。
  阅毕本书,更令在下兴趣的是对德囯与奥地利边界的阿尔卑斯山看囯王湖,更要看鹰巢(Kehlsteinhaus)——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420-1945430日),的秘密基地及其渡假别墅的。
  在下于2001 曾到过德囯旅游,但是跟随旅行团,一个星期多游六个囯家,真是走马看花,印象中坐船游过莱茵河(德語:Rhein,英语:Rhine),也到过柏林与德累斯登(Dresden),其他就印象不深了。来年的马丁路德之旅则要重新规划,加多一个童话世界丶鹰巢及古伦神父的乌兹堡(Wurzburg)圣本笃修(Münsterschwarzach)卡溜"(福州话意浏览)吧!
(2017年11月19日)  

梦里书阁(87)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作者:[]赫塔米勒
译者:陈民、安尼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日期:20109
Image may contain: plant and flower
  赫塔米勒(Herta Muller)2009年诺贝尔文學奖得主,出生于罗马尼亚,后移居西德的柏林。她的文笔是一种诗体般及以精煉的散文方式写作,描绘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文字简煉却让人读了有沉重感。
  这本书主要收录她的两篇中篇小说《人是世上的大野鸡》、《独腿旅行的人》,都是在共产统治底下获批等待著移民外囯及留在暫居的政治难民营时的心境及情況。其中不少人性原始的描述。
  “人是世界上的一只大野鸡……人很強壯,比畜生要壯。(6)
  “雨是甜的,盐是泪滴珠子哭出来的。"(23)
  “树叶粉碎了,它们成了炭黑色。"(32)
  “一种病,我们所有人都从战争中了解过。思乡病。"(74)
  “不是我拉了钟。钟拉了我,我要不是緊緊抓住橫梁的话,早就飞到天上去了。"(页87
  “他們去领受圣餐,但沒有忏悔。"(页104
  “圣诞节,就好像人把內脏挂在了圣诞树上。"(138)
  “因为墻太黑,跟天空和草地一样黑,所以,墻也不見了。"(143)
  “柏油沒有长度和寛度。当柏油有了性格,城市就陷入停滯。……当脑袋停滯的时候,柏油在生长。当柏油停滯时,脑袋里的空虛在滋长。有时候,城市掉进了伊蓮娜的思想,有时候,伊莲娜的思考跌进了城市。"(166)
  “头脑里不停运转的东西,叫做乡愁。思考于涸地停在原地。从来沒有过眼泪。"(182)
  “她看到恐惧,那种每天头脑里沒受到任何预警,任其从天而降的恐惧。"(183)
  阅毕整本书,给在下最震撼其实是书前附录作者于2009年诺贝文學奖演说“你帶手绢了吗?"一文。她说从小出门时妈都会给她一块手绢,证明妈每天早上都在关心她,因为手绢的用處无所不在,擤鼻子、包扎伤口、擦淚等。手绢一方面深藏了安慰,另一方面则又像一把尺子丈量出了人墮落底层远離文明的深度。手绢帶給人希望也帶給人恐惧。正好是最小的东西,就如一面手绢,可以把生活中最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些东西如行星繞行在轨道中,在周而复始中它們的偏差显示出一种形式——一个“魔圈",但是无法说出來。
  作者表示“无法说出来的,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动作,一种从头脑到手的动作。尤其在词语出乎意料地抓住了生活体验的地方,也是词语最精彩之處。"最后,它們变得如此強加于人,以至于生活的经验必须死死缠住词语,这样才能避免分崩離析。
  “归根结底,我們能用的词语越多,我们就越发自由。"
(2017年11月17日)

梦里书阁(86)
《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囯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SALT AND LIGHT
 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
作者:[]李可柔博士(Dr Carol Lee Hamnin)丶毕乐思(Stacey Bieler)
译者:单传航丶王文宗丶刘红
出版:中囯档案出版社
日期:20091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记得1990年代初有机会到菲律宾马尼拉参访一个乡区农业的发展情况,听到是一名叫“晏阳初”在1960年代所推动的农村扫贫计划的幕后人。当初想找一些相关他的资料,虽然曾在某篇文章浏览过,一直找不到。想不到,27年后在中囯上海买到及阅读这本《光与盐》里介绍对中囯近代改革产生影响的十个人物中的最后一位就是晏阳初。
  晏阳初是中囯平民教育第一人,早在1926年组织中囯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在北京以北192公里的定县在河北省境内试验平民千字课的基础开始。晏氏自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後,就回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农民对建设国家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他不仅仅为人提供救济,而是要释放出那被压抑在民间已久的,上帝所赋予的巨大能量。直到1949年平教会都抱持着致力于实现“开发民众的力量,共同建设囯家”的目标。然而,因为政治因素,他在美囯的资援助下建一个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农复会),只好迁往台湾,成功为50-60代的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但晏氏选择不留在台湾,1952年到菲律宾建立了乡村改造促进会(Philippine Rural Reconstruction Movement),清理村镇环境,设立垃圾站点丶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等拱施,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他还开办模范农场种植双季稻,推广农村信用合作社,普及农村教育,并为当地培训领袖人才等。1960-1980,他坚持不懈地在菲律宾丶非洲丶中美洲和东南亚等地推动乡村改造事业。晏阳初克服了政治丶种族和地理障碍,将乡村改造理想,変成一个世界范围的本土化民众运动。
  这本书记载了18501950年间中国十位杰出的基督徒,也是中囯近代改革的推动者,他们都在美囯留学然後回到中国要为人民做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为基督徒,都是信仰与委身基督的人。这十位人物包括了中囯第一位留学生容闳丶 唐国安(清华第一任校长)丶 石美玉(中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丶 范子美(传统与现代之间)丶 丁淑静(中国“新女性”的开路者)丶 梅贻琦(战争年代的大学校长)丶 林巧稚(用双手托起千万人的希望)丶 韦卓民(跨越中西文化的桥梁)丶 吴贻芳(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这十位人物有的是教育丶医疗丶媒体丶外交领域中的先驱,有的是妇女运动丶民事机构和社会工作的领导者。他们带着一颗服事的心,以卓越的职业技能,顺服上帝的呼召,为中国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活出了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的标准:成为“光”与“盐”。作为“光”,他们为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真理和希望;作为“盐”,他们在经济混乱和政治腐败的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标准。
  “厚生”——丰盛的生命
     阅读吴贻芳的一篇,这位出任中囯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就是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其校训是“厚生”,涵义是,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学校用这个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这是教授们和第一届学生(包括吴贻芳在内)所提出确立的。“厚生”的含义来自《约翰福音》第10 10 节耶稣所说的话:“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吴贻芳相信并强调这段经文中服务他人之内涵,不断劝诫人们要更好地服务于别人。   
     吴贻芳一生就活了厚生的含义的人,她用这种服务于人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并鼓励学生们去实践服务于社区丶国家丶民众,特别是为中国的妇女们。
     植物学家胡秀英是金陵女子大学的一位杰出的校友,她曾经回忆说,金陵女子大学深化了她在农村养成的舍己为人的习惯和在教会中所受的为上帝而活的训练。对此胡秀英写道:“道德最高的境界是忘记自己,服务他人。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语言不同,但是大家在这一点上的看法是相同的。"
  吴贻芳更参与许多囯际会议,也曾被囯民党政府作为中囯的代表派到囯外,并于1945年参与《联合囯宪章》上签字。但不幸的是,中共上台後,金陵被改,一直到1984年重办一所女子中学,而南京师范大学1993年则设了金陵女子学院。
  无论如何,正如校友的评价,指吴氏“在金陵得着丰盛的生命,为金陵献上生命;代表中华民族,向世界发光。”
  那些早期社会改革家们提出的“光与盐”计划——属灵的复兴丶道德的改革丶民事机构的发展和慈善事业,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来说,仍然有重要的意义。问题是今天在强囯里,基督徒占了世界基督徒人口的顶尖,但要以基督徒名义推动的话,恐怕有阻力吧!不过,中囯相信会回到历史角度,今天多了一个基督徒肯定是为囯家建设多了一个精英的!
(2017年11月10日)

梦里书阁(85)
《海明威:伤痕累累的文学老兵》
(Hemingway, Ernest, 1899-1961)
作者:Jerome Charyn
译者:陈丽卿
出版:台北时报文化
日期:2001
Image may contain: 3 people
  阅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都会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尤其钦佩老渔夫与海及与渔的拉扯的毅力。上个月在诗巫大众书局的书展上看到《海明威:伤痕累累的文学老兵》这本书,又看其价目仅RM3,当然亳不犹豫买下了。
  这本书的特点是配合三丶四百张的相片,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传记,很容易吸引人,并可以在短时间内阅毕。第一至第五章就是海明威的生平,接着就附彔有五篇见证与文献包括《现在我要睡了》丶《返乡的士兵》丶《旭日又东升》丶《在圆顶咖啡屋遇见巴辛》及《在斯麦那的码头上》。阅毕这几篇其代表作就等于走过了其一生的经历。最后是附彔大事记丶图片目录与出处及索引。
  海明威18岁参军当救护车驾驶员,并以新闻记者身分开始写作。24岁出版第一本小说,55岁荣获诺贝尔文学桂冠。他当过军人丶猎人丶渔夫丶斗牛士丶拳击手,但被形容是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文字狩猎者。
  谈到这位于55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在这之前成名的早,因为逃避盛名所累,从美国到古巴哈瓦那居住,但到了快60岁时候,又累又病得厉害,没法再四处走动,从他陷入极度沮丧之中,他必须接治疗,无法再写作。在电疗期间,他的忧鬰症恶化。因为电疗毁了他的灵感丶记忆力减退记忆力。
  海明威一生奔波,美国出生,跑到义大利参军,定居巴黎,到西班牙旅行,回到美国Keywest定居,到非洲狩猎,又以战地记者到英国法国等。一生结婚四次,育有三个儿子,精彩的一生,最终似乎未能如自己笔下的《老人与海》主角如何在人生拼博中与命运及死亡搏斗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却因为健康的折磨选择自杀了结生命。美国小说家梅勒(Norman Mailer)评论指出“海明威传奇不凡的经险实际上只是为了要不断对抗自身的怯懦及自杀的念头。他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场梦魇,夜阑人静时,他得与自己的魔鬼斗”。
  海明威在给诺贝尔奖评审团的谢辞中写道:“写作,不过是场孤独的人生。作家孤军奋战,如果他称得上是好作家的话,他每天要面对的是永恒的存在,或不存在。"阅读他的一生似乎要比阅读他的书更让人沉重,尤其他的书《老人与海》(详参梦里书阁(9))会让人得到激励的,但不是他的人生!  
(2017年11月9 日)

梦里书阁(8384)
《王涛诗选》丶《你醒在海醒之前》
作者:王涛(Wang Tao)
出版:憩园丛书之二(没注明出版社)丶东方人文艺术馆
日期:20114月丶20159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smiling, ocean, text, outdoor and water
  实兆远诗人一首有关“牧师楼"的诗:
  “......
   每晨醒来看天色如胶杯
   没有涟漪,记忆是木门前那把锋利的胶刀
   割过岁月粘粘稠稠
   母亲的奶那样的颜色啊那样夜夜的乡愁"
  “握锄的姿势不是向生活低头
   太阳把影子暴晒得更焦黑了
   荒芜的土地埋藏着肥硕的薯
   那是血是汗是我是不可屈服的生命
   那是用梦耕耘出来的"
  “……
   我踩踏着月光回来
   在甘文阁街头寻找
   那年族长孜孜不倦的叮嘱
   黑夜里的灯火燃烧光明的前路
   童年的脚步在燕子的梦呓中
   走来"   
  在下不是诗人,也不常读诗,但是20171023日的午后,在南中囯海的上空两个小时内,却与诗飞翔,在Air Asia靠窗座位,与我囯知名诗人王涛的诗共乘,现在人人可以阅诗了!
  今年1020-23日受邀马来半舢岛的实兆远出席文宣讲座及在十字路三一堂分享生命的传承。在感恩晚宴上有幸与我囯知名诗人王涛认识,并于周日下午走访了其民宿:憩园桑林民宿。短短的几个钟头里,一面聆听诗人诗一般的生活,一面欣赏绿的景色及吃着田园新鲜水果,真是人生快事。
  王涛(原名郑进宽)的诗,正如砂拉越诗人已故吴岸所说是生活里的体验出来的, “经历过人生的考验,生活历练鋳造了他那具有一定的时代青年典型的既沧桑却又感青春无悔的牛命历程,因而从心灵中抒发出一首首令人在怆痛后却又挣扎奋起的抒情诗作。”诗人的父亲与弟都是渔夫,弟却不幸意外去世。因此他的许多首的诗作都以大海丶海岛为场景,反映作为一个邦喀岛民的心声和情感。他更视邦喀岛为永远美丽的家乡。
  有人讲一些场合不适当的话,被人戏称为“鸟话",成长在海岛又玩海的人名符其实的“浪人",王涛还进一步的懂的“船话"丶“海语":
  “深
    我清
   浅
    我浊"
  吴岸形容王涛是来自海岛的诗人。这岛就是邦喀岛,现已是我囯着名旅游胜地。
  除此之外,憩园还以桑树为主题,并种植不少药草,可以生产成品让更多人受益,也提供了诗人的养生。在凉风习习下,在下把日前阅过的《半农半X的幸福生活》一书分享说诗人正是半农半X(天赋,如诗与草药)的生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一种生活,却又是让人遥不可及的生活。
  诗人谈至桑树时,就引述圣经撒该为见耶稣而爬上桑树的故事。他说颠簸的生命中遇见基督是他人生的转捩点,并在上帝引导下买到了这座可以充民宿的房子,又有一片林园,自己喜欢又可以接待许多人,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爬树的诗人
  那天的午后,除了在其民宿后院看到猴子在树梢上消遥,又可以眺望不远的慕洛山,并了解一些诗人所栽种的有刺萍果等树。当发现有熟的类似台湾的释迦果在对上,他就拿着梯子靠树头,再爬上树梢,敏捷身手,就把那果摘下,怎么会联想诗人也是一位年过五旬的人呢?!
  诗人说都是上帝的恩典,他一路摸索,诗路丶药草路丶民宿路,心中充满的都是丰丰富富的感恩,咱们远方客人来到有机会尝到主人亲手摘的鲜果,岂非也是恩典呢!
  王涛是一位重乡土的诗人,他热爱自己生活的土地。那是他的身份,目前他的民宿是在邦喀岛的对岸的红土坎海军的附近,仍然靠近海边,仍然脱离不了海与自然的薰陶。民宿的园林与花草,更是另一种赋于其活水泉源的灵感。他总是谦和地说,最大创作者是那位创造万物,就是海与园野的上帝。
  王涛出版的诗集有《渔人的晚餐》丶《只有浪知道我们相爱录深》丶《醋溜白莱》丶《王涛短诗选》中英对照丶《再战大海》丶《王涛诗选》及《你醒在海醒之前》等。
  卫理报茶友会于2017116日在茶余包后,由拉让江畔诗人老李(炎城丶雁城)朗诵王涛的补网,两岸有段距离,但咱们在茶水中丶口水中也在诗水中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
(2017年11月8日)

梦里书阁(82)
《牧师楼与社区领导》
实兆远华人卫理公会社区权力变迁的个案研究(1903-1940)
作者:廖克民
出版: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
日期:201412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公元两千年以前,中国海外最多的两大福州社群聚居地,是马来西亚的诗巫与实兆远,已经超过百多年的历史。1980年代後,中国改革开放,人民走向世界,其中以美国的纽约市在新移民的“攻势”之下,最多海外福州人聚居地已被转移了,2000年的统计海外最大福州人聚落已经从东南亚转到美国了。
  20171021日在下受邀在实兆远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主办思源报十五周年文宣讲座,分享两个题目:一丶福州垦场的初期与现在的文宣工作;
二丶福州垦场的研究文献,了解福州人的信仰状况。
  在下大概搜索了两地有关文宣及文献书刊,除了在诗巫方面以1979年刘子政的《黄乃裳与新福州》的记录显示,书籍26种丶特刊15种丶文稿29;在下就从1979年后所收集的文献书籍52种丶文献论文66篇丶特刊14种丶影视网络6种丶英文8种。換言之,研究诗巫及福州垦场的书籍多达約78种、文稿论著近百篇、特刊約30(肯定不止此数)。另外,在下也在有限资源下,查寻有关实兆远的研究的书刊11种丶报刊专文30篇丶外/英文12种。
  由於笔者长居诗巫,对於有关诗巫福州垦场比较熟悉,所以在收集文字出版物方面,也以诗巫为多;实兆远方面,有点力不从心,在收集书刊及文字出版物方面是有所不足,尚好得到实兆远宣道堂的廖克民牧师的协助,尽可能列出相关出版书刊的目录,不过肯定的遗漏在所难免。不过,在讲到实兆远福州移民的事,要强烈推荐的一本好书就是廖克民牧师所着的《牧师楼与社区领导》一书。
  在下一路来形容廖克民是一位土牧,对乡土丶本土的情怀是极为执著的,对地方历史的热情及投入,近乎一个“儍子"及“瘋子"的行径了!廖牧于2008年在新加坡三一神学院以“半工半读"(按照他自己的形容词)念完神学硕士课程,其论文就是以实兆远福州垦场的史迹,探讨1903-1940年卫理公会在这个时空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在华人社群中领导的权力的演変。2009年三一神学院把该论文出版,2014年曼绒华人基督徒协会在实兆远再版。全书分为四章:绪论丶实兆远华人教会与社区领导组织架构的历史変迁丶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牧师楼之构建丶结论。
  实文远的甘文阁(Kampoung Koh)又称为牧师楼,当初是福州垦民的社区中心,廖牧从宣教角历史角度,构建卫理公会在实兆远华人社群中领导的权力与変迁,并对于未来如何持续发挥其社区领导的提问。在结论中,廖牧指出教会除了对社区关怀更应提升至社区领导,以光与盐作为投入社会服务及参与华社机构扮演积极角色。
  这是一本对于实兆远福州垦场的了解与参考的必备好书。在下对于廖克民对乡土的热情,是极为钦佩,虽然他自己说是因为2001年的诗巫之行给于的学习与刺激,回来后成立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及出版思源报等。由于诗巫与实兆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对于在下而言,廖牧的“献身"文化就是等同牧会宣教的心志,是诗巫在这方面所缺乏的教牧人员。正如新加坡前三一神学院前亚洲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潘乃昭博士指出:“认识廖克民牧师的人不太可能不被他对本土历史考究丶维存和展示的热爱和执着所感染。他是我所见过其中一个泪情的历史战士。"   
(2017年11月6日)

梦里书阁(81)
《沉默的足迹,走一趟远藤周作的长崎历史文学行旅》
作者:程亦君丶程亦华丶程亦妮
出版:俪活绿色生活馆
日期:20171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2011年至今,在下有机会三次受邀到日本东京及广岛等市与日本大学的教授及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并也拜访了曾於1980年代来到砂拉越为伊班人宣教士的Juntaro Arakawa (荒川纯太郎氏)的民宿“共生庵”。另外也匆匆走访过过横滨丶京都及从大阪,对於长崎市的了解则是曾明桦弟兄的《日本福州人移民史》的文章内提及的这是福州移民日本的一个早期的定居处,现在又阅读了这本《沉默的足迹》提及十六世纪基督徒(实是天主教徒)在当地受到的逼迫及殉教的故事,还真有冲动立马要走一趟长崎之旅呢!原来长崎是日本的基督教之乡!
  作者三姐妹,结伴同行,所走的路线是以日本近代文学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一书作为历史背景的故事。引发远藤创作这本小说是1965年在长崎旅行时,走进大浦天主教堂旁边的十六番馆,看到一枚“踏绘"(镶在木框中的铜雕画),原来该枚踏绘的背後可以追溯至日本百姓三百年的追寻真信仰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血泪斑斑的史料。这让人有点讶异的是向来给人印象日本是一块福音“硬土",但基督教曾经在日本的土地上开出璀灿的花朶,就是在高压逼迫环境下,仍然可以传承,真是一个奇迹,狂风烈雨无法全然摧毁生命的花朵,那是以无数殉道者的血泪所种下的花朶。还真不只是泪的小花,还是血的小花!
  基督教向亚洲宣教时,日本比中国提早一百多年接受信仰,尤其1600年间是日本基督教极盛时期。後来到丰臣秀吉和德川幕府时期实施禁教,期间有26名圣人在长崎西板被钉十字架丶岛原之乱3万人在围城中壮烈成仁丶外海地方无数信徒被迫踩踏绘,否则处死丶云仙地狱里信徒被扔入火湖......。虽然该书只是引述远藤的部份故事,但仍读的令人惊心动魄丶壮烈感人与难过,稍微体会当年殉道信徒的情况。
  远藤的《沈默》除了探讨苦难,“神为何沈默"的问题外,也为软弱的弃教者说话,因为弱者终其一生无法言喻的痛苦,那也是真实人性的呈现。
  “主啊!我恨你一直都保持默!……我并非沈默着,而是一起受苦。"这是远藤在《沈默》里要表逹耶稣基督对於日本人受苦的悲悯。
  2016年《沈默》是第一部全片在台湾拍摄完成的好莱坞一级制作。其实《沉默》曾两次改编成电影,第一次於1971年,导演是筱田正浩(1931~),第二次於2016年底上映,由青年时矢志做神父的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1942~)导演。史柯西斯曾于1988年拍摄的《耶稣的最後诱惑》引起世人热烈讨论。
  自2015年至2018年,日本政府将那段史迹以“长崎基督教会群历史遗迹”为代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遗产登录,表示日本政府与民间,已经承认这部份历史也是属於日本文化的一部份!
  读者可以照书里的说明与指示,循着当年远藤周作在长崎的足迹,访察《沈默》一书的历史背景故事,那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另一种的樱花精神!本书将那些事迹搜集整理,以散文游记与旅游指南的方式呈现出来,提供读者或许有机会亲自走一遭之需。
  正如本书作者所提的写书的宗旨:
  对於喜好文学丶历史丶文化的读者,可藉由本书提供的充足资讯,规划自己的深 度自助 旅行。
  读万卷书,不如行百里路!期待读者从本书所搜集的故事,深化自己的人生观,重塑自己的灵性生活。
  从基督教教会历史而言,也期待基督徒读者藉由本书增进对世界宣教的关怀。
   《沈默》背後的史迹,经过强烈的考验而能被完整保留下来,并公诸於世人面前,可说是一件奇迹!并且日本天主教教会历史也是属於基督宗教历史的一部份,其兴衰的原因值得研究与关注。
(2017年11月2日)

