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於2008年到北京的孔廟,這篇文字早就該post上去,卻放在未發佈裝態拖拖拉拉至今才發佈;所以這是舊聞舊相片......
近年來,拉讓江流域流行“買”個銜頭的虛名的風氣,如在下擁有數個博“土”銜頭般,如割豬丸土大夫(烏大訓練出來的“打狗特Doctor也”)、會督鼻師(Specialise in Bishop's nose-即品賞雞屁股精算師)、乾拌麵師(後面有個師都是專業人士啊啊啊!)、部落長(周部長說是酋長,等同部長級)......更有人從彼岸花錢“買”到一些看不懂什么意思的ABC26英文字母名稱;有人甚至從北方另一邊岸的一些聯合國不承認的土皇帝拿到據說很高的銜頭,不是篤來督去,就是撕理來無厘去的(對不起在下英文發音唸不準,有錯誤的以Kimo字典為準啦);
雖然對於在下這些沒唸什么書的人而言,由英文字母ABC到XYZ......拼湊出來的銜頭名稱,都是一樣的,意義不大,不過亮相出來就可以讓人稱呼時,要彎腰的抵下頭半寸呢!
當然近年來,為追求更高層次的品味,則以學術包裝身份,好多人此路不通,則可以從一些學府獲取到博士銜的名稱;相信,再過幾年,詩巫街隨便丟一粒泥沙,都會擲到博士的身上呢!
話說,2008年,在下來到北京的成賢街......
看到在北京孔廟內,至今仍保存著元、明、清三代的198座進士題名碑,上刻有51,624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在每座題名碑的旁邊,還有一塊解釋牌,講述本座題名碑上的科考趣事和狀元故事。其中很多,很是有趣。
從末名到頭名的狀元
明代福建共有13位狀元,其中翁正春的故事最為傳奇。萬曆七年,翁正春以鄉試最後一名的成績中舉。以後多次參加進士考試,都沒有上榜。到了萬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參考,不僅進士及第,而且還成為狀元。
鴨蛋狀元
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狀元黃士俊,家裏很窮。他34歲時,想進京趕考,找岳父去借路費。黃士俊的岳父和《儒林外史》中范進的岳父一樣,也是一個勢利眼。岳父見他衣衫襤褸,連客廳都沒讓他進,只給了他兩個鴨蛋。岳父家的僕人可憐他,偷偷給了他一點錢。沒想到,這個黃士俊竟然高中狀元。後來他以“鴨蛋”為題,寫了一篇文章,送給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廣為流傳。
四萬両狀元
明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進士韓敬,通過活動,花四萬兩銀子弄了個狀元。韓敬的這個狀元,被人戲稱為“四萬兩狀元”。
難得糊塗
相傳鄭板橋在乾隆年間曾任濰縣的知縣,他為官清廉,興利除弊,取得百姓的愛載,但是最後因收繳了當地豪紳的罰款,而遭到了陷害,而至罷官。
鄭氏題過幾幅著名的匾額,其中最令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這一匾額,根據民間傳說,有一年板橋聽了人民說城東南有一座雲峰山,山上有很多歷代的石刻,那板橋專程的來到雲峰山去看一塊春秋戰國時代留下的「鄭莊公碑」,由於天色漸暗來不及下山,於是不得已借宿了山間的一座小茅屋,這茅屋的主人,是一位儒雅的老人,自命是糊塗的老人,言談之間,出語不俗,板橋環視室內,見室內的陳設中最突出的是一件碩大的硯台,足有一方桌面的大小,石質細膩,雕刻精美,真是世間罕見之物,令板橋大開眼界。於是老人請板橋題字,以便鐫刻在硯背之上,板橋欣然慨允了,他細思老人必有來歷,便提了「難得糊塗」四個字,並蓋上一方新刻的:「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之印章。
因硯石過大,還有不少的空隙,板橋便請老人作一跋語,老人也很興至,便提了「得美石難、得頑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也用一方印:「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板橋一見大吃一驚,心中已知這位老人必不是等閒之人,從印上看應該是一位退隱的官員,細談之後,方知原因,於是板橋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當下見硯台尚還有空隙,便再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老人見了大笑不已。
「難得糊塗」深刻道出了板橋內心中對當時政治的複雜,官場的昏暗,心中充滿的無奈與感慨。在下的河必也買有難得糊塗的字樣,似乎也與阿橋同樣心情,對目前的政治環境有無限的感慨啊!
科舉考試末一碑
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是年正逢慈禧七旬萬壽,本是正科為慶賀太後壽誕改為恩科。此科也是自隋大業年間開科舉試以來的最後一科。在“戊戌變法”的影響下,光緒帝頒詔"廢科舉興學校"從而結束了1300余年的科舉制度。
原來立碑均由國家撥銀,而此時清王朝已近衰亡,無錢支付,中第進士只好自籌銀兩建碑。這科進士有著名學者商衍鎏(1甲3名),著有《清代科舉考試敘錄》,解放後曾在南京博物館任職。還有王庚(王揖唐,2甲5名),民國時任參、眾院議議長。譚延*(2甲34名)國民政府主席。湯化龍(2甲106名)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眾議院議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長沉鈞儒也是本科進士(2甲75名)。
會試十一次終成魁
劉理順出生1個月喪父,隨母親長大成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鄉試丙午科舉人。其後27年間,連續9次參加進士考落榜,貧病交困,仍礪志苦學,不作偽詐,不隨流俗,因此被鄉鄰譏之為不通世故。杞縣何寨豪富何登雲見劉志向不凡,勉勵他堅持學習,並資助他讀書及生活費用29年。崇禎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應試,文中所論皆治國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卻不解其意,將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禎帝復查考試卷時,對他的論斷和憂國憂民之心十分贊賞,遂親自批准他為第一名狀元,封為翰林院修撰,負責《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會要》。時,劉已52歲,獲此殊榮,眾人紛紛恭賀。
禁毒第一人:林則徐 福州人,在中國福州市有紀念館,林禮長今年在福州參觀時,以林姓為榮,要攀關係!
百歲進士:陸雲從
陸伯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模範;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所述:「廣東三水縣人陸雲從,入學時已百歲。」可見得中國最老的童生至少已是99歲。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會試,陸雲從年已104歲。三場考畢,不第,道光帝欽賜他國子監司業的官銜。
硯水湖
硯水湖是孔廟中院一口普通的古井。當年,相傳到京城來參加會試與殿試的舉人們,考試之前都要來拜見孔子,拜完先師之後,他們認為能喝一口先師府院中古井裡的“聖水”,考試時就能文思如泉湧。如帶走一點水在考試時用來研墨,就能下筆如有神,筆下生花。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最後成了到京趕考舉人的必行公事。乾隆皇帝知道了這件事,于是賜古井一個美麗的名字“硯水湖”。
現在,由于北京地下水位下降,這口古井快要幹枯了,但這個美麗的傳說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現在每到高考時,還有許多學生為尋一口聖水而來到硯水湖邊。
在下於2008年到此一遊時,也裝模作樣,喝一口井的水,半路不斷找厠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