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书阁(259)
《与2020共舞──新马来人思潮与文化霸权》
作者:[马]曾庆豹
出版:[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出版部
日期:1996年4月
页数:205
定价:RM18
1991年前首相马哈迪曾提出2020宏愿计划,并以9大挑战纲领提出;当时他为国家划出一个愿景,除了要成为先进国,还有第一项让举国人民雀耀的概念:塑造一个马来西亚国族(Bangsa
Malaysia) ,以便建立一个团结的马来西亚。
曾庆豹在25年前就直斥愿景或塑造一个马来西亚国民的概念,实际上是提升Melayu
Baru铺路的及强化马来人在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的愿景。正如陈亚才的序点出:庆豹将2020年宏愿和新马来人思潮摆在一起作批判性的剖析、解构,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方式考掘其中的错综复杂,从马来人与伊斯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中探讨新马来人思潮的文化因素。"(页XIV)
25年后的今天,曾庆豹的说法基本上都应验了,马来人思潮与文化霸权都进一步得到稳固,马来西亚基本上已经完成为马来人及伊斯兰至上的国度了。不过,唯一有点鬆动的是虽然以巫统为主马来人仍是最大主流派,不过也因为老马的分裂而成的“希望联盟",让巫统于两年前萎缩了一阵子。现在这位政坛老大,似乎又来势汹汹,反攻政坛,有迟早归回政治主流的意味。
反覌,华社仍然以科技及经济层面来看2020的。在政治上仍以华制华为戏码,对于处在政治弱势与边縁仍未自覚。
这本书的封底如是介绍书的内容:
“Wawasan 2020的音乐已经响起,马来知识社群踩着稳定的步伐随着节拍婆娑起舞,扬起了他们的自豪与盼望,有着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宗教使命。这样的舞蹈“很政治",扭动着“知识的舞步"和“权力的手势"。2020是音乐的曲目,Melayu Baru是节拍,跟着节拍起步,早已着迷于欢乐的气氛中,看看巫统领袖那一张一张的笑脸,你难道还没感染到这股气息吗?"
的确,在2020年的最后日子,除了新冠疫情的威胁而政治及宗教压力对于弱势的非穆斯林的国民而言也是感同身受。仰望来来,马来西亚何去何从呢?!非马来人除了用脚投票(移民国外),还有其他选择吗?
(2020年12月30日重阅随笔)
梦里书阁(258)
《2020內有惡犬——社会文化政治批判论集》
作者:[马]曾庆豹
出版:[马]东方企业有限公司
日期:1995年9月
页数:205
定价:西马RM15、东马15.50
(徐孝申贈书1996)
撇开我国的2020宏愿课题不谈,今年的新冠肺炎的全球疫情,都说明2020年还真有恶犬呢!
这本书是曾庆豹于25年前、约30岁时所写的评论的文字,很多问题虽然有了变化但仍有很多问题至今沒有解決之道比如语言暴力、世界赤貧日、学术是权力机器的奴隶等。
以书名的一篇文章:“內有惡犬",是指官方言论尺度与思想控制(页103-111),谈到所谓內有惡犬,是要国民不要谈认危害国家安全及种族和谐的种族和宗教课题。不幸的是,25年来这两个课题竟然成为事实,整个国家內还真的藏有凶险恶极的惡犬,已经实质上危脅到国家安全的种族的和谐的情況,时有所闻。好像2020宏愿就是要达到一个“惡犬的国度",问题是到底是谁应该要负起责任呢?
1995年间曾听过曾庆豹的演讲,当时他被喻为马来西亚思想型的年轻学者,对教会及国家时局的分析与反应有很独特的见解,不只对現象的批判,也解剖人们的行为;转眼这位年轻学者也进入老化的行列,重阅他书中的评论文集,发现这个他矛头直指的种种问题的国度,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至今仍然充滿种族、宗教、文化衝突的火药味,並未化淡,反而变本加励。以科技为本的2020宏愿未能达成,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呢?
身为基督徒的庆豹提出“十字架哲学”观(页31-34),就是对上帝的信仰,即以祂在十字架受难所遭遇的历史、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等迫害,需要进一步的给予揭露。他相信基督徒的经验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息息相关,同样的,对于末世的理解也不脫离此岸之预备的,这当然包括政治和社会态度。他认为教会不应忽視社会国家的问题,更批判教会的“缄默式认同"国家的问题,教会更不应该成为对于“官僚政治意识型态"下的“帮凶",应该要负起官场腐败現象的信仰责任。(页48-49)
在“党性言论之外"的一篇,他提出应以“知性"来促进民主,而非“党性"(页114),在下也想到加入政党者,会被其“党性”所局限,黨的繁体字──“尚黑"也!但对于基督徒一而言,加入宗派者也受其“神学覌念"及“规则”所限制,宗──从宀示。宀,房屋;示,神祇。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汉典)。世间事务、组织、理念、主义等皆相对,唯有圣经是绝对的。同样的普世的价值观念仍需要加以追求的一个目标。
正如黄永安在书前的序提及:《2020内有恶犬》的文章闪烁着我们社会民主主义者两百余年来在世界各地坚守的基本信念--人道主义、理性思考、和平、民主、进步与公正。 (2020年10月21日重溫、12月29日隨笔)
梦里书阁(257)
书名:《第21页》
作者:李家同
出版:[台]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日期:2006年2月10日
页数:203
定价NT$220
“第21页"是作者李家同教授的书中的一篇故事,叙述一位教授,在临终时,仍记挂著多年前一位儿童中心补习过的学生。那位杨姓学生终于找到并被领到教授病床前,教授要他打开自己保存已久的课本,翻到第21页,那正是学生辍学前教授为他上的最后一页……。作者提出这最后一堂课,教导一个道理:“应该关心不幸的孩子"。
这本书分两卷:
上卷“我的故事"中有12篇散文,都描一些与社会小角落被忽略的温馨小故事,搭配著名插画家恩佐的细致图画。
下卷“故事之外",则收有李家同教授近年的读书心得与时事感怀及想法。
这本书有两篇文章给在下深刻印象:
一是“上主,求祢垂怜"一文,让在下对他介绍的葛雷格圣歌(Gregorian Chant)的吟唱有了兴趣并到网站搜索了一些相关资料,原来他是第一位教宗,也是制定了现在大家所用的公暦。
葛雷格圣歌是天主教的著名清唱曲,没有任何背景音乐,从头到尾就靠平和又平淡无奇的男声咏唱;听不出歌者的感情般,重点在于以悔罪及求主垂怜,天主才能带给我们平安。葛雷格圣歌主要功能,其实就是经由“谦卑和悔罪而最后带给了你平安"。(贡94-101)
李家同,1939年于上海出生,其父李国瑊为经济学家,为李鸿章长兄李瀚章之孙,李家同则为曾孙。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暨南大学、静宜大学校长。2008年退休,他也是博幼基金会创办人暨董事长。李教授信仰天主教,关心弱势群体,他热爱文学,使他的文章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今年圣诞节阅读的其中一本书肯定是李家同的另一本书:《李伯伯最爱的四十本书》及听Gregorian
Christmas Chant吧!
(2020年12月18日阅毕,12月22日)
梦里书阁(256)
《记忆的镜子》
作者:[台]林凯沁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20年8月
页数:175
定价:NT250
在下在“卫理报"办公室每周一下午有个茶会,前后18年,与会茶友从4旬至6旬,经常在茶香留言之际,出现“倾听”的问题,就是大家喜讲自己的东西,未等对方讲完,就“插嘴”这样的局面。因此,出现一两位茶友因为某些茶友的强势讲话而不来的情况。
第五章的“倾听的训练”就讲中核心:倾听者的“专注"有助于提升说话者的信任感;倾听者的“拾己"精神能带来更有助效的沟通。听话的时候暂且不要讲评、不要给予忠告、不抢戏,如此方能听懂对方。看来这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件事,也是在一些聚会中经常要学习的功课吧!
这本书当然不只讲倾听的课题,事实是要让一个人感受到心理被了解及意到存在有意义之后,便能产生出生命的能量。书中藉著团体的学习,检视记忆拼图的真伪,一起面质想像与实际中受害的记忆,然后走过伤痛。(页16)重新出发。
作者指称,“不可以迷信记忆,况且人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谦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体会别人也力有未逮,从而产生寛恕的美德。人一定会犯错,但在适当的情境下,也一定会改过,自己是这样,相信别人也是这样。因此,在回想往事的当下,能重新对往事有正确的再理解,才能有助于更新情绪、脱离悲情。
记忆是个黑盒子,
它吸纳个人成长历程中,
所经历的各种经历和情绪,
再加上时间的作用,
成为个人尘封的历史。
作者认为,认识自我需要“坦承"勇气、“接受"的雅量、“理解"的智慧和“再启程"的力量。 (页28)
“自我整合就是凝视一个与自己同行的自己,
重新倾听、辨识并安顿自己一切的需求;
之后,自己才能稳健地、合情合理地与世界接轨;
没有被害者的受苦情结,更没有让人受苦的气焰。"(页43)
(2020年12月18日阅读、12月19日阅毕、12月21日随笔)
梦里书阁(255)
《文字的力量,
当代基督教作家溯源之旅》
作者:杨腓力
编辑:夏桀姆
译者:文智慧、杨伟珊
出版:[台]圣经资源中心
日期:2009年
页数:407
定价:RM49.80
身为文字工作者,往往看到相关文字的影响的书,都会购买收藏,以供参阅,倒不一定都看得完。这本书也买了放在一旁有一段日子,却想不到一拿起来,却让人有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感覚。
世界的书籍出版汗牛充栋,太多了,如何找书看书成为头痛的问题,对于爱阅读者而言,这本书带着我们“站在文学家”的肩膀上,藉由他们的作品提升我们心灵的层次,提高属灵的视野,让我们生命的高度更向上提升。(页005,施以诺序)
由夏桀姆(James Calvin Schaap)编辑,集合了杨腓力(Philip
Yancey)等英美知名基督徒作家合写的《文字的力量-当代基督教作家溯源之旅》,毋宁是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作品。
基督徒的文字工作者不能只是歌颂光明,还必须描写、探讨黑暗,必须和世俗世界强大却未必正确的各种文化观念对话,帮助读者从离开黑暗权势,进入光明,看见一个真正合神心意的人的样貌。
这本书每篇作者都是当代知名的基督徒作家,历代以来知名的基督徒作家。像灵修作家傅士德,谈阅读潘霍华品及奥古斯丁的作品,从他们信仰与生活的追寻经历中找出今天基督徒可以效法跟随的切入点。
在下只摘要一些过去知名作家的心得:
傅士德谈圣方济(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对万物的喜乐交托是生活特征,也让在下去找了他的太阳颂歌(Canticle of the Sub)的歌词等。因为在美国Upper Room的“世界基督徒团契之窗”(World
Christian Fellowship Window)彩绘玻璃就刻有就有圣方济被小鸟及花草围绕他的图片。圣方济,是天主教圣方济各会创始者、知名的修士、自然环境的守护者。图中可以看到。
另一位提及是高萨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1675-1751)的“此刻神圣观”,说明“每个时刻──就是这个时刻──都是一种神圣”。(页35-39)
维吉妮亚‧欧文(Virginia S Owen)谈齐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勇于挑战、批判基督教组织所犯的错,他指称“生命是孤注一掷的事,信心必须是从空无中被创造出来,是一种超越我们能力的壮举"。然而,“大多数人沮丧地活在尘世中的忧伤和喜悦;他们靠着墙壁坐着,而不愿加入跳舞"。作者认为感覚自己接受邀请来跳舞,(页54-55)
杨腓力谈四百年前的邓‧约翰牧师(John Donn,1572-1631),曾六周身陷病痛困苦,生命心智却不曾离开上帝,反而更加仰望上帝,反得喜乐,且以写作向世人分享其入黑暗出光明的宝贵经历。约翰认为,面对痛苦,人不是敬畏上帝,就是恐惧所有的事情,他在苦痛中看见希望的亮光,帮助他面对生命中各种恐惧痛苦的心态。(页162-183)因为这篇文章也让在下到Book Depository网购了其的这本苦难中的灵修书。
阅读《文字的力量》,除了学习大作家阅读大宗师的切入方法,了解阅读如何影响写作工作的发展,看见大作家是如何透过阅读克服生命中的瓶颈与障碍,写出好作品加惠更多的当代读者,帮助更多人解决生命的瓶颈,成为多人的帮助。
在下强烈推荐《文字的力量》,从中可以发现“文字的力量"。
(2020年10月19日阅读,11月10日阅毕,12月18日随笔)
梦里书阁(254)
《第一次默想就上手》
作者:[韩]金元泰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17年
页数:182
定价:NT250
加入政党者,会被其“党性”所局限,黨──尚黑也!
加入宗派者也受其“神学覌念"及“规则”所限制,宗──从宀示。宀,房屋;示,神祇。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汉典)。
世间事务、组织、理念、主义等皆相对,唯有圣经是绝对的。
默想(Quiet Time),敬虔时刻,就是与神见面(Encounter
with God)。那就是每天有一段时间藉着圣经进行操练。
有人形容世界如黑坑易让人迷失方向,但神命令人,无论在那里,昼夜思想神话语的人,谨守遵行这书(圣经)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书一8)
其实,很多宗教都有类似默想活动:冥想,但基督徒的默想是以圣经为基础,以神为焦点,期待生活人格与宇宙绝对的存在合一(荣耀归给神)。(页43)
真正的默想,就是将神的话体现在生活中。潘霍华说:当基督呼召一个人,祂是邀请他来赴死。这真是一死覚悟的信仰生命。(页57-58) 神呼召约书亚继承摩西为以色列的领导人时,不是喜乐而是充满恐惧,深感唯独依靠神的话语为办事原则才是王道。神呼召人为传道人、被委以教区长或会长,正如池金代会长所言可能不一定要用congratulation祝贺词,因为这是呼召(Calling),要上“断头台"的。
默想(Meditation)的语源自拉丁文药(Medicine)。默想是一种疗癒过程,受神的话影响。
书中有操练默想的步骤与方法:9阶段──安静、祷告、读经、默想、明白经文、记录、应用、分享、祷告;4要领──覌察、解释、应用和倾听。
书中给在下感到兴趣的一个段落是“在大自然中聆听",这也是近年来对于农耕及亲近泥土的领悟,咱们终归一天要土归土,神透过自然界的创造物向人们说话。
(2020年11月25日)
梦里书阁(253)
《简明神学Q
& A》
作者:[马]李健安
出版:[马]福音文化中心
日期:2007年10月再版
页数:249
这本簡明神學Q&A是以问答方式介绍神学信仰,是一本每位基督徒都应当认知的基本信仰內容。其中包括神论、圣经论、基督論、聖靈論、人論、罪論、救贖論、教會論、末世論。
这本书除了以问答方式提论,也是以圖解的方式闡釋一些難懂、複雜的神學觀念。不过作者的改革宗背景所致,书中除了对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1)的简介也特別以8个有关“预定论"的问答详尽回答了预定论的课题。(页84-99)
对于卫理公会的创始人书中在简介“圣洁运动"(Holiness Movement)的短文中提及该运动源于约翰卫斯理(页134),就是那么一点。
“预定论"这富有争议性的神学议题,让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与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因着对此议题的不同见解,进而引发了许多的争议,甚至导致循道会社产生了分裂。(怀特菲尔德可以参阅: 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hotos/a.591158264394605/1470593359784420/)吉隆坡的梁带文传道于12月9日由马来亚神学院主办的论文发表会,身为卫理宗牧者,他如何看待上帝的预定与救赎,并来发掘此议题如何对当代教会或不同宗派之间的差异给予怎样的提醒。他问答时提出应该把预定论与阿米念(Arminian)视为不同神学观点吧了,可以彼此交流而不用视对方为敌人。约翰卫斯理被称为是阿米念主义的发扬光大者。(有关阿米念其人其事可以參阅: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hotos/a.591958634314568/946443388866089/),此外当晚梁传道的《约翰卫斯理与预定论》可以参阅其论文链接:https://bit.ly/3oy6J3W)
若干年前,聽過李健安博士在诗巫講道,非常solid,也很扎實,是一位華人教會難得的講道高手,他畢業於馬大農業經濟學士,美國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宗教学硕士、哲学博士,费城天普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院长,2005年创办“福音文化中心”并任会长。2009年前后他跟隨唐崇荣布道团来诗巫为翻译,8月间在郑天鳴安排下,来到卫理报要转拍在下于1996年的唐布道会的“傘海"图片,並答应书出版了给小弟一本,至今仍未收到。后来这两位都离开唐的布道团。
(2020年10月18日阅毕、12月16日随笔)
梦里书阁(252)
《私运书的人:敘利亚战地秘密图书馆纪事》
作者:[法]戴乐芬妮.米努依(Delphine Minoui)
译者:许淳涵
出版:[台]商周出版
日期:2018年3月1日
页数:223
定价:NT310
这是发生在敍利亚的一个小镇:达拉雅(Daraya)战乱中的另类故事。
2011年初因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影响而爆发反对派示威要求总统下台,渐演变成的叙利亚内战——持续至今的叙利亚政府与叙利亚反对派组织、伊斯兰国之间的冲突。
2012年达拉雅受到叙利亚政府军的围困,2013年遭到沙林毒气攻击,2016年间估计有8千颗炸弹没日没夜地轰投。城里原有25万人,后来剩下不到8千人。达拉雅,因此被形容是一座“错过了阳光的城市”。
在这处围城禁地,儘管漫天烽火,却有四十多位反抗青年进行着不寻常的任务︰他们冒死穿梭在城里抢救数千本被埋在废墟里的书籍,就是从那些逃离的人家中的廢墟中找到的书,并将这些书运送到隐密基地:“一个纸做的要塞从千疮百孔的城市中升起,那就是达拉雅的秘密图书馆"。
本来沒兴趣看书的年轻人,因为过去的书都太政治化充滿政治宣传与谎言;现在在战乱及逃亡中,开始看书,找到心灵的慰藉:“那是打开了知识之间的感覚,打开了逃生的门,就在那一刻,逃离衝突的日常"。(页26)
书中关键人物,阿玛德,于2012年11月间开始,与几位年轻人在瓦砾堆中救书行动中渐找到无穷乐趣,让深埋在瓦石下的文字再度复活。一个多月后,获救的书本数量达到1万5千冊。地下的图书馆免于雷达的侦測与榴弹的攻击。“阅读,就好比是一种庇护。当所有的门都上了锁,一页书就开启了整个世界"。(页28)
“每当人们发掘了字里行间的宝藏而露出一抹微笑,都是面对混乱的渺小胜利。"
“书不会称覇统御;相反地,它伸手给予。书不宰割,书绽放。"
这些整天躲在地下的年轻人,阅读成为战乱中的定心丸。他们为了探寻被藏匿的过去而阅读;他们为了自我教育而阅读,或为了避免退化,或为了散散心。书就像一道出口,一阵文字的旋律抵抗了砲火的轟袭。阅读也是发自人性的谦卑姿态,向回归和平的渴望招手。对他们而言,书所拥有的,要不是快乐的锁匙,至少也是相信快乐的能力!(页44)
对达拉雅的青年而言,阅读还不只如此。“在闭锁的敍利亚,阅读也是一种越界(transgression)的行为,肯定了一项他们长期以来被剥夺的自由"。那些书救了他们,它们是抵抗蒙昧最好的盾牌,是代表更好明天的信物。书让我们醞醸出了耐心。(页81)
作者戴乐芬妮(Delphine)是法国驻土耳其伊士坦堡的记者,形容在达拉雅,生命跟纸片一样,不堪一击。2015年11月间她与阿玛德取得联系,才渐渐让地下图书馆爆光,并把这“围城”的故事书写下来,“写下来,是为了不要忘掉,为了不把他们忘掉”(页167)。
故事最后是悲剧来的,达拉雅在被圍困了1350天,终于在2016年8月间被政府军重新接管,剩下的人被分批接走安顿在特別安排的地点过新生活。地下图书馆则被轟炸毀了,被保存了4年多的文化遗产——倖存的书被拿去大马士革的跳蚤市场里贱卖了。不过,阿玛德说:“他们可以毀掉一座城市,但毀不掉思想!"(页203)
书中作者最后引用阿玛德及一些围城的类似故事;
1.在很遙远的年代,蒙古人入侵伊拉克,巴格达图书馆被毀灭,许多关于医学与天文学的书籍被扔进底格里斯河。书籍的墨汁多到让河水变了颜色,象征文字遭到遗忘,它们仍然帶有抗爭的因子。
2.柏林的倍倍尔广场(Bebelplatz),1933年5月10日夜里,希特列政府在那里烧掉了数千本纳粹士兵沒收而来的异议书籍。1999年,以色列雕刻艺术家为了纪念纳粹焚书事件,在广场底嵌入了一座幽灵图书馆,半埋在土里,人们只能欠身俯視这个“沉沒的图书馆"(Versunkene
Bibliothek)。在下于2018年11月间也特地到柏林这个广场去参观了这个广场!
3.周轶君在书前的推荐文中也提及:明末学者张岱从杭州逃去绍兴的时候,留下3万多卷书无法帶走,清兵占领杭州后都拿去烧火取暖。
在下想到圣经旧约摩西从西乃山领受上帝的十诫石版下山,看到以色列人拜金牛犊,气得把石版给摔碎。不过,后来上帝又把文字留下来,不断提醒以色列百姓不要忘了上帝的律例典章,说明文字记录的重要性。
在下于1995年从约旦进出以色列回来后,就构思下一趟走圣地之旅或保罗路线仍飞抵约旦,然后北上敍利亚及土耳其的,不过隨着敍利亚的內战被延后。不过,若真有一天走敍利亚的话,除了大马士革,一定也要去拜访原意“许多房舍"的达拉雅(Daraya)吧!
(2020年11月12日阅读、11月14日阅完、11月22日隨笔)
梦里书阁(251)
《我是葛莉塔》
作者:[瑞典]葛莉塔(Gret Thunberg)、玛莲娜(Malena Eruman)、斯凡特(Svante Thunberg)、碧雅塔(Beata Ernam)
译者:陈蕴柔、黄舞樵、谢孟达
出版:[台]三采文化
日期:2020年1月10日
页数:413
葛莉达在11岁时,被诊断出有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 AS-属于自闭症谱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忧郁症等)的问题,起因是发現非常人感受到的气候变迁造成人类存亡危机,她们这一代將面临险恶的居住环境。
她认为环境危机是人类不顾永续发展、脫离自然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而且人类的危机都与气候危机相关的,是“現在进行式"的。她引述统计数据,198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大气层中的350PPM,今天不只达还超标:410PPM。
葛莉塔据瑞典自然保护局统计,全球每个人一年排放11噸二氧化碳,WWF的生命星球报告,瑞典人的生态足迹的生活,需要4.2个地球才夠用的。她要人们重視自己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所谓生态足迹指支持每个人生命所需的生产土地与水源面积——是用以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与自然界资源的需求的一种分析方法。(页69)因此她选择不要坐飞机。
今天世界一些取得重大进步的地区,通常都是以牺牲別的地区为代价,而这些地区通常很难被修复或取:像是健康、平衡的生物圈和物种多样性。(页139)
世界上人口最有錢的10%排放的溫室气体占总体的一半,危害最重的自然资源之一,就是大气层。“我们需要大規模的改变,我们必须把改变实踐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面向。"(页265)她称每个人都有影响力,都得承坦一部分的责任,否则世界资源会很快速枯竭。
她称把人们存亡危机的挑战继续交给政党政治就太荒谬了,抢救有限的资源,并以此来保障未来的生活,現在是上场的时候。
两年前,2018年8月,这位15岁少女,自己骑脚车在瑞典国会前靜坐,拿着“为气候罢课"的牌子。两年来,她在大众媒体宣染下成为全球瞩目的青少年领袖。
书中收录了葛莉塔在欧美各地集会、联合国、世界经济讹壇、英国国会、法国国会,以及美国国会发表过的演说稿。这是刘伯举贈送的一本书,是环保斗士葛莉塔与母亲合著的传记。
葛莉塔能改变得了人们的生活,能拯救地球吗?
这是人人都要思考、落实及负起责任的时刻。
(2020年年10月28日阅读、10月31日阅毕、11月18日隨笔)
梦里书阁(250)
《困惑与寻路:当代旅台知识社群的反思》
作者:[马]曾庆豹
出版:[台]永望文化事业有公司
日期:1991年12月25日
页数:189
曾庆豹是柔佛人,毕业台大哲学博士,现为辅仁大学哲学教授,这本于1991年出版并以一位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马来西亚)、土地、社会、文化等问题提出关怀的看法。他就“历史意识"指的是社会每一个成员对彼此共有的“生活世界"(Life-world)或“处境"(Situation)的一种史的了觧(Historical
understanding)。(页9)
28年前看过的书,今天重温再看时,仍然发现马来西亚面对的种族、文化、政治的问题似乎没有很大的改变,真让人唏嘘。
这本书的前面部分是谈及“历史意识”、“忧患意识”,但在下对于最后一部分有关“乡土观"文字颇有兴趣,就如当年翻阅时也以这部分为重点。
庆豹指称“乡土"之所以为“乡土",就是这块土地是属于我们的,是我们有份的;所以,我们固然是移入这块土地,但这块土地的拥有权与享有权是大家共有的,大家皆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英文称“乡土"为Home Land,“土地"与“家"是接合的。“乡"是指家乡或人民,“土"乃是指土地与自然资源。(页139)
第一代移民的中国人,到今天第三、第四或更多代的马来西亚人,中国不过是只有民族血縁之关系而已,所以庆豹指出前首相马合迪等马来领袖都以为马来族才是这块土地绝对的主人翁是错误的说法。
“乡土观"产生“归属、认同、定位”三重意义——以“定位”确立一人之所属,指明该人在何方,“归属"使人清楚自己在何一群体或地域中;“认同”使之产生关怀,以更落实乡土概念之原意。(144)
他引用德文“历史"字眼说明:Historie(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以客覌、独立的态度去发掘那真正发生的事)、 Geschichte(则指透过对过去事件研究的发掘,促使我们对此作出决定。那就是说过去的史料与我们的“历史性"的(historisch)关系,但过去经验的发生与我们就存在性意识上的关连正是“历史性"(geschichtlich)的。(页166)
在最后一篇“历史参与的神学覌",他指出上帝是历史中参与的上帝,祂就是在空间中彰显祂的上帝,更甚的是,祂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土地”中对人说话的上帝。那就是藉着耶稣基督的降生——神圣的参与。耶稣以祂原与上帝同等的位格,闯入了我们的时间与空间之中,祂深爱这片土地,接纳这片土地,参与这片地。上帝尤其是一位历史的上帝,祂的指头牵引着历史的路向,因着祂的参与而使历史之中有意义(meaning `in’history)。
“我们海外的基督徒的乡土是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这块土地是我们在信仰一位历史参与的上帝时,作出适当的行动回应的场域。这块土地与我们的关系是历史的、情感的和血縁的。"因此曾庆豹认为基督徒若认为上帝不单只是私生活的上帝,还是一个在公共佽域有着神圣干预的历史参与的上帝,那么也就更应该去反省政治、社会与文化的问题,不只给予回应,甚至是批判。(页184)
“历史参与的上帝从来未中断祂对历史的参与,面对一个变化奇速的时代,上帝今天仍然做工。我们需要历史参与的上帝的神圣干预,我们更需要一群实践历史参与的信仰者。"
不过,马来西亚建国57年来,因为种族、文化、语言等複杂问题所致,强势民族覇凌其他弱小民族,每每称别人是“外来者"的幼稚指责,是很令人心寒。“我们爱这块土地,这块土地是有着我们所爱的人。大地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同是大地的儿女"。
(1992年10月2日台大三年级陈允中赠书,2020年11月20日重阅完)
梦里书阁(249)
《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
作者:[美]段义孚(Yi-Fu Tuan)
译者:王志标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日期:2017年2月(原著1977年出版)
页数:225
价格: 58.00(人民币)
(阅读的是影印本)
由于想要《从地理角度看砂拉越卫理公会扩散概况》而找到了段义孚的书,他是国际知名华裔地理学家,并以人文地理研究为其主要特色。从砂文协的蔡增聪处借阅并影印一本。
本书关注的中心是“空间(Space)和地方(Place)”,而分析的方法是经验式的解析空间与地方的关系,它们各自的概念和价值,它们与动物、个人和民族的关系。
他指出“经验的感知依赖于视覚、噢覚、味覚、听覚、触覚、动覚等身体感官系统。而空间感的建立主要依靠视覚、触覚和动覚。”书中第二章就感官经过大脑反思,实现了具体现实性。
“地方意味着安全,而空间意味着自由。我们都希望既有安全,又有自由。没有什么地方能够与家相提并论。”……空间和地方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习以为常。然而,当我们思考它们的时候,它们可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并且可能产生我们从未想过要问的问题。我们在留恋其中的一个的同时渴求着另一个。
第三章提及一个人的身体是一种独特空间坐标。宽敞和拥挤则是空间赋予人类的最为密切的感受。当人们掌握空间能力,并逐渐熟悉一个环境时,地方感就油然而生。
空间与时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空间存在于某一时间之中。同时,时间又存在于某一空间之中。时空转换不仅是一个空间命题,而且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命题。空间和地方是不同的。
时间对地方的一种独特影响在于人们对过去的留恋。
作者指出“故乡是一个亲切的地方。它可能平淡无奇,缺乏历史魅力,我们却讨厌外乡人对它的批评。它的丑陋不要紧。(页118)
“家和平凡的生活让人感到很真实。"
“真实是我们熟悉的日常事务,犹如呼吸一样不足以引人注目。真实涉及我们的整个存在、我们所有的感覚。(页119)
“几乎每个地方的人都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故乡是世界的中心……家是宇宙结构的焦点……却是以人类非以地方为中心的,它会随着人类自身的迁徏而改变。"(页123)
“土地被视为母亲,它哺育了一方人民。地方是一个存放美好回忆和辉煌成就的档案馆,这些美好回忆和辉煌成就激励着当代人奋发有为。地方是永恒的,因此可以使人们安心,使他们看到自身的脆弱性,到处可见的机会和变化。"作者进一步称纽西兰的毛利人“对于土地本身极为尊重,对于其祖先的魂灵有着特别强烈的爱,这种情感绝不是仅仅与土地的肥沃性和为他提供食物来源的直接价值有关。这片土地是他的祖先生活、战斗和埋葬的地方,因此他对这片土地曾经怀着最深切的感情……这是我的土地,是从我的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土地。"(页127)
德语Heimat就是“故乡"的意思:“故乡首先是地球母亲,她生产了我们的民族和种族,她是神圣的土地,她全盘接受了上帝的云朵、太阳和暴风雨,以便它们能够整合其神秘力量提供搁在我们餐桌上的面包和酒,并赋予我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力量……故乡是风景。故乡是我们已经体验过的风景。这意味它曾经被人被人争抢过,曾经受过威胁,并与家族的历史、城镇的历史和村庄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是传说和童话故事的故乡。不仅如此,由于祖先挥洒的汗水我们的故乡成为富饶的土地。……我们的父辈为了这个故乡而死。(页128)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情感。它的力量在不同文化中和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联系越多,情感纽带就越紧密。……它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位于诸神降临人间时首先立足的地方。"(页130)
“一个城市不会仅仅因为它已经在同一个地方屹立了很长时间就成为历史名城。如果在历史书中,纪念物上、戏剧作品中、被认可为传统的组成部分的庄严欢快的节日里没有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那么这些事件就不会对现实产生影响。一座古老的城市储备了丰富的事实资料,世世代代的市民可以利用这些资料维持和重建他们的地方形象。"(页144)
作者在最后提出地理学的空间和地方的熟悉性,但或者试图理解存在于世间实际上的意义。“本书的终极抱负与人文事业的推动力具有相同之处,即增加人们意识到的责任。(页167)
咱们在此时此刻,对于所处的空间与时间,不是偶然的,所面对的人文事物需要有多一份的责任感。想到刚看到的另一本书引述法国神父高萨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 1655-1751)的《此刻的神圣》:每时每刻——就是这个时刻——都是一种神圣、上帝得以祝福我的唯一地点便是我此时所在之地,因为那是我存在的唯一地方。(杨腓力编,《文字的力量》,页35-38)
(2020年8月7日阅读,9月8日阅毕、11月18日随笔)
夢裡書閣(248)
《聖經生態學:重探人與萬物的關係》
(Bible and Ecology:
Rediscovering the Community of Creation)
作者:包衡(Richard Bauckham)
譯者:柯美玲
出版:[台]校園書房出版社
日期:2020年6月
頁數:300
價格: NT$450(校園贈書)
這本書告訢讀者“人不過是萬物的一分子”。
聖經舊約創世記1章28節,“人類要“治理”和“遍滿”的是同一塊地,但人類要像上帝一樣管理其他受造物,重點並不在於使用,而是看顧”。(頁23)人類要成為生態好管家,需要先體會自己乃是受造群體中的一員,人與其他受造物都共同擁有一個地球。
作者包衡指出,所謂的“社群”(Community)這個字,有時被用來描述人類與大自然互聯的生態系統。人類與自然界包括土壤、水、植物、動物之間是互賴關係,大家都是土地社群的一分子。一切受造物的存在都是為了上帝,這是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不是以人類為中心。
“ 人濫用土地,因為認為土地是屬於我們的物品。若能反過來將土地視為一個的社群,我們隸屬於這個社群,就是本著受與尊重來使用土地。
土地倫理將智人的角色,從原本的土地社群的征服者,轉變成社群的一般成員和公民。這意味著人類須尊重其他成員,也必須尊重整個社群。”(頁110-111)
上帝創造萬有,供應萬有,豐富萬有,萬有是共生、共存、共享的。
人本質上是用地球上塵土造的,全然倚賴地球上的一切物質環境,也與地球上其他有形有體的生命,以多樣、複雜的方式互相連結。道成肉身的耶穌不只和我們同為人類,也是受造界的一部分,受造社群的一分子。聖靈則是上帝永遠的生命,來自於神,要賜生命給世人,道“成肉身”,成了會朽壞的天然人,和所有生物一樣,為要將上帝的生命賜給所有的肉身。受造物被帶入上帝的生命之後才得到完全。(頁207-208)
耶穌平靜風浪的故事(可四35-41)說明上帝作王掌權的範圍含蓋整個受造界,同時提醒我們,控制大自然是上帝的工作,人類只能用受造物的身分參與,心態上是依靠上帝而非自己當上帝。這個世界是上帝創造的,這就是大自然的界線,必須受到尊重。人類應該平息心裡的貪婪,承認我們是受造社群的一分子。(頁215-216)
作者在總結時用老約翰在啟示録21章1節“一個新天新地”與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章17節對新受造界的描述非常相似:“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都成了新的。”(思高聖經)當有人成了基督徒,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林後5章19節“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這裡的世人(kosmos)不只是人類,也是整個受造物。新受造物是整個受造界終末的更新,那是一種徹底的改變,不是取代。新受造界不會再受死亡和無常轄制,反而有上帝永遠的生命。
新受造界的生命就是耶穌基督復活的生命,一切受造界都能擁有永恆的生命。我們與上帝、與整個受造界和好,互為夥伴。今天教會的和好的職分,當然也是與基督和好,最終在基督裡與萬有和好——能讓我們在黑暗中懷抱希望。(頁221-225)
(2020年7月28日閱讀、2020年9月8日閱畢)
梦里书阁(247)
《瘟疫有蓝天》
作者:张文亮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20年5月
页数:168
价格:NT160
“病毒的体积很小,却有极大的威力。世界的思维,是要大才有威力,大国才能恐吓小国,大党并吞小党等。哪知病毒的小,可以瘫痪世界的大。"作者张文亮是台湾大学刚退休的教授,他是在这次世界级的疫情中在脸书上为学生及读者解答“从公共卫生史与圣经谈起的各种有关疫情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隔离14天丶为什么需要成立国家防疫指挥中心及疫情公告?为什么洗手及戴口罩就能减少病毒的传染?
疫情期间看过两本有关瘟疫的书,但这本深入浅出,把疫情看的一目了然,知己知彼。张文亮指出任何事情发生都有前因后果,并且提出事实上,瘟疫的存在是有其正面的意义:
“显示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的享受是短暂的,人能抓住的不会久,人可夸口的不会多。"
“证明无论人类的医学多先进丶医检多准确丶药物多有效,在病毒前,人类还是不易得保护。"
“瘟疫是警告,世界丶政治丶财富丶科学丶健康可能只是泡沫。"
“瘟疫表明人的荒谬。"
“疫疫的来临,证明人的聪明到了极致,还是不聪明,失去了永生的荣光。"(页87-89)
他进一步说小小病毒提醒人:
第一:人短暂的一生,要趁早悔改归向主。
第二:我们的存活,在乎上帝的保守。
第三:不要自大,认为没有上帝。
小小的病毒,在告诉人,有上帝。(页113)
张教授也指出许多灾难,不是上帝直接出手,而是人类在过度发展时,越过上帝已设的安全界限。或是人类太自夸,聪明反被聪明误;或是人炔太自傲,往某方面集中发展,而忽视其他的事;或是人类太自信,以为所盖的不会倒,结果就倒了。(页140)
不过,张教授确信,瘟疫里,每一天依然是属上帝的日子。我们或死或活都是主的人。
在下对于书中他引用了李斯特(Joseph Lister)医生:“权力的殿堂,经常明光照耀,因为不想给人看到,权力底下,没有稳定的脚。"(页82)联想到在疫情期间,我国发生了政坛的混乱事件,包括政权易手组后门政府,又有沙巴的青蛙跳等事件。当然,每天上演的还有网络诈骗丶欺哄人丶伤害人丶践踏人等,就如张教授所讲的瘟疫只影响了外在的健康,其实瘟疫在显示,人更严重的病灶在生命里头。我们顾念看的见的,也要顾念看不见的。(2020年9月11日)
梦里书阁(245、246)
《人生有千万个起跑点》、《梦幻的军团》
作者:戴晨志、孟剑明
出版:海滨出版(马)有限公司、西安出版社
日期:2013、2005
页数:183、129
价格:刘伯举贈送、120元人民幣
戴承志的书有看过几本,因为容易看,用的各地实际的例子也激励人心,何況他标榜是一本触动人心、让你开怀大笑的幽默励志书。偶而翻阅这类的书是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提醒咱们虽然站在不同的起跑点,但只要每天学习、每天进步,就可以享受“天天超越自己、逐渐迈向成功"的喜乐呀!
但这篇书对在下留下印象的是一篇“不向命运低头,要麻雀变凤凰”的文章(页48-53),讲到西安兵马俑被发现的事件,发现人是当地农民杨志发兄弟。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大陆,先到西安参观兵马俑,也会见了发现者杨志发,並要求他签名留念。结果沒念过书也不会写字的杨志发在签名本子上,画了三个小圆圈。
后来,陝西省长安排知名书法家来教杨志发写字,只写自己的姓名,同时委任他为兵马俑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月薪8千元,如果每个月坐在馆內10天,并为游客签名,还可以多领好几千元的津贴。
在下想到2008年4月2日也有机会到西安参观兵马俑,并且买了一本介绍兵马俑的《梦幻的军团》一书,看到有人为书在签名,自然也排队等签名。事后想拍一张他的相片,不过他不要人拍他,用鴨舌帽遮脸,因此怀疑是不是杨志发本人,而且看其签的名字,也不像是杨志发,好像是杨培春这个名字?
无论如何,在下找出12年前买的书再重新浏覽有关兵马俑的发掘过程,及重溫及了解秦始皇帝陵与墓葬的种种。该地陵园坐落在西安以东35公里的骊山,是一块风水宝地。秦始皇帝陵前后修了38年,最多时的工人数达72万人。讽刺的是怕死的秦始皇寿命僅50岁,秦王朝也只存在15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推出“车同轨"、“书同文"的辉煌朝代,却是专制的中央集权时代,为了统一思想文化,他在全国采取“焚书坑儒"的行动。他还命令在全国修筑驰道,方便出巡;为了保卫北方领土而把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撉接起来,共一万多里,号称“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了显示帝王的权势,按照自己生前的享受设计地下的陪葬以供灵魂享用——在挖掘当中已有数以万计的物品出土,单单不同兵马俑都有8 千件。陪葬的亲人及修墓人更是数以千计。虽说它反映了古伐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不过活在秦代的人真是快活又幸福的群众吗?看完让人置疑以1990年代后以強势姿态重现国际舞台,以基设、经济、网络自成一国并延伸世界各地,人民生活是空前的美好,然而,中国今天走出了兵马俑的时代了吗?
梦里书阁(244)
《“敏感词”
Side A:我的二0一一 Side B:三重门》
作者:韩寒
出版:[台] 新经典文化
日期:2012年3月5日
页数:Side A 107面,Side B
260面
价格: 340(新台币)
在还没有看韩寒的书前先看到两本书的作者提到他:
一丶曾任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曾是在下10多年前追看的媒体偶像,在她的《不分东西》一书看到介绍“韩寒:一个公民的标本”(页220-229),认为没有公民的社会,又如何有一个公民社会?能讲真话,愿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韩寒所做的,是在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同时,她形容韩寒是一位重是非的不沉默的少数。
二丶许知远也曾是在下追看亚洲周刊的时评专栏的偶像,在他《时代的稻草人》一书竟然有两篇提及韩寒的,“庸众的胜利"(页202-206)和“错位的争辩"(207-211)。他形容韩寒机智的嘲讽式的挑衅姿态——一个总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韩寒曾被称为“叛逆小子”丶网红丶中国輰销作家等。这本书,是两本不同体栽的书(右翻Side A直排博客上的杂文,左翻Side
B横排的刚出道时小说《三重门》(十周年纪念版)集合成一本《敏感词》的书。从书名就可以知道对中国是“敏感词"的书,封面设计采用韩寒于2010年10月8日凌晨就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在博客发布的一篇文章:“”,这篇只有引号的文章,引来了百万人次点阅。其实,他的博客文章至今超过五亿人次点击率,平均每4篇文章就有1篇被删的,他因此被形容为全球注目的中国青年代言人,本身就是一个敏感词。
台湾新经典文化出版社把他的文章,一字不删的印刷出来。除了凸显韩寒写作的特殊环境,也以此书名称向韩寒以创意和幽默,坚持为敏感词找出创作空间的努力致意。
在下对韩寒名字早己闻之,但没有真正去阅读其文字,一直到前一两年看到大众书展有韩寒的书便宜卖,而买了看起来还很新的书,包括《敏感词》及可爱的《洪水猛兽》等。不过,在下先从Side B的《三重门》看起,是他17岁离校后写的学生哥对生活及上课丶恋爱等的内容,也写出尖酸讽刺教育的故事似乎对于咱们六旬老翁引不起兴趣,只是上厠所“尿余便后"的休闲读物。不过那时韩寒还上电视,成为中国新一代青年反叛代言人,称之为“韩寒热”。
从Side A看到韩寒的时评,才看出味道来,被刺激到,比如他公开声讨中国大企业百度,指对方违法收存创作的着作权问题,导致百度展开清查侵权;此外也收集了他的三篇被删除的博文:〈谈革命〉丶〈说民主〉丶〈要自由〉,这几篇很有看头,批西方的民主自由也批中国式的改革与革命,看到在一个高压的社会底下,年轻人胆敢捋虎须,真让人为他捏一把冷汗。想到在新马华社对中国的情结,整天所收到的资讯都以眨底西方为能事,许多舆论是一面倒的与龙起舞,没有独立的思考。但看到韩寒的评论,给人刮目相看,中国不是民生发展超越全球而有希望,而是他敢以文字游走法律隙缝中对民主自由的批判,不为党国背书而看到希望的。
2020年是韩寒出道后20年,这本书是他出道至10年的文字,因此想知道他的最近10年情况,去网络搜索一下。这位曾是职业赛车手又登上美囯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还曾办过杂志丶开了餐厅(后关闭)丶成为导演拍了电影丶闹绯闻丶不再写博客了。人有了知名度,成为网红,有了钱,在现实中的生活及坚持与过去有了差异。韩寒热已消退,不再是网民吹棒的英雄了?!有点可惜。
(2020年9月6日阅毕)
梦里书阁(243)
《上帝恩典的留聲機:講道王子司布真》
作者:張文亮
出版:[台]校園書房
日期:2019年7月
页数:597
价格:台幣500
“那是英国最強大富裕的时候,
英国国旗插在世界各处的土地上,
那是福音最荒涼的时候,
富裕帶来驕傲与悖逆。
但是在许多偏僻的角落,乏人注意的所在,
人心仍然渴慕听到上帝的真理。”
司布真(1834年-1892年)说:真理的传讲,像蟋蟀活蹦,像牛奶滋养,像脫殼的麥穗,使听众的心灵強壯……有人要求讲道要像世俗的演讲般有趣,才能吸引人来到教会。不!讲道不在追求趣味,但也不要使听众覚得无聊。(页86)
这位以讲道著稱及影响英国无数人心的司布真,16岁时于1850年一个寒冷夜晚,经过英国Colchester的Artillery街原为卫理公会教堂而进去躲避风雪。当时听到一位执事臨时上台,代替一位未能及时赶来的牧师,用以赛亚45章22节讲道。司布真称“讲员讲话含糊,咬字不清,沒受过什么教育,不曾读什么书”,但用这节经文对坐在最后一排的司布真说“你要仰望基督,单单仰望基督,看哪,仰望基督,祂是你惟一的拯救。”(页53)司布真就这样被感动信主了。
司布真其实身体一直不太健康,沒上过大学,只因对真理忠心,对福音迫切,有愿意服事上帝的心志,上帝透过他,翻转世代。他讲道每每吸引数以千、万计的会众前来聆听,不愧为讲道王子。
司布真其实是一位很受伤的人,曾遭受打擊的人,尤其在伦敦都市会幕教堂牧会时,1857年为了找更大场所而租借市政府音乐厅,可以容纳万人以上。结果才开始讲道就传出失火事件,有人被踩死。他因而被指责,这是他一生中受到最严重打擊,导致他几乎放弃事奉的想法,並有很长一段时间,均以淚水浇灌讲台。
司布真会讲也会写,认为“写作是提供滋养灵性的文字,来自上帝面前的仰望。写作不是为了文学创作,是长期的阅读与对人的关怀。文字的事奉是將稿纸当成恩典的田地,写作的笔是田地上的垅沟,圣灵的感动成为垅沟的水,滋润田地。愿所作的蒙主祝福,使出版品能到需要者的手中。"(页76)
这本书是司布真生平及部分讲章的记录,虽然5百多面的书,不过读起来,扣人心弦,內容精彩,使人爱不释手,肯定让读者欲罷不能,一直要读完它为止的沖动。有兴趣者可以向诗巫福音书局查询。
(2020年4月26日阅读,2020年7月22日阅毕,2020年9月8日隨笔)
梦里书阁(242)
《Where is Pastor Raymond KOH》
作者:Stephen Ng & Lee Hwa Beng
出版:[马]Semai Maju Sdn
Bhd
日期:2019年
页数:182
价格: RM35
Rev. Raymond KOH Keng Joo中文译名是许景裕牧师,是一位关怀社会边縁及弱势群体的牧者,这与出身及成长有关。他于1954年11月2日于柔佛的查娃(Kpg
Jawa)出生,排行第四,共有9个兄弟姐妹。他们是唯一在这个马来甘榜的华人家庭。初中后他报读职业学校学习机械,毕业后跟随朋友去新加坡的裕廊一家工厂当机械员。一次被邀请参加一个叫“老鹰"的基督徒乐队的表演,然后传道人呼召,他就决定把生命交托给基督。渐渐地参与教主日学及弹吉打。由于喜欢音乐,在22
岁时他学会作曲,并随着年日的增长,持续不断地作曲写新歌。
1977年,23岁的景裕以机械师身分参加流动行动(OM)的Douglas福音船四年海上生涯,并遇见了同样在船上短宣的刘秀玉姐妹。1983年他们拉理天窗。1980年代后,景裕在有了两个儿女之后,前往纽西兰念了三年半的神学,毕业后感到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服事。先牧会了13年,后来参与社区服务,成立了Harapan Komuniti,还设立了一个阅览室Insparasi开补习班等,尤其对贫弱的群体给予各方面的援助。
随着活动的增多,景裕牧师租借了Damansara Utama 卫理公会的一个“梦厅”(Dream
Hall)为其社区服务中心。2011年8月3日为筹款及感激支持者而在该厅主持感恩晚宴,出席人数约150-200之间。当晚15位雪兰莪回教理事会(JAIS)成员在20名警员隌同下,前来调查,因为有人投诉该中心有意同化(proselytizing)回教徒的。这种没有调查令之下突击,似乎为景裕牧师7年后的失踪埋下了导火线(?)。
2017年2月13日早上10.30-10.45在吉隆坡的八打粦再也光天化日下,被15名看来训练有素的黑衣人在45秒内把许景裕牧师从自己的车强掳上一辆四驱车,绝尘而去,从此彷佛从中间消失。虽然报警及各方面调查,都音讯全无。事发后249天,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SUHAKAM)于2017年10月19日至2019年4月3日召开公开咨询调查会,结论就是整个事件与警方的政治部(Special
Branch)人员有关连,不过当局加以否认。这本书就把事发的过程加以记录,虽然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许景裕也失踪了3年半,希望文字呈现可以提醒人们:“世界是危险的,不是因为人们作恶,而是因为很多好人没有任何行动。"(The world
is a dangerous place, not because of people who do evil but because of good
people who look on and do nothing about it).
