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

2021年 阅读隨笔(拉让江读书会。梦里书阁(260-306)

 

梦里书阁(306)

书名:《西雅图酋长宣言》

作者:Chief Seattle

译者:刘泗翰

出版:[]果力文化/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213

页数:93

价格:台币180

    《西雅图酋长宣言》被视为可以比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演说,是一名叫Sealth的西雅图酋长在被迫把部落土地卖给美国政府时所发表的一篇演讲,表达了原住民对大自然的敬爱与敬重,流露出原住民与土地之间有如家人般深厚的情感。

    “天空——大地的温馨——怎么能够买实呢?"

    “空气的清新与流水的晶莹,都非我们所有……大地的每一部份,都是圣洁的。"(77)

         故事可能发生于1852年,白人开始在北美的西北角的阿尔凯角(Alki Point)建立一个移殖区。当地原住民为杜瓦米希族(Duwamish)及索瓜米希族((Suquamish)的印地安人,散布在普吉特海湾(Puget Sound)一带居住的。白人向这位印地安族长Sealth,购买渔产与林材等并以他的名字被命名该垦区,就是现在的西雅图(Seattle)。这位酋长就叫做西雅图酋长。

     白人在1854年提出以15万美元,向各部落购买土地,并将部落的原住民迁入保留区的计划。1854年或1855年当这项交易进行时,西雅图酋长就发表了这篇演说,但后人认为是伪造的,也有人认为没有真正文献记载的。从这些事可以看到弱势被强势所侵略的情况,作者引用印地安诗人奥蒂兹(Simon J. Ortiz)的话:“唯一活下去的方式就是说故事,别无他法。你的后代将无法生存下去,除非你告诉他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又该如可继续下去。"这是另一种宗教的“道成肉身”——印地安文艺复兴因为这种绝望的觉悟而诞生。(64)

     假也真也,无论如何,这篇宣言也可以被称为寓言或是预言,他的话语唤醒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万物相联,重新织起生命之网。他诚恳的呼求人与人,人与土地应该要和谐共存,其中流露出他对和平的期望和对土地的恋恋不舍。(59)

     印地安人视“这块土壌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每一个坡地,每一座山谷,每一片平原与树丛……发生过一些悲伤或快乐的事,而变得神圣不可侵犯。"。(43)

     本书的导读是廖伟伟棠,指出这个宣言的时代意义很明显,不止于印地安人的控诉,它是一个象征,对于“文明"是一声棒喝,让我们暂缓侵略性的对待自然生态的行为,虽然一直到1950年代之后生态主义才把它发扬光大。廖进一步形容这篇散文诗般的宣言,前半部令人想起旧约圣经的申冤、呼号体,后半部与真正的印地安灵性文学相呼应。(59)

     如果说《西雅图酋长宣言》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那不只是印地安民族独有的,而是属于所有愿意选择共享这个地球的余晖的人:我们将结成一个新民族、尊重真实又乐于幼想的大地游牧者。(70)

(20211230日阅毕202211日随笔)

 

梦里书阁(304305 )

书名:《明陣》、《Walking a Sacred Path: Rediscovering the Labyrinth as a Spiritual Practice

作著:陈立仁、Lauren Artress

出版:[]黎明路上有限公司、[]Penguin Group USA inc.

日期:20204月、19955(2006年版)

页数:337212

价格:RM106USD14

     20206月间,在诗巫姐姐的南山家,在草场以割草机割出一个“明阵图形。发現圆圈不平衡,就用绳子量出一个7圈的《明陣》。原本是想在其间种菜又可以成为散步的地方。然而,很快地发現圆圈隔间火夠寛,只能築畦种花,就来一个“明阵花园"。不到半年,发現花不易维护,杂草比花长的快,花被挤了,就把外圍一圈种叶菜及羊角豆种。这可是名符其实的“明阵花菜园"啦!

  诒鈁于930日在脸书上`写了一篇明阵花园的观感:

  “那天一伙人去拜訪老朋友孟禮,雨中撐著傘參觀了他耕植的美麗園圃。由外圍開了一條走道,兩旁栽植了沿階草。通向圓形的園圃田畦正中,十字架圖騰的中心架構著樹根頭。那是一株老化的龍眼樹,砍伐後挖起樹根頭,盤根錯節很具藝術造型,正好擺置在圓圈的中心,上頭擺上一盆太陽花。宇宙中心的象徵?

  美麗園圃一圈一圈的田畦擴展,混種著一圈藍冠菊、彩葉蘇、萬壽菊花,以及含羞草;一圈繽紛的太陽花;一圈又一圈五顏六色的莧草;一圈蚌蘭,最外圍一圈種著葉菜,一圈圈的燦爛,一圈一圈深深淺淺的綠、青、紅、橙、紫,色彩繽紛,一圈圈擴張開來,宇宙生命的象徵,一圈又一圈的輪軌環繞藉宇宙軸心的根源,儲備著生命的養分。

問起用甚麼方法掘出如此圓的一圈圈田畦,他說運用繩子,從中心點作放射性的標記,開展了圓圈的運轉。原來是運用了圓規幾何學,難怪圓得如此規規矩矩,又圓得如此無以侖比。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隨著植栽每一天生長階段,就會煥發出不一樣的花境呈現。草花與蔬菜皆有生命週期,必須定期採收重植,不同時期也就會有不同的花卉綻放色彩,運轉美麗的律動。

  2021711日及12日她又来参观了写下下列的文字:

    艷陽天,來到有花有菜有果樹的南山。看花看樹看風景,看看是否有人採菊東籬下?

  主人說不知為何很賤生的菊花就只剩下一棵?植物都有生命週期,但重要的是蔬菜與草花構築造型的明陣。不同時期都有新的作物生長。

迂迴曲折的圓圈,有著清晰的軌道,指向根頭所在。循著軌道到中心點,再循著軌道步出,置身綠色植物的煥發,思考內在循環的生命歷程。

但日頭太耀眼,我胡亂走進又走出,又胡亂地東拍西拍。久未出戶,才一兩個小時的日頭就將防曬做足的我曬成個黑人。日頭太耀眼,從眼中滲透到皮膚。

  說到南山看花看樹看風景,就會看到烈日下一分耕耘一分的人,以及花果蔬菜美美的展現,當然還有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天敵默默生存運作。

除了夏堇、馬齒牡丹、松葉牡丹、細葉雪茄花滿園翩舞,再來就是秋葵、洛神葵、蝶豆花在藍空下璀璨煥發,還有就是開花的葉菜類,好比韭菜、空心菜、油菜花也展現另一番風情。

  南山的秋葵與洛神葵幾輪採收後已經接近尾聲。在陽光下還是美得耀眼,尤其是秋葵花和洛神葵花。

秋葵是我們日常的食蔬,俗稱羊角豆。秋葵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具有助人消除疲勞,快速恢復體力的效果。

