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特, 杨叙
链接:http://www.vice.cn/read/descendants-of-the-kaifeng-jews
©️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以任何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旅行 — 自远方来 河南开封城里有个犹太后裔社区 马特, 杨叙 2017.01.10 据说在开封的一条胡同里,至今依然有一支犹太人的后裔,住在一家孤岛般的小院内,守护着一座 “开封犹太神圣社区”。 在古代中国最强盛的王朝,那些来自中亚、中东甚至欧洲的少数族裔、宗教和组织纷纷来到中国,试图在这里找寻一片自由的土地生根发芽。他们当中有的如伊斯兰教繁荣发展,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群体;有的则如景教、摩尼教等,只留下建筑遗址和史料记载。然而,还有极少数介于两者之间,微弱而顽强地延续到了今天,依然坚持着某种固执的认同感,并且试图去找寻母源发扬自己的文化。 在河南开封,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有一支犹太人沿着丝绸之路流亡到此,在这座当时世界最繁华鼎盛的帝国都城定居了下来。千年过去了,如今在开封的一条胡同里,依然有这支犹太人的后裔。他们在孤岛般的小院内,守护着一座“开封犹太神圣社区”。 教经胡同21号,一座普通破旧的北方小院子,迎面墙上就是一个大大的蓝色大卫六角星图案 开封东司门南边有一条普通的老胡同叫 “教经胡同”,当地世代居住的老辈人知道,这条胡同改过名字,最早叫 “挑筋胡同”,就是在这条胡同里,曾经居住过迁徙而来的犹太人。犹太人宰杀牛羊的时候要挑掉脚筋,这是为了纪念与神角力胜利而被挑掉脚筋的犹太祖先雅各,当地人也因此叫他们 “挑筋教徒”,这条犹太人聚居的胡同也就成了“挑筋胡同”。民国冯玉祥主政时期,觉得名字不雅,按伊斯兰教徒习惯改为 “教经胡同”。 英文与希伯来文对照的门牌 走进这条略显萧瑟的胡同里找到21号,是一座狭窄破旧的小院子。院里面挂着两块带有犹太教六芒星的牌匾引人注目:“开封犹太神圣社区”、“赵宅:开封犹太会堂旧址”,小屋前的旗杆上飘扬着以色列国旗。进入屋内,感觉很像走进一个商业古镇里面常见的小店,墙上和桌上有一些犹太风格的挂件和布艺,还标出了价格,四周墙上则贴满了带有希伯来文的图片和照片。 院子的正门图景,大多双语或三语,牌子制式来看不像是官方机构或事业单位的样子,我就是按照上面的电话联系到这里的负责人的 之前无意中走到这里时,大门是紧闭的,我抄下了大门上的电话号码后联系了这里的女主人。这个女人自称是这里的负责人,可以带我进行导览讲解,但她并不说自己有什么组织头衔。当我这次进入院中,屋中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人招呼我,估计就是这位女主人。看到有人来拜访她很欣喜,并表示自己就是开封犹太人的后裔。我很奇怪她长得一点都不像犹太人,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女主人好像看出来我的疑惑,于是给我娓娓道来开封犹太人的故事: 大约公元10世纪,一群犹太人从波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当时北宋的首都开封,这群犹太人向北宋皇帝进贡带来的花纹棉布,皇帝龙颜大悦,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从此允许犹太人定居都城开封,并且可以保持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对当时被四处驱逐的犹太人来说是一件极其宝贵难得的好事,于是他们便在现今的教经胡同周围大量购置土地。 画中就是曾经的犹太人会堂的全貌,不过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靖康之难北宋灭亡,金朝控制了开封。因为金朝发行的货币很快被中原人所仿造,造成了当时的经济崩溃。此时开封犹太人提出并设计了纸钞交子,大量发行终于挽救了经济。金帝十分感激,拨了一笔款项资助开封犹太人。1163年,一座辉煌大气的犹太会堂落成了,开封犹太人给它起了一个中国式的名字 “一赐乐业教清真寺”。这个名字十分有趣:“一赐乐业” 是希伯来语,就是 “以色列” 的古音译。 屋子里的摆设很简易,但种类特别丰富,从一般的文化周边到展示说明道具俱全 明成祖的时候,开封犹太人医生俺诚举报周王朱橚谋反有功,钦赐赵姓,授锦衣卫指挥,升浙江都指挥佥事。这件事成为开封犹太人改汉姓的开始,这座小院子的女主人据称便是赵俺诚的后裔。链接:http://www.vice.cn/read/descendants-of-the-kaifeng-jews
©️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以任何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作者: 马特, 杨叙
链接:http://www.vice.cn/read/descendants-of-the-kaifeng-jews