许景裕牧师到底在哪里?
这本书RM35,收入也是支持许景裕信托基金以支持家属的福利,看完了书,对马来西亚的法治丶警务很是让人灰心,种族丶宗教的冲突日益尖锐,咱们应该如何放眼未来呢?新冠疫情期间,政治斗争,政治人物排队上法庭,我国的前景在2020年还真让人不乐观!
书中也收录了因为景裕失踪而在全国各地举行的特別祷告会,包括砂拉越各地的出席祷告会的情況。
(2020年7月17日阅读,7月21日阅毕,8月12日随笔)
梦里书阁(241)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in Sarawak, Malaysia:
Life Stories》
作者:Ting Su Hie
出版:[马]UNIMAS
日期:2018年
页数:170
价格: RM34.10
这本书是诗巫出生,目前在古晋的马砂拉越大学(UNIMAS)讲师的陈淑惠博士(Ting
Su Hie)撰写的一本有关砂拉越11位家族事业的故事,除了几位是较出名的,有一半则是没有那么知名人物,却也是成功的商人比如民都鲁潮州籍的沈瑞裕家族丶诗巫福州籍的杨荣辉自买木炭至船业丶娱乐界的王长福及以保险丶超市起家Everrise的雷州籍的谢姓家族等。
这些家族事业都因为创始人的信誉丶纪律丶勤俭及克苦耐劳的精神,再把这些传统价值观传承至下一代,当然他们也经历了种种困难才有今天。不过,有几家面临后继无人的挑战。
在咱们的社会中类似的家族奋斗例子是很多的,可能需要更多人去撰写,因为这就是百年来,南来及落地生根的华族生活经历,更是地方的宝贵史料。
这本书是很有参阅价值的,但在下鸡蛋里挑骨头,找出一些地方上的传统地名及译名在前后章未能统一,可能是作者的疏忽。如:
页75,讲到大强公司的创立日1957年8月31日指是马来西亚独立日(The
Independence Day of Malaysia)。今天这个国家独立日人人都明白是1963年9月16日,前面是“The
Independence Day of Federation of Malaya")吧!不过,831的国庆日印象,是我国人民在过去60年来都被如此“伪"教导就是了。
页89-90,讲到裕昌创始人于11917年出生,然后说他与黄乃裳一同前来居住在新珠山。事实上,黄乃裳是于1901年前来诗巫的,日期有点不符。
页89及页103,讲到两位创始在中国出生地闽清,前者译音Ming Chiang后者则翻译为Minqing。一种是福州话拼音一种是华语拼音,这倒无所谓,若能统一译名也无可厚非,但不同篇章不同译名,对于不熟悉福州十邑者就有点混淆,以为是两个地方呢!
页104,讲到刘会干小时候父母在丹章公集割树胶,后来又在木桂兰拥有胶园,不过文中作者提及Bukit
Lang, further inland from Tanjong Kunyit. 事实上,木桂兰有官方的名字Bukit
Lan,而其位置是丹章公集隔条拉让江的对面岸,不是在后山吧!
页115,其中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的英文名称为“the
World Foochow Ten Districts Association"。但实际上注册的官方名称为“the
World Federation of Fuzhou Association"。
过去20多年来,在下对于福州垦场有所涉猎,也画了各村落地图,所以对于地名及地点有点认识。
看作者在书后的参考书籍17本书及网络资料,皆以英文文章及资料为主,但若撰写本地华人家族资料,没有参阅本地出版的华文书籍或资料,那显然是美中不足。据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统计,过去百年来砂拉越华文出版物超过千种,单单诗巫的出版就超过300种的,其中不乏硕士丶博士等国内外的学术论着。
以上在下的吹毛求疵,并不影响书内的家族事业的精彩故事,而且对于整本书的呈现更是无伤大雅的。期盼更多本地学者撰写发掘更多本土论述!
(2020年6月26日徐孝申赠送,2020年7月24日阅毕)
梦里书阁(240)
《蚂蚁的生活》
作者:摩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sterlinck)
译者:黄瑾瑜
出版:[台]普天出版社
日期:2003年9月10日
页数:233
价格:新台币220
“啊!有蚂蚁,快拿Ridsect来喷!”
大部分的人不管看到大小的蚂蚁就如临大敌,很快就成为脚下的牺牲品。日前,看了这本《蚂蚁的生活》才对这种小昆虫有了另一种的看法。
书的封面底下有个个小标题:“人类命运的极致缩影"。
“生命的神秘没有大小之分,从不同的观点而言,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蚂蚁巢,其实正是人类命运的缩影。"(页21) 作者指出,蚁类的发展由狩猎到畜牧丶到农业,就如孔德(Augutus Conte)所说的人类史三阶段:征服丶防御丶生产。(页31)
原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蚂蚁不存好感,对于这小生物的认知也仅在于大丶小之分,然后仅悉得“阵蚁"丶“红毛蚁"的名称。作者在书中称蚂蚁是属于膜翅目丶针刺类的昆虫,上栖生活,至今发现了6千种蚂蚁(原书于1936年出版,中文版于2003年出版已知的1万多种,今天百度百科指出有11,700种),各自有不同的性质与习惯。根据蚂蚁权威廉惠勒(William Morton Wheeler)列出的八个基本类群,其中除了家蚁亚科(Myrmicinae)与山蚁亚科(Formicinae)是栖息整个地球,其他都是栖息于热带或亚热带。一般认为山蚁亚科(Formicinae)是所有蚁科的共同祖先。(页26)
蚂蚁社会的成员,首先是蚁后(负责产卵丶寿命长达12年的雌蚁)丶接着是无数的工蚁(寿命3-4年,没有雌雄之别)丶然后是数百只雄蚁(寿命约5-6星期)。蚂蚁与白蚁及蜜蜂的不同,就是不只有一位女王,而是每个蚁巢或称为蚂蚁共和国中,可能有2-3只蚁后,甚至有的大蚁穴多达15只蚁后呢!(页32)
谈到蚁后的婚配,每一只雌蚁有5-6只雄蚁丈夫,它们会随着雌蚁飞到空中,一个接一个交配,交配一结束,雄蚁会掉落到地面,几个小时后就死了。(看来蚂蚁世界的男生牺牲太大了吧?!)交尾后,雌蚁也会落在地面上,躲在草地里,找一个家,卸下四片翅膀,就像婚礼后脱的的新娘衣一样,并以翅膀清洗胸部,开始挖掘地面,关进地下室,要建设新的聚落。想要成为众人母亲的蚂蚁,潜入土中,关进狭窄的牢狱里五丶六个月,粮食就只有它身体里面的东西,如储存在社会胃中少许的甘露,它自己的肌肉丶脱落了的翅膀等。最终它还需要把一卵里面出现幼虫吃掉,补充体力,然后再生三丶四个卵。于是一面杀婴丶一面分娩,分娩后又杀婴,前进三步,后退两步。惨痛的悲剧甚至会持续一整年。(页63-65)
作者指出蚁巢有如人的身体,组成约有60兆的细胞一样,不是密集的一块,而是分散的丶散乱的,每一个都呈现出独立的外观,只是每一个都服从中心的同一个法则。(页33)比如一只蚂蚁,就好像人的身体感到饥饿或口渴的时候,全身的细胞会产生一种类似的现象,并且可以向对外界工作的细胞下令,让它们采取必要的手段,满足全体的饥渴,等这些细胞满足之后,就会再度下令,停止这项工作。这是一个集团性的存在,一个社会性细胞的聚落,但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在这个有机生活中,极端复杂的活动,是由谁下令丶统治丶整合丶协调呢?(页35)
在蚂蚁的国度中,值得称颂丶和谐的伟大神秘,拥有的并不是人类所想的那种复杂的机械主义,而是蚂蚁们彼此的爱。作者重申,蚂蚁的政府比人类可能实现的任何一个政府都还优秀。(页44)
蚂蚁天生就是绕着圆心转的。蚂蚁的行动,就好像拥有罗盘,使它们绝对可弄清楚旅行的方向,也好像拥有计步器,可以不断指示出,途中几个地点该走的距离。(页141)蚂蚁的归巢能力,是依据探测的去路,不是根据视覚丶触覚或嗅覚的记忆。(页137)
在蚂蚁世界里,配合种族丶天性丶能力丶或是服从中心的知性命令,分别成为探险家丶侦探丶牧人丶供给者丶园艺家丶真菌栽培家丶收割者丶水泥匠丶石匠丶手工艺师傅丶蓄储藏库丶战士丶奶妈丶家务管理者……等。作者指出还有看门蚁丶编织蚁丶农业蚁丶开拓者丶樵夫及消防蚁等,它们真是各尽其职,很有体系的方式又很冷静进行各自的工作,正确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专心工作。(页183-184)
在最后的尾声篇章里,作者指出蚂蚁世界就是人类世界的缩影。但在蚂蚁世界中,幸福是最积极丶主动的东西,而人类世界的幸福则是消极而被动的东西,只能借由缺少痛苦来感受到幸福。
他提及:蚂蚁坚固的外皮及纤维状的内脏是非常完整的,使它们具有极为宝贵的健康生命。蚂蚁不知道重力,可以在垂直面上行走;蚂蚁也不知道什么是疾病,无论是断食70-106天或沉在水里8天,有一半会复活过来呢!
“与蚂蚁不同,从肉体条件上来看,人类是非利他主义者。我们期望的不是整体的不死性,而是个体的不死性。"(页224-225)
蚂蚁回到蚁巢的家,没有任何东西会令它害怕,因为它回到和平丶富裕丶完美同胞爱的家里。在正常状态中,没有蚂蚁会吵架或爆发情绪。蚂蚁只有让周围得到幸福,自己才能得到幸福,除了尽义务的喜乐之外,它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喜悦。它们是利他主义的实践者,蚂蚁了解的爱,不局限在蚁蚂自己,也对无数它的同胞无限开放丶扩大丶增加。蚂蚁是活在幸福之中,因为蚂蚁活在自己周围的同类之内,一切都是在它体内,都是为了它而生,同样的,它也在全部的蚂蚁之内,为了全部的蚂蚁而生。
圣经箴言书提及有关蚂蚁的经文:“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丶没有官长,没有君王。"(箴言6章6-7节)
蚂蚁是无力之辈,却在夏天预备粮食。(箴言30章25节)
这本书让读者对蚂蚁另眼相看,在这个地球上,蚂蚁是最高贵丶最慈悲丶最寛容,也最具有奉献精神的生物。
(2020年7月8日阅毕,8月4日写完阅读报告)
梦里书阁(239)
《天启的雷声》
作者:毕德生
译者:屈贝琴丶黄淑惠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17年3月
页数:258
价格: NT360.00
我们是活在“中间地带"的“中间人"。
——我们相信上帝是万物之源,也相信祂是最后的审判者,祂是起初祂是终末。我们今天活在起初与终末的中间地带,起初过了,终末尚未来到;因此的我们应该好好地活出“中间人"的生命,利用人生印证福音真理!
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人生理念。基督徒相信终末有新天新地在等待,但活在中间地带的我们,有失望丶冲突丶荒谬,与令人困惑的吊诡——各与期待恰好相反。这中间存在着许多失望。毕德生提醒基督徒不是天天“活在如日中天的人,而是在新的一天的黎明时分,日与夜,过去与未来,相互交替,扭打搏斗着。"(页19)
每逢遇到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尤其当下的新冠肺炎成为全球性的疫情时,很多人会思考到人类未来及生死的问题。圣经《启示录》是二千年前由使徒约翰在土耳其西部岸外的拔摩(Patmos)岛上得到上帝的启示写下的圣经最后一卷书:“最后之言",提醒历代的人要关注“那必要快成的事"。其中记有揭七印的异象,揭露上帝的心意:白马基督丶红马战争丶黑马饥荒丶灰马瘟疫。“谁能站得住呢,有基督的受印者也"。《启示录》指出邪恶是有局限的。(页108)
书中提及:从基督到天家,再到战胜罪恶权势的惟一之道,乃是透过教会。而且不止一所教会,而是七所教会。七所教会代表众教会,离了基督,便无教会。众教会如拼图,自基督领受位分,没有一所教会能展现基督的全貌。耶稣基督是启示丶救恩丶敬拜的核心,透过教会来完成时代的使命。由人组成的教会,不必理想化之,遇见人的问题,应先检视自己,信仰生活是以人群为脉络。(页60-63)
毕德生告诉我们,《启示录》不是一卷高深莫测的预言书,也不是带来恐惧与不安的末世判决,而是上帝对教会的慈言爱语。对於末世里的种种疑难,基督用祂自己荣耀的生命作为答案,也要我们成为见证,在严冬般困顿的时代里,仍能燃起信心的热火,热切等候主再来的春天。
《启示录》所揭示的以基督为中心的深广救赎,正是我们最需要的解药。本书深描出《启示录》的深意与力量,使我们重新恢复对於恩典的感受,同时看见并回应上帝在我们当中的行动!
“羔羊带来的政治,取了我们的平凡而基本顺服要素(例如敬拜中献上赞美丶聆听宣讲的道丶操练圣洁生活),将这些发展到登峰造极丶存在永恒。羔羊的政治,显明了基督徒日常信仰最平凡的细节,其实是主导宇宙剧码的重要因素,藉此保护我们不致狂妄自大,也带领我们长大成熟,成为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让我们面对摆在前面的每一天,可以在平凡的日子过圣洁的生活。(页162)
在最后一章,毕德生用时间(Chronos)及时机(Kairos)两个字来说明,如果人生由Chronos主导,用钟表丶月历来计算,未来就会成为焦虑的来源,不满现状丶抱怨连连,榨乾现今的力量。不过,人生若由Kairos来支配,人们激昂地坠入爱河或决志信主,浑然忘我。这让我们理解并参与基督的再来。因为基督再来的日期无法局限在某个日期——这是个会面,基督的到来已经展开,即使尚未完成,未来成为期盼的源头,为现在注入能力。如果满脑子尽是Chronos,只知刻板的行事历,精心规划的作息,就会抗拒神的Kairos,抗拒那沛然而至出人意料的奇异恩典。(页237)
上帝是最终的答案,他是一切的一切,我们所是丶所行丶所盼望的一切,皆在他的手中。
(2020年7月1日)
梦里书阁(238)
《坚硬的稀粥》
作者:王蒙
出版:[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日期:1993年
页数:146
价格: HK$30.00
MCO期间,看了王蒙的《老子十八讲》后想要看看他的其他书,就问文化前辈,也是诗巫“书虫"老陈(锡监)有没有王蒙藏书。CMCO期间,就收到他影印的王蒙两本书,这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收录了两篇王蒙的短篇小说:《蜘蛛》与《坚硬的稀粥》。
《蜘蛛》是作者表示遇见一位求见新加坡的海外老者,带来的其乾女儿的一篇稿,从中讲述一个勾心斗角及争权夺利的故事。故事情节是有趣,一个年轻人怎么从一个低级工作至高层的经历,但感覚给人有点假的故事。
《坚硬的稀粥》是王蒙1989年去了西藏出差时,同行的女秘书每天早餐只吃稀粥丶馒头丶咸菜,拒绝西式藏式食品。西藏文化局局长开玩笑说:“汉族同志身体素质差,因为吃了太多稀粥与咸菜造成的。”这个玩笑引起了王蒙的思索:从营养学的观点看似乎没错,但正确的态度应是随着生活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而逐渐予以补充和提高的。这是与王蒙一贯的提倡建设丶提倡渐进丶反对偏激丶反对清谈的思想相一致。这就是这篇小说的题材和主题的由来。
小说讲述的是一家四代围绕着早餐的变革问题衍化出来的故事。
文章最后指出,无论如何对餐饮如何改变,最终还是不能摆脱稀饭咸菜的影响,并引述一位访客,英国的博士获得稀粥与咸菜的招待後,盛赞这是“多么扑素!多么温柔!多么舒服!多么文雅……只有古老的东方才有这样神秘的膳食”作为结语。
因此,这稀粥,被视为早已深深刻入中国人的血液骨髓里,不可谓不坚硬。
但这篇小说,被台湾杂志转载,并按语说:“此文以暗讽手法,批评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制度"。慎平以读者来信刊在《文艺报》,说出了这位编者的政治噢覚倒比某些人还灵敏得多的字句,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因其对王的小说评为带有很多的影射色彩。但文中也不能否认作者对1989年期间中国人对西方的偏好的暗讽的。
王蒙对“读者来信"加以反驳,还以民事起诉状探回公道,于1991年得到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表示不属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诉讼范围。
书后附有三篇王蒙的说明文章:“关于坚硬的稀粥的一些情况丶丶“我爱喝稀粥"及“话说这碗粥"。小说有趣,但小说背后的故事更引人兴趣,在这种国度被人指文字有影射当权者,就感担忧。难怪他于1999年来到诗巫时会无端端发笑说这里太自由了,说话没有拘束。(详参梦里书阁226 ,《老子十八讲》阅读报告。(2020年7月14日)
梦里书阁(237)
《义道:马太福音品读》
作者:孙宝玲
出版:[港] 德慧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日期:2016年
页数:295
价格: HK$118.00
(陈锡监赠书)
这是过去两年多来看完的孙宝玲博士所写的第6本的书,他的文章就如吴道宗在序言中提及:“基督教信仰不只是围墙内,也是围墙外的信仰。马太福音的经文与我们生活作了密切的联系"。(页ii-iii)
在“快乐圣诞”一文,孙提到“圣诞之所以应该庆祝,是因为那称为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的,在苦难中与我们同行。哪里有苦痛忧患,弥赛亚就在那里"。(页15)
孙的恩维都很刺激人的,如“明天,不论是晴天或阴天,都是提醒我们必须走在指向完全天父的道路上。晴天,感恩;阴天,谦卑。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勇敢丶认真丶喜乐地过,因为那总是天父带领的一天。"(页84)
对于所谓“成功基督徒",孙博士指出只有是否像基督的门徒。他称对于“动辄找名人基督徒作见证的华人信仰群体,值得思考。根据马太福音的叙述,门徒的见证不在于他是否高官丶艺人丶运动员丶成功商人丶优秀学生丶科学家丶政治家,而是他是否像样的门徒。像样,当然是指像基督模样的意思"。(页106)
“世界历史的演进,战争/和平丶犯错/道歉丶成长/衰退……按理,人应该愈趋美善。现实是每况愈下,世代邪恶。两次大战后,渴望的不是和平,是更新型丶杀伤力更致命的武器。科技进步,生产激增丶生活的要求和水平提高,废气丶污染资烫导玫地球暖化。地球村成立,却使经济更形垄断,生活更艰困丶更不公义。还有从来未停止过的族群厮杀。"(页127)
讲到“饶恕",作者引用1989年南非的曼德拉被关了27年的一句话:“当我走出闸冂,步向自由之际,我知道如果不放下苦毒和憎恨,我依然被囚在监牢里"。 “饶恕从来不是一件易事,饶恕不是律法,是生命的感悟和体认。在马太的敍述里,饶恕是体察天父的心肠。饶恕不是易路,是瞥见天父面容丶通往天国的义路。"(页195-196)
孙在本书重申,马太素描的义道,不是由计算公式的行为丶凭自我能力驾驭而筑建的,而是从感悟天父恩情丶瞥见其脸容而形成的生命。细读马太叙述的人,没有自义丶傲慢的理由──饶恕别人不是因为自己比较好,拥有的人不是因为比别人更勤劳丶付出更多。对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而言,马太的信息不单不容易听进去,甚至让人困惑丶失望甚至生气忿忿不平。
孙写此书是要从马太福音书示范了一个耶稣的跟随者如何体现他的信仰,以致关注这世界上的人丶事丶物;它展现了作者不让仅是满足於理智上对圣经的了解,更是愿意与造他的主有心灵上的相契。(2020年6月2日阅毕)
夢裡書閣(236)
《腳踏食地的智慧‧給青年農夫的信:如何打造自然健康的飲食,重建我們的農業與未來》(Letters to a Young Farmer: On Food,
Farming, and Our Future)
作者: 石倉食物農業中心
原文作者: Stone Barns Center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譯者: 蔡依舫, 林芳瑜
出版社:[台]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13日
页数:287
定價:台幣380元(陳錫監贈書)
這本書是MCO之前,由老陳贈送的,但到了行動管制令後的一個禮拜才開始翻閱。這期間,在下也開始在南山院子先是除果樹頭雜草,後與太太一起種些菜至今,欲罷不能,幾乎每天都花了兩個鐘頭,在陽光底下勞作流汗一番,成為生活方式。這當然從此書中得到不少啟示的。
“從人類文明伊始,我們就一直在務農,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事就容易了,而是代表你的職業有它的歷史、哲學、科學,以及蘊藏著日積月累的智慧。”(頁23)
本書共有36位作者扏筆,大部分就是農夫出身,Raj Patel說: “作為農夫,是農學家、經濟學家、獸醫、土壌化學家、微生物學家、基因學家和氣像學家。”(頁67)。另一位作者Mary-Howell Martens也提及“農耕是需要多樣的枝能,根本是集生物學家、機械工、會計、工程師、醫師、氣像學家、電腦科學家和人力資源專家於一身。不過大部分時候,你其實是汗流背,灰頭灰臉的藍領勞工。”(頁214)
Martens進一步說:“農耕並不是一份工作,它是一種生活方式,決定了你生活中的一切。”
“耕種就像看著好消息發生在自家後院”一文裡作者Gary Paul Nabhan提醒“除非你是因為喜歡,因為感受到這個領域的召喚,不在乎能不能達到收支平衡,否則最好不要務農。但盡管如此,你會獲得很多:在美到爆炸的清晨起床,看著各秉動物顫抖著迎接新生命,看見果樹的花苞開成的繽紛,或受貧瘠的土壌復原而再度豐饒。如果這些不是歡慶造物主顯靈的狂喜時刻,我還真不知道那算什麼。耕種就像看著好消息(Good
News)就發生在自家後院”。
Gary是聖方濟各的修士,育有150種祖傳(Heirloom,未經人工改良)的蔬菓。他在文中進一步地說:“身為農夫,你和神的距離無比親近,因為你是受邀和祂一起創造並管理這地球上一塊美麗的地方,只要投入足夠的關愛和努力,你就會發現土地有足夠的自癒能力,可以撫平創傷並產出更豐碩多樣的成果,而在過程中,你或許也被療癒了。神也會和其他行業建立合作關系,但祂不太會邀請機械工、公車司機或櫃台服務人員一起創造,至少不像祂召喚幣夫那樣親密。(頁82)我們是生命的聖潔與髒汙之間的聯系,也連結動物、植物、泥土與奇跡,連結土壌與心靈”。(頁80-83)
Anna Lappe在“農人就是奇跡!”一文中稱: “農夫是一塊土地上跳動的心臓,農夫保育土地和水,保存文化傳統、滋養社群、推動健康和福祉,他們讓這些文化的滋味得以生生不息,我們與土地、四季產生連結,並且維持對生命至關重要的自然循環:碳、氮、水等”。
(頁112)
Babara Kingsolver指出農夫就是專業人士:“不論你的雙手長了多硬的繭、衣服多髒、背痛不時復發,你都是專業人士,你的職業富有創意、為人所需,也很耗費腦力。但是,有許多人都背離了土地以及土地的恩賜,努力地擺脫農耕生活。官方的說法是,現代的農耕工作機械化,只需少數人力管理流程,其他人就可以逃離嚴酷的農耕生活以及鄉村的愚昧。然後把目標設定城市,並且一去不回頭”。(頁24)
Amigo Bob Cantisano :“在地行動,全球思維……我們知道不使用殺蟲劑或僅使用少量,會有益於生態和人類健康。我們都要努力增土壌、空氣、野生動植物,以及地球的健康……地球的未來操之在你”。(頁36)
Joel Salatin :“大自然中沒有廢物流,所有的廢物都可以做為下一次生產的養分,可以把農場想成許多循環的組合,而不一個只有輸入和輸出的線性工廣”。
(頁123)
始源1970年的所謂“綠色革命”,背後資金來自於富可敵國的洛克菲勒(Rockerfeller)家族,是為工業化、農藥化學化,造成土質劣化,破壞永續農業。(頁40、104)書中多位作者對於這種現代農耕方式,其實是一種破壞環境生態的方式,這不是一般農民鼓勵去參與的。
Marry Berry擔憂務農人口的下降:“以美國而言,務農人口從1790-1890年之間,人口從4百萬增加到6千2百萬,到了二十世紀,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耕作。但到了1993年只有2%的美國人住在農場。2012年的普查數字發現務農人口已經老化至58.3%。(頁61)在該書出版之前的2017年,美國務農的人數下佭到僅占全美人口的0.7%。”(頁91)
雖然務農人口下降,但Wendy Millet重申農耕的重要:“因為我們發現萬物不可避免地彼此相連,而塵土中看似渺小的微生物,卻可以影響整個地的氣候。如果萬物都同樣屬於一個複雜的整體,那麼人類既非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奴隸,我們‘就是’自然”。(頁204-205)
Ben Burkett :“不論你耕作一輩子或是三年,請記得,只要你照頑土地並將它傳承下去,它也會永遠照頑你”。
(頁134)
Amy Halloran:“農業像是人類,植物和環境之間的對話、互動,過去以為人類在主導糧食體系,我們其實只是一個細密合作網絡中一部分而已。飲食其實就是在自然中尋找食物,到現在仍然如此”。(頁140)
Nelphi Craig:“當你耕種時,你的工作是神聖的,你,你的手,土壌,和你選擇播下的種子,都是和宇宙交會的。從所栽種的植物,它們協助教導你深入了解宇宙與所有存在的關系,並且引導我們喜愛並尊重我們作為食物的植物,以及動物們。你的工作將讓你得以為土地發聲,也因為你努力工作而得以站在一個公正而重視糧食安全的平台上持續發聲”。
(頁147)
自始至終,人生中的每一天都需要農夫,沒有例外我們曾經忘了這個事實。我們與土地重新連結,才能創造真正永續的未來。“回歸大自然,現在正是我們最需要農夫的時刻!”
知名作家芭芭拉‧金索芙(Barbara
Kingsolver)和麥可‧波蘭(Michael Pollan)如是呼吁。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農務歷史與重要路線圖──清楚呈現我們如何飲食、耕作,這兩者又如何整合以創造更永續的未來,並指出為什麼現在是我們最需要農夫的時刻!
新時代的農業革命方興未艾,人們開始重視在地生產的高品質糧食,尊重土地、人、動物與社群。書中的美國知名作家、農夫、廚師、具有行動力與遠見的人們,以生動的親筆書信,分享食物如何生產、銷售的各種疑問,和農耕生活的各種面向。這是一個讓所有依賴土壤、維護並涵養土地的人,得以改變生活品質的機會。
(2020年3月25日始閱,5月25日閱畢)
梦里书阁(235)
《跟随摩西的脚踨》
作者:金承学
译者:崔明淑
出版:[台] 中国主日学协会
日期:2018年9月
页数:427
价格: NT$460
MCO期间,看了15种的书包括这本引人入胜的书,而且是让人欲罢不能一定要一口气看完的一本书(不过前后仍然花了五个早上才看毕427面的书),主要是作者自助式的旅游吸引在下过去也无数次到世界各国有类似的寻根之旅。
作者金承学博士毕业於韩国人曾到中国北京国际针灸研究所研修。他有机会在阿拉伯这个对基督教有禁忌的国度,主要就是因为他经营沙乌地王立医院针灸科及新吉达医院针灸科,担任麦加省长马吉德王子的主治医生长达十六年。他的一家人住在吉达(Jeddah),因为得到王子的特别许可证及特别车号的车辆,所以到很多地方都通行无阻,尤其北部的与圣经相关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过的米甸丶米利巴丶利非订丶摩西岳父叶忒罗家乡及西乃山等,早已被阿拉伯政府以考古理由而被列入为禁区,一般人不能进出。不过,作者就持有王子信函而有所突破,不过也是经历许多惊险。因此,这本书就是带你走一趟突破禁区,路途充满刺激与未知数,揭露历史隐藏的路径,将隐藏之事显露出的非传统出埃及记路线!
作者认为西奈山不是目前一般圣地之旅所指的西奈半岛的穆萨山(Jabal Musa)地方,而是在阿拉伯半岛的劳兹山(Al
Lawz or Loze)。他有机会,前后三次不同侧面登山,现在是军事禁地。
他也特地也驱车坐渡船过亚喀巴湾(Strait of Aqaba)到埃及的西奈半岛的努韦巴(Nuweebaa或Nuwebi)可能是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的地点。海边还有一根所罗门时代建的跨越红海纪念柱,本来在西乃半岛对岸的阿拍半岛也有一根类似的柱子,但被当局拆毁。
这本书的宣传是作者金承学揭开数千年来圣经记载“西乃山”真正的位置!但事实上,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一些人去作了探险,金可能是亚洲第一人吧!十多年前,大约2006-2008年,加拿大的梁燕城博士来到诗巫主持讲座时私下谈起来时说西奈山不在埃及而在阿拉伯半岛。在下也在网络上去找了Ryon
Watt的过红海的路线及西奈山的位置的文章与图片。详情可以参阅:https://wyattmuseum.com/
对在下有兴趣的是,今天有很多教会人士尤其是牧者对于圣地有一股近乎崇拜的地步,但地点却弄错了。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会于1996年开始每年都拨出约马币五万元给若干牧者参与的。不过,作者认为“时候到了!石头起来欢呼的时候到了!因刻印在石头上,隐藏数千年的秘密被解读出来而欢呼,证实了上帝是全宇宙万物的主宰,在祂之上没有别神。数千年前的奇迹和遗迹并非自然现象,乃是超越科学或哲学能理解的事实!教会倒应该把预算案增加给设置本土的历史文献部,除了收集文献及展示厅,更要对历史文字加以调研,上帝透过以色列人,也透过初期教会,历世历代,在不同地方,藉着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完成其使命。这些都要加以记录的。(2020年5月7日始阅丶5月11月阅毕丶5月24日随笔)
夢裡書閣(234)
《走慢一點,才來得及》
作者:吳鯤生
出版:[台] 校園書房出版社
日期:2020年2月1日
頁數:218
價格: NT$260
被其同事稱為台灣“吳哥窟”的前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吳鯤生,十多前曾到過其辦公室,在書堆中與他拍過照,“吳哥窟”指的就是他的藏書庫的代稱。當時,他是用電單車(台灣叫機車)載我在台北街头走動及吃牛肉面的。
吳哥,至今出版過四種書,都很有另類的想法,一些想法往往身為讀者的我們看了“心有戚戚然",很有共鳴。比如他在“別人是草,自己是寶”一文中引用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
“男人喜歡打斷別人說話,事事以其為主導的人,要比心情平和、容易與人相處的人早死;因為他們體內造成緊張的荷爾蒙分泌量,達到威脅生命的程度”。(頁41)在下想到衛理報辦公室每周一的茶會,一伙茶友以男士們為主,往往就出現打斷人家講話情形。
在“上哪兒尋找生活中的`美’?”一文中,鯤生提及2018年台灣發生“衛生紙大搶購”之後,倒可討論看看:每次啟用一包衛生紙時,要不要誠摯地向它意一下?(頁69)
在“對立的翅膀,能飛不能飛”一文,他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你和他人的關系。”(頁83)這次武漢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全球各地,人人搶購衛理生紙,很是有趣。
以書名的“走慢一點,才來得及”一文中,提及教會增長的反思,在文後他說“信徒若不讀教會歷史,也就罷了;作為教會領袖,卻不能不以史為鑑。(頁140)
講到民主與意識型態,他說:承認自己“已經把某個意識型態偶像化了”很因難,但更難的是願意開放自己的意型態,接受“干預”。(頁200)
講到政治,“民主制度得來不易,珍貴得很,可是……身為21世紀的公民是要歡迎討好選民的不當政策,還是設法排除?”(頁204)無論如何,“路再漫長,我們相約堅定地往前走。”(頁211)世界各地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都面對同樣的困境,馬來西亞前兩年迎來改朝換代的509,想不到這次在疫情爆發期間,戲劇性地換了政府,但能夠平和的走後門,還是有進步啦!
這本被號稱為四十年文字工作者的人文視角,省思人生、社會及信仰的交織脈絡;批判中有包容、包容中也有批判。鯤生往往批判的第一對像是自己,而不是替別人反省,因為群體也包含了在其中的自己。儘管人性不完美、社會不圓滿,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和基督門徒,在深刻反思之中映照神的憐憫,在人性缺憾之中看見神的美好,在無望世界之中看見神的修復工作。行進文字間,療癒每一位在世間徘徊受傷的人,因為耶穌與祂的福音,已經來到人間施行醫治。
一些深思的吳語錄:
“人生只有隨堂考,沒有期末考。”
“任何事都是服事主,所有的都是。”
“我們跟一般人最大的分別就是「為誰而做」。”
(2020年4月24日閱讀,5月10日閱畢,5月12日隨筆)
梦里书阁(233)
《黄书》
作者: 张洪量
出版社: [台]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 2013年1月
页数: 253
定价: 新台币300元(诗巫大众书展RM8.00)
最近阅读了《我们流着不同的血液》一书,再看张洪量这本书讲黄种人起源,就有点可以联接的到。他说13万至6万人前,部分非洲人从非洲越过红海到东南亚,再往北移民,而后成了黄种人的祖先。广大定义为“以原始黄种人为绝对多数主体”的主要民族:中华民族丶大和民族丶朝鲜族丶南岛语系族丶北极圈黄种原住民丶美洲原住民以及西伯利原住民。这些人就是现代的中丶日丶韩丶台丶港丶澳丶蒙古及东南亚各国。(页32-33)
书指出中华民族实际上是不纯种的黄种人,早在商朝之前,已有少量混合他种族的可能,再加上五胡十六国丶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黄种人进行大混血,足见汉族是最不纯的黄种人。因此,他称黄种人有必要建立多元种族史观。
作者写这本书主要还是针对西方的覇权,在过去五百多年的殖民扩张以来,形容在第一代“强盗国家"核心为西班牙丶葡萄牙丶荷兰为代表,第二代则以英丶美丶法丶德丶意丶日丶俄为代表。他进一步指称白人史观在工业革命之后崛起,表面上打着基督教丶资本主义丶民主丶自由丶民权的大旗,实际上却完凭凭着工业得来的军事力量殖民全世界。(页106)
所谓第二代的殖民强国的兴起,作者称是随着英语系国家的崛起,那又得从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几乎统一了欧洲,却在1815年利时演滑鉄卢一役,被英国彻底击败,从此开启了英语系国家强盛两百年日子。然而,在二战后至今,英美的高原期似乎被中丶印丶俄丶回教势力的挑战。“只有靠着美国人的良心再发现,成为人类最有爱心的领导者",才能继续强盛的。(页150)
作者也认为人类过去所有史观,皆无益于人类整体幸福,因此要重建黄种人及新人类史观,最终仍是人类基因工程改造及资源土地生产力大开发之后,将人类提升到每个人都能选择一个快乐幸福的生理及生存基础。人类互相歧视是符合人性的,可是我们要让每种人都有能力可以不理会别人的歧视,更不用为了生活而讨好歧视他们的人,这就人类都该拥有的人权。(页172)
1991年张洪量为录制专辑,在美国纽约待了一年,接触到各色人种,深刻感受到黄种人在这个种族混杂的城市里处於什麽样的地位,白种人又是如何控制着这里的利益和优势。这激发他对人种问题的追本溯源。
张洪量1992年完成歌咏黄种人命运的音乐专辑《有种》。因感於专辑中的12首歌曲不能表达心中的千言万语,萌生写书念头。当年就完成写作提纲,但《黄书》直到20多年后才出版。
以《黄书》为书名,他表示:“黄色从古至今都被皇帝所用,是尊贵的颜色,这与现代所包含的‘色情’意义完全没有关系。”本身是牙医,2014年,他除了出版繁体版,也在中国出版简体版。然而,他的书可以对西方大挞伐,又对日韩等西方买办极尽讽刺,但似乎在自吹世界应实行黄历丶重塑黄种人形象丶发扬黄人来来音乐,并以禽兽命西方各国的囯名,但却在吹棒炎黄子孙及黄种人占多数的黄土的国度里,低头有了妥协,书名相同,内容略有不同,虽然所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不过,可贵的是他的书可以追溯黄种人及西方人的过去,深刻剖析当下世界各国文化现状。有书评形容他的书是由文化丶历史丶经济史观,人类学丶哲学,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也是反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制的“革命宣言"。问题是他的理论有多少年会加以接纳呢?对于年轻人来说的话,可能那首“妳知道我在等妳吗?"的流行歌让人朗朗上口,比他的书更深入人心吧!(2020年5月5日)
梦里书阁(232)
《老协和》
作者: 董炳琨、杜慧群及张新庆
出版社: [中]河北大学出版社
日期: 2004年1月
页数: 379
定价: 人民币36元
2020年普世华人在恭喜发财并互祝“鼠"也数不清贺声中,源自中国武汉的新冠型肺炎COVID19),爆发开来,让“武汉协和医院"也成为媒体焦点。“武汉协和",全名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在此次疫情救治中和“同济医院",以强大的医疗水准受到海内外的瞩目。
网络流行一句武汉人的顺口溜:“还有一口气,赶紧送同济;同济救不活,赶紧去协和;协和有困难,必须找中南。”
据悉中国各城镇有2000多间协和医院,但“正宗"的协和医院只有三间:“北京协和医院"丶“武汉协和医院"及“福州协和医院",都是当年由联合教会兴办的。但龙头老大是“北京协和医院",这间医院是于1915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所创立的在亚洲购买过来并投入的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和医学院。原协和医学堂(Union
Medical College)是1906年由伦敦差会创办,后来有长老会丶美以美会(即今卫理公会)丶内地会和英国圣公会差会等加盟,“协和"就是英文的Union,“联合"的意思。1916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式购买过来,并加以重修改造。1917年6月正式启用。
书的第一章就是讲到洛克菲勒家族的发迹的故事,由于这个家族是虔诚基督教背景的,因为经营石油业丶运输业丶金融业丶保险业丶政治等而成为一个庞大的财团,并认为“金钱就是责任"的信念,捐钱行善也是与信仰联系在一起的。(页9丶15)
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3年正式成立,1929年兴建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综合大楼,除了国内,早在1914年该会派一个东方考察团到中国丶台湾丶香港丶日本及印度等地进行六个月考察。在中国受到中华民国总统的袁世凯及副总统黎元洪亲自接见。1914年12月该会在美国成立“罗氏驻华医社"(Chinese Medical
Board,也译为中华医学基金会),此外,1915年8月第二次考察团又到北京丶天津丶南京丶汉口丶香港等地考察。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书内没提及,但在《伍连德在哈尔滨》一书中则提到:伍受到外交部派遣,陪同他们在各地考察,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医学现状和需求并建议在在北京建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和医学院,所以促成了协和一事。北京成为了医学圣地的诞生处。参《伍》一书页268。
1919年10月1日,“协和医学院"本科正式开学。建立之初,教学的老师大多由美国丶英国丶加拿大等外国专家来担任。“协和"考试很严,采取菁英教学方,重质不重量。书内有很大篇幅描述“协和"的教学丶学习生活丶开创女子医学教育丶住院医师制度等的事迹。该院也曾接待了冯玉祥及孙中山的故事,后面五章则介绍协和培育出来的着名医生,包括黄家驷丶林巧稚丶吴阶平等。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办北京协和医院。“文革”中被改名为“反帝医院”。2002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同邮电总医院合并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现有病床5千张。多年都高居中国医院排名第一。
书中也吸引在下的几个人物却不是协和的着名医生,而是谈及燕大与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页74-75丶乡村教育先驱晏阳初(Y. C. James Yen,1893-1990),因为在下于30多年前访问菲律宾农村时初次听到其名字(页222)及孙中山在协和病逝有关其立遗遗嘱经过丶出殡追思礼拜与肝脏被窃的故事(页243-268)。
由于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因此也是讲到中国近代史,其中就有一些很有争议的论点:“抗日战争的结束,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页77)在另一段:“蒋介石不顽全国人民呼唤和平与统一的强烈愿望,冒天下之大韪,一意孤行发动了内战”。(页125)这国共的争议,看谁写这段历史,但这种说法也是有点过于武断吧!
从维基百科找到资料显示,武汉协和则是由两个教会的两所医院合并而成:1866年英国伦敦会的汉口仁济医院,1864年英国循道会的汉口普爱医院。1928年,一座新的医院建立起来,定名为“汉口协和医院”。福州协和也是两所医院合并而成:1860年美部会创办的圣教妇幼医院,1900年美以美教会成立的马高爱医院[。 (2020年4月30日看完)
夢裡書閣(231)
《伍連德在哈爾濱》
作者:孟久成
出版:[中]哈爾濱出版社
日期:2018年10月
頁數:346
價格:人民幣58元
今天由於全球的瘟疫,武漢肺炎(Covid19)的爆發,新聞媒體把百年前在中國哈爾濱抗疫英雄伍連德的事蹟重新搬出來。伍氏是馬來半島檳城人,在英國劍橋大學以第一位華人醫學博士畢業回來。1905年經過新加坡第一位畢業蘇格蘭的劍橋大學醫生,林文慶的介紹下與其妻姨黃淑瓊(即黃乃裳第二女兒)結婚。1907年時任中國清末的軍機大臣袁世凱禮聘,他前往中國出任設在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開始了在中國醫學界前後約30年的服務時光。3年後,被任命為東北防疫總醫,也曾有機會當官,但都被他拒絕。
伍氏開創了第一宗人體解剖,確認了肺鼠疫、還發明了中國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還提出旋轉餐盤倡導分餐制,並推動中國現代醫學體系的建立。他還主持了第一次的國際醫學會議,又創辦了中華醫學會,還寫出了第一部英文的中國並親手創了家醫院。除了1911年,後來處理了霍亂及其他瘟疫,他強調開誠布公,也推展隔離及把屍體焚化的創舉。這種作法一直至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都仍然在使用。
當年年僅31歲的年輕醫生,因為得到信任被委以重任,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對於在下而言,有興趣的是伍連德是帶領福州人南來詩巫的黃乃裳港主第二女婿,他與妻子的認識就是在新加坡林文慶博士的家。林文慶是黃乃裳的大女婿。伍連德與黃淑瓊於1905年7月在新加坡的衛理公會教堂舉行了婚禮。結婚後,就因為結核病而體弱多病,而她的大姐,就是文慶太太黃端瓊也是1907年間死於結核病的。在中國時,伍連德很多時間都在哈爾濱,淑瓊就在北京養育孩子的。他們育有三子,三子16歲時病逝,幼子早夭。淑瓊曾出版三本有關中國古代美女的書,第一部楊貴妃,第二部西施,第三部昭君。第四部本來要寫貂蟬,但沒完成於1937年就去世了。夫妻32年,但實際上,伍氏於1925年己經在東北與李淑貞結婚,育有二子二女。書中沒有很詳細提及淑瓊如何看待丈夫另外納妻妾的事宜,但也可以體會到夫妻長期分開,各人一方,是不是得到淑瓊的同意,丈夫另娶他人則不得而知。
書中也提及淑瓊的父親黃乃裳本想為她纏小腳,後來成為基督徒而放棄。淑瓊於1884年在福州出生,而黃乃裳則早於1866年已經受洗,所以這個論點不能成立。(頁296)
另外一點,在書頁109指稱伍太太,就是淑瓊是天主教徒,這是很多非基督徒的分不清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誤解吧!?