洛神葵是近年來流行的紅色飲料洛神花,也叫玫瑰茄。採花萼片煮成的飲料及花果醬,堪稱天然保健食品。

據有研究指洛神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維他命B1B2等,不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緩解身體疲倦、開胃消滯、振奮精神、清涼降火、生津止渴、利尿的功效,對治療陽痿、心臟病、高血壓、調節血脂,降低血液濃度等更是達到一定的效果。

青色的秋葵與紫紅色的洛神葵都是錦葵科草本植物。前者是秋葵屬,後者是木槿屬。二者皆為綠色保健食品。

     在这期间,也购买了两本有关明阵的书籍参阅,一本是中文书:“明阵",一本是英文书:Walking a Sacred Path(暂译:走一趟神圣之旅)。中文的“明阵"一书把明阵去脉都讲的非常详细,由三大篇章组成,一)历史篇:探索明阵来由、二)绘图篇:绘画自家明阵、三)默想

篇:进入无限默想。

     ”……以爱、以静、以平和的心来散步默想。

明陣不是迷宮;

明陣不單助您舒緩情緒、輕鬆減壓,更可帶您接觸個人心靈,尋回失落的人生方向,持續提升個人心靈,活得自在。

作者追溯明陣历史至五千年前,与罗马神话有密切关系,后来被基督徒转化为灵修的工具。今天,世界各地皆可尋找到它的影蹤。例如,英國倫敦地下鐵設置了270個不同圖案的手指明陣)(Finger Labyrinth)。此書不單讓您認識門陣之來龍去脈,更提供多種循環漸進的繪畫門陣方法及默想指引,助您隨時隨地接觸心靈,活出真我,過豐盛人生!

若一個字代表一里,此書將與您同行十萬八千里。全書共360頁,近500幅彩色插圖,圖文並茂能助您返回心靈深處,尋回自己。讓您「心」有了改變,「境」便隨之而變,生命有了改變,人生便隨主恩而圓滿。

英文的就以该书简介照贴:

Lauren Artress reintroduces the ancient labyrinth, a walking meditation  that trancends the limits of still meditation, and shows us the possibilities it brings for renewal and change.

'Walking the Labyrinth' has reemerged today as a metaphor for the spiritual journey and a powerful tool for transformation. This walking meditation is an archetype, a mystical ritual found in all religious traditions. It quiets the mind and opens the soul. Walking a Sacred Path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is divine imprint and shares the discoveries of modern day seekers. It shows us the potential of the Labyrinth to inspire change and renewal, and serves as a guide to help us develop the higher level of human awareness we need to surviv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ttps://www.penguin.com.au/books/walking-a-sacred-path-9781594481819

The meaning of LABYRINTH WALK:

As you enter(Walk in Love)At the Center(Be still)When you Return(Go in Peace)    

走「明阵」(Labyrinth Walk)是一种踱步默想,有别于迷宫(Maze),它并非设满叉路丶死巷或高墙,令人身陷其中丶迷失于扑朔迷离的困局中。明阵看似迂回曲折,实则有一条清楚的路,入口也是出口。「闯阵」的人只须沿着羊肠小径缓步而行,自然就会走到中心点,又可以由中心点顺着原路折返,走到出口。

诗巫再也的再恩堂,目前砂卫理最新建的教堂,大门前就设有明阵,在迷失的世界里,走明阵让咱们慢走慢想,把迷宫转为明阵,迎向新希望......

梦里书阁(303)

《半农半创作,悠悠晃晃的每一天:早川由美的耕食生活手记》

作者:早川由美

译者:朱信如

出版社:[] 大艺出版

出版日期:20147

页数:270

价格:360(台币)

    “ 我也是种子,

       自然的一部分。

       成为播种人,

       作著梦,

       在地球上生活着。”

    作者早川由美在日本高知县的山区生活,书写她的半农半创作的生活,在山林田间工作、自给自足的故事。她说:“所谓耕种,从播种到收成,一切都与土地有着深深地连结。"

    “劳动身体去除草、灌溉、施肥,身上活沾著泥土,便能深刻体会生命与土地之间也是紧密相连。"(4)

    田间绿色植物能让人的心平静下来……将我疗癒,让再次满活力的我,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大自然的力量彼此连系着。”(20

    工作就是每天的生活,因此才能够更仔细地过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25)

    “只要有土地,总有办法能填饱肚子。拥有一畦小小田地与果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及惊喜。食衣住等事之中,只有在关于食的自给自足上,似乎不论哪件事在制作过程中都会产生香气。"早川由美从农的体验,写到料理,然后进入她的创作世界,更是对于自我价值与生活观的重新省视。尤其特别的是,早川小姐透过她的旅游经验,将不同文化与土地共存的精神,融入了她的生活之中,与土为伴,与自然共存。

 

    “无论这世界如何改变,

      只要还有土地,总会有办法。

      人们都是这么想的,

      只要有土地,

      就能耕土、播种、育苗,

      获得很多很多的食物。  

      土地的力量真是太了不起了。"(88)

    作者指出只要有土壌就能拥有的富足感,是因为这片土地所孕育出来的东西多到无法计量吧!

    “我知道无论是大自然赐予的果实,还是人类努力下得到的富足,都包覆著来自于土地的心情,那像是联系母子的脐带一般,全都是由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东西。"(91)

    “播种乍看只是耕地、栽种植物,但其中更包含著祈求迉地球、月亮、地球共生,与宇宙相连的想法。"(145)

    作者身为人母,深深体会到:

    如母亲般的地地

    如母亲般的海洋

    如母亲般的地球

    如母亲般的自然

    身为女性,如一颗种子的我。

    “身为种子的我,对我而言,正因为体悟了生命的课程,而让我想要将生活的根深深地与这本土地结合。"(152) 

    我的生命并不单单是我这个人的存在,而是在自然、地球、宇宙之中,与一切相互连系的一条生命……诞生自然之物,如植物、动物,甚至是石头,没有一样是无用的,人类也是如此,任何人的存圶都有其使命。"(245)

    在土之上的生活,培育著活在地球上的感觉。人只要一站在土上,自然地就会明白适合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幸福。土壌就好像人类的故乡,回归大地的深意,或许意味著我们已知道、感受到,有一天我们终于回归土壌。与土为伴的生活,应该是人类最根本的希望吧!(264)

    自古以来,自然与人类灵魂就是由音乐、艺术、创作所串连起来的,只是现在的我们遗忘了。作者认为所谓自由:就是你自己变成一道光,如果光就是爱,我自己就是那道光照耀著四方,变成了爱,独自存在于创作的森林里。活著,就一种美好。

    早川由美也喜欢旅行,视旅行为超越时空而事实上在游历自我内心世界。“旅行后留下的东西成了眼睛、耳朵、味道、姿态、心灵、生活的积蓄。(160)

梦里书阁(302)

《在华五十年》

My Fifty Years in ChinaThe Memoir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Missionary and Ambassador