梦里书阁(80)
《马桶如何拯救文明》
(Flushed : how the plumber saved civilization)
作者:哈丁卡特(W. Hodding Carter
译者:陈芝仪
出版:台北市究竟
日期:20081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你知道吗,若作者不讲,还真不晓得厠所有很多的称呼,泥塘(bog)丶罐子(can)丶斗篷室(cloakroom)丶倾倒槽(dump tank)丶设施(facilities)丶绅士间(gentlemen’s room)丶女士间(ladies room);洗脸盆(lavatory)丶小女孩房间(little girl’s room)丶必需品(the necessary)丶解放的地方(the place of easement)丶扑粉室(the powder room)丶休息室(restroom)丶屎屋(the shit-house)丶大便的地方(the shitter)丶最小的房间(the smallest room)丶宝座(the throne)丶瓷神(the porcelain god)丶盥洗间(the washroom)等等。
  同时,是尿尿与大便的实际动作:漏一下(take a leak)丶跟总统说话(talk to president)丶处理迫切的事(attend  to pressing matters)丶处理公事(take care of business)丶讲通短电话或长电话戈山(make a short/ or long call)丶拉屎(crap)丶嘻一下(pee)丶大便(poop)丶撒尿(piddle)丶嘻嘘(pee-wee)丶嘘嘘(wee-wee)丶嘻嘻(tee-tee)丶做做(doo-doo)丶叮叮当(tinkle)丶放松一下(relieve myself)丶失陪一下(see a man about a horse)……
  作者原想自己修理厠的水管,结果引发他对水管工程的追根溯源,还飞到英国巴斯参观罗马水管遗迹,还钻进伦敦的下水道参观,更到美国波士顿的废水处理中心了解,并到印度参访拯救民众的马桶计划,甚至还照古书记载,自己动手做出一根古罗马铅管。这是一本结合历史丶科技,带读者重新认识文明背後的最坚定的支柱,那就是卑微的水管工。
  作者指出原来马桶的开始可以从圣经旧约申命记第23章里,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之约的遗物。当以色列人出战时,一定要在帐篷外设立一处大小便的地方,并且确定有一把小铲子,将排泄物埋在洞里。
  谈到印度每天面对九亿公升的尿液与一亿三千五万公斤的粪便时,人们怎能忽视马桶的问题呢?作者认为废水是印度苦难的源头,因此访问印度马桶专家波塔克博士的希望,当我们每个人都有马桶可用的那一天,我就知道我们的国家已经达到进步的顶点。
  作者认为马桶才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舒适生活的起点。阅完这本书才明白原来马桶扮演着如此重大的角色!  
(2017年10月24日)

梦里书阁(79)
《梦与灵修》
作者:古伦神父(Anselm Grün
译者: 吴信如范瑞薇
出版社:南与北文化
出版日期:2015425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日前看过王荣义牧师的《穿越梦境,遇见最真实的自己》一书(详参梦里书阁(73)就也尽量把自己梦境嘗试写下加以分析,但似乎学有不精,总对自己的梦境摸不出一个头绪来。但体会到如王牧所言,实际上梦裡的人物其实都是自己自导自演的角色。因此,就找来古伦神父的这本《梦与灵修》一书也阅读了,仍然如霧里看花,梦仍在梦中,未能有所领会。
古伦神父过去两年曾来过诗巫两回主办了讲座,引起一阵熱议及其书也大热卖。书中提及梦不只会告诉我们自己的身心状况,或我们如何迈向成熟与转变的道路;梦也是进入我们潜意识的指标,进入深层的内心经验,梦会提醒我们,应该走符合自己本质的道路。梦会揭开我们内心的真实面,帮助我们自我觉察。
作者表示梦会告诉我们该如何跨出下一步,并提醒我们活得更认真丶更专注。梦也可能是上帝的预言,是我们经验上帝的地方。
他认为梦就是被遗忘的上帝话语。 古伦神父以他三十多年从事梦境辅导的经验,告诉我们,基督徒该如何用正确的灵修与信仰态度面对梦境,帮助我们透过梦境来经验上帝丶听见上帝,而不会迷失在坊间怪力乱神的「解梦」迷雾当中。
德国知名神学家古伦神父将「圣经里的梦境」归类後,主要分为2大功能:保护与宣教。同时梦的四种意义:1)梦境让我们看见真实的自己丶2) 带有警告提醒的功能丶3) 来自上帝的一种应许丶4) 具有宗教性的意涵。
但古伦神父指出,我们也许不用过於严肃看待梦境,但相对来说,梦确实能传达些什麽,这也是他在灵修中相当重视的一块。他与王荣义牧师的讲解有类似,都引用了心理学家对梦的分析為根据。
人们对於梦境常产生恐惧,古伦神父强调,即便了解如何解梦,也不要独断去对别人的梦下定论。梦是要带给人盼望,而非惧怕。古伦认为梦里的情节和符号,仅能给予联想的方向,并不是每个符号都代表绝对的意义,所以当尝试去解梦时,可与朋友分享,但千万别强迫自己接受别人的解梦,回归根本,还是要自己去感觉与了解。
(2017年10月11日)

梦里书阁(78)
《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 88種實踐的方式》
作者:塩見直紀
譯者:王蘊潔
出版: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3122
定價:NT250(詩巫大众书局书展RM5购得)
Image may contain: tree, plant, grass, sky, outdoor and nature
  親近泥土,擁抱自然,可培養豐富的感受力。
  追逐夢想,投身所愛之事,將體會到更多的歡喜和愛。
  融合兩者半農半X的生活,是你回歸自我、享受生命最真的一條道路。
  作者認為在當今的時代,更重要的是與大自然共存、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感覺和感受能力。他的一個理念就是“人不攝取食物就會死亡",同樣地,“人生在世,必須活得有意義"。
  所謂半農半X,作者定義:“以能夠持續的務農生活為基礎,發揮與生俱來的才能,完成社會的使命,持續為社會解決問題,創造新文化的生活"。
  木書集結了88位知名作者及先輩的話語和關鍵字,鼓勵及認為這種生活方式是可以提昇一個地區的素質與創意的。他用88,因為“米"字拆開之後就是八十八,據說古代需要經過八十八個步驟,才能種出米呢!作者以身作則,在42歲那一年,決定走這條半農半X的生活,並“決定把自己的感受,發現說出來,不要留在內心,同時,努力表達創新的想法和具體的的展望"。
  在下在上個月底詩巫大眾書局的書展中,以RM5購得此書,心中窃喜,一方面本身對於自然界及農耕本是興趣多多,因此閱讀中都有種衝動,思索是不是時候採取行動了,遷往農場居住,一面農耕,一面寫作呢?其實,近年來,在下也與友人分享是不是可以把岳父母的一座農場老家改為民宿,問題是,目前的榴槤園都似乎難搞定,談何容易呢?
  本書的有些篇章是很值的回味,如頁74的“離開人世時,該為這個世界留下什么?金錢?事業?還是思想?"作者提到,“每個人可以留下的真正最大遺產,就是勇敢而高尚的生涯"。
  “不脫皮的蛇就會死亡,只有不斷變化,才能越來越強"。“新"這個漢字是用“斧頭砍倒直立的樹木,只有推翻舊事物,才能改變"。(頁52
  “生命在遇見其他生命後,才會綻放出光芒"。這句話說明了人無法獨立生存,只有和他人相遇,才能決定綻放出怎樣的光芒。“每個人都是一個繩子上的結,在人生路上,也因為這個結而存在"。(頁94)因此我們需以持續經營及放眼未來世代的心態呵護這個地球。作者稱這個“世界就是緣份的結合,所有事物都有交集"。因此必須感謝先人,和包括人類以外的所有生命體攜手合作,創造給未來世代的禮物。他引用北美原住民易洛魁族人(Iroquois)無論做任何決定時,都會考慮到“七個時代之後的情況。今天咱們只考慮到自己這個世代的利益。(64)
  雖然作者是佛教徒,但也有两篇引用聖經的經文,其中一個就是擠進窄門(馬太福音7:13-14),覺得半農半X可能也是窄門,但在當今的時代,必須背其道而行,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如開車—騎脚踏車;用機器插秧—手工插秧;看電視—看書等。(66)
  這本書閱讀完畢還真想與幾位詩巫參與農耕的人士分享,尤其羅如意姐,詩巫就如作者生活的日本京都府的綾部市,可以讓許多人成為一方面進行局部的農業養活自己,同時也找到自己的天賦,活得有意義。
(2017年10月9日)

梦里书阁(77)
《歷史的思索》
作者:蔡增聰
出版: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日期:2004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過去講到砂拉越歷史的研究,一般學者都以劉子政的著作為優先選擇。劉的研究範圍除砂拉越,也包括沙巴、汶萊,甚至是整個婆羅洲島的。他著作超過廿種,是從事華人研究四十餘年的最堅持者,何況晚年更把搜集及整理了的史料、剪報、相片等書刊,悉數送給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劉子政對於砂拉越華人的研究貢獻至鉅。
劉子政除外,砂拉越華人研究的還有田英成及劉伯奎等,特別到了八十年代時,對於砂拉越華人研究者漸增多。在下認為本書作者蔡增聰是目前最能掌握砂拉越華人研究的諸多研究者中的佼佼者。
這本書除了探討砂拉越華人史之研究及資料的搜集及利用等,也對砂拉越福建、潮州人商業勢力的擴展及砂拉越福州人的境內遷移的脈絡的了解很有心得。砂拉越的福州的研究一定離不開衛理公會的。作者引用Michael Leigh的話:“福州人是在衛理公會的庇护下來到砂拉越,教會的組織架構提供了他們保護及成長……。"除此之外,本書也對歷史人物,特別舉例黃乃裳與富雅各的評論文章,是客觀及值的參考的文章。尤其福州人後裔把“港主"的先入為主觀念去設想這段歷史,作者認為這種研究局限在一個框格是不夠的。書後,他有三篇書評,說明入涉獵本地史料書刊極為多元,如他自己所說的藉著不同觀點作品的閱讀,有助于開拓視野,也能理解到“所有的歷史,不斷需要更多的歷史來改正"的話。
作者蔡增聰是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執行主任,由於工作之便,他博覽群書,尤其對於砂拉越的史料非常有掌握。這本書就是他對砂拉越華人史所作的探討心得。他是一位認真作學問,又嚴謹看待史料的工作者,除了研究史料之餘,多回還結伴到一些乡鎮作田野調查。他說“在砂拉越,歷史研究工作是一項寂寞的工作,而歷史的著作更是久缺讀者群。像文史學者田農所說:華人研究的隊伍需要有更多人的參與。其實我們同樣需要的還有更多喜歡閱讀歷史的人。"
在下要補充一點的是,在被視為文化沙漠的砂拉越,另一個要推動及提昇與鼓勵閱讀運動與風氣;同時,要有適當的市場策略與推售的努力。畢竟好書要加以宣傳才能送到人們的手中,否則再寶貴的資料,花費了作者的无限心機,却未能讓讀者閱讀,那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啊!
肯定的,這是一本了解砂拉越華人研究者最好的參考書了。
(2017年9月1 日)

梦里书阁(76)
50 Years of Malaysia Fedrealism Revisited
編者:Andrew J. Harding & James Chin
出版: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Editions
日期:2014
Image may contain: text
這是一本收集201392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行的“50年的馬來西亞重溫联邦制的工作坊所提呈的33名學者中選了其中4篇的論文。此外,收集了一篇于201312月由一批年輕學者的論壇上有關“雪蘭莪州水供課題的論文。另外有兩篇是“丹斯里"級人物的訪問稿,受訪者是Tan Sri Simon Sipaun Tan sri Sir Peter Mooney是极為爆炸力的內容,絕不能錯過的訪談。
兩位編者Andrew J. Harding James Chin(詹運豪)都是大學教授,在第一章提及“五十年的馬來西亞:反思與沒有答案的問題",除了把每一篇論文摘要式的介紹,也把有關問題徵結例出來,是整本書的綱要式的文字。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把聯邦制的問題加以中央集權化,始作俑是在位執政23年的前首相馬哈迪醫生,他認為要讓國家成為先進國,必需有強大的中央政權,同時各州的首長的委任應該是由巫統所推薦的人選,除了砂拉越例外。(頁32
書中也提及聯邦如何在過去立國後的干涉砂沙兩州的內政,始自1966年,砂拉越第一位首長加隆寧甘被投不信任票,雖然法庭站在寧甘一邊,但聯邦宣佈砂拉越進入緊急狀態(Emergency  State)讓州長有權執行罷免首長的權力。(頁165207)。同時,聯邦也用極明顯手段干涉沙巴的政壇,如1965年把該州第一任首長司提芬委任聯邦部長,1967年則由默斯達化任首長,及1985年把天主教背景的拜林首長弄下台,又積極給非法移民身份證改變沙巴人口的結構。從此這兩個州的首席部長不再由當地多數的原住民即伊班族或嘉達山族出任了,雖然沒有明文但已非正式的由穆斯林或馬來族出任的。(168)
當然,最有力的就是修改憲法,把砂沙的州長從Negara(邦或國)改成Negeri(州屬)。同時,立國時期,1963916日砂沙與新加坡,聯合馬來半島11州,是四合一的組織新國度——馬來西亞,1970年代後改為13州之一。(157-159)更甚的是,聯邦對於東馬兩個州,砂拉越及沙巴的剝削(1974年通過石油發展法令可以抽取岸外天然氣及石油,回酬是5%的開採稅),與干政的手段,視立國契約的18點或20點如無物,多回加以修改,真是罄竹難書啊!
當然聯邦可以修改各種涉及兩州的權益的憲法,也是配合兩州內的人民代議士的執政當權者。比如,有關砂拉越州的回教至上及首長由特定種族出任的始作俑者則前首席部長阿都拉曼耶谷扮要角。他不只推行了種種的伊斯蘭化的政策,砂拉越也與沙巴(1973)一樣于1981年把伊斯蘭改為州宗教。所謂伊斯蘭至上(Ketuanan Islam)也是相等於馬來人至上(Ketuanan Melayu-Malay supremacy),就是凡改信伊斯蘭者等於轉入馬來人(Masuk Melayu-becoming a Malay)(179)。可以参閱在下於前一本書(夢里書閣75Joan RawlinsSARAWAK 1839-1963》)的報告中有提及。
這本書的兩篇訪問稿,一是Tan Sri Simon Sipaun(曾任沙巴州務秘書五年)及一是Tan Sri Sir Peter Mooney(曾任愛爾蘭駐馬來西亞領事,同時曾主持過砂拉越,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上訴庭案件)。他們在訪談中真是敢問敢談,前者曾表示聯邦制度是“最糟透的選擇,讓沙巴州损失多過得益”(the state had so much more to lose than gain)(頁59),後者則談到“砂拉越人民需要醒覺,尤其對於伊班人,他們是佔最多數的群體要問為何不是他們統治砂拉越”(An Awakening, the gracious consciousness as a nationhood amongt the Iban, they are the majority people and need to ask why they are not ruling Sarawak)(107)
砂沙的問題,這本書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正如編者所說:聯邦制度或精神並沒有正式在馬來西亞加以實踐的(federalism or the spirit of federalism has not been truly practised or experience in Malaysia)(頁47)。
郭朱加,伊班人的領袖,曾在立國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希望砂拉越參加組織馬來西亞,會如吃甘蔗,最初吃很甜,最後是愈吃愈苦。"Anang baka tebu, manis ba pun tang tabar ba ujung," i.e. "Do not be like the sugar cane, sweet at the beginning but tasteless at the end"。今天砂沙兩州的國勢是不是應驗了郭朱加的話呢?!
(2017年9月18日)

梦里书阁(75)
SARAWAK 1839-1963
作者:Joan Rawlins
出版:Macmillan and company limited
日期:1965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這本書是一般有關砂拉越歷史的書,但引起在下興趣的是作者對於人口種族的說明:
“一種人在一個國土上居住的年間久遠到一個地步,他們不曉得本身的祖先從哪裡來,就被稱為原住民(Indigenous)或土著(Native)。華人或印度人即使住在此地代代相傳,但因為知道祖藉而不被列入原住民。”(188)
雖然如此,在書中進一步說明各個民族時,作者又追溯他們的來源,如海達雅克人,現統稱伊班人,是從蘇門答臘來,後遷至婆羅洲島的Kapuas河,然後170年前再移居砂拉越的第二省及第三省等地區。馬蘭諾族則從菲律賓群島及沙巴來的,肯雅或加央族則來自加里曼丹的Batang Kayan來的。若按照作者的理論若不曉得來源就被列入土著話,其中只有普南人吧?!今天華人新生代對於自己的祖先何去何從也是一問三不知的,幾時可以被列入土著呢?!
“一直到1947年砂拉越第一次人口普查,記錄有181種的落部(Tribes/groups)民族組成的土著人口。不過,今天砂拉越人口歸納為26種,其中除了馬來人及馬蘭諾人,最大族群是伊班人,很多少數種族被“伊班化"了。作者另一個論點說明:
“砂拉越馬來人(Malays),大部份是土著來的,陸達雅克人、海達雅克人、馬蘭諾人因為改信伊斯蘭後過馬來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來自印尼,有些是汶萊,也有些從阿拍伯國家來的。”(189)
若從這個論點來看,很多砂拉越馬來人是以宗教來鑑定的呢!那照此趨勢,未來馬來人的人口的增加是靠其他土著的轉信宗教而來的。這一點在馬來西亞成立54個年頭,尤其在東馬的伊斯蘭至上“Ketuanan Islam"及伊斯蘭化“Islamisation"政策之下,土著因歸信伊斯蘭後而成為馬來人至上“Ketuanan Melayu(Malay supremacy)及成為馬來人“Masuk Melayu(becoming a Malay)的事實已是一種趨勢。何況2013年在沙巴州的最高伊斯蘭官員曾建議一項計劃,就是“meMelayukan(make Malay),讓州內的沙巴土著變成馬來人呢!(詳参:James Chin, Federal – East Malaysia
Relation, 50 years of Malaysia FEDERALISM  REVISITED, Singapore : Marshall Cavendish 2014, Pp27-49.)
在下,近三、四年來,因為受邀在一些青少年聚會及樂齡學習中心負責分享有關砂拉越的立國歷史課題,翻閱了不少相關書籍,包括這本由一位資深老師所撰寫的砂拉越歷史的英文書。重溫這本書時,原來是1970年代在下唸高中本國歷史時的一本讀物,更發現其中有不少用黑筆墨在重要的字句下畫線,似乎還算用心唸書呢!
這本書由當時砂拉越博物院的知名院長湯夏里遜(Tom Harrisson)寫序,認為作者曾在砂拉越12年並且在博物院同事過,後來在上游烏魯(Ulu)偏遠的地區為老師並成為人們的協助者,所以對於書內的資料是一本堪稱很有水準的課本。
這本書對於砂拉越歷史是普通的歷史,即從1839年英人詹姆士布洛克來到砂拉越的歷史切入。作者稱布洛克為砂拉越製造一個獨立的國度而起的。布洛克之前,對於砂拉越的歷史記錄不多。不過作者稍有提及較早來到砂拉越的商旅,包括華人、印度人、印尼人及阿拉伯人等。有關婆羅洲島也簡略帶過其統治過程,一直至十九世紀成為汶萊王朝。
第一代拉者詹姆士布洛克統治期間,砂拉越治安屢受破壞,除了伊班人,還包括華人(1857)、馬蘭諾(1859)及馬來人(1861)都曾經參與反政府活動,對拉者政權構成威脅。同時在擴張土地方面,第一位拉者真是面對創業維艱,沒有一日有安寧的日子好過呢!其外甥查爾士布洛克接任為第二拉者,為砂拉越版土擴張至目前的範圍,在其精益求精的努力之下,砂拉越成長茁壯,並且於19201924締造了和平協約,為伊班人等和睦相處。同時,在其治下,開放華人移民開發砂拉越中區,包括福州人、廣東人及興化人來到,以謀求經濟的發展。作者形容查爾士布洛克統治砂拉越約50年為塑造現代砂拉越是無與倫比的。他是一位工作狂,一心一意為人民福利著想。第三拉者維納布洛克接手後的砂拉越是一個和平時代,卻沒有什么大建樹。日本戰後,他把砂拉越讓渡給英國,原由英國一個家族管理了一百105年後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7年。1963916日砂拉越與沙巴、新加坡、馬來亞聯邦組織馬來西亞。這日被宣布為馬來西亞日(Malaysia Day)
在下倒有興趣一些相關大事的日期:
1839815日詹姆士布洛克來到砂拉越河,砂拉越的命運開始改變。
1841924日詹姆士布洛克成為砂拉越的統治者:拉者。
1842年拉者第一次發行硬幣。
1848年聖公會被引進。
1869年發行郵票。
1870年砂拉越公報(Sarawak Gazette)開始出版。
1881年天主教被引進。
1891年成立砂拉越博物院。
1901年福州人被引進。1902年廣東人被引進。1912年興化人被引進。
1910年樹膠開始出口,美里第一油田開鑽。
1916年古晉火車鐵軌鋪了十里路。1933年停駛。
1934年婆羅教基督教會(BEM)被引進。
1929年,第三拉者在古晉成立了第一間以太太的名字Sylia命名的戲院。
1941年慶祝砂拉越建國一百年,年底日本入侵。
1947年第一次人口普查:546,385人。
196379日馬來西亞協約(Malaysia Agreement)在倫敦簽署。
這本書對於砂拉越是一般平鋪直述的普通歷史知識,對於近年來的砂民爭取更多權益、自治、主權甚至有關722課題,由於完書時間是在1964年肯定沒有著墨,不過對於砂拉越子民認識本身的國度歷史的初階是有必要加以閱讀的。在下認為即使早期歷史,仍然可以從中看到砂民如何參與反拉者、反英國、反讓渡、反大馬中學習人民的造反有理論。何況,過去的叛亂、騷亂份子,獨立後都紛紛成為國家英雄,如刺殺英殖總督的羅斯里多比及友人。關於組織馬來西亞後,砂拉越面對的問題,是不是從英國的殖民手下淪落至馬來聯邦的殖民地,可能在另一本英文書的介紹時,就很具爆炸力了!敬請期待,且等下篇分解……(20179月16)