伍連德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很大的,1937年因為日本入侵中國發生戰爭,他萌起回老家,檳城的念頭。1960年病逝,享年81歲。他也是中國最早被提名諾貝爾醫學獎的人選。
(2020年4月7日閱讀,2020年4月25日讀畢)
梦里书阁(230)
《21世纪聖經講道學》
作者:孫寶玲
出版:[台]校園書房出版社
日期:2016年
页数:330
价格:新台幣380元
基督教會每周日都要群聚禮拜,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聽牧師講道,就是聖經宣講(Bibilcal
Preaching)。作者孫寶玲博士指出“講章承載上帝的言說,這才是道,是宣講。因此,宣講者是實在的道的背負者和見證人。(頁25)
孫稱宣講者必須閱讀生命、閱讀生活,當然應該培養閱讀經典和文學的習慣和能力。換言之,宣講者就不能抽離世界,他需要看見、洞見、凝視的經歷,又要辨識那在墮落幽暗與得贖光明之間遊走的世界。(頁55) 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巴特等所有先賢都對上帝在其生命的鑿痕有深刻體會,他們對自己和身處的社會時局有所掌握。"(頁41)
他說教會的宣講者必須願意背負十字架:認真(seriously)關注教會(不是自我實現、聯誼會或企業)、有效(efficient)的傳道人(不是事務上)、熱誠(devout)。
本書是示範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詮釋經文,並且最終産出講章。因此,宣講始於聖經、是基於聖經,因此嚴謹的釋經功夫不可少。最后一部分,作者分享了15篇講章,詳細解說示範聖經講道步驟。這本書不只給神學生或牧師傳道看的,會友也應該好好的看,不要讓我們一聴道就愛睏,而是知道講壇的起點與終點,最終讓會眾的生命與講員的生命,甚至與講道的核心對象:上帝的連結。
孫提及今天網絡時代,科技發達,但也讓人陷入“虛擬、娛樂"的陷阱,讓會眾“看多於聽";那就是講員依賴科技和網絡上資源的宣講者,會不會將應讓上帝的道塑造雕鑿的時間,用作搜索短片、整理投影片,甚至拷貝別人的講章?結果造成會眾是“看道"(而不是聰道)。何況,從互聯網下載的短片,加插在宣講裡讓會眾更深體會信息內容是無可厚非;但這些視頻/短片來源不明,難以核實的實在不少,可能有的是虛構的。在浩瀚的網絡海洋,還有更大的危險和試探——抄襲。剽竊別人講章的傳道人,是迷失的宣講者。(頁39-40)
書中的一篇示範講章,經文取自利末记19章1-18節,講题是“吃得平安是聖潔"提及以色列民被上帝指定為“分別為聖"的子民,“你們要聖潔,因為上帝是聖潔的。"聖潔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實際的生活,包括孝敬父母、恪守安息日、不割盡田角的莊稼、不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不拾取遺落的莊稼、不拾取掉下來的果子,已經是聖潔的生活了,也就是對待他者——弱勢群體的恩慈,而不是欺壓、搶奪、偷盜、起假誓的剥削他者。有關吃平安祭,指出舊約的信仰傳統中,平安是社群,甚至世界的康泰和完整,而非個人、內向、靜止皂心靈境界。利末記警戒的囤積,似乎今日以種種形式出現,糧食、土地、科技、醫藥、教育……世界變得愈發達,諷刺地貧富久間距離愈遠,更多怨憤、不平、不公、不義。利末記憧憬的不是個人健康飲食,世界眾生的平安和聖潔,而是神國的筵席。講章的中心,平安祭之平安,在於教會是否顧及群體中艱困弱小的肢體。(頁288-301)這篇講章似乎對於疫情底下的今天教會是很好的提醒及商切的。
這是在下一年多來看完孫寶玲博士的第5本作品,他的書都很尖銳及一針見血的文字,很值得推薦讀者閱讀的,(2020年4月20日)
梦里书阁(229)
《开•关》
作者:佐藤 樱
译者:黄薇嫔
出版:[台]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日期:2007年9月
页数:284
价格:新台币250元
故事中的主人翁叫苫子,对生活工作都很无趣,兼差统计交通流量调查工作,就是按手上的计数器。忽然她有妙想,就是每个人的脖子后头都有个小开关,只有苫子才看得到开关,只要凭藉想像力将它按下,那个人就会消失了。那就是说她看不顺眼的人,就按下去,那个人就消失了。当然,这些人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苫子在脑中将他们一个个抹去而已。
有一次做梦,她意然按到最后全部的人不见了,原来是她自己消失了,或者说是坠落了。(页136)
一直遇到一位开Don’t Mind小餐厅老板猿男后,有了不同的看法。对方鼓励她与其配合,融入四周,不如自己先认同,接受自己。这世上总会有个地方能够接受她的与众不同的。(页98)在劝导之下,才对自己的思想丶态度有了改变。“找出能让自己的存在有意义的人事物,并且相信它,这样一来,人生道路上就不会遭遇到突破不了的难关了。"(页275)
虽然,生活工作仍然不顺利,但渐渐地把自己烦躁丶焦虑可以自处,可以再度昂首,迈步向前。终于苫子不用再去找自己后颈的开关了。
在下这把年纪看这种小说,似乎不值得花太多心思,就跳读看其情节的心情去看的这种小说书吧!(2020年4月20日)
梦里书阁(228)
《糊口》
作者:[韩]尹翰吉
译者:郭芊孜唐鑫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日期:2012年2月
页数:134
价格:人民币29.90(大众书展RM2.50)
韩国人写的书倒是很少去看,这本实是讲职场生涯的书,生活为了“糊口"而工作,从作者的经历分享“
当理想落地,最后变成简单的糊口,这里面蕴藏的就是人生的哲学"。
这本书全部分为四章29篇文字,每篇开头都引述一位名人的语录,把那篇文字要讲的大意也带出来了。比要〈成为一名真的专家〉就少不了一个魔法数字——10,000小时。不论任何领域,要想成一名世界级的专家,都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因此三年是你正式踏上工作之路前必须越过的一道坎儿。这篇的文字就引述:美国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话“能力加上练习就等于成功。心理学家对成功人士的观察发现,天生的才能远不及后天的练习发挥的作用大。"(页26-29)
在〈工作狂的快乐〉一文中,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久者。"让自己的爱好或长处在工作中发挥出来是十分重要的,至于它是显而易见的,还是无形看不见的,这并不重要,只有在工作中感受到兴趣和快乐,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努力做到更好,才能取得超越常人的不凡业绩。(页51)
在〈态度微变,抛却烦心之事〉一文中,则引用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人类可以借由改变心中的态度来改变人生"。文末提到试着改你视角与观点,那么你就会拥有让人淮以置信的力量。(页104-106)
最后一篇,〈我,因梦而生〉一文,引用了拉殅美洲革命家格瓦拉的话:“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文中提及不要给自己的思想设定界限,在这个无与伦比的世大舞台上去幻想巨大的可能性,并为了实现它而加油努力吧!(页128-130)
(2020年4月18日)
梦里书阁(227)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以血縁、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
作者:林媽利
出版:[台]前衛出版社
日期:2015年8月初第十一刷
页数:241
价格:300元(新台幣)
作者林媽利教授,一路來研究台灣人的特殊血型,及建立台灣捐血制度等,被尊稱為“台灣血液之母"。近20多年来,她转而投入台灣族群的研究,就是以台灣人包括原住民、闽南人与客家人的血液,來推測臺灣族群的來源,她在為台灣人尋根的。
林教授從人頪遷移史及比對人種DNA的研究提出,台灣原住民祖先是在1萬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因為陸連亞洲與東南亞各地形成的巽他大陸(Sundaland),在還沒有漢民的到來時,就有從菲律賓、印尼等地遷徙至台灣,成為最早的原住民。冰河结束后,海水漲潮把台灣成為孤立的島。台灣因而有“南島語族"的故鄉之稱。這也是為什么台灣原住民屬於非常純種(Homogeneous)的族群。(頁23)
書中提出所謂“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是分佈西至非洲東岸印度洋中馬逹加斯加島、東至美洲西岸太平洋中的復活島、北至台灣、南到紐西蘭,横跨兩個大海洋,兩萬多個島嶼的三億多個原住民使用的同一系統語系:“南島語"。(頁160-161)因此台灣原住民的蘭嶼島逹悟族與菲律賓的尹巴丹族有近親關係,除外與所羅門群及新幾內亞的原住民、甚至紐西蘭的毛利人等都有共同的基因庫。夏威夷的原住民更是made
in Taiwan。(頁12)
林教授提出:
僅佔台灣人口1.5%的原住民與中國南方的越族有共同的祖先,但不是出於傣族的。
台灣人(她把閩南人與客家人歸納為台灣人)的血型接近東南亞如越南、泰國和新加坡的華人的基因,和中國北方的族群距離比較遠。因為其中有85%有原住民血統(包括高山族、平埔族,以及東南亞島嶼族群)
她不否認,90%以上的台湾閩南人、客家人有中國大陸南方“越族"(也称百越)血統,但後來因為“越族"被“漢化",而被视為理所當然的漢人,但她指出事實上从血液及基因來看,中國東南族群不是純北方漢人的後代,400年前到了台灣,與當地原住民通婚,其中有85%有原住民血統,因此基因是與東南亞原住民較相近。所以台灣人可說是東南亞大陸、东亚大陆、原住民以及東南亞島嶼等地區人種“混血"的結果。(頁90-91)
書中第五章有五篇文章及報导,提及在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先從中國南方沿海至越南、香港、新加坡等地, 5月在台灣流行開來。全台共有680宗病例,但發现原住民當中沒有出現非典的病例,林教授研究發發現台灣原住民沒有一般華人中所具有的HLA-B4601,那是上述得病最多的所謂越族后裔所擁有的基因。(頁96-109)因此她的結論是台灣人是南方華人合併而成,但顯然與中國北方的華人分開。
作者論點引起爭論,主要來自大陸的官方反駁與圍剿,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下近年來接觸中國與台灣人漸多,有了一些很有趣的經歷:
1.台灣原住民很無奈地認為他們才是台灣的主人,華人的爭論那是漢民族的問題與本來就是台灣人的原住民是無關係,但卻被牽連其中,被邊縁化了。但林教授把台灣人主要歸納為閩南人及客家人,這是台灣原住民不以為然的。不過,她一直重申台灣人身上流的有85%是原住民血液的。
2.這個話題引起在下興趣的是聯想到丹麥漢學家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提出的福州話是有別於北方官話的獨特語言論點。近年來,他來過詩巫兩次,對於福州八音的字彚由在下協助之下拿到影印版並加以初步研究,他發现福州話的異體字,要比廣東話來的多。三年前,在下有機會與廣州某大學的語言教授交流,半開玩笑的提及中國當年是廣東話與北京話進行投票,結果以微差北京話被選中為官話。在下又不知天高地厚引述何莫邪教授的話時福州話的獨特性,她臉黑黑地說是“胡址",還真是討個沒趣。在下又多話說某報訪問了小何講福州話的獨特性。後來,她對該報的也是她的校友的採訪提出建議,結果導致有關何莫邪談福州話的獨特段落被割愛了。看來強國已經夠強又霸道了,對海外華人社會也開始舉足輕重呢!
(2019年11月16日阅读、2020年4月13日限行令第27天閱畢)
梦里书阁(226)
《老子十八讲》
作者:王蒙
出版:[京]三联书店
日期:2009年10月
页数:374
价格:29元(人民币)
老子的《道德经》81篇共5千多字,是文言文体栽,若没有人加以解释是有点难明白的。
王蒙,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1986-1989年)丶政协文史主任丶作协副主席等,对《红楼梦》丶《李商隐》及《老子》的研究很有心得。这本《老子十八讲》是他在2009年受邀于北京电视台(BTV)的“中华文明大讲堂”开讲“老子的帮助”,前后18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
讲到老子的“道”,王蒙说“道”是哲学,也包含着信仰。他认为有80%是理性丶是思辨丶是智慧丶是逻辑,但还有20%是信仰。(页15)他说老子的“道”不像其他宗教有一个上天使者,如耶稣丶释迦牟尼,成为世界的主人;中国找的神不是一个人神也不是神人,而是概念之神丶概念之高峰丶概念之无限。“道”是一个最高的价值。(页23)
下面尝试几个《老子说》与《圣经说》的联想对照:
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蒙指出老子的“道”是无形的东西,是一种先天地的东西,并形容“道”本身下载下来,就变成了一个有形乃至于有情有态的多媒体的存在了,它就变成了一个有形的世界丶一个有形的宇宙。(页16丶72)这个倒有点符合圣经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福音一1,14)
二、
王蒙进一步说:“道”从无形产生了一个“有”的世界,有人的世界,因而就产生有情有灵性的世界。“道”生一,是一个真理,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万物运动的规律。反过来说,先有了这样一个规律,有了这样一个定论,然后产生了万物。这等说“道”根本的原理是一种从“无”能够生出“有”来的原理。老子认为“道”反过来能够产生出“一”来,产生出一个有形的世界,有情的人间来,这实在是非常精彩的说法。(页72-73)这让在下想到萧招和牧师走全球的招牌歌“零零歌”:
“零再加零还是零,不分加减或乘除,
算来算去都是零,加多一点也不能。
若在零前加个一,就有大大的差别,
后边零位越加多,数目越来就越多。
请问前边一是谁?原来正是主耶稣,
空虚加上祂充满,缺乏随时变有余。
切记一字要在前,千万莫放在后边,
耶稣若非居首位,零零照旧不值钱。”
老子称生命与大道合一,叫做“与天地同在,与日月齐辉”。一个人的出生只是大道的一个表象。大道就是一个下载,就是大道是总的数据库,而且是总的驱动程序,你出生了只是一种下载,你死亡了,也只不过是对这个具体文件的一个关闭,大道本身并没有变化。(页167)
三、
王蒙引用老子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兑”就是指人的五官,就是把身上五官带口的地方都堵上,然后把你门户闭上,这个门户可以解释为心灵的门尸,就是说我不随便接受外界的有害信息,我自我进行封闭式管理。(页196)
这让人想到目前疫情猖獗之下,讲到隔离,圣经旧约利未记十13章52节就有记录:“耶和华晓谕摩西、亚伦说:‘……人在他肉皮上长了大麻疯的灾病……祭司就要将有灾病的人关锁七天。第七天,祭司要察看他,若看灾病止住了,没有在皮上发散,祭司还要将他关锁七天。”当时,“麻疯病”不是特指现在的麻疯病,而是指所有具有皮肤变化特征的传染病。
经文中,祭司要察看两次可疑传染病患者,每次隔离等待7天,加起来就是14天,这都是在确诊之前。武汉肺炎爆发,现已蔓延至全球,各国采用不同隔离方法,但都是14天。在当今的疫情下,自我隔离,就是基督徒爱神爱邻的具体表现之一。
四、
王蒙指称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是最高的善丶最高的美德丶最高的智慧丶最高的品格就是像水那样。这是《道德经》重要的命题。老子喜欢水,想着这一辈子就像水一样自自然然地流过,对于老子来说“道”就是这活水源头。因为万物都在“道”的统一作用之下自然而然地运转着。它成就悲哀也成就快乐,它成就失败也成就成功,所以它永远活的,永远让你受用不尽的,就像活水一样不停地在你的面前流去。(页59)
这段解释还真像圣经约翰福音七章37-38节:“耶稣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四13-14);另外在七章37-38节:“耶稣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
五、
《道德经》内讲“无”的次数最多,“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一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有”与“无”的关系,王蒙举例,舒伯特有一部《未完成的交响曲》,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未完成交响曲,因为原著是曹雪芹写的,但后40回的原稿不可考了(现在大多数人考证说后40回是高鹗续作的,但这终究成了一个谜)。有些东西因为“无”,给人提供了感受和思考的空间,就如一个房子是“有”,但其中如何设计空间则是“无”的部分。(页64-65)
在下日前看了孙宝玲博士说了类似的话,指新约马可福音至16章8节止,以后的经文都是后期抄本所提供的,原本经文已遗失,成为没有完结的福音书,让每个读者听众一起完成这福音的。《新约圣约研究导论》(页304-305)。
六、
老子有一句话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就是什么样的人德行厚爱呢?赤子,是婴儿,是小孩,因为小孩单纯,很天真。他说但愿天下人都童心未泯,与其发展原教旨主义,应该发展“原人旨”丶“原孩旨主义”,就是人性的“原自然主义”。(页337-342)这种说法与概念,圣经中也曾提及:“耶稣说:‘让小孩到我这里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路加福音十八16)
七、
在讲到老子里有“阶梯式”的文体,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王蒙引用奥巴马竞选演词:“你的一句话,改变一个家庭,你能改变一个家庭就能改变一个城市,你能改变一个城市就能改变一个州,你能改变一个州就能改变一个国,你能改变一个国就能改变全世界”。(页348-349)
这种“阶梯式一式”或称“渐进式”的写法,圣经也有很多例子,如“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敬虔。有了敬虔,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得后书一5-8)
感言:
这篇联想对照是建基于王蒙对《道德经》的讲解之上,不过不同的人对老子原文的解读或又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下也只是看到、想到、写到吧!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可能为符合中国处境,王蒙在讲解老子之道时,竟然也引述了许多马克思丶毛泽东的想法,如他引述毛主席的话最少超过10多处:页14丶53丶64丶74丶125丶150丶153丶162丶190丶329丶335丶344及353等。
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王蒙曾于1990年代来过诗巫演讲,据诗巫书虫老陈说那天晚上讲完之后,由他载王蒙回酒店路上,忽然他在车上开怀大笑。他说很久没有这么自由自在地讲话了;看来,他人在诗巫这种还算“单纯”的地方,才能真正找到老子的“无为”与“自然”之道乎?!(2020年4月11日)
《》“
夢裡書閣(225)
《513——1969年大馬種族族暴亂解密文件》
作者:柯嘉遜
譯者:楊培根
出版:Suara Initiatif Sdn Bhd
日期:2019年(第一版日期2011年)
頁數:143
價格: RM33
作者柯嘉遜於2007年出版了這本原被視為馬來西亞禁忌的書,先是英文版,後來也出了中文版。他是配合英國倫敦國家檔案文件,保密期是30年的規则時效已過了,才得以參閱這些文献資料。其實所謂的機密文件,就是英國和其他外國使館情報人員和政治人物的聯系,其中包通訊記者所發送的急件或信息。
根据這本書的歸納,1969年的選舉執政的聯盟政党被反對党擊跨不能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因此以巫統為主的聯盟政權就在513時精心策劃的種族暴亂,也為了推翻東姑政權。講到種族主義的思維早在英國殖民政府為了討好大多數的馬來人,而在草擬法案中提及“聯盟的種族方案"以保護“馬來人特殊地位"條文。當時因為行動黨取得大勝利,一連兩晚遊街慶賀,结果被有心人鼓動造成種族暴動,死了好多人,至今人數不能確定。外國使館及通訊員的數字遠超過官方的數字。
在沒有徵詢之下,聯邦政府中止了東馬的選舉,砂拉越的人民聯合黨,“迫不及待地想和新的聯盟政府組成穏定的合伙关系。"(頁93)敦拉薩終於把東姑拉下台,又把“馬來統治權”加以定形。當時的國家緊急法令之下,組織了新軍事政府並漸轉型一個“國民陣線"的政權,那是一個“擴大陣營的種族方案”就是大家熟悉的Barisan Nasional。513發生之後,印尼是唯一的外國遞送賀詞的首長,蘇哈多總統表示興奮:“馬來主導權"的“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以及把華人“牢牢被打壓下去"了。(頁105-106)
513之後,成立了以敦拉薩(泰國報章形容拉薩扮演着“毀滅人的神魔"角色,頁82)為首的國家行動理事會,掌控了非議會民主的專制政權,推行馬來中心主義。同時推動了“國家意識",新政權採用和推行具有種族歧視性的馬來人中心主義的經濟、教育、文化等政策。(頁128)
柯嘉遜在前言及最後一章,強調應該結束種歧視,如此國家才能尋獲真理,逹致民族和諧的。撰寫歷史,不應带有偏見,他也希望當局有必囡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挖掘出1969年種族暴亂的真相。只有这樣,才能逹致真正的種族和諧。
1969年513事件若對照2019年509改朝換代,給人民带來了希望,國陣被推翻,種族主義為被淡化,以行動党為主的華人在內閣多獲高位,而且沒有流血事件。但失意的巫統政客雖然輪流上法庭,仍以復僻種族主義為目的,二月底的喜來登酒店政變事件,希盟崩盤,選舉失敗的巫統又從後門重新掌握到政權。由於適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新內閣還未能有很大發揮,但從一些部長比如恢復童婚、溫水殺病毒及多啦夢事件,讓人不看好會有什么政績,何況兩年後又要面對人民的選舉呢!
“馬來亞"于1957年獨立算起已經是63年,若從東馬于1963年一起參組成立“馬來西亞”至今也已57年了,但發現政治局勢自2008年起有很大的變化,到了2019年竟然改朝換代,確實是“大躍進",但不到两年却戲刻性地一個星期內“改朝"组織了一個“後門內閣"政府,似乎我國政局仍然在原地踏步,還是逃不出種族的圈套。不同的是,這次砂拉越是以州政權支持後門政權,雖然語言暴力出現,但沒有出現流血事件,在沒有進步中,我们仍然跨前了一大步。馬來西亞2020宏願沒有逹成,不過,我們仍有希望,對嗎?(2020年4月5日)
夢裡書閣(224)
《薩剌瓦克史稿》
作者:蔡增聰
出版: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日期:2018年11月
頁數:192
價格: RM25
本書收錄了作者蔡增聰先生對砂拉越歷史的探討的9篇論文。其中大部份曾在不同研討會中發表,在下曾參與其中因此有所了解,重溫仍然有不少的“發現”;不過他也不盡抄冷飯,還有幾篇是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如詩巫籌賑會、國民黨在詩巫活動初探及古晉啟明社等。
在《詩巫籌賑會》一文是目前所知最為詳細的一篇,其中他參閱了陳錫監無意中發現其父親留下的資料,另外就是蔡生對於美以美會(現稱衛理公會)參與籌賑會掌握了不少資料。
在《詩巫籌賑會》文中提及中國發生77盧溝橋事件後,1939年詩巫籌賑會舉行二周年紀念日暨提倡節食捐……“正午聞鐘聲敲過七響,全市靜默三分鐘”,然後才去大觀戲院舉行紀念大會。(頁17)在下覚得有趣的是當時這敲鐘是否是愛蓮街福源堂的鐘聲,因為當時主要是教堂有大鐘,何況福源堂就在大觀戲院附近。
另外一篇是講到詩巫國民黨活動事宜,除了葉見元是一個焦點人物,對於教會文獻而言,大概只有他是一位牧師的記錄,並曾在天道堂、福源堂為主理牧師,但最終被砂政府驅趕出境(頁54)。年前在下因考察劉欽侯生平資料造訪中國福州的其故居之一的“愛園”時,發現正對面就是葉的故居:“夢園”。書中第56頁蔡生提到古田屬劉克旺,很早即參加同盟會,並於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在新加坡時,前往襄助黨務;此外,曾歷任古晉啟明社社董、古晉國民社社長、詩巫光遠社社長。據在下編過《衛理公會砂拉越華人年議會1903-2016年委任表》一書,有劉克旺於1908-1909年被委任為古晉牧師,但1910年沒人,然後1911-1917年則由林守骃被委任為古晉的牧師。後來由林守骃替代至1917年。劉克旺名字在1913年-1916年出現在下坡的委任表內。較早的記錄是劉曾於1910年至1912年至馬來半島實兆遠的《宣道堂》牧會。不過,他於1903年曾到新加坡美以美會道學院就讀,畢業後曾在新加福州話堂會《福靈堂》為傳道。因此這段新加坡的日子可能如蔡文中提及參與孫中山及同盟會的事務。但對於教會歷史而言,有趣的是古晉前後起碼有10年時光均有委任牧者負責傳道事工,但今天一講到古晉衛理公會歷史都是從於1950年代設立《晉福堂》說起,前面的歷史是失落的一環。不過看來,當年中國前來的牧師及會眾,參與國民黨活動者還不少。
書中的《啟明社》及《海麗蒂麥陀爾與砂拉越》是相關聖公會的寶貴資料,這本書還真是教會史的重要補充資料。
蔡增聰是一位腳踏實地的文化工作者,他原是馬魯帝人,高中來詩巫唸書,後來去了台灣深造,回來又在詩巫成家立業定居至今,如假包換的詩巫人。前不久,在下與他在Messanger裡聊的時候,他說居住在詩巫前後超過38年,在下也估算一下發現自己由於出生及成長在詩巫西岸鄉區24甲坡,又在外地工作了一些年日,因此正式定居在詩巫“巴剎”只有35年。顯然地,蔡生比許多詩巫人包括在下對詩巫的“史地”認識更多。
蔡生把書名用“薩剌瓦克”是Sarawak音譯,是戰前曾在一些文獻出現的譯法,但迄今已不見使用,他將其作為特殊語境下“砂拉越史研究”領域的代稱。
蔡生任職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約30年,他把砂拉越史料當生命,他把詩巫文獻當血液。因為他多年的努力,收藏極為豐富的文獻、剪報、史料等導致砂拉越的文史研究方面為國內外許多學者及研究員提供了重要平台,慕名而來者眾。他是一位治學治史都很嚴謹的人,正如我們經常說的砂拉越應該有更多研究本地文史者出現,而不是別人來參考了本地文獻,著作發表成為他們的資料。蔡生是砂拉越繼劉子政後把犀鳥鄉發揚光大,並把本地學術研究推上高峰的重要舵手。(2020年4月2日)
梦里书阁(223)
《 雲鶴的幾首詩》
作者:雲鶴
译者:John /sy, Merio Miclat, Joaquin Sy, Jaime
Salas, Teresinka Pereira. Nelsa Paz
出版:—
日期:—
页数:109
这本收藏雲鶴(原名藍廷駿)的27首诗集,有趣的是6種譯文:中文(原文)、英文、Tagalog(菲律宾语文)、德国文、葡萄牙文及西班牙文。二年前去菲律賓進行考察時,忘了是誰送給在下的一本小書,最近拿出來阅覽。中文篇幅不長,而且很容易閱讀,其中一篇看的很有意思,說中海外華人的心聲:
《野生植物》
有葉
郤沒有莖
有莖
卻沒有根
有根
卻沒有泥土
那是一種野生植物
名字叫
華僑
在疫情蔓延全球各個角落,因為行動管制令,人們都被關在家裏,有如國家圖書館鼓勵大家閱讀,這是3月18日至今讀完的第4本書。由於對詩沒有什么研究,說不上心得,但有兩篇讀起來很符合自己的想法,就覺得的是好詩,但有些讀起來不知所云,就說明大家層次不同吧!馬尼拉有一個華人博物館其收藏頗為豐富,很值得参觀。(2020年4月1日)
梦里书阁(222)
《野草:插图本》
作者:鲁迅
出版:[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期:2001年10月6刷
页数:116
价格:人民币9元
看鲁迅的文章是很痛快,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愤慨。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写作目的在于空发几声呐喊,要喊醒窒闷的铁皮屋子里迟迟不肯为国家为民族醒来的愚民。在“狗的驳诘"一文中,有精彩的对话:
“呔!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页66)
鲁迅承认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他常覚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他又矛盾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页13注)
鲁迅显然不是基督徒,不过在这本《野草》却在为题复仇二,以耶稣被钉的文章,不过他是针对国民的个性而有感而发。复仇一是编造的故事,说的是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后者是有感于先覚者与群众之间那种可悲的隔阂。复仇二是根据马可福音书十五章编写的故事。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文中他用了两次:“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结语他指出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他写于1924年的一篇文字。
(2020年3月30日)
梦里书阁(221)
《疫境重生,一起走过非典型岁月》
主编:时代论坛
出版:[港]基道出版社及时代论坛周报
日期:2003年
页数:200
价格: HK53(香港罗民威赠送)
2003年2-5月,香港陷入非典型肺炎疫症的重灾区,逾千人染病,逾200人死亡,全港停课,人人自危。口罩丶洗手丶医护人员殉职……当年疫症改变了香港的经济动力丶生活节奏丶社会心态,李锦洪在序言中提及“瘟疫丶饥荒丶战争与死亡是人类历史最可怕的黑暗四骑士,往往在灾难过后,痛定思痛,人类又会凝聚更多智慧去珍惜和保护生命。许多伟大的发明丶历史的黄金时代,经常在苦难后磨励出来。"
书中有各位亲身经历者的心路历程,也有对政治丶社会丶生命及信仰的探讨。有者探讨“教会还有平安和盼望吗?"也有提及“疫情危机下的牧养”等问题。不过,香港教会因为非典前所未有的发挥网络的效用,大部分教会透过教会网页发放教会消息,应变危机指引丶家庭崇拜资料等资讯,更有大型教会崇拜直播。由于减少人际接触,在崇拜奉献时弃用传奉献袋的形式而用奉献箱,结果导致奉献下跌。因为当时还有一些教会仍坚持有实体的崇拜与奉献。
在下对邓绍光引用马奎斯(G.G.Marqnez)的《爱在瘟疫蔓延时》一书的简介,很有意思,那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爆发瘟疫时期,竟同时是哥伦比亚历史上有名的“千日战争"(1899-1902年):权力斗争与疫症肆虐,同时死人无数。然而,能够与死亡匹敌丶抗衡的,就只有强靭不死的爱。“爱情如死之坚强"(歌8:6)。马奎斯这书可以为此作注脚。但愿,爱,在瘟疫蔓延之时,叫生命更坚靭,得以面对死,以及死亡带来的恐惧。
本书的目的不只是对当年疫情作记录,也希望透过信仰可以让人在忧伤处得安慰,在幽暗处见光明,在困绝处有盼望,疫境可以重生,皆因天地有主,人间有情。在掌管历史的复活主面前,死亡从来不是终局。
其中有一篇访问沈祖尧(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话……“我想我们是在参与祂的计划,我们的角色是医一些人,但我知道,不论是医得好还是医不好,我只可尽力,我没法改变祂的计划,但我也要做我的本份,运用我的学识。若我做逃兵,就会好像旧约先知约拿般,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 His plan,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Well, I
feel honoured to be part of His plan. "
非典的情境17年后重演,但这次的武汉肺炎的Covid19的疫情更大规模,而且变本加励,蔓延至全球,截至今日3月25日止统计,全球超过26亿人因锁国丶封城和禁足等抗疫措施影响。法新社统计,按联合国估计,2020年全球人口约78亿人,印度加入全面封锁後,让这项数字占全球人口逾1/3。至少有42个国家或地区实施强制隔离措施。其中包括英国丶法国丶意大利丶西班牙丶哥伦比亚丶美国加州丶尼泊尔丶伊拉克与马达加斯加等。新西兰与印度是最新加入实施制措施的国家,南非则将於26日起全国封锁3周。
不晓得不是巧合,马奎斯的《爱在瘟疫蔓延时》一书的疫情与权力,马来西亚这次也在疫情中权力斗争中换政府,很有趣的对比。马来西亚于1997年有柯萨奇病毒丶1998年有立百病毒丶今天有新冠肺炎全球性的病毒,砂拉越至全国第一位因感染COVOD19而亡者是古晋浸信会的郑立强牧师,同时在意大利也有多位神父因而去世。基督徒相信每一次的疫情发生,都是叫生命更加坚靭,得以面对死亡与恐惧,提醒我们不只是他者死亡的观察者,自身也是一位“向死亡之存有"(Being-towards-death)者。因基督“死之死”又“死里复活”,摆脱了死亡的威吓,建立了人与上帝新关系,就当在地上抗衡种种的无关系里活出生之盼望,生命因得以欣然迎接每天的遭遇。(页140)
(2020年3月26日)
梦里书阁(220)
《怀特菲尔德传
(George Whitefield, God’s Anointed Servant in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作者:[美]阿诺德.达里茂(Arnold Dallimore)
译者:陈凤
出版:[中]华夏出版社
日期:2008年5月
页数:265
价格:人民币28元
讲到循道卫理运动(Methodist Movement)的创始与发展历史,一般人想到的是卫斯理兄弟,怀特菲尔德则被人忽略了。在下10多年前曾撰写《踩踏卫斯理的脚踪》一书,近6-7年来则在乐龄中心也教《美以美之旅》,都查阅了不少卫理宗及卫斯理的生平书籍与资料,却没有很注意怀特菲尔德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今年开始在《卫理报》撰写系列以美国为主的《美以美的故事》,是依据2013及2016年在美国的美以美寻根探溯之旅的地点与相关人物而切入,终于在乔治亚州的萨瓦那市附近的“毕士大孤儿院”
(Bethesda Orphanage,现称Bethesda Academy,现为美国卫理文化遗址之一)参观时,就遇到怀特菲尔德的故事。去年有机会买到并近日才因为要写该院故事而读了这本有关他的传记《怀特菲尔德传》。原来怀特菲尔德与卫斯理兄弟都是卫理运动,今天来说是循道卫理宗的奠基人呢!
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 7 December 1714 - 30 September 1770)被誉为“18世纪搅动欧美的大复兴家,保罗之后最杰出的传道人”。在下只耳闻基督教史有一位上帝留声机,讲道王子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年6月19日-1892年1月31日),原来怀特菲尔德也是讲道高手。
乔治怀特菲于1714年出生于英国的Gloucester镇的父亲经营的贝尔酒店(Bell Inn)。从小就有成为牧师的愿望,15岁在学校开始过虔诚的宗教生活,在思想丶言语丶行为方面都很谨慎,在大斋节期间曾禁食36小时。(页5-7)。18岁,1732年进入牛津大学,结识并与参约翰卫斯理两兄弟所组成的圣洁会(Holy Club)因而受到强烈的影响。这批人虔诚热心,被称为圣经之蛾(Bible
Moths)及循规蹈矩者(Methodists)。22岁时,1736年他被被按立为英国国教副牧并第一次讲道,就“逼疯"了15人,(页23)由此可知他具有当众演讲的奇妙能力。1736年约翰卫斯理去了美洲的乔治亚,由英国的奥格索普将军(Coloniel Oglethorpe)于1733年创始的移殖区,给那些从债主的监狱中释放出来的人及遭受天主教迫害的人在那里得到庇护与安居乐业。约翰写信给怀特菲尔德请他前来相助。由于当时英国圣公会的按立分为两个阶段,先按立为副牧(Deacon)后,第三年再按立为牧师(Elder),到正式出发去美洲约是一年后的事,不过他在那段时间进行一段“震惊全国讲道"的侍奉,包括到Brisol,
Gloucestershire, Stonehouse, Cotswold等地方讲道,每个礼拜5-9次,听众多得惊人。他虽声称自己是Methodist,但教义上却渐偏向预定论。
1737年12月30日,怀特菲尔德启自英国程并于1738年5月17日抵达美国乔治亚州(当时邀请他的约翰卫斯理已回去英国,他们可能在海面上擦身而过)。虽然船上患了热病,但很快的他就投入工作,在各殖民据点巡回布道,获得了强烈的回应,听众每天都不断地增加。5个月后,他回到英国为要按立长牧圣职,同时为他在乔治亚州创立的孤儿院募款,因为新移民到新地方后易得病而去世者众,留下许多孤儿。因船迷牧方向,在海上航行三个月才于1738年11月30日返抵英国。
1739年1月接受按立牧师圣职后,于二月间到金斯伍德(Kingswood)煤矿等地方开始露天布道,渐渐地受到广大欢迎,听众由数百人到数千人,再到三丶四万人以上都有,反应空前热烈。他也到伦敦的旷野Moorfields,海德公园及Mayfair等空地讲道,都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8月他又航向美洲,10月30日抵步刘易斯敦(Lewistown),并把所筹到的款项设立了毕士大孤儿院。此与同时,他展开了美洲布道之旅,被称为“大覚醒运动"(the Great
Awakening),无疑是美国历史上属灵祝福最丰富的时期。他前后在美国14个月奠定了卫理宗的根基。(页85)
1741年1月6日怀特菲尔德再次返英,解决与约翰卫斯理之间的分歧。11月14日与大10岁的伊利沙白雅各夫人(Mrs
Elizabeth Games)结婚。他也在爱尔兰丶威尔斯等地巡回布道,造成了很大复兴但也面对反对。1744年第三度登陆北美洲,前后四年,所到之处很受欢迎。1743年返抵伦敦,成立了“加尔文主义循道会联盟”(The
Calvinistic Methodist Association)。虽然循道卫理宗早期领袖尽管在教义上有差异,但在一件事上却是相似的,他们都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身体方面所受的攻击。
1744年10月26日怀特夫妇(太太第一次,他第四次美国之旅),在罕布什尔州的约克郡登陆了。那时他29岁。由于毕士大孤儿需要经费,有一个朋友慷慨捐赠,在南卡罗来纳州买下一个种植园和一些奴隶,并把其中收入冋于支持孤儿院事工。这也因此怀特菲尔德被称为一个奴隶主!这是他近乎完美的事业上一个污点。有段日子,曾到百慕大休养一段日子,健康状况堪忧。
1748年,怀特菲尔德从美国回来后不到两个月,就决定结束与加尔文主义循道会的正式关系,解决英国循道派的内部纷争,并向贵族传福音。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他宣称让自己做所有人的仆人。之后,他前后又去了美国三趟。1763年第六次美国之行。1764年扩大孤儿院事工,设立学院。 1769年,怀特菲尔德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美国,身体状况已极度恶劣,仍坚持巡回布道为主得灵魂。1770年9月29日晚上,在前晚波士顿路上的埃克塞特,有群众在田里准备好了一个平台,讲了最后一次的2个小时的道。然后,前往Newburyport的约拿单帕森斯牧师家住宿,第二天早上七点钟他歇了地上的劳苦,安息主怀,享年56岁。怀特菲尔德一生传道34年,讲道30,000次,在有形的教堂建筑中,更走到露天旷野去大声疾呼,用纯正的福音把那个世代从信仰的沉睡中唤醒。他声音洪亮,口才极佳,走到哪里,哪里就燃起奋兴的烈火,不良风气一扫而光,属灵空气焕然一新。(2020年3月22日)
The Life of George
Whitefield: A Timeline 1714–1770
1714 December 16: Born at
Gloucester, England, the youngest of six boys, to Thomas and Elizabeth
Whitefield, at the family-owned tavern, the Bell Inn.
1716 Father, Thomas, died.
1722 Mother, Elizabeth, remarried—disastrously.
1726 Transferred to the parish
school: St. Mary de Crypt, where he excelled in elocution and dramatic arts. He
later dropped out for several years, to help run the family inn. 1728 His
mother, Elizabeth, left her husband. An older brother took over the business.
1730 With a new religious interest, returned to school to complete his
secondary studies, anticipating an opportunity to go to Oxford.
1732 Entered Pembroke
College, Oxford, as a servitor (a work-study program). 1733 Joined the Wesleys’
Holy Club and sought holiness through charitable works, self-discipline, and
deprivation, to the point of endangering his health.
1735 Received an assurance of
salvation by faith. 1736 Ordained as a deacon in the Anglican Church—despite
his reservations that he was not ready or fit. Graduated from Oxford. Began a
London-based preaching ministry. Led the Oxford Holy Club (the Methodists),
while John and Charles Wesley traveled to Georgia.
1737 Sermons first published.
Ministered in Hampshire and London, but preached in various cities, with a growing
following.
1738 Visited America for the
first time, intending to settle as a missionary. Spent three months in Georgia
and returned to England to seek ordination and raise funds for an orphanage.
1739 Ordained as an Anglican
priest. Because many clergymen now disallowed him—and to accommodate the
crowds—he frequently preached outdoors, without pulpit or notes. Found favor
with Lady Huntington, who supported his cause (and the Wesleys’) throughout her
life. Sailed to America in August. Landed in Philadelphia, for an extended
preaching tour of the Colonies that prompted what history has called the Great
Awakening.
1740 Established Bethesda
Orphan House outside Savannah, for which he raised funds as he traveled.
Preached throughout New England. Stayed as a guest of Jonathan Edwards. Was
invited as a guest of Benjamin Franklin, commencing a lifelong friendship.
Franklin published the first American volume of Whitefield’s works.
1741 Arrived back in England.
Theological disagreements (Calvinism vs. Arminianism) prompted a painful breech
between Whitefield and the Wesleys. Continued preaching ministry despite
persecutions. Supporters built a “temporary” large shed at Moorfields, to
protect him from inclement weather while preaching; this “Tabernacle” remain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on the edge of London. In Wales married Elizabeth
James, a widow he met through (and whose affections belonged to) a fellow
evangelist.
1742 Itinerated in England
and traveled extensively in Scotland. Tensions started to ease between
Whitefield and the Wesleys.
1743 Helped found, and then
led, the Welsh Calvinistic Methodist Association.
1744 Death of his infant son.
Providentially escaped a well-planned assassination attempt. Sailed to America.
Arrived in New England in critically poor health. Ministered itinerantly in the
Colonies until spring 1748.
1748 Traveled to Bermuda (for
improved health), where he continued to preach for two months. Returned to
Britain, where his friends were overjoyed to see him, as a magazine had reported
his death in America. Overwhelmed by the debts of the Bethesda orphanage.
Appointed as Lady Huntington’s personal chaplain, lessening his financial
strain and giving increased access to “the great ones.”
1749 Stepped down as the
formal leader of the Calvinistic Methodist societies, committing himself to
itinerant evangelism rather tha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his further eased
the WhitefieldWesley relationship.
1750 An earthquake strikes
end-times terror in London.
1751–1752 After travels in Ireland,
returned to Georgia, arriving in October, but stayed in the Colonies only six
months, going to England before the oppressive summer.
1753 A new, brick Moorfields
Tabernacle, accommodating four thousand, completed and dedicated. A second
Tabernacle dedicated at Bristol.
1754 Made his fifth voyage to
America. Received an honorary master of arts degree from 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 (Princeton), being a supporter of its founding.
1755 Arrived in England early
in the year, having left Georgia in ill health. Expressed concern for Britain
and the Colonies, threatened by French forces (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1755–1763 Preached throughout
the British Isles, and often in London, drawing large crowds, despite
persecution. Increased hopes for starting a college in Georgia. Battled bad
health. 1756 Supporters built and he dedicated the Tottenham Court Road Chapel
in western London
1758 Opened an almshouse for
“godly widows” in western London. 1759 Paid off the long-burdensome debts of
Bethesda Orphan House.
1763–1765 Returned to the
Colonies. Arrived in Virginia. Traveled north, into New England, then south to
Georgia and returned to England from Philadelphia. Preached as much as his
health allowed, to generally receptive crowds.
1765 –1769 Based in London,
but traveled also, with increased respect and less resistance.
1767 Gave up his campaign to
establish a chartered College of Georgia, because of the crown’s demand that
its president be an Anglican; Whitefield had wanted a broader foundation.
1768 Wife, Elizabeth, died.
Preached her funeral sermon, using the text of Romans 8:28: “All things work
together for good . . . .” Presided at the opening of Trevecca college for
preachers in Wales, founded by Lady Huntington.
1769 September 16. Preached
his last sermon in London prior to voyage to America. 1770 Wintered in Georgia,
then traveled north to Philadelphia, New York, and New England. 1770 Outdoors,
in Exeter, New Hampshire, preached his last sermon, Saturday, September 29, weak
and struggling with asthma. September 30. Died of asthma at age 56, at
Newburyport, Massachusetts, where he was buried in a crypt under the altar in
the Old South Presbyterian Church. John Wesley preached a funeral-memorial
sermon in London, at Tottenham Court Road Chapel.
梦里书阁(219)
《时代的稻草人》
作者:许知远
出版:北京群言出版社
日期:2013年1月
页数:248
价格:人民幣36元(RM2.50购于诗巫大众书展)
“稻草人的內心善良,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今年43岁的许知远的确“担心自己成为这个时代的稻草人。这个稻草人不是插在那仲军阀混战、民族屈辱的田野,而是生活在一个国家空前繁荣、強大的时刻。”因为他是中国的一位时评人,被形容是“思想的挑衅者",在中国言论空间有局限的国度,他却能生存下来。虽然2014年出版社被令不能出版的他的书,但2019年5月他在北京出版了新书《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在下在2008年阅读《亚洲周刊》时就发现他是有点另类,每期都追看,后来因为推銷员吃錢也就沒续订。去年大众书展买到这本书,后来又在中国买到《梁启超》一书。
“中国的经济成功,就足以证明它在政治上的成功;因为中国在此刻的成功,就一定能证明它未来的成功;因为中国注定要领导宩来,所以它此刻的思想与行动都是正确的、富有启发意义的。”许知远形容这是“混账逻辑”。(页15)
许知远也指出在世界眼中的所谓中国的崛起,有点类似当年的苏联:它宣称人人平等,却创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它说代表无产阶级,但官僚系统才支配一切;它要全面地解放,结果是对人的全面禁锢;“它声称带来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足,却只创迼一片荒原……。"他引用西蒙雷斯(Raymond
Claude FerdinandAron1905-1983,曾于1972年为法国驻中国外交官)的话,形容毛泽东的文化革命是一项使地球上最聪明的人民沦为白痴的庞大工程。"(页20-30)
“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正充斥着对美国危机和台湾丑闻的报道,它们像我们对自身困境的一秉巧妙的回避。被垄断权力所干涉的市场,缺乏民主监督的政治体制,仍是这个囯家主要悲刟的来源。" (页78)
一个优良的政治社会不是法律创造出来的,而是情感、信仰、观念以及心灵习慣的产物。而政治自由也不仅局限在政治领域,它是一个社会的尊严、创造力的来源,为保障这秉自由,一个囯家的信仰、习俗、民情与制度一样重要。任何国家都可能制定出优良的法律,编订出色的宪法、创造出民主的形式,但只有当政治参与、自立、合作和讲求道德的习慣深入公民的日常思考和行动时,自由才会繁荣。(页84)
“一个知识份子,忧虑的不仅是现实境況,更是某种抽象的原则。一定存在某种更好的价伂,值得人们去尊敬。一定存在某种准则,超越党派、利益团体……正是这种价值与准则的存在,才使每个人得到最终的保护,才使每个人感受更充分的人生意义。坚持这种努力,不因为它会获得成功,而是因为它符合我们內心的主张。(页247-248)
自从2008年春读到托尼·朱特的书籍,许知远就将他视作知识上的偶像。托尼·朱特身上那些非常清晰的判断、典雅的写作、广阔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历史意识,是许知远一直以来都特别渴望的。“他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知识分子精神,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的典范。”
许知远可能是当代最坚守“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人。在他看来,过去十年,媒体妖魔化了知识分子,把他们变成了某种很偏狭的代名词,或是激烈、边缘。“不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中心。”
在“中国模式”响彻云霄的宣传与颂叹中,许知远以其一贯的批判语调揭露这个体制和时代的缺失,并把中国放到百年转型历史和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中,于是“中国大趋势”、“货币战争”背后的生意经凸显出来、“金融危机”与梁启超发生了关联、孔融与林妙可也能遥相呼应,制造业大国崛起的背后是被淹没的少女的青春……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批判包含着对自我的内省,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内在的思想成熟。在海外的华人一面倒对中国民族的情怀而产生的盲目崇拜,覚得中国強,给世界华人是正能量,但总是党国不分,一面倒。许知远则对自己生活的国度有很精彩的剖析,是很好的对中国的針砭的评析。
(2019年11月27日诗巫大众书局购买,11月19日阅毕,2020年3月19日阅毕,3月20日写读后感)
夢裡書閣(218)
《回首—鄧倫奇言論輯》
作者:鄧倫奇
出版:里仁文史工作室
日期:2020年1月11日
頁數:270
價格:何莉萍轉贈
鄧倫奇是一位資深“羅囝”(福州話Lawyer,指律師),更是一名資深政治工作者。他不只能言善道,好幾年前聽過他演講,被他很有條理的內容及豐富的情感所吸引;他更是一位文筆極佳的文人,這本書就說明其文字功力相當深厚,讓人讀起來條理分明,深入淺出,受益不淺。
鄧氏是砂拉越政壇的常青樹,經歷了政海的風風雨雨,曾任黨的高職及州內閣成員多年,並於1987年開始,先後在基本設施發展部、地方政府部、旅游部、壞境部、房屋發展部、公共衛生部、農業與食品工業部,多以助理部長職出任,同時黨職方面也未能更上一層樓;因此,他脫離不了人們給他的一個“二奶命”的稱謂。
這本書收彔過去阿奇部長從政演講或一些社團講座的內容摘要,重新整理而出版,正如他第一篇的題目:“省思己身,為時代發聲”,同時,出版該書的目的在於“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鄧的文字是很感人又很容易閱讀的,很有系統條理。在下不自量力,不過倒也不誇大的是就書中的論點曾在下記者14年生涯中由不同政治人物的口中都有約略涉獵過,就是說對這些課題並不陌生。不過在下想就書中的三點想班門弄斧地點一下,其一是“砂拉越自主權及公投法”話題。隨著砂拉越自主及自治的論點日益熱列,在下近年來偶而受到不同堂會的團契邀請分享,而倒也下了一番功夫閱數十種相關砂拉越的各種中英書籍,理出了一個概念,想不到在這本書裡,鄧梳理的很是清楚,是很值得參考的資料。尤其今天砂拉越子民對於自治或公投有興趣者,此書提供的背景資料肯定有所幇助。(頁67-99)不過,砂拉越至今在這方面缺少一位願意出來領導的有魄力的領袖,不只缺少學術上的論術,就是要把砂建國來龍去脈加以整理,卻僅落得停留在口頭及臉書上的“謾罵”吧了!很是可惜。
其二,在“做個地球人保護生態環境”一文中鄧提及“破壞自然,自食惡果”,文末則說“有些生態保護者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或經濟動機進行抨擊,但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真正生態保護主義者的言論,並反思和檢討國家的天然資源管理政策,以保護人民生存及一切生態的根本利益”。(頁171-172)日前剛看完布魯諾曼梳(Bruno
Manser)的傳記,看到一位瑞士愛護本南人及為了森林而犠牲,20年後的今天,砂拉越的雨林已所剩無幾,人類貪的無厭,令人唏嚦,而這些都拜官商勾結所致。最近訪問了以拍攝本南人知名攝影家劉任峙(Dennis
Lau)也直言“山河變色,政府有責”。在下想鄧的文章是言不及義,知易行難,在他的時代未能落實,現在已沒有機會再落實了。
其三,鄧在“砂拉越農業經濟再發展”一文,提及“農業活動是一項極具潛力的事業……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僅有2%,但他們除了養活90%人民外,常能把農業產品出口,關鍵在於他們能夠吸收及運用新的科技和現代化管理,不斷地研發新的操作模式、新的吅種、新的包裝,並迎合消費者需求……我們也需反思,並積極吸取農業新知、開拓生產思維。(頁205-206)砂拉越地廣人稀,從事農業者卻難以糊口,今天政府在這方面也沒有提供很實際的協助。在下就曾養豬三年,難以生存而棄農從文的。這樣文字很抱歉還真是官樣文章。
不過,看起來,鄧在位期間是夠久的,1977-2011年,前後34年,尤其都在執政黨任部長,就是做政府,照理要做什麽就能做什麽,不過如很多政論者给他“二奶命”稱謂,都以副部長為職務,可能有些權限未盡發揮。在下的結論可以如此說”鄧能做的都做了,不能做的至今仍未做到,因此一些言論流於`車大炮'及做文章吧了!"但話說回來,這本書仍有參考的價值,咱們也明自在政壇上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在晚年的時刻,鄧願意把精力花在文化建設方面,是很值許多樂齡人士的鼓勵與學習的。
(2020年1月13日,1月底讀畢,3月19日撰讀後感)
梦里书阁(217)
《Oldham- Called Of God
Profile of a pioneer:Bishop
William Fitzjames Oldham》
作者:Theodore R. Doraisamy
出版:The Methodist Book Room, Singapore.