作者: 司徒雷登

译者:常江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页数:297

价格:39.80(人民币)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的生平颇为传奇,一位宣教士、一位教育家、美国驻中国大使。

    他的父母也是在华的宣教士,因此他于18766月,出生于杭州。稍长返回美受教育,却对于宣教有厌恶情绪。后来,他从青年会的志愿者身上看到他们既是宗教的讨论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从中他也感染到“无与伦比的信仰鼓舞和宗教热情”。当时美国的大环境兴起海外传教学生志愿者运动:对于每一位耶稣基督的真正的追随者来说,去海外宣教是最能体现虔诚的职业选择。最终他决心成为宣教士,认为努力让自己“通过对事业和生活的满足来证明基督教信仰就是最高价值”。同时在宣教这项事业打拼的过程中,生命显得精彩和愉悦。(24)

    190428岁雷登以宣教士身分重返中国,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43岁创办燕京大学兼校长、校务长。燕大是由合併两所大学:卫理公会的汇文,英文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与长老会及公理会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及通州的协和大学(Tongzhou Harmony University)而成的,在中国十三所教会学校中,它的规模最大。由于是跨宗派的大学,初创时遇到许多困难,包括大学的命名,结果采用诚静诒博士提出的“燕京”,古代燕国的首都,而在中文语境中指的就是北京。然而要创办一所大学的梦想是昂贵的,雷登与副校长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1868-1941)博士前往美国进行艰困的筹募经费之旅。后来其儿子享利路思义(Henry R.1898-1967)是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他的新闻理念对20世纪美国新闻业产生了颠覆性的、深远的影响。他为纪念父亲而建了“思义亭"至今仍保留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的湖心岛上六角亭。此外,路思义于1963年为台湾东海大学兴建一座纪念父亲的人字型的思义教堂。 

    司徒雷登说要在圣经中选择一个段落来代表其信仰理念的精髓就是约翰福音316节。若为了将理念付诸实践,那么就是约翰福音832节与马可福音1043-45节,浓缩成了一包话,就是燕大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270)

    当时的194670岁被委任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8月离开中国。19629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1953年由于中共执政,院系合并运动以后,燕京大学撤消,北京大学搬去燕京校园,鸠占雀巢。

    司徒雷登的独子约翰雷登,后来回到美国唸书也献身神职,跟随父母的脚踪,走上牧师的路上。但对在下更感兴趣的是他邀请范天祥(Bliss Wiant)前来燕大创设音乐系,天祥于1935年与李抱忱曾经在天坛的太和殿为北京六大基督教大学的六百人联合大诗班演唱韩德尔的弥赛亚清唱剧。更有趣的是,天祥把儿子命名为范雷登并以司徒雷登为儿子的谊父。范雷登,于1950年代前来诗巫木桂兰为农业宣教士14年的,诗巫年长一辈熟悉其名字为“范礼敦",曾引进国外禽畜品种造福附近乡民。

    后记:司徒雷登曾经说:“与其说我是美国人,不如说我是中国人,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很深的感情。”并且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大校园内,并就此立下遗嘱。

在其逝世后,其好友傅泾波于1973年、1984年、1986年的访问北京,多方努力,一直至1988年在美国去世都来能完成心愿。2001年,杭州市文物部门以240万元人民币购得司徒雷登故居的房屋产权,并在其基础上复建。20081118日,司徒雷登的骨灰正式移葬杭州半山安贤园,他的出生地。这是网路上的资料,也提及这本中国出版的中译版实际上有一些內容被刪掉,若要看完整版,应该去看英文版了。

    延伸阅读:范天祥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osts/873714966138932

   范礼敦http://118.100.39.209/www/weilibao/?p=2767

                                    http://mengleiwong.blogspot.my/2017/10/blog-post.html

 

 

梦里书阁(301)

《重返狼群》第2

作者: 李微漪

出版社: 长江出版传媒

出版日期:201511

页数:341

价格:30.80(人民币)

    在唐山买这本书时,还以为是前几年看过的《狼图腾》的下集,回来之后閒置着直到最近才拿出来睡前阅读,原来是作者李微漪曾写过《重返狼群》第一部讲述她于20104月在内蒙古的若尔盖草原,救下一只小狼崽"格林"(Green),带回成都喂养。两个半月以后,小狼渐成了大狼,她决定带它回归真正的家园。为了让格林融入野生的生活,她陪着格林,从简单的狩猎开始,一步步教给它莽莽荒原的生存法则8个月。20112月,格林重返回狼群。她与它就此分别。两年后,20131月,李微漪变卖家产,为寻找格林的下落重返若尔盖草原。结果发现草原变了,盜猎者多了,狼群生活范围也变了:狼的自由不羁背后,是凶险万分的生活,颠沛流离的命运,和消逝中的家园。她感叹到"我们能救一匹狼的命,我们能改变狼的命运吗?"

    “曾是奇幻的奇景的大草原景色,可是放眼一看,真正的大好河山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多美好的事物,人们还没来得及去了解她,去珍惜她,就已经被悄悄破坏了。"(39)

    李微漪深受《狼图腾》姜戎老师40年前在狼群中生活、出入及著书的影响,曾说过:“狼离开了草原就像人没了魂儿,只剩一个空壳了。"四十年前,内蒙古草原真的那么美及有过那么多狼群,四十年后,不,也许十年以后,人们也会问同样的问题。"(35)

    作者非常感叹人与野生动物的疏离,她引述当地的藏民的话:“我小的时候在山里放羊,狐狸就在几十米远的地方逮耗子、獭子、野免就在我身边跑,獭子都敢过来吃我放在手心的干粮。现在不行了,要想他们再像从前那样不怕人,难了。人和动物几千年建立起来的和谐,几年就可以段掉。"(159)

    在与牧民聊天中,发现他们对于狼不若汉人所给予的定性——“惡狼“害兽",带有贬低对手的意味。敌对是双方的,你可以憎恨敌人,也可以敬重敌人。几次每次听牧民讲完与狼遭遇或者狼如何“犯坏"的事后,牧民总会笑骂一句:“邦客蛮辣色哩!"(藏语:狼,调皮得很!)(230)

        正如主持人赵忠祥说这本书告诉我们,说得太多了,还是应该做一点什么吧。文学首先要有一种人文精神,要我们爱自然,爱万物生灵,最终要爱我们自己,自尊、自重、自强。

    看完书才晓得李微漪后来将格林送回狼群的过程中,拍摄到了中国首次个人拍摄的最大规模野生狼群,原来格林是世界上第一只被个人成功放归的野生狼。2017616日电影《重返.狼群》全中国上映的。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去youtube去观赏,看了书又看了记录片,真让人对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很是激动!人啊人,我们对环境对周边动植物弄了什么手脚,不要忘了,有一天我们也会是受害者!读者若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Youtube去观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ltBn5W7Qs

(2021126)

 

 

梦里书阁(300)

沒有上帝,就沒有未來

作者: 斯托得(John Stott 

译者: 李秀全劉良淑黃元林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

页数:105

价格:NT$150

    一场疫情,让很多人想起地球怎么了?虽然病毒猖獗,天灾人祸不断,坏境也进一步地恶化,不过,人心却是最猖狂,仍然进行许多翻天覆地的恶毒勾当,许多天灾也因为是人祸所致的。人类未来还有希望吗?!近年来有人形容上个世纪是民主与共产两大派系的竞争,欧美在新世纪有没落现像,中国的崛起真有消彼长此的现像吗?