©️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以任何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明朝时期开封城内的伊斯兰教也是十分兴盛,因为当时开封犹太人的习俗与穆斯林略同,造成开封人的混淆,以为这些犹太人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犹太人不愿意被误认,所以极力解释自己是犹太民族,和穆斯林是有区别的。当地人根据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时必戴青蓝色缠头布及靴的习惯,有别于戴着白帽的穆斯林,遂称之为 “蓝帽回回”。开封犹太人对于这种名称的误会很不满,为了区别于穆斯林,于是在明正德七年将犹太会堂 “一赐乐业教清真寺” 改名为 “尊崇道经寺”,并开始自称 “挑筋教徒”。 屋内的商品挂件有很浓郁的中国本土风格与犹太风格的结合 清朝末年,开封出现一批以 “传福音” 为幌子的基督教徒,希望将开封犹太人变成基督教徒。他们通过拍照、送食物来进行传教,但此时的开封犹太社区本身就已经逐渐解体了 —— 因为在1842年黄河泛滥将犹太会堂夷为平地,1860年犹太人中的最后一位神职人员拉比去世,希伯来文因此失传、宗教仪式逐渐停止,连犹太教本身都失去了传承,根本也就谈不上再改信基督教了。 布袋子像所有古镇的小店里会有的那种 此时的开封犹太人男女的相貌和服装等已完全与汉人完全一致,他们的家中供奉着祖先的排位,显然是收到了汉人思想的影响,这对于虔诚信奉一神教的犹太教来说格格不入。剩余犹太人仅剩下七姓八家(有分家的张家和章家),在城内开设鞋铺为生,或在郊外务农居住,居住在教经胡同的人多生活困苦。因为周围建有佛寺与清真寺,一些开封犹太人开始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也就融入了回族或汉族。 有一处细节,犹太人不能妄称神的名字耶和华,所以用 “上帝” 或 “神” 代替 民国时期,上海香港开始出现从欧洲来的犹太商人移民,怜悯开封犹太人式微,他们将开封犹太青年带到上海去学习希伯来文与宗教知识,希望复兴犹太教。然而因为二战的爆发,用于教化开封犹太人的经费都拿来援助二战,开封的这些犹太人也就失去了最后一次学习的机会。 照片中是在这座会堂里进行的犹太人的宗教仪式,更像是一种复苏性质的表演 共和国建立后,虽然官方并不明确承认,但开封犹太人的户口本、工作证等证件上仍然写着 “犹太族”。小院里的女人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以色列民间组织与开封犹太人有了民间性的交流。如果有开封犹太人想回到以色列的话,他们也会进行帮助,但是不能走官方的渠道。 从画像上看,清朝的时候似乎这些人还有明显的希伯来人面貌特征 以色列在1987年颁布的《回归法》中明确说明,只有本人的母亲是犹太人,才被允许成为以色列公民。而开封犹太人在几千年的生活中,完全是依靠父系繁衍,不符合以色列法律,所以以色列政府一直不承认开封犹太人的身份。对此这位女主人感到很气愤,她认为他们这一支犹太人是拜古老的《妥拉经》,认为父系是判断后代的标准,而现在的以色列则按照母系标准,导致他们无法回归犹太人的身份。 在会堂内进行讲解导览的照片 当时有开封犹太人将自己的户口本、身份证上标有 “犹太族” 的证件作为中国政府承认的证据发往以色列,以期得到认可,然而以色列政府依然否认并将证件发回国内。同时国内也有声音开始表达对开封犹太人的行为不满,认为很不恰当,并从此将他们的证件上的 “犹太族” 全部改为汉族或回族。 从证件上可以看出的确有一段时期官方是承认犹太身份的 按照这位女主人的说法,如今在开封市内依然有很多犹太人后裔,不过官方从不进行统计,也不允许民间组织对外公布,更不再允许他们有宗教行为,所以很难得知确切的数字,只有热衷于活动的熟识小圈子才互相有所了解。再加上老城区的改造、房价上涨导致很多人散居各地或迁徙别处,他们的后代就很难再取得联系。虽然中国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零散的犹太后裔,但没有确切的家谱传承,无从考证也无从寻找。 虽然这位女主人坚持犹太人后裔在开封的存在,然而如今的教经胡同周围完全是穆斯林聚居区,找不到除了这个小院外的任何犹太痕迹,也并没有其他的犹太人后裔居住在此 —— 其实这位女主人自己也并不住在这里,只有来客拜访的时候她才回来。这个院子更像是一处带有商业性质的文化会所,尽管似乎也只有她自己在此经营。 这位女主人孤独而认真地制作讲解内容,坚守着自己的一座岛 从这里离开以后,我又探访了一些开封本地人,他们大多只知道教经胡同里住着回民,并不知道有什么犹太人。一些老年人或者对本地历史有兴趣的年轻人知道教经胡同的来历,但也不知道如今还有犹太人存在。这个21号院仿佛就像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没人知道它,也无法证实或证伪它坚持的观点,就这么存在着。 在互联网上我也了解到,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中开封犹太人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今天是否真的还有传承和延续,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虽然社交网站上偶有用户坚称自己就是开封犹太的后裔,但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也许说他们是 “精神犹太人” 更为合适 —— 就如同这个小院子在这条胡同里固守着一个据点一样,于别人或许毫无说服力;但对心中固守一个信念的人本身,却是精神支柱。链接:http://www.vice.cn/read/descendants-of-the-kaifeng-jews
©️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以任何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作者: 马特, 杨叙
链接:http://www.vice.cn/read/descendants-of-the-kaifeng-jews