日期:1979
页数:103
William Fitzjames Oldham,1854-1937, in his
four decades of active service played such roles as:
-the human founder of
methodism in Singaproe and Malaysia;
-The missionary `beloved of
three continents’, having served in India, Singapore,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America and South Amercia;
-The minister who was twice a
bishop - a missionary bishop for service in India,
Malaysia ( a term denoting the Malay archipelago and the Philippines); and
later a general-superintendent-bishop assigned to south America.
这是由前马来西亚卫理公会印籍会督多来三美(Doraisamy)牧师为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卫理公会创始人奥汉(Oldham)会督所撰写的一本传记。当年马来西亚指的是卫理公会在东南亚包括缅甸丶印尼丶新加坡丶马来亚丶婆罗洲及菲律宾的宣教工场(Mission
Field)范围,不是指一个囯度。
由于父亲被派来印度为英军部队里的办公室官员,奥汉会督于1854年12月15日出生于印度的Bangalore。由于母亲去世,父亲把他交给当地印度褓姆(ayah)去照顾,童年在一种对黑暗害怕的神秘氛围中成长。在当地受中小学教育后,奥汉在Madras教会学校教书。最初对信仰的认识是小时候,有一位教士到家里探访,父亲听到就从后面溜了,由他来接待。那位教士教他祷告:“O
Lord, save me! O Lord Christ, convert me!”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所遇到任何挑战时的祷文。
1873年,19岁时他在印度的Poona受到美国前来的卫理公会奋兴家William
Taylor的激励而灵性得到更新。三年后,1876年他成为当地卫理公会的会友传道。
1879年,25岁奥汉前往美国的宾州的Midville的Allenghanny学院深造,然后又前往波士顿大学毕业。1883年,29岁返回印度。
1885年,31岁与多本(James Thoburn)会督一起到新加坡设教。多本回去后,他独当一面开始新马卫理公会事工。第二年,他兴建了英华学校,第三年1887年成立卫理女校。
1895年,41岁奥汉前往美国奥亥俄的卫斯理安大学深造,并于1904-1912年成为宣教会督,就是负责东南亚工作。在这期间,除了砂拉越丶实兆远有中国移民前来设教,马来半岛丶苏门答腊丶菲律宾等各地都开始福音工作。1912-1916年他被委任为美国海外宣教部的秘书,并在印度兴起了复兴运动(Mass Movement).
1916年,62岁,他被委任为南美洲的监督,住在布宜诺斯爱莉斯市,并在当地与智利等地设教兴学。
1928年,74岁正式退休,居住美国俄亥俄州的哥伦巴斯。
1935年,81岁受邀回到新加坡参加卫理公会在新马50周年,并为当年老朋友Wee Hap
Loong施洗。
1937年,83岁3月27日于加利福尼亚州Glendale安息主怀。
外一章:奥汉与福州人
书本上记录了这位出生印度的红毛会督的生平,不过却没有记录到与福州人移民相关的片断,包括:
黄碧瑶着《黄乃裳传》一书中引述:马来西亚卫理公会年议会的欧尔罕会督(Bishop William Oldham)当年称赞黄乃裳为“砂拉越中国朝圣者中的奥德赛”,把他们移民的壮举比作一次“浪漫的布道之旅”。
在林文聪的《83自述》一书中则提及黄乃裳离开诗巫之后的半年,在富雅各向奥汉会督反映之下,去与拉者布律克商讨后答应把移民欠债给予豁免,让福州垦民大为欢喜。
据碧瑶的资料,砂拉越政府《手令册》1904年12月29日的政府年度财政报告中,很简单的“取消"(written off)两个字就把四万元债务一笔勾销。直到1905年9月,垦民求奥汉伝督去见拉者,请求拉者豁免货款时才公开宣布于众。后来,垦场每英亩土地每年只需缴维五角。
对于实兆远的垦场,奥汉会督于1905年7月马来西亚会报中总结实兆远垦场的成功时说:
“实兆远垦场的人数还会增加……我相信现在诗巫的兴旺景象能成为实兆远的前景。"
(2019年12月19日开始阅读丶2020年2月19日丶3月15日写毕阅读摘要)
梦里书阁216
《打不完的病毒战争》
作者:麦克奥德史东(Michael B.A.Oldstone)
译者:罗文慈译
出版:[台]新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0年8月7日
定价:300元(台湾姨丈吴倩萍赠送)
页数:283
《发瘴》
福州话buok zuong诗一首,这是美国芙蓝纽(Philip
Freneau)在1793年黄热病(Yellow Fever)流行期间,于美国费城写的一篇诗:《瘟疫》。虽然写于227年前,似乎在描写今天武双COVID19的情景。截稿止(2020年2月26日)全球已确诊破8万,死亡近3千例。
“乾热的风不断吹拂,
往生者的出殡不曾停止;
一样的灵车,
一样的哀悼诗;
喔!到底是什么样的瘟疫──没有人知道!
牧师从讲道坛上撤退了!
有人发烧,有发冷,
情绪不佳,
极欲逃离,
远离我们──惹人厌的罪犯!
医生们在争论,
死者在增加──
多么大的一场骚动,
大家恭逢其盛!
有时像作品,有时像射击。
天然毒物齐集在这里,
水,大地和空气都中毒──
喔!多么令人悲悯,
这样的一座城,
座落在这样的地域里!"
这本由美国病毒研究专家Michael B.A.Oldstone医生于1998年撰写的《打不完的病毒战争》,中文版于2000年推出,让人对于病毒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谈到已经获得控制的病毒疾病为例子:天花丶黄热病丶麻疹和小儿麻痹症,这些疾病曾经让许多人送命,带来无限悲惨与不幸。除了这四个成功的故事,另外四种仍无法有效控制的感染病毒:拉萨热病丶伊波拉病毒丶汉他病毒丶人类免疫不全病毒(爱滋病毒)及持续监控的流行性感冒病毒。
作者指出,病毒和人类的历史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便纠缠在一起了。病毒所造成的瘟疫,伴随着人类的恐惧丶迷信与无知,交织在病毒学史中,它造成的不只是影响原住民族群的大量减少,也左右战役的成败,对一个国家在地理上丶经济上和宗教上的改変。书中也提及为了防止病毒的猖獗,有许多医护人员成为医学领域的“微生物猎人"(Microbe Hunters)致力于解答那些人们未知的事物,寻找这些疾病病源,拯救人们因疾病所带来的苦楚,不过也造成许多医护人员的前仆后继的牺牲生命的英勇事迹。
作者在最后指出病毒丶瘟疫和人类之间的历史,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和影响世界的事件所形成的历史,也是每一个个体努力征服病毒以及病毒传染病的历史。
今年开始因为新冠型病毒,武汉肺炎(COVID19)的事件,截稿止已有全球超过8万人感染及近3千人死亡,日本在赠送中国的物资的箱子外面贴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丶“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丶“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字眼。我们同活在一个地球里,谁打一个坟喷嚏,就会对周边的人有影响。因此,更让我们懂得互相友爱,彼此幇助,共同和睦的生活在一起。
人口持续膨胀带来风险,但所有生物都是宇宙的一分子,把任何型式的生命当成敌人,将它从宇宙人消灭,终有一天会变成对全人类有害而无益。作者提醒:人类历史的显赫冬并不在赢得战争丶皇朝的形成或经济帝国的建立,而在于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消灭侵犯我们健康的疾病,是评估人类文明成就的标准,而完成这项工作的人,将成为这伟大新世界中一群真理的领航员。(2020年2月20日)
夢裡書閣(214、215)
《智者的低語:老子說》一、二
作者:蔡志忠
出版:[台]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日期:1987年8月1日、1996年12月10日
頁數:119、96
價格:新台幣90元、130元
(第一本1989年購於詩巫福音書局:馬幣RM10.60;第二本1997年8月31日購於晉遠東文化[砂]有限公司RM18.20)
最近閱讀了砂拉越《雨林英雄:布魯諾曼梭》的故事(參夢裡書閣213: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videos/188512765763229/),看到這位為雨林而死的紅毛人竟然心儀《老子說》的道家思想,從小熱愛自然界生活及願遠離文明世界與游牧民族在森林中生活都受到老子的影響;因此重新去書架上找了蔡志忠這兩本的漫畫《智者的低語:老子說》一、二,重溫《道德經》的概要。
如假包換的瑞士的本南人,曼梭可能受到《道德經》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及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論述所影響。老子哲學常被稱為“自然”、“無為”的哲學,他指出天、地、人要效法的是“自然”。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的意思。人、地、天、道、自然,各有師法及互相一致的關系。
在下重溫這兩本書各取一則分享:
《道德經》第49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目,聖人皆孩之。
蔡志忠用4格漫畫就表達出來,並加以說明:1.聖人沒有意見,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2.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3.守信的人我善待他,不守信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4.聖人在位,收歛自己的意欲,使人心思化歸於渾樸,百姓都凝視靜聽,如痴如愚,聖人都把他們當作嬰兒一樣的愛護。最後說明:理想的治者,收歛自我的意欲,不以主觀釐定是非好惡的標準,應以善心誠心去對待所有的老百姓。(《老子說》一頁72)
《道德經》第63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蔡志忠用8格畫表達之:1.聖人治理天下,以無為作為政治的根本,以無事作為行政的原則,以恬淡作為施政的態度。2.處理困難必從容易處開始,3.實現遠大必從細微處開始。4.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的做起。5.所以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偉大,因而反能成就他的偉大。6.輕易的允諾,必常因不能兌現而失信;7.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經常遭遇困難。8.聖人把任何事都看得很困難,所以始終不會發生什麼困難。最後說明: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面臨細易的事情,卻不可輕心,應謹密周思,細心而為,才不會失敗。(《老子說》一頁72-73)
中國早期思想家的著作,一直影響著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教育到藝術,從政治和戰爭到日常禮節。台灣漫畫家蔡志忠,一直致力於用他獨特而引入入勝、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漫畫,將這些古代經典著作的智慧帶入現代人的生活。經蔡氏改編的這些漫畫作品,曾受到廣大的老中青讀者的喜愛,對於看不下經典古書的讀者,其漫畫書是最好的入門,會看懂古書者也可以從漫畫中容易找到重點的。對於海外華人的下一兩代者,對於古文的掌握肯定不多,那麼蔡志忠的漫畫是為了解中國打開了一個快捷窗口。 (2020年2月23日)
道德经第16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在蔡志忠漫画只用两面9格图画就把之阐明:人的心灵本來是虛明、寧靜。但往往為私慾所蒙蔽,因而觀物不得其正,行事则失其常。所以我们要尽力,使心回復到虛明寧靜的狀態。这样就能夠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往復循环的道理。萬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根本,这叫做靜,也叫做常。了解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而轻举妄动就會有禍害。了解常道的人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才能做到無不周徧、才能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符合大道才能永垂不朽,这样,终身也不會有任何危险了。致虛和守靜的功夫做到極篤,就能明察事理,能洞知萬物變化的常规,就能深得自然的妙趣,而與道同體。
梦里书阁(213)
《Rainforest HERO -
The life and death of Bruno Manser》
作者:Ruedi Suter
译者:Alison Ann Martin and Franz Metzger
出版: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re(Malaysia)
日期:2015(原文德文于2005年出版)
页数:330
价格: RM55
布鲁诺曼梳(Bruno Manser 1954-2000年)是一位生长在瑞士的人,从小喜欢野外生活,中学时写了一篇文章提及响往“道家"的生活。(页35-36)因此他有过一段农村丶牧牛的隐士般田园生活。他也好探险包括攀爬阿尔卑斯山脉的崖岩活动。同时,他相信“性本善论”及对生命表示尊重,提倡和平来自爱而不是武器,18岁时拒绝服兵役,换来3个月的狱牢生活。(页38)从中看出他受到老子的“自然"丶“无为"的生活者。
在高度发展的国家中成长,曼梳却羡慕没物资但自供自给又自足生活的人甚感兴趣,他选择婆罗洲为目标。他对於緑色的砂拉越视为一个神秘奇境,同时也被穿梭在森林中的本南人所吸引。刚好,他听到英国有一个探险队要前往婆罗洲姆鲁山洞探测,促使他跃跃欲试。
“地球不属於人頪的,人类却属於地球的。"(The earth does not belong to us, we belong
to the earth)—Duwamish Chief seattle,在曼梭出生前99年的1855年为捍卫土地权益活动的一位印第安长老说过这么一句话。(页59)
1984年1月开始,他第一次来到亚洲,先到泰国的曼谷,然後坐火车到马来半岛登嘉楼,并在岸外的小岛学习一个人独立生活六个星期,但仅三天就放弃。接着他到吉兰丹的关丹丶吉隆坡,最後抵步婆罗洲的古晋。五月,他来到本南地(Penanland)的姆鲁参与英国探测队第三次向52公里长地下水道进行8个星期的探测工作。探测完工队员们回了,他留下来。在经过三天两夜的浓密森林里独自寻找到到了本南人——Laki Aiau一家人。当时砂拉越约有9,000名本南人,其中约600人在林中过着游牧生活。从先进国到蛮荒丛林的原始生活,曼梭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习生存之道,并要与野兽共存。在森林中他从一位Adang河的Long Sega头人学习到很多生活之道。
远离文明的曼梳与本南人,很快地被伐木的链锯及铁甲车的吼叫声划破了和谐的自然界生活。事实上他们早几年已在不同地方把祥和森林转变为“战场”。(页87)他本不愿意参与,还是挺身而出,注重万物共享的本南人,开始与邻近的加拉必族一起设立路障,拦阻木山公司的车辆经过。曼梭很快就成为“公众第一号敌人",并在1986年复活节访问Long Napir时被警方逮捕,但在半路小解时,他逃掉了,虽然被开枪却没击中。原住民一方面在地设立路障,曼梳另一方面鼓吹远在欧洲的瑞士家乡的志愿团体响应拒绝采用热带雨林的木桐。一些欧洲的媒体报章与电视台的新闻从业员飞抵实地拍摄曼梳及本南人的处境。
1986年10月本南人向瑞士Bern市的马来西亚领事馆递送原住民对土地的诉求:要求砂拉越政府把林梦/乌鲁Tutoh的2,500平方英里森林为保护林。虽然得到欧洲一些环保组织的参与,不过马来西亚的政府不为所动。颇为争议的亲政府记者詹姆士里奇(James
Ritchie)有机会与曼梳会面,不过在稍后的报导中指出本南事件是由这位“白色拉者"在后面主使与挑起的。里奇曾形容:“以一个人类来说,曼梳做的事是正确的,但身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曼梳做的是错的。"这似乎也是当权者的想法。
在曼梳及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协助之下,约有4,700原住民来自26个本南村落及6个加拉毕长屋的林梦与峇南一带在木山路设起了近8个月的路障行动,以防止约1,600名伐木工人与210辆铁甲车来毁灭森林。这是1987年3月间原住民采取了一次最长久的最庞大的路障行动。本南人不断抗议,欧洲更多环保组织表示关注,受过高深教育的本南人Mutang
Urud等也加入保卫家园的行动,本南人一时成为世人的焦点,砂拉越被推向国际舞台,引起世界的关注与关怀。同时,环保组织安排了12名原住民前往吉隆坡会见首相马哈迪医生及相关部长,提出本南人的诉求。(页106-107)
1989年9月间,曼梳在林中被毒蛇(a pit viper)咬到左腿,他用小刀把伤口割开以便可以流出更多的血,在找到了本南人住处时,几时晕倒。他因此躺卧养病四个礼拜,在本南人各种草药及土方的治疗下,渐渐地痊愈,但仍然不善於行。1990年2月间,家人听到消息后,又逢瑞士的父母生病,决定去砂拉越把这位六年没回家的“瑞士本南人"带回家。在易装及用假护照名字Alex
Begte,曼梳终于成功自林梦飞往汶莱,然後经过新加坡,再坐Qantas飞往法兰克福。(第8章描述这段偷渡的过程,读的很是紧张。)
1990年3月25日离开家乡六年後,曼梳跛行着回到了家。在家乡他为了游说及保护本南人与原始林,他参与了许多环保的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在当年10月间组织了砂原住民长达7个星期的到访13个国家游说抵制热带木桐及保护原住民赖以生存的森林,这些国家泰国丶澳洲丶加拿大丶美国丶欧洲及日本的25个城市。(页142)
在不断奔波及思考下,曼梭发现其实与伐木的难兄难弟是核子工业,都是对原住民造成极大的浩刧。在发现到采取各种示威行动包括1992年G7峰会的爬楼活动丶以本南人半裸妆饰在大马使馆示威丶冒险登上高压电缆挂布条丶把自己绑在木桐等都没有实际效果,曼梭就参与一次由33个团体举办包括瑞士的基督教协会协办的禁食活动,前后60天,但马来西亚却没有实践诺言,他感覚为本南人的争取森权益的课题又回到原地踏步。(页175)
1994年2月在离开婆罗洲四年之后,曼梭自汶莱悄悄地偷渡进到本南地。他很伤心地看到本南家园面对更多鉄甲车及森林的砍伐。与此同时,里奇出版了一本《曼梭:内幕故事》对他极尽毁谤,包括他有本南妻子什么的。那一年的12月,曼梭得到了瑞士的一项自然环境保护奖。与此同时,他与一位女朋友失恋,导致他曾萌自杀的念头呢!他可是一位性情中人。
在这期间,曼梭去了南美洲,也去了刚果去了解不同地方原住民所面对的问题。他最后想到应向砂拉越政府建议保留本南人森林保护区(Penan Reserve Project),希望瑞士政府出资,砂拉越政府出地。1994年4月他带着一位摄影员到汶莱说服了一位军机师,从汶莱至砂州边境拍摄保留区的拟议地点。那位机师还特地关闭与地面的通讯以便顺利的进行“非法"的飞行;他还向这两位神秘顾客问道,是否知晓一位被通缉的布鲁诺曼梭这个人呢!显然他没自察覚出曼梭就坐在他旁边呢!(页242)
从空中下来,他们就从汶莱偷渡进砂边界,当然是走路的。他们在本南地停留两个星期,进行另一项特别任务,就是把拟议的保护林地的树林边縁,在离地面约1-2公尺地方把铁钉钉进大树杆,以防止遭连锯的砍伐。有人报效从古晋运载5吨的鉄钉,但仅收到1吨的鉄钉。在回程经过汶莱出境时,虽然他用别名,但还是被认出来,最后机场官员私下讨论说曼梭是“为简朴人民斗争的"(he
was fighting on behalf of simple people),让他走。
由于多年用了许多争取手段无效,本南地的森林逐渐消失,又对本身的组织BMF内部的分裂,曼梭面对了内心的挣扎,继续无结果的斗争还是放弃呢?!1996年8月30日曼梭拍了一个短片,他自空中跳降落伞并抱着一只羊,向砂州政府公开道歉及呈诉求的信,接着他出版了《来自雨林的声音》英文版的书。1997年曼梭妙想天开,计划在砂拉越首长府坐滑翔机降落直接呈诉求信给白毛呢?终于在1999年3月29日的开斋节当天,他藉着友人的协助,坐滑翔机降落在泰益玛目古晋住宅的外面,当然他很快就被带走,并驱遂出境。砂州虽然对曼梭禁足,但他却三番四次的偷渡进来,主要是从汶莱边界也偶而从加里曼丹的边界进来的。政府也在这些年间安顿了许多游牧的本南人,因此,曼梭也仅要求保留某些森林,让230-240名的本南续过游牧生活的空间。正如一位本南头人说过:“森林是我们的皮肤,没有它就不能生活。"
曼梭可能在欧洲的宣传禁止使用雨林木桐取得某些成果,但他在砂拉越要求保护林的诉求几乎等于零。(页287)他是灰心了,他也感到累了,进步的人们生活方式不能与自然界天人而一的生活方式取得融洽。他认为是前者的贪婪与忽视弱群体所致。1999年8月加拿大政府发出200万平方公里给Inuit的 Nunavut原住民自力更生的空间的作法令人赞赏。他对砂拉越政府不能有保留地给游牧的本南人是不幸的。
曼梭已经45岁了,他想到结婚,要成家,因此在2000年从加里曼丹通过弄巴湾回到本南地,思考他的方向。5月23日他写了一封信给女朋友,25日他与两位本南人在前往的弄拉威途中分手之后,就消失在林中,留下一团谜直今。有者说他被人暗杀了,有人说他爬山跌到悬崖,众说纭纭,后来瑞士搜索团配合本南人多回的寻访,没能找到他。作者Reudi
Suter在书的最后形容曼梭似乎如老子一样,在写完《道德经》后往城外的旷野走去,从此再也见不到他的踪影。
读后感
曼梭为了砂拉越雨林,愿“道成肉身"般,甘愿舍弃欧洲的文明生活,与游牧的本南人一同生活了前后7-8年多。最后他“消失"在这块他所热爱的森林中。然而,在他死后的20年,砂拉越掌权者配合伐木公司,除了一些划定的保护林,基本上把整片森林能砍的都已伐完,刮到乾乾浄浄,年前还让伐木者虎视虎视眈眈最后的姆鲁国家公园的保护森林。曼梭把一生投入了护卫森林活动中,看起来是一个时代悲剧者,如一粒小石头丢进海里,曾起阵阵涟漪,却对整个大局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书中曼梭曾引用原住民领袖的话:“森林是地球的皮肤(Skin),因此伐木把林林消除,就彷似把地球的皮剥丢,最终受害者仍是人类自己"。今天看来人类这些不只是千年老树林的刽子手,还是喜剥皮的人类,是整个生态“
摧残者"丶“毁容者",乐此于疲。背后的动机说穿了就是“贪婪",以发展与进步为藉口,事实上是把下一代又下一代的资源先用完,透支了。有了钱之后,回馈至社会的基本设施仍是少数,提升原住民生活的也不多。砍完的树一桐木桐运往世界各地成为舒服住屋,但留下的是一条又一条的清澈河流被污染的黄澄澄,没人吭一声。小时候若把牛奶不慎倒些地板上,可能換来母亲斥责或被打屁股,然而今天始作俑者,除了名字给拉长(各种勋衔)及留给远在天边的《砂拉越报告》(Sarawak
Report) (http://www.sarawakreport.org/)在网络上去发表黑幕,在本地仍有一批文化人丶经济人及社会贤达在他们脸上贴金丶漂白,夫复何言?!
砂拉越真的有一天独立了,天然资源也所剩无几,不只地下及岸外黑金(石油天然气—被外邦人吸光光,善良的砂拉越人民甘为彼岸及小岛国贡献廉价劳力,赚取比本地人多的薪水而沾沾自喜;本地的森林也被自己人砍光光,复以经济作物油棕取代多元的参天古林,把金钱投资外国银行股票,许多人民在过去20-30年大量往外迁移,保有双重国藉,咱们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犀鸟乡的表面没了,连底裤也被人剥光光,为何仍然人们那么沉默呢?
(这本书于2019年12月31日夜晚阅毕,当时诗巫人们正在沉浸在倒数欢愉中。本想就写个简单的阅读心得,却每每看到有一个人竟然愿意为砂拉越森林而死,执政与刽子手仍不手软,本地没了,到世界外地去砍,罔顾地球暖化丶自然反朴的情势,令人看的“心肝头"都硬了。两个月来才断断续续把初稿完毕)2020年2月22日。
梦里书阁(212)
《不分东西》
作者:闾丘露薇
出版:[中]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日期:2011年1月
页数:233
售价:36元(人民幤)诗巫大众书时RM2.50
十多年前经常追看凤凰台的由闾丘露薇的现场转自阿富汗或巴格达等战地的新闻,这位心目中新闻界的“战地玫瑰”成为许多新闻界朋友的偶像,她曾先后赴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报道呢!
最近,阅毕她的一本2011年出版的《不分东西》作品,因为从记述者转变成了思考者,而写下的深度评述,她称是她的专业以及对事件的观察,分享自己的观点。虽然写的也多是热点新闻,但更侧重作者对事件的观察丶体会与思考,表达的不是新闻本身,更多是她的“新闻观”,以及“价值观”。
闾丘露薇认为思索和探寻,正是这个时代,这一代人,最需要的。比如她指出偏见不分地域丶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资讯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她称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更多的资讯。
思维是一种乐趣,分享思维的结果,并且愿意因为互不认同而进行辩讹,那样乐会更多。然而,当思维变成一场战斗,辩讹变成了武器,能否停下来反省自问一下,是不是因为,偏见距离自己太近?
她呼唤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培养更为宽容丶开放丶理性的大国心态,引导年轻一代用更包容丶更多元的胸怀和视野来思考中国和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
“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当亲身来到中国的时候,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不单单是文化上的冲击,更是的是观念上的冲击。这一切,伝让人误读中国,也会让中国误别人。"(页19)
“在全球化的热潮中,中国的产走遍全世界,中国人走遍全世界,中国崛起的名声也走遍全世界。但是在同一时期,中国在其他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却在下跌。”(页23)
“没有办法改变不公平待遇,可以充满怨气,也可以乐观对待,没有别的选择,既然这样,当然选择乐观。"(页34)
“在大部分人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之前,媒体追求收视丶吸吊眼球(内容包含民族主义元素),只会让这个社会更加的浮躁,甚至误屗民众。媒体是应该拥有社会责任的,特别是中国的媒体,因为中国民众目前的选择并不多。"(页45)
“读者和媒体的互动,应该可以出再儿螺旋形上升的局面,在大众改变的动力不足之下,掌握了话语权的媒体,应该主动向前迈出一步。"(页55)
“娱乐化的结果是大众放弃思考,而不善于思考的人往往会丧失判断能力。......真正让人娱乐至死的,只有人本身,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权力控制的追求,还是为公众知情权服务,出发点不同,决定了利用这种手段传播怎样的内容,这些内容最终用怎样的形式出现。"(页67)
“新闻其实无关技术,新闻就是关于价值。"(页73)
“自律丶自我审查至自我禁锢,新闻的敏感渐消灭。"
“媒体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非故意的......媒体的责任,不是输入怎样的观点,而是尽量准确地告诉大家事实。因为只有多角度的丶足够的丶准确的资,才能让受众不或于流言。(页84-86)
“对话并不是要说服对方,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理解对方……如果可以把一些事情理解得通透一些,将会幇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页97)
“做人不能太CNN指的是媒体在报导的时不顾事实,不负责任。"(页85)
“记者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比政府更快地发现可能会产生的问题。"(页124)
“一个国家媒体的立场和政府的立场不能等同,但很多人会有习惯如此的认为。媒体拥有立场并不可怕,前提是,不同立场的媒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讲话。"(页146-147)
“网络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说到底还是使用的人,如何使用,告诉大家哪些内容。"
“信息的传播,从过去的几个点变成了分散型的无数个点。信息多元化丶不再是一种声音,可以帮助爱众去拼凑一个更加完整一点儿的画面,而更加个人化特色的信息......同为有一种亲近感,让人更多愿意行动,伸出援手。(页160)
“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页177)
“身为媒体人可以做的,就尽量表达清晰,尽量细节准确,尺量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为大众提供最接近真相的事实。"(页195)
“媒体人的品格:独立思考丶对生命的真诚丶理性丶独立的人格丶懂得爱护自己丶时刻带着敬畏去生活工作......恪守媒伦理,就算是出于正义之举。"(页230-233)
这已经差不多是闾丘露薇十年前写的书,又在中国出版,可以在字里行间,她一直有维护中国的言论的。由于7-8年来,不再看凤凰台(因为偏的太明显了)或者可以说由于手机的各种即时新闻的出现,不再看电视了,所以阅读闾丘露薇的书,就想去找她的新文章看看,结果发现她在维特(Tweeter)仍然有转发不少文字,在下自然就跟踪她了!从她那里可以稍为懂得解读中国的新闻呢!
(2019年12月11日阅读丶2020年1月25日阅毕丶2020年2月8日完稿)
梦里书阁(211)
书名:《忠实的父母——按圣经教养儿女》
作者:玛莎·佩斯、史都华·史考特
译者:赵彩容、李士虹
出版社:[港]改革宗经典出版有限公司
日期:2017年11月
页数:261
价格:360元(台幣)
这是一本如美满婚姻及养育儿女指南的书籍,除了用上课方式否则身历其境者要到实际生活时才会想到如何派上用场。在下35年前与太太结婚后,沒看过类似的书。现在有了三位孙子女后,才因为年前获贈书,最近才拿来翻阅。在下从中得到启示,发现很多情況,可能要边实践边学习会有更大效果。但仍然推荐年轻父母肯定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帮助的。
作者有一个观点似乎许多基督徒父母沒有想到的,他竟然提到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最大渴望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夠认识救主耶稣基督,得著救恩;但作者相反地却不断提醒父母不要操之过急,就是不要在孩子沒有明白之前就逼他们信主的意思。
本书教导父母如何以智慧和悟性来解析圣经的真理,实际应用在训练与培育孩子上,借此“将孩子的心意夺回”。这本书让在下重新体会孩子成长的过程,自己虽然不是一位好父亲,但在信仰方面很是坚持,比如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有家庭祭坛,一直到现在每周仍有家族性的礼拜聚会。其他方面,似乎现在成为公公级的人,仍然在学习之中,但那种心境与作父亲的有很大的不同。
这本书分为几个部份:
1.解释“照着主的劝戒与教训来养育儿女”的意思。
2.孩子在各阶段,包括婴儿、刚学步的小孩、学龄前和学龄孩童,以及可怕的青少年时期,提供父母基本的教导。
3.提醒父母避免的十五种惹怒儿女方式。
4.如何面对一些特殊的情况,包括:混合家庭、单亲父母、共有监护权的家庭、与未信的配偶共有孩子、或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等等。
最后附录中提及司布真的故事,让人对这位被形容是讲道王子的牧者很简单扼要的生平给勾划出来。若下一辈都能像司布真的成长的话,那就不用父母忧愁,換言之,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格,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司布真。
书,毕竟是一门学识,怎么落实,还是因人而异吧!(2020年1月13日)
夢裏書閣(210)
《 邵武四十年:美國傳教士醫生福益華在華之旅,1892-1932》
(Beyond the Stone Arches: An American
Missionary Doctor in China, 1892-1932)
作者:布裡斯( Edward Bliss Jr., 1911-2002)
譯者:安雯
出版:[中]中央編譯出版社
日期:2015年11月
頁數:297
價格:48元(人民幣)
前年因為受托為把資産捐獻出來興建醫院而而福州尋覓已故劉欽侯先生的資料,從中了解其父親劉孟湜是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差會(美部會)在福州設教後的第一位華人牧師。因此對於公理會的歷史背景也有所涉獵,這本書就是關於公理會差派的一位宣教士,愛德華布裡斯在邵武行醫四十年的故事。
福益華原名叫愛德華•布裡斯(Edward Bliss),美國耶魯大學醫學畢業後,立志要來中國宣教,1892年,26歲,他選擇來到福建貧困偏遠的山區邵武。他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叫“福益華”,說明他來華的就是要造福華人,利益中華。
福益華在邵武四十年,正是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故的時代,經歷瘟疫,洪災,戰爭等等。他高超的醫術,培養許多當地的“赤腳醫生”,他愛人舍己,為周邊的縣市,為閩北地區200萬人口提供醫療服務。他學習方言,搶救難產孕婦;創辦學校,建造診所醫院;從美國引進各種家畜,建立奶牛場,與瘟疫鬥爭,成為“牛瘟免疫的一位先驅”。
四十年時間,愛德華和當地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的足跡遍布周圍的縣鄉,遠到建寧,江西等病人,都會不畏路途遙遠找他看病。有一次一個士兵用槍指向腦袋要開槍,卻化險為夷。愛德華行醫的故事還真多呢!
宣教士的醫療宣教其實是中西文化交流,為中國引進了現代的醫葯服務,據李天綱的序指出中國十佳醫院,就有好幾所是當年宣教士所創辦的醫院。李也提到這些宣教士與一般西方前來通商牟利者是有很大不同的思維,前者為救人,後者是要賺錢。1905年在華西方宣教士3445人,301人是醫生。當年各大宣教差會開辦醫院166間,在在都說明,早期醫院和早期大學都是由教會創辦的。
《邵武四十年》是一部家族傳記,福益華的小兒子,小愛德華•布裡斯(Edward Bliss Jr.,1911—2002),1911年出生於中國福州,後來成為美國的著名記者和廣播撰稿人。這本書是小愛德華•布利斯在他晚年,為他父親在華活動寫了一部歷史,根據大量的信件與父親的談話,生動地講述了父親的非凡一生。(2020年1月18日)
夢裏書閣(209)
《循道衛理入神州》(Methodism into China)
作者:文國偉
出版:[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日期:1995年10月
頁數:72
前後去過兩次英格蘭與阿美利堅對衛理公會做了近9個星期的尋根探源之旅,其中有好些參閱的就是根據這本文國偉先生所編的《循道衛理入神州》一書資料。2009年曾經過香港時,特地拜訪了他,聽他講出版這本書時在許多資料中整理的過程是很艱幸的工作。
英國是衛理宗的發源地,衛斯理約翰推動衛理運動後來成為一個自聖公會分裂出來的宗派,到了中國被翻譯為循道會。循道會後來又分裂為聖道會、循原會、美道會及偕我會,在中國的華南、雲南、溫州、天津等扮演重要角色。
美國的衛理公會源自英國,但後來分裂出16個衛理宗的宗派,一直至1939年及1968年有兩次的大合併。華人世界也受這兩國的設教所影响,1987年合併成為世界循道衛理教會聯會,並且每五年與辦一次宣教大會。美衛理原稱美以美會,傳來東方有兩條路線,一是福州,一是印度,福州的來到砂拉越,印度的則又傳至緬甸、新馬及印尼;菲律賓等地。
這本篇幅不多的小書,應該是在2005年左右拿到,曾在多本衛理宗相關書籍著作中加以應用,把英國與美國衛理宗的起源發展、分裂,再到中國設教的來龍去胍有簡單扼要又易懂的呈現出來。這真是了解衛理宗的一本好書。最近重新找出來閱讀,主要是要落實美以美的故事計劃及近日看到美國衛理宗將面臨再一次的分裂,那就是因為同性婚姻問題,可能導致傳統會眾分出去另外組織一個新的衛理宗。這似乎有“鵲巢鳩占"的悲觀結局?!與此同時,也在閱讀美國衛理宗的Timeline及一本American Methodism: A Compact History,一些翻譯名稱文國偉的書中有很詳細的中文名稱。(2020年1月11日)
夢裏書閣(208)
《被子》(Blankets)作者:
翻譯:菲爾
出版:[臺] 時報文化
日期:2007年11月1日
頁數:
價格: 大眾書展RM2.50
《被子》是本關於作者的自傳故事的繪本,讓人有種看漫畫書的感覺,比較容易閱讀。其中內的仿似《少年維特煩惱》的困擾,也是很多成長期的青少年人所遇到相似情況。
本書描述湯普森童年時家庭的嚴肅管教,與弟弟間夾雜罪惡與情感的複雜手足情誼、學校生活的壓抑、面對信仰的掙扎、對未來的迷茫、抑鬱與苦澀,牽動讀者的情感與記憶。
書中有一個情節是講到蘇格拉底的《理想國》的“洞穴”比喻,是對可見與不可見的論述。一個洞穴有著長長的通道和些許光,一群囚徒從小在此長大,但全身被縛,他們背後有些燃燒的火光。假如有一個人掙脫桎梏,可以轉身看到火光,一開始肯定難以接受。他以前只能看到陰影,此刻看到實物會無法理解甚至感到痛苦,但一旦他得到指點,理解了自己以往和現在的情形及其原因,他一定會明白真實的可貴。
由於買到的是下集,回來才曉得原來還有上集,最後部份是作者的父母早就想把兒子全時間獻給上帝為傳道人,但作者卻對信仰有許多的不解與懷疑。看到最後,這本書沒有一個結局,就是一本記錄作者成長的經過吧了!(2020年1月9日)
梦里书阁(207)
《生命是一份厚禮》
作者:吳鯤生
出版:[臺]校園書房出版社
日期:2018年11月
页数:125
价格: NT$200(2019年10月16日吳鯤生贈送)
“你總不希望人生窄窄小小,那麽,你的地圖就應該畫得夠大、夠寛。"
“壯闊的人生的地圖,不能把一己放在焦點、放在最最中心;壯闊的人生地圖,要觀照歷史、要觀照人頪。" (頁63)
“於是,在`爱’的肯定中,我們超越了`別人眼光和評語’的束縛。在去愛的行動中,我們超越了`一己之得與一己之私’的捆鎖。當我們向上帝敝開的時候,有一片好大好自由的天空,等待我們翺翔。(頁74)
“我們只能說,他不是來領導政治上的革命;他來,是要翻轉人內在最深處的自我。"(頁83)
“傳播學者格爾和諾頓認為,人心靈的過濾系統,大體上是由態度、信念、理解力和人格特質四方面組成。這個組合深度影響一個人如何對待人,如何判斷事物,如何作結論,及訂定最後方案。"(頁110)
“能活多久,不是你能決定;能活多廣、多深,正是你能掌握。"(You
can’t do anything about the length of your life, but you can do something about its width and depth.——H.L.Mencken)
吳鯤生曾任臺灣《校園雜誌》主編、校園出版社總編輯。在書的簡介里他如此提及“目前擔任私人圖書館義工,樂在其中;喜歡作夢,擬發起籌建出版博物館,意在搶救失散的珍貴出版品。"由此可見,他私人的藏書數量相當可觀,在下於2000年代就曾訪問其辦公室,他就聲明只限自己收藏,因為一片凌亂。兩個月前又有機會與他會面前,校園出版社前社長黄振華牧師說柬埔寨有個吳哥窟,台灣也有一個吳哥庫,原來就是指吳哥的藏書情況。記得十多年前,有一次去書房找他,他要請我吃飯,用電單車載小弟一起去忘了那一個麵攤吃牛肉麵。
他曾著有《風雨書聲》、《道在人間》兩本書,都有對人生與事物具很獨特的觀察及見解,令人愛不釋手。這本書配合圖片,每篇簡短而讓人思考。尤其是要讀者認清自己的本相,給自己一個機會,站遠一點看自,接納一己的不完美;有時候跟缺點開開玩笑。向自己敝開,給自己一片天空。
如果你有勇氣面對自己拙劣的一面,我要恭喜你,因為你已經有資格名列蘇格拉底的門下,他對當時代人的呼籲就是“去認識你自己"。(頁72)
(2019年12月24日)
夢裏書閣(206)
《剩下的那部分福音——享受神的整全救赎信息带给你的安息》
(The Rest of the Gospel—When
the Partial Gospel has worn you out)
作者:丹.斯通(Dan Stone)
译者:大衛.格里高利(David Gregory)
出版:[砂]馬來西亞基督教衛理公會砂拉越華人年議會文字事業部
日期:2019年11月
页数:243
价格:RM20
(劉良舉贊助出版印刷經費)
一般基督徒對於福音的初體會:“罪得赦免,真是太好了!"或是“得享永生更是好得無比!"。這些都是真實經驗,令人振奮!
但是,真實的處境是,耶穌應許的豐盛的生命在哪裡?為甚麼基督徒的生活仍是如此掙扎?你與其他人的問題,試煉的困擾,似乎陷入無法克服的情況。福音真的带來了安息了嗎?
作者丹.斯通和大衛.格里高利透過此書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福音的其餘部分",與上帝建立更美好的關係,藉這整全的福音,活出應有的豐盛生命!
書中分為五大部分,一與基督聯合、二魂與靈、三你是誰?、四認識神的道路、五活在聯合中。作者重申一個人接受主基督作為生命的救主,說明“基督住在我裏面,我在基督裏面",人因此可以與基督聯合。上帝通過我這個地上的“器皿"來接觸他人,祂正在通過我而活,目的是要榮耀祂。基督徒確信自己是上帝的兒女,同時也明白发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沒有一件在上帝的旨意和權能之外。我們此刻就是祂的工作,我們也是祂的使者。
祝各界聖誕蒙恩、喜樂,在纪念耶穌來過,我們就與基督聯合過一生,邁向基督的再來!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
有興趣者可以向衛理報購買,每本僅售RM20,若購5本以上折扣30%。衛理報電話083-333028或電郵scaccmm@gmail.com
(2019年12月21日)
夢裡書閣(205)
《聖誕毛衣》(The Christmas Sweater)
作者:葛藍.貝克(Glenn Beck)
译者:朱衣
出版:[台]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日期:2009年11月23日
页数:239
价格:新台幣250元
(2019年11月27日購於詩巫德大購物中心大眾書局大促銷4本RM10@RM2.50)
“你可以把自己變成一個受害者……但是,你也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做一個倖存者。"(頁182)
“你選擇了自己人生的道路,走得很辛苦,而且轉錯了彎。"(頁196)
“當你決定了方向,也就決定了終點……所有的旅程,不管是好是壞,都始於一小步.”(頁213)
“錯誤的眼光只會看到不好的事物。"
“暴風雨永遠不會過去的,它不會消失,因為它就是你的考驗。況且,人生原本就不是一條安全的道路,我們都是從自己的錯誤、失敗和過失中成長,才能真正地活著。"(頁216)
“天堂代表著所有缺憾的贖罪。"
“贖罪,那是一個能修正一切無法解決的錯誤、並重新來過的機會。只有當你原諒自己、原諒所有的過錯、原諒其他人對你所做的一切,它才會開始。所有你犯下的錯誤,都不再是過錯,而是讓你更堅強的力量。贖罪是補償、分擔的偉大力量,能實現一切想望:每個你期盼的擁抱、你錯過的摩天輪、棒球賽與雪中漫步,甚至是你所摯愛的每個人。贖罪,就是俗世的天堂。"(頁220)
這本書的主人翁,艾迪12歲時最想得到的是一部全新的腳踏車。然而,單亲的母親,只能親手編織成一件毛衣給他。當艾迪在聖誕節收到了毛衣為禮物,難掩失望與懊惱……世界為何這麼不公平,讓他失去了父親,無法享受同齡孩子擁有的快樂與幸福。
由於他的賭氣,就在聖誕夜,母親竟然在一場車禍中永遠離開了……那件毛衣成為母親給他最後一件禮物,他也來不及彌補的抱歉、永遠不可能說出的再見。讓悔恨、受傷的艾迪決定緊鎖心扉,不讓任何人的愛靠近,甚至殘酷地與自己為敵。
艾迪在想要離家出走,要闖出自己的天地,却經歷了一段神秘的際遇:玉米田與暴風雨,才漸漸撥開了生命的迷霧。他終於明白,這件毛衣不只是一份聖誕禮物,也是他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本書作者葛藍‧貝克(Glenn Beck)是美國深受歡迎的媒體主持人和作家。《聖誕毛衣》是他親身經歷改編寫成的故事。曾經,他也像書中的艾迪收到了母親送的毛衣,卻錯過了時機表達心意,留下深深的遺憾。之後,他長年活在悔恨的陰影中,陷入酗酒危機,只因無法原諒自己鑄成的錯誤。直到一場夢境和信仰的力量,才讓他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展開新人生。他寫下自己的故事,只想提醒我們: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就是愛與原諒。人生中總有犯錯與遺憾的時刻,最重要的是勇敢面對傷痛,並從中學習成長;而只要敞開胸懷迎向愛你的人,他們永遠會給你最堅強的支持。
他在後記中寫道:聖誕節時,我們會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但是在慶祝的同時,我們往往錯過這個節目的真正的意義。正因為那聖嬰、那男孩、那完美的男人完成了祂的使命,才使這誕生日如此特別。沒有祂的死,誕生就毫無意義了。
“多年來,我一直不相信救贖,只當它是從牧師那兒聽到的一個詞而已。我認為不是真的,即使是真的,我也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那不過是個謊言。
但是,救贖是真的。
救贖不只是一個詞,而是改變人生的力量。我絕對值得被救贖。
你也值得被救贖。
我們都是。
最偉大的禮物,是愛。
接納你的救贖,珍惜它,承受它,分享它。它蘊藏著改變生命的力量。它已經改變了我的人生。"
(2019年11月27日購買
11月29日閱讀
11月30日閱畢
12月10日隨筆完稿)
夢裡書閣(204)
《神的侍女》(La servant du Seigneur)
作者:尚路易.傅尼葉(Jean-Louis
Fournier)
譯者:黃琪雯
出版:[臺]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日期:2014年1月22日(初版三刷)
页数:141
价格:台幣230
(詩巫大眾書商4本RM10=@RM2.50)
作者對女兒說的“幽默,就只有黑色而已。"
“幽默,是一種抵禦;是一種面對殘酷時,攸關榮譽的殊死戰;是一種悲傷痛心,是一種存在的艱難。"(頁47)
原來他指的是與女兒的關係,漸行漸遠,其中就是她投身在天主教會的聖職上,女兒不一樣了,似乎把父親給遺忘了。他形容:
“我掉了女兒。"(頁11)
“為什麽自從妳跟隨上帝之後,會變得那麽可憎呢?"(頁103)
當尚路易生下第一個天生重度殘障的兒子,他感謝上帝給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當第二個兒子也蒙受相同遭遇,他苦笑著對上帝說:祢也未免太多禮了吧。終於,他的第三個孩子是正常的!但如今,這唯一的女兒卻與他漸行漸遠。這本書就是他寫給女兒的信,說是黑色幽默,却是笑中带淚,可能與他本身不尋常的遭遇有關係,太太过世,两位孩子天生殘障,因此對於這位女兒自然有一種卑微的懇求!