    书中提及5个议题:人、权威、自由、平衡、环境,但关键还是“人”。作者斯托得直指“没有上帝,就没有来来",是书名,也是答案。这本书把人类和世界的未来,跟上帝和扣连起来,离开了上帝,人类和世界就没有未来。换言之,人类和世界的未来,全在于上帝。因此,儘管前途看来一片灰暗,上帝依旧要引导祂的子民,开创出新的未来!

    书中引用Viktor Frankl的话,“人生来就有一种内在的力量(drive),要去寻求意义和价值。(21)

    不管人性被降格到什么地步,人仍具有上帝的形象,这形象虽然遭到破坏,却没有被毁灭。因此我们渴望一个尊重人类正义、自由、尊严的社会,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福音本身。(31)  

    邓绍光在导读中提到“耶稣基督的权威所建立的是教会群体,这是新人类群体。教会作为新人类群体,亦应活出多元而合一,合一而多元的生命,而不是落入种种偏于一隅的境地。《没有上帝,就没有未来》将斯托得当年的四篇讲道重新集结出版,再加上斯托得一篇讨论生态危机的文章,以及对于教会的未来建言。当全世界都在问“人类的未来在哪裡?”,斯托得的这本小书将会告诉我们,惟有在上帝的真理中,人类的未来才能一直走下去。(20211120)

 

梦里书阁(299)

《我是农民》

作者:[中]贾平凹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页数:135

价格:22.00(人民币)

    那是记载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知青(知识青年)到乡村生活的日子。作者贾平凹把农民生活写成他人生最初的体验与心路历程,也带出了当代中国的变迁。同时,也为后代人诠释那一代的苦难与真实的社会生活。

    1949年中共执政后,发动知青到农村去,理论上是为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身在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作者形容,当时整个社会“不管它的起因是千种万种,责任应该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日日夜夜的躁动不安,慷慨激昂,赴汤蹈火,生死不顾,这里有着人的自以为是的信仰,也有着人的生命类型的不同。这如蜜蜂的工蜂、兵蜂和蜂王。”(50)

    贾平凹称“文化大革命”触及了每一个人的灵魂,每一个人又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参与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时,没有几个人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每一个年轻人都在积极响应着。“如果现在一味地倾诉苦难,一味地怨天尤人,那违背了历史,也违背了人性。只有冷静地反思,检讨那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我们自身的缺点,以防我们的国家再出现类似的情况,这才是我们要留给我们孩子的东西。在苦难中,精神并不一定是苦难,这犹如肮脏的泥潭里生出的莲却清洁艳丽。当然,那时人的理想是非常简单和渺小的,“吃过了吗?这句话是人与人见面最关切的问候和祝福。给一碗稀饭可以使我们感激零,一个烧饼是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变异。(92)

    离开乡下到城市,30多年后带著女儿回到乡下,“……田地里走。脚下那么柔软,地面上新生了各种野菜,我闻到了土地的清香味。我问到女儿:“你闻到了清香吗?女儿说“没有。我竟不自主地弯腰捏起一撮泥土塞到嘴里嚼起来,女儿大惊失色,她说:“爸,你怎么吃土?”我说:“爸想起当年在乡下的事了,这土多香啊!現代的城市孩子“喜欢上公园登假山,去游泳池叉水,去动物园看狼看虎;她只知道衣脲是从商店来的,馍馍是从㕑房来的,她是不知道土有多香的。(134-135)

    现代的人对于前一代的人的生活及所面对的问题,是有代沟的,是完全不理解的,这有如夏天的虫不能语冰的尴尬。作者也指出乡下是温馨的,“农民就是这样,方圆七八里,谁都知道谁家爷爷的小名;在村道里看见一只鸡,也清楚这鸡是谁家的媳妇喂养的。对左邻右舍,若是日子过穷了,就嘲笑作践他的无能;若是谁家的饭比自家的稠了,又百般嫉恨。”(21)

   “我是农民”这本书,对于在下曾在诗巫西岸乡间生活了17-18年,有很深的触动。在砂拉越我们也遇见过地下共产党份子的出沒,当时生活不是那么舒𣈱,不过,肯定比中国的上山下乡又好了许多倍。我们深深感受到城乡是有许多差距的。

        贾说: “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吗?”

 

 

梦里书阁(298)

《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

作者:[]段义孚

译者:志丞、刘苏译

出版社:[中]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5月出

页数:424

价格:[人民币]45.00

     恋地情结(Topophilia)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目的是为了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情感纽带。

     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地时感受到旳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的来源。当这种情感变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了情感事件的载体,成为了符号。(136)

  《恋地情结》作者段义孚是美裔华人,知名地理学家,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作者提出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

  人的恋地细微而精妙,对环境感知差异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文化可以影响甚至决定感知,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样的环境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本地人和外来人,外来人尤其是游客们的感知都是用自己眼睛来构组一幅图景,本地人所持有的是一种包括行为、习俗、传统和神话传说等方式艰难、间接地表达出来。换言之,外来者从审美的角度去评价环境的,是一种置身于世外视角,或许都是肤浅的。(92-96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们有开放的情感,不在乎旁人的看法,没有形成美的既定原理,所以大自然会顺从于他们,向他们生发出甜美的召唤。成年人需要学习顺从,学会忽略周围人的目光。作者引用乔叟(Chaucer)的描绘:

    膝盖刚一跪茖,

    清新的花朵便迎向我!