©️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以任何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中国河南开封的犹太教社群,近来遭到当局打压
犹太教在中国的复兴,也令当局担心外来势力渗透,因此加大打击力度。
- 2016-09-26
开封犹太人社区(Public Domain)
中国河南开封的犹太教社群,近来遭到当局打压,引起海外媒体关注。有评论认为,中共视宗教为敌人,犹太教在中国的复兴,也令当局担心外来势力渗透,因此加大打击力度。
中国河南开封的犹太教社群,近来遭到当局打压,引起海外媒体关注。有评论认为,中共视宗教为敌人,犹太教在中国的复兴,也令当局担心外来势力渗透,因此加大打击力度。
据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9月26日报道,河南开封有大约1000人自称有犹太血统,其中有一两百人积极参加犹太教的宗教和文化活动。最近几十年间,这些居民利用一些课程、仪式复兴开封的犹太传统,他们提议把一座已经消失了的犹太教堂重建为博物馆,一些开封居民甚至移民到了以色列。开封市政府多年来容忍了他们的活动,把这座城市与犹太人的关联视为吸引游客和投资的磁石。但当局近期开始打压这种复兴。 2014年,帮助开封的犹太人前往以色列定居的回归以色列(Shavei Israel)组织,在警方压力下关闭了自己设在开封的社区中心。当地的一些居民试图让该中心在一套租来的公寓里继续下去,但其中一位居民称,该中心在今年被勒令关闭了。当局禁止开封居民在逾越节等犹太节日里聚到一起祷告,就连表明犹太人在这座城市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些痕迹也被抹去了。标示古老犹太教堂遗址的一块镌有铭文的石头,被人从占据该遗址的一座医院前移除了。医院后边的那口老井也被人为填埋。报道说,这表明就连规模最小的宗教团体也会让共产党抱有疑虑。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历史系退休荣誉教授朱永德9月26日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对此评论说:
“共产党对这些宗教非常之惧怕,因为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运动,都是由宗教发起的。”
报道说,河南开封犹太人的祖先可能是来自波斯的商人,于12世纪在北宋都城开封定居下来,还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犹太教堂。之后的数百年里,开封犹太人蓬勃的发展,在后续的朝代更替中延续下来。但随着与中国的汉族通婚,他们的人数逐渐减少。犹太教堂也变成一片瓦砾。欧洲传教士1851年在开封发现17世纪的希伯来文《摩西五经》时,开封已经基本上没什么人能阅读它。不过,即便是在共产党统治几十年后,一些显示犹太身份的东西还是保留了下来。开封犹太人会告诉后代自己的家族起源,并告诫他们不要吃猪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地的犹太游客、学者和商人来到开封,向开封当地犹太人分享犹太教的知识,犹太教也开始在开封复兴。几年前,中国犹太研究院和回归以色列(Shavei Israel)这两个组织在开封设立了办公室,提供有关希伯来语、犹太教和犹太历史的课程,部分原因是为抗衡在开封展开布道工作的基督教传教士。当局的态度模棱两可,他们既希望来自海外的关注可以对开封的经济发展有所帮助,同时又对外国人和犹太教这样一种他们知之甚少的宗教心存警惕。
谈到中国政府近来对开封犹太教社群的打压,关注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美国霜堡大学教授马海云分析说:
“中国当局开完宗教会议以后,在宁夏开始对伊斯兰教进行打压,在开封出现对犹太教的打压。我认为这个基本上是上层的旨意,下层在实施。”
上海“观察者网”今年3月曾报道, 5名20多岁的中国开封犹太后裔于2月29日抵达以色列,作为新移民在这个犹太国家开始新的生活。这5位女性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一直在开封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教的知识。移民以色列后,她们仍需通过以色列最高拉比法院的正式皈依考试。皈依犹太教后,她们将即刻获得以色列国籍。报道说,她们将在“回归以色列”(Shavei Israel)组织的帮助下,到耶路撒冷的Midreshet Nishmat——珍妮•斯科特恩斯坦高级托拉女子研究中心继续学习犹太教。该组织还将支付她们的生活费用,在她们准备皈依期间为她们提供支持。
马海云认为,犹太教在中国的复兴,令当局担心外来势力渗透,因此加大打击力度:
“犹太教已经成功的在开封复兴起来,甚至有中国的犹太人移居以色列,跟以色列全球的‘犹太复国运动’结合在一起。所以我觉得中国当局除了从无神论这个角度看待宗教以外,它对以色列应该是有一种特殊的警惕。”
《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说,开封犹太人依然可以小规模地聚集在家里祈祷,目前尚无人被捕。但许多人都表示,警方或者国家安全官员在监视他们。以色利驻北京使馆发言人裴俐(Efrat Perri)称,使馆最近注意到了开封的事态,将展开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记者:林坪 编辑:嘉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