但他又自嘲說:上帝對我真公平。送了我兩個殘障兒,兩份特別的禮物;而如今,要把我唯一的女兒收回去,成為祂的侍女。
尚路易是法國知名作家,書中透露出他是深愛這個"正常"的小女兒,曾在頁132-133提及他“這一生當中最好的成果是什麽?妳(女兒)是我的傑作";接著他用近似一整面篇幅,也是他在出版的第一本書上題給女兒的字:109次的“非常"這個字眼,第二頁寫下了“以擁有妳這個女兒為傲"。
但用黑色幽默似乎作者也把他的女兒越推越遠。在最後的結語,作者給女兒有辯護的機會,坦承過去因沮喪無望而變成黑色幽默,现在人生有了希望而變成玫瑰色。
她說,一位聖人因避世隱居以尋找上帝,結果遭受指責。“我遵循耶穌准許之事。"(頁141)
身為讀者的在下,讀完這本書,從夢想有一個女兒,發覺到可能凡事都不用太強求吧!不過,深深體會到作者坦白而感人的文字中,如法國《快訊》書評中提到:“看到的不僅是這對父女的事,更是我們和父母或子女之間的難解之題"。
(2019年12月7日)
夢裡書閣(203)
《赤心:詩篇可以這樣讀》(Heart of Valour:15 Sermons on the Psalm)
作者:陳廷忠(Justin Tan)
出版:[港]逆天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日期:2018年
页数:198
价格:澳洲蔡曉明牧師轉送
“面向太陽,陰影在後"(页15)
“我們的力量在于我們的寛恕。"南非曼德拉在獄中27年體認到人一出生就是自由的,不是用政治手段解決人頪問题,要推翻的是那些捆綁人的力量。”(页29)
“解憂三步驟:正確面對、尋找正確對象、堅守信仰。”(页33-34)
“上帝沒有使我們逃脫迫害,我們仍然堅守信仰,不是儍而是真。”(页53)
“烏雲滿佈,總不能改變烏雲上的頭太陽的存在。”(页65)
“朝聖的路是一生的路。”(页102)
“上帝是暴風雨中做王的上帝。”(页82)
“合神心意的家庭是一個分享生命結合信仰的家庭。”(页152)
“上帝是大能者,人是受造的,且在上帝面前是尊貴的。”(页184)
作者陳廷忠博士引用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聽起來無奈怨天,其實是身經悲歡的詩人,接受生命的圓缺,但仍存赤子之心,對凡是經歷離別之苦的人,表示了美好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詩篇》也是從具體人生經驗來感悟活著的意義。詩篇的詩歌顯示出鮮活流動的生命力,對世事存在作一種期盼,那就是能與創造主共度一生,然後無憾地歸回創造主的懷中,所以無論是悲歡苦樂,都能以心中的詩與創造主對話,試圖尋到起初的靜謐安息的境界,但在這其中卻以信心為力量和依據。
本書是人生路程詮釋15篇《詩篇》,從中抽絲剝繭,呈現激發信仰和生命的力量。(2019年12月4日)
夢裡書閣(202)
《放屁:名利雙收的詭話》“On Bullshit”
作者:哈里。法蘭克福(Harry G.
Frankfurt)
译者:南方朔
出版:[台]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日期:2019年8月9日
页数:124
价格:新台幣220元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人家說:“放屁"“胡扯"什么的,本書作者哈里法蘭克福是美國哲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道德哲學榮譽教授,竟然就這個話題作入深入的探討並出版这本《放屁》(On Bullshit)。
“說謊"就是存心騙人,沒有事實根據、“放屁"是有事實存在,但又似是而非。作者還就各相關名詞去查閱字典,比如“鬼扯"(Humbug)僅在講話風度和修辭和“放屁"有別,意思相近,他認為“鬼扯"的態度好像比較輕浮,而“放屁"的態度比較認真,相同地方是它們都不完全說謊。其他同義詞包括廢話(balderdash)、噱頭(claptrap)、空話(hokum)、蠢話(drivel)、胡說八道(buncombe)、鬼話(imposture)、大肆吹嘘(quackery)等。(頁40)
作者引用《牛津英語辭典》對於Bull定義是“無必要的例行任務;過分的規定,過份講究整潔,管僚主義。"他說很顯然是在指沒有目標的任務。另外,也指“雞零狗碎,不誠實,或虛偽的談話及書寫;無厘頭。"(頁88)
作者又在1914年出版的《方言注釋》第四冊有關Bull,指的是“不中肯的談話,講空話"。
“放屁"所講的內容,的確不真,但是也不完全是謊言。或者說,“放屁"是一種人生態度,經常做出像講真話的模仿,實際上包含不真實的內容。
“說謊"就是把真的事情隱藏起來,說出假的東西;明知真相却有意識說出假話,這叫“說謊"。
“放屁"是一种語言現象,充斥每個社會,在政客間最為常見。作者指出了放屁之害大過說謊。
“在民主社會中,我們對於“放屁"的現象,不會覺得陌生的原因,是因為在民意訴求下,一個政治人物都要不紤地以誇大的方式,嘩眾的語言,討好選民的內容,呼籥大家團結、支持與合作。面對群眾時,許多政治人物會情不自禁地用“放屁"的方式,說出自己的信念。"(頁20)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先生為這本書寫推薦序[不只是哲學——與真假有關的放屁文化]一文中,一箭中的講出了此書的重點。
今天詩巫人經常都用“車大炮"形容人們在一起聊天,有時不同意對方論點指是吹牛的意思。書中也用“打屁大會"(Bull Session)指的是一個非正式及談話或討論的場合,是一群男人在一起。女生的話叫做“女人打屁大會"(Hen Session)。(頁77-79)。
“衛理報茶會"有男有女,還設置一個whatsapp群組,除了談天說地,也偶而介紹一些書籍分享,但經常的內容就是“閒扯屁”(Shooting
the bull)。自2002年開始,除非茶主出門,每周一都有茶會,少的話5-6人,多的話逹10-12+人不等。這茶會更重要的是“以茶會友",不時都有一些國外人士參與其中,真是詩巫另一咖啡店版的茶會。2019年12月2日咱們邀請凡有興趣者都可以出席茶會,探討“放屁"的話題吧!
(2019年11月30日)
梦里书阁(201)
《福州人在臺灣》
編著:鄭宗乾
出版:[中]福州海風出版社
日期:2015年3月
页数:289
价格:RMB48.00
很多人到臺灣環島旅行時,都會到花蓮太魯閣觀賞峽谷的美景。大部份的人可能不知道,負責開闢東西橫貫公路(中橫)幕後功臣是福州人,林則彬。他當時任公路局局長、總工程師,出生於福建林森縣(福州十邑之一,由閩縣与后官合併而名閩侯縣,1943年10月為紀念已故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而改名為林森縣,1946年划出縣城設福州市。1950年4月復名閩候縣)。
林則彬於1946年應邀來到臺灣,曾負責興建西螺大橋、澎湖跨海大橋及北、中、南貫穿中央山脈的三條横貫公路。特別是開闢東西橫貫公路,歷時3年9个月(1956年7月—1960年4月),總長348.1公里的路,工程極為艱巨,打通隧道4800米、修建橋樑總長6200米平均每公里就要埋設28米長的涵管、修築擋土牆、護坡2.25萬立方米。全線幾乎都在險峻的高深峽谷、懸崖峭壁上作業。同時還面對天災,如地震颱風、山洪爆發等,平均每修两公里路,就有一人付出寶貴的生命。在中橫通車後,結束了臺灣東西不直通的歷史,長年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原住民,亦可下山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圈子。(页125-130)看到這裡,在下不禁掩卷感嘆,60年後的砂拉越在建造一條泛婆大道,單單詩巫到民都魯的210公里路段,已經超過4年了,仍然坑坑洞洞,工程龜速,每每經過如过山車,不得不讓人破口大罵:做什么鳥工程!
作者自序中指出福州人移居台灣歷史3至4百年,1926年12月31日公布調查統計,在台福州移民僅有27,200人。1990年代估算,福州人約有60萬人,佔台灣總人口約40分之1。這比馬來西亞約30萬名福州人來得多,不過目前世界福州十邑同鄉會及文物館均設在詩巫的。
在台灣較著名的福州人不少,如朱立容、陳信雄、陳樹勳、傳媒之父之稱的鄭貞銘、祝基瀅、陳沖、嚴倬雲、嚴孝章、林森等。
給在下留下印像是於1977年6月27日創刊的《羅星塔》月刊的張立中先生。張立中是1990年代初曾到訪詩巫,曾接受當時任《馬來西亞日報》記者的在下訪問。當時除了《羅星塔》月刊,還獲贈張氏所編的《成功的典範——知名企業家創業史》一書。1995年12月由於張氏健康欠佳,因而決定自1996年起,改組與《世界福州同鄉總會》聯合發行。他獨立辦《羅星塔》整18年又7個月,實屬不易,因而劃上句號。(页245-250)
另一篇吸引在下的是“鳯山教案",也稱為“臺灣教案"的短文。(頁55)文中指出参與殺死外國傳教士者江國珍是福州平潭人,“因為教民莊清鳯等人,倚仗教會勢力,欺壓老百姓,被當地民眾打死,英法教堂亦被拆毀……"。這是一般中國書刊對於教案的論調,不過,在下上網查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高雄小故事"的“埤頭教案"則有不同的版本,提及是教友高長(即高俊明牧師的父亲)被誣所信的是邪教,因為在吃飯前,都會“對給他的食物下咒語"。百姓也紛紛謠傳傳教士用藥迷毒婦人,誘其入教。一時間,憤怒的民眾闖入禮拜堂將房屋拆毀,將什物書本、衣箱藥料、醫病器具、磚瓦木料等件全行搶去。事件愈闹愈大,英國出動軍艦侵佔安平,最後結果是:被拆毀的埤頭教堂獲賠銀1167元,高長被縣府用綁紅綢的轎子將其迎回禮拜堂以示歉意,告示民眾嚴禁誹謗基督教,此事件稱為“埤頭教案"。(詳参:http://crh.khm.gov.tw/khstory/StoryDesc.aspx?id=163)
另外,可以参閱臺灣大百科全書的網站對“鳯山教案"的說明:
這兩個說明都不是屬於教會的網站,因此可以知道本書是以大中國心態為出發點,不過從書中了解在臺灣的福州人方面則有很大的幫助。該書站在仇外的立場來寫教案事件,肯定有極大的偏見,又如稱臺灣的政府或機關,都要加以“",如“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
中央銀行"“大法官"“外交官"等,可能為區別中國的同名單位,但總給人有多此一舉的感覺。
(2019年10月14日購於臺北重慶南路三民書局、2019年10月25日閱讀、2019年11月16日讀畢、2019年11月21日隨筆)
梦里书阁(200)
《在边縁处,恩典留痕》
作者:孙宝玲
出版:[香]德慧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日期:2016年10月
页数:303
价格:HK$120元(民都鲁方舟书坊RM64)
“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这句话绝对是事实,社会团体如此,教会机构亦这般。因此,有人的地方有问题是正常的,何况圣经就是一部人性跌跌撞撞的记录。
孙宝玲博士常以信仰生活就是生活信仰的论点为圣经反思,近年来追看了他的几本书如《义道》丶《栈道》丶《寓道》及《新约圣经研究导论:初代基督徒的信仰与实践》等,给行动型和思想型信徒启动灵命更新的契机。他的书给在下思想上的冲激是很大的,但这本《在边缘处,恩典留痕》带来的是很实际的人性与人事的处理个案,更让人有许多的反思。每每在翻阅此书时当是催眠剂,结果总被书中的文字逼得坐起来看,犠性了午睡时间。
作者宝玲认为信仰群体经历破碎丶在体制内有跌宕碰撞,彷佛是在历史中必经学习的故事。这本书是记录他自2007-2008年在香港由他网志引发的“浸神事件"为论述内容。他大胆的是往往把涉及者指名道姓,并把信件来往也都刊登,以正视听。涉及者都是该宗的名牧。这本书讲的是他宗事情,但似乎也是本宗的问题,就是读者可以从中连想到这种人事问题都可以在一般体制内的团体出现的人事问题。
作者对于华人信仰群体,一方面对罪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却对群体里的不公不义从不正视。这种对不公义置若罔闻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纵容和掩饰了领袖的恶行,且不断赋予他们权力,使他们持续地丶“合理”地丶重复地伤害别人。一个又一个的受害者负伤而去。信仰群体遮掩罪,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谎言。他深切体会到原来在信仰群体里讲“真话",特别是幽暗的角落与人性,是非常不容易。
本书是作者个人的经历,也是群体的经历。作者称整理和付印,既不是为翻案,也不是讨回公道,为的是重走一趟自己只不过是极其软弱的人,但却是恩典之旅。重走这一趟,也是希望下一代不会重蹈覆辙而是真诚勇敢地面对信仰群体的艰难和限制,与她一起在跌撞中成圣,献予基督。
这是一本值得每个在各种体制内工作或事奉的人应该要读的书。读毕本书,刚好是咱们砂拉越卫理公会每年一度的年议会的前夕,无论是按立或是委任的问题,都会有一阵“口耳相传丶流言四窜"的现象,或是制度?或是领袖?或是个人问题,都会被描述的绘声绘影,有人形容这种制度有“黑箱作业"丶有人受创伤,有人对机构组识极度失望。对于身历其境的者,开一次大会的背后,花费的何止是金钱与时间,更是一个人生命的消耗与折磨。不是天灾也非魔鬼的拦阻,而是人为出现的拦阻,许多因而对教会“天堂"般的美梦织终于破灭无殆。然而作者宝玲却视这些让人心情低落又陷入人事复杂的困忧中,视为让他遇到上帝恩典的地方。在下也盼望参这体制内工作的人,学习怎么在困境中体会上帝的恩典,不丧志不灰心,仍然向前迈进。(2019年10月20日)
梦里书阁(199)
《墻的时代》(DIVIDED:Why We,re Living in an Age of
Walls)
作者:提姆.马歇尔(Tim Marshall)
译者:林添贵
出版:[台]新北市远足文化
日期:2019年9月
页数:247
价格:NT380元(吉隆坡双峰塔Konokuniya书店)
尽管人们处在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人们仍活在千百年前的思维:築起高墻,实质的、心理的……。据统计目前至今至少有65个国家沿著边境兴建圍墻,数千里长的巨墻和圍籬说明这是分裂的时代。
据Tim Marshall的《墻的时代》一书的分析,兴建圍墻的理由来自财富、种族、宗教和政治分歧。书中以中国、美国、中东、印度、非洲、欧洲及英国为例,同时一路来人们把人种看得太单纯,以为黑人只一种、白人就一种、黄种人也是单一的,比如说,很多人视一个欧盟体不就是“洋人"吗?不就通通是“红毛人"吗?他们都是“白人",一个种族而己。事实上,英国(四大王国组成)在鬧“脫欧"事件,说明原来欧洲有许多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种"组成的;如英格兰与苏格兰(Scotland)在历史上是涇渭分明的国家而且是相当不同的民族。因此,“苏格兰法"于1998年被制订,2014年还举行公投。与此同时,英格兰与西边的威尔斯(Wales)、北边的爱尔兰(Ireland)也有沖突。
非洲这个黑人大国度裡有近50个国家,除了殖民留下的強加分化的问题,实际上非洲有三千多个族裔团体,涵蓋非常不同语文、宗教与文化,所以不少囯家如摩洛哥除了建长达一千七百英里的七英呎高的砂石墻,还附有壕沟和数百万颗地雷在圍墻两侧,被认为世界最长、最延续的地雷区。
咱们总以为在伊斯兰地区的国家,不是最合一了吗?然而在中东却因为宗教的分歧造成分裂:伊朗、伊拉克与巴林等以信奉什叶派(Shias)为多而阿拉伯国家则以信奉遜尼派(Sunnis)为主,早在七世纪时即已分裂为两大派系的伊斯兰。因此个別国家也纷纷兴起圍墻。
由这些墻说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除了防禦外敌,今天是防止非法移民的湧入,更为了保护资源及衝突的重要元素——也就是“我们"与“他们"的分野。因此全球化使人们更加亲近,却也启发了屏障的兴建。作者提及中国除了偉大的万里长城,今天更兴建了偉大的的防火墻长城,让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離,而且造成本身的分歧。今天操广东话的香港,虽然回归繁荣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祖国"22年,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抗争行动,马路与墻壁上都出现咒诅中共的粗鄙文字,真是很吊诡!原来墻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存在于內心的。
想到生于斯长于斯的马来西亚国家,除了西马北部与泰国有建部分的圍籬,与东马隔著南中国海形成一个国家,近年来却似乎愈行愈远。去年国家509換了政府,砂拉越则風纹不动,执政党改了名字,並推出更多“砂拉越人的砂拉越"的自治口号。一年前人民以敦马哈迪领翻旧政权,领军有成,重掌国家政权,欢天喜地。但一年后的今天,人民对于他老人家似乎在走回头路,重新以种族、宗教为新瓶旧酒的策略,让人民感到失望。评论家认为敦马推翻旧政立大功,但在管理国家方面有待商榷。除了马来人尊严大会,报章上不时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言论,比如一个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仍然以可能被少数民族的“威脅论",又提出华人为主的行动党的执政党要建立一个基督囯度,事实上基督徒僅占全国9%的人口而己。最近丘光耀更因为一带一路的漫画而掛官並被例入禁书,真是把力量消耗在內斗,而沒想到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国家领袖的言行实在应该要加以谨慎。如何建造一个马来西亚人的族群,这在一些国家都有先例,但实际上都有许多阻碍,求主怜悯,兴起有更大视野、更有智慧的领袖来带领国家向前迈进!
书后,作者提出:人性还是有美好的一面,我们有能力思考、建造,也可能在圍墻之间的空间注入希望——建造桥樑,如分享资讯流通、国际太空站、宗教对话、救济贫窮国家等。
(2019年10月4日购、10月6日阅读、10月17日阅毕)
梦里书阁(198)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出版:[台]食货出版社
日期:2000年1月20日增订二版26刷
页数:357
价格:NT230
《万历十五年》一书的英名是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就是指万历皇帝登基第15年的1587年为定点,作者黄仁宇指出这一年“宦宫逾二万,官女三千",中国仍然是一个封闭又传统的国家。这一年,表面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大明帝国却已经悄悄地走到了它的尽头。
作者选择5个人物:皇帝首辅申时行丶张居正丶海瑞丶戚继光等故事,把明代的社会丶经济丶思想给勾划出来,但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以悲剧性的结束,都“没有找到出路"的故事为主体,来探讨一整个“没有找到出路"的时代与王朝。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但作者认为看似帝国的失败,但实是给中国留下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创造历史的机遇。
在身为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这正是作者提出所谓“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观点,并以此为手段深入探求历史背后的运行轨迹的不同寻常的角度。
对在下有兴趣可能还是与福建有关的戚继光孤独将军一文,尤其这位光饼的始祖,然而文中只提及一句说“在《纪效新书》记载了一种作乾粮的方法"(页207),就没了。戚继光要打日本倭寇,招募贫寒出身的新兵,军纪森严,甚至士兵离队小便都会受到割去耳朵的处罚。传说戚继光的二儿子就是因为违犯军法而被他处死的——以此来看,戚继光最终能驱逐倭寇,倒也不奇怪了。作者更关注戚继光成名之後到进行军事改革的故事。戚继光于1568年调到蓟州任职,开始研究“步兵军官的各兵种协同"。在这期间,他经常巡视各部,不带一个侍卫到长城外围考察,甚至亲自攀着悬绳登上设在绝壁上的观察所等事迹。但是戚继光虽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肯定不是一位完人。他曾在整顿军事方面有贡献,同时也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但他曾娶妾三人,与首辅(相等于今日首相/首长)张居正之间礼物往来不绝而且颇为贵重等,结果在张居正倒台後,他受到牵连,最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作者指出这时期西班牙的舰队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出征英国了,明王朝却在渐渐没落中。这是仁宇的所谓大历史的观点,亦即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大历史观,必须有国际性,增进东西方了解。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如“潜水艇的面包"(Submarine
Sandwich),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乃成千上万的农民。
在文后附录中提及看好“香港为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居间人,为改变中国的机縁。"(页327)但仁宇可能万万没想到2019年,在香港回归中国22年后,却出现香港与港府(矛指中国)的最激烈的一年,抗争已过5个月,算是五四以来,百年一遇的吊诡。到底香港会为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正如仁宇提及下一代的人证实我们的发现,也可能检讨我们的错误,也就等于我们看到前一代的错误一样。
(2019年5月10日开始阅读,10月21日阅毕,10月26日随笔完稿)
L牌的我
L牌儿子
在家里兄弟7个里面,在下排第6,与弟弟一样较依賴妈妈。中学时,每周一清晨起床坐船一个小时到对面江的南村中正中学留宿唸书,周五下课后坐船回家,渴望看到妈妈,並把5天穿的衣服及回力牌白鞋带回家给妈清洗,妈妈是生活中心。20岁了,有一年出门一年回来,经过沙巴亚庇过一晚,竟然因为对家,其实是对妈的想念,造成了人生第一次的失眠。回到诗巫的二哥家,妈不在,就立马坐了电单车沖到西岸25公里外的24甲老家。妈又不在,就跑到门前的魚池旁的红毛丹树下找到妈。两人相见也不多讲谈,只顾吃著红毛丹,在下吃的是家乡味,原来,有妈的地方才是家。
L牌丈夫
1970年代的后期,与一位单纯女孩恋爱,因工作关系,两人分隔诗巫民都魯,两地相思,整天往邮局跑,期待邮箱有来自诗巫的信箋。五、六年后,终于结婚了,在下还真有一种"从此过著幸福美满生活"的感覚。然而,现实上原来是另外一回事。一个月后,一个晚上在睡覚前,发现新婚太太在哭泣,在下有点慌了。三个月,这个爱人在一个晚上又哭了,在下才晓得以为知道什么是爱情,其实对于爱是不懂得。今天与这位牵手35年的女人,仍然在学习什么是爱,什么是情。每次出差前,她都打理一切用品,
L牌父亲
不到一年,美麗的太太一天检查到肚里有两个心在跳动,两个人都很高兴。第一个孩子面世了,两人生活进入三人天地,组织一个新家庭。
L牌公公
梦里书阁(197)
《寓道—约翰福音品读》
作者:孙宝玲
出版:[港]德慧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日期:2013年10月初版,2014年12月第二版
页数:221
价格:HK$95元(陈锡监2016年赠送全砂卫理牧者的书)
作者孙宝玲自视为“传道的人”,从约翰福音的太初有道是福音,就是那位执着照亮生命的真光,耶稣基督,成为他写作丶宣讲的泉源和力量。这福音不仅是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而是刻写在他生命上的印记和脸容。(页xix)世上因祂而有的光明丶温暖和盼望。他认为信仰既不是方程式,也不是童话,只能如二千年前耶稣的门徒,锲而不舍地相信和跟从。(页216)
在谈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忠心踏实丶简单生活——工作丶学习丶家庭生活丶婚姻甚至病床上,只要忠心走好每一步,都可以成为真光的见证。"(页19)信仰的真确是在看似平凡单调重复里,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使命(目的):忠心丶简朴地过单调沉闷的生活,就是雕塑生命的斧凿。(页16)作者举例1960年代马丁路德金鼓励黑人忠心尽力作好手上的工——蒙召作清道夫,尽力打扫街道。那就是说每天尽力而为就是生活意义。
在提及教会生活的问题,孙坦承指出“教会不是答案,教会往往是问题所在。"因此,只有教会的主才是答案——坚持丶信念和生命:爱。他用“刺绣"形容教会的比喻,反面是错综复杂支离破碎的紊乱,正面是美丽的图案。我们若只注目于自身,必然为自己的错综复杂和支离破碎而沮丧下沉;但不要忘了,我们要转向生命的主,要在生命中刺绣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我们的故事不单是我们的故事,也是神的故事。我们的历史,也是神的历史。(页168-169)基督徒只是神手中的器皿。
约翰福音强调圣灵,重点不在神迹异能,其核心是耶稣——圣灵是教师丶辅导员丶辩护律师丶检控官丶卫星导航器,提醒耶稣基督是我们生命目标和方向。(页172-174)。
(2019年3月28日阅读,10月6日阅毕,10月11日随笔心得)
梦里书阁(196)
《中国茶史演义》
作者:殷伟
出版:[中]云南人民出版社
日期:2001年9月
页数:361
价格:18.80元
唐朝唐伯虎曾提出一则诗谜:
“言有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看风景。
三人牵牛少只角,草木丛中见一人。"
谜底:请坐,奉茶!
这本书是讲到茶的种种历史与故事,自神农氏得茶解毒至今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被形容“宁可三日山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中国“国饮"呢!不过,今天给人的印象中国人是以饮酒强国了!
书中的一个故事引人兴趣的是在唐德宗时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茶叶征税。征收茶税,财源滚滚,却不知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那就是抗拒茶税自焚的何易于,一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何易于是益昌(今四川昭化)的县令(如今之县长),收到朝廷诏令下送要征茶税。何氏认为益昌本是个贫困之地,再征茶税无疑是把百姓逼上死路。这违抗诏令不征茶税是会招致杀头之罪,但何氏安排好一切后事,赴火自焚,被视为茶税之法引出的第一个死难者呢!(页31-32)
茶史演义,顾名思义,应当讲述的是茶的演变历史。此书所讲,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的茶史!余秋雨在序中提及:琴丶棋丶书丶画丶酒丶茶,这六个字确实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概括,每个字背后都有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一部中国茶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茶文化史,从神龙氏开始的咀嚼,到陆羽的形神发展,中国就一直生活在茶香氤氲丶茶道悠扬之中。
读完这本书在下倒想来一个茶之旅:
1.从杭州西湖狮峰慦井开始,这是有天下第一茶村,乾隆以胡公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治好皇太后的病。(页322)
2.江苏省无锡市的锡惠公园,有惠山泉,被称为天下第二泉,又叫陆子泉。
3.茶仙卢仝曾写七碗茶歌,其中提及阳羡茶,现座落在宜兴湖父镇的竹海风景区设有阳羡茶文化博物馆。
4.镇江市金山寺公园有中冷泉公园,这中冷水有天下第一泉之称。(页78)
5.湖北天门竟陵市有茶神陆羽纪念馆。
6.湖北随州县历山金镇有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7.河南济源市思礼镇有茶卢仝故里茶馆。
(2019年10月7日)
梦里书阁(195)
《人类何以陷入战争》
(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
作者:李德哈特(Sir B.H.Liddel Hart)
译者:钮先钟
出版:[台]八旗文化
日期:2019年3月
页数:212
价格:NT 360元(郑琴渊赠送)
本书原着于1944年出版,是有关历史反省的一本书,作者李德哈特于晚年因有感于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竟又重蹈覆辙,所以又作出了修改与增补。他于1970年逝世,但人类的战争并未停止过,人类有没有从战争历史中学到什么功课吗?答案是“没有”。
作者提出那么为何还要研究历史呢?书中指出,历史教我们以人为哲学(页38),历史的价值是“真实"、“警告牌”或“指标”的作用(页40)。历史是人类“踱步”和“失足”的记录。(页43)。历史包括人生所有面向,指出犯下错误及那些错误。凡是自我表扬的言论,应值怀疑;凡是自我认罪的言论,大致应可以信赖。(页55)。因此官方档案中可以发现许多的漏洞。
作者进一步指出历史的贡献:
“作为一个`指标',历史的用途是有其限制的,它虽然能指示我们以正确的方向,但却不能对道路情况提供明细的资料。但作为一个`警告牌'的消极价值却是比较确定。历史可以指示我们应该`避免'什麽,即令它并不能教导我们应该做些什麽—它的方法是指出人类很容易造成和重犯的某些最普通的错误。"
历史是科学也是艺术,探索是客观,选择却是主观的。(页59)所谓科学方法:“辨别能力丶除了真实本身,舍弃偏爱"。(页77)多数的人对于有人批评都会心生反感,而事后看来,那些批评都是事实。(页64)
“民主制度自然错误百出,但它却能教授自由的价值丶批评权威的价值——以及自由与秩序互相调和的价值……不管在其理论上有何种缺点,但比起曾经试用过的任何其他政府制度,都已展现出其实际的优点。我看不出社会主义有任何可能性,能达到并确保安全,而不趋向其逻辑上的络点——极权主义。”(页83-84)
在谈到宗教战争,作者归咎于宗教改革。宗教狂热战争刺激了野蛮行为教会的分裂破坏了其精神权威,并且把它从一种约朿的力量,转変成推动的工具。宗教燃起仇恨的怒火和煽动战争的狂热。这个时代的高潮即为三十年战争,日尔曼诸国的人口有一半以卜都直接台间接地死于这次的战争之中。(页166)
从本书中也看到原来“所有一切权力都腐化,而绝对的权力则造成绝对的腐化。"是出自艾克顿勋爵(John Dalberg-Acton, 1st Baron Acton)的名言,
李德哈特总结现代战争对於人类历史的影响时,表示在过去一百年,科学和技术使物质条件和生活工具所产生的变化,远超过前二千年的总和。但人类把如此巨大的新力量用之於战争的目标时,在使用态度上的肆无忌惮,还是和他们的祖先使用原始性工具时完全一样,从未考虑到工具在效力上的差异。近代国家的政府在战争中大都是从不考虑战後的结果,而过去的政治家反而有足够的睿智,能够把此种考虑经常摆在心里。
二十一世纪以来这短短的十八年历史,你会发现,李德哈特的论点正好反映在我们今天周遭发生的战争与政争之中。“那些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其决定的基础往往不是平衡的判断,而是冲动的情绪,以及层级不高的个人考量。"人类似乎还没有从过去的经验学到李德哈特所说的教训。本书正是李德哈特针对人类的弱点——不向历史学习而一再重蹈覆辙,敲出最为沉重的警声。历史意识能帮助人类在“危难的时候"保持冷静,度过难关。历史指出最长的隧道还是有其终点。即使我们看不出前途存有任何正向的希望,但是一种对於未来演变而对历史的关注,还是可以帮助我们继续活下去的。
“世界上的烦恼,都是因为过度关切其他利益造成的结果。(页74)
“我们都会做蠢事,聪明人认清那些蠢事;最危险的错误,是不承认自己犯错。这是一切当权者的通病。(页80)
(2019年4月4日郑琴渊赠送,2019年9月21日阅读,9月24日阅毕,10月4日随笔心得)
梦里书阁(194)
《血田:宗教以及暴力的历史》
(Fields of Blood:Religion and
the history of Violence)
作者:凯伦阿姆斯壮(Karen Amstrong)
译者:林宏涛
出版:[台]如果出版
日期:2016年12月
页数:523
价格:NT 599元(王先致牧师赠送)
当人类的锄头,第一次挥向土地,大地就开始流血,从此农田成了血田……
战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有限资源的竞争。(页12)
作者形容许多战争,如十字军东征是一切“精神错乱之战”。(页231-370)同样的911事件也是“精神病行为借宗教之名:接受不正常的心态”。(页416)战争是处于半疯狂状态,往往被形容为“由社会关系适应不良造成精神疾病。"。(页231)
人们到头来才明白战争不是宗教所煽动的,而是基于“人为了权力丶荣耀丶稀缺资源而战,尤其为了“民族"而战。"(页326)因为民族主义很容易转变为宗教狂热。(页350)犹太复国把以色列视为“神圣的实体”,民族主义被赋于神圣的权力,并吞阿拉伯领土是至高无上的宗教义务。(页352)
暴力之所以邪恶,不是因为杀戮的行为本身,而是导致暴力的贪婪丶仇恨和野心。(页185)
所谓“圣战"(Jihad),原意是伊斯兰的顺从者,必须时时“对抗"(Jihad)天生私欲。它也意指和试炼“战斗"(qital),勇于承担它,即使在艰困中也要幇助穷人。(页199)同时,也可以指一个人可以透过和平的政治活动“努力"成就真正至高无上的权威,例如着书立说或兴办教育。(页339)
伊斯兰与基督教的一些野心领袖,都曾假宗教名义推出圣战。因为国家或帝国都是以武力建立和维系的,宗教因而涉入暴力。(页425)
所谓宗教,
拉丁文Religio:一个人与超越者(上帝)的相遇,也是让人和神圣者以及他人和好相互关系。(页13)
阿拉伯的din:整个生活方式。
梵文dharma:整体包括法律丶正义丶道德与社会生活。
塔木德:把整个人的生活引领到神圣领域。(页12)
作者在结语中指出:如果我们要一个可长可久的世界,就必须为世界的苦难负责,学着倾听那些挑战我们的自我认知的叙事。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顺从",无私和怜悯,在宗教史里,它们和十字军运动以及圣战一样重要。
“我们终究必须效法宗教在若干世纪以来所做的事:建立一个全球共同体的意识,培养对所有人的“敬重”和“淡泊宁静”,一肩担负起我们在世界里看到的苦难的责任。不管是宗教人士或俗世主义者,我们都要为世代的当前处境担负责任。"(页435)
现代性让社会暴力的规模更为庞大,世俗化的民主国家,并不比一个宗教化的国家更爱好和平,甚至还缺乏“刹车”。作者爬梳了各个文化传统中,包含佛教丶中国儒教丶道教,西方基督宗教,跨越四千多年的宗教历史,不但为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提出有力的抗辩,更为人类社会暴力的本质提供了思考的出路。
本书作者凯伦阿姆斯壮曾是天主教修女,1982年成为全职作家,是世界负盛名的宗教评论者之一与比较宗教学专家,着有超过二十本关於信仰与主要宗教的着作,包括《神的历史》丶《爱人如己:改变世界的十二堂课》等多本畅销书。
阅毕才看到书封面提及作者是2008年TED大奖得主,而去youtube找了他的演讲视频,与她的书一样都很值得推荐:
(2019年3月18日阅读,9月18日阅毕,9月21日随笔完稿)
梦里书阁(193)
《读胡适》
作者:董桥
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日期:2019
页数:317
价格:陈锡鉴赠
看了约百面,在卫理报同工出游时带上这本书上路,返途中在马航的Nasi Lamak(椰浆饭)的陪伴下,终于阅读完毕。这是读完第二本由董桥今年五月出版的《读胡适》一书。阅毕,除了对董桥的文笔没话说,文字讲究,写人物写历史,但读来轻松。全书88回,从中对胡适这个人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对五四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年,胡适曾形容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爱国运动,五四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五四之前,有蔡元培校长领导之下的北京大学教授与学生出版的《新青年》丶《新潮》丶《每周评论》所提倡的文学革命丶思想自由丶政治民主的运动。五四之后,有全国知识青年热烈参预新文艺运动丶新思潮运动,和各种新的政治活动。"(页97)
胡适原名胡洪骍,因为看了《天演论》的“适者生存"就用“适之"为表字,后来在发表文字时用“胡适"作笔名,1910年留美时正式用“胡适"的名字。(页23)
留学美国,并在自传中提及“几乎成了基督徒”,在其所着《四十自述》一书中曾提及:“我从来不信任何神教了,但我不讳言我曾经有一次自愿为′耶稣信徒'"。(页44-45)后来,他为司徒雷登《在中国五十年》写的序文里曾以马太福音第27章24节:“彼拉多看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之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来形容美国在紧要关头的时候停止了对中国有效援助,而且最主要的,因为自己是有大的权力和无人可与抗争的世界领导地位,所以倒下来的中国流着血的时候,美国可以说罪不在我。(页252)
胡适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在二十多岁时已经成为当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被称为上个世纪的前半部一直居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前端。他也可能是中国人一生所得荣誉博士学位最多的人,总共有35个之多,而本身考取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加起来就是36个。(页216)
这本书的主角是胡适,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尤其是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动荡。董桥因此认定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覚醒也是中国魂的丰碑。(页98)
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胡适鼓吹白话文运动也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文学革命,他称不必问今日中国有无标准国语,尽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有不合今日用的,便不用他;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页77)他进一步说欧洲各国国语的历史,也是如此形成的。他说五百年前欧洲各国只有方言,没有国语,着书通信多用拉丁文。意大利十四世纪初叶意大利文学家但丁极力主张用意大利话代替拉丁文,他的杰作喜剧全用意大利北部托斯卡纳的俗话去写,那部作品的白话后来成了意大利的国语。同样地,五百年前的英文也还只是伦敦附近一带的方言,叫做“中部土话"也叫做“中东部土话",俗称中古英语,是早期现代英语的过渡期。14世纪的英国各处方言已经有人用去写书了,到了末叶,大文学家乔瘦(Geoffrey
Chaucer)和神学家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分别用“中部土话”写故事,译《圣经》,这支土话于是成了英国标准国语。1755年约翰逊《英语词典》出版,那才是英语定型的时期。英国的国语既是奠基于文学的国语,正好与胡适的构想相辅而行:“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页78-79)
在提倡白话文时,胡适提出“八不主义”,稍后总括为“四条守则”:
一丶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二丶有什么话,说什么话。
三丶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四丶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页76)
当然,新文化运动的一大贡献是推行“标点符号”。胡适草拟及修订了一份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正如作者所形容胡适是一个绝顶聪明又很会做人,但他自己形容自己的方面是多,但都是开山的工作,不能进一步的研究。(页13)事实上,五四标举民主丶科学与自由等普世价值,对社会的影响,在形式上是白话文的普及,在思想上是个性解放,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董桥综观胡适几十年来对五四的论断,不难看出这个运动纵然加速了国民党的蜕变,同时也为共产党的扩张和壮大提供了理论和组织的基础。从发展白话文学的角度看,五四确然幇了大忙,但从政治考量,五四无疑对牵引了共产主义崛起的惋概。年老时,胡适忧心地表示他提倡的通俗文化白话文其实已然成了醸制马列烈酒的酵母。(页104-105)终于中国政局易帜,中共执政,胡适也迁往台湾,1960年曾在成功大学毕业礼上受邀演讲:“一个防身蒋方的三味药",今天看来仍覚得很有意思:
第一味药叫做“问题丹";
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
第三味药叫做“信心汤"。
他是鼓励毕业生离校后,一定有问题跟着,会让人不懒惰,继续在知识上长进。兴趣散就是要培养职业以外的业余的兴趣。信心则是相信努力不会白费的。(页6-9)
讲到阅读,胡适曾写了对孙中山先生的印象:
“青年学生如果想干预政治,应该注意学识的修养。......孙中山先生没有一天不读书......他的寓室内书架上装的都是那几年新出版的西洋书籍,他的朋友可以证明他的书籍不是摆架子的,是真读的,中山先生所以能至死保留他的领袖资格,正因为他终身不忘读书,到老不废修养。"(页95)
董桥在自序中说,这本《读胡适》只读他喜欢读的胡适,抄喜欢抄的胡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整本书是从胡适年轻时的着述一直写到他的晚年。(2019年8月25日阅读,9月15日阅毕,9月19日随笔)
梦里书阁(192)
《21世纪旧约导览》
作者:Carol M. Kaminski
译者:刘如菁
出版:[台]校园书局出版社
日期:2017年10月
页数:380
价格:NT$550
咱们经常把旧约的文字视为冗长丶枯燥及乏味,但本书却可以让你配合图片看得津津有味呢!作者Kaminski把整部圣经用英字首词CASKET
EMPTY来涵盖,但因本书是查考旧约,所以只谈CASKET这个字首词。她把旧约历史划分成六个时期,每一时期各有其标题和起讫年代:创世(Creation,年代不确定),亚伯拉罕(Abraham, 2100~1450 BC),西奈(Sinai, 1450~1050 BC),列王(Kings, 1050~586 BC),被掳(Exile, 586~539 BC),圣殿(Temple, 539~430 BC)。如果你能记住CASKET这个字首词,配合其年分丶关键事件与人物,那麽你就可以用这个架构去了解神在旧约里的救赎故事了,因此,若要掌握整部圣经的故事情节,就要认识旧约。旧约涵盖了这个故事的头两千年呢!这意味着故事的起源与成形都在旧约。旧约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为何需要一位救主。旧约因为以色列人不听上帝的话,罪不只带来家破国亡,还带来死亡,因此棺墓(CASKET)一词是强有力的提醒,以色列人(和我们)的根本问题是罪。然而整个救赎故事的字首词是「空坟墓」(CASKET EMPTY),指出罪与死的解决之道,就在弥赛亚的空坟墓。
吸引在下的另一个词是“种子",创15:1-6提及亚伯拉罕的儿子及后裔,原文是seed种子的意思。这说明亚伯拉罕的后代要繁衍,信仰也得以传承。英文用“子孙"(offspring)和“后代"(descendants)而希伯来文则用Zera(Seed)。到了新约,加拉太书3:16应许的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时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因此看旧约至新约是连贯性的,圣经就是一部救恩故事,以创世记起头,启示录结尾。上帝的话亦如“种子",代代相传,生命影响生命。
“你们要追念上古的事,
因为我是神,并无别神;
我是神,再没有能比我的,
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
从古时言明未完成的事,说:
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以赛亚46:9-10)
2019年8月31日阅毕。
梦里书阁(191)
《我的笔记》
作者:董桥
出版:[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日期:2018
页数:290
价格:HK$96(香港吴思源兄赠送)
董桥是香港名作家,印尼出生,今年花踪文学奖得主,本书标明是他的笔记加以整理出书,因此书里写的书与作家都是他喜欢的书与作家。“读书二字暗含使命,难免沉重。看书二字寓意消遣,注定潇洒。"他曾留学英伦多年,工余光阴都消磨在书堆里。
这本笔记介绍了不少西方的作者与作品,让在下也从中了解到一些西方的文学作品,虽然有很多都不熟悉,但也有一些曾阅读过,如小人国大人国丶金银岛等。下列是一些董桥介绍的书与作者摘要:
1.Jonathan Swift(本书内竟然在前后章有两种音译:绥夫特-页51,斯威夫特-页65)着的《格利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全书原名叫做(Travel
into Several Remote Nations of the World)就是写小人国大人国的故事。J.Swift要指出的是人世间斤斤计较的事情,从另一个巨人的世界看来其实是琐碎极了,也无聊极了。最后格利佛漂到一个理想国,一群道德高尚的马群,统治了一群邪恶丑陋的鸦呼(Yahoo)族人。马群要格利佛变成鸦呼,他只好逃回英国,从此怀念那个理想国合情合理的生活,覚得和马在一起比跟人在一起要舒坦幸福得多。这故事其实是寓意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的。这本笔记也提及作者J.