    总想要两腿伸直,

    在甜软的草地上平卧。(141)

  段义孚的书中观察多是通过对常识的声明,来审视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思想,从希腊神话到中国历史,从英国哲学到美国社会学,将各学科材料信手拈来,以深厚的人文传统制衡功利性的应用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地理学本身。

  在结论他提及:人不仅是生物有机体,还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一个群体,可以表达并强化其社会性的文化准则,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感知、态度和环境价值观;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的物质环境产影响了人们的体验的质量和范围;没有语言文字与科学和技术影响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古代城市是天人合一的象征;人们对野外和乡村的态度。

    人类追求理想环境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一种是纯浄的花园,另一种是宇宙。大地上的产育给我们提供生活的保隌,而是星空的和谐更增添了几分宏伟,我们在这两者寻找一个本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那个平衡点。(373)

    段义孚,在此书中重新定义了人在地理学的地位,将人本主义发展成为地理学一种新的知识论。 本书自1974年出版,直到2018年才有中文译本。

    段义孚的另一本书《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是一年前阅读的报告: 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osts/1680997168744037

 

梦里书阁(297)

《乐于委身:走进职场神学的世界》

Engaging in the Marketplace--A Theological Reflection

作者: 白崇亮

出版社: 校园书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9

页数:293

价格: NT380

    作者引述史蒂文斯(Paul Stevens):“Business”的中文“生意”是由两个象形字组成,意思是一起“产生意义"。他进一步指出“连结"礼拜一和礼拜天(Linking Sunday and Monday)概念,讲的就是“每日生活中的基督信仰”(Everyday Christianity),从人的出生、婚姻到老年,责任、金钱与权力、娱乐、艺术和文化……等,其实就是要落实将神学实践于生活之中。(27)神学原来是有上帝在其中的思维与态度,帮助我们面对世界学习人生。

    工作,包含神形像的一部分。每当工作中含有“创造"性质在内,不论是从事创造发明、创意创作或创新设计,他们对工作体验到的价值感,远远超过一般人以为的“劳苦”与“餬口”。(35)神是一位工作的神,神创造了人,吩咐“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人被造之时,被赋于两项任务,“生养"与“遍满"是要去建立家庭与社会;“管理”与“治理"则正是我们在职场与世界的工作。 (37)这种创造大任命(The Creation Mandate)就是大诫命(The Great Commandment)与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

  白崇亮称,工作价值在于享受与神同在(Communion)、建立与人关系(community)及继续共同创造(co-creation)每一份工作对于经济、纪律、成长、合群、实践、光塩、转化都有所裨益。因此,英文职业Vocation,拉丁文Vocare,意思是“呼唤",意指蒙召的天职。神学家加尔文认为,上帝给每一个人都有呼召,工作是我们对上帝呼召的回应。作者引用保罗在林前七20-24,对于蒙召,不仅止于全职传福音的工作。他一再强调行“各样善事”(every good work),世俗工作也应该对神呼召的回应。因此,商业活动也是一种呼召。“我们在职场上,只要肯把自己完全献上,怀着为主工作的心志,我们每一个人的全时间工作,都是宣教士,也都是传道人。(68-69)

  工作之旅,实在是一个拼图的过程,异象与呼召,是祂在这旅程中,或远或近,或明或暗地对我们发出的指引信号。在呼召里工作最终是“我们所做的,即是我们所是的”(We do what we are) (72)  作者在这本书里最常引用是史蒂文斯的话,说明服事是“为神的縁故,在神里面并与神一起服务人群。" (Serving people for God, in God and with God)

    在第六章职场的挑战,他以但以理的生命特质,说明定意委身生命内外一致、何况职场是一个用绩效说话的地方,没有绩效表现,其他方面很难谈上。当然人在社会上最大的资产,还不在于拥有多少成就,而是要看究竟赢得多少信任。牧者平日所做的工作就像一粒埋在地下的种子,用圣经、祷告、崇拜和陪伴在人灵魂底层工作,一时似乎看不见什么功效。有一天种子长出了新芽,竟可以穿过泥土石块,面对阳光空气长出全新的生命,这就是他所谓灵的颠覆(Subversive)

     “是追求成功,还是成为噐皿?

       是完成祝福,还是得到胜利?

       是信讬上帝,还是依靠权势?

       最终,是神被荣耀,还是人被高举?

  第七章讲到职场位分与机会,作者用以斯帖为个案,提至神的时刻(Kairos)与人的时间(Kronos)。前者指特殊的、关键的、神介入,生命得改变的契机1。后者则指一般序列性、随时光消逝而过的普通时间。因此我们要学习从神的眼去观看事物,神手中的时刻和人所看的时间实在不同。(159)文末附记余秋雨著《千年一叹》的伊朗篇提及1999年曾访问过黑克玛塔纳(Hamadan,曾被塞鲁士王征服的古城),仍保留有以斯帖及末底改的坟墓,并于2009年成为世界文化遗址。 

   白崇亮身为创意产业的企业领袖,在台湾素有“公关教父”之称。退休前在职场曾任高阶经理人、集团CEO多年。他在本书在圣经思考的架构下,将工作的各种意义面向,完整地融入于书中,建构出整全的职场神学,也鼓励基督徒在职场有宏阔的神国眼光。看重内在生命的灵修神学,并扎根在圣经真理的深度建造,进而在生活神学的范畴和语言中发展出它的实践意涵。(2021115)

 

梦里书阁(296)

《种子的信仰》(Faith in a Seed)

作者:[美]享利.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译者:陈义仁

出版社:[台]果力文化漫游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8月、20213月初版第四刷

页数:327

价格:台币400

  这本书梭罗用很多篇幅谈到种子是如何从出生被带往生长的地方,主要靠风力、水力和动物为媒介。因为动物的活动,以及运送种子的各种自然力,使得地球表面几乎布满了种子或各种幼苗活躍的根,而在某些情況里,或许有些从泥土深处挖掘出的种子,仍然保有生命力。

  “种子是美的创造,与生命的重生;

   而大地本身即是糧食,也是溫床。(240)

  讲到种子,是贵格会(Quaker)领袖福克斯(George fox)喜用的比喻,选择以种子作为上帝在人心裡的表征,而他指的是以世上之美为花,世上之善为果的那种果子。梭罗的《种子的传播》不仅意指出生,也代表再生。每种植物都能在每颗种子里再生。每天都是创造的一天,同时也是再生的一天。梭罗还说“难怪有人將地表看作一个庞大生物的地皮。(36)

    梭罗说:“我不相信沒有种子的地方,会有植物长出来;但我对种子怀有大信心。让我相信你有一个种子,我就期待奇迹的展现。"他进一步地说:一个人若想活得丰足而坚强,一定要在自己的故乡……学习这些田野的语言,因此便能表达自我。

    对梭罗而言,森林是一本待读的书:学习这些田野的语言,还更进一步探索导致森林更新的过程。他不再局限于森林的名词,而是进一步追踪森林的动词:也就是为那些为花授粉或传播种子的鳥类、囓齒类和昆虫,以及所有形塑森林结构的媒介。(序文。页16)这也诠释了渺小的种子“造就一片森林的祕密。

  梭罗说:“我们与一切活著和死去的事物都互相联结,对于来生问题,他答道“一回一世界",沒人比他更爱绿色世界。

  在《野果》一文中,梭罗曾提及:“当一个果实的外殼从果仁剝离下来,大家几乎都去追逐外殼,並向其致敬。在世上广为传播的,只是基督教的外殼,其果仁仍是最为微小而珍贵。沒有哪座教会立基于此。遵循更高的法则,常被认为是渺小的最终体现。"。(278)这似乎说明,人们只追求外表,而忽略了核心。