梦里书阁(74)
《阳光依旧和煦》
作者:吴錡
出版:台湾。橄榄出版有限公司
日期:2011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认识吴錡导演有十多年了,也没见面几次,但咱们是一见如故,聊的很投机,到台北总会喝到他的好茶。记得五丶六年前,有一回,坐车载他前往诗巫西岸走动时,经过伊干大桥的顶端,居高临下,忽然在一旁的摇喊叹地说:这是拍外景最佳的地点……。在下仍然左顾右盼有什么美景吸引了他?
吴錡就是一位很细心的人,可以看到许多别看不到的东西。他说,砂拉越绿油油一片,实在是人间天堂。在他这本《阳光依旧和煦》的书内就收录了一篇《拉让江的水慢慢流》的文字,是以小说方式谈到父女的关系。看到吴錡与看他的书,文如其人,表面上看温和淡雅,平淡无奇,就是林治平教授形容,一旦接触深入,立觉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他说:“写作於我是记忆中的拼图,许多往事,许多人物,一点点丶一片片的拼凑起来……在整理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生活在上帝的眷顾下,仍可这么丰富。"
这本书收集有他的散文小品丶极短篇及人物素描,看是闲书却是字行间都彰显各种积极的价值观。
下列就从他的书里抄一些很有意思的字句与读者共享:
“掌声是别人给自己的肯定,
 健康是自己给自己的肯定。"(P32)
“我很怀念父亲牵着我走路回家的日子。"(P39)
“每当觉得环境越来越乱的时候,想起这些人的笑容时,我的心情顿时会开朗起来,感觉到寒冬里的阳光依旧和煦。"(P77)
 记忆!多么奇妙啊?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恩典,是什么呢?"(100)
“原来年老也是种姿态。"(P133)
“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父母。华人父母驮负的是千年的传统,难怪如虍沉重。不禁想起远在诗巫的双亲,该打电话回家了。"(P158)
吴錡的文字,看起来平凡非常,都是身边平凡不过的人与物,但经过他的妙手点化,性格中美好而突出的一面,就跃然纸上,相当传神。台大历史系教授古伟瀛所引用近代诗人黄遵宪所称赞梁启超的:“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这需要敏锐的观察丶深入的感情丶捕捉的精准以及更重要的——他的价值观。
书的封面题目下有一行小小的字:“记忆的快门,抓住阳光,留住和煦,不让感动离去。"认识吴錡的人会从书中读到更真实的吴錡,不认识吴錡的人,肯定会从他的文字情感得以抒发,郁闷常能消散,如古教授所说的我们心中慈爱及希望的能量得到动员。
(2017年9月3日)

梦里书阁(73)
《穿越梦境,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王荣义
出版:台湾。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2
Image may contain: 2 people
我就是梦,梦就是我。这是在下阅毕这本书的心得。咱们从小到老,做梦无数,无论是美梦恶梦丶黑白梦彩色梦,经过作者王荣义牧师的“解梦"的说明,原来梦中人丶梦中物与梦中情节,都是自我的一种投射呢!
作者指称每个人每个晚上平均做两个小时的梦,咱们本身都是梦的导演丶编剧丶演员,也是观众的。梦是心灵的指纹,心底的声音,就是自己潜意识的里的记忆,不经意的“解放"而呈现在梦中。做梦,记梦,惜梦,解梦,懂梦,开始与自己直白对话。让梦,与你自己相遇!
梦言梦语,我在说梦话吗?
有人说,整个晚上都在做梦,梦的好累,一晩没好睡,作者提醒,有梦表示你有好睡。
作者认为梦其实是加了密的语言,述说着自己不曾察觉的另一面;梦也是一枚心灵指纹,映照出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和心灵状态。很多对於梦中出现的讯息都归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认为梦不是平铺直述,而是用象徵的手法,假借人事物的象徵意义营造要诉说的情境。因为梦的象徵不是表面的意义,不能直译,你必须用心聆听丶仔细观察,才能深入了解象徵意义,听懂自己对自己说的密语而不致误解了梦的含意。因此,梦通常都不是在讲述最近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最近遇到的某些事,触动了深藏内心许久的某一部份记忆或迷惘,才将白天遇到的事拿来当题材,目的是为了讲述一个更深层的事。
梦境的资料库是生活投射和成长沙漏的推积,凡经历过都会留下痕迹,梦境忠实反映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的。
王荣义牧师因为投身协谈工作,发现梦是其中一个让他能够帮助与了解对方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让这些困惑心灵,学习到如何经由记录丶观察自己的梦境,逐渐学习照顾自己的心灵。
在阅读这本书时,在下也学习记录自己的梦,并尝试解梦,但似乎醒时都记不了梦中情节,看来要好好做梦,也要好好记录梦了!王牧师说了解梦的目的,就是更有效地陪伴自己。因为人生最喜乐的境界,便是能自我接纳。
(2017年9月2日)

梦里书阁(72)
《龐征鴻神父傳略》
作者:許中新
出版:天主教古晉總主教區華語教務協進會、天主教古晉總主教區教友互助會、許如玉黃愛蘭慈善基會。
日期:20066
Image may contain: 12 people, people smiling, text
20178月初赴晉参加表兄授室禮之际,由陳華新牧師帶領參觀聖約瑟座堂的天主教歷史展廳(Catholic Heritage Gallery),了解天主教在砂拉越的設教情況,留下深刻印像。對于喜欢收藏及阅读的在下,问負責的一位修女是否可以买到相关天主教在砂历史的书刊,她給了几本特刊及一本《龐征鴻神父傳略》的书。
龐神父於1921年出生于中國的吉林省長春市的蓮花山村,從小就被父母抱去領洗,中學時就受聖召進入修院培訓。1949年中共執政,他逃難至香港,1952龐氏在修完華南神哲學院課程而晉升為神父。當時有古晉主教致函要求派人到砂拉越牧養華人信徒,修院院長问他有沒有負擔,龐考慮後就決定以砂拉越為其聖職生涯的首站,他是第一位以華語作為傳福音工作,服務華人的神父。因此他于1954年成立了第一間天主教華語學校,聖保祿學校。
較吸引在下的是,龐神父於1968-1980年派來詩巫天主教團體服務,期間他籌建了聖心總堂等事工,更重要的他與其他教派創立了砂拉越基督教聯合會詩巫分會。當時有聖心及公教的學生與衛理公會的學生常常爭吵,起沖突。因此,他就去拜訪了衛理公會牧師談話及探討,成立協調單位,督導學生。1969年,在他們倡議下,各教派參與首次的聖誕節聯合報佳遊行,一直延續至今,真是一件美事。在下幾年前就一直查詢到底詩巫聖誕聯合報佳音遊行是哪年開始的,不果,今天終於找到答案了。因為詩巫的聯合報佳音遊行,象徵教會的合一,不分種族的一個聯合行動,近年來也成為其他城鎮仿效,如古晉、泗里街、加帛、民都魯、美里等,已經成為砂拉越十二月的一個特色活動。後來,龐神父于1972年聯系了衛理公會領袖創立了砂拉越基督教青年會(YMCA)
後來,龐神父被派往石隆門堂區服務了22年,建立了32所教堂,因此以比达友族為主的信徒,都叫他為“Babai”師公的意思。由於他要不斷向人籌錢建堂,所以有媒體形容他是“丐幇幇主"或者是乞丐神父呢!
書後附有龐神父的五篇的專題論文並其手稿。他在“靈魂即然不死不滅,所以現世之後理當再有一個來世的精神世界"的文裡提及:人生是苦難交織的,但上天無絕人之路,要常常抱著希望,希望是痛苦的調劑,要常為來世準備,來世是人生的重心。"(参頁219-222),正好說明龐神父一生投入砂拉越這塊土地的心志!
(2017年9月5日)

梦里书阁(71)
《当闪光灯未亮时》
作者:黄孟礼
出版:诗巫中华文艺社。
日期:20026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日前收到友人的微信,有关报馆高层一名资深新闻从业员的离职消息,立马就去找了自己出版的第五种书:《当闪光灯未亮时》,快速的把之重新翻阅过,有很多感触。
在书的前面,在下写下:“谨把此书献给曾服务12年的马来西亚日报"的字眼。这本书收集了部份在下在《马报》12年多的杂文,也代表在下在其中对人事物看法的文字,坦白地说,虽然读者反应不错,但实际上没什么特出,却看出自己的写作生涯的心路历程,当然文是自己写的,就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本篇不是老黄卖瓜,自卖自誇,而要提的是《马报》的兴衰史,创於19681217日,被收购於200041日,前後32年,在下在其中任职12年,自然对《马报》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换言之,在下的社会大学丶阅历人生百态丶经历中指指教丶接交无数各阶层朋友丶学习报导及天马行空的杂文写作,《马报》是在下最真实也最重要的人生课室。更何况,在任职结束前,也是在下与太太的四个孩子刚好生产完工,因此,《马报》是供养在下生活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即使在下於1994年离开《马报》,老总仍然每周六供一个特写版面给在下天南地北的发挥,还引起了任职的部员的“流言"呢!由於《马报》是在下离开了六年後才被收购,因此对於收购的经过所知不多,只是多回听到《马报》的老总谈起被收购时的“伤心史"。据说最初意愿是要与《美里日报》/《中华日报》,後称为《联合日报》合并,条件已谈妥,万事俱备,只待签字;但最後时刻董事长坚持说要卖给“亲家”,临时变挂,从此《马报》实亡名存至今,“寄养"在人家怀抱中。老总表示当时要求保留《马报》的一个小型展庁,包括最早期中文植字机丶打字机及一些古老的印刷器材,统统被拒,因为《马报》已被接管了。本来对方答应《马报》一辆的Van可以给慕娘印务使用,但第二天也被驾走。老总基於对方态度强硬,没得商量馀地,《马报》的整幢建筑物及所有的回忆就从此走进历史。年前《马报》大楼被别人收购,转型为燕屋,《马报》硬体已不再留痕,《马报》前人每逢经过这鸟语不花香的燕屋,真令人唏嘘,感叹不己。与老总聊天是很有意思的,他语气不急不徐,每每有惊人之语,如曾受到政客的电话威吓,甚至透过老板施压调换主编等往事;他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现在成为职业旅游专家,孩子给钱给机票,叫他遨游世界各个角落,大家开玩笑形容他在天空时间比在陆地时间来的多。在游山玩水之际,在面书上发布几行短诗,其文笔仍然令人惊艳。
今天回顾《马报》有起有落,原来人生也是有起有落,咱们做事尽力尽心尽忠尽性,做人则要懂的拿捏,与人相处要有分寸。写於2017年记者节。

梦里书阁(70)
《边站。硝烟。贸易——十九世纪砂拉越堡的研究》
作者:蔡增聪
出版:砂拉越留台同学会诗巫分会
日期:2001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作者蔡增聪先生是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执行主任,是一位对本土,婆罗洲,尤其是砂拉越这块土地的历史丶人文等领域的研究有极深入的学者。由蔡生主持持的文协,由无到有,不只在收藏本地历年来的各种出版品,包罗万有。他本身更是对这些文字丶史料都有所涉猎丶阅读丶研究,此外,还撰写了不少论文专着,是继已故刘子政後的另一位出色的《砂拉越学》的最深入研究员。
本书中蔡生从砂拉越公报(Sarawak Gazette)及相关史料中把十九世纪布洛克王朝在砂拉越各地兴建的约20个堡(Fort)例出并给予简介。堡的建立象徵布洛克王朝的权力及城镇发展的一个核心,也成为地方政府运作的行政中心。换言之,由堡衍生的堡镇(Fort Bazaar),让早期华人(尤其是闽南人)可以依附的生意空间,并因而促进了一个地方的发展与成长,是砂拉越不少城镇的发展模式。诗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862年的开埠就是以堡的成立为始的。
蔡氏指出堡的建立是布洛克王朝统治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反映在军事丶行政丶及经济三个层面上。这些堡,具有砂拉越木土的特色及其人文地理环境条件下所构成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却又具备了欧洲殖民地的色彩。藉着它的设置,布洛克家族的统治及领土扩张,乃至於经济的建设,才得以在较为顺畅的情形下得以展开。
砂拉越的堡,建成初期多依据其所在之地名作为名称。其後,拉者政府经常会以某些特殊人士的姓名,作为一些堡的正式官方名称。比如以布洛克家族成员命名的堡有:玛格列莉达堡(Fort Margherita)丶爱莉丝堡(Fort Alice)丶爱玛堡(Fort Emma)丶莉莉堡(Fort Lili)丶丝薇雅堡(Fort Sylvia)丶罗欧诺拉堡(Fort Leonora),以官员姓名命名的有霍斯(Fort Hose)丶阿伦德尔堡(Fort Arundell)丶弗罗丝堡(Fort Florence)丶贝德特堡(Fort Burdett)丶凯波尔堡(Fort Keppel)等。不过,很可惜有些堡已被拆除,包括诗巫的布洛克堡丶木胶堡等。从了解这些堡的建立及其扮演的角色,或者从名字追寻相关人士的生平故事,就能从中了解布洛克王朝的发展与过程的。
本书内容分为六大点:
一丶      布洛克王朝的开创与堡的设立
二丶      堡的形制丶位置及人文景观
三丶      堡的名称
四丶      砂拉越着名的堡
五丶      边站生涯
六丶      堡在王朝统时期所发挥的件用
书后也附录了两篇对於砂拉越史料很具参考价值的文章:
一丶1873年所公布的有关省区划分及行政长官任命制/官员最高薪俸等级/官员退休金及津贴等级三项政令(中译)。
二丶十九世纪布洛克王朝拓疆时期,砂拉越福建丶潮洲商业势力的扩展。
(2017年9月1日)

梦里书阁(69)
《砂拉越参组大马50年研讨会》
作者: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50年研讨会编委会
出版: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
日期:20159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一般由联邦统管的全国教育部所出版的中小学有关本国历史书籍中,未能把立国进程加以全面说明,这本于2015年出版的论文集,可以成为一个课外的补充读物,让东马的读者,甚至是对国庆日存有“盲点”的马来半岛的公民有一个对国家全面认识的史料。砂拉越中区友谊协会联合诗巫新闻协会丶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及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于2013年及2014年分两次举行的《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50年研讨会》,收集10位讲员所提呈的文章加以整理编辑成册的。对於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砂拉越人的砂拉越运动(S4S)及有者喊出砂拉越独立及公投的口号的当儿,这本论文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立国的真相,可以为似是而非的论点作出澄清。
  林煜堂博士的《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之路》,很简单又很有系统地把立国经过加以梳理,同时也提出倡组期间的内忧外患。他称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已经是历事实。
  王连贵的《砂拉越参与大马的时代背景与参组前后各族民意》,则认为虽然砂拉越各族人民的反对,英殖民者强行成立马来西亚的。
  安德鲁艾利亚(Andrew Aeria)博士在《50年的砂拉越与马来西亚:回顾与展望》指出砂拉越的权益不是联邦所偷走,而是得到砂拉越州立法议会的议员们的同意送走的,如岸外的石油天然气于1974年通过送给国家石油公司开采的。
  巴鲁比安(Baru Bian)律师表示应《检讨半世纪前立国时联邦给砂拉越的“断裂"承诺》,尤其在来届选举中支持两线制中对政策与宣言的重视多过民生的课题的政府。
  饶仁毅律师《从国际法角度看联合国调查团和科伯特调查团报告的正当性丶公正性及合法性》,说明除了联合国的报告受重视,其他的报告书是没有什么作用,也没有公信力的。砂沙参与马来西亚在国际历史上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新加坡经过一场全民公投而决定参组,砂沙是经过所谓的调查团朲探讨民意,其中又以联合国的调查团是最重要的,但该报告书最後是草草的於1963914日下了结论,没有提及公投,是英国人一手安排的。
  来自中国的庒伟礼教授是《从1960-1970年代中国政府对马来西亚联邦的态度演变及其原因》来探讨这期间中国政府有180度大转弯,这既源于国际格局的变化,也源于极左路线带来的内外交困迫使中国在对自我国家属性的认知上逐步走向清醒和理性。
  吴益婷博士则从《七十年代的砂拉越:文教权的失落》看出在教育丶语言与宗教政策丶国家体制的伊斯兰化,马来西亚中央政府的权力不停扩张,州政府权力则进一步的削弱。
  詹运豪博士是从《联邦与东马来西亚的关系》总结许多东马人认为联邦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利益,同时联邦直接干涉两州的政治与宗教的政策的,甚至从参组联邦伙伴的砂沙已沦为联邦13州的其中2州的人民。
  胡逸山博士是以《浅谈砂沙在马来西亚里的政治权益演变》看砂18点与沙20点的协议半个世纪的演变。
  黄琮辉博士的《砂拉越在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中则提及五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过砂州的工业化发展仍然比西马半岛缓慢,与联邦协商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分配,仍然是砂州要持续的议程。
东马人民近年来对於联邦不满情绪高涨,不只2008年的选举中扮演执政造王者,更是因为对於立国意识的提升,尤其是本来从当初的四合一的地位降格为十三州之一的身份,又因为参组马来西亚时的州元首字眼由Negera成为Negeri及各种权益的被侵蚀,如天然资源被国油所掌控,本身仅获得5%的小糖菓(开采税),深深体会到从英殖管辖沦落至马来亚殖民的管辖的事实。何况,基本设施如修路筑桥,至今仍在“开天辟地”阶段,是可忍孰不可忍乎?!这也因此造成了土地面积超过马来半岛的东马人民的“民怨”,而高喊Sarawak for SarawakiansSabah for Sabahans 的口号。然而,隔一个南中国海,联邦真的会听的到东马的呐喊吗?
虽然722于去年2016年已列入砂拉越宪报成为独立日的公共假期,不过,这本书让读者明白砂拉越在马来西亚的架构里独立已经是历史事实,不管它的进程是被安排或且参组成立。对於年轻一代而言,必须认同这个国家和了解其历史及宪法,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人民的能力去维护应有的权益及效忠国家。这本书实在是我国人民,尤其是东马人民应人手一册的,但当局仅印刷一千本,能拿到者有限。如何提高人民意识,进而从中展示爱国情操,联邦是正面与正视东马的困境是时候了!
(2017年8月31日)

梦里书阁(68)
《与神同行的旅程——52周灵命成长手册》
作者:罗伯特。所罗门
译者:林淑真
出版:真光出版社(台)
日期:2015
Image may contain: 2 people, people smiling
这是前新加坡卫理公会会督罗伯特。所罗门医生/牧师所写的极有份量的灵修书籍。在下曾与同事分享时提及,西方基督教作家有Peterson Eugene,东方基督教作家就是Robert Solomon,可以在思维上齐头并进的人物了。
本书是所罗门博士在新加坡出版的卫理报(Methodist Message)曾发表过的文章,不过有部份文章增添了内容;共有五十二篇,每星期读一篇,一年读一遍,但在下一次会读一至两篇,所以几个月内就读完了。
书的内容分为七个部份,一是探讨基督徒生命的方向和开启与神的关系是地上之旅程的核心,第二部是基督徒与基督的关系与认同,第三部是与基督同行的旅程成为可能,第四部则是培养内在生命,第五部则在教会中,第六部在世界上,第七部使人作门徒。
上帝呼召基督徒展开一段旅程,就是拯救我们脱离浪费生命的险境。本仁约翰认为,生命是一条从黑暗进入光明的神圣旅程,包括死亡,但超越死亡之外还有救赎。人生真正的成功通常是披上受苦丶损失丶俭朴和爱心的外衣,不是以我们拥有多少来衡量,而是以神拥有我们有多少来衡量。
在谈到信仰的传承,所罗门博士指出年轻世代信徒的传承必须在社群中进行,儿童崇拜或青年崇拜的缺点之一是,虽然其用意是为了让教会留得住年轻人,但结果却是形同年轻人和教会的切割。一个真正融合丶跨世代的教会让年轻人可以在社群中被栽培。他们可以观察丶学习,与年长的信徒互动,得到整个传承过程中的好处。
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但我们生活却是常常纷纷扰扰,零碎片断,不经检验。人生有许多的面向,我们愿意更仔细聆听,就会发现上帝一直接法与我们接触,拯救我们脱离浪费命的险境。本书五十二篇文章,每篇阅读之如同行走在与神同行的旅程,寻得神所赏赐的救赎,发现旅程中的自由和喜乐,学会活得荣耀的秘诀。这本书是每位基督徒不可或缺的52周灵修成长手册。唯一缺点是翻译者可能不是卫理宗信徒,所以一些普遍中文卫理宗翻译的名称没有加以统一,不过这不妨碍该书对信徒灵性的造益。
(2017年8月30日)

梦里书阁(67)
《窥看河童》
作者:妹尾河童
译者:蔡明玲
出版: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4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买《窥看河童》还真因为先前买过的《厕所大不同》这本书,是属於同一个作者所写的书,不只是书名吸引我,更是因为封面“上大号"的线条画。阅读妹尾河童的书,当然都是在下办公室期间,上厠所时翻阅的一本必备书,每次解放完毕都会读完其中一或两篇的文章。他的文笔配合其画画,真是令人身心灵都得到解放的轻松。
这本《窥看河童》主要是介绍他的一些趣事及游记等,内容还蛮多样化及很富资讯的,如有关尺寸丶汉字丶啤酒的气泡丶咖哩丶便当盒丶钥匙和镇等篇幅是很有知识性的。当然,老实说吸睛的特别是封面这张图其实是他的蜡像尺寸图,他的蜡像也十分搞笑,居然是光着屁屁上厕所的蜡像,书内也描写有关於他被做成蜡像的经过。
作者在旅游中,观察入微,所以可以很细腻把相关的景物都画出来,很引人入胜的。他以画作代表一般人的以相片,让人有股冲动要跟他的路线走一趟,如法国的雪侬梭堡和秀蒙堡,德国的新天鹅堡,西班牙塞哥维亚城堡等。当然还包括在日本的荷兰村。
若不是看他的书,还不晓得原来印度纸钞上的纸钞是用14种言言标示的。他对於旅行是很放着,曾表明“旅行本身的乐趣就在於未知的邂逅,所以即使遇到出乎意料的食物,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吧。这就像国家不同语言就不同的道理呀"。这似乎是许多游客要加以学习的吧!
他在另一篇题名A.B.C的文章中,则表示“有人说人生就像旅程,简单说就是有晴也有雨。在雨天咒骂下雨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有许多不满。关於旅程,也有人这么说:旅行(Travel)就是麻烦(Trouble)。也就是说,之所以出国是为了追求和本国不一样的风景,体会不同文化才出发的,因此若遇到想法不同的人,也没什么不可思议。风土民情有异,当然会产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宗教观不同也理所当然"。
作者妹尾河童,1930年出生於日本神户,最初从事平面设计,後踏水入表演艺术界,活跃於戏剧丶歌剧等,为日本当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设计家。中译作品有《窥看欧洲》丶《河童旅行素描本》丶《窥看印度》丶《工作大不同》等,看来在下要逐本去购买及逐本去阅读之。 
(2017年8月29日)