Swift每逢11月30日生辰不忘诵读《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约伯是圣经故事人物,备历危难而坚信上帝。董桥称少年时代的英国老师也要他读《约伯记》,说人生实难,逆境中要靠读书的启示求得宁静,破解苦厄。《圣经》的文学说的是圣经的故事,英文本《圣经》文字好得不得了,多读多学,一生受用。(页51-52,57-58)
2.Oliver Goldsmith的《威克菲牧师传》
(The Vicar of Wakefield)1890年出版。牧师姓Primrose(报春花)译为“樱草牧师",一生遭遇不幸并被囚禁,出狱却喜庆盈门,董桥形容牧师一生如朱柏庐所说的就是“一部警世好书”。(页71-79)
3.曾编订希腊文本新约圣经的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曾着有一本《The Praise of Folly(愚人颂)》的书,成为北方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名着。该书说是摩尔(Sir Thomas More)鼓励他写作,摩尔本身写过《乌托邦》,名垂青史,却因反对英王亨利八世离婚又反对教会政策,终于被处死。(页152)在狱中他写下耶稣宙判过程但没完成的灵修笔记。但董桥在这里介绍一部由李德(Charles
Reade) 写的《伊拉斯谟传》的书:《The
Cloister and the Hearth (室家与寺院) 》。故事主角哲拉德和金马格丽定婚,父亲大怒,囚禁儿子,儿子逃至国外,备尝艰苦,听说女友病死,万念俱灰,出家修道,后来回国发现爱人健在。因此在担任高德市牧师,以神职代私情,两人坦言彼此情意,天荒地老,苦修生活终难以弥补家室之乐。他们生了儿子正是伊拉谟斯呢!(页153-154)
4.Charles Kingsley的《The
Water-Babies(水孩) 》,是一名清洁工人与艾丽接合故事。因曾失足河里变为水孩,结交许多水底朋友,其中道德说教阐释仁爱精神。该书作者是一名牧师也是民权主义信徒,认为教会照顾劳苦大众。(页179-181)
5.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着《金银岛》,还出版《化身博士》丶《儿童诗园》等书。其中最短一首诗是“Happy
Thought”,似乎也是咱们生活的方式:“世上好玩的东西这样多,我们都该像王似的快乐。"(The world
is so full of things, I’m sure we should all be as happy as kings”.(P.262)
另外一首《点灯人》(The Lamplighter): “ My tea is nearly ready
and the sun has left the sky; It’s time to take the window to see Leerie going
by……”
的确,人生路上,有人点亮了路灯,路要自己走。(页265)
从中也让在下想到《卫理报》于1997年间曾出版一本由已故砂卫理年会会友领袖黄祯华写的书,其中有一篇《点灯人》描述诗巫女皇道(现称阿邦哈志奥本路)早期每天早晚有人开/关灯的情况。他曾不时到《卫理报》办公室与在下聊天,算是《卫理报》最早的客人,但当时还不懂得泡茶“纯攀讲",听他分享许多人生经历,很有收获。
(2019年8月29日)
注:有关摩尔(Thomas More)的书可以参阅梦里书阁(97)《基督的忧伤:汤玛斯。摩尔的最后灵修笔记》,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hotos/a.591158264394605/878774415632987/?type=3&theater)。
梦里书阁(190)
《圣经的来源》(The Origin of the Bible)
编者:[英]菲利普康福特(Philip Comfort)
译者:李洪昌
出版:[中]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期:2011年10月第1版
2016年8月第3次印刷
页数:335
价格:NT390
讲到圣经来源一定会提及上帝的“默示”(Inspiration),这个在百年前中国五四运动时被音译为“烟士披里纯”,那是诗人郭末若对“灵感”这字的音译。在英文钦定圣经(King
James Bible)翻译为“上帝的呼气”(God Breath)。在旧约中,上帝的“气”或“灵”表示上帝能力的主动运行,如创造丶重生丶向先知启示;在新约这“灵”的启示为神性之一位格,三位一体的其中一个上帝。正因为它是上帝所“呼出的气”,因此它于信仰和生活的教导都是有益的。(页24-25)
圣经的核心信息就是救赎的故事:上帝与人立约丶约的中保与约的子民。圣经在世界各地的人类文明史上所发挥的果效,是有目共睹的,并继续发挥着显着的作用。很多种语言有史以来首次产生书面文字,就是为了能够将圣经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书面的形式翻译成这些语言。(页9-10)
在圣经翻译各种语文版本方面,上帝借先知丶基督和使徒来启示自己,书中一名作者Victor Walter形容如同丢进水中央的一块小石头,从中心(巴勒斯坦的希伯来语/亚兰语)然后向外扩散:
往南,是科普特语丶阿拉伯语丶埃塞俄比亚语;
往西,是希腊语丶拉丁语丶哥特语丶英语;
往北,是亚美尼亚语丶格鲁吉亚语丶斯拉夫语;
往东:是叙利亚语丶汉语。(页258)
该书在总序中提出:由于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成为主流文化,人们常把基督教看作为西方人的宗教。事实上,基督教发源于中东,是亚洲的一部分。基督教最初传入欧洲的时候,与希腊罗马文化格格不入,在文化上受到强烈的抵制。经过两个世纪的相摩,基督教才与希罗文化逐渐融合,并最终进入西方文化的主流。如今,基督教已经成为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因此了解基督教才能了解西方文化。然而,基督教并不仅仅属于西方,起初在亚洲与非洲就影响甚大,欧美是后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才成为基督教发展的中心地区。今天,基督教在亚非及拉丁美洲的复兴,完全改变了基督教是西方宗教的图景,印证了基督教是关乎万邦万民的信仰。
基督徒与犹太人同被称为“圣书的子民”(People of the Book),“圣经”是希腊文biblia(books,书卷的复数形式),特指被基督教会承认为正典的书籍。书中的两仲信念:圣经的文字是上帝自己的话语丶人在圣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传递他所接收到。(页27)因此,“基督徒坚信,耶稣基督"——而不是关于圣经或圣经真确性的教义——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本体。(2019年7月31日)
梦里书阁(189)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
作者:王德威等
出版:[台]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9年4月
页数:335
价格:NT390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年,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中国北京的一场以青年为主的学生运动,当时以北大学生为主,走出校门,举横幅,喊口号,为不公而鸣,向当权者发出宣言和公开信,各地大学生踊跃联动,工人与知识分子也加入或声援,运动逐渐显露声势。最终,当局打压,警察强行带走几十名学生,运动虽然偃旗息鼓,但对社会的影响却刚刚开始。不过,实际上也是一场对文化、思想及历史的变动。
本书收集54位中港台的学者从文化、思想、历史等各个角度对五四一场发生在百年前的文化运动做出回顾与反省。下面只是笔者举三位的文章阅后的摘要:
陈思和在《士的精神》一文中简单为五四作了一个注明,“五四:棄旧迎新"。所谓的棄旧(中国旧传统)、迎新(西方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页14)
王汎森在《两个五四,及其影响》一文中则提到“五四:民主、科学、白话为主轴的新文化运动,也造成了一种阅读革命。"一种关心国事的一种“新思潮"的风气。(页23-28)
李奭学的《白话文》一文中提及“五四一直视胡适与陈独秀首倡白话文,但绝非先驱;这个功劳反而得送给晚清来华的欧籍耶稣会士(常以白话文向下传道),贺清泰在乾嘉年间翻译140万言的《古新圣经》,乃自通俗拉丁圣经中译(以北京中下階层的俚俗之语),虽僅译三分之二強,但称他为现代白话文先驱,应不为过。
1807年马礼逊翻译《神天圣书》时,应该参考过古新圣经。
1857年《新约》南京话版本出版。
1866年整本《圣经》北京话版面世。
1919年这两种合流出版《和合本》圣经。"(页129-133)
本书收有一篇有关《和合本》圣经在五四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反观教会对于五四似乎沒有加以正视。很高兴看到新加坡四宗教会于今年9月6-8日有主办一场和合本圣经的国际研讨会。
本书编者序言中称“重新回到五四现场,发现历史上沒有一个事不关己的位置。五四未完,那不是过去的历史,更是未来的历史"。
阅读期间,香港“反送中"游行渐演变暴力行动,至今约一个多月,刚好是五四后的一百年,回归大陸怀抱22年,却对“祖国"的不满来一个总爆发,真是给人一种吊诡的感覚。这是不是一种香港式的新五四运动呢?!
编者王德威的话:“
我们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未必不同于五四:吶喊与徬徨,激情与幻灭,神话与否想五四,相互纠纏,导入下一轮的思考与行动。而这种辩证过程直指历史的不安,也正是一百年前激发一个世代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动能"。(2019年8月15日简记)
梦里书阁(188)
《淚眼先知耶利米
——一个甘于寂寞,忠于所托的故事》
作者:杨牧谷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1989年3月初版,1995年2月初版五刷
页数:510
价格:NT360(RM45.60)
(民丹莪吴德平以RM36.40于1997年12月购于诗巫福音书局,在阅读完后送给在下,在下却到了2019年3-4月间在拿起来阅读,並于7月底读毕。)
今年初,砂拉卓牧者李同心邀请在下为青年主日讲员,经文用耶利米书17章7-8节:"倚靠耶和华,以耶和华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
他必像树栽于水旁,在河边扎根,炎热来到,並不惧怕,叶子仍必青翠;在干旱之年毫无掛虑,而且结果不止。"因此,才想到本书再去整盤了解耶利米书。不过,上个月开始香港发生一些游行示威事件,重看本书还真有点香港人的心情。
本书重点还是介绍耶利米这个先知的蒙召、事奉,是一位甘于寂寞,忠于所托的一个人。但他因为所负的使命,奉召在犯罪子民当中传讲u-turn信息,明知沒人听还要继续讲,又加上本身性格使然,使他成为一位偏执狂的精神分裂病患者(paranoid-schizoid)。(页60)这点让人想到今天教会也出现很多忧郁症患的牧者,当然也不否认其他行业也面对同样的生活/工作的压力而造成的精神病症。
杨牧谷在用耶利米书第七章的圣殿与献祭经文时提及”宗教符号”来形容先知內心的改变也应该是以色列百姓的认知。他说无论人是圣是俗,都是活在天然的与宗教的两个拉力之下:天然人追求慾望的滿足,会做出一些连自己也不同意的行为来,于是他需要某些宗教符号(或活动)来祈求良心的不安。犹太国末期的人便是寻求祖先的宗教(圣殿与献祭)和地方宗教(巴力、天后)作荫庇。不管他寻求的宗教符号是否属于正统,在天然与宗教两极中,他愈偏向宗教这一面来压迫天然的衝动,被人视为宗教的、属灵的,反之,就是世俗的、属肉体的。另外一种,他们利用宗教活动来继续活在宗教(或良心)谴责的生活:他们的宗教符号与罪惡生活是同肩并进的,是在这意义下,宗教成了藏污纳垢的制度——犹太末期的人正是处于这样光景,而正是耶利米要揭露的邪惡的宗教面具。(页201-202)
这本书是杨牧谷在1988年在香港要面对97回归之前所主持的系列查经材料,当时人们对于前景充滿不隐定的担忧,基督徒包括很多牧者纷纷移民。他希望这本书对于东南亚华人教会处在急变的社会里,但不要忘记上帝的应许:新约新心,我们一定要学效耶利米,一个执于所信的人,既使人们不听,但仍然忠于所托,確定上帝对他的蒙召,一生不稍離,这是他的信念(Conviction):召他的神和他爱的子民,但这是我们这一代华人最缺乏的特质。
这本书的阅毕正逢香港因反送中(反引渡)法令而鬧得满城风雨,连续的市民游行示威,欲罷不能,愈演愈烈。今年又适逢五四运动一百年,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大陸22年之后,照理由应该是渐入佳境,却是对“一国两制"的怨憤的总爆发。当地教会对于这种局面也是直接投入其中,包括开放教堂的门供给游行过客休息与补给站。我们都是以局外人对于香港发生的事,很多人不明白,再过28年就全归祖国怀抱了,所反对的是一个不能扭转的大国,更多人担忧的是,再闹下去,香港会出现怎么样的局呢?!(2019年8月1日)
梦里书阁(187)
《认识与经历圣灵》(中英版)
作者:池金代
出版: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
日期:2016年1月
页数:210
价格:RM20
教会合一是圣灵的工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3)但是自从上世纪出现三波,至今仍在各地持续中的灵恩运动,似乎对传统教会而言,除了分裂再分裂,看不到合一的迹象。其中最常听到的就是灵恩等同“讲方言"及“医病赶鬼"的现象,让咱们从池金代的《认识与经历》一书,回归圣经,让上帝的话教导我们认识並经历圣灵的一本书。
池氏在第一章就指出新约圣经约翰福音14章16-17节为旧约与新约中圣灵的工作清楚划分的经文:“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你们却认识祂,因祂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他称旧约的圣灵的內住是有选择性,而且不一定是永久性的。但到了新约,主耶稣复活升天之后的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日子,也就是教会的生日,圣灵要內住在信徒的里面,而且是永远的內住,永不离开。(页3)
这个五旬节基本上就是圣灵的洗,是给每一位悔改信主耶稣的人,重要的是说起別国的话来(不是说沒有人听得懂及沒人翻译得来的隐秘话),讲说上帝的大作为,更重要的是他成为教会的一分子。(页8-9)
圣灵是耶稣的灵,就是真神,是三位一体的第三位格,具思想、意志、行动、说话、带领、作见证、默感、印证等能力。(页20)
圣灵主要工作是与人的救恩相关,就是劝服,使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並且仰望信靠十字架上的主耶稣。(页25)信耶稣——明白、相信、接受耶稣就得以重生了。(页29)一个人一旦重生,圣灵就內住在人里面,让人的身体成为圣灵的殿,藉着上帝话语、藉着生命的改变。
圣灵主要的工作:劝服、重生、內住、灵洗。圣灵向信耶稣的人保证他们是上帝儿女、后嗣,能夠与基督在地上一同受苦,並且在天上一同得荣耀。
池金代现为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会长,20多年前他自美国回来不久就编写了一本《圣经中的圣灵》小冊子,这本算是补充本,他指出圣灵充滿可能包括一些超然的事迹,如神迹奇事、说方言、医病赶鬼等特殊经历;但圣经更強调普遍性的圣灵充滿,意即道德方面或品格方面的表现,重点在圣灵果子,而非圣灵的恩赐。(页69)所有基督徒都应该是被圣灵充滿的,就有能力传福音,高举主。(页75)
要让圣经充滿,就是信靠順服包括洁浄自己、献上自己、倚靠上帝,凡事藉着不住祷告、凡事谢恩、常常喜乐,同时藉着读经听道、活出真理、传扬主道。(页79)咱们不要把圣灵工作看得太过玄与太过神秘的,祂就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如何表露出来的。
今天砂拉越卫理公会设教118年,自700多人教会成长至今华伊约16万名的教会,而且仍在持续增长之中。同时不只有了跨文化工作,也包括跨州、跨国的宣教工作,圣灵在各地进行感动的工作,是现在式,也是进行式的。
“上帝话语的力量,借助上帝默示的先知和使徒,以命题式真理的客观形式表出来,而圣灵则借着这道成为信心的赐予者。"Carl F.H. Henry
(2019年6月20日)
梦里书阁(186)
《砂罗越国志略》
译著者:林守骃
出版: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日期:2017年5月
页数:82
价格:RM25
(原版于1926年出版,校阅者为黄治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
这本书是重印版,原版距今已93年,书名很清楚:“砂罗越国"。该书是为砂拉越小学的课本而编写,收录上篇有国土志、开国志、王统志、气候志、古迹志、交通志、种族志、人口志、教育志、宗教志与风俗志。下篇则包括:弭盜志、平匪志、职官志、立法志、司法志、财政志、军警志、职役志、外交志、邮务志、电政志、路政志、航业志、农业志、垦务志、漁业志、商业志与物产志,对于了解当时的砂拉越国情況是很有幇助的资料。何況每篇志后都附有人名地名的中英翻译对照。隨著时代的改变,2000年后我国曾统一砂拉越各地的译名,与书內的译名稍有不同,不过以英文为準。
在航业志中提及当时“古晉至新加坡之轮,每十日一次",诗诬(当年用的名字)自1912年开始每月两次直往新加坡。(页54)若以今天的飞机航线而言,诗巫沒有直飛新加坡的航班了,是不是更落后了。不过,诗巫及周边的学校据1925年统计是34间,而古晉及周边僅27间(页59-61),说明诗巫人,尤其福州垦场的教育非常兴旺。
在“国土志"发现婆罗洲很早就被翻译为“慕娘",日本人则称为“般鸟"。讲婆罗洲的领土分为北婆罗(现称沙巴)、布律尼(现称汶萊)及薩拉瓦克(现称砂拉越),即南洋人所称之“砂罗越国”是也。同时清楚指出虽为英领,却与英殖不同,是布律克所得地,英政府承认其独立者;也继则收为保护国。(页1-2)砂拉越的独立显然比1963年7月22日来得早很多。
砂拉越是于1841年9月24日,英人詹姆士布律克宣布为拉者(王)。不过,一直至1842年8月1日才拿到官方的指令,即汶苏丹的勅封(指帝王制皇帝颁诏书)布律克为王,9月18日拉者回到砂拉越(古晉)举行宣读苏丹命令之典礼。1863年英吉利(即英国)承认砂拉越王国独立。砂拉越国旗于1848年9月21日正式举行升旗典礼。(页14-17)
布律雅各(现译詹姆士布律克),生于1803年(印度Benares)死于1868年6月1日(英国Burrator)葬于Sheepstor教会墓园。看来在下的下一趟英国行,除了约翰卫斯理路线也应该走一回布律克之旅了。继任者为詹姆士的外甥(姐姐(Emma)的儿子)查尔士(1829-1917),建于1851年的加拿逸伊玛(Emma Fort)就是以其姐命名之。
这本书无论对于今日争取砂拉越主权也自治也独立也的国民,都是值得参考的一本必读的书。该书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开国历史写的很清楚,不过该成书于1926年而已。不过,从其他史料看到,拉者王朝100年后,1941-1945年砂拉越落入日本统治,1946-1963则让渡为英殖,1963年参组马来西亚。近年来,由于主权论及独立论四起,砂拉越州政府在前首长阿迪南沙登爱民心切之下,于2016年宣布722为“砂拉越独立日"列为公共假期;不过日前则传出722是“砂拉越日",引起争论。
除了722争论,若要仔细看砂拉越独立论是不是应该从拉者为砂拉越王国正式独立也要算起来,那是1841年9月24日宣布为王,还是1842年8月1日拿到汶萊苏丹指令算起呢?事实上,若从1963年7月9日砂拉越三大民族正式到英伦在英女皇前签署的MA63,是不是也要放假一天呢?若每天都放假,在下是绝对不反对的!哈。从这件事看出,连自己名字与出生日期都写不来(砂劳越、砂罗越、砂拉越),痛定思痛,说明文献的记录与保存是要严历的正视与好好地作功课了。若一个国民不好好学习阅读的话,就算独立了也是人云亦云的傀儡吧了!在下指的是咱们缺乏治国人才啊!笔者看法是较为务实的出路是今天砂民可以做的是争取及保住失去的主权。资源拿了基本设施也要基本的做一下,一条马路不是只给铁马踩,一路过山车及一雨成泽国状态,咱们被西马仔(指联邦)敲、诈、讹、骗、贿、拐了半世纪(56年),仍然牵著鼻子走到几时呢!?(2019年7月21日)
注1:译著林守骃先生(1881-1965年)出生于中国福州闽侯县盘岭乡,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1912年南渡,先至印尼爪哇执教,后来古晉被聘任政府学校教员,期间充任拉者太子太傅,就是担任王室的教师。1916年间移往诗巫,担任政府传译官,退休后定居王士来的下坡。1951-1956年他出任诗巫福州公会主席三屆。由于氏学贯中西,1926年著《砂罗越国志略》,后仿三字经撰写诗巫新福州垦场小史,发刊于《诗巫俚句上》、中、下三冊。(详参黄孟礼著《福州人拓荒路增订本》页173-174)。在《砂拉越卫理牧者知多少?》一书內则列出林守骃1911-17年被委派为该会注古晉传道,因此可以看出来他也是砂拉越卫理公会的会友传道。不过,至今砂拉越卫理公会历史並沒有早期在古晉教会详情,一直至1950年代晉福堂的成立。
注2:校阅黄治基先生,也是牧师,曾被形容为当时砂拉越卫理公会最有学问的牧师。由于1928年诗巫大火,把他毕生收藏毀于一旦,而后生病在新加坡去世云。黄治基(1866~1928)
字尧臣,世称艾庵先生,福清江阴镇北郭村人。治基幼受庭训,亦信奉基督教。少年时熟读《四书》、《五经》,年二十,就读于榕城福音书院。1888年,美以美会派往闽清县布道。居梅溪时,与诸名流结为文社,以文会友,如是数年,文名大震。
1892年,改任福州培元书院教授。翌年,转为福州毓英女校教授。越二年,升任福州天安堂主任兼福音书院教授。1899年,改任福建美以美《华美报》主笔,仍兼福音书院教授。三年后,擢任福音书院监学兼主报政。1905年调上海,为《华美教报》记者。1907),调回福清融美学校任监学兼毓贞女校教授。
1912年,被选为福州美以美会赴美国环球总议会代表。逾年归国,授福州年议会九连环福音使,并就任协和道学院主讲,兼任尚友堂(今花巷堂)讲演员。时福清创设进群社,亦请他遥领其事。翌年,卸去福建教会职务,赴南洋经营实业,谋求教会自立,制定《基督教实业公司章程》。不料所营实业为欧战影响,且又缺少同仁赞襄,致积年鸠集数千元之资本损失殆尽。自实业失败后,初居泗水,主办《泗滨日报》,继就任新加坡培青学校校长兼代理诗巫基督教学校校长,并为国文教授。后任新福州诗巫埠牧师。
梦里书阁(185)
《偷影子的人》
作者:[法]马克.李维
译者:段韵灵
出版:[中]湖南文艺出版社
日期:2019年1月
页数:227
价格:人民币39.80
读完这本法国作家写的《偷影子的人》,每天踩踏脚车在中午热剌剌太阳底下,经过树影就有一种特別的领受,不只可以躲在遮荫下有了短暂的凉快,竟然心存感激跟树说声谢谢。躲进树荫下,影子挡住了强烈刺人的阳光,也似乎听到树的声音,除了遮荫还给地球氧气,人们可要好好保护树木,因为地球上的人与生物,若没有树木就不能生存的。然而,贪得无厌的人类,伐木兴起,似乎再也停不了,罔顾地球暖化的实际警告,照样比赛砍树,就是一种人类自我割喉及消灭绿肺呢!
喜欢一些书中的语句,如:
“有人在镜子前花上数小时,期望从中看到他人的倒影,我则花了整个下午跟我的新影子玩游戏。出乎意料的是,我觉得好像转世重生似的,虽然只是投射在地上的倒影,我却头一次觉得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页30)
“为每一个你所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光芒,为它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这便是我们对你的全部请托。"(页62)
“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页79)
“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影子,你却在我生命里占有重要地位,这让我很受伤。"(页150)
这本书的广告词有一句说:“小心偷影子的人,他会带走你的心。"三年来读过几本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可能翻译的问题,看得有点累与乏味,但这本《偷影子的人》让人看的爱不释手,很是投入。
《偷影子的人》(原文名Le voleur d'ombres)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其第10部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却发现有“偷别人的影子”的能力,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某年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一位又聋又哑的女孩。两个人许下了日后重逢的承诺。
男孩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医生,终日忙碌,因而与女友的关系不佳而分开。虽然他帮助好朋友实现了当医生的梦想,然而对方觉得还是当面包师更能带给他幸福。
当男孩的母亲也去世了之后,他要寻回少年的所爱,海边的聋哑女孩已经成长为一个大提琴手。两个人重逢,影子重新交叠在一起。
这部作品有亲情丶爱情和友情,给人一种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是一部唤醒童年回忆和内心梦想的温情疗愈小说。
(2019年6月22日购于福州三洋书局丶2019年7月13日阅读丶7月15日阅毕)
梦里书阁(184)
《道听茶说》
作者:陈华新
出版: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会文字事业部
日期:2004年4月
页数:63
价格:RM10
喝一杯靜,听一杯修养,品赏一杯人生!
“喝茶之为艺,不仅在品在尝,重要的是能以茶会友,並且在泡茶的过程,态度绝对真与诚。"陈华新这本小书就是喝茶时的小点心,短短的一篇,就让看到茶的重重。他说从古人把茶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一项,足见茶的重要性,但更超过了,而是悄悄地走进了更高的境界,可以与茶友人有更深入的交流。
“当你沏茶品茗时,尤其是客来敬茶的那一杯,要择好茶,现烧水、洗浄茶具,这些都讲究起来了。当`咬'在口中时,那种心境平和,茶香缭绕,那秉宁谧,令人涤除杂念,达到清心真朴的境地,这是我们东方人追求的`靜'的艺术啊!"(页16)
因为茶文化通过茶艺表现——茶叶、茶水、火候、茶具,再加上环境。
他把诸茶分为四大类: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紧缩茶。(页6-7)
由于配合以诺松龄协会的“茶趣"讲座(2019年7月13日),特地再到网络查阅了下列的六大种分类:
1.绿茶(不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
2.红茶(全发酵茶,因其汤色红而得名。品种如祁红、滇红、英红)
3.青茶(乌龙茶就是青茶,半发酵茶。由于工艺复杂费时,泡法讲究,也被称为工夫茶。品种如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凤凰单丛等)
4.白茶(基本上靠日晒制成的,加工时不炒不揉。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5.黄茶(轻微发酵,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6.黑茶(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
华新牧师以茶水颜免:黄、黑、红、白、绿(青)五种,恰好就是一种“无字天书:茶的福音"——黄代表神的创造、黑代表犯罪作惡、红色说明耶稣的救赎、白色传达罪的赦免以及绿(青)色代表成长的盼望。(58)
《道听茶说》是卫理报丛书25,卫理报每周一的茶会开始于2002年,至今17年,每周6-15人出席,茶友不断,茶叶都由客人所送也源源不绝。近年来,更是周间偶而有茶友或客人出席,每周接待10-20人之间,每年40周来算的话就有400-500人,那么10年就有4千-5千人,算是诗巫一个传奇了!。
(2019年7月13日)
梦里书阁(183)
《种子.钟扬》
作者:陈芳 陈聪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日期:2018年9月
页数:224
价格:人民幣49.80元
在下历年来买书时很少会买那些有強烈政党背景的人物传记,当然偶而为之,在福州匆匆3天行,逛了两家书局:于山底下的“越洋书局"及津泰街的“新华书局",买了几本书包括这本《种子.钟扬》。吸引在下而选这本书不是“一个新时代奋斗者的人生答卷"或是“钟扬是用生命践行忠诚、干浄、担当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广告字眼,而因他是一位植物学家,与在下最早的农业生涯有点关联;但他在短短53年的人生中全然委身其中,那可是普世的人生观与工作观,是可以给人借镜的生命。
钟扬本来可以躲在舒服的武汉植物研究所为副厅级干部,但他辞了投身上海海复旦大学生态学科的教师。因为“老师梦”是他从小的心愿,后来他跑到更需要人关怀的青藏高原培育一批藏族科研人才,16年里头行走了50万公里路,与学生一同采集40000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
“一个基因可以为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页223)
“一粒种子落在土壌中,死了,便结出许多籽粒来——鈡老师就是这样一粒的‵种子′。由他而生成的籽粒已经在各处开花结果了……“ 种子的乐观在于心怀梦想,从它扎进泥土的那一刻起,就为实现这样一种梦想而不断努力。闪耀在钟扬身上的是`种子精神'的甘于奉献,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自觉追求与价值坚守。"(页188)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朿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页178)一位网友原野留言说:“你是一粒种子,突然消失,回归大地;你一粒种子,总有人能夠延续你的生命,你的精神终将生根发芽。"
这些种子论与耶稣基督在新约约翰福音书12章24节的“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结出很多子粒来。”是多麼地相似,今天有多少基督徒也愿意甘于奉献,投身自己的祭坛,为上帝而燃烧呢?基督徒被教导信主得救后,必须用行道来证实你的生命。所谓行道,就是将主在我们里面的生命实行出来。钟扬则为党为国家献上了生命。
“做任何一行,只有你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夠真正取得成绩。"(页187)
“做科研具备四种动物的品质:狗的嗅觉,知道研究价值方向、兔子的敏捷,马上动手、牛的勤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猪的心态,超脫、不怕失败。"(页17-18)
钟扬因为高原症而又劳累过度,曾有轻微脑中风,但最后却因为一场车禍夺走了他的生命。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他是一颗种子,在中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绽放。(2019年7月5日)
梦里书阁(182)
《道在神州——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与流传》
作者:海恩波(Marshall Broomhall)
译者:蔡錦图
出版:[港]国际圣经协会
日期:2000年9月
页数:285
价格:RM45.80
一般上讲到中文圣经译本时,都是从新教宣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5 January 1782 – 1 August
1834),于1807年来华后至1823年始完成的马礼逊译本,实际上较早的一年1822年,由马殊曼(Joshua
Marshman ,1768–1837)在印度所翻的中文译本已先出版了。
然而,更早時天主教于1737年在广州就有汉语手抄本的四福音合参《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会编》(Quatuor
Evangelia Sinice)。这又要往前推到天主教的方济各沙勿略前往远东宣教的事件。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 1506-1552)西班牙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先后在远东及日本宣教,后欲进入中国。1552年8月在距離广州30海里的上川岛,因明朝政府实行海禁不得其门而入,最后在同年12月3日病歿于岛上,年僅46岁。当时耶稣会的监督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i,1538-1606)曾呼喊说:“顽石啊、顽石!你何时才会向主而开呢?"这一年,利马窦出生了。利马窦(Matteo
Ricci, 1506-1552),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广州肇庆宣教,后赴北京,在士大夫階层中宣教,並翻译了许多西方学术著作。期间,陽玛诺(Emmanuel
Diaz, 1574-1659)曾撰一部福音书注译《圣经直解》,1636年刊行。(页46)
若再往前推,那就是唐朝时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并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最早史载。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盛世时的最显赫的人物,“唐人”成为至今中国人感自豪的称呼。唐太宗的头銜: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算是中国历朝帝王中最偉大的一位皇帝。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一上台就遣散了约三千名宮女,然后建一座藏书楼,典藏书籍达29万卷。635年,来自景教宣教士在阿罗本(Alopen Abraham)率领下,来到长安,五年后中国著名背包旅行者玄奘(原名陈袆,即西游记小说里的唐僧,602-664)便滿载佛教经书,自印度陸路返抵长安的。
大秦景教碑立于781年,高约9尺、寛约3尺4寸、厚11寸,內容刻有二千汉字,描写景教入中国150年间的事跡。底部是以敍利亚文刻上了一系列名字。这是Nestorian宣教士的名字。文中提及:“於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訶,戢隱真威,同人出代。神天宣慶,室女誕聖於大秦。景宿告祥,波斯睹耀以來貢。圓廿四聖有說之舊法,理家國於大猷。設三一浄風無言之新教,陶良用於正信。"(页27)
書中看到中文圣经翻译的过程,真是有许多人的前仆后继的付出的代价,也用颇长篇幅提及和合本的出版的经过,至今一百年,对于华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有两篇对在下有兴趣是藏语译本,摩拉维亚宣教士最早到的故事。摩拉维亚故事见在下的梦里书阁(133)《主护城传奇——钦岑多夫伯爵与十八世纪摩拉维亚复兴史》(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hotos/a.591158264394605/1054436951400065/?type=3&theater),2018年10月间在下特地到德国的主护城(Herrnhut)拜访其发祥地,也是约翰卫斯理早于1738年到访该派领袖钦岑多夫的地方。(页140)
另一篇提及方言译本,发现福州话译本早在1852年完成出版。福州话译本,1853年出版福音书的汉字版本。1854年出版弼茲的创世记与麥利和的约翰福音,以后出版不同的分卷,包括约伯记(1866年)、诗篇(1868年),1864年由福州美华书局出版了福州平话的圣经新约全书,1866-1867年期间出版新约全书,是由两个美国差会联合组成的委员会合译的,而1884年出版的旧约则由来自多个差会组成的委员会合译。《福州话译本》又名《榕腔拼音本》,大多是罗马拼音文字版本。(页234,参译注)
讲到方言译本,福建的《建宁话译本》于1895年完成之时,宣教士们在古田的华山村举行祈祷研经聚会,他们选择题目是“不断献上的火祭"。在7月31日的聚会结束时的圣餐中,他们庒严地献上自己:“主啊,我们献上自己的灵魂与身体给你,当作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悅的活祭。"几个小时后,他们真的將生命浇奠了。他们被殺房子被烧,他们当中有11人真的成为火祭献在爱的祭坛上。当这个噩耗传到英国的那天,大英圣书公会同时收到殉道者之一的史荦伯(Rev. Robert
Warren Stewart, 9 March 1850 – 1 August 1895))牧师的信函,要求出版《建宁话译本》,后来就由纽科姆(B.Newome)监印,她是其中一位殉道者之一的姐妹。经费则由那些受难者的朋友所捐献,以使这本新约译本成为对华山村殉道者的纪念。(页122-123)有关古田基督教简史可以参阅在下的《古田人南迁史》一书的。在下过去到过古田五、六回,但总沒机会访问华山村,看来下次行程列为必到之处吧!
本书英文原著The Bible in China于1934年由中国內地会出版,是中国教会史上第一本关于圣经翻译及流传的著作,书中全面敘述圣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如何翻译成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及如何印行、分發、流傳,並且繁衍丰盛的属灵果子。(2019年6月18日)
梦里书阁(181)
《当上帝开始说英文》
“In The Beginning: The Story of the King
James Bible”
作者:Alister McGrath
译者:张曌菲
出版:[台]新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2年10月
页数:317
价格:台币380
上帝说什么语言?从《圣经》原文来看旧约希伯来文,新约希腊文,14世纪以前《圣经》译本以武加大(Vulgate)版本的拉丁文为主。渐渐地,各国各地都有本身语文版的圣经译本出现,上帝讲的话为普世人都听懂了。
《圣经》一直是世界上年年最畅销的书,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圣经翻译史的艰辛及付上了不少人命。讲到英文圣经译本要从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liffe,1328-1384)讲起,他是最早吹响宗教改革的号角者,指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卖赎罪券丶滥权等,同时是第一个将《圣经》译为英文的英国人,并于1380-1382年出版。但受到天主教的各种打压。在古腾堡(Gutenburg)于1456年以拉丁文印刷了第一部活字版《圣经》,圣经平民化渐成趋势。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以本身母语翻译圣经,以便让更多人明白上帝的话,而非操纵在神职人员手中。他于1522年翻译及出版德文版《圣经》,但却被当权者视为禁书,并对路德作品与圣经公然焚烧;而英国方面享利八世登基后虽然更进一步奠定了英语地位,但当丁道尔(William
Tyndale,1434-1536)于1526年出版新约英译本,却被视为是德国异端份子的追随者,最终在宗教冲突下让丁氏被处火刑而死。
《圣经》是全球读者最多的一本书,而英文版圣经更是影响最广的译本,其中又以1611年出版的《钦定圣经》影响最深远。一本书的翻译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丶语文与文化,造就出与莎士比亚作品交相辉映的文学巨着。因此,本书是英文圣经诞生的故事,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形塑国家认同丶建立母语自信,发展成文化霸权的历程。钦定本是以那个时代的语言,时至今日,英语年年都在变化当中,尤其语言的发展正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因为语言会不断被使用,也会为了因应新的情境而有所调整,因此翻译的旅程仍持续进展着,尚未抵达终点。(2019年6月6日)
梦里书阁(180)
《1911》
作者:王树增
出版:[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期:2016年4月
页数:680
价格:66元
2017年6月间阅读毕王树增的《1901》修订版(605面,详见梦里书阁(60)读书报告: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hotos/a.668519696658461/790881957755567/?type=3&theater),托小儿阿涵去中国时买到了这本《1911》,读一半时曾卡了一段日子,今天终于读完了。两本书加起来1285面,主要记录了1895-1915年的30年內所发生的中国近代史故事。
《1901》一书从鴉片战争、太平天囯、甲午战争丶公车上书丶维新运动丶义和团丶联军占领天津与北京丶慈禧太后与光绪逃至西安避难及回来到1901年割地赔贘的《辛丑各国和约》述说中国不堪回首的历史。但作者提及1901年也是中国“头脑解放"的一年及开始走向世界的一年。
《1911》一书则是敍述千年帝制王朝终于垮台,在孙文及无数的革命份子的前仆后继,民国终于浮上来,却仍然面对种种艰辛,这是一部中国人民艰辛走向政治文明的心灵史,完美国家还只是个幻想。“这个国家的衰弱首先是人的衰弱。中国人衰落的表现是:依赖圣君贤相而不讲独立自主,固守求安有余而创造思变不足,只有人治思想而无法治理念。"作者指出,缺乏“人格自觉"的国民是不会获得真正的平等与自由的。(页679)
本书开头当然不能跳过孙文这个人,辛亥革命的关鍵人物。他是广东人(1866年出生于香山县翠亨村),除了孙文,还有很多名字:中山樵、高野长雄、陈载之、中山二郎、高达生、杜嘉诺、孙逸山等。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国人普遍称他为孙中山,台湾称为国父者。他13岁曾去檀香山投奔哥哥,但17岁回国转到香港读书。1891年25岁时结婚並受洗加入基督教——一直到40年后的弥留之际,仍自豪地说:“我是基督徒,上帝派我为我国人民周同罪恶奋斗,耶稣是革命家,我也一样。"(页7) 1894年11月,孙文等二十余名华侨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为革命而预备。入会者“以左手置耶教圣经上,举右手向天依次读之。"(页1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孙自美国取道欧洲返国。12月,孙中山在南京被临时参议院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逊位,清朝灭亡,两千年帝制结束。同月,孙依照南北议和约定,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推动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月,同盟会(1905年创建)等团体组建“国民党”。
1913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国民党试图以国会和责任内阁制约束总统权力,与北洋派矛盾激化。孙中山7月发起“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9月,讨袁军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
1915年孙中山在日本娶宋庆龄为妻。
孙与宋的父亲宋耀如早于1894年以前就已经相识。过去在下调研中晓得宋是上海监理会景林堂(现称景灵堂)的牧师,书中则对宋有了多些的资料。宋耀如,宋嘉树,1863年生于海南文昌,9岁隨兄赴东印度群岛,1878年前往美国华盛顿,两年后加入基督教会,1886年回到中国任牧师,1892年在上海创立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同时经营印刷、面粉、机器进口等商业。孙中山北上京津途经上海時,宋耀如与他相识,並由此开始尽一生的财力支持他。(页12)当时宋太太刚生了一位女儿庆齢,20年后与孙中山结婚则两人都沒料到的事。
有关孙与宋庆龄于1915年10月26日在日本结婚,49岁对21岁,引起宋的家人反弹是可以预期的。不过这段28岁差距的忘年恋,其实也是政治恋人,而对于庆龄是对伟人的祟拜到追随一生的对象孙中山。15年前有28岁嫁给82岁杨振宁的翁帆,相差54岁,而最近有四千金的团员凯儿(余凯慈)嫁给与年龄差距41岁的拿督戴华昌,对比的话孙与宋的忘年恋不是差距太大吧!
梦里书阁(179)
《基督教衛理公会在台湾的擴展及其空间性之詮釋》
作者:林素玲
出版:未经出版,台师范大学地理学系硕士论文
日期:2002年11月6日
页数:127
台湾卫理公会的会友是因为1953年在中国政权变色之后,随着国民政府迁台而移来,最初于台北丶台中及台南等地设立教会。她比最先于1865年登陆台湾的基督教长老会要迟了88年。由于是移民教会所以最先设立在都市,并被定型为外省人的教会。一直至1990年以后才有所突破,又到了1999年的921地震,到灾区设立竹山工作站,有了不同方式服务会众。2000年后,教会不只关心崇拜的繁文缛节丶空间神圣的分别,乃是藉由开放教会空间,使教会在敬拜上帝的同时,也能够有积极的对于入世参与及终极关怀。(页86)
这是一篇由林素铃(2002)撰写的《基督教卫理公会在台湾的扩展及其空间性之诠释》
硕士论文,很有趣的是,一般这种探讨教会发展史应是从历史学或中文学的角度撰写,从地理学角度透过宗教现象的研究,来彰显基督教卫理公会在台湾 社会历史脉络下,所形构出来的教派发展与扩展特色。
作者引用宗教现象学家伊利亚德(Mireea Eliade) 的“神圣空间"之概念来探讨卫理公会的空间性。Eliade
并不从 理性以及无理性这个面向来看,而是从“凡俗"与“神圣"两个既连续又 断裂的相异关系上来描述宗教人与神圣相遇的宗教经验。他认为神圣的显
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是信仰该宗教的宗教人,都 能透过一棵石头丶一棵树丶一场活动与神圣相遇。当平凡的东西成为人和神圣接触的媒体,其马上由表面形像转化提升为具有神圣性的物件和事情。因此对於崇拜的宗教人来说,石头丶圣地丶节日丶房屋等都已脱离其本身的属性,从凡俗的状态中产生变化,转化为神圣显现的媒体,使宗教
人能超离时间丶空间的限制而通往神圣本体的世界,参与神圣的秩序 。依此,该文一方面从卫理公会整体组织的向度来 检视卫理公会在台湾的发展历程与扩展,从中得出形塑与转化其发展模式
的机制。另一方面则从世俗化丶都市化与现代化过程的角度,以卫理公会 教会的现象作分析,探讨社会环境变迁与信仰内涵的转化对教会活动与教 会空间的影响。
台湾卫理公会在发展方面,至今仍是小宗派型的教会,不过麻雀虽小,其全部会友人数可能不如诗巫的福源堂来的多,但教会设备五脏俱全。几年前该会还因为难民村事宜而惹上官司,但近年来已渐恢复元气,尤其今年刚出炉的庞君华牧师出任新会督,希望在未来能在台湾社会发挥更大的光盐作用。(2019年6月1日)
梦里书阁(178)
书名:Cultural Identity and Transtion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Diaspora Society in Sibu, Sarawak, Malaysia。
Author:Hsu, Yu-tsuen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or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2012 Edmonton, Alberta Canada.
Unpulished(徐雨村赠送)
这是一篇由台湾学者徐雨村在诗巫一年多的观察后所写的人类学博士论文,以诗巫华人社会为对象,以便了解诗巫华人的文化认同及与国內外的联系课题。
第一部分,作者描述诗巫华人的社区与文化。第一章指出诗巫是以福州人占了华人人口中70%的市镇。然而广福山亭与永安亭则说明非福州人留下的传统。第二章则提及政治经济的过渡階段,特別在1901年以基督徒及家庭为主的福州移民抵步,其他非福州人则以中国传统宗教。一直到世界二战后,福州人自树胶及森林业取得成功,于1960年代开始自乡区迁往市区。第三章则从美食、商业、媒体等探讨诗巫华人的本色化文化。
第二部分,了解诗巫华人文化认同。第五章以七乡团为例,说明诗巫华社对中国的联系,又有本地的中华商会与华团的组织,进一步与世界有了接轨。尤其,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的成立,总会办公室及世福文物馆皆设在诗巫。另外,有许多姓氏公会的社团都与世界的同宗社团有所联接。在谈到砂罗越彭城刘氏公会的祖宗追溯是很有趣的,曾出现两个出处。在下去年撰写《刘钦侯传}时也追查这些资料,若早阅读本书就不用花寃枉精力啦!
雨村指出福州人成为诗巫最多人数的群体,不过他尽量在诗巫多元族群及方言群体中取得平衡的评述。他在书中也介绍诗巫各个公会的纪念公园,这形成诗巫的特色,每个官民联营建设的社区公园都有故事好说,这可是诗巫的一道人文景观!
雨村在诗巫期间,经常在《卫理报}参与每周一的茶会,与一伙当然以福州人为主的茶友中打成一片。在下对于他文中对于诗巫的观察、了解显然比许多诗巫人对诗巫的了解来得多。但有一点要补充的是他对于1970年代福州人湧往市区而开始建更多乡区的教堂是有点出入,事实上西岸的教堂事实上就是百年前移民初抵时就陸续建的老教堂了。在下心忖若能把这本书翻译中文而出版,可能会让更多诗巫人阅应该是很不錯的。(2019年5月30日)
注:Alberta大学图书馆有网络PDF版:University of Alberta - ERA
https://era.library.ualberta.ca/items/39d5a39e-fbe1-41d1-b5f6-81e033ab09cb/view/8ade2475-2254-4143-9757-43abf1047aa5/Hsu_Yutsuen_Fall2012.pdf
梦里书阁(177)
《福杯——吴健美足迹》
作者:林鼎安丶陈贻强(David Cheung,英文)
译者:陈贻强丶陈有慈丶池坤和
出版:[菲]亚洲旭林出版社
日期:2011年8月
页数:中文(99)丶英文102
价格:菲律宾池永涵牧师(出生于诗巫)赠送
祖藉中国福建晋江金井的吴健美于1944年在菲律宾南古岛(Cotabato),三岁时被父亲送回老家,五岁则又送回菲岛。从幼儿园到中学,其至读大学时都在嘉南中学兼职任教,60年来人与心都与嘉南紧紧相连。嘉南学校是菲律宾中华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嘉南两字取自“嘉惠南邦”,于1945年创办,1953年中文名照旧,英文名自Chia Nan改为Hope Christian High School。由于母亲杨金英是出生在一家五代做过牧师是虔诚的基督徒世家,因此子女们对于基督信仰很是执着。她曾在言行之间,把圣经带进华教:教导如何做一个良善又忠心的教师。因为良善忠心的反义就是恶懒,良善是道德品格,忠心是对工作负责任。吴健美认为嘉南学校不单是为宏扬中华文化,而且为传福音,关心人的灵魂的所在。
吴健美当过教会长老,任过校董会董事长丶嘉南学校校长,除此之外,她是家里贤妻良母。1994年她的小女儿17岁的黄婉真被绑架四天,结果凭着智警聪明竟然被释放。2007年她的儿子黄克宁遇到车祸,三星期后终于平安出院。丈夫黄启宁50岁时因为生意失败重新打起,因此看出一生旅途充满坎坷,不过生命是信仰,是虔诚,是真情,一个有信仰的人,心灵十分充实,“我从来没有什么失落的感覚,因为神在我的心中!"(页65)。
这本书是中英文版,翻阅英文部份虽然有些翻译自中文的,但整体有系统的把吴平生大事都列下,英文作者David Cheung(陈贻强)是神学院讲师,并编着过好几本有关教会历史的着作。(2019年5月8日阅毕)
梦里书阁(176)
《圣修伯里:永远的小王子》
原着:Nathalie des Vallieres
译者:颜湘如
出版:[台]时报文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5年12月19日
页数:130
价格:NT280(诗巫大众书展RM5)
大约十多前在《诗华日报》副刊主任杨贻钫主办的读书会上第一次读到《小王子》这本书,今找得这本有关作者圣修伯里的生平小书,对于他为何创作《小王子》有了进一步了解。原来他的工作——飞行员与他的作品是密不可分的。
安东尼•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生于法国的里昂(Lyon)。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有人形容他的书房是飞机座舱,座右铭是身体力行,作品是自己的生平。他曾参加了法国丶非洲丶南美洲航线的开拓工作,43岁时,当上了世界最年老的战斗机飞行员;最後一次侦察中,飞进地中海空域从此不见影踪。
圣修伯里曾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莫札特,心中都有一颗种子,予以适当的培养,这颗种子迟早总会成长发芽,做出不同凡响的事。”他的飞行生涯是寂寞的,更是孤独的,但也让他的思想也可以飞马行空,自由自在。《小王子》1943年在美国出版,很多人感到意外,一直写飞机的圣修伯里这次写了一篇童话!童话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而《小王子》是把故事讲给大人听。《小王子》的寓意是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星球住着人,也只有一个人类文明,人的感情也全部倾注在这个星球上。人既坚强而又脆弱,文明既可长存又易毁灭,这取决于人是否好自为之。这部充满幻覚般地童书提出物质丰富弥补不了精神的匮乏。
“我们是生命共同体,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搭乘同一艘船。虽然各种文化彼此对立有助于产生新的综合文化,这并非坏事,但文化之间相互摧残却很可怕。"(页59)
圣修伯里明白自己的大半人生都在外度过,但他认为最重的是在家里生活,而不是拥有一个空壳子:“我从未像在撒哈拉时那般深爱自己的家。"永远烙印在他脑海中的童年回忆只会変得更美好。(页60)
谈到写作,他表示“如果能每天写作,我会很快乐,因为这样能留下一些东西。"(页34) “我把自己変成自来水笔.”(页98)
“我们是永远的游民,不断走向上帝。"
“我告诉过你,多亏上帝的沉默才使得祈祷成为爱的练习。"(页115)
圣修伯里集飞行员丶作家丶发明家等多重角色于一身,还出版了《南方邮政》丶《夜间飞行》丶《人的土地》和《战斗飞行员》等书,似乎都是在空中构思,描述飞行员的飞行生活和任务经历。他的飞行与写作,他的手稿丶着作丶幽默素描和乡愁印记,他精彩传奇的一生尽在本书。(2019年5月10日)
梦里书阁(175)
《复和与更新》
作者:杨牧谷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1989年4月
页数:238
价格:RM19
杨牧谷的《复和神学与教会更新》最早于1987年出版,这本简易本《复和与更新》是1989年出版,是以香港社会与教会为背景,当时面对九七(中国要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的问题,希望福音永远是是承载生命的力量,为这城市寻求一条可行的路,仍然是时代成为人的选择。他要教会重新厘定她的角色与使命,重新思想福音的内涵,使她对这一代人的信息能承载他们的存在,继续满有盼望与尊严地生活下去。
杨氏指出亚洲曾出现过的三个神学体系:南韩的民众神学丶菲律宾的草根神学及台湾的乡土神学。杨牧谷提到1960-70年代香港神学路向时,意然以陈立侨为例,指他成立基督教工业委员会走入小民的苦况丶与他们一起挣扎丶为受压者说话并为他们争取权益,包括每月四天休假丶分娩津贴及劳工赔偿法例等。这种走入群众的社会行动,也影响教会和机构投入社会角色。(页47-49)陈立侨医生是诗巫出生的古田人,曾被派来的砂拉越卫理公会第一位宣教士富雅各牧师收为养子,后来到美国升学成为医生,回来在加帛医院与蒲天寿一同创办加帛“基督医院"的。
杨牧谷是藉着香港面对社会的转变,如何使信仰可以活活连结于她的实际生活,教会才能在新的时代作灯台,成为世人的希望与导航。这就是信仰的反省。书中的论点在不同地方不同环境都是一种可以代模与借镜的。这本书至今30年后,香港面对一国两制的更复杂问题,教会似乎仍然可以从这本书得到启发的。
回到马来西亚于2018年发生509的改朝换代的新政局,前朝贪腐官员未见制栽,又因为经济未见好转,人民出现怨声载道现像。另一个重大课题是东西马的1963组织大马而独立后,东马的天然资源被联邦政府“榨取"却对在地的政经到基本建设未见改良,历来州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呈紧张局面,因此出现“恢复独立MA63协约”丶“脱马"及“砂拉越人的砂拉越"口号日益高涨。教会更面对原住民被“伊斯兰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可以从杨牧谷的书中所提教会在此时此地,如何站在“中保"地位,对教会与社会的承担,对付“恐惧丶医治创伤丶重建意义"作为福音重释的纲领呢?他在结论中强调的,“不是政权的主人,乃是亐史的主,这正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2019年5月8日)
梦里书阁(174)
Ordinary Women, Extraordinary
Lives
编者:Chan Lean Heng & Molly N.N.Lee
出版:Clarity Publishing Sdn Bhd
日期:2018
页数:330
价格:RM30
这本收集29位不同种族的人以英文所书写的有关女性的书,包括25位写自己的母亲丶2位写岳母丶1位写祖母及1位写舅母。从书名“平凡女人的不平凡生命"看出来,这些母亲跟普罗大众的你与我一样,是一个人,是一个女人,是一个母亲。这本书描述在当年仍以男性主义为主的环境里,做为母亲的日常生活、养育子女的艰辛中所面对的挑战与所具备的勇气与信心,她们撐起的何止是半边天呢?!