  在《乡土的滋味》一文,他则提到在自家院子栽培进口的灌木,想要欣尝果实之美,而周遭田野那些至少同样美麗的莓果,却不受重视。这些野果的价值并不仅在于让人拥有或提供食用,而是可以欣尝和享受。这可见于fruit一词的起源,源自拉丁文fructus,意指“被使用或享用的事物”……采集桃子来贩售,远不及采集越橘来吃那么充满想像力的乐趣。

  “任何经验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获得多少金錢,而是在于我们从中获得多少成长。"梭罗指称进口名贵水果……你买不到果实的效用和乐趣。你买不到亲自采摘果实带来的愉快。甚至你也买不到好胃口,简言之,你买得到仆役或奴隸,却买不到朋友。(283)

  在书的封面广告词:“每颗种子都在响往天堂,那是一枚种子的信仰。梭罗將自己銘刻在荒野之中但在下翻遍了书,沒找到这个句子。

(2021102)

  

梦里书阁(295)

《花的智慧》

作者:[比]莫里斯.梅特林克

译者:谭立德、周国强

出版社:[中]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11月第2次印刷

页数:174

价格:43.00

  “所有的花卉都努力履行它们的使命;所有的花卉都雄心勃勃,它们在层出不穷地呈现其生存形态的同时,在大千世界蔓延,占据地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按照受土壌制约的法则,它们必须克服比动物繁殖要大得多的困难……其技能从机械学、弹道学、航空学、昆虫观察诸方面来看,常常领先于人类的发明和认识。"”(1)

  这位比利时名作家以花的智慧,说明实际上超过了人的智慧的。

  “植物最重要的噐官=营养器官,它的根,把它同土壤紧密相连……能量从黑暗的根部升起、组成有机体,并在灿烂的花朵中扩张。"

   “这种能量充分展示于同样的构思:它走向高处,逃脱了厕所于低处的命运;回避甚至反叛沉重而可悲的法则,自我解脱,打碎狭窄的界域、造就或乞灵于翼瓣,尽可能远地逃遁,突破命远禁锢它的空间,向另一个王国靠近,闻入另一个生气郣勃勃的动态的世界……。"(4) 作者的形容词每每把人仿若置身成为一棵植物,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咱们人生旅途的根部基础扎的够深远所吸收能量够吗?

  “我们花园中的花朵彰显出巨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拥有这些力量的一半,来克服痛苦、衰老、死亡等种种辖制我们的必然祸患,那么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自己的情况将不同于现状。"(页5)花如人生,人生真的如花吗?恐怕咱们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与花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呢!

  “每一朵花卉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体系以及它取得的于它有用的经验。当我们更贴近地考察它们的小小创造、各种各样的程序时,不禁会想起那些有趣的工具展蚬会,人类在机械学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但是,我们的机械学才能仅仅始于昨日;而花卉的机械性能则已运转了几千年。"(30)

    “在对大自然的杰作,普遍的智慧或宇宙的才华表示惊讶的同时……花卉世界中美和喜悦的观念、它诱惑的手段、它的审美趣味,同我们非常相近……我们所有的建筑图案、音乐动机、色彩和光线的调和等等,都直接借鉴于大自然。比如说树木的美,是大地的一种力量,也许是我们本能和我们宇宙观念的主要源泉就是树木本身,单独的一栋树,历经沧桑后它依然老当益壮……它们可成为我们一生幸福和安宁的奥秘。"(51-52)

  人们常误以为花的香气吸引昆虫与蜜蜂,作者指出对于花的灵魂亦即它的芬芳,与交叉花粉是没有关连的,昆虫无视最为芳香的花卉。“唯有花粉和花蜜才吸引昆虫,而一般来说,它们并不散发出明显的气味。"他更进一步地说,事实上“芬芳对我们的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亳无裨益。由于,它过于强烈,过干持久,它甚至变得有害于生活。然而,我们拥有一种对芬芳表示愉悦的官能,这种官能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就像发现果实或美昧饮料似的给我们带来喜讯。(61-62)

  “真实的情况似乎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在世界上还有其他生物具有与人类同等的智慧或者道德,不愿意承认其他生物与我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不打算承认它们或许与我们类似,我们宁可相信除人之外的其他生物都是愚蠢的,只能靠本能生存和活动。(113)

    梅特林克在《花的智慧》中,对各种植物作了令人惊叹的描写。由此可以说,“没有一粒种子不是彻底地创造一些属于它自己的装置设备,以摆脱出母体的阴影。”书中是对植物的美学、科学和哲学相融合的观察和描写,这对今天人们深入地观赏植物,无疑仍有启发。我们在忙录生活中,是否要停下脚步来思考花花草草的物语呢?

    除了花的智慧,作者也有很多篇幅探索人生哲理的思维,如“时间的度量”一文,他以不同地方的日晷铭文说明时间:“我因光而动"、“我在花丛中计时",在威尼斯附近发现一种铭文:“我只计算明亮的时间"。这一佳句要以时间的恩德来计算它,只有微笑才是值得看重的,对生命的严峻要忽略不计,要用闪光的、温馨的时刻来构筑我们的生活,始终朝向事物阳光灿烂的一面,让剩下的育过我们的忘和疏虞的想像逝去了吧!(73)

    在“道德的忐忑”一文,作者提出人们抛下信仰后,不知何去何从。不过,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到“宗教式微或消失,这一切颇合情理;可这个位置不宜空着。它们的源头却依然存在,它们能寻找别的河道。信仰另辟蹊径,激励过那些人的精神力量应该仍然是完好无损的,对想要走得比简单的公正更远的人仍是必须的。( 99-100)

    在谈到“不死”的一文中,他指出“最实在的肯定享受现时存在的方式的可能性。"因为,在进入永恒和普遍的生活中的,绝不是今天的,也不是明天的工作,而是有朝一日的工作……。"(174)

    梅特林克(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1862829日-194956日),比利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主题主要关于死亡及生命的意义。阅毕他的书,才发现到咱们经常尝花时指指点点,这花真美这花不美,这种审美观真的是正确的吗?在花面前,咱们还是谦虚一点吧!