梦里书阁(66)
《我就是忍不住笑了》
作者:侯文咏
出版:大众囯际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28
本版本限于新加坡丶马来西亚地区发行。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smiling, eyeglasses
台湾作家侯文咏是台大医学博士,但目前专职写作,已经出版过了超廿余种的作品。买这本书是在诗巫大众书局的大拍卖时购买的,不只看到书名《我就是忍不住笑了》
更是因为售价仅RM5.00而让在下忍不住笑了,不假思索的买下,成为每个晚上睡前翻阅的一本休闲书。
在序篇作者开了一次开放式的网络的粉丝网页上办欢乐派对,获得热烈反应,是他始料未及的。他以那天晚上网络派对就是忍不住笑了而命名书名,就如想起自己喜爱的父母丶孩子丶恋人丶朋友时,脸上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表情一样。
“只要还保有笑容,我们就保有了对美好的想望与对生命的幽默。只要继续保有了这些,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可以坚定丶安好地走下去。"这是作者一种对人生的态度。
书中收藏的《我就是忍不住笑了》标题的文章,其实是作者记录一次丧礼,哭墓团哭错家的情况,让他忍不住在丧礼上噗哧地笑了出来。当然很多篇文章有些金句:
“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矛盾组成的。"(你就是那个写书的侯先生?)
“所谓的大师,应该是每个人内心世界对自己未来的期许,而不是任何外在的人。因此真正与大师对谈应该是用心地对待自己内在那个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并且不断地与之对谈。"(叫大师罚五百)
“噢,在差别不大的故事中,重现每个人那个内在的感受的唯一。"(那种唯一的感觉)
“大部分时候,我们读到烂书的机会实在比好书高大多了——。"(阅读其实是很乏味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推广阅读对我来说,并不是把孩子训练成图书馆管理员,我的想象是更拉近把他们训练成赌徒啊!——追次下一次大赢丶体会下一次的乐趣!"(阅读其实是很乏味的)
“大作家多半非常有纪律地维持一定的作息。如村上春树的长跑丶已故的美囯畅销天王麦克。克莱顿甚至还固定吃相同食物,好维持常规感觉……。"(写作既不浪漫丶也不忧雅……)
“写作过程,创作—思考—毁灭—重新创造……构成了写作这工作不变的内在程式。"(同上)
“你别看作家整天坐在那里看似尢聊,可是这无聊,正是作家最奢华丶最惊险刺激的内在冒险的居所啊!"(同上)
若你问在下还会不会继续追看侯的书,说真的大概就此一本,但若还可以找到RM5的话,包括任何书籍,那肯定还会再买!
(2017年8月14日)


梦里书阁(65)
《蒙恩之路—范秀远牧师文集》
作者:范秀远
文稿整理:范建邦
出版:香港基督教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文字事工委员会
日期:201612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过去十多年对於循道卫理宗的历史有些涉猎,以美国的美以美会为重点,但对於英国循道的认识也在加增。范秀远牧师是1946有意献身为传道人,1949年开始在岭南大学协和神学院学习,一直到1952年毕业,1956年被按立牧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会被迫停止一切宗教活动。1979年文革後教会复堂,范牧重新出任牧职至2005年以82岁高龄正式退休。20141112日安息主怀。
对於海外出生的华人,对於中国1950年代中共执政至1979 年开放的期间,当局施行各种完全不合乎人道的政策是很难以致信的年代。这段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匪夷所思的30个年头,有人估计有八千万人民因各种原因受死,或可以说大部份是主客观因素或人为灾难而寃死的。在中国当地每年出版10馀万种书籍中,着墨极少,在下看到类似的书籍被中国定为禁书,包括丁抒着《阳谋》丶《人祸》丶李志绥着《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等,每每看了一部份就让人看不下去的情节。
香港循道卫理宗联合教会会长林崇智牧师在这本文集序言里,就形容那是一个充满“艰辛丶苦难丶恐惧丶荒谬丶泯灭人性丶践踏人性"的年代。范牧师肯定在那个年代吃了不少苦头,不过,後来广州山东堂与中国其他三所教堂最先在文革後复堂,他被委任为牧师,继续负起福音的使命。教会在逼迫苦难期间几乎被灭了,但文革後至今,中国教会30多年来却奇迹的增长,成为全球成长最快速及最大的教会群体。近年,中国一些省份又出现对教会打压的现象,十字架被拆的现象,相信日後这都是教会再跃进丶大跃进的动力!这也是这本集作者不断提及,看是苦难重重,却是一条蒙恩之路。
在文集里的也看到原来目前中国三自教会在1951年发起时的原名是“中国基督教抗美授朝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1955年才易名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历史呢!
去年有机会为世界循道卫理宗的历史到中国进行查访时,华南教区就由范秀远牧师儿子,目前在香港安素堂为退休牧师的范建邦牧师亲自协助带领,前往当年教会留下的遗迹考察,途中听到有关其父亲的故事。今年七月到香港参加世界循道卫理联会宣教大会,得到建邦牧师亲赠其父亲的文集,阅读之馀,看到中国教会在文化革命的灾难及一位上帝仆人的忠心,上帝工作不是人为所能灭绝的,让人对其信仰留下深刻印象!
(2017年8月12日)


梦里书阁(64)
书名:《约翰卫斯理的生平》
作者:金振斗博士
译者:许仁策
出版:台湾圣光神学院出版社
日期:20153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曾在编着过《踩踏卫斯理脚印》一书时,查阅过好几本相关卫斯理约翰的书籍,较早曾在诗巫卫理神学院念延伸班时,也上过卫斯理约翰生平的课。对於卫理公会的基督徒而言,每年五月24日还有一个卫斯理约翰更新主日,讲台的信息也离不开有关卫斯理约翰的生平丶神学丶工作等等。
因此,拿到韩国金振斗博士的中译版的《卫斯理的根》与《约翰卫斯理的生平》时,心中还不免有点嘀咕一下,会不会又是老生常谈,还能有什么新意,犹豫要不要去阅读之,也倒真的搁在书架上约一年呢!一直到要去参加今年七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联会宣教大会时,重新阅读了卫斯理的这两本书。从中发现有不少新资料,除了把其祖宗及家人更进一步的扩大认识,也把约翰卫斯理的对於摩拉维亚派的认识的分开,更有不少有关其顚簸的婚姻之路等新资料,虽然前因後果还算熟悉但仍然引人入胜,对於这位伟人的生活背後鲜为人知的事迹。
身为一位文字工作者,在下对於会祖忙碌事奉中,仍然可以在马背上或旅途中利用读书及写作的时间,真令人佩服。作者统计约翰卫斯理一生起码读过一千种的各类的书籍,同时着作391种的书,其中基督教文库耗时六年。因此本书形容约翰卫斯理是人类历史上显赫的作家,他本身原着233种的书,100种是翻译或摘要他人的着作,30种是与弟弟查理斯合写,20种是经他修改的查理斯原着,8种是由他添加序文的他人着作。他从1733年开始写书,等於每撰写7本书。他每年旅行5,000公里,布道500次以上,却能着作等身,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另外,他还透过子册子散播福音,10-20页每本1便士,还让他因而从穷传道人成为一个富人呢!
英国人认为约翰卫斯理是史上影响英国和英国人最大的人。他不只是一位传讲者,更是一位行动者。後人形容他是虔敬信徒丶伟大传道人丶神学家丶教育家丶作家丶博爱运动家丶社会改革家丶循道会的创始人;他也是世界万民的福音使徒与爱的使徒。
在下综观其一生,发现因为长寿所以凡事亲力亲为,尤其在当时面对英国国教圣公会的反对围堵了近50年,其循道运动才得以众人接受及发扬。同时,因为婚姻的不如意,反而让他更专注在福音的工作上。上帝使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个人恩赐不同,咱们可以学习他的坚毅不拔的意志力,及一生对信仰的热诚,不过还是看个人对於上帝的领受吧!
如果说这本书有待改进的地方,那就是以循理会背景的圣光神學院翻译的有关循道卫理宗所翻译的名词有所不同,比如society会社,该书用通道会等。世界循道卫理宗联会于年前有一分統的翻译名词表,或可以彼此来共享之。很高兴这次宣教大会循理会有牧者前来参加覌摩,希望未来能有更进一步的合作,共同在推动宣教上齐心努力!
(2017年7月27日)


梦里书阁(616263)
书名:《将来》丶《病毒》丶《地图》
作者:卫斯理(倪匡)
出版:只有《地图》一书有注明香港明窗出版社
日期:199319951997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翻阅《倪匡传:哈哈哈哈》一书(参梦里书阁(54))时也挖出了他的卫斯理科幻系列丛书,特别重选了这三本来看。由於过去曾在报纸连载中看过,重看仍然被他的书中的悬疑情节弄的欲罢不能,在约一个礼拜内追看了这三本书。
《将来》是描写与宇宙之外的人打交道,倪匡要提到的是在将来,高级生物的生活方式必然趋向单一独处,而不是群居。
《病毒》则讲到有人受了极权病毒的入侵,成为人奷而不自知。因为病毒肆虐,人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地图》仍然提到外星人来到地球却遭遇不顺利,他要表达的是人可以在一个星体上徙迁,但是星际迁移,那只怕是大悲剧的开始。
看倪匡的书应该抱着是看纯闲书的心情,不要太认真,书名小标已经说明科幻,是幻想式的情节吧了!不过,人们有机会幻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也会增添人生中的情趣吧!
(2017年6月8日)

梦里书阁(60)
书名:《1901》修订版
作者:王树增
出版: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期:20114
页数:605546,000字数
价格:人民币55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出身在海外的咱们华人後裔,对於中国的历史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N年前,看过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对於五千年中国的故事有了鸟瞰式的了解。数月前,则看了李敖的《法源寺》从1898年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发生的事,涉及人物包括康有为丶梁启超丶谭嗣同等,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失败告终, “戊戌六君子被砍头。对於这段历史的兴趣是因为在了解中国近代史及研读黄乃裳传等故事,与这些事情都有密切关系。
讲到康有为,第一章中关于康有为的篇幅不少,他是试图改变中国政体的一个伟大的先驱者,100年前居然主张在紫禁城里实行西方的议会制,最终是行不通。
王树增的《1901》同样的重点那一段日子,但更放大从甲午战争丶公车上书丶维新运动丶义和团的乱起丶联军占领天津与北京丶慈禧太后与光绪逃至西安避难及回来到1901年割地赔贘的《辛丑各国和约》,这真是中国历史痛苦与耻辱的故事。在下看的如痴如醉,在两个礼拜内把这本600面的书看完,主要是在其中看到洋人与中国人的冲突的前因後果,其中包括教案的发生,就把宣教士牵连其中,更可以贯穿黄乃裳的故事。
黄乃裳因为带领福州移民前住婆罗洲的诗巫而闻名海外,然而在中国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名声。比如在甲午战争中,与致远"舰上的军兵与日舰同归於尽,其书中只提及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大副陈金揆,没提及黄乃模也随船沉没,就是黄乃裳的弟弟名字。
书中提及公车"上书活动中,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中笔墨浓重之处,但往往公车的书没有上成。所谓公车",古代指官车",上书"就是指向清朝政府递交的请愿书",实际上就是写给皇帝的信。主要上书人物自然是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没有提至黄乃裳。
书中也有不少宣教士被提及如李提摩太,是一位以文字及办报而闻名的宣教士,他曾向上书的知识份子建议大清帝国变革计划就是授予某外国,於一定期限之内处理外交事件;此外国将兴起各种改革之事,一旦期满,该外国将一切权益交回中国。这种论点还真有趣。其实,康有为也曾提出很另类的论点:将一部份中国人移民,在中国境外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新中国"的地点是南美洲的巴西。
本书也以近300面书写义和团与洋人,尤其是宣教士的冲突,然後,慈禧太后的欲擒故纵,对洋人有爱有恨,最初义和团与洋人正面冲突而导致联军攻入天津与北京。这本书对於许多相关人物都有着墨与简介,其中最吸引的人物之一就是李鸿章,是一位极具争议性人物。可是今天的中国人依旧在享受着百年前洋务运动的成果,而李鸿章恰恰是引导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洋务运动的无可争议的首脑。袁世凯是另一位复杂人物,他不但是封建帝制下的二品大员,到了民国他居然当了一届共和制政体的总统。中国近代史上没有比他更复杂的人物了。
作者不否认写《1901年》的时候,对野史笔记给予了极端的重视。他赞同鲁迅先生的论断,从更接近真实的角度上讲,野史笔记比官修正史可靠得多。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一个取舍问题。
这是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
(2017年6月24日)

梦里书阁(59)
《砂拉越伊班族的民俗丶说唱艺术与其华族文化色彩》
作者:林青青
出版: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20057
定价:RM20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今年达雅节(Gawai,砂拉越原住民丰收节或新年)时,有机会到诗巫下游的巴旺阿山(Bawan Assan)的一座长屋向前砂拉越伊班年议会会长Jerry Rabu牧师贺年时,又见到该长屋走廊(Ruai)上的乾瘪的头颅(Kapala Gatong),由铁丝网围住。有一阵子,因为政府的劝告下,有些长屋都把这些猎人头的战利品放在仓库里,没有公开摆放在走廊外。
  砂拉越的多数民族,伊班人过去为了与其他部落争夺耕地和居住定点,他们成了一支饶勇善战的族群。林青青在这本书里指出严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把这一支酷爱大自然的族群塑造成为嗜血的民族。逹雅人以“猎人头"闻名于世,他们习惯称人头为“棕榈的种子"(igi ranyai),到现在伊班人还常在各种祭祀仪式中用椰子来代替人的头颅挂在祭坛上供祈福祝祷之用。
  作者指出伊班人相信乾瘪的头颅(Kapala Gatong)是最具有神力的东西,在祭祀典礼中他们会取悦头颅而加以装饰或喂食物。他们善待敌人的头颅,除了遵照一定的禁忌行事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藉由这样的仪式,将昔日的敌人变成自己人。
  伊班人(Iban),过去被称为海达雅人(Sea Dayak),最初可能源自加里曼丹的卡普斯河流域(Kapuas River)的,曾经被西方人形容是森林游民(Nomadic Jungle-dweller)或吉普赛族。
  有关伊班人的书面历史记载很少,没有本身的文字,如今采用的文字也只是罗马拼音的英文字母。伊班人的历史文化传承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伊班族的口头性放谱是他们最主要的历史綫索,口语成为伊班社会中最重的沟通管道。因此,作者在本书以伊班社会中,说唱艺术为研究重点,因为说唱艺(口语文学)是伊班人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也反映出伊班人独特的民俗和价值观。对没有文字的伊班人而言,口语是他们传承历史丶神话传说丶神灵信仰丶生活智慧和文化的主要管道。他们视这种说唱艺术,口中的言语就是“表演的种子"(Leka Main),这些言语的强大力量足以呼风唤雨丶杀敌除害丶祈福祛邪丶取悦神灵丶阻吓恶魔,可以让五谷丰收丶造福众人。因此,伊班人的耕种稻田时,都会举行隆重的祈福祭典(Gawai BenihBenih就是种子),来祝愿今年的稻种能有好收成。何况稻米(Asi),是伊班人赖以生存的必备粮食,他们常用稻米来比喻一件事物的重要性,而也常在神赞诗歌里的词句比喻成通灵说唱者的稻米,由此可见言语在伊班说唱艺术中的重要性。这种视言语不只塑造了他们的表演,而且决定了整场祭典的成败,因此哈佛大学人类学的学者Clifford Sather形容这是充满力量的言语"(Words of Power)
  在第五章,作者以伊班文化中的华族文化色彩为考察,发现有诸多的融合丶交织,兼容又并蓄的文化组织,却又存有一定的利害依持关系。
  作者指出由於受到现代化及移民的影响,伊班人文化受到严重考验,长屋社会架构的没落和解体,意味着传统伊班文化的淡化和消失。
  在下於2002年曾出版《情系拉让江》一书,其中也提及伊班人迁移史丶与文明拔河的人丶猎人头丶伊班青年男女相亲Ngayap的真正意义丶猪肝卜程丶达雅节联欢会等,全书几乎有一半篇幅也是描写有关砂原住民,尤其是伊班人的内容呢!不过,在今年达雅节阅读林青青的这本书,才更全面及深一层的了解这个同居住在犀鸟乡生活的伊班同胞的文化及风俗习惯呢!
(2017年6月10日)

梦里书阁(58)
《书缘不灭》
作者:谢鹏雄
出版:九歌出版社
Image may contain: indoor
很多人如在下者,因为十多年学校的艰难心情读书,投入忙碌的职场後又没时间也没心情去看书了,最多找相关书籍翻阅;对於读书,本是有趣丶乐趣的,却难以投入了。当然事实上,单单华人世界,从中港台统计每年出版超过十馀万种各类书籍,又从何读起?何况要读哪些书最有用?令人望之却步却非读不可的好书怎成为我们的良伴?
作者谢鹏雄在《书缘不灭》一书,不只鼓励人家读书,还认为读书必须成为一种乐趣或享受,才会持久,才会有成。他称读书是很划算的事,因为一个人写一本书,可能是一生的思想丶观察丶经验丶思索丶研究而後写出的,但读书人在短短一个礼拜内看完了,等於一个礼拜活了写书人的一生。“若一生读一百本精彩的书,就等於活了一百辈子,读了一千本书,就等於活了一千辈子"。(11)这句话似乎与美国作家George R.R.Martin讲过的话相同:“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said Jojen.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
不过,在下对於作者介绍的东西方的经典书籍的简介获益不浅,这不只是对这些未涉猎过的书籍有了一个大概式的认识以後,也想到有那么一天也会选其中一些书来阅读的。这些书包括《东周列国志》丶《左传》丶《史记》丶《资治通鉴》丶《文心雕龙》丶《学问之劝》丶《骄傲与偏见》丶荷马史诗丶《苏格拉底的自辩》丶《共和国》丶《自由论》丶《冥思录》丶《妇女与社会主义》等。
当然有些书作者介绍的在下曾经阅读过,如《三国志》丶《红楼梦》丶《圣经》等。有一章作者介绍丰富的故事集《圣经》(163-166)。他指称英文圣经Bible,源自於希腊语Biblia,是指书的意思,就是许多书的汇集,内容有历史丶传奇丶律法丶诗歌丶论述丶书函等。旧约有一部份敍述摩西及以色列人的历史的故事的。《圣经》不但是宗教经典,它也是文学,而且是很丰富的故事集。
作者循序渐进,有系统的引领爱书人进入书香殿堂;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西洋名着,由学英语到如何读百科全书,享受意想不到的乐趣和奥妙。打破「好书不好读」的迷思。他以提纲挈领方式导读,深入浅出抓住读书诀窍。
(2017年6月4日)

梦里书阁(57)
Becoming HANNAH: A Personal Journey
Author: Hannah Yeoh
Publisher: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re 2014
Price:RM25.00
Image may contain: 5 people, people smiling, text
  杨巧双(Hannah Yeo)议长的自传《Becoming HANNAH : A Personal Journey》,笔者暂译《哈拿的塑成:个人旅程》一书,对於基督徒而言,真是一本很属灵的见证书籍,因为书中他毫不掩饰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并且什么事都祷告上帝的引领。
  杨氏在中学时就曾先後在班上及全校被选为学(Prefect),并参与狮青等活动,是一位颇活跃的学生。在吉隆坡念南澳先修班时,有一次机会到纽西兰成为一个月的交换生,她住在一位慈祥夫妇的家里,每周日参加崇拜,比较思考及认识自己的信仰,并在一个晚上认罪并接受基督为生命的救主。後来她前往澳洲塔斯曼尼亚大学念法律系,并参与海外基督徒团契(OCF)聚会并受造就,确认自己为上帝而活,要把圣经活用在生活中,并要成为基督的门徒。海外基督徒团契鼓励留学者学成回到自己的国家服侍上帝。但是,杨氏则想留在澳洲却拿不到准证,回来吉隆坡,她充满生活上的牢騒及对自我形象的挣扎。不过,她去参加了使徒学校两年装备自己,并有意成为一位传道人。在圣经中她看到哈拿的故事,因为渴望有一个孩子而求告上帝,结果撒母耳出生了,她就把之献给上帝使用。杨女士认为重生後她也渴望一个“新我"的出现,她体会到上帝如何让她成为今日的她,所以用哈拿为其英文名字:Hannah Yeoh,为上帝而活的人。
  2008年,年仅29岁的她与印度裔的Ram结婚不久,民主行动党的潘俭伟来找她,并要她预备成为第十二届全国大选雪州梳邦再也的候选人。她与夫婿都感到惊讶,因为她是政治门外汉。不过,她教会小组成员都支持她参与政治,与其有信心也应该有行动。对於国家的不义丶贪污等课题是不能视而不见的,她就如此被劝出来参选,抱着必败心态,却胜出了。2013年再次披战衣上场又中选,而且成为雪兰莪州立法议会的议长。在马来西亚历史上她共创下了3项记录 ,即:一丶首名女议长;二丶首名华裔女议长;三丶最年轻的州议会议长。
  不过,在光辉的政治生涯背後,杨女士不讳言与家庭丶丈夫丶孩子及亲友出现了摩擦,需要作出许多调整。这让人想到刘晓庆的名女人论,做女人难,做一个名女人更难!哈拿杨可能也要对做女人难,做一位政治人物又兼妻子丶母亲丶女儿於一身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第三章她提及有关“先知/预言"在其生命的成就,并说明预言(Prophecies)与算命(Fortune-telling)有所不同,并表示“先知/预言"是一种恩赐及基督徒应慎重领受预言,认为“先知预言的平安,到话语成就的时候,人便知道他真是耶和华所差来的"。她从中学丶大学丶不获得澳洲居留权丶就业丶结婚至中选为州议员及2013年被委为雪兰莪州立法议会议长,都是上帝的呼召丶带领丶计划及其牧者们的先知预言的成就。书中的注脚大部份就是文引用圣经经文的出处的。不过,她的着作主要是为荣耀上帝的。
  杨女士呼吁更多年轻参与政治以改写马来西亚的政局,她要年轻人成为敬畏上帝的人,学像旧约先知耶利米一样,也要回到马来西亚一同参与建造城墙。上帝会使用平凡的器皿完成不平凡的事。
  夹缝中的基督徒从政者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立法议会的议长哈拿杨巧双女士出版了一本自传《成为杨巧双》(Becoming Hannah)的书,书中提及基督信仰教导她成为一名诚实丶公正及负责任的从政者。日前,大马北方大学讲师卡玛鲁报警指杨氏的自传涉及宣传基督教,向穆斯林传教,并作出报案。卡玛鲁投诉杨巧双在书里引述太多的圣经,怀有“基督教化"议程。   
  2015年她把从政经历写了这本的自传,相信一个普通老百姓是可以为国家作出改变。她也强调反贪及反对种族政策。有评论形容卡玛鲁举报杨巧双的自传宣扬基督信仰,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极之荒谬和无理的做法。   
  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国家,穆斯林的人口已成为大部份,超过60%,近年来宗教与种族课题经常被挑出来,为社会带来不安的氛围。对於少数基督徒从政者更是夹缝中求存。不过,哈拿从不掩饰自己基督徒的身份。  
(2017年6月3日) 