不过,这本书除了详读由三哥孟祚所撰写的一篇“My Mum,A Family Collective Memory”的文章(页303-309),其他篇章则未加以细读,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哈。
妈妈陈冰如(1922-1999)出生在一个卫理公会牧师的家庭,外公陈修齐于1920年代就南来诗巫在多处堂会为牧师。妈妈有机会到诗巫的毓英女校受教育,并于1938年毕业。1941年6月28日与爸爸黄永标结婚,当年的诗巫华侨日报曾刊登四首新婚贺诗(详参天鵝江畔http://mengleiwong.blogspot.com/2017/03/1941.html)。爸妈后来就在诗巫西岸的24甲地方得到一块由外公送的土地上建房子,1961年完成。由于爸爸长年在外工作,因此家里7个兄姐弟,就是我们两位较小的兄弟对于妈妈很依赖,特别有感情的。
讲到外公,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与带领第一批福州人来诗巫的领航人之一有关系,那就是陈观斗牧师侄孙的。若以代代相传来说的话,陈观斗父亲陈长惠是牧师,陈观斗牧师是第二代,第三代就是外公陈修齐牧师,第四代,他的第四女儿(在下称为四姨,陈琛如)曾在台湾念神学作了短期的牧职工作。第五代则是黄孟祚(修齐外孙,即长女陈冰如排行第4的孩子)曾任牧师8年,及陈光环(陈修齐牧师的孙子,陈恒如次男)陈光环传道。第六代则是黄方涵(修齐曾外孙,在下幼子)。
每个人都有生母,因此生日是生之日,更是母难日,大家对于母亲的感情是难以言词能形容的尽,是每个人毕生都会思念及不能忘怀的一个人物。今年是在下妈妈安息主怀20周年,对于母亲的印像或有模糊,但却想念她过去的啰叨竟然成为温馨的心语,更想起她叫咱们孩子们的名字音调。我们感恩有这样的一位母亲,事实上很多人都有恋母情结吧!
ORDINARY WOMEN, EXTRAORDINARY
LIVES is a heart-warming collection of womens’ stories written by those who
know them best. From courageous housewives battling poverty to career women
juggling multiple responsibilities, ORDINARY WOMEN, EXTRAORDINARY LIVES is a
testament to the courage, fortitude and humility of these everyday heroines.
(2019年5月11日孝亲节前夕)
梦里书阁(173)
《余英时访谈录》
作者:陈致
出版:[中]中华书局
日期:2012年5月三刷
页数:223
价格:RMB32(锡监赠书)
这本书于2018年12月2日开始阅读,但中途卡了一段时日,一直到《余英时回忆录》读完后,才回头把之看完。基本上这本书是作者陈致系列访问余英时而彚集而成的,谈治学丶国学丶哲学丶宗教丶东西方学术等课题。
余英时把学习生涯分成三个阶段:乡村生活丶大变动中的流浪丶美国学院中的进修。在1948年前后虽受到左右思潮摇摆,但因父亲关系倾向于温和的西化派,对极端的激进思潮则难以接受。1950年他决定留在香港,1955-1962年有机会到美国哈佛进修都是对他的学者生命的塑造起着重大的转捩点。
这本书给在下深刻印象可能是余英时对知识人对于承担苦难之说。
“一个有勇气的人文学者,在现实面前绝不采取逃避的态度,就是丑恶,也要面对。事实上,逃也逃不掉,你回避它,它叝要追赶你。"(页198)
“……就是所赖以立足的学术必须是能正面承担苦难的学术,不是花花草草的学术。陈寅格的学术具有文化承担力,他告诉人们一种境界,知道怎么活。"(页201)
余英时称“士"就是今天的“知识人"。“一种潜在的社会功能,寄托在每个专业人员身上;即要求建立并维持一个合理的秩序,使社会上不公平尽量减少。例如1895年公车上书至1919年五四的承传精神,持续为弱势族群进行抗争活动——五四的承当精神是不能完全息止的。"(页82-83)
在谈到中国的“国学",事实上这词:国学或国粹皆由日本学术界用语koku-gaku-sha,“指的是19世纪末日本反中国思潮,原指日本神道丶文学的。"(页97-98)
余指出胡适不是一个纯学者,因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都受他的影响。白话文流行丶杂志多起来丶五四搞起来,他在思想史上“是历史的创造者"。胡适一生以学人自居,做学问,不停阅读,但国际及政治活动特多。(页75)
讲到他自己,“我的兴趣跟职业合而为一,做的工作,正是喜欢做的事,并不覚得苦,久而久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也称生活要平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有玩儿,休闲的时候。"(页88)
“文化生命比任何政治组织都要长得多。"(页218)
余英时先生于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此奖项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先生,谈学术与人生。
(2019年5月10日)
梦里书阁(172)
《余英时回忆录》
作者:余英时
出版: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8年12月(二版十二刷)
价格:NT350
页数:231
今天是中国“五四”一百年,刚好读完余英时的《余英时回忆录》一书,从书中略知道一些“五四”的面貌。他懂事时“五四”已经过了20年,在下在南洋出生到稍懂事时“五四"已经过了60年了。咱们至今连513丶722丶916还弄不懂,对于强国的一言堂更不懂。倒是今年也是华人教会世界(据统计约1亿2千万人)所通用的和合本圣经也是1919年4月间出版的,至今也是百年了。
余英时的书让人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一个综观,同时也看到他的学问是非常渊博的,真不愧是当今华人世界的人文泰斗。本文则仅整理他对“五四"的一些看法,“不应过份夸大五四的作用,以为五四发生以后整个中国的精神面貌便立即焕然一新。"(页25)
余英时认为对于“五四"的了解并不限于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学生爱国运动。一般上都把“五四运动"等同于1917年以来的文学和思想运动。最先是白话代文言而成为雅俗共用的文字媒介,这是胡适首倡而得到陈独秀响应所造成的,即所谓“文学革命"。后来他们通过《新青年》丶《新潮》等刊物和北京大学的讲堂不断地攻击旧礼教丶传播新思想,终于激起了青年学生求変的热情。新思潮运动一词成为界定“五四"的性质。后来也有人改用“新文化运动"或“新思想运动",其实大同小异。总之,“五四"在一般理解中是一个先后持续十年以上的思想丶文化或知识的“革新运动",在长期进程中发生巨大的影响力。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学生抗议示威便为这一运动的影响力提供了具体的例证。如果把这一天单独提出来作孤立的理解,则无从说起。今天颇有人强调这一天的“学生运动"而将“五四"界定为“爱国运动",这未免有故意挖空“五四"的精神内容的嫌疑。中国知识人针对外国强权侵略而爆发的爱国运动早始于晚清的。(页26)
“我虽然承认爱国是整个`五四运动'的基本动力,但必须郑重指出,爱国是19世纪下来中国知识人的共同情操,而不是五四所独有的特色。"
余英时对于胡适把“五四"的解释等同于义大利“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中国文艺复"兴并不表赞同。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精神源头都在古希腊丶罗马的古典思想,是欧洲文化的内在发展,而中国的“五四"主要是受西方文化侵入中国而引起的反响,其中虽也有中国文化内在因素的接引,但精神源头不在儒丶释丶道,而在西方。
他说,五四时期的所谓““新文化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怎样接受西方现代的若干中心观念和价值,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沟通,最后引导出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但仍不丧失原有文化的认同。“五四"作为一个知识或文化革新运动发生在中国现代史的特殊转折点上,其精神源头在西方。而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则为西方文化史的内在发展,其精神源头来自古希腊丶罗马的古典复兴。这两者虽有相似,但不能相等的。五四带着二者的某些色彩,但不是说中国必然步上欧洲史的后尘的。“科学"“民主"的观念早于19世纪下叶引入中国,但陈独秀把之奉为中国必须追求的两大价值,从此入籍中囯,変成现代化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德先生与赛先生是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的。(页30-37)
显然,“五四"是一场尚未完成的运动。
从一1937年抗日开始到今天,是中国现代史上变乱最剧烈的一段时期。余英时表明将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重大变动呈现出来,其意义远大於追溯其个人生命史的发展。
余英时的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学中渡过,因此回忆也只能骋驰在学术丶思想和文化的领域之内。不用说,他所经历的世变也是通过这一特殊领域得来的。我希望我的回忆对於这一段历史流变的认识稍有所助。他于1930年生。燕京大学肄业,香港新亚学院第一届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师从国学大师钱穆和当代汉学泰斗杨联升。197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历任哈佛大学教授丶香港新亚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丶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荣退。 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第一届唐奖得主。着有许多着作包括《历史与思想》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丶《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丶《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丶《论天人之际》等多种。(2019年5月4日)
梦里书阁(171)
《村上春树杂文集》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赖明珠
出版:[台]时报文化
日期:2012-3-15(初版五刷)
售价:NT360
页数:416
村上春树是日本知名作家,不过在下倒没有正式阅读过他的作品,那么购买这本《杂文集》还是因为在大众展卖会上以RM8买下的。这本是1979-2010年村上把未曾收录的作品丶未发表过的文章,包括演讲丶评论丶得奖感言及短篇小说自选69篇文章包含耶路撒冷文学奖得奖感言〈墙和蛋〉-刚好在阅读孙宝玲的新约研究导论里看到引用了这篇文章。他形容所收集的文章是“又多又杂"。
在这些杂文中可以发现村上的兴趣是多样化,不只热衷翻译英语文学丶对西方的作者多有熟悉,并对东京地下铁毒气事件的人与受害者加以访问;同时又很惊讶发觉他对于爵士乐的研究及入迷情况。
原来村上在大学时,因为喜爱音乐,开始经营爵士咖啡馆。店头尾开了七年,才开始写小说,“还是想试着认真追求当一个作家的可能性。”(页84) 他于29岁才开始写作,1987年问世的《挪威的森林》是畅销书,2009年出版的《1Q84》更是极热门的书籍。
对于写小说30多年,他说“一直只是把自己喜欢的事,一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到现在而已,几乎完全没有对什么有或没有贡献。而且我个人认为,以作家来说所谓最重要的奖,或勋章,是有热心的读者的存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页60)
他也形容所谓小说家,“是指说故事的人。从人类潮湿洞穴里,啃着坚硬的树根,烤着瘦瘪的野鼠肉吃的太古时代开始,人们就不厌其烦地继续说着故事了。大家挨着身体围坐在薪火旁,……交换故事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娱乐。”(页375)
“当那部族获得固有文字时,便开始负起把故事固定为文章的任务了。把长久岁月以来以口头,世代相传下来的部族神话丶传说和知识,刻在木片丶石片上,终于也能写在纸上了。然后资讯的机能终于开始分化,确立起所谓fiction(虚构的小说)的概念时(以人类整体历史来看,只不过是昨日的事),以那样的作业为专门职业的人就开始被称为作家。并被颁给荣誉的桂冠,受到尊贵妇人的宠爱,被不能理解的民众丢石头,有时触动了当政者的禁忌而惨遭砍头,或活埋,或被火烧。"(页376)。
“我认为,只有会咬我们丶刺我们的书,才值得我们读。书这种东西,必须是能劈开我们内心冻结的海的斧头才得。"村上称这正是他一贯想写的书的定义。"(页374)
“人们不再读书。尤其是不再读小说,这已经成为世间的共识,但我不认为这样。试想起来我们超过二千年,在世界各个地方,故事这火焰继续延续从未断绝过。那光,在任何时代丶任何状况下,应该都有唯那光才能照出的固有场所。"(页62)
“书本这种东西到现在对我们的存在来说,依然是传达重要讯息既实际又有效的手段。……今天环绕书籍的状况已经大为改変……我们真的不得不和多样的新媒体竞争……但无论如何改変,这个世界,依然有唯有书本这形式,才最能传达的思想感覚和讯息,是不会变的……现在比什么都更让我痛切感覚到`继续写’的重要性。无论枝叶如何激烈摇晃,相信根干还是确实不会动摇的心,似乎支持我一路走来。"(63-64)
当咱们发现纸本的书籍销售量正在往下滑,人人整天滑手机,村上的话对于从事文字工作者而言是一种的激励。
村上为安西水丸的一本漫画《普通人》用一幅嘲讽基督徒女孩的六格漫画,指出那个女孩与一个男人过一夜情后的独白:“我是个不行的女人"丶“为什么会这样,讨厌我这个人,我这个人"丶“我小时候是基督徒"……。(页43-46)看来,基督徒与和尚还是经常被取笑的对象,不过似乎也说明基督徒还有保留那种道德的形象,问题是很多人在生活上活不出来吧了!这也提醒基督徒要活得象基督徒,不要落入家的笑柄。
这本书村上对自己的作品如《挪威森林》丶《海边的卡夫卡》等也有简介,因此即使没阅读其小说,对于其作品也有点认识。这书是村上创作生涯的随笔集,被誉为“完整了解村上春树文学与内心的必读之书”。
(2019年4月29日)
梦里书阁(170)
《新约圣经研究导论--初代基督徒的信仰与实践/An
Introduction to New Testament Studies》
作者:孙宝玲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18年11月
页数:927
价格:NT1200(本书获校园书房赠送)
这本书引用《史记》《孟尝君列传》的“冯谖为孟尝君买义"的华人语境“典故”说明“恩主与受助者”的“不义管家”的故事(页25-26),也引用了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墙和蛋"的耶路撒冷得奖感言说明“主人与奴仆"的关系(页707-709),这似乎就是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吧!
2019年1月8日开始阅读这本900余面的书,3个月后的4月9日阅读完毕,其间又阅读了其他约十种较薄的书籍,似乎对于自己阅读进度颇为满意(一笑)。今年当局配合阅读日要大家阅读十分钟,看来是全民每天要坚持的事了。下列是在下对本书阅读中喜悦或受益句子的摘要:
“信仰丶救恩不是一张入门券,是生命在现实艰困中成长的过程。基督徒拥有神子民的身份,并非因血脉遗传,而是实际生活中对他者的实践。"(页371)
“爱,不是浪漫温柔的感觉,是生命的坚持和伦理的展现。"(页416)
“信仰不单是一个人的得救,更是群体的成长。"(页454)
“好消息就是神来到我们当中,拥抱我们。"(页517)
“相信不是脑袋的认知和观念的掌握,称义也不仅是内在经历丶赦罪和属灵的感觉,而是有份于基督耶稣的生命(participation in Him)。相信是伦理生活的展现,基督徒的生活是重现耶稣基督的信实。"(页540)
“以基督的心为心……便是信仰群体内的生活。荣耀神的不是建筑物……而是践行基督之诗的群体生活——虚己丶放下坚执丶真挚摆上生命。(页603)
“丰盛的基督徒生活……是具体的生活`对得起主’,`蒙祂喜悦'……连于基督,在基督里。"
“对人有爱丶对土地有情丶对神有情。"(页738)
“虔诚就是看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也藉邻舍得建立和帮助而说明。"(页763)
“领袖身量,不是恩赐才能,不是组织能力……而是甘心牧养,不为财利,身先士卒的榜样……教会的身量是`切实相爱'丶`互相款待'丶`彼此服事'丶`神的圣言'"。(页788)
“信仰群体的敍事就是一个旅程的敍事……信仰群体的得胜,并非藉强势和力量,而是如实忠心丶谨慎地生活"。(页885-886)
“启示录的启示是耶稣基督的启示。是宣告生命里的是和非……拒绝生命由权势说了算的现实,而是启见创造主必定救赎和更新生命。"(页901)
“耶稣跟从者的言说和生命,正是以马内利,神常同在的展现。(页268)"
马可至16:8节停止,没有结尾,给予每个跟从者“延续"完成这福音。(页304)
被形容是华人界掷地有声的神学家孙宝玲博士的书,这本新约研究导读,分为三大部分,一丶第一世纪的社会丶文化丶犹太和罗马历史简单及有系统的呈现,让读者了解新约背後的世界;二丶正典(canon)形成与释经方法;三丶顺序介绍每卷作品的研究历史与课题,作品成书的敍事等,并示范如何把这些神学内涵应用在今天的信仰生活里。作者也指出一些华人教会的普遍观念,如没有所谓“成功基督徒"(页261)丶“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丶个人布道法的“不足丶片面甚至是偏颇"等问题。(页370)作者在书中多回提及信仰不只是个人性的,更是群体性;同时更应是向下流的走向贫穷及边縁的人群的神学立场。同时,神学信息是连结学术和生活现场的。
这本书是所谓“学术研究与信仰生活的平衡",强调信仰在生活中如何充份彰显出基督信仰是活泼丶有能力,并接受圣灵引导的。《新约圣经研究导论:初代基督徒的信仰与实践》,正如该书在封底的宣传词这本书为行动型(新约世界与今天应用的平衡)和思想型(学术与培灵的平衡)信徒启动灵命更新的契机,这本书是在下阅读过好几本的新约导论或新约概论的书中,留下最深刻的印像与思维,引发灵命更新!
(2019年4月24日)
梦里书阁(169)
《真道三字歌》
作者:高令中
出版: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日期:2008年10月
页数:139
价格:人民币10元
“人之初 唯有道 全世界 神创造
宇宙空 尽混沌 神之灵 始远行"
几年前在中国买到的《真道三字歌》,一直没有去阅读,倒是因为日前在大众书展以RM8买了由邓敏华编绘的《三字经》,是要给孙女茂鑫看的,结果两本都稍微读过。《真道三字歌》是作者试图用三字经的形式,概括整本圣经的内容,让读者用综览式的认识整本圣经要旨和信仰真道。
其实,早在19世纪后来到中国的宣教士,就曾利用三字经的文字形式编写福音内容,起到传福音的作用。作者称《真道三字歌》就是要采用三字经的体栽,一次将《圣经》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有意义的积极尝试。作者花费不少心思,力求在三字一句的形式中,注重修辞的妥帖丶声韵的和谐以及叙述的浓缩,尤其是教义和灵意上的突显。他还特为一些字丶词添加了读音和释义;为了方便读者查看《圣经》原文,依然按照《圣经》的目录标明篇名,且在一些句段之后适当标注了经文对照的章节。
作者承认这本小册子绝不能代替《圣经》的浩瀚与完美,只能帮助读者由此对《圣经》这本充满神的话语的巨着有一仲大致丶轮郭上的认知,以引起对《圣经》真道的兴趣和研读对世界上这个生命的伟大真理的追求!
因为《真道三字歌》,也顺便把邓敏华的《三字经》也读过一遍,因为其中有注释丶译文与故事,不过附注的故事,可能还要花点时间来好好地阅读。这本《三字经》让读者一目了然,从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有个初步又整体的概况认识。
《三字经》是中国历代作为启蒙读物,利用中国汉字词意的丰富以及音律节奏编写,具有朗朗上口丶易学易记的特点。然而,事实上,海外南洋的学生可能都没有好好地读遍,中小学的华文课本里有摘要的一些段落,并不全面。海外有大部份华人后裔恐怕都未曾好好的阅读之。在下读了《三字经》又读了《真道三字歌》,忽然对中华文化与圣经故事有了综览性的认识,真是好啊!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2019年4月20日)
梦里书阁(168)
《文化与权力——台湾新文化史》
主编:卢建荣
出版:麦田出版
日期:2001年11月27日
页数:321
价格:台币320
忘了这本书是怎么来的,一直没有去翻阅,有一天偶而看到第一篇“再现丶改宗与殖民抗争——七七世纪荷兰统治下台湾的殖民主义与传教工作"后,因为是谈到教会(指荷兰改革教会,Dutch Reformed Church)宣教事宜,才被吸引住。文中对于当年教会随着殖民的扩张而出现的:“征服"(Conquest)与“改革"(Conversion)的现象,就是透过武力的控制,及由此而来的情感与意志的折服。换言之,改宗与征服其实可以说是相关的两个过程。
这个论点还真像近代基督教被中国学者形容是在“船坚丶炮利丶不平等条约"来到中国一般的,是一种罪名洗不清的现像。今天中国有当权者仍然把基督教等同西方文明的说法。这肯定不一定对,宣教人员基本上与殖民者心态有别,但有时可能为了方便而乘搭顺风车,也有的也因经济问题而担任相关职位,因此有这种的偏见与误解。事实上,若宣教事业被误为是一种征服或入侵,还是要严肃加以正视,因为今天仍有许多的宣教士在世界不同国家进行宣教工作的。
然而,这本书给在下兴趣还有“记忆与遗忘"及“历史与叙事"的五篇文章,提到相关历史的分析与运用。其中三篇:“文化象征与集体记忆竞遂——从台北市凯达格兰大道谈起"丶“历史丶虚构与敍事论述——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及“发掘一座城的身世—试探《遗失城》以历史考古为脉络的童话书写”,刚好在日前砂华文协主办的人物与地方史研讨会中邀请在下谈刘钦侯传时可以引用到的:
“历史是一种对话继而相互影响的过程,当中的分析不仅是我们要追求的,更应强调的是对于自身文化处境的意义。(Emile Durkheim,1858-191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相同地,每个社会也有属于自己的过去。这种以社会为单位,专注于记忆与遗忘的相关现像,便是所谓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页110)
作者引用历史学者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在《后设历史学》Metahistory)论点,就是提及“再现与历史想象”丶“历史论述与虚构”。历史家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具有虚构丶想象的成分,但不意谓着事件不曾真正发生。他认为历史写作三个过程:第一是“原始的素材丶碎片或者资料”;第二是“编年”;第三是“带故事性的历史”。(页224)
怀特自创了一个词emplotment,意为“情节编织”。(页247)
详参: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Europe,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另外一篇吸引在下的是“塑身美容丶广告与台湾90年代的身体文化"探讨塑身美容业为了宣传自己为女性所提供的服务,反而将女性性化为年青且充满情欲的动物,加强了女性身体的刻板印象,和其焦虑(页261) 。塑身美容广告的语言和物化女性的广告,只是同构的异形物(homologue)。(页271)
这本书主编是卢建荣,是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书中收录了十篇台湾文化史的研究论文,研究范围涵括了帝国主义殖民丶原住民环保抗争丶历史记忆的形塑与遗忘丶叙事文化与历史书写丶女性身体审美观及国族论述等问题。本书的特点在於所选论文的作者,站在台湾的立场,不过在研究中均能积极的引进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当代西方学术展开对话。此外,这些作者们,除了历史学家外,尚包括了人类学家丶文学批评家丶传播学家与语言学家,期望能透过与相关学科的结盟合作,让台湾文化史的研究领域更加扩大与丰富。这一方面,在东马本土文化的学术研究仍有待加强。今天在东西方的大众传播媒体及网络资讯强势之下,弱小的地区的网民似乎只成了收丶转丶抄别人的图文,copy & paste,成为新时代的“媒体新殖民文化"入侵“模式”,对于本土研究构成极大的伤害。
(2019年4月13日)
梦里书阁(167)
《忘记亲一下》
主编:几米
出版:[台]大块文化
日期:2015年6月
页数:
价格:台币380(诗巫大众书展RM5)
刚刚阅读完两部颇长及厚的学术的书,一是卢建荣著321页的《文化与权力——台湾新文化史》及被形容为掷地有声的孙宝玲著944页的《新约圣经研究导论》,还在考虑怎样写摘要报告之际,随手拿起桌面上日前在大众书展以RM5买到的图文并茂的几米绘画书:《忘记亲一下》,一口气翻阅完,从密密麻麻的文字转到鲜艳的绘本,给人有喘一口气及让眼睛轻松一下。
去年才第一次看到几米的书:《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发现有时就是简短的一些文字配以图片所带出的信息,绝对不会比一本书来的少。何况艳丽的图案还真给人喜欢及愉悦感。
《忘记亲一下》是2015年,几米受邀参与日本一个创作的艺术盛会,根据现场地景,搭配当地的展品,以他一贯的画笔创作出充满童趣且绵长深厚的故事。几米的给“成年人"的童书,看似简单轻快,却是透过灵动多样的想像力,以简御繁丶以轻拨重的深刻创作,表达出创作者对于环境丶土地,以及生命的最真切关怀。
故事中,小男孩“小树”和布丁狗搭乘一辆无人电车,在“电车叮当叮当”的车程中,慢慢想起父母亲消失,许多曾经的美好也消失了,所幸旅途中遇到的大树丶稻田和猫头鹰鼓励他好好长大,当到站后,小树留下代表回忆的箱子,决定坚强面对人生。
在下去年(2018年)9-10月间与太太到德国的火车走访自订的马丁路德线--Luther Trail (Lutherweg),也很有感触,回头看那三个礼拜的旅程,在看不太懂又听不太懂的国度里,以不同的火车走完十多个大小城镇,感覚自己虽然迈入六旬仍然有所学习,在旅程上有所长大。正如几米这本绘本所说:“如果幸运坐上一辆无人的电车,就会遇见奇迹。"
据探悉,当时几米真实生活中,参与这本书书的绘画时,他的母亲生病苏醒后却失去大部分记忆,因此他把书献给被遗忘仍勇敢长大的孩子和“渐渐变成孩子的母亲"。当时他遇到好友的猝逝,几米感慨,一个不小心,身边美好的人事物转瞬即逝,“失去的惆怅”在书中隐隐流动。几米表示,想提醒读者珍惜身边深爱的人事物,永远都不要忘记亲一下,因为他们随时可能消失。
想念风时,就走进风里,
想念雨时,就走进雨中。
我亲天空一下。我亲大地一下。我亲花一下。
我亲草一下。我亲外公一下。我亲布丁狗一下。
(2019年4月12日)
梦里书阁(166)
《放飞的日子》
作者:陈心洁
出版: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
日期:2018年9月
页数:222
价格:RM22
长年在外的游子,对于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情怀,除了干伴面,大概就是一种在家没什么却在离家后想家的任何东东的说不出来的感覚——那绝不是经年住在诗巫的人所能体会得到“乡情”吧!?
陈心洁在“幸福的一夜"就形容回家过年就期待“诗巫除夕夜的火光,不只可以把寂寞驱散,在这样的夜空下仰望,把自己完全交给那光那色,心会随之引爆,泪水会簌簌而下;但等你擦干眼泪,平静下来时,却会在心中浮起一阵莫名的幸福感”。(页66)近年来,在下随着年岁增长,都希望在那火光未响起时入眠,以便躲过把诗巫夜空弄得“乌烟瘴气"(其实也可以解读为生意走后门丶贿赂贪腐丶以破坏环境而捞得许多偏门的钱财的象征)的烦燥,又“儍到响”(福州话儍逼)的噪音呢!但不否认,很多游子对于诗巫的除夕是有很大的期待,也是一种心理与情绪上的发泄吧?
心洁除了对于家乡的恋眷,也是对母亲的怀念。那就是每年的生日,除了自己的庆生,也想到是庆祝母亲的怀胎十月之苦及分娩之痛。“身之发肤为父母所赐,生日及为尽孝的本义。所以有人借着生日,去纪念父母或去做些有意义的善事来建立生命的永恒价值。”(页68)
正如其嫂为她写的序:“丰盛的密码",提及心洁从家庭基督信仰背景中所获得的精神资源,和从人性化的心理学训练中所获得的生命启示——她年轻时就到台湾升学丶又远赴美国,去到中国关怀弱势群体,提供赤足服务,又回到马来西亚执教鞭。生活过的充实又有意义。她自已说:“我的放飞,更多是为了和一个古老的文化对话,和感受文明进程带来的辉煌和破坏。如果说想和读者分享什么中心思想,个人覚得就是这个世界很大,我想带你去看看。"
这是《卫理报》幇她出版的第二本书,不是一本客观的社会心理学论文集,而是以“文化苦旅”的心情来记录的散文或杂文。她希望读者看了这本书之后,对背包旅游有新的认知,能燃起年轻时的梦想,允许自己放飞,也能对不同文化和知识有更多的渴望,珍惜家乡给的滋润也对社会公义有更多的醒覚。她是一位阅读很广的人,她的文笔流畅,思路敏捷,有许多路过的景点都有很微妙的连想与反思。如“说起粽子,两片叶中蕴含着的岂是米水和五花八门的馅呢?它包扎着三代人的伤,也紧裹着传统的珍藏,历史的回忆。那汨罗江边的史诗,混着拉让江江边的移民,在每年这时候,总是要圱新被颂述一遍"。(页72)
“刚强,是不做作不矫情的坚持,是心甘情愿的摆上,是义无反顾的上路。"(页105)
这本书,心洁分类四大方面:“北京生涯"丶“学者反思"丶“家乡情怀"丶“白云深处"及“旅人行记"。她的脚迹到过许多地方,除了中国各个省份,包括以色列丶南非丶欧洲丶泰国丶柬埔寨等。无论在哪,她都清楚自己的使命:“道成肉身丶与神同行",因为爱所甘于与社会边縁的人走在一起。
不好意思,心洁在“福建行。闽江縁"提到在下的一段文字:“一直汲汲营营地把原乡的旧福州和新福州的世界连结起来,不懈地向诗巫人展示福州人的根。同时透过在他那二十多年媒体人的文字和照片,先辈的故事仍然流传着。印证了本雅明瓦特(Walter
Benjamin,1892—1940)说的,青年人需要的是有创造性的教育,和宗教性的道德,并不是教条式的大学和灌输的知识。只要有心有热情,哪怕什么学问作不好?"(页170)虽然她出于赞扬的心情,然而在下对她在文中提及一句话有点异议:“却难以相信他只有中学的教育程度?"。这句话,虽是真实的,却发现社会“階级"的偏见未能根除(?)。在下涉猎及行脚近30个国家,接待超过10个国家几十个学者,三年前发奋有计划地每周读一书,编辑出版卫理报丛书130余种,本身着书15种以上,跑遍砂沙及星马推售书籍(估计出版各种书籍数量合共25万本),即使在教会文字事奉四分之一世纪,仍然经常被牧者在讲台介绍及私下都会如是“标签":“你在文字工作有很好表现,可惜就是没念什么书呢"(?!)真是情何以堪,在下也己处之泰然,若有机会回应都会说:“那请问有读书的人在哪?"当然在下活到老学到老,在这文字路上仍然在学习的。
在下没有想到那么地多,只是对于文化的根有一股热爱,因为上帝让我们出生在此时此地,一定有其特定的目标。我们只要欢欢喜喜地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就够了,如此这般。
对于心洁的书,在下是強烈推荐的。
(2019年4月10日)
梦里书阁(165)
《风华策动——10女社会运动分子的掏心分享》
编着:周美芬
出版:[马]策略资讯研究中心丶雪兰莪妇女前进协会
日期:2013年8月6月
页数:271
价格:原RM35,(2018年诗巫大众书局展卖时以RM5购买)
在下出任《马来西亚日报》记者时的1989年5月7-8日曾访问及刊登了两篇当年妇女团体AWAM的主席爱尔玲(Irene Fernandez,1946年-2014年3月31日,1991年创“妇女力量Tenaganita”
)女士:“妇女界的反暴呼声已响"丶“男性尊重女性珍惜——性的诉求"。详见在下着《驰骋集》1991年11月1日出版,页138-144。收入在该书里的“女人篇”共有10篇,都是那前后一两年写的专栏,算是对女性课题有表面上的涉猎及了解。
虽然如此,若没有阅读这本书,还真不晓得我国有这么多个非政府(NGO)的妇女组织,一批女性在幕后组成的一股公民社会的力量,为女性议题:女权丶家暴丶虐童丶性侵等,甚至对于国家与社会议题如人权丶教育丶贫穷丶滥权都有所关注及提供法律上的援助。这些妇女/儿童组织,包括妇女行动组织(All
Women’s Action Society,AWAM)丶妇女援助机构(Women’s Aid Organisation,WAO)丶妇女集体发展中心(Women’s Development Collective, WDC)丶妇女醒觉中心(Women’s Centre for Change,WCC)丶雪兰莪社区自强协会(EMPOWER)丶 雪隆保护及拯救儿童协会(P.S. The Children)丶伊斯兰姐妹组织(SIS)等。
作者周美芬是前马华部长,被何启良(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院长丶现任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教授兼副校长)在序中形容“不是一般的马来西亚华人政治人物,她的责任感使到她必然走向一个浪漫的政治批判道路"(页17)。在书中她访问的十位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女性包括:仗义执言︱玛丽娜马哈迪 丶前卫大胆︱陈丽艳
丶倡导公正丶平等︱安美嘉 丶绝不容忍性骚扰︱何玉苓 丶天生的反抗者︱再娜安华 丶真正的义务工作者︱米拉瑟曼特 丶热情实践︱梅达琳杨 丶直截了当︱骆清桂 丶淡看风云︱吴春心
丶斩钉截铁︱艾薇约舒亚。
虽然以女性课题为主,但在玛丽娜马哈迪访问中给在下很感兴趣的是提及父亲“马哈迪医生喜阅读,而且阅读的范围是那么的广,并不是很多人能和他一样阅读。他阅读很多,每晚一定读,他读书,读小说,他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出席内阁会议前一定把所有文件读完"。(页36)
此外,在陈丽艳访问中,她很坦城地说“自己未婚,但有一位七岁儿子,是一位单身母亲。她指出女权绝对和人权有关……是生命的权力,不仅限于生存,还包括活得有尊严。由于我们的传统,女性面对阻碍她们前进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页70)。
砂拉越人对于深山野林的半游牧民族发生的2008年遭伐木工人性侵犯而成为国内外注目的“本南事件”所知不多,书中的艾薇约舒亚(Ivy Josiah)访谈中有所触及,她们曾加以关注并交由当地政府与非政府单位监督执行,但因为地处偏远,政府在道路丶水丶电源和通讯方面的建设做得不足,她们被孤立。换句话说主要是发展的问题。(页265)。
这本书的人物有如该书封底的宣传:
她们温柔如水,柔中带钢,并且耐力坚韧,
在她们的卓越风姿下,是一篇又一篇激励人心的篇章!
她们奋斗与奉献为女性谱写美好未来,
为人类社会文明刻下隽永不灭的痕迹……
揭开她们策动时代的巾帼风采,
探究她们在媒体幕后的另一面,
是女性站在时代浪头的最好见证!
(2019年4月3日)
梦里书阁(164)
《婆罗洲之子与拉子妇》
编着:李永平
出版:[台]麦田出版
日期:2018年8月30月
页数:269
价格:台币320
“人啊,还是要归根落叶,我的根在婆罗洲这块土地上。"
早在1970年代初就偶而读过刊登在《海豚》刊物的李永平文章,包括《婆罗越之子》。“拉子妇"指的是砂拉越的伊班人妇女,今天“拉子"被指为有眨低该族人的称呼,想不到却是李永平得奖的书名。
李永平(1947年9月15日-2017年9月22日)出生于英国殖民时代的砂拉越的古晋,负笈台湾及美国,最终定居台湾,1987年放弃马来西亚国籍,正式成为中华民国(台湾)公民,不过其作品不少都可以看到婆罗洲的影子。这本《婆罗洲之子与拉子妇》所收彔的“婆罗洲之子”丶“拉子妇”丶“围城的母亲”丶“支那人——胡姬”等篇都是以砂拉越伊班长屋的人事为背景。“田露露”一文则为沙巴的中国寡妇山的传说添上几许神秘。其他如《雨雪霏霏:婆罗洲童年记事》丶《吉陵春秋》一书,尤其有一则指万福巷为标题的文字,也都是以古晋的地名为题,但故事则发生在中国某个地方。《大河尽头:上下卷》(2008,
2010)将视野投回婆罗洲故乡的重层殖民身世,也为华文世界的雨林书写竖立丰碑。
对于沙巴中国寡妇山的传说,他提及郑和下西洋的都尉田墀在沙巴娶一好并逗留两年,後回中国不再回来,这位沙巴女子爱莎马儿公主生产一位儿子,满月后,天天抱儿子登山,遥望夫归,最终积郁成疾,魂断山上。(页184-186)难怪有人称中国寡妇山为望夫山。
李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作品透露出对於自身族群及文化的认同探讨,曾荣获国家文艺奖丶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等,《亚洲周刊》二十世中文小说一百强等。李永平作品已有英丶日文译本,展现作家国际影响力。另外还有一个“李永平数位主题馆"由台湾文学馆于2017年建置完成。详参:http://liyongping.campus-studio.com
书后附彔一篇李有成于2011年的一篇对李永平评论文章(页247-269),就“婆罗洲之子”一文指“少年李永平的国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没有种族的种族论述,达致一个叫“婆罗洲的子女”的新兴民族。不过,这种过于乌托邦理想的国族在现实中是非不容易达致的,何况马来西亚的成立到2020计划的马来西亚人(Bangsa Malaysia)的政治进程,不过至今,虽然去年509改朝換代,我国仍是面对许多复杂的宗教丶种族的因素,至今这种国族仍是“虚构"的理想。(2019年3月30日)
梦里书阁(163)
《东方女强人科拉桑传Corazon Aquino》
编着:陈岳丶吴秀慧
出版:[香港]星辰出版社
日期:1988年3月
页数:133
去年(2018年)因为寻找刘钦侯资料而去了一趟马尼拉,拿到包括购买或赠送几本当地华社出版的书,回来后更找出较早去过三趟而买的几本有关《马科斯》及《科拉桑传》等书,重新啃完。记得1986年科拉桑上台时期,在下是在民都鲁担任《马来西亚日报》(2000年被星洲日报收购)记者5-6年了,也写过相关该国评论文字。这次重温科丽(科拉桑昵称Cory)的代夫出征的故事,仍然让人感触良多。一个腐败国家的政权怎么被一位弱女子击垮,然后以家庭主妇身分登上总统职位,面对许多的挑战,虽然力求改革,却发生最少五回政変事件,但都安然渡过。
在下看到菲律宾当年改朝换代,除了马可斯政府做的太糟糕,另一方面,就是天主教会扮演很重要的压垮马可斯政权的那根“稻草"的!菲律宾人中有85%是天主教徒,教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尤其红衣主教辛海棉(本书译名为海梅辛),虽说政教分离,但天主教历来过问国事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西班牙统治时期的。
“马可斯执政后期,政府日益腐败,激起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举行各种反马可斯集会及游行示威。教会人士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并走在前列,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辛海棉红衣主教,他是菲天主教的精神领袖。"
辛海棉(Cardinal Jaime Lachica Sin,1928-2005)的父亲辛胡安是华人,祖籍福建省厦门禾山,母亲是菲籍华人。1985年海棉曾到中国寻根。他本是马可斯支持者,但看到对方倒行逆施,尤其是阿基诺被害,使他产生失望与反感,进而同情及支持科拉桑,出席各种倒马游行和集会。当马可斯当选总统后,海棉指责马在选举中舞弊,号召教徒参加反对派发起的不服从运动。天主教会在投票前还连续做了9天弥撒,表示希望和平,详细宣讲这次大选的意义是要藉此谋求恢复民主。(页30-31)据说有些教会还有暗示选民对马可斯的贿钱照拿,票投科拉桑。这种说法在我国去年的509之前,何曾相似。
书中也提及科拉桑上台后,就沙巴领土问题与马来西亚商讨。沙巴原称北婆罗洲,与印尼的苏禄群岛隔海相望。一直是苏禄苏丹王朝管辖范围,一直到19世纪英国占领沙巴后,仍承认苏禄苏丹王朝对它拥有主权。二战后,1963年,英国才把它交给马来西亚,从此引起菲马两国的争议。1986年科拉桑执政以来,菲律宾主动表示愿意与马来西亚友好协商解决沙巴问题。(页103-104),但该书于1988年出版,沒有后续故事,网络补充:1987年2月,菲通过新宪法,删去了旧宪法中有关沙巴“在历史上或法律上属于菲律宾” 的词句。稍后菲议会通过了关于放弃沙巴主权的议案。我国愿意与菲签订边境联合巡逻和过境协定。虽然如此,至今两地仍有一些绑架及冲突事件,为风下之乡添了诡异之举。(详参《菲马沙巴主权问题的由来》一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25/03/13358165_380628065.shtml)
科拉桑总统任期自1986年2月25日-1992年6月30日,期间曾发生五次政変。曾祖父许玉寰,人称许寰哥。1861年从福建移民到吕宋,与本地女子结婚,皈依天主教,教名“荷西",人称“荷西•许寰哥",从此“许寰哥"(Cojuangco)成为其家族的姓氏。1988年4月14日,科拉桑曾特地以总统身份飞往中国福建的鸿渐村寻根谒祖,23年后其儿子阿基诺三世也到这里寻根。
2009年8月科拉桑因癌症导致心脏及呼吸系统衰竭病逝。从书中看到一个政权的崛起,一个政权的衰落,也连想到我国一个政权的崛起,一个政权的衰落,历史不断的重复,何曾相似,问题是有没有从政者学到历史的教训呢?((2019年3月26日)
梦里书阁(162)
《人间书话:藏书家的心事》
作者:苦茶
出版:联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7年4月
页数:269
价格:台币290
本书吸引在下的两篇文字是“淘书梦华彔:台北旧书业兴衰漫话"及“重庆南路书店街",前者文中提及“光华商场"曾是在下于1979-1980年在台湾接受一项手术期间与“重庆南路书店街”经常流连的“逛书"好地方。
文中提到“光华商场"是由更早的台北牯岭街的旧书摊演変而来的。那是1973
年四月,台北市政府为拓寛马路,把牯岭街旧书摊迁移到八德路与新生南路光华陆桥之下,一栋借用桥下空间而建的两层楼建筑,称为“光华商场",在下曾从中购到不少旧书及杂志。后来,旧书市场转変成电脑资讯零售业的旺区,旧书摊减少了。2008年改建为“光华新天地”大楼,二手书店僅剩四丶五家。近年来,台北师大及台大公馆一带已成了二十一世纪旧书店的密集区。不过,对于过去曾流连在光华商场的在下而言,虽然后来到台北以诚品取代了逛旧书店的乐趣,但总有点失落感。
当年除了“光华商场"另一个值得流连地方就是台北重庆南路书店街。那里有好多间各种大小书局,似乎有看不完的书。重庆南路原名府前街丶文武街,是台湾历史悠久的一条书店街,全盛时期书店和出版社就超过百家。由于住在士林夜市附近的阿姨家,坐着110号的巴士坐到底就是重庆南路。然后书店回来,也是在附近坐同号巴士回到士林的住处。近年来有机会到台北都到诚品打卡,竟然找不到这条老街。下一趟一定还要到这条老街走走,据说至今重庆南路仍是台北地区书店密集度最高的一条道路。这里有许多老字号的书店,三民书局,收藏图书近15万种,为全台湾首创“图书馆式"的书店,其他如儒林书局丶世界书局丶天珑书局等,都各有特色。
每次在下与友人谈起台湾,都表明台湾就是因为有许多书店,让人对台湾有一份很深的感情。记得那一年在台北,起码读完了100种的书,包括黄春明、杏林子、白先勇、柏杨、李敖、刘墉、彭歌、龙应台、席慕蓉、三毛、小野、司马中原、朱天心、朱天文、朱西甯、张大春、张系国、陈映真、苦苓、张晓风、吴念真、周联华、林治平等的书。这成为在下藏书的重要转折点。
因读书而爱书,因爱书而藏书,因藏书而说书,因说书而散书,本书作者──苦茶,引用一些知名诗人作家杨泽:
“人又何妨任性下去,继续把书买回家里,认真或不认真地啃,咀嚼,`消化’书架上那一落落,一摞摞怎样也读不完的书? "
“藏书家注定是孤独的。”作者搜书以来的大小艺文活动,无役不与。由藏书而挖掘的故事,於书本之外延伸出更宽广的视野。《人间书话:藏书家的心事》共分藏书家的心事丶人间书话丶访书访人丶人书俱老等四辑,从京都到香港,从买书到卖书,作者以亲身的访书经验,勾勒出书本可人迷人之处,以及对书本无怨无尤之爱。这也是许多爱书者的心声。
(2019年3月23日阅毕)
梦里书阁(161)
《政治on 不on?重燃想像。共创未来》
Reimagining Malaysia
作者:杨美盈
翻译:陈瑞雯丶吴科劲丶邓婉晴
出版:[马]民主行动党
日期:2018年4月
页数:252
价格:RM25(陈华新赠于2018年8月2日)
据网络消息指出,我国能源丶工艺丶科学丶气候变化及环境部长杨美盈于2019年3月11日与IOI产业首席执行员李耀升结婚注册。数张相信是由宾客流出的照片显示两人在双方家长见证下注册。据传,他们将在本月29日在吉隆坡一家酒店举行婚礼。
近日,由于“巴西古当毒祸”,杨美盈“全副武装”亲自到柔佛州巴西古当金金河巡视清理工作。看来,事关数千人性命,这位新娘子恐怕到时也是政务烦忙到只能低调迎接婚礼了?!
“就算我们已经活在梦想里的时候,我们还是挣扎,就像我在剑桥大学遭遇到的挫败经历,但我深信,只要不放弃地向前迈进,结果永远都比现况好。"(页242)
一个在新山昔加末的新村——峇都安南长大的女孩,从小就梦想要去看世界丶去剑桥丶到要让马来西亚変更好……这个故事还在继续。2018年509後,杨美盈终与“这一代马来西亚人,选择站在竟技场中,弄脏双手,哪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也于要不断尝试。我们终将能一起重写马来西亚的功史。就算到最后我们还是无法实现梦想,但至少,我们曾经勇往直前,就算失败了,至少我们是勇往直战斗到底的失败。"
本书尝试指出马来西亚的未来,应该从根本的体制改変,杨美盈从国家体制丶教育丶青年丶女性丶弱势族群等议题的问题和改革,谈到国家永续发展的危机与契机,她也列举国际机构与政府政策的研究报告,用理据与数字告诉人民真相。她要让读者相信,一切回到制度和政策的讨论,国家仍有希望。她指出,不要相信政治人物,要相信制度,并认为制度可制衡权力。
政治On不On?杨美盈的答案是:当然On,一定On!