(2021101)

 

梦里书阁(294)

《瘟疫是让人学习彼此相爱:利未记与瘟疫学》

作者:[]张文亮

出版社:[]校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4

贡数:139

价格:NT99

    这是张文亮教受在疫情期间,藉着脸书所写第二本相关瘟疫的书。第一本是《瘟疫有蓝天》(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osts/1620481284795626),他用问答方式,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谈有关疫情的课题。这本书则主要从圣经利未记认识防疫公卫学,学习爱人如己、彼此相爱。

    前面他就提到几个利未记里所记载的不可吃的东西,如骆驼——一生为人刻苦耐劳的动物,不要拿来作食物。若到中东,也不要随便骑骆驼。骆驼于2012年曾在中东把中东呼吸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传给人,造成350人死亡。

    利未记还提一些不洁浄动物,包括沙番(Shaphan)、野免、猪、无鳞的螃蟹、鳗鱼、鱿鱼、鳝鱼等。这些都是华人世界喜爱的食谱不可或缺的材料呢!作者指称来到二十一世纪,世人觉得最不需要的就是圣经的建议,国际政治、自由经济、科学主义等,争相成为世界镁光灯的焦点。然而,突如其来的小小病毒,彻底击溃世界无所不能的自夸。瘟疫向我们丢出考题,要世人重新填写作答。问题是,人类真的有从疫情学到什么功课吗?我们有没有从上帝在利未记的诫命之中,关于人类如何与环境相处的教导?他指出上帝的真理,即不古老也不过时,它使我们能因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和挑战,彼此相爱就是击溃仇敌的最大武器。

    其实,除了医药的问题,今天咱们是否应该尊重动物多一点呢?世界上还有很多以旅游的国度以骑马、牛、大象、鸵鸟等为号召,曾有报导动物骑至过度累死的报导。除此之外,疫情要让人反省对环境的爱护,但一天一个口罩,还不懂得处理,却随手丢满地,滥砍堵河流的现象,人们真的有从疫情中学到了什么吗?这次的新冠肺炎的疫情,至今已两年了,似乎未因人们打了注射疫苗而平息,仍然一波又一波的捲土重来。人实在不用太骄傲也不要太自夸的。

    这本书让圣经古老的诫命,教导防疫的现代知识。(2021930)

梦里书阁(293)

《把人生变动词:用行为改写你的行为》

作者:[].米勒(Donald Miller@2009)

译者:侯喜珏

出版社:[]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30

贡数:239

价格:台币270

  “人体是造来改变的,不可能停止生长。人们总认为自己从头到尾都是同一个人,其实不然。人体基本上每六个月就会自行再生。几乎每个头髮、皮肤及骨骼的细胞都会死去,然后新生的细胞就直接现身原处。我们之所以受造是要有所历练,而非有所得,而且我们所注定要经历的,正是神安排来改变我们的。故事中的要点就在于角色的推进(Character arc),也就是人格的转化。"(71-72)

  有一天导演找上作者唐.米勒,希望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可是讨论之后,却问为什麽一个畅销作家的人生如此无聊呢?作者回顾人生表示事实上,人生涉及许多情节的旅程。

  作者从小缺席的父亲,书中第24章父子相见,“被一个三十年来未曾谋面的男人称作儿子真的还满怪的"米勒认为因此“老爸的话便有若一丝清泉,解了那份属灵的乾渴。"(页146

    他登上一万四千英尺的高峰,走过了秘鲁的库斯科(Cusco)镇走了印加古道(Inca trail)抵达天空之城马丘比丘(Machu Picchu )(22),艰苦的登山经历,体会到过去的印加人民,坚忍不拔,牺牲奉献,不惜生命,建造出这座不可思议的古城。(139

    他曾横渡加拿大的一个海湾,也与15人一同骑脚车横跨美国西至东的艰辛漫长旅程。是的,很多人遇到困难与瓶颈就放弃自己的人生故事。但却有更多人努力编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旅程是痛苦的,但作者认为“现在的我是很苦,但我将会爱上这段回忆。"(179)

  书中一直谈到种种人生所遭遇的苦难,当米勒回家后与同去秘鲁的女孩谈婚论嫁之际,却最终以分手悲剧下场,他感到很伤心,直到看了奥地利的神经学家Victor Frank自传,提及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Auschwitz)的犹太人事件,说明“即便身处人类荒谬的苦难之下,人生也依旧充满意义……人们所需的正是虚怀若谷与无比坚毅的信念,也就是一种只在濒临绝望之下才可能具备的思维。"(186)

  “我就是森林故事中的一棵树,要是我以为自己与众不同,我可真是太过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了。一整座森林的故事,会比一棵树的故事更来得精采可期。"

  作者总会把人生际遇联系至信仰,“我们心里有个圆洞,大家都试过用性爱、毒品及摇滚乐的方形桩加以修补,但那洞却只有耶稣的圆形桩才得以完全。"他因而成了基督徒,但心中的洞却从未真正的消失。很肯定的是,耶稣会让一切好转的想法压根儿就是胡诌,那只是把圣经的神学转化成广告台词。耶稣是会让事情好转,但我不认为祂会让事情变得完美——不在这里,也不是现在。"(193)

  “当你不再期待人们变得完美,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人,你都能真心地喜欢他们;当你不再期待婚姻能让自己变得完整,你就会惊讶于自己身在婚姻有多么快乐;当你不再期待主能替你解决所有难题;你也会讶异于你有多么喜欢与神共处.(195

  作者引用圣经《传道书》(Ecclesiastes)书中唯一针对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出的实用建议:找到你喜欢的工作、乐在婚姻,同时顺从神。这就好像神在说著,写下精采的故事、觅得人生伴侣,且让我助你一臂之力吧。(233)

  “我很喜欢《圣经》谈到神用话语创造世界的那部分,彷彿我们所目睹、所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从祂口中说出的文句,就连人世间的雨滴也是祂吐出的唾液……我深信人类以外还有另一位作家,祂和我们互动、为我们策划更精采的故事,甚至在我们清醒状态下细语低喃著更为动人的故事。

    说实在的,用自己的人生说故事这点子听来很讚,你也会感到跃跃欲试,不过一旦要著手进行,你就会感到意兴阑珊、提不起劲。这既像写作,也像人生。大家都喜欢人生过得无比精采,却没几个人喜欢为求实现所奉献出的涔涔汗水。

  小结

    不过,米勒在最后一章仍然提出人生是充满意义的,即使有许多负面念头,仍应心存希望,并活出精彩绝伦的故事。正如以上Victor Frank在集中营设法解決同胞的问题时,他也曾提及需要引导众人咷脫消沉的意志、迈向直接的行动,以证实人生中更偉大的意义。虽然世界中有计多教导人生毫无意义的爛故事,诉说精采的故事便成了我们绝佳的天职。

    这本书是前年在大众书展约RM5买的,阅毕让想到看过的莫非著的《你的故事你的传承》一书,鼓励人们撰写回忆录,看似沒什么浪花的人生,是不是时候尝试把自己的回忆下笔的时候了呢?!莫非的书之阅读分享,可以参阅: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osts/1748299245347162     

        (2021925)

 

梦里书阁(292)

《散步去蒙田》

作者:[]阮庆岳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2

贡数:238

价格:台币300

  想叫同事网购买一本蒙田的书,结果琳琅书目看到“蒙田”字眼就不小心买了这本书,原来作者是阮庆岳,是一名建筑学者,但写一手好散文。他提出与蒙田散步,是以蒙田(法国文艺复兴哲学家)为师的意思,因后者“睿智博学与开放自在",作者就是希望能与蒙田展开心灵对话,同时也暗示徒步閒晃多能刺激形而上的思索灵感。他的书还真的很好看,也很启发思维。

  书分为三部,一条路:里居有溪,对自个格与价值观的反思。二条路:城愁,踏上行旅,在其中的观察。三条路:一个文明的黄昏,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点评。