梦里书阁(56)
《卫斯理的根》
作者:[]金振斗 许仁策译
出版:台湾圣光神学院
日期:20143
Image may contain: 4 people
  《卫斯理的根》作者金振斗博士是专门研究卫斯理的韩国学者,台湾圣光神学院陆续把其着作翻译中文并加以出版,是卫理宗华人信徒的好消息!
  卫斯理高祖父,赫伯特威斯特勒(Sir Herbert Westleigh)
  这本书把卫斯理祖先追溯至5世纪初入侵英的撒克逊人(Saxons)之一,最初生活在英国南部的Sussex州,後来到Somersetshire州的一个村子Welslegh。当时祖先是中世纪骑士家族(Chivalry,保护王和贵族),卫斯理的高祖父(书中有误指为曾祖父)赫伯特威斯特勒(Sir Herbert Westleigh) ,就是一名学识和德行兼备的骑士。1539Welslegh改名为Wellesley or Welsly并成为家族姓氏。最终演变为Westley,因为村民把音读成Wesley而成为今日卫斯理的名称。
  卫斯理的曾祖父,巴塞罗缪卫斯理(Batholomew Wesley 1595-1680)
  牛津大学考获神学与医学,但受清教徒影响被英国国教(圣公会)革职,专注对穷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事。因个子矮小而被称为“微弱牧师",但他亲切丶敬虔有学术实力的忠诚牧师,同时也是充满爱心的医生,至死坚守自己身信仰战士的风格。
  卫斯理的祖父,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636-1678)
  从小接受严格的清教徒教育,拥有虔诚的信仰。年少时期,就在上帝面前过着完全奉献的生活。15岁进牛津大学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2岁任牧职。但因跟随清教徒的简便礼拜形式,拒绝英国国教政策丶公祷文和按立而接二连三被捕入狱丶革职丶罚款等。他是一位只为圣经丶使徒和福音主义信仰传统而战斗的战士。42岁去世,妻子在苦难和贫穷中作功把两个孩子培养成医生和牧师(Samuel Wesley 1662-1735),她为两个儿子的信仰和教育付出自己的全部。
  卫斯理的外祖父,撒母耳安尼斯理(Samuel Annesly 1620-1696)
  4岁丧父,虔诚的母亲用信仰来养育儿子,因此他年幼时期就决定要成为神职人员,并把自己献给神。15岁进入牛津大学,24岁得到神职。28 岁获得民圣博士学位。他被形容是基督的真仆人,活的实践神学的榜样,一生活出牧者的形象,有“英国的使徒保罗"与“良心神学家” 之称,注重圣洁的敬虔与牧会的风格。
  卫斯理父亲,撒母耳卫斯理(1662-1735)
  16岁丧父,母亲竭尽全力用正统基督教的信仰养育自己的子女。21岁进牛津大学後考获文学学位,他从非国教徒转到国教徒,26岁开始牧会至72岁归天家。32岁时考获剑桥大学得到文学硕士学位。他一生醉心阅读与写作,因为经济拮据及管理不当,他曾被捕入狱,但也在狱中宣教。虽然贫穷但他是一位勤奋的学者。
  卫斯理母亲,苏珊娜卫斯理(1669-1742)
  循道卫理之母。出生於多子女的家庭,排行第25的苏珊娜,本身也生了19个孩子,但只存活10个。本身来自敬虔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家庭改造成一个敬虔场所,她为牧师馆设立规矩,为子女立下条规。养育众多子女,本身健康不是太好,却仍然实现家庭宗教的信仰得到坚固,作者形容苏珊娜以“钢铁般的信仰把家庭建造成训练有素的幸福共和国与蒙福的小教会"。
  这种“以钢制纲"的精神,显示出苏珊娜在子女教育方面,母亲比父亲更重要。她落实子女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遵守家规,共为家庭教育而立的28条规则。她是以“规则"(Rules)的方法(Methods),并按照规则训练生活(Disciplined life by rules)。她为众子女安排学习丶祷告丶休息丶睡觉丶起床丶穿衣丶吃饭和运动时间。除了主日以外,她为了孩子的教育空出一个空间,学习时间是早上9-12点和下午2-5点,身体不适者例外。1709年牧师馆发生火灾後,孩子们寄住在不同亲友的家,一年後,他们几乎丧失过去所训练的内容,苏珊娜重新立定家庭改革(Family Reform),建立新的方法,制定八种规条,包括定期的周间会谈(Regular weekly interviews),为她的教育带来更丰硕的结果。她相信孩子的精神和人格,生活的一切都可以透过教育来塑造,所有子女教育的目的放在荣耀上帝的事上。作者形容苏珊娜的每一个孩子都被生了两次,第一次是生他们的身体,第二次是生他们的品性。她训练孩子遵守规则的生活,为他们塑造圣洁的习惯,毕生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所以苏珊娜真正是最初的循道会信徒(Methodist),卫斯理兄弟姐妹一生遵守从母亲学到的循道会法规(Methodist Rules),成功带信仰复兴运动和改革运动。
  书中提到卫斯理的大哥撒母耳(与父亲同名),是一名出色教育家及孝子,但对於弟弟约翰的推行循道复兴运动则持不满和批判的情绪,他害怕会导致教会的分裂。他於1739年去世,作者指若是撒母耳活久一点,循道会运动可能发展到另外的方向了。
  循道卫理宗每年都在524日把主日崇拜定为卫斯理约翰更新主日,讲台信息都以卫斯理家庭及种种为重点,但对於有心进一步了解卫斯理家族的资料,这本书绝对不可忽略。该书也对卫斯理的子女都有所着墨,是循道卫理信徒应该人手收藏的一本书。
(2017车6月1日)

梦里书阁(55)
《谁掌管明天》漫画版
主笔:林玮苑 绘画:田岱灵
原着:何义思(Ruth Hitchcock 1892-1984)
出版:宣道出版社
日期:2014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一个廿岁的姑娘,为何竟愿舍弃美囯加州阳光,离别温暖的家庭,抛弃舒适的生活,千里迢迢在异乡,再遇上战乱。若一粒愿意为主而“死"的麦子,终于结出许多子粒来。
与许多宣教士一样,花样的美囯少女何义思教士(Ruth Hitchcock)蒙召前来中国传道,她把异乡当己乡,克服种种困难,推展传道工作,至八十岁始回国退休。
何义思来华传道之初完全没有差会支持,是她的家人在精神上丶属灵上,以致经济上全力支持和鼓励。她的母亲鼓励女儿踏上海外宣教的路。
何义思1915年抵达广州的官山,开始她的传教工作,他商请在美的亲属,募集捐款,建礼拜堂,同时成立希伯仑会(Hebron Mission)。1922年,官山的事工已渐次多元化,包括兴建新的礼拜堂丶布道所丶小学丶孤儿院和“花边馆”等事工。
1949年,中共执政,外囯教士撤离中国,何义思便到香港暂居,后因政治环境实无法重返官山而返回美国。
1955年,她接受建道神学院的邀请,出任讲师,并重返香港。1956年,一群出身自昔日希伯仑会的肢体再次走在一起,并于1962年正式成立教会,及按立第一位牧者-李非吾牧师。希伯仑会后来接受建议加入宣道会。
本书是自传漫画版,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阅毕及了解她如何献上自己在工场上为中囯人摆上生命。她跑到千里迢迢以外的陌生国土。因为她知道:谁掌管明天!
(2017年5月9日)

梦里书阁(54)
《倪匡传:哈哈哈哈》
作者:江迅
出版:明窗出版社
日期:20147
页数:351
价格:RM29.50(限量抢购价)RM83.20
Image may contain: 2 people, people smiling
对倪匡的入迷是因为卫斯理的科幻系列小说而引起,记得当年在《马来西亚日报》的小说版连载刊登,每天都追看。当然看这系列也因为《卫斯理》的名称,不过此卫斯理非卫理宗的卫斯理,但被吸引住,更是因为小说的情节而迷住,欲摆不能。尤其,他在故事的主人翁与外星人接触,或不少的故事情节都会提及人性的软弱与丑恶的问题,看的很有共鸣。
倪匡,原名倪聪,除了是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也对编剧丶怪异小说丶武侠小说等都难不倒他。作者江迅是亚洲周刊副总编辑,藉着倪匡的口述,在书封面如此打广告:写出倪匡神髓,一本倪匡真正的传奇。
倪匡提到写作是他唯一的本事。他说人脑与电脑的运作差不多,一定要很多数据输入进去,才会有东西出来, 个人不可能凭空会有知识。书籍丶报纸丶杂志丶电视丶电影都是他的灵感来源。
哈哈哈哈,倪匡个性随和,四声哈哈笑是他的招牌,作者形容这笑声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腔调,是一种人生态度。这似乎更显得他人生的豁达,开朗,宽容,乐观,大度与豪爽。
倪匡好酒到酒精中毒的地步,健康出讯号了。有个牧师看见他常常醉酒,便提醒他做了基督徒,是不可以喝酒的。倪匡1986年受洗信基督,有半个月滴酒不沾。他说,不是我要信,是基督要我信。“这是上帝的召唤。台湾朋友梁上元写信向我传产,我感到有神奇力量,觉得应该归信。我是素来也相信宇宙间有创造者。一宜以来,中外许多哲学家丶神学家,或者其他宗教,都用不同途径去证明上帝存在,可能因为基督教道理简单,许多人反而不肯接受。"(页234-238)。
不过归信基督後的倪匡仍然会喝酒,他的解释是不再是酒控制倪匡,而是倪匡控制酒。不是戒酒,而是戒酒瘾,酒可以照喝,但不能喝醉。他终於摆脱酒瘾。
因为九七的问题,年少时受过共产党的苦,所以於1992年移民美国,但2006年返回香港。
最近在书架里,看到原来於1985年就出版过传记性的《倪匡传奇》一书,江迅就引用了不少其中的资料。
倪匡表示一天能写2万字,最快一小时写5000字,最慢一小时也会写2500字。他的阅读速度快,最快一天能阅读20万字的小说。他的讲话速度也是连珠炮的奇快。曾经最多的时候,倪匡一天12篇连载小说,5个专栏呢!2004年後他封笔。
(2017年5月20日)


梦里书阁(53)
《黑书——不是开头的开头》Black Book
作者:罗严塔尔O.V.Reuentall
出版:中国联出版社
日期:200910
定价:人民币35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近年偶而有机会到中国进行访问考查,往往在火车站或机场等车与飞机时,逛书店,买一两本书好在旅途中阅读。《黑书》,当然是被其黑色白字封面丶内容及书名好奇而买下,也是因为二十多年来投身在出版业使然而买下。
据探悉中囯每年都会出版十多万种形形色色的书籍,这本据作者介绍是一本职场励志书兼一本涂鸦笔记本。其实,市面上有关职场生存之道很多,这本书有些理由当然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题,如“被出卖的大多都是兄弟,被利用的永远都是朋友"。“打死的都是犟嘴的,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永远别拿资历当资本,多少前浪都是被后浪活活拍死在沙滩上的。"“骗子太多,儍子明显不够用了。我还是继续儍下去吧,要不老总去哪儿找我这么实诚的员工啊。没准哪天还能被评为联合囯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呢。"“工作是一门艺术,偷懒是一门技术;但是一跟工资挂钩,就都变成算术了……"。“总是在裁人,简称总裁;老是板着脸,故称老板;经常不理人,而且经常没道理,那叫经理。我呢,我其实是一只转基因的图书策划编辑……"。
作者号称此书是一位策划编校丶装帧版式设计丶媒体宣传三位一体出版理念的出版物,并吹嘘“小员工不可不读的处世奥义,职场中硕困汆存的最后真理!"引起笔者奇怪的是书中引用了好些以圣经及教会神父等为解嘲的内容。
第一章,标题就是“伪圣经 创世纪"作者指出“老总以七天为限,要我弄一本黑书,第一天丶第二天丶第三天……其实,这只是一种伪励志的职场笔记而已”。
书中,偶而穿插一些经文,如越堕落,越快乐篇,就引用歌罗西书2:23,“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丶用私意崇拜丶自表谦卑丶苦待己身丶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亳无功效。"(79)在此段的文后,仍以哥罗西2:22为结朿:“这都是人所吩咐所教导的。说到这一切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
在页89-94,堕落者的墓志铭一文中,最后说明住在幸福的边缘,离天堂只有九个黄昏,在文后注:传说当年天堂里的一位天使长因为不想臣服于耶稣基督,而带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公然反抗,发动了一场名为诸神的黄昏的战役。结果反叛失败,反抗的天使有一部分战死,一部分堕落。这位天使长被米迦勒用米迦勒之剑斩断了翅膀,从天常掉下来,在虚无的空间里下坠了九个黄昏,最后掉迸地狱,成为地狱七位君主之一,很多人可以都知道他的名字——撒旦级的魔王,路西法。离天九夜,实际上,就是指地狱的到天堂的距离。
书中页151,引用了牧师为咸湿的笑话。
最后一章:正事多干,屁话少听。大概算是本书对於职场上的员工的一个最重要的提示了。God In His Heaven, All Right With The World.这本书中间穿插有许空白页,让人可以作笔记用的,但全部是黑色的页面,看来要买一个白色液体的原子笔来涂鸦。这种书是可以读也可以不读的一种书,但身为编辑则可以买来收藏用吧!
(2017年5月9日)

梦里书阁(52)
《金色摩托帮》
作者:杰克坎菲尔德,威廉格莱斯顿
译者:李丹
出版:漓江出版社
日期:20142
页数:140
价格:RM5(大众书局拍卖)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每天新闻可以看到不只全球变暖,出现许多天灾人祸,也看到了经济崩洮丶中东战火,非洲政治动荡,这世界充满混乱丶悲伤丶气愤其至是狂暴,人们生活在斗争丶危害及不和谐之中,地球还有救吗?
一批宇宙金色的摩托骑士有见於这个美丽的蓝色行星,尽管有毒瘤在上面寄生,但它还是充满了生命丶创造力和欢乐。因此,他们决定要以人类的身份降生到了地球上,为要“打救"地球以免落入更大的灾难之中。
他们来到及生长在地球上,个别在不同的领域发挥正能量,并以20121212日和玛雅末日,定为地球更新日。他们称正能量始於每个人过上平衡的生活,如此就会不断地为廿界带来影响,内心和外在世界同等重要。若每个人的生命向着积极方向进化就能成为意识进化的中坚力量,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能以特别冄实际的方式对休人带来重要影响。先让自己快乐,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擅长及独特的天赋,从日常生活及职场上,把事情做到最好,就如喜欢骑摩托车的人,需要全神贯注,对於所有职业而言,亦是如此。“你要对在哪骑车,怎样骑车和骑到哪里负责",个人发展注重诚实和自我意识"。
你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地球上?你人生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
20173月诗巫大众书局大拍卖,看到这本书以为是骑摩托车的故事,对於每天踩脚车的在下似乎有点类似。这本书又有黑帮势力的小说,无论如何,这本书在告诉读者,人生成功的秘诀在於行动,在於奋斗,在於拼搏。其实,地球上的任何人都有机会采取行动,认识自己并实现自身质的飞跃,给自己的的人生轨迹划出完美的弧线。当你看完这本书後,你的思想会随着杰克一起走完这段冒险之旅丶变革之行,无形之中,你还把自己也当成了「金色摩托帮」的一员,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和超人——期待《金色摩托帮》能传播给你传播这种正能量。
阅毕这本书,在下重新立志,四年了,仍然续每天踩脚车,培养意志、坚持的精神,附加环保、健康及过简朴生活,为打救诗巫,为打救地球,从我开始!
(2017年5月17日)


梦里书阁(51)
《黄乃裳》
Huang Naishang, A Chinese Reform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lican China”
作者:黄碧瑶
译者:朱晓祺
出版:诗巫福州公会
日期:20113
售价:RM25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一个人的信仰会塑造一辈子的生命方向与价值的。出生在中国福建省闽清县偏远的六都湖峰村的黄乃裳18岁的时候,遇见了美国前来的薛承恩 (Nathan Sites)教士,向他推介了基督信仰,扭转了他的一生。从此,他再也不是坐井观天,而是走出闽清来到福州,参与教会文教工作多年,也积极推动社会运动到下南洋的移民创举,开天辟地。与落脚砂拉越的诗巫三年後,黄返回福州参与辛亥革命及社区服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尽了一份心力。
作者黄碧瑶博士以学术角度,除了把黄的生命前因後果有所敍述,也很清晰地为读者展现了黄乃裳以基督信仰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由基督信仰为出发点,黄乃裳发展了罕见的“利他主义"理论。在黄的《七十自叙》中,说过四遍“利他主义"概念,并把自己一生的行事宗旨都归结于这个理念中。“利他主义"(英语:altruism,也可译为利他行为,源自於法文altruisme,字源可溯自义大利文及更早拉丁文alter,即其他丶别人的意思), 是一种无私的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把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医在自身利益之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更重要。
这本书是继刘子政着《黄乃裳与新福州》(1979)及詹冠群着《黄乃裳传》(1992),又一本对这位被一般世界史家所忽略的一位近代伟人的补充珍贵的资料,很值的推荐。在下有幸参与鼓励作者黄碧瑶女士把其博士论文交由诗巫福州公会出版的举动,并安排一项作者与译者现身说法的推介礼。这本书以中文版及英文版个别出版,诗巫福州公会仍有一些存货,若英文阅读能力够的话,在下希望读者应该先阅读原文的英文版本。
不过,这本书也引起1992年撰写《黄乃裳传》的作者詹冠群教授的反弹,他曾三回当面说黄碧瑶女士的黄乃裳论文是针对他的书而写,尤其是黄乃裳信仰的一部分。他表明若把乃裳局限于教会人物,那就把格局弄的太小了,因为乃裳是中囯近代的一个重要人物的。其实,在下认为学术探讨有不同的观点应该是容许的,但看来詹一直为这伯事耿耿於怀。
若以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的封笔之作《世界在等待的门徒》提到基督徒对基督有根有基的认识,才能成为彻底的门徒,活出彻底的真门徒,而是激进的门徒(The Radical Disciple),才有心意更新丶改变世界的教会;并归纳於八种概念——不随波逐流丶像基督丶长大成熟丶护理万物丶简朴丶平衡丶倚赖丶死亡。那么笔者认为黄乃裳就是这样一位门徒,这样一位改变福州移民先锋丶开民智丶启民主丶自由面貌的真门徒!
图示《黄乃裳》一书的封面及作者黄碧瑶写给笔者的致意文字及签名。
(2017年5月13日)

梦里书阁(50)
《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
作者:曾庆豹
出版: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1610
Image may contain: 2 people
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1941627日-1996313日)是一名波兰导演,拍过“三色"丶电影《蓝》丶《白》丶《红》,在较早时曾拍了《十诫》影集系列。藉着电影艺术,拍出了他对生命的凝视入微,以及对《十诫》精神的深切关注。这原来是一本影评或是电影导引的书,由马来西亚旅台的哲学家曾庆豹执笔,普普通通的东西被写的很有哲味且有点复杂呢!?
“人生就是一则则的故事,要学习听故事也要学习讲故事。"作者如是表示人生一切的内容全取决於如何讲述生活的遭遇,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位置和处境。阅读此书时,还真有冲动要把以上的电影找来看,不过,经过作者的解释,就是知道了电影的内容及结局,反而给人一种已知结果,何必再看的心理。
《十诫》当然以圣经十诫”为蓝本,导演以日常的敍事情境来重述古老诫命,对於亚洲的观众来看是所选的情节是很前卫的,如电影第一诫:生命无常丶电影第二诫:进退维谷(谈通奸丶堕胎)丶电影第三诫:黑夜漫游( 丶电影第四诫:父女迷情(谈父女恋)丶电影第五诫:杀人影片丶电影第六诫:爱情影片丶电影第七诫:真假母亲丶电影第八诫:心灵之罪丶电影第九诫:婚姻之钥丶电影第十诫:遗产风波。
奇士劳斯基以影像来述说生命的故事,圣经的“十诫"宛如发出警告,没有人可以置身度外。如果十诫的总结是“爱",我们真正缺乏的就是爱。若没有了爱,十诫就是一套无法忍受丶僵死的教条,人活在教条中即是行尸走肉。爱可以使它带来希望,为冷漠的世界注入新生。导演仍然肯定爱是唯一的出路,不管文明挫败有多深,仇恨丶矛盾丶不信任丶虚伪,都不能支撑文明,再艰难的人生旅程,仍然必须相信爱的存在。人世间难免有风雨和死难的威胁,然而,生命仍值得期待。
《十诫》在希腊语是指“十个句子",十句短小精炼丶节奏感强丶易学易懂的句子,并能够一代一代口传下去的句子。导演以《十诫》电影来探讨波兰人道德困境的现代寓言,其实普世各地的人都面对同样的道德困境。
一个懂得自己的人,是能够说出自己的生活故事的人生,同时还会倾听他人生命故事的人。人生没有什么大道理,作为一个会说故事的人,就是知道自己活在真实之中的人。作者指出人的生活本来就是一种“敍事体",或者说它是由一连串故事拼凑而成的。生活原就是一种真实互动的结果(包括对人和环境)。真实的生活反对一种说教式的教条,教条不是对人生的理解,而是扭曲。  
“如果没有爱,一切都归於无有。"这是电影的主轴也是本书的答案。
(2017年5月8日)


梦里书阁(4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出版:吉林出版集团
日期:201111
售价:RMB160(大众拍卖RM5)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这本书在中国视为中国孩子必读的书,不过在砂拉越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却被英国殖民地政府列为禁书。这是在那个非常的革命时期的一部激励无数青少年的“火辣辣"杰作,它是由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於1933年写成。故事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个苏联红军中的骑兵,在一场战斗中负重伤,23岁时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丶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惊人,凭着口述请人纪录写成这部基于本人故事的小说。1942年被翻译成中文之後,就一直受到好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为中国共产执政後推行不同的革命浪潮中的几代青年学习的榜样:不頽废丶不自弃,是保尔的精神。
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后来哥哥阿尔青把他送到喀丁参加红军,在部队里当了骑兵,作战异常勇猛。作战时,保尔头部受了伤,视力越来越差,不能再回到前綫了,但他立即投入到了地方上的各种艰巨的工作中,一刻也不能闲。
1927年,保尔的健康状况越来越恶劣,全身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曾自暴自弃,甚至想要自杀,但坚定的革命信念再次让他重燃起战斗的信念。最後,在极端的困难条件下,保尔开始创作,找到了他的新的革命武器——写作,创作出了自己的长篇小说。
保尔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是在烈火与骤冷时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作者认为他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的斗争中,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頽废。
这种书不晓的今天对时下的年轻人会不会起着同样的激励作用,但今天的时代有不同了,可能很多年轻人会认为书中主人翁是愚忠,自己都没命了,还忠於什么理念呢?不同时代不同的书会对不同的读者起着不同的作用,文字仍然有其的効应的。
(2017年5月6日)