今天身为我国能源丶工艺丶科学丶气候变化及环境部长,杨美盈面对的肯定是许多不同的问题,希盟政府也不如人民想像中那么理想,新政府所遇到问题似乎有愈来愈多,也未能满足人民的期望,不过,美盈仍然想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让马来西亚成为充满正义与自由理想,成为这个陷于忧患的世界的一盏明灯。她认为自己力量渺小,能做的事有限,但只要继续奋斗,直到在我们热爱的土地上,公平如浪涛滚滚,使正义如江河滔滔。
“政治不是丑陋的,政治是藉由梦想丶理念和想象力,让国家变得更好的平台,这个世代的马来西亚人需要重燃对国家的梦想。我们需要超越现状和限制,重新想象马来西亚。我们需要重新想象,共创国家的美好未来。”
2019年3月18日向茶友报告了该书的阅读心得,鼓励更多人可以参与政治活动。何況杨美盈是教会热心基督徒,曾热切参与为国家祷告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具体的行动,雖然可能会面对种种的困境。
(2019年3月16日)
梦里书阁(160)
《栈道:马可福音品读》
作者:孙宝玲
出版:[港]德慧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日期:2014年4月
页数:244
价格:HK100(江昌龙牧职部赠书)
“圣经文本与神子民的生活连结",基督徒信仰是个旅程,信仰者都“在路上"的意思,无论是耶稣的历程或跟从者的旅程,都是窄小难行丶迂回转进的栈道。因此,这也是信心的旅程,唯靠上帝能我不能的信心。
“天路客一面信靠上主,一面奋力前行。"(页XIV)
福音,唤醒沉睡心灵,叮咛回转,照亮昏沉眼睛看见人还是渴望必须找到生命真正的安顿。(页8)
马可福音对于信心的展示,提醒那单单强调“耶稣是我个人救主"的福音方式,应该明白到相信丶跟从耶稣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群体对他者丶特别是脆弱的他者之责任。(页32)
本书在谈到界限和次序时,竟然以“砂拉越与沙巴"为例:
“曾经在马来西亚访学的经验里,深深体会这联邦里的张力和苦毒。砂拉越丶沙巴所在的婆罗洲(东马)虽然蕴含丰富天然资源,如石油丶天然气丶木材,但经济收益却落在中央政府所在地(一般称为西马),西马的生活水平也远比东马为高。婆罗洲的人未必会以′狗'一词称呼西边的人,但他们的不满和怨愤是明显的。据说,东马的父母往往提醒将要到西马念书的女儿,千万不要和西马的男孩交往,因为他们是狡猾的。"
“我想,造成这种憎恶和愤怒的不公义,不也存在我们熟悉的社会(指港台)里吗?"(页135-136)
在末日迷思一文中,作者引用数据指出世上1%的人拥有世界财富达40%,最富有的10%则拥有全球85%的财富。世界底层的一半人口,只拥有全球财富1%,贫富比例已达80:1。
现今的世界由压制丶欺哄丶狂忘的系统所支配,它的影响远比自然灾难更深远和可怕。(页214)
“走在栈道上,应该更看见不公不义的真实,无动于衷而不愤怒指斥不免让人匪夷所思。走在栈道上,或会经历更多迫害苦痛,恐惧伤痛并不必然是罪恶小信。走在栈道上,敏感贫穷苦疾的真实,怜悯悲恸是生命的特质。"(页217)
“终点在望"一文,作者指出马可原抄本只到十六章8节:“于是她们出来,从坟墓里那逃去,又发抖又惊讶,甚么也没有告诉人,因为他们害怕。"
作者指出:“马可福音的结语,就像一个运动员,好不容易跑完了,眼看终点在望,正要冲缐的时候,终点缐突然被拿走了,原来路还没有跑完,他还得继续跑……我们以为终点,其实是别一个起点。"(页240)
最后一篇“生命的重量",作者提及复活不是童话故事,复活是人类历史中分量最重的事件,它必然掀起泪水丶恐惧丶混乱丶疑惑,然后才是能力丶喜乐丶平安和恩典。
“重要时刻不会只抓动亳无重量的笑容,它必定同时引发由恐惧和混乱所包裹的神意识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产生爱心丶平安和盼望。"作者用新人丶父母丶传道牧者及神学院老师为例,生命中的重量不会只带来亳无根基的愉悦,也必定同时看似奇怪丶难以置信丶让人窒息,甚至被世界唾弃的神圣感和责任使命。(页242-243)
(2019年3月14日阅毕)
梦里书阁(159)
《踏上了祂的足迹
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联会的故事》中英版
“ In His Footsteps, A story of World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es”
编者:黄孟礼
出版: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
日期:2018年4月(第二版)
页数:83
价格:RM10
这本中英版小册子述说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的7个成员年会/地区的故事。先由名称丶源头说起,两三百年前,英国及美国的循道卫理宗都分裂了好几个不同的宗派,在19世纪则有12个宗派,不约而同派遣宣教士前往中国宣教,以致才有今天亚洲各地的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估计超过50万名信徒。(英美约有7千万名)
香港的循道卫理宗与中国渊源较深远,台湾则是中共执政神州大陆后的难民设立的。新马一带则由印度的卫理宗所创立,砂拉越则是由福州带来,后来归入设立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卫理公会所负责。
为了配合2017年假香港举行的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联会•第七届宣教大会2017年7月13日至17日,属下传播委员会特别委托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会文字事业部干事黄孟礼负责拍摄一部23分钟的短片,以这本书为蓝本,简述循道卫理宗由西至东,在扩散到亚洲各国。教会是指以基督为首的群体,教会历史就是指基督透过这历世历代的群体进行的奇妙及扩展神国的作为。教会历史就是一部宣教的故事,这本书就是记录上帝藉着世界循道卫理宗在亚洲拓展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踏上祂的足迹。
这本书也特别邀请砂拉越卫理公会资讯传播部的重均一起到香港及中国一些地区,投入拍摄的工作,短片及手册终于在七月的大会派上用场。由于有许多错误,在砂拉越印刷第二版的中英版,不过发现仍有不少排版上的错误。当然,其中资料仍然可以加强及补充。黄孟礼表示虽然在一两年来完成这项工作,不过其中有许多图片及资料则是在十多年来在各地考察所的心血。(2019年3月9日)
梦里书阁(158)
《509:民意覚醒——马来西亚第14届选举专号》
编者:陈亚才等
出版:大将出版社
日期:2018年12月1日
页数:215
价格:RM38(诗巫大众书局售价RM41.80
笔者于509前一周曾在诗巫锡安堂成团分享第14届的选举分析时指出,“変天不易但也不难"的结论时,引起契友们的强烈反弹,表示这次一定换政府。果然几天后,马来西亚人民在世人眼中改写了历史:“改朝换代"。
阅毕这本书,对于潘永强论点很有同感,他的“二次建国,重新独立"一文提出,“这次选举成绩,除了巫统在马来人选票中占有40%份额,另一支在野的伊斯兰党则取得30%马来人选票,希望联盟尽管在本届大选凭着马来海啸,一举拿下30%马来人选票归根究底,却依然有高达70%的马来人选票,并不支持新政府。"(页509)
这说明,新政府面对的挑战是极大的,希盟甚至可能会分裂的。何況改革之路漫长,変天十个月后的今天,人民从此过着安居乐业丶幸福美满的生活了吗?人民发现新政府除怪前朝政府有误,本身的改革有慢,及原执政党现为反对党的巫伊党又开始以种族及宗教在各种媒体“煽风点火"。执政的希盟在93岁老翁敦马哈迪医生带领下,似乎仍以复辟过去的计划,真正惠民政策却慢半拍,引起民怨重现。又因为两场补选,国阵胜利,给人一种是不是在第14届大选有选错的问号。然而,我等仍然欣见国家新局,盼望大家再给点时间让希盟执政走入正轨,把国家带上民主丶自由的康庒大道,共同携手创造一个零污点丶廉洁丶高收入又先进的国度。
本书内容分成三辑:一丶黎明前夕;二丶创造历史;三路在前方,也就是范围包括三大区块,即选举前或历届大选的重要议题丶选举预测或候选人的相关评论以及选后分析。马来西亚于2018年509(第14届全国大选)成功完成了没流血的改朝换代丶政党轮替,一时舆论形容树立了亚洲民主的典范。
《509:民意觉醒——马来西亚第14届选举专号》集结了选举前后的文章论述,是编者精选的中巫英文政治评论。2018年5月9日的政权转移,希盟入主中央,为马来西亚民主历程翻开新的一页,也是人民期许国家建立起公正透明政治制度的第一步。投票箱当中传达的民意,显示人民厌弃长久以来贪污滥权丶卖弄种族议题的政体。此后,我国将带着重建政治制度的愿景,迈向新的马来西亚。编委会以三种语文出版此书,每一种语文单独一本,即马来文丶英文和中文版。(2019年3月7日)
梦里书阁(157)
從桃花源到夏都--廬山近代建築文化景觀
作者: 歐陽懷龍(主編)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語言:簡體中文
定價:228元
欧阳怀编著的《从桃花源到夏都--庐山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发现中国建筑)》从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园林等多角度对庐山近代建筑文化景观进行分析,采用了大量实例,并对它们的保护和再利用进行了总结。发掘和研究庐山建筑文化景观遗产,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遗产资源,赋予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促进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書內容包括︰廬山古代建築文化;從隱逸山林到避暑勝地;夏都的興起;山林城市;廬山近代的波嚇爾規劃等。
梦里书阁(156)
《庐山拾遗》
编者:慕德华丶慕星
出版:江西高校出版社
日期:2015年8月
页数:178
价格:人民币42(邱仁发牧师赠)
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会历史文献部于2016年4月2-13日主办“江苏及江西历史考察团",行前与魏顺珠主任策划行程时发现去了南昌与九江后,原来庐山也就在九江南郊不远,因此去探一探庐山真面目也是不错的,然而由于行程紧凑,我们只是一天来回,所以很多地方只是走马看花。上山是坐该山旅游的专车,司机兼导游,一路介绍庐山的景点,听庐山有今天的景点,是由一位英国教士用不光荣手段拿到土地发展而成的。这引发了在下的兴趣,到了山上,买到了书,又加上同行的新加坡邱仁发牧师赠送这本庐山拾遗,对于现代庐山的开发的前因后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山上的天气云雾多,所以还真是走了一趟仍然不识卢山真面呢?早在公元817年,诗人白居易把庐山放在了中国名山中的第一位。
他说:“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全诗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北宋诗人苏轼以“观身卧云岭”(超脱于物,静观内省)的独具个性的审美观,写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极富哲理丶意境深邃的千古名诗。
然而讲到庐山的近代开发,并且成为旅游胜地,则一定要提到英国循道的宣教士李德立呢!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年-1939年)英国人,毕业于剑桥大学。1886年22岁时来华传教,1895年,李德立从中国官府得到为期999年的租契,开始把庐山山顶气候凉爽的牯牛岭长冲(东谷)开发为外侨避暑地,并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为了方便管理,他组织了董事会,编号出售土地,负责治安及进行市政建设等。一派田园城市风格的风景优美的居住环境,使避暑地在同一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发的中国几大避暑地中,经营最为成功。当时共有欧美七个国家,四十八个教会在中国的组织在庐山建造别墅,其中,英国十六个教会丶美国二十二个丶挪威两个丶德国两个丶瑞典两个丶芬兰一个丶加拿大一个丶英美联合教会一个丶不明国籍一个,还有中国人主办的基督教新教教会一个,当时庐山上仅教堂就有十三座。
1899年,李德立被聘为上海英资卜内门洋行的首任总经理。1904年-1906年间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曾竭力主张在租界禁绝鸦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以上海外商代表身份,并作为中间人与六国领事一起参加清政府与革命党在上海的南北和谈,同时得到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和平勋章。1921年-1923年为澳大利亚驻华商务代表。1929年,李德立离开中国,前往新西兰的凯里凯里开辟新的旅游胜地。
本书内容还包括:庐山――中华护理学会的诞生地丶
诞生在庐山的英国当代文学大家――默文匹克丶新西兰的猕猴桃来自江西庐山丶牯岭芝罘学校的由来丶红色女间谍鲁特?维尔纳在庐山丶鲁茨主教丶女儿弗朗西斯和'庐山组曲'丶奥斯一家四代的庐山情丶才女吕碧城与庐山丶两登庐山的英国作家希拉里司柏林丶绿色宝石――庐山植物园等。(2018年1月26日阅毕)
梦里书阁(155)
书名:长路漫漫的先知--亚斯理的生平与志事
作者:杨东川
出版社: [台]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
日期:2007年5月
定价: NT 140
英国有卫斯理,美国有亚斯理,这是循道卫理宗在发源地及美洲的两位大功臣。亚斯理(Francis Asbury;1745年8月20日-1816年3月31日)是英国人,
被形容是美国美以美会建筑师——循道卫理宗在美国纵横千里的发扬光大者。他在1762年(18岁)成为了本处传道(Local Preacher),积极参布道工作,职业为鉄匠。并於22岁被按立。1767年他辞职成为全职循道教会传道,当年8月8日被卫斯理约翰委为助手,并成为巡回传道。1771年,他自愿前往当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宣教长达45年。美国独立革命於1776年爆发时,亚斯理是当时留在美洲的唯一一位循道卫理宗教士。
1784年,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委汤玛士•库克(Thomas Coke)任美洲工作的监督(superintendents)。但后来,亚斯理39岁成为第一任美以美会的会督。
与卫斯理一样,亚斯理不会放过任何可以传道的机会,不管是在法院丶酒馆丶烟馆丶田野还是在广场,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而且愿意聆听他的话。据统计,亚斯理45年来在美洲大地东西南北,在马背上几乎骑了28万哩路,平均每年走了6千哩,等于美国东西岸来回绕了一周。他几乎每天在传道丶主持聚会及会议。他按立为会督时,美国卫理信徒1万4千人和81位传道,在他71岁去世时,教会有了21.4万名信徒丶700位巡回传道人。他真是一位美国走透透的人,他写信后面的回信地址只写美国及名字就可以收到,因为美国所有邮政局长都认识他呢!
2003年有机会与萧招和牧师到Baltimore愛巷的卫理教堂,有一个小纪念馆,除了说明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的成立,也展出有关亚斯理的相关资讯及图川等,包括他所用过的讲台。后来也到不远的墓园憑弔其坟墓。在进入华盛顿特区前的路,看到他骑马銅象,似乎守护著阿美利堅大地。
梦里书阁(154)
书名:《蒸汽人生:传道书教我生命智慧》
作者:吴仲诚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
版社日期:2018年3月
页数:310
人生所经历的,不“虚"也不“空",而是真实世界,不“虚"也不“空",但却面对的是一个“蒸气"现象。传道者说人生像“蒸汽",和合本圣经翻为“虚空",“虚空"的“虚空",给人一种“四大皆空"的“无"的感觉,但原文的意思是“蒸汽",应该是“蒸汽"的“蒸汽"--指的是曾经拥有,但却是短暂丶不扎实丶没有定向丶难以捉摸,有时还有气味的意思。传道者劝勉人们,要存感恩的心享用天父所赐的一切,但也要接受及明白自己的局限,不要落入“人在天堂,钱在银行"的无奈。
作者引述传道书,这美丽的世界有许多“蒸汽"现象,我们享乐,活在当下,是应该的加以珍惜,但生命当建立在敬神与上帝恩赐的理念下。最后人们都要面对死亡,终归是一场人生的蒸发过程,以生命解体。但基督徒因为复活的应许,他们的祷告跨越了死亡线,就算在世得不到医治,却不是那些患病弟兄姐妹的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人生是“日光之下"活着的人们,每天都要经历的课题。因此,传道者重点是敬畏上帝就是一种智慧的开端。
我们都生活在日光之下,都会面对其中的蒸汽的现象。我们需要与问题共存,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作者最后用一首优美人生卡农(Canon
in D Major, D大调卡农)*说明人生除了忧患丶享乐,还可以抱着喜乐的心面对人生。卡农先以大提琴拉奏两节八音的低沉D大调,不断循环反复,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力入。沉重单调的大提琴配上欢悦的小提琴,成了动听悦耳的音乐。大提琴旋律像蒸汽人生一样,沉重又单调。小提琴的旋律则像圣灵所赐的喜乐,欢悦活泼。两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单调沉重的、人生音调変成悦耳的旋律,演奏出整体优美动听的乐章。(页262-264)
传道书12章13节似乎也说出了整本书所讲的蒸汽人生的总结:“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译:这是众人的本分)。"
*Canon in D Major(D大调卡农):
https://youtu.be/PfxrNblTr4o
梦里书阁(153)
《圣经好好吃》
作者: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
译者:吴蔓玲
出版:[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08年7月
页数:265
价格:台幣300
刚刚过了的己亥猪年,全球华人为了年度与家人团聚的“吃"时刻,本书作者见到你可能也会问候一声:吃饱了吗?他关心的是:圣经吃了吗?他举例圣经有三位人物“吃"过上帝的话:以西结、耶利米与使徒约翰。书里要讲的重点是读圣经应抱持吃圣经态度,就是融入及活出圣经的教导,不只透过口读,而是脚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今天进入网络的鋪天蓋地的时代,许多资讯无孔不入,从早到晚都被逼阅读各种文字。今天已经不是沒有阅读,而是如毕德生提出的应教导怎样阅读(How to Read):
一、先人阅读:寻求智慧,成熟的人(Maturity)。
二、今人阅读:汲取资讯,从事工作。
三、属灵阅读:智慧目标,真实良善。
四、因此阅读:人类真实,一生任务。
作者指出阅读就是要活出,在生活当中行出来。如何把圣经活出来,他提出祷读法:一、经文阅读(Lectio),二、经文默想(Meditatio),三、经文祈祷(Oratio),四、经文默观活出(Contemplatio)。页136.
所谓默观生活,就是根据圣经而活的生命,怀抱爱的精神,就在许多小地方实行忠贞服事…… 热情去拥抱日常琐事。让话语进入肉身,看见脚印就想找出符合脚印的脚!(页166)
这本书在几年前就读过,但显然沒读完。去年毕德生去世,就想重溫其作品,他不愧是一位被称为牧师中的牧师的知名基督教界作家,书中也提到基督徒不要成为文字的“囚犯",因为写出的文字是死的。他提出若沒有正確阅读圣经,圣经会使人惹上麻烦。(页130)
给在下更大兴趣的可能还是第八章,提及圣经的翻译历史,自以色列人被擄归回有以斯拉的吃(翻译)圣经团队,然后是七十二位吃圣经的译者(完成《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LXX),这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的市镇完成的。毕德生近年也完成了《信息版》Message的圣经,以当下的语境重新翻译整本的圣经的。(2019年2月4日)
梦里书阁(152)
《摩拉维亚教会五百年的故事》
“Through Five Hundred Years and Beyond, A
Popular History of the Moravian Church”
作者:Allen W. Schattschneider and Albert H.
Frank
出版:Interprovincial Board of Communication,
Moravian Church, North America
日期:(2009 Fifth revised edition)
页数:Paperback, 188 pages
价格:15 Euro(2018年购于主护城摩拉维亚教会)
走进一个叫“上帝田园"(God’s Acre)的墓地,可以在块块墓版上找到早期摩拉维亚(Moravian)在德国东部靠近波兰边界的“主护城"(Hernnhut)早期先驱的安息之地。除了该会的发起人钦岑多夫(Zinzendorf,
Nikolaus Ludwig von, 1700-1760)家族六口坟墓,其中也有一块属于第一位宣教士,窦博(Leonard
Dober 1706-1766)的名字。
窦博于1732年8月21日与陪行的木匠尼其曼(David Nitschmann der
Wagner, 1676-1758, 后来成为该会主教)被派往西印度(West
Indies)群岛。当年,他们先从主护城走路900公里到丹麦的哥本哈根,然后于12月13日坐船抵步圣多马岛。该岛有三千名的奴隶在三百名小园主下工作,面对严酷的刑法。最初的宣教士除了船费,以后的生活费都要自食其力。窦博是陶匠,但岛上没有适合的制陶泥土,因此最初被岛上的统治者聘为管家,但发现不为奴隶再也无法接纳他所讲的福音,最后决定要道成肉身,与奴隶住在一起,并成为一个看更员赚取一些金钱维持生活。两年后,1734年6月,在看更的一个晚上忽然有脚步声,并有人呼喊他的名字,原来是当初本要与他一同前来的另一位蒙召者Tobias
Leupold也来了,并告诉他是来取代他,而窦博被选为主护城的总长老之职。1734-1735年两年内,前后有22位前来的宣教士,他们有的前往邻岛St. Croix宣教,但由于传染病不是死于热病,就是死于海难,包括Tobias于第二年也去世。(页63-68)
摩拉维亚宣教士渐把福音传至西印度群岛其他岛屿,包括Virgin Island丶St.
John Island等,接着到Jamaica(1754), Samuel Isles(1756),
Barbados(Bearded) Island(1765),St. kitts(1795), Trinidad and Tobago(1827), Guyana(1878)。窦博前往西印度群岛后半年,三位表兄弟Christian David, Matthew, Christian Stach一同前往冰岛及Greenland(1733)。American
Georgia(Indians)1735, Suriname(1735), South Africa(1737), East Africa(1889), 加拿大东北角的Newfoundland, Labrador(1752), 中美洲Nicaragua(1849),Honduras(1930),Australia(1890),
Alaska(1884), NW India(Tibetians)等偏远地方。该会三百年来,是最早开始海外的宣教的欧洲教会。据统计该会前后共差派了3500名宣教士赴海外宣教。
这本书可以看出教会自从在第一世纪设立以来,就是一个宣教的教会。第一章概述基督信仰自伯利恒至罗马的宣教旅程。313年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教会漂向北方(发展),如到波罗的海(Baltic
Sea)彼岸的俄罗斯南部的哥德人地区。450年则到爱尔兰,后渐至非洲北部,甚至更远至阿美尼亚丶格陵兰岛丶冰岛一带。摩拉维亚教会,
1722年,源自胡斯派的信徒已经在地下状态中在摩拉维亚生存了100多年的波西米亚弟兄会的一个小团体来到了乐于帮助穷人的德国虔信派贵族钦岑多夫(Zinzendorf)在德国东部的土地,得到同意在那里定居,建立了一个村庄,名为“主护村”(Herrnhut)。後来也有路德会丶浸信会丶和其他宗会来避难的人。1727年8月13日,主护村的居民们在祷告之后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改变,学习彼此相爱,他们归因于圣灵的浇灌的经历。此后主护村迅速成长为18世纪基督徒复兴运动的中心。
今天(2006)统计,摩拉维亚教会仍有70万会友,分布己转移至南半球。这也是一般基督教的现像。另外,详参梦里书阁(133)刘幸枝着《主护城传奇——钦岑多夫伯爵与十八世纪摩拉维亚复兴史》一书。(2019年2月1日)
This book first appeared in
1956 in time for the 50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f the Moravian Church in
1957. It quickly found a place in the homes of church members and as a text in
confirmation classes. Updated in 2007 by the Rev. Albert H. Frank, Through 500
Years serves as an easy-to-read history and continues to be an informative
resource on the Moravian Church.
A small 300-member Moravian
community in Herrnhut, Germany sent missionaries to the Danish West Indies in
1732. Since then, God’s call to proclaim the good news of God’s saving work in
Jesus Christ has taken hundreds of Moravian missionaries from the mountaintops
of Ladakh, India to the savannas of La Mosquitia, Honduras.
附注:有关钦岑多夫的故事补充
在本書中提及年轻的钦岑多夫16岁时曾到访过Dusseldorf的一个画廊,耶穌戴荊棘,下面一行拉丁文写的文字“Hoc tibi feci, quid mihi fecisti?”,钦岑多夫很快就翻译出来:“我為你捨命,你捨何事為我?”(I have
done this for you what have you done for me?)他激动的流下了淚,並说:“我曾经爱祂很久,但我却从来沒有实际为祂作什么事。从此我愿意祂叫我做的任何事。"(页52-53)
今自网络的以斯拉专栏看到另一篇由洪性旭写的文章:“我曾为你捨命,你捨何事为我?"文中提及这幅《荊棘的冠冕》的背后故事,那就是画家史登堡(SternBurg)是個掛名的基督徒,某天,他邀請一位吉普賽女子擔任畫作的模特兒时看到畫室牆上的畫,隨口問道:
“這個人應該犯了很大的罪吧!祂是誰啊?竟然衣不蔽體,頭上戴著荊棘做的冠冕,渾身是傷。重刑犯才會受到這種對待吧。”
“此人沒有犯罪。祂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了救贖我們,替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那麼,祂是為了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
“是的。"
“祂也為你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
“沒錯!"
“噢,我真是感謝祂。我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請問,我能為祂做些什麼?"
“妳要接受耶穌為救主,也要上教會聚會。"她點了點頭,噙著淚走出畫室。
那名女子離去以後,“祂也為你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嗎?"這句話一直縈繞在史登堡耳邊。
當晚,史登堡跪在那幅畫作前面流淚悔改。“耶穌,過去我只是憑著理性而相信祢。現在我願意為祢而活,更願意把生命獻給祢。"隨後,他在畫作上寫下:
“我曾為你捨命,你捨何事為我?"(详见:https://cdn-news.org/news/16416)
不过,在有关钦岑多夫的一个网站里,有一篇文章: Ecce Homo
(Behold the Man)则提出这则故事是伪造的,不是事实,但表示文里的那幅图画是Domenico
Feti 所画的。该画作下面的拉丁文字与书里的有点不同:Ego pro te haec passus
sum Tu vero quid fecisti pro me。英译为:"This
have I suffered for you; now what will you do for me?"详情请见:
http://zinzendorf.com/pages/index.php?id=ecce-homo
Moravian Church in the world
|
North American region
1. Alaska (*1843)
2. Labrador (*1771)
3. America north (*1741)
4. America south (*1753)
South American region
5. Honduras (*1930)
6. Nicaragua (*1849)
7. Kostarica (*1988)
8. Jamaika (*1754)
9. West Indies – Virgin isles, Antigua,
St.Kitts, Barbados, Tobago and
Trinidad (*1732)
10. Guayana (*1730,renewed 1878)
11. Surinam (*1735)
European region
12. British – Great
Britain a Northern Ireland (*1724)
13. European continental
- German, Holland, Denmark,
Sveden and Switzerland (*1722)
14A. Czech (*1457, renewed 1862)14B.Czech district – Herrnhut
seniorate ECCB (*1999 by division of Czech
province)
African region
15. Tanzania
western (*1897)
16. Tanzania south western (*1977)
17. Tanzania south (*1891)
18. Tanzania Rukwa (*1984)
19. South Africa – western (*1737,
renewed 1792), eastern (*1828)
Mission work
20. among Garifuna Indians
on Cayman isles in Caribic
21. home for handicapped arabic girls
in Ramallah at Jeruzalem
22. among Tibetans in north Indian Radshpur and
Ladak
23. among Eskimos Yuppik on Far East
24. in Zaire and Malawi, Africa
梦里书阁(151)
《孙悟空的孩子》
Children of the Monkey God
The story of a Chinese Hakka
family in Sarawak, Borneo 1850-1965
作者:F.S.Choo
出版:Third Millennium Publishing
日期:2009年
页数:278
价格:$5.00 Electronic Edition or $15.00 Trade
Paperback Edition(陈鍚监赠书)
作者敍述朱家历史,溯源自婆罗洲加里曼丹的淘金旅程。第一章就是用“
猴神子女"为标题,并表示后来祖父迁至砂拉越的石隆门,1857年这些淘金者忽略了猴神的指示,结果发生了古晋华工被拉者追杀的事件。这里的猴神是指中国神话中的孙悟空。作者的祖父在这场“血流成河"屠杀中,幸存下来,后来在现在达迈一带种椰子为生,再后退休于1947年迁到古晋浮罗岸定居。
书中也提及作者自小听到阿公讲中国神话故事,包括孙悟空这位猴神的故事;也述说早年的生活经历。阿公是肖猴的,因此他把其家族形容为孙悟空的子女。书中有很多当初客家人初到古晋巴刹被更早到的以福建人丶潮洲人为主的店主们的遇到一些不平等待遇。又因为后来母亲是福建人的一边亲人,都在圣多玛学校念英文,并多出任公务员职,因此作者虽然有许多居住邻居朋友是念华校,他是念英校,导致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他也描述许多古晋在1950年代以前的情况,风土人情,包括兴化庙(应该指天后宫)丶追风筝故事丶童年典故丶巫师等。这让我想起去年读过的土耳其作者Orhan
Pamuk所着《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详参梦里书阁(91)]
。这位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自传性作品,描写的是一部个人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忧伤——一曲意味深长的迷人哀歌,唱给记忆中的童年。古晋在F.S.Choo的笔下也带给读者不为人所知的早年古晋一面,也是他自己的自传式作品,算很是吸引人。(2019年1月17日)
下列是该书本身的英文简介(Summary):
F.S. Choo, the author of
Children of the Monkey God, grew up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Hakka family in
Sarawak, Malaysia, at a time when it was administered by British colonial rule.
Written in the earthy style of his native culture, he charts and reveals a
fascinating world beginning with his great grandfather's migration from China
to West Kalimantan, Borneo in the early 1850's; his life as a miner and his
connection to the mysterious Kongsi, a unique self-governing democratic
organization that flourished until the mid-1800's when it came into conflict
with Dutch colonial rule and the White Rajahs of Sarawak, Borneo, and
culminating in the Bau or Chinese Rebellion of 1857.
Covering a period of 115
years, from 1850 to 1965, Children of the Monkey God deals with the experiences
of four generations of a Chinese Hakka family in Sarawak. Candid and at times
humorous, satirical and controversial, it also vividly captures life at the crossroads
of chang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hen the sun was setting on the colonial
era. It conveys to the reader the multi-layered cultural influences of British
colonialism, the burgeoning American pop-scene, and that of the different
Chinese dialect groups and Sarawak's indigenous people. It offers a fascinating
insight into some of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world that is fast disappearing and seldom seen by westerners.
作者简介:F. S. Choo is a retired UK-trained
Barrister-at-law, born in Sarawak, Malaysia. He was a legal practitioner in
Brunei from 1974 to 1987. He migrated to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in the middle
of 1987 together with his wife and three daughters where they have remained
since then. He never took up legal practice again, having lost the passion for
it in Brunei. He then involved himself in a few small business ventures in
Perth and Malaysia for a while as well as helping his wife in her homeopathic
and kinesiology practice. He considers "Children of the Monkey God"
to be a labor of love and is fiercely passionate in his desire to share this
family story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梦里书阁(150)
《犹太人在中国The Jews in China》汉英对照
作者:潘光
出版:[中]五洲传播出版社
日期:2016年1月
页数:247
定价:268元(人民币)
犹太人曾在中国的上海丶哈尔滨丶开封丶香港丶天津及中国其他许多地方留下足迹。
有文献记录的犹太人最早是在唐代(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境内,直到宋朝才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封(当时都城东京)犹太社团。1163年,开封犹太人建立一座犹太会堂。元朝时是开封犹太人顶盛期,约500户4-5千人。1642年开封被黄河大水淹没,1663年重建会堂,但犹太人口不到2千人。19世纪中叶,会堂成为废墟,开封犹太社团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页2)
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后,英籍犹太人向巴格达丶孟买丶新加坡丶香港及上海设洋行发展商贸实业。其中以沙逊家族的哈同丶嘉道理在香港上海除了建造会堂丶办学校等,对于社会公益和慈事业,还在投资生意方面取得极大的成功。今天外滩的和平饭店丶新城饭店丶上海大厦丶锦江饭店等都是沙逊家族留下的遗迹。(页26)今天外滩与犹太人与教会相关的建筑物:详参梦里书阁(33)《外滩.源》一书。
十九世纪80年代俄国犹太人大量迁往中国的哈尔滨及其周边地区。后来也来到天津丶青岛等地方发展。(页56)
二十世纪3丶40年代,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中国的上海全球唯一向犹太人敝开大门的大城。1933-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德国及欧洲的犹太淮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仍有2.5万名犹太滩民把上海当作临时家园。何风山博士*,1938-1940年在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懖领事,是最早以发签证方式救助犹太难民的外交官之一。当时中国民权保隌同盟领导人蔡元培丶鲁迅丶林语堂等,在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会见德国驻上海领事,对纳粹在德国的暴行表示强烈抗议。(页116)林语堂与宋庆龄是基督徒,后者还是监理会(后称卫理公会)景灵堂会友。1939年中国国民政府计划在云南制定寄居区域安置欧洲犹太人,但后来没有落实。(页163)
犹太人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重视家庭纽带和教育功能。二战后中国陷入战之中,许多在华犹太人因种种复杂因素而陆续离开中国。中共执政后,不少犹太人仍在中国的土地上安居乐业,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才被迫离去。1992年中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进一步促进了犹太人重返中国的潮流。北京丶上海丶深圳等地出现了由工商业者丶技术专家丶外交官和留学生组成的新犹太居民群体。不过在网络上的消息指出那些早期留在中国的犹人后裔都被同化,除了在上海虹口有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亮点,如开封的会堂遗址多已被拆除。2017年有五位犹太后裔终于千辛万苦回归以色列。
*何凤山补充资料:
何凤山(1901年9月10日-1997年9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兰溪乡的曹家河,何凤山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获得益阳五马坊的信义教会,以帮教会打杂赚取基本生活,才把何凤山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何凤山得到了该教会兴办的学校——信义小学的全力支助,由此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础,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雅礼大学(1906年11月16日,美国耶鲁大学民间团体雅礼协会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创立“雅礼大学堂”),1929年入德国慕尼黑大学,1932年获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5年开始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供职,开始了其40年的外交生涯。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5月,南京国民政府委任原使馆代办何凤山为奥地利总总领事。纳粹分子大肆煽动反犹狂潮,大批犹太人送入集中营。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18.5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1938年7月13日,在法国埃维昂召开了讨论犹太难民问题国际会议,与会32个国家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拒绝伸出援手。于是,素有世界自由港之称的上海,成为各国犹太人首选目的地。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到1939年9月,70%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中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1.8
万人。
1997年9月28日,何凤山在美去世,享年97岁。女儿何曼礼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讣告,提及父亲曾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事宜,何的善举始得到举世关注。
何曼礼回忆:“父亲与他同年代的中国同胞一样,为百年来中国曾经饱受外国帝国主义的羞辱和迫害而深感义愤,立志不让这种羞辱继续下去。所以,父亲特别同情任何受到欺凌和迫害的人们。这也就是他单纯的帮助犹太难民的理由。”
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举行了隆重的“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石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2005年,何凤山被联合国正式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2007年9月25日,何凤山的骨灰运回家乡安葬。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刻着1947年何凤山先生的一首诗: “大造生才非偶然,英雄立志岂徒然.而今愿集精与力,万里前程猛着鞭。”诗以言志,名以史留。9月28日,何凤山博士纪念墓地在湖南省益阳市落成揭碑。
2008年5月21日,美国纪念何凤山博士拯救数千犹太人的英雄主义行动。11月6日,维也纳市政府在原中国总领事馆的旧址(Johannesgasse
22, 1010 Wien)前举行了何凤山博士纪念牌揭幕仪式。同年,美国海外遗产保护委员会和以色列文化协会还分别在中国上海丶以色列特拉维夫和美国旧金山为何凤山博士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牌。
2015年9月10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为何凤山颁发褒扬令。
2018年3月15日,意大利米兰命名何凤山广场正式揭牌。社会评价
“在犹太人的传统里,人的生命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我们有一句名言说,救人一命就像拯救了一个世界。而何先生救了成百上千人,我们估计这个数字在两千左右。"(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
梦里书阁(149)
《沙巴客家人的故事》
作者:张德来
出版:[马]沙巴神学院
日期:2015
页数:297
讲到沙巴客家人的故事,一定离不开沙巴基督教巴色会的故事。同样的讲到沙巴华人的故事,也一定要提到巴色会客家人移民沙巴的故事。
中国人到沙巴可以追溯到很古早的历史,最初以福建人(漳泉人)为主,但第一批客家移民沙巴史则在1882年,50多人抵步古达。1963年马来西亚独立时,沙巴州人口65万,华人约占20%(13万),其中80%(10万多)是客家血统。2010年沙巴华人仅约14%,约40多万人,其中客家人约占70%(28万)。
北婆罗洲,是英国渣打公司从奥地利人买过来,沙巴成为英国殖民地时代便于1881年开始,该公司全名为British
North Borneo Chartered Company得英国政府特治理沙巴的。为了发展沙巴该公司方过巴色宣教会向中国招募劳工,其中以客家人为主,其中大部份属于巴色会的会友。(页103-104)。
客家人,早于4-13世纪间的中国河南和山西南部迁移至广东省,因文化语言不同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来到沙巴者则由梅县丶五华丶龙川为多。
巴色宣教会(The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于1815年在瑞士巴色城成立。该会于1847年派宣教士韩山明(Theodore Hamburg)与黎力基(Rudolph
Lechler)抵达中国并驻扎在香港。1858年该会趁着天津盘约进入广东的客家腹地宣教丶办教育丶设医院等。1882年移民古达的客家人主要是太平天国逃亡人。(页9)
但是,在陆汉思(Hans Lutz)的文章里,提及实际上1842年,香港変成英国的殖民地后就成为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转远站。1880年自香港出发的移民中就有到北婆罗洲及砂拉越的。(页60)不过,比较有文献记录的是1898年第一批大约一百名客家基督徒在中国巴色会的安排下和拉者签约,抵达第一省古晉南部即目前Sg
Maong一带垦殖,他们多种植稻米。
因此,沙巴巴色会与客家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至2011年统计会友有3万人,不过主日崇拜平均出席人数是6,500人,仅占了21.67%。
本书是作者张德来赠送的,他于1970年代后期毕业于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这本书主要是收集马来西亚基督教巴色会庆祝130周年(2012年)时及2013年夏南南丶孟家达丶德里福的客家人南迁100周年举办的拓荒者纪念讲学会的论文。除了注重历史的发展,21篇中有5篇探讨巴色会的人力资源丶薪津制度丶教会管理的课题。这是一本研究沙巴华人丶客家人及巴色会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沙巴客家人移民与沙巴基督教巴色会有很多与砂拉越福州人及卫理公会的经验相似,可以彼此借镜参阅的。(2019年1月12日)
梦里书阁(148)
《末日幸仔者的独白
刘晓波的“六四"回忆彔》
作者:刘晓波
出版:[台]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初版1992年9月10日,二版二刷2017年8月25日
页数:313
价格:RM53.90(原台币350元)
中国的“六四"(1989年6月4日学运)曾引起世界各地的关注,但最终被当局的武力“清场",一直至今天进入30周年之际,仍然是中国不能提及的“禁忌"事件。
作者刘晓波在这本书主要是描写1989年4月26日自美国返回中国参与八九学运,一直到1989年6月6日深夜被捕入狱的前后49天的时间所发生的事。书中以人在现场描写6月3日晚上至6月4日当局在天安门清场及如何撤离广场(273-313),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
记得当年,在下就六四的事件,曾在所从事的《马来西亚日报》写过几篇短评,如“天安门哭了"等短文。今天阅读了这本刘晓波的“六四"回忆彔,更全面明白当时学运内部的许多问题,如争权丶夺利丶专制丶脏乱丶分派丶仇恨丶说谎丶领袖素质差丶生活一团糟丶贪腐丶敛财丶口号変幻不定,目标(民主)和运动操作的过程与手段(非民主)之间的尖锐予盾。作者谈为何他从旁观者牵涉其中,又在六一发起新一轮的禁食活动。在军队及坦克包围天安门时,学运才最后决定撒离广场(页271-294)描述清场情况,仍然看的让人心惊胆跳,虽然当时学生已结队手拉手离开,仍然有人与军人对抗,最终坦克开进,被世人形容血洗天安门事件。卅年了,当局仍然回避“六四"事件,成为全球华人的每年清明节之外的一个重要凭吊去世的人的节日。
刘晓波(1955-2017)曾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这本书的作者简介指出是一位“作家丶文学评论家丶人权运动家"。然而,因为时常在文章里抨击时政丶关注民间维权,虽是中国的一名温和丶有理性的和平倡议也是异议者,使得他一生成为这时代的悲剧人物。他的恶梦并不因为参与“六四"被捕后被判无罪(1989年6月6日至1991年1月而释放后并非一帆风顺,“六四"之后他仍然不甘寂寞,文字创作,无声胜有声,被当局视为“狂人"丶“极端个人主义"丶“民族虚无主义"者。“选择坐牢就是选择真实和良知,尽管代价巨大,但是值得;而选择自由就是选择谎言和背叛,代价更大。"(页71)这注定了他一生以悲剧收场!
刘晓波称:“我不是走出了小监狱(秦城)而又进入大监狱(专制社会),而是一直没有走出自我设置的心灵牢房……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牢房构成了专制社会的大牢房,因而,冲破专制主义牢房的前提是砸碎我们自己的心狱。"(页77)
一生坐狱时日多
“六四"为他带来一年七个多月的牢狱生活(1989年6月6日至1991年1月26日),出狱后妻离丢饭碗(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但他仍是笔耗不缀,从事写作及参与民运活动。“对于我来说,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写作,只有拿起笔,我才有自信,才能找到自己丶主宰自己。"(页21)。问题是,笔的力量,文章的影响则是当局所不容。
1995年5月至1996年1月他又被监禁在北京郊区。
1996年至1999年被判处劳动教养3年。
2008年12月8日又因为参与并起草了零八宪章而被监视居住。后于,2009年6月23日被捕,2010年5月26日被判刑11年,关在辽宁监狱。
2010年刘晓波获得诺贝和平奖后,第二任太太刘霞被软禁在家。
2017年7月13日刘晓波因肝癌病逝,纽约时报形容他是:自由的探路者,专制主义的囚徒。
刘晓波一生岁数60年,但其中所“矜夸"似乎是15年的监狱生活吧!不过,身系囹圄,他的思想则是普世观的胸怀。
2018年10月间,在下一行人在走马丁路德旅程时,刘的遗孀刘霞从软禁中获释并被安排飞往德国定居。晓波书中多回提及的这位第一任太太陶力,是他们中学时就相识丶相恋的一对情人,但婚后刘仍花心过放荡生活(页305),没有珍惜婚姻生活。虽然他们曾于“六四"前三天的6月1日一起去北师大幼儿园和儿子一起过“六一”儿童节,妻子劝他放弃最后在天安门绝食行动,不果。天安门事件后不久,陶力与晓波离婚,并带儿子刘陶前往美国定居。书中晓波对于陶力感到极深的亏欠。“除了痛苦丶惊吓丶焦虑丶揪心,除了疾病的折磨丶抚养孩子的艰辛丶卧床两年和病魔搏斗之外,她一无所得。"(页306)
由晓波事件可以看出政治夫妇还需要心理的预备,不是“富有贫穷丶有病无病”的誓愿台词,而是如何持守一生聚少离多的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呢!
刘晓波不是基督徒,但书中他仍然提及一些有关上帝的想法:
“上帝为人类的罪恶打开了一道畅通无通的门——忏悔,任何罪人都能因忏悔而得到自我的良心解脱和上帝的寛恕。"(页10)
“十全十美的上帝却创造出罪恶累累的人类,岂不是莫大的讽刺。在心灵上弥合这一裂痕的办法只能是忏悔。完美的上帝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垃圾筒,忏悔就是清洁工。没有人能像上帝那样完美,更没有人能像上帝那样容忍罪恶。只有上帝才能超然于人类之上,以寛容的态度无限制地接受人类的一切罪恶。换言之,忏悔使上帝成了装载人类罪恶的无底洞。"
“如果这世界没有上帝,人类也会変得圣洁,既不作恶也不忏悔。但这种仅仅是如果,没有上帝,人的犯罪便亳无意义,上帝就是为人的罪恶而存在的。"
“那么,人类只能在两种现实中进行选择:要嘛是有上帝丶有罪恶,也有忏悔的世界;要嘛是只有罪恶而没有上帝,也没有忏悔的世界。"(页11)
作者引述友人白杰明的话:“中国的精英们都想当殉难的耶稣,成为举世瞩目的大英雄。但是他们不愿被永远钉在十字架上,而是钉了一会儿就被扶下来,在人们欢呼声中走下十字架。这就是中国特有的或叫有中国特色;戈走下十字架的殉难者。"(页65)
“我忽然感到这世界上最美的杰作就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人类的苦难由他一肩担起,他代表人类受到上帝的惩罚。但他的受难不是屈寻,而是荣耀;不是失败,而是成功。从根本上讲,人与人之间没有强壮与瘦弱丶聪明与愚蠢丶文明与野蛮丶伟大与渺小丶高贵与低贱……之分,或者说,其他的一切区别都无足轻重,重要的仅仅在于:面对殉难的十字架,是否有勇气走上去。亳无惧色地背起十字架者即圣人,退怯者即庸人。绝食也许会成为一次殉难,而且是千载难逢的殉难时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做殉难者谁做!大有孟子的′拾我其谁'的冲动。"(页237)
书中也提到天安门在学生禁食期间,整天播放“国际歌",在下这次德国行前往瓦特堡参观路德被软禁的地方,上坡时,有位德国人在拉琴弹奏“国际歌",同行的上海移民澳洲的蔡晓明牧师一听到很熟悉现场哼唱起来,在下倒是第一次听到,回来找了You tube才明白其中意思。追求民主丶自由丶人权,从中国丶南北韩丶东西德等,都经历许多流血事件,真让人不胜唏嘘!
写完这篇阅读报告,传来网闻北大教授郑也夫认为执政70年带来太多灾难,促请中共体面淡出历史舞台的惊天之声(RFI法国国际广播电台6 Jan 2019),给人担忧,他会成为刘晓波第二吗?(2019年1月8日)
梦里书阁(147)
Title:Retrieving
the past Glory – Social Memory, Transnational Networks and Christia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uthor:Jifeng
Liu(Netherland Leiden UniversityPhD Dissertation)
Date:2017年2月2日
Pages:239
刘计峰,荷兰莱顿大学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助理教授;主持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华人基督徒的族群身份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学术兴趣为宗教、族群与政治的交错互动,重点关注移民与宗教、海外华人、东南亚宗教与族群的多样性。
The research of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in contemporary Xiamen, Fujian province illustrates the need to
comprehend how Christanity-influenced communities understand their own pa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During the First Opium War,
Xiamen was forcibly opened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s a treaty port, and
Gulangyu was thrust into a Western-led modernization process. From the moment
it first entered Xiamen in 1842, Christianity became deeply embedded in the
local cultural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even today constantly affects secular
life in this area.
Christianity has long been at
the center of official Chinese narrative of “national humiliation”. This
discourse was closely intertwined with the building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and later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mmunist regime.This
has caused tension between official narratives and the poplar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ristian past.
By closely examining how the
government, churches, grassroots groups and individuals attempt to make
narratives revolve around the Christian past,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e dynamic
and ongo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ctors.
This research also examines
the recent changes in the Christian networks linking Xiamen and Southeast Asia.Butterressed
by the emigration tradition and lineage connections, the Xiamen church resumed
its links with Southeast Asia in the early reform era. However,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involvement of the S.E.A. churches began to ebb as the older
generation Chrisitans of South Fujian origin passed away.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an American Christian organization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after decades
of isola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e Xiamen church is now reencountering
the world Chrisitan community.The representation of Christianity that
emphasiz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makes a deep
impression on young people, not only in their beliefs but also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g the modernity associated with
Christianity. However, the American Christian agency that has become
entrapped in local politics is being plagued by troubles. This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whether or not the Chinese state permits, Chinese Christians
frequently interact with and in the future will integrate more actively into
the world Christian community. Accordingly, it has revealed the importane of
reconsider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agents and local
traditions in the stud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oday.(Jifeng)
(2019年1月1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