梦里书阁(48)
《探险的女人—克莱儿城市探险记(纽约篇)
作者:郑茜匀
出版:元尊仩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199771
售价:NT200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and screen
别名克莱儿的作者郑茜匀女士,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念过书,後来旅居纽约,有机会探索这个“静如绵羊白兔,动如豺狼虎豹的大苹果"。她的玩心加上野心,所以要玩遍那些最新丶最偏丶最野,总之是最“纽约"的地方。1999年在下有机会欲前往美国参加一项会议,就想到了美国,一定要不错过纽约,对不?所以到吉隆坡时买了这本《探险的女人—克莱儿城市探险记(纽约篇)》,但发现其中都是很另类的地方,似乎对在下短短一两天的纽约行不是很子的指引书,没有好好的阅读。後来,2013年在下又有机会到美国的纽约,回来才把书阅毕。
书中介绍的地方,似乎是一般游客不会到的地方,比如说换妻俱乐部丶性虐待俱乐部丶变性人餐厅等。不过,其中有两个地方,在下倒是有兴趣以後再到纽约要去见识见识一下呢!
一丶摇滚教堂
把教堂出售给充摇滚场所,这可不是上帝也疯狂,而是让上帝太沉重了。本来应该是安静敬拜场所,以提升心灵的素养,却成为精神或肉体的激情。不过,这个教堂创於1844年,在出售後也经历不少变化,现在不再是摇滚场所,而成为健身房。座落在纽约的老教堂(详细地址: 656-662 Avenue of the Americas (Sixth Avenue) at West 20th Street in the Flatiron District of Manhattan, New York City),原属於 Episcopal Church of the Holy Communion(圣餐堂)。由於与另一所堂会合并,这教堂於1970年代就卖给充戒毒所用途。 1983年则转卖给摇滚俱乐部但2003年被关闭。2010年则充为零售商用途,2014年则充为健身房,不过去年则又充办公地方。美国近年来出售教堂事件层出不穷,显示出教会的没落。
二丶Book Friends Café书友咖啡屋
把一家书店兼咖啡店,以乎是近来东西方的一个趋势,比如台湾的诚品书局也是类似的排布的。在书友咖啡屋四壁,都是书架墙,所以来到这里能饱食精神大餐呢!不时,该咖啡屋还主办一些文化活动及作品研讨会。另外还穿插茶舞及复古社交舞的表演及教学。不过,在网络搜索时,不晓的还有没有这间咖啡屋的存在了,竟然找不到相关资讯。
(2017年5月1日)

梦里书阁(47)
《传奇莫言》
作者:莫言
出版: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
日期:20121110(二版五刷)
售价:NT260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读过了《会唱歌的墙》,对於上个月在大众书局的促销活动中,以RM5买到的另一本莫言的《传奇莫言》,是为2012诺贝尔文学奖纪念版莫言短篇小说集,那就让人欲罢不能了。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莫言的许多篇散文与小说都以其家乡: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内容,他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那是“一块深深爱着又深深恨着的黑土地”。他在诺贝尔得奖时曾说“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这本书收藏了他的12篇短篇小说,都以他的故乡的人丶物丶景为题材。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标,被莫言魔幻重塑,高密被赋与了文学的价值,让人疯狂丶喜爱,小地方运用文学笔调是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
莫言形容自故乡是丰饶的黑土地,他认为文学实际上是作家首先为笕己然後为他人编织的梦境。童年是多梦的年代,作家们在编织境的过程,恐怕无法不去追忆那些逝去的梦,那些破碎的梦。
他也称作家就是一棵树,是有生命的树不是塑料的树,所以,寻找适哈自己生长土壤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找到我的土壤我就把根,赶快扎,往深里扎,扎得盘根错节,等候八方来风。"
故乡是一片黑土,对庄稼的种子来遻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
莫言说“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那就是他的爷爷奶奶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但他认为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於是,他的亲人们的故事,村人们的故事,以及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我的爷爷丶奶奶丶父亲丶母亲丶哥哥丶姐姐丶姑姑丶叔叔丶妻子丶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2017年4月30日)

梦里书阁(46)
《會唱歌的牆》
作者:莫言
出版:麥田出版
日期:201321日二版
定價:NT260
頁數:203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還真是因為作者莫言於2012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決定買的這本書。諾貝爾獎委員會形容“莫言將魔幻寫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合而為一。"
《會唱歌的牆》是莫言的童年、生活、創作的回憶的集結。莫言有關故鄉的散文集,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却被他的生花妙筆中活現在讀者面前。
莫言稱“故鄉留給我的印象,是我小說的魂魄,故鄉的土地與河流、莊稼與樹木、飛禽與走獸、妖魔與鬼怪、恩人與仇人,都是我小說中的內容。"
他說寫作是尋找失去的故鄉,因為他的童年生活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作家的故鄉並不僅指父母之邦,而是指童年乃至青年時代生活過的地方。
“對於生你養你、埋葬著你祖先靈骨的那塊土地,你可以愛它,也可以恨它,但你無法擺脫它。"莫言對於自己二十年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安平安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難,都是上帝對他的恩賜。雖然身居鬧市,但他的精神已回到故鄉,他的靈魂寄託在對故鄉的回憶裡。
他形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出的血,這地方是你的“血地"。故鄉,終於使他成為一個鄉土作家。
“故鄉的經歷、故鄉的風景、故鄉的傳說,是任何一個作家都難以逃脫的夢境。"
從莫言的創作及對故鄉的執著,讓在下深深想到自己出生的詩巫下游24甲坡的故鄉,在動蕩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漸被流失,年輕的一輩對此“原鄉"已漸淡忘。故鄉等於童年,今天年輕的一輩以都市為背景,以補習、手機與電腦為生活道具,童年被“騎劫"了,真是何其不幸的一輩啊!?
(2017年4月27日)

梦里书阁(45)
《薪火集》
作者:黃孟禮
印刷:慕娘印務有限公司
日期:199191日記者節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這本書是在下於1990年代收集有關本地及國外的一些對華文教育、文學、文化之承擔與推動的故事。這些文章都曾在所服務的馬來西亞日報刊登過。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類:一、華教篇,二、文學篇,三、人物篇。
在下的文筆實在沒什么了不起,當年膽大包天,竟然第一次出版就是兩本一起出,除了《薪火集》另外一本是《馳騁集》。不過,重新翻閱,發現有好多報導就已成為本地的史料的一部份,其中好幾位受訪人物都已作古,包括上官世璋、周蘇藤、吳德耀、吳岸、侯越英、邢文泉及許修春。
訪問許修春校長是1988年,當時他是黃乃裳中學的校長。在文的最後,在下詢及許校長私人的“敏感"話題,就是時屆不惑之年,為何仍然“名草無花"。他表示多年來本身化了大部份精神在學校及校務方面,所以把婚姻大事給忽略在一邊。他不否認也不是他不想結婚,乃是這關係一生的大事是可遇不可求的。
1990年,許校長就前往公民中學任校長,後來傳出他結婚的喜訊,真讓人好不高興。
許修春校長當時與許如傑先生,贊助這本《薪火集》的印刷費。當時書的封面是現在旅澳的許守勤設計的。相片是在下當時為站在黃乃裳銅像旁邊的許校長拍攝的。
(2017年4月25日)
  

梦里书阁(44)
《探险天地间—刘其伟传奇》
作者:杨孟瑜
出版:天下文化
日期:19964
页数:327
售价:NT360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老实说,几年前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有一张远征砂拉越拉让江流域的示意图及一张长舟被搁在湍流的图片。那是书中主人翁刘其伟在1981年以70岁高龄,自台湾前来砂拉越远征拉让江,一路上从诗巫丶加帛丶及冲上巴拉固(Pelagus)急滩至上游的布拉甲及Balui等地方。这些地方除了是从事木山工作者,一般砂拉越人不会到达的偏远的山区,在下於1990年代前後经过两次,所以看到这些图片自然视为与砂拉越有关的书籍,立马就买了下来。
有画坛老顽童之称的刘其伟(1912825日-2002413日),是台湾知名画家兼人类学家,其画作产量丰富,并以探险非洲丶大洋洲和婆罗洲等地和探索原始艺术着名。他虽是念电气科的,却半路出家,一生关注於艺术人类学和原民文化田野调查,致力以艺术推广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然生态保育。
1981年,获得古晋的国际时报等赞助,前来砂拉越搜集原始艺术资料,范围包括拉让江流域的雨林及原住民地区作田野考察。他是因为对台湾的原住民有作了研究,根据资料,马来西亚的原住民与台湾的原住民是同属东南亚文化圈,而决定来到拉让江上游考察。在经过巴拉固急滩时有两次的危险经历,虽然如此,他认为丛林是有着无尽的“宝藏魅力",他说“也许我们要了解丛林,才能体会什么是生活丶艺术与人生"。那一次刘其伟进入拉让江流域丛林21天,住过伊班族丶普南族丶肯雅族丶加央族等少数民族部落,拍了二千多张照片,采集了许多原始艺术文物。
除了砂拉越,他也去过沙巴,还去过南非,甚至1993年以81岁高龄组探险队前往巴布新几内亚,进行石器文物的艺术研究。刚好,2014年在下也去过巴布新几内亚,不过不如他那样深入到偏远的部落去,还采访了昔日食人族古古古古族(Kukukuku)的熏尸葬窟呢!刘其伟老当益壮,曾被东马着名摄影家刘仁峙(Dennis Lau)形容如拉兰草(Lalang),今天砍了明天又长出来,生命力很强,很顽固。刘其伟的这种老顽固精神,促使他永不停止奋斗的人生观,赋予他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在他的身上看到永不停止的人生哲学。
对於莽莽丛林,人们想到的多是神秘与畏惧,而刘其伟思及的,则是尊重与启示,生命与自然。
其伟认为:“生命要用,才有价值。用它,等於活着;做了,也才是活到了。"他引用美国第26任总老罗斯福的话:“不畏死,方知有生的价值。"他视人生没有一件事可以逃避,你一定要战斗,必须要面对现实。
20006月出版《老顽童历险记─刘其伟影像回忆录》,2002年因心脏主动脉剥离突然过世,享年90岁。他的墓志铭:生命实践者,为生存而奋斗,工程师丶艺术家丶作家丶人类学家丶探险家,保育生态丶热爱生命丶珍惜资源。
(2017年4月23日)

梦里书阁(43)
《婆罗洲雨林野疯狂》
作者:黄一峰
出版:天下文化
日期:2010
页数:256
售价:NT550
Image may contain: text
婆罗洲热带雨林,号称为地球之肺,并形容为亚洲氧气供应中心,其中被喻为丰富生物的“基因宝库",是让热爱大自然的作者黄一峰着迷到难以自拔的一个地方。
擅长以摄影丶插画丶视觉设计等专长记录自然生态的艺术工作者,黄一峰先生自2000年第一趟来到砂拉越的古晋,进入雨林以相机做生态纪录,就见识到热带雨林丰富又奇特的生物群相,也是让他找到人生方向的旅行,热带雨林带给他的身心灵的愉悦,也带给他更多人生的启发。他形容婆罗洲热带雨林是让人疯狂的神奇大地。
书中,他以图片为主及说明分成五章: 
第一章:魔法雨林——雨林隐身术丶幻影杀手丶丛林魅影丶人脸的印记丶铁甲兵团。
第二章:雨林怪客——雨林滑翔客丶怪蛙大惊奇丶恐龙现身丶食人巨鳄丶巨蟒出没丶多足怪客丶丛林吸血鬼丶飞蝠在天。
第三章:野性婆罗洲——大鼻子情圣丶顽皮家族丶森林人丶雨林歌手丶胡须怪客丶丛林追鹿丶夜间秘密客。
第四章:丛林翱翔——犀鸟之乡丶丛林舞者丶雨林精灵丶燕儿要回家。
第五章:奇花异草——绝命特务丶树干生花丶甜蜜陷阱丶雨林大王花丶兰花天堂丶丛林奇花丶雨林小伞丶幽幽萤光。

黄一峰先生把十多年的纪录与丛林经验整理出书,图文并茂,与读者分享及了解雨林的神奇与美丽,但也不忘为雨林前景哀愁——谈到这个面积比台湾大21倍的热带雨林与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一样,正用难以想像的速度大幅度的缩减之中。他在十多年来去婆罗洲的期间,看到原始森林迅速的倒下,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价值高涨的油棕。在飞机上看着这片土地,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大片一大片皆伐过後的林地上,种植着数也数不清的油棕树,那整齐划一的植物样貌,成了这里的新地标。“从80年代开始,婆罗洲壮阔高耸的热带雨林,就在伐木业及油棕工业的庞大利益诛惑下,开始饱受摧残。他希望这本书也是为了环保尽点力量,因为保护热带雨林不仅只是为了保护雨林的物种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其实也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形态以及环境利用的思维,继续滥用自然资源,我们终将自食恶果。"
一个局外人,把热带雨林当作是自己的事,透过镜头纪录了地球肺及地球物种的多样性与变化。身在婆罗洲的许多人,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参与了破坏雨林的举动。他们利用破坏环境所赚到的钱,再用来到国外旅游去观赏澳洲丶纽西兰丶欧美的自然美景,真是讽刺又矛盾啊!?
这本书是黄方扬在台湾中囯文化大学念书,一位校外客座老师就是黄一峰来教课,他才惊觉自己出生地的珍宝。今天(2017422)是世界地球日,重翻黄一峰老师的书,给人感概万千。
(2017年4月22日)

 梦里书阁(42)
《北京法源寺》
作者:李敖
出版:中囯友谊出版公司
版次:20003
定价:人民币18
页数:294(198000)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Image may contain: text
2017413日受难节前夕,诗巫北教区在新安堂举行最後晚餐崇拜,在下一个人在家里把这本《北京法源寺》阅读完毕。若看书的英文名就更容易:Martyrs' shrine :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小说以北京城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发生的事。这是李敖的第一部有文学性的历史小说。2000年此作品获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时修订出版。
《北京法源寺》围绕在一地(法源寺)丶一人(谭嗣同)丶一事(戊戌变法)所衍生的那个时代的故事。书中以康有为访寺始康有为别刹终。其中又以康有为丶梁启超丶谭嗣同丶大刀王五等一批维新志士,获得光绪皇帝的接纳,欲以“诏定国是",宣布变法,却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功亏一篑,皇帝被幽禁,谭嗣同丶林旭丶康广仁丶杨深秀丶杨锐丶刘光第六人,在北京菜市口为变法悲壮献身。史称 “戊戌六君子”。
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变法失败後,康有为与梁启超等逃离北京到国外,谭嗣同则视死如归,能走不走,选择留下来面对死刑。他说,“死就是贡献力量的一种方式,当我发现,风云际会,多少种原因配合在一起,而自己的表现方法竟是一死最好的时候,我就愿意一死。"谭欲以所谓为革命而死做了一种血荐。
谭本来有意直接参与革命,但遇到了康有为而支持维新变法,他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失败了就以身殉道丶舍生,为要唤起更多中国人明白改革的重要与必要。
影响黄乃裳移民计划
这本书没提到的是带领福州人移民南洋的黄乃裳,於1898年初,曾携长子黄景岱从福州共赴北京,参加春季会试,前後逼留京师八个月。黄曾与维新运动的康有为丶梁启超丶谭嗣同等人结识丶交流并多次上书陈政。後来还被钦授议叙五品衔,为拣选知县,但是由於变法维新仅百日便失败了,这一切也就成为虚名。
百年维新後,黄乃裳回到福建后,深深忧虑着国家命运,决心赴南洋考察,希望为父老乡亲开辟出一条生路。学者朱峰博士指出黄乃裳发起移民举动肯定受到康有为维新救亡思想的影响,康曾提出“为恢复中原之地,以保吾黄种之族也"久有移民海外的理想。
《北京法源寺》的最後一章是尾声——掘坟,中国版有一段由编者略去,是有关1966-1977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疯狂盗墓事情的发生,包括谭嗣同等墓。在李敖全集收藏的全文中则可以读到这段文字(见附图)。
(2017年4月18日)

夢里書閣(41)
《天天經歷復活喜悅──從復活節到聖靈降臨節的50個信仰實踐》
作者:古倫神父 (Anselm Grün)
譯者:范瑞薇
出版:南與北文化出版社
日期:二版七刷20102
定價:230
幾年前,工作上曾遇到極嚴重的沮喪,這一本書給在下有了起死回生的果効。不敢說是單一的那一篇最有幫助,不過再次提醒及激勵,信仰的上帝,是一位曾從死裡復活的上帝,同樣跟隨者是可以在生活實踐中經歷復的喜悅。這是經常在講台得到的信息,但一旦落入困境時,會一時間讓人轉不過來,丟入身心靈俱疲的難處。
古倫神父強調,不是只在復活節的時候才能走復活的路,而是每時每刻都能享受復活喜悅。輥開那阻你生命的石頭,復活與站起來有關連,經歷復活一事一直不斷發生。
在砂拉越衛理公會年議會文字事業部工作多年,雖然面對各種採訪、撰寫、銷售與出版的壓力,不過讓在下最不勝負荷的是一些牧者(部員)的話,起碼在過去22年中,有兩次曾經因而出現輕微憂鬱症的現象。書中指出不要一直在別人身上找尋人生正的道路!(P.164)我們要認清是內心的主要引領我的路,在這條路上你將會越來越熟悉上帝為你設計、最適合你的獨一無二的樣子。感謝主在文字路上的引導,至今更確定這是一生唯一以命相許的事業。
以馬忤斯路上的兩位朋徒遇見復活的主,提醒其實主基督每天與我們同行,當我們走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前進時,復活的主就在我們身邊。(P.58-63)這讓在下想到近讀一篇"永觀,太遲了"的文章。相傳在1082215日晨,永觀法師在佛堂經行唸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上下來,在前引領他一起經行。永觀師一時驚訝、感動,不覺腳步慢下來,與佛的腳步越離越遠,正在躊躇的時候,阿彌陀佛忽然回頭對他微笑著說:「永觀,遲矣!」——這彷彿就像是在對他說:「永觀,你動作太慢了!」所以後來,在日本京都建有一個禪林寺,其中有一個永觀堂,立有回首阿彌陀佛神像,是唯一的一尊回首看的神像。這似乎與基督在以馬忤斯路上與兩位門徒同行,最終門徒醒覺時,祂已離開,門徒心中才火熱起來。"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么?(路加2432)
這本書對我的生命曾經讓垂手軟脚時重新得力,肯定阅讀此書者得益良多。此書是由台灣陳啟峰牧師來詩巫時贈送的,前兩年趁古倫神父來詩巫主領講座,特別給他簽名的。



梦里书阁(40)
《TED Talks说话的力量》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译者:李芳龄
出版: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67
页数:302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人们喜爱听故事。
基督徒每周都会参加一或两回的聚会或崇拜,是一位听最多演讲的听众。“宗教每星期的布道说教以不同的包装一再告诉我们相同的东西,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用一个新故事再包装後,以适当方式讲述,就能形成一场精采的演讲。"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指出緃使你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的启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也没关系,我们都是人类,都需要再一次的提醒。

每一个人都可以述说一个好故事。
一场成功且简短(18分钟)的演讲,不仅能够激动人心,传播知识,也能在倡导共同梦想的同时,彻底改变听众的世界观。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即技术丶娱乐丶设计)是美国的一家非营利机构,就应用而生了。TED创于1984年。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丶设计丶文学丶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丶社会丶人的思考和探索。这使得TED演讲本身就如同一场精彩的表演秀,同时又能具有强大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本书系TED唯一官方版正式授权之成功演讲术及说话技巧,作者现身说法,分享历次成功演讲的事前沟通内幕。本书解释动人的演讲如何创造神奇的力量,并提供全方位指导,教你如何准备一场成功的演讲。不过作者指出这没有什麽成规处方,因为没有丶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任何两场演讲,但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任何一位演讲人。
作者极为重视一位讲员在讲台上的表现,若“数百或上千的听众必须忍受无数分钟的不必要痛苦,只因为一个人(演讲人)未做好准备,这是很可耻的事。"

把资讯转化为鼓舞。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是TED总栽暨首席策展人,他在幕後和所有最能激励丶启发我们的TED演讲人共事过,他分享了一些最受欢迎的演讲人所提供的洞察,从如何准备制作演讲内容,以及台上该如何发挥你最大的影响力,书中都有精辟实用的导引指南。比如应避开的四种演讲风格,故事内容要有连结丶如何敍事丶如何解释艰涩的概念丶如何用论证说服及改变人们的看法等。书中也提到如何使用投影片丶预演丶开场及结尾等。这是一本被视为二十一世纪高成效沟通的崭新手册,也是任何想要以其思想创造有效影响的人的必读之作。
2006年起,TED演讲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至今超过二千四百个以上,阅览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
今天咱们进入一个人际互连丶知识互连的时代,把成功演讲连结并彼此分享资源,激动人心,传播知识,倡导共同梦想,改变听众的世界观,人心交流团结了。

影片:中文字幕
若開不到請進入此網頁,有演講的中英說明:http://www2.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369#cm
Christien Meindertsma 談豬如何使世界運轉
Christien Meindertsma: How pig parts make the world turn

https://youtu.be/pwBhJk8i4eY


嗨,在進入主題之前,我想先問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在座有多少人吃豬肉?請舉手,噢,不少呢!那在座有多少人去年看過活生生的豬?

在我的祖國荷蘭,你根本看不到豬,這是很奇怪的,因為人口1600萬的我們,擁有1200萬隻豬。當然,荷蘭人吃不了這麼多豬,他們大約吃三分之一,其他的出口到歐洲各國和世界各地,很多賣到英國、德國。

我好奇的是,在過去,豬身體各部位都會被善盡其用,一丁點都不浪費,我想知道現在是否依然如此。我花了約三年的時間研究,從頭到尾追蹤一隻編號「05049」的豬,以及利用牠所製作的產品。在這三年中,我遇過各式各樣的人,例如養豬戶和屠夫,這挺合理的;但我也結識了鋁模製造業者、軍火製造業者、和各式各樣的人。我訝異的是,養豬戶完全不知道他們的豬被拿去做成什麼,而我們這些消費者也都不知道這麼多產品的成份裡都含有豬。

所以我做了一件事,我把整個研究整理成一份這隻豬的產品目錄,然後在書背黏上一模一樣的耳標,內容共有七章,分別是皮膚、骨頭、肉、內臟、血、脂肪和其他。(笑聲)全部重量是103.7公斤。為了讓各位知道,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常與豬隻各部份接觸,我想給你們看一些書裡的圖。

你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洗澡,肥皂裡的脂肪酸來自於煮沸的豬骨脂肪,可做為硬化劑使用,它也能使肥皂呈現一種類似珍珠的質感。如果你們環顧浴室,可以看見許多產品,如洗髮精、護髮乳、除皺霜、身體乳、還有牙膏,所以光是早餐前,你們已經和這隻豬接觸了這麼多次。接著,吃早餐時,還是跟豬脫不了關係。豬毛,或者說從豬毛提煉出的蛋白質,我們把它當做麵團的「改良劑」。(笑聲)這就是製造商說的「它已經過改良」,當然,你們瞭解的,在低脂奶油,或很多低脂產品中,當你將脂肪抽出,等於將味道和口感也抽掉了,所以他們把動物膠添加回去以維持口感。

你在上班的路上,可以看到馬路和建築物底下或許會鋪著多孔混凝土,它是一種非常輕的混凝土,其中含有從骨骼中提取的蛋白質,它也完全可以再回收利用。火車的煞車,至少德國的火車煞車,其中有部分是以骨灰做成的。還有起士蛋糕和各種甜點,像巧克力慕絲、提拉米蘇、香草布丁,所有超市裡冷藏的甜點都含有明膠,以便讓它看起來更美觀。高級骨瓷-這是相當經典的,當然,高級骨瓷裡的骨粉使骨瓷有半透明外觀及強韌的結構,使其能被製作成這些精緻的形狀,例如這隻鹿。

室內裝潢中也少不了豬的貢獻,它賦予油漆質感和光澤。砂紙裡含有骨膠,就是砂和紙中間那層膠。油漆刷的毛也來自豬,顯然它很適合做刷子,因為其耐用的天然性質。

我並不打算讓你們看豬肉的部份,因為這本書有一半的內容都跟肉有關。你們大概都知道自己所吃的是什麼肉,但我不想讓大家錯過這個,就是所謂的「份量控制肉塊」,在超級市場的冷凍區有販售。它其實是牛排,以牛肉的名稱出售,但在工業養殖場宰牛的時候,最後會剩下小塊牛肉,無法當成整塊牛排販賣,所以他們所做的,就是用豬血裡的纖維蛋白把碎塊黏起來,做成大型香腸,然後把它冷凍、切片,當做牛排賣出。事實上,鮪魚和干貝也會用相同的方法處理。以吃牛排來說,你可能會配上啤酒,啤酒在釀造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混濁物質,為了去除這些雜質,有些公司採用的方式是將啤酒倒入一種明膠過濾網來去除雜質,葡萄酒和果汁也採用同樣的流程。

希臘有一家公司生產一種香煙,其濾嘴中含有豬的血紅素,依照他們的說法,這等於在濾嘴中放入了人工肺。(笑聲)所以這是比較健康的香煙。(笑聲)注射式膠原蛋白,70年代後豬的膠原蛋白被用來注射到皺紋裡,這是因為豬和人類非常相近,膠原蛋白也一樣。這大概是我找到最詭異的東西,這是美國一家很大的軍火公司生產的子彈。

寫這本書時,我聯繫了所有產品的製造商,因為我希望他們寄給我一些實物樣品和標本,於是我寄了電郵給這家公司,寫著:「您好,我是Christien,我在做一個研究,您是否能寄一顆子彈給我?」(笑聲)我並不期待他們會回信,但他們回了,信裡寫著:「謝謝您的電郵,多麼有趣的故事,請問您和荷蘭官方有什麼關係嗎?」我感到詫異,荷蘭政府會寄電郵才奇怪呢!
(2017年4月9日)

(笑聲)

我找到最美麗的東西,至少在這本書中,我心目中最漂亮的就是心臟瓣膜。這東西既是相當低科技的,也是相當高科技的。說它低科技,是因為這事實上就是豬的心臟瓣膜,鑲嵌在一個高科技玩意:記憶金屬套管內。它可以被植入人類心臟中,不需經過開心臟手術,一旦將它放到正確的位置上後,人們就移除其外殼,心臟瓣膜會變成這個形狀,心臟就在那一刻立即開始跳動,真是相當神奇的一刻。這是一家荷蘭公司,我打電話問他們說:「我可以向你們借一個心臟瓣膜嗎?」瓣膜的製造者相當熱情,他們說:「好啊,我們會把它放進裝有福馬林的罐子裡借給妳。」好極了。但之後過了好幾星期都沒有回音,所以我打電話問說:「心臟瓣膜發生了什麼事嗎?」他們說:「公司的主管決定不要將心臟瓣膜借給妳,因為他不希望公司的產品與豬有關聯。」

(笑聲)

我要給你們看的書中最後一樣產品是再生能源,事實上它可以證明我最初提的問題,豬是否依然會被盡其所能的利用?沒錯,因為只要是無法再做它用的東西都可用來當做燃料,可以作為再生能源。

我總共找到185樣產品,從中得到的結論是,第一,奇怪的很,我們並不把豬當做國王和皇后來對待;第二,我們確實不知道身邊這些產品是由什麼做出的。

你們可能覺得我對豬情有獨鍾,但事實上-好吧,或許真有那麼一點,但我更有興趣的是各式各樣的原料。我認為,為了讓我們的產品來源能獲得更好的照顧,例如家畜、榖物、植物、不可回收的材料、還有製造這些產品的人們,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他們的存在。

謝謝。
  

梦里书阁(39)
《砂拉越乡镇的文化环保经验:新尧湾场所精神与地方知识构成》
作者:陈雁妮
出版: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日期:2013
Image may contain: text
本书主要通过砂拉越一个乡镇新尧湾的个案研究,提出文化环保的概念,并分析其历史记忆丶凝聚场所精神的力量。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魏月萍教授指称新尧湾在文化环保杷念下,须回到历史记忆与生活经验的交叉链带中。人们如何述说它,其实就是一种历史认知,透露过去如何被想像和记忆。历史或文化环保与保育工作,常须面对遗弃丶逃离丶腐蚀丶闲置等灰色的情态,但它仍彰显了民间的生命意志,成为民间自主自力耕耘所在。
陈雁妮列出新尧湾的历史与空间变貌发掘不同场所"所牵引出的空间丶符号化与象征性的特质,包括建筑丶老街丶庙宇。本书所提的文化环保,讲的是新尧湾其实也是探索全球的脉络下的地方角色,即场所精神社区重构的关系。此外,同时也藉由文化环保中的在地史观共生理念的阐述,期许人们能够通过地方建立身份认同,进而激发各界由衷投入在地智慧的保育事业。
作者陈雁妮,出生于砂拉越古晋,毕业于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后负笈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生物科学。2010年毕业后为南洋理工大学破格录取,成为第一位非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颁中文系硕士。本书是由其硕士毕业论文修订而成。
由新尧湾的例子,一个渐渐没落的小镇又活化起来。这让笔者深深感到砂拉越中区的拉让江流域诗巫西岸及南岸一带的福州人聚落处,也同样在文化环保面临瓦解的危机。若新尧湾是客家村的典型,那么拉让江与伊干江的福州村落却因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治安问题而人口严重外迁,一些村落已经荒芜,有的十室九空,也有的转型成为工或木板厂,引进许多印尼等外劳。本来福州人村落,已悄悄地变成印尼村落了。
日前,数度前往出生地,也是吾辈的故乡诗巫下游24甲坡,看到许多破烂房子,包括祖厝厨房屋顶被掀开,有许多感触。阿公阿嫲的祖厝仍然可以在唐山找到遗迹,吾孙的24甲祖厝则渐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不留痕迹。
这本书给人刺激的是,客家村被保存活化,福州村则残破不堪的流失在岁月中,有的被拆或被当废料出售,原乡渐渐不留痕迹,被草木所遮盖而归零。第一代的福州移民从中国来到这里的异地,把异乡当故乡,第二代生於斯长於斯的吾辈,这里就是故乡,有童年,有落地生根的文化背景,有集体回忆的场景:学校丶教堂丶合作社丶诊所丶戏院等每逢过年过圣诞节,有联合的篮球比赛丶在胶林园穿梭的在铜乐队陪伴下的报佳音队伍丶偶而有外地来的歌舞剧的表演。然而随着场景的消失,如何保住场所精神与文化,让年轻人知道福州人第二代的故乡的真面貌,还真希望有更多人参与撰写及记录是急不容缓的事了。福州人父母一真希望子女在数理方面有所成就,今天有许多医生丶工程师丶律师丶会计师等遍地开花是可喜可贺的;但这时代可能需要更多学子从事文史的工作,以便把故乡的文化精神以文字保留与发扬之。
(2017年4月6日)


梦里书阁(38)
《镜中的男人》The Man In the Mirror
作者:派特摩利著,吴蔓玲譯
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
日期:20077
这是卫理报读书会于2017327日阅读的一本书,由冯佳伟导读,約有10人出席。本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每个男一生中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身份、人际关系、財务、时间、性情等。作者一开始就提及很多人为了工作及生活,就会陷入鼠笼裡的老鼠赛跑狀态。
馮佳偉:
想了解男人的软肋在那里?身位男人的你,如果发现自己在待人处事上处处碰壁,又不知道问题的所在。那么,你就需要《镜中的男人》一书。因为在一本书中,作者呼吁男人要来到镜子面前,好好细查里面的那个你,直面里面的你。
作者派特.摩利,是一名企业家。所以他了解一般为事业打拼的男人其生命的光景。他在书中列出24种唯独男人才会面对的问题,详细分析问题的根本,并且以圣经和各种尖锐的反思,让你被迫停驻思考,然后立志出发。
李炎城:
今天很多男人还真的是为了家庭,而拼命工作,结果牺牲了家庭"的矛盾裡。
这是一本一经展读就不须合拢的男人恩典,尤其对在职的基督徒, 在供职的岗位上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与诱惑, 就像那面不会说谎的镜子, 分辨秋毫, 一切都无法遁形, 惟有勇敢面对, 才能解决问题,而作者也提供了解决方案 

梦里书阁(37)
书名:《慎终追远迎复兴》
作者:溫永生
出版社:台湾天恩出版社
页数:281 页 
日期:2010年  
Image may contain: text          
  这本书重点是指出华人基督徒可以延用活人礼节向代表亡者或祖先的符号与象徵行致敬礼,比如鞠躬与献花,及孝道的跪,还有设立祖先纪念表"和世代传承表"的家谱印制成表,挂在客厅以取代祖先牌位。
  作者对於中华文化传统礼俗及基督教义,无论在理论与实务方面,皆有深入地探讨,让牧者与信徒们在推动敬祖与创新丧礼的事工上,有更全面的省思,是很值的华人教会推荐的一本了解有关华人敬祖文化的好书!
  该书讨论基督徒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与追思,从福音与文化丶崇拜丶传播学丶教会历史丶宣教神学丶中国传统孝道等角度探索,以圣经为依归,盼望为尤以客家为主及其他华人社会归主寻找文化替代品。作者也认为希望这本书转化华人祭祖文化,也转化华人教会的文化,开始重视孝道的落实与敬祖事工的实践。
  这本书是作者温永生牧师於2003年教牧博士论文《台湾祭祖及丧礼仪式问题的突破》改写而成的。
  在下收藏有这本书是因为老同乡潘光平先生於2012年赠送,不过由於诗巫以基督徒为多的福州人社会中对於祭祖问题不大,倒是日前因为一位大学生要写毕业论文要查询诗巫华人社会对这问题的看法,因此才拿来浏览,更了解华人祭祖文化的。看来,诗巫治丧服务组应该要收藏一本以供参阅,这是一本作为敬祖丶丧礼工作手册。
(2017年3月28日)

梦里书阁(36)
《基督教在近代韩囯》
作者:王春来
 出版社:中囯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01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朝鲜半岛原被视为隐士囯,对外很排斥,1594年第一个传入韩境是天主教的葡萄牙神父,但影响不大。一直到1784年,李承薰在北京皈依天主教,回国后,把天主教也带入朝鲜,成为韩人自发地建立了教会,堪称世界传教史上之一特色。不过,天主教在最初一百年,遇到许多"教难",目前在首尔有一座切头上就说明有许多教友当初殉难的故事,现建有一个博物馆。
基督教(新教)则以美以美会(书中翻为北监理会,这可能为区别南方卫理公会的监理会所致?)及美囯北长老会一起开始抵步现在的仁川一带而开始的。美以美会最初由中囯的宣教士麦利和牧师前来探路,他在福州22年,在日本10年,于1884年间到韩囯会见高宗王,并蒙允可以教育与医疗服务的。1885年,美以美会派来亚扁薛罗夫妇与美国长老会教士一同抵步(书中则误写1887)。经过,130馀年的努力,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却有很有差距,长老会目前在韩囯信徒约500万人,卫理公会则仅150万人。在书中的页57-58似乎就是一些重要原因列下:”自立丶自传丶自治”的所谓”倪维思方法”(倪维思Johne L. Nevius,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的宣教士,他所提出来的方法,与或韩国基教会的发展壮大关系密切。这方法包括传道目标以劳动阶级为主,以妇女与青少年女子之教育为特殊目的,韩语圣经的翻译等。今天韩国的长老会信徒超过五百万人,反观卫理公会仅150万人 。这说明,一開始建立教会可能就要教导独立的精神,就不会出現养不大的現象,或是扶不起的阿斗。
本书将基督教传韩置於韩国近代化历程之中予以考察,勾勒了基督教传韩的缘起与发展及其动因,从文化传播视角探讨了作为宗教信仰和异域文化形态的基督教与韩国本土文化碰撞後所产生的回应,同时对伴随基督教传韩而兴起的基督教教育等文化活动作了审视。
(2017年3月27日)

梦里书阁(35)
书名:忽然,懂了:对照记@1963
作者: 杨照丶马家辉丶胡洪侠
 出版社:远流
 出版日期:2012/09/01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两岸三地三个「熟男」的青春回忆录,虽然每篇话题不同,如驾照,喇叭裤,看电影,手机,小学同学,第一次照相,可口可乐,但因为文化背景背差异,写的内容各有看头。
这些穿越时间,作者们诚实面对所有的喜怒哀乐与尴尬与不堪,生命中许多迷糊丶懵懂丶错乱的情节,会忽然都变得透澈澄明,忽然,懂了。这些话题对于同年龄或更年长者,读起来都心有戚戚然,颇有共鸣。
  杨照丶马家辉丶胡洪侠,这三个「前五十」的同龄近老男人,书写自己人生路上的点滴回忆,他们写城市丶写人物丶写父母除了怀旧,更藉此梳理自己的前半生。回首重看,没有後悔,却多了更多的宽容与理解,以及看待人间世的智慧。
  他们仨,继续对照;他们仨,继续在路上。这本书是华人新年到陈锡监家拜年时获赠送的一本书。其中一名作者杨照又是二千年时台湾表妹寄来《新新闻》周刊的主编,对他评论文笔早就拜读,很能写出那个年代人的心声。
(2017年3月20日)

梦里书阁(34)
《天天与耶稣一起祷告:听主微声,改变生命》
作者:毕德生(Eugene Peterson)
出版:台湾校園出版社
日期:201610月二版
给你不同視野的灵修好书:天天与耶稣一起祷告。毕德生的心灵浓汤,简单扼要,一节经文,三五行说明,让人思想一天。
比如131日马太福音四章1822节,作者指出耶稣在加利利海沿岸,是在芸芸众生的红尘俗世,是在渔夫中,开后启了天国大业。说明上帝对人的特别呼召按祂自己的方法。
又如211日马太五章13节,说明基督徒个人微不足道,神却藉着我们保守这个社会。
作者对经文观察入微,总能在不奇之处指出驚奇,展现信息的力道。


梦里书阁(33)
《外滩.源》
作者:杨嘉佑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期:20128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一般游客到上海一定要到外滩(俗称上海滩)“卡溜",大家早已熟悉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后面靠苏州河畔的一两条道路,建有一片华丽的老洋楼和街道,这就是外滩源头——外滩源,它与外滩建筑群共同见证了上海滩近一个半世纪的繁华沧桑。
  这里的建筑因为地理位置,不如黄浦江畔的建筑那么容易吸引人,但若了解了那些造型独特丶风格各异的建筑特色,聆听了围绕着老房子发生的一个个富用传奇色彩的故事后,会真正地感受到老房子所散发出的恒久魅力。《外滩•源》一书收录了“外滩源”与“外滩”老建筑共47处,作者杨嘉佑长期从事上海优秀近代建筑的勘定及保护工作,在他的娓娓叙述中,读者能对这些房子的来龙去脉丶世事沧桑有详尽的了解。
  对于一位基督徒,这里除了在上海发展的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le Church, South)后合并卫理公会,有好多关连之处。比如,新天安堂及教会公寓丶真光大楼丶协进大楼丶女青年协会大楼丶广学会大楼等。尤其是广学会在推动文字工作,扮演重要角色,监理会教士林乐知博士就在这里创刊“万囯公报"等,真光大楼是浸信会背景,但这里曾印刷了黄乃裳七十自敍。
  这本书显然是一本寻访外滩源的指南书,让你走进历史的回忆。不过,近年来,当局交给不同发展商如上海洛克集团,打造一个精致生活地标。比如协进大楼是中国基督教和中国民众本身统一的象征。建于1923年,共6层。作为基督教协进会大楼使用。1923年由会差建筑绘图事务所设计建造,作为基督教协进会大楼使用。当时国民基督委员会,占据了整个三层楼,其余部分都被不同宗教教派的各个组织使用,包括美国圣经学会丶苏格兰圣经学会丶伦敦联合学会丶中国长老会和美国红十字会。改造后将成为意大利美味餐厅:OTTO E MEZZO BOMBANA
   另外,女青年会大楼全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该协会由中国传教士华铨夫人等创建于1923年,是中国第一个女青年会组织,志在联合全国女青年会组织,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权益。该会还是宋美龄第一个就职所在地,当时的她是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英语教师。1930年,该会通过社会募捐和赠款,购得圆明园路55号(今133号)地块,自建高层会所,建筑高八层(现已加盖至九层),为钢筋水泥结构,1933年落成,同年107日举行开幕仪式。改造后,入驻的品牌包括Light and Salu,光与盐 — 一个集书店丶餐厅丶酒吧丶画廊为一体的由新华传媒荣誉出品的生活体验空间。以光比喻艺术文化,以盐比喻美食佳酿,拥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店面及品牌,将为最具鉴赏力的客人呈现崭新体验。
  1930年竣工使用,共9层。广学大楼与真光大楼的设计时间前后相隔2年。真光大楼内曾进驻过诸如福音书局丶中华浸会书局丶沪江大学等重要机构。广学大楼原为广学会所有,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建筑为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当时沪上着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也是他的标志性作品)。立面造型与室内设计均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主义特征。总建筑面积:7380.90平米。
  这些教会有关连的建筑物,一旦改造完工后,将是充满商业气息,与教会无关。每次在下到上海时,一定会到外滩源走一趟,有种朝圣的心情!
(2017年3月8 日)

梦里书阁(32)
《余慈度传》
作者:吴秀良
出版:北京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由美国前耶鲁大学中文讲师丶波士顿学院中日史教授及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秀良教授所撰写的《余慈度传》,讲述了上个世纪初在中囯的女基督教奋兴布道家余慈度的一生,是一本了解中国教会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正如作者在“前言"提及,虽然是讲余慈度的一生经历,“不是述说她这个人如何为上帝做工,而是述说如何在她身上被上帝作工"。因此,在此传记内着重介绍了余慈度的心灵经历丶奋兴活动,以及对当时的复兴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身为一个卫理公会背景的基督徒,从这本传记中很惊讶发现到18世纪在欧洲的复兴浪潮与卫斯理约翰扮演的角色不可分割,同时卫斯理所发动的复兴又并发成导向全球的宣教运动(Missionary Movement)。就英国1904年的威尔斯大复兴,就是受到卫斯理的影响,还影响到世界各地教会的复兴。印度的复兴,就是由威尔斯加尔文卫斯理公会派来的宣教士发起的,朝鲜的复兴也是中国福建来监理会(南方卫理公会)教士等开始的。中国的复兴的其中一个女教士就是余慈度,她也是在监理会(1941年合并统称卫理公会)受训成长的。书中也整理了监理会在苏州的博习医学院及朝鲜监理会的事工。后来,余氏独立创设“查经祈祷处”,她在各地领会影响了那时代的一些重要的属灵领袖有葛洁茜丶蔡苏娟丶李渊如丶王载丶计志文和王明道及闻名的女布道家汪佩真丶给福州带来大复兴的倪柝声等,都有所整理。
作者指称余氏是中国人中最早脱离西方差会经济支配,而完全凭信心生活的传道人,而她还是一位女性。她是现代中国传道人中间,唯一被邀在国际上最具属灵权的开西大会(Keswick Convention)上,作为主要发言人的。余慈度的最重要的属灵果子就是倪柝声。倪与母亲的背景也是美以美会(即卫理公会)出身的。
由於在下近年来也在调研一些循道卫理宗的历史资料,若要对本书吹毛求庛的话,那就是在第十四章复兴运动的峰,有关兴化教会大复兴,作者把兴化卫理公会当成监理会,同时提及当时一个青年传道人首先蒙上帝光照而复兴,宋尚节也得到感动。这个年轻人是当时的一位主日学老师,他的名字是林鸿万,后来曾到过新加坡作牧师。在书后附的引用书目中没有张福基“编兴化卫理公会史”一书,显然对兴化大复兴的描述有所不足的。不过,这本书绝对值得强烈推荐的。
诗巫福音书局还有一本,在下是日前在上海天梯书局购买的。
(2018年3月1日)

梦里书阁(31)
《追风筝的孩子》
英文原名:The Kite Runner
作者: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译者:李静宜
出版社:木马文化
 出版日期:200611(25)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故事从阿富汗的一对小男孩的友谊开始。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山,从小一块长大,年龄相仿的两人情同兄弟,总是一起玩耍。书中的风筝,象徵着哈山与阿米尔的友谊丶也象徵两人的地位丶关系。风筝,这薄薄的一张纸,就是我们不同领域间的唯一交集。"阿米尔是放风筝的人,他掌握着风筝的去向,而哈山,只能在旁协助阿米尔丶等风筝落地,再拔腿追赶。书中数次提及哈山追下坠的风筝时,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後,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在小巷目睹为检风筝而遭敌对的阿塞夫暴力及鸡奸",他怕的不敢吭声,这事件破坏了两人之间的情谊,从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往美国,以为可以遗忘过去,但不能,却一直感到愧疚,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山的背叛与懦弱的行为。为了赎罪,阿米尔终於再度踏上故乡路,结尾前,风筝再起,阿米尔和哈山的孩子索拉博共放风筝,这次,阿米尔成了追风筝的人,换他为索拉博追风筝,他在索拉博身上找到了救赎。这次换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几年前阅读的一本书,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战乱国家的背境,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故事的背景设定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阿富汗君主制被推翻,苏联军事入侵,阿富汗难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国,以及塔利班政权的崛起等重要事件。最后以出版家周刊的书评作结束:不单是一部涉及政治的作品,也是一个童年的选择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故事"
(2017年2月6日)

梦里书阁(30)
《上帝的忍者學校與小雀鳥》
•••在一個地方,遇到最好旳教育•••
作者:張文亮
出版:校園書房出版社
日期:20106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Image may contain: 2 people, people smiling, people sitting and indoor
  《上帝的忍者學校與小雀鳥》,是聯考屢遭挫折的張文亮老師在讀了不是“名校的私立的中原大學,唸冷門科:水利系的生活全記錄。他表示畢業多年後,才發現自己的生命,擁有太多寶貴資產,都是在這所學校受訓練結出來的果實。他舉例蚯蚓,沒有辛苦工作的概念,毛蟲也沒有“人生下半場"的問題,牠們的一生都生活在上帝的草場,只有“上帝給的那一場"。他提醒人們轉向上帝,跳脫自我看法的框架,轉換到上帝的角度、上帝的眼光、上帝的創意,與靠近上帝心意的位置。
  “其實,以祂為念,上帝將給我們一條有福的道路,有祂的亮光,神聖的保持,與合乎祂心意的永恒目的。只有上在上帝光照中,我們才能看出,單單仰望基督,上帝的帶領就變得單純,祂對我們的計劃就容易明白。"抓住祂,人生許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的。
  目前是台灣大學的張教授說,他鼓勵學生們,讀書的目的是為認識上帝,上課的內容幫助我更多認識聖經,自己的價值是來自上帝的肯定。因著認識上帝話語的喜樂,以致上課、作筆記、寫作業、考試也成了喜樂的事。
  在學習當中,他也面對愛情困擾,就如時下許多年輕人,以為追求愛情是流行小說與電影所鼓吹的意識。他引用杜伯勒(David Elton Trueblood, 1900-1994)的話:“結婚之前,男女相互吸引與思慕的熱情,可能會導致愛情,但是如果一直追求這種情緒性的情感,經常是激情的開始,黯淡結束……成功的愛情不是雙方一直陷入情網,而是視婚姻是一生的神聖之約。"
  “真正的愛情,不只是情感,而是立志,甘願為對方,付出一生的代價,去面對任何困難,克服任何的環境,而一直走下去。愛情是一生的承諾。"
  這讓人想到時下的情人節,在網絡推波助瀾之下,成為很商業化,晒玫瑰花、晒巧克力等禮物相片,這是無可厚非,但也要適可而止。在下認為,每年中有某些特定日子是為了記念什么的,說明其原意已變質了,包括應是神聖的聖誕節,也是被商業化至俗不可耐的日子。
  這是一本真情流露、笑中帶淚的學習記事。每個曾經成為「上帝的忍者學校」的學員,都會在本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謂忍者,張教授的定義:“忍者是被派往敵方陣營,進行潛伏、偵察的探子。他們必須學習埋沒自己的身份,隨時記得自己的最高任務;他們得到的資源很少,必須學習將僅有的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他們擁有的武器不多,必要時能以敵人的武器來作戰。「上帝的忍者是忍耐著結果子,忍耐著持守真理,忍耐地等候他的主,看他完成任務呼召他回去,或是主自己前來,與他相見。
 http://hippo.bse.ntu.edu.tw/~wenlian/
(2017年2月15日)

梦里书阁(29)
《谁需要神学
•••神学即是让我们正确的思考•••
原作名: Who Needs Theology?
 作者: [史丹尼•格兰兹(Stanley J. Grenz / [罗杰•奥逊(Roger E. Olson
译者陈玉棠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7
页数: 144
定价: 26.00(人民币)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神学(The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词组成,意思是“有关神的思想";换言之,神学就是任何关於神存在的思考丶反思和沉思——甚至包括神存在与否的问题。《谁需要神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厘清了何谓神学,指出“人人都是神学家”。因为我们思考人生终极问题的人就是离不开神学范围了。
  “纯正的神学反思会影响我们如何生活,教义的认信在我们所面对的各种处境中,为我们提供基础,以尝试决定什么是最好的途径。"咱们需要的是有优质的神学,用健全思考丶反思,幇助基督徒生活以圣经以及基督教真理作为稳固根基。唯有健全的神学才可以帮助人作主的门徒。
  基督教神学就是我们以跟随耶稣基督的门徒身份去思考和阐释我们对於神和世界的信念,目的在于让神透过我们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生活得着荣耀。神学的目标不单是陈述真理而已,而是要活出真理,或是活在真理中。因为神学的最终目标是生活。
  两位作者渴望见到基督徒对神学健康丶稳妥的兴趣和思考的复兴。
  这本书是2012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十一届基督教华人文字事工研讨会上一位中国的出版社送的,最近才仔细从头到尾的阅毕。 神学是不能脱离生活的。
(2017年2月6日)

梦里书阁(28)
《江河浪淘沙,砂拉越大时代儿女情怀》
作者:林煜堂
出版社:没
出版日期:20099
每本定价RM40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screen
  在华人新年期间,四面八方传来鞭炮声中,阅毕这本三百多面的书,有关1960-1990年代共27年的一段砂拉越森林的一批年轻人枪林弹雨中的故事,还真有点身历其境之感。
  在下在同一时期的1969-1971年曾在诗巫西岸24甲及南村中正中学就读初中时,就曾多次接触过这些砂共"了,砂共的全名是北加里曼丹人民军,简称北共"的。虽然如此,在下对於整个砂拉越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历史不是懂的很清楚,这本书就提供了比较完整图像。
  林博士以《江河浪淘沙》为书名,就是以砂拉越境内的几条河流,包括拉让江丶砂拉越河丶鲁巴河丶沙里巴河丶格盟纳河丶峇南河丶林梦河丶及老越河与支河,在那个时代与周边的森林是北共"流窜其中的场境。
  这是砂拉越一段历史课着墨不多却是不可被遗忘的历史事实。当时受到大时代环境,尤其中国大陆由共产党执政後,影响到东南亚各地的华人社会。同时又受到英殖政府对华人的压迫及马共在马来半岛的宣扬共産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左派),影响了砂拉越这批热血青年献身於为反殖丶反大马独立。为推动社会和政治改革运动,砂拉越解放同盟组织(砂盟)应运而生。砂盟"从1953年起,便以秘密的地下活动方式带动和领导砂拉越的学运丶工运丶农运和民运,并且在1959年主导创立砂拉越的第一个政党,砂拉越人民联合党(人联),该党政策是走中间偏左路綫。当年人联党是扮演反对党的角色,在华社一呼百应,演讲场合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1962年,砂拉越邻邦,汶莱,发生左派的阿查哈里发动的政変,两地皆英殖及英保护地,因此政府大事进行逮捕左翼份子及相关人士。结果,很多左翼份子,其至同情者,为了躲避被捕,被迫鋋而走险,转入地下或越界到印尼避难。
  当时这批热血青年男女,献身学运丶工运丶农运丶政运,甚至走进森林,进行武装斗争,改造时代的使命,有人称他们为森林人或山老鼠等别名。不幸的是,他们的轰轰烈烈的行动,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对於砂州着名学者林煜堂博士,过去一直参考他的人口统计及分析的资料,也收藏其所着的煜堂论说集等书。这本撰写的江河浪淘沙,砂拉越大时代儿女情怀是要补遗这段以华人为主的抗争可歌可泣的历史,对於打着砂拉越人的砂拉越口号者,更是很值的阅读及参考的一本着作。
  林煜堂博士表示,过去被冠以恐怖份子或是不爱国形容当时的革命者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他们比谁都更为爱国,如果不爱国,他们就不会把生命最好的时光奉献给砂拉越,甚致赔上了宝贵的生命。
  林博士分析,这段历史件前后经历了27年,估计各方面的费用损失高达上百亿马币,生命丧生超过数千人。这是砂近代史很重要的一环,因此有必要把他记录下来。因此记载历史就必须去进行求证,作者采访丶调研及参阅了很多官方和私人的资料,包括当年参与这运动者,现在大多已是6070岁的长者,他们亲身的体验,就是历史的见证,也包括了曾在古晋6哩被拘留的人士,以及在森林中进行武装斗争的人士,他们的口述的切身感受和经验,再进行客观的分析。
  林氏称,有多少年青人宁愿让十几年的青春时光在牢中度过,是在为理想而斗争。从19631990年这27年期间,他们进行宪制和武装斗争,越境到印尼人去的有23千人,被拘留在6哩也有几千人,他们这批人的目的是真正为了砂拉越,争取砂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是砂拉越的儿女(Anak Sarawak)
  今天来看,这段左派史就是砂拉越独立前至独立后的政治动荡史,一直到1974年斯里阿曼和平行动,1990年第二次和平协议,砂拉越才进入独立后的正常轨道。左派的革命分子在森林中绕道无数日日夜夜,体认时局的改变,砂拉越要发展和平丶要民主,实际上是打一个没有明天的战斗。黄纪作在人联党成为执政党后,已看清局势对于革命不再有期待,不过他与政府和平协议的决定却不为另一批党员的谅解,那就是洪楚庭等人认为没有进行集体的决策而不满,而继续返回森林进行斗争,长达16年之久,一直到1990年才走出森林。 这后面的16年真是斗的有点勉强,还让不少人当炮灰丶寃枉赔命!
  林博士表示,两项和平行动,对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砂拉越的经济发展影响更是正面的。
  受影响人民的心情
  读后感,是一部很详细及有次序的史实记录,但读的有点让人感慨万千,口号自由丶民主丶和平的伟大理想的一群,不幸的是本身沦落在不自由丶不民主丶不和平及丧失生命的旋涡中。这段日子,影响了刚独立的砂拉越经济丶政治及各族人民两丶三代人的命运。 尤其是砂拉越中区拉让江流域的福州人垦场,几乎被动荡"的政局所瓦解,最明显的是导致福州人为了不作夹心人而躲避及逃离仍未成熟的革命祸"。祖先移民后安居乐业在拉让江及伊干江畔约一甲子,却因革命运动而出现再移民"现像,福州人因而扩散到东马各个角落,不过,倒是真正改写了全砂经济丶商业的丶医药及教育文化的面貌。
  回想当年,大约19691970年间,在下念中正中学时是寄宿生,有一天晚上到学校食店时,在洋油灯下,幽暗中忽然有赤着脚的军人现身,与人握手道声毛主席万岁丶毛主席万岁!。另一个晚上,他们召集寄宿生们聚集到课室,听与看他们唱歌跳舞,节目呈现近两个钟,一直到学校发电机油罄灯暗才散会。有一位党员趋前问约谈在下,小弟循尿摸黑躲进宿舍房间去呢!又有一次是在大白天,全校师生被召集上礼堂听演讲看歌舞。记得有一个晚上还参与了在学校停(脚)车场撕裂他们在民间搜索得来装的满满地一麻袋又一麻的所谓靡靡之音的黑胶唱片(gramophone record)等活动呢!家乡的洋灰小路及一些公共场所都被油漆上红辣辣的大字,家人也曾被限定日期按照所得到的清单购物等。
  这批被称为砂拉越儿女的革命先进,显然受到新中国及共产思潮影响,最终拿起武器与军警对抗,但却是以卵击石,一开始就是强弱悬殊,尤其是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而独立後,根本就是一场没把握打胜仗的斗争。不只犠牲了许多宝贵的生命,也让人民賠上许多宝贵财物、精力与生命。从森林中和平出来社会者都得到平等丶自由的待遇,有些还在工丶农丶商及建築业搞的风声水起,同时近年更透过友谊协会举办的种种活动讲座,甚至着作出版,以受害者"烈士"身分述说他们一边的故事。
  作者不只把整个时代的各个事件加以说明,还把一些人物也有所记录,包括当年属婆罗洲共产党领导人的黄声梓丶黄增安和黄增霆等都。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北共成员如文铭权丶黄纪作丶林和贵等都有所着墨。这本书对於砂拉越的历史是一本极佳的补充读物,所有砂拉越人都应该去细读及更进一步的反思这段历史,同时还可以有更多的讨论。这本书带出了革命者心声,也说出了军警的目的,但没人对於那些被杀害的平民及後代子女有所交待,这就美中不足了。那些被当炮灰的年青人的父母,以致那些被指为向军警举报而杀害的平民老百姓,又有谁帮这些弱者"道出心声呢?!
  若以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被这些爱国者所杀害的家属而言,他们是真正的恐怖份子,尤其是曾向政府提供情报者不只被杀害还被刴成块块放在饼珍里挂在树上示众。萧招和形容他们走极端的情形就如今天的IS一模一样,是没有人性的。他引用IS指的是凡走极端者的一个统称。因为,一小撮的人革命在森林中过着艰辛生活,被称为砂拉越子女;但有更多的平民老百姓的砂拉越子民却要陪哭丶陪逃丶陪上整个社会的代价,甚至是赔命。
  在下过去六年在砂拉越卫理乐龄学习中心受邀教授国家历史"三堂课,其中一堂就是讲砂拉越历史,这本书是可以给在下补充了一些事件的次序,尤其是1966年砂拉越执政联盟出现政治危机,原来其中涉及人物就是政坛长青树,泰益玛目,最终导致宁甘投不信任票而下台。达威斯里出任新首长,后来耶谷上台了,伊班人的首长职位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2017年2月4日)


梦里书阁(2627)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道,理,情》
作者:陈润棠(Pdt. Lukas Tjandra)
日期:2011
出版:没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Image may contain: 4 people, people sitting and indoor
   2011912-16日在下参加在印尼峇里的第八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每五年一次的华福大会)期间,在书摊上遇到陈润棠牧师并获赠其新着《起初上帝创天地》及《道丶理丶情》,并要求他签名。
  这两本书比较吸引在下的是有关一些文史资料,包括《起初上帝创天地》一书内收录的印尼华侨教会史略丶中国文化的青龙与圣经中的大红龙丶福的道与华人传统丶梁发—中国第一位华人牧师丶朱醒魂:中国第一位海外宣教士丶孔子地位的演变。另外,《道丶理丶情》一书所收录的包括略论华文的祭祖与圣经孝道的教训丶犹太人的节期丶基督徒如何实践孝道等。
   这两本书是陈牧在印尼《国际日报》上每周六夹送的《福音快报》上发表,都是较短篇,因此读来轻松。不过,却也是一份的史料,尤其对於印尼华人教会的发展。
  对於朱醒魂牧师於1921年就差派到越南,先到越南开荒布道七年,後被差往印尼。朱醒魂牧师(Rev. Choe Sing Huen)是中华国外布道团第一位被差派出去的宣教士,也可能是中国教会历史中第一位海外宣教士。在今日华人教会渐渐对宣教的觉醒及推广,对中国第一位宣教士却知之甚少,殊觉可惜。换句话说,朱醒魂牧师几乎被人遗忘了。
  讲到印尼华文报章的发展,《国际日报》是哈比比总於1996年宣布及1999年正式落实华文华校解禁后,於2001年由企业家熊德龙先生创办的。2007728日,邀得当时华人基督教会服务中心合作,创办《福音快报》,免费夹在《国际日报》里赠送。陈润棠牧师於2011年曾任《福音快报》主编。
  陈润棠(Lukas Tjandra),是一位文字工作者,也是印尼华人神学家丶牧师。祖籍广东南海,生于印尼。 1955 年信奉基督教,就读于东爪哇玛琅市圣道神学院。1959 年毕业后,曾在雅加达及万隆两地基督教会供职,后到澳洲进修。回到印尼後,在母校玛琅圣道神学院执教,兼任教务主任。1971年到美国芝加哥三一神学院深造,1973年回玛琅圣道神学院任副院长。
     1978年他受邀并於当地教会领袖创办及任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首任院长。此外,他曾任中国布道会印尼区董事会与圣道神学院董事会主席多年。1986年,到美国富勒神学院攻读宣教学博士学位。
  陈牧精通英文丶印尼语。着作有:《新约背景》丶《回教与基督教的研究》丶《印尼马达宣教史》丶《中国回教知多少?》丶《简易读经与解经法》(与陈金狮合着)丶《圣教诗歌》(主编,华文丶印尼文对照)丶《破迷丶辟邪丶赶鬼!》丶《东南亚华人民间宗教》(即《破迷丶避邪丶赶鬼》第二集)等。
  后记
  这篇报告与其说是阅读心得,倒不如说是对一位坚持文字工作者的怀念!  
(2017年1月24日)


梦里书阁(25)
《你当刚强壮胆》”Fearless: Imagine Your Life Without Fear”
作者:陆可铎(Max Lucado)
译者:柳惠容
出版:南方出版社(中国海省)
日期:20123
定价:29元(人民币)
页数:241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自从离开母腹后, 惧怕就跟随着人的成长,一生一世似的,害怕成为了人生的常态的一部份。基督徒也不能幸免,同样会遭遇到人生的许多问题,生老病死……。
  惧怕让我们不再相信神,惧怕使人觉得一切都很恐怖,惧怕让我们心里充满怀疑,惧怕不是罪却会牵引我们犯罪……。作者陆可铎则不断提醒,唯有在暴风雨里找到的基督,让我们的生命得以与众不同。因为耶稣在发出的125条命令中有21条是关于“不要怕"丶“不要忧虑"丶“不要害怕"丶“不要惊慌",是祂命令里的最多的就是要我們“不要惧怕"。
  陆可铎在第四章的不要怕!人有限,神无限中列出消除忧虑的八个步骤:祷告丶放慢脚步丶采取行动丶列出忧虑丶评估忧虑丶专注今天。
  常常回到上帝面前,对主基督的信心,依赖圣灵的引导,这是我们要经常操练的,我们都是小信的人,盼望藉着这本书的鼓励我们应该仰望我们的创造者,如此我们就不会那么惧怕,培养勇气,勇气不会惊慌,勇气不会祷告,勇气不会哀号,勇气会相信,勇气不会焦虑,勇气会倾听:“你们心里不要忧秋,也不要胆怯。"(约14:17
  这本书是三年前在吉隆坡智慧书局时,由已故东主陆清华牧师赠送,当时只是翻翻,最近把之读完。人是很善忘的,虽然有创造宇宙的主宰在心里,但仍然因为看人看环境而惊慌所措,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要仰望创始成终的上帝,来面对明天! 
(2017年1月19日)
 
梦里书阁(24)
"Words of Fire, Spirit of Grace:
12 Sermons by one of the World's Best Preachers "
Author: R. Grace Imathiu
Publisher: Truth North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ate: 2003
201691日參加在美國休士頓舉行的第21屆世界衛理大會(World Methodist Conference)查經講座,是出生於非洲肯雅的伊瑪丟牧師主持,很快就被她的演講神情及內容所吸引。這次大會可以發現來自非洲及美國的黑人代表很多,可能超過一半吧!無論在領唱及演講,他們似乎有天生的魅力,緊緊的抓住人心,尤其伊瑪丟全場一起被會眾不時的拍掌回應,絕不冷場。
當天他說的耶穌比喻:浪子回頭,她認為很多人把這個題如此預設不一定是對的。她指出這比喻重點是父親,父親看到兒子回家,不惜尊嚴、代價地去擁抱、歡迎對方,說明天父對人類的愛。
會後看到她在門外賣她的書,收集12篇講章,她把這浪子比喻又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詩,稱為"家裡的鼠籠"(Rattrap in the House!),表示每個人在家裡都是彼此關連及互相受影響的。
我們熟悉的比喻在她精彩及演講神情,深入淺出帶出重要的信息。
Rev. Grace Imathiu is a United Methodist minister who has served congregations in Kenya Africa, Washington, Ohio, Tennessee and Wisconsin.
She was born in Kenya and raised in the town of Meru and the city of Nairobi. She is an ordained elder in the Methodist Church in Kenya. She has served in congregations in Nkubu and Lavington, Kenya; Richland, Washington; Delaware, Ohio; Nashville, Tennessee; and Green Bay and Brown Deer, Wisconsin.
As a preacher and Bible study teacher, Grace is in constant demand all around the world. She is especially a favorite among the youth and has been a regular preacher at the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Youth Conference in Germany, USA and Ireland and the National Christian Youth Conference in Victoria and Sydney, Australia. Grace has ministered in Kenya, Togo, Germany, Denmark, Australia, Malaysia, Brazil, England, Ireland and all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She has led Bible Studies and has been a guest preacher in many Conferences in The United Methodist Connection.
Rev. Imathiu was educated in Kenya, USA, Israel, and England. She is author of Words of Fire, Spirit of Grace, a collection of sermons.


梦里书阁(23)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作者:高希均
出版:大将出版社
第一版:2005
定价:RM18
页数:136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这本书放在那里好久了,往往要找读书的宣传句子时才去翻阅,2017年第一个星期终於把之从头到尾的阅毕。作者高希均是一位生在南京长在台湾,却在美国留学并在密西根州立大学拿到博士後,在威斯康辛大学执教。近十多二十年来,经常来往美国及台湾两地,对於台湾的文化事业甚至海外华人世界持续传播观念。在创办了《天下》与《远见》杂志,中英文着作二十馀种。
  顾名思义,这本书就是鼓励人家阅读,而且要读好书,开拓视野,才能培养远见,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早在1986年高氏就提出“ 经济人丶社会人丶文化人”的说法,在下於1991年的第一本书推介礼上就由主宾采用,然後不断地包括一些部长在一些文化场合演讲,本地报章都会刊登他们引用到这句话。
  高氏在自序中就强调作为读书人,书中的智慧远比黄金更珍贵;书中的知识远比颜如玉更迷人。首先他提到什么是“第一流的书":传播现代知识丶有创意丶启发性丶实用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丶探索心灵世界丶提倡人间的长情与大爱。什么是“第一流的人":做事专注有原则丶做人敦厚诚信丶态度不争不贪不献媚丶品德上有格有节有分寸丶见解上有创意有包容有执着。
  “好书可以带一个人走出无知的迷宫,更会带一个人走进智识的殿堂。"作者称“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与书绝縁;人生的起点也不是诞生,而是要从爱书如命那一刻算起。"
  他说“资讯并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必定要行为的修正与具体的行动。"国家除了普及的教育,还要培养国民成终身学习的风气。我们如果不经筛选丶消化;吸收丶思索丶整理,就容易变成了资讯的“奴隶",陷入焦虑与不安之中。经过筛选与系统整合的资讯,就变成了知识。
  今天社会出现乱丶贪丶斗丶争,就是因为在快速的经济成长中,缺乏了知识的约束力及出现价值观念的混淆,因此提倡新读书主义者,就是要全方位的读书,使自己,使家人,使同事,使朋友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现代人。
  自己再忙也要读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我们也要告诉社会各界: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的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当然,作为一本推广阅读运动的书籍,鼓励与提升阅读风气,这本书提出的读书观念的确振奋人心。不过,在物价高涨,书籍永远只是可有可无的货品,人们在追求财富,真愿意抽出更多时间来充实自己吗?何况在海外的华人社会里,所谓的好书,就是那些通胜丶黄历或风水的书,因为书商还是以利益挂帅,那种畅销书就卖那种书的。这是很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何推广好书还是需要不断努力的。
201718日)

梦里书阁(22)
《季羡林谈人生》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
定价:19
页数: 159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生于1911年,卒于2009年,享年98岁的季羡林肯定是一位奇才,他精通12国语言,包括梵语丶巴利语丶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不只是语言学家丶文学翻译家,又是北大终身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丶中科院院士,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丶学界泰斗丶国宝”。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他的文笔简洁,条理清晰,读来容易又很受用。书中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丶缘分与命运丶做人与处世丶容忍丶成功丶知足丶朋友丶礼貌丶毁誉丶压力丶长寿之道丶伦理道德……等。
  他说“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但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丶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在做人与处世及丶谈人的素质及伦理道德方面,他提过三、四次,那就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人与自己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丶为人民丶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对待一切的人,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季羡林“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一文提及中囯人民要了解自己,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大势,真正了解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看待一切问题都要有历史的眼光。
  这位世纪老人,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研究到老。
  题外话
  这本书是20081215日在北京时由前新加坡三一神学院院长钟志邦博士赠送。第二年季羡林就去世了,其实当时我对这位老人家所知不多。近年来,则不时有接触到其名字,不好意思,今年才把这本书看完。这其中的另一个说不出来的原因可能因为他是佛教背景的,对於基督徒整天都受教导应该看属灵书籍,对於他教的人写的书都未免有点保留。这也就是一直到今天才看完它,不过对於季老则有了另眼相看呢!
(2017年1月2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