  下面是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句子:

  “开会,我喜欢真正可以对话,能够解决事情的建设性会议,我不喜欢被当成橡皮图章使用的假会议。"(42)

  “缺点……老天给人的祝福,因为优点通常是普世均具的价值,缺点却像是幽谷里独特的草木,独独只能在那处生长绽放,因此也无可替代。尤其特别觉得对创作者而言,天赋与努力虽可以帮助成长,真正让人盛放的,却是因为能善用自身独特的缺点呢!"(44)

  “老人需要的不只是看护,更是基本的爱与尊严,尤其在一生的辛劢付出后能否有一个充满爱与尊严的环境,可依照自我的节奏生活起居,是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幸福的检视点。"(68)

  “正是因为人生本难,所以微笑更不容易,能够时时微笑的人,终究是朵宜人的花,就算不能真正済世解急,毕竟有益心寛人和,甚且还能帮助万事兴,我因此特别珍惜与佩服微笑的人呢。"(88)

  “人与自然的关系,真的就是犾如人与人的相处,可以朝夕变化也爱恨难分,端看是否彼此互敬互爱。"(96)

  “百年前……催促著人往都市迁移,乡村成了回不去的乡愁,甚至是失败者的无形印记。但是,城市似乎依旧不能成全被允诺的曾经想,乡村的召唤也不曾一刻消失。"(学习乡村。页99)

  “旅行,其实是一种安顿身心的过程,年轻时期待各样的磨砺与刺激,来获得滋养成长,现在反而渴望著平静与悠缓,有更多与自己及坏境的共处时光。"(114)

  “游牧将是此刻的生活与思维模式,移动的家与移动的人生,都将成为都市的新牧歌。而在这样的思考裡,移动的人才是生存的主体,其他外在的一切,都是海市蜃楼般的客体,香港就是明证——游牧的明珠。"(117)

  “一九四九年流亡到香港的赵滋蕃发表的小说《半下流社会》裡……写出了「一个交织著希望和失望,纠缠著新生和灭亡的时代」……如今似乎又再次交夹在希望和失望、新生和灭亡的状态下。正如小说的扉页所写:「勿为死者流泪;请为生者悲哀。」彷彿忽然明白当下现实的逼近,才是赵滋蕃当年心中的悲凉所在。”(120)

  “寡妇山……完全以华人及男性为中心,她们显然被社会整体无故犠牲与漠视的命运,似乎是在成全华人的礼教期待。也就是说,女性作为一个并没有完整主体的人,可以被金钱、权势,甚至道德与道统,理所当然地被决定生命路径……要让人放弃在手的权力,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是,至仯可以不要继续让更多寡妇山故事,四处流传与误导下一代吧!"(123)

  “在亚洲城乡刟烈转换的过程,乡村经常被弃置不顾,因此显出又老又穷的破败景象……日本农村也受到都市化的衝击,却依旧能显现出恭谨有度的本相,加上乾淨整洁的环境、普及便利的基本设施,以及人与自然间彬彬有礼的关系,展现了乡村的大度与自信。(里山生活。页128)

  “对毕业生的期许,就是更放在自我心性与品质的锻錬上(善良、公正、勤𡘊、拥有理想和梦想的心智),专业技能并不是不重要,但如果长远来看一个人,我还是宁取前者多于后者的。因为,大半职场是既现实也急功近利,如果无法坚定地与之对抗,并能在其中维持自己的良善初衷,耗损与沉沦必是日常的戏码。"(164)

   “若是只想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术面,电脑教学就可以取代掉大半大学教育……因为教授不仅是一具知识传授的机器,还更必须一个代表真理的知识分子,一个能循爱因坦斯所说`追求真理比拥有真理更珍贵'的个体,而非工具`实用主义下无人格者'。"(191)

(2021921)

梦里书阁(291)

《与马同跑:耶利米的非凡人生》

Run with the Horses: The Quest for Life At Its Best

作者:[]尤金.毕德生

译者: 张秀兰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月第2次印刷 Copyright@1983

贡数:166

价格:人民币20

  耶利米的时代是国难当前,受托传讲神的话,前后经历了五个王朝的40年,没人听先知的苦口婆心劝人回转的话,仍然我行我素,终于面临家破国亡。尤金·毕德生(Eugene H.Peterson)却在这样的一本书帯出“活出完美人生”的信息。他从耶利米的重要人生片段,提出了这位泪眼先知正直完美、令人向往的一生。

  书中讲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故事,毕德生把之连系至今日生活,他引用Tom Howard的形容现代人是“一家生意萧条的店铺”,不过,人对完美和正直始终有着一份渴慕。圣经认为: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生活中独特而富创意的要素。圣经人物并不完美,然而,他们渴望为上帝而活,并以神的话、神的作为,全然融入他们的生活细节中。耶利米活在一个看来很绝望生活中,不过他让人看出“每个人都需要倾全力而活",今天真正威胁生命的不是死亡不是痛苦,而是在肉体尚未死去以先,心早己死去。 (8-9) 毕德生称倘若我们打算在世上生存,不论时代多么险恶,仍然能欣赏世界独特的美,不被世界所左右,也不迎合它,那么我们一定会面临更多罪的侵扰,但同时我们也会知道罪是有限的,它是受到控制的。(39)

        以色列民族的生命与其信仰息息相关——以独一神为中心——成为探索生命意义、伸张社会正义、指引人走向完美途径,使人获得过正直生活的原则,了解神的爱,以及回应神的爱的方式。不过,让百姓进入神的约中——成就很大,但要把握神的爱,行走神的道路,却是一生事业。(45-51)

       从耶利米的一生,虽敏感忧伤,却充沛饱满;虽孤独坎坷,却英勇坚定;虽颠沛流离,却始终忠于所托……更是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命,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过一种奔放积极、富有创意的生活。

    以色列人纵然被掳,信心朋水到严厉的考验,然而能在生命的死角、通过痛苦的经历,使人认清一切,才能到那真正重要的,就是全心寻求神。(125)

  毕德生指出耶利米一生在陝隘的宗教观里𡘊战,他用尽各种方法,要使以色列人了解他们并非神唯一的选民,而信仰生活应该使他们参与世界性的社会里,其中包括有着不同的外表、行为和语言的人。神不受地域的限制,那么信仰也不该受地域的限制。神乃是列国的神。世界是属 于神的,并由神管辖。人必须参与神的作为,而不是靠操纵我们所能处理的事物才能完全。

    我们这些活在(后)现代时期的人,尽管时移世易,但只要我们心存对美好的渴慕,仍能以耶利米为典范,活出独具一格的美善人生,并从中找到一份独有的生命意义。作者要指出我们该如何学习冒险,学习信任,学习追求完美和杰出——犹如马群奔跑在生命的丛林中!(2021919)

梦里书阁(290)

《天堂,有什麽好期待?:再思复活、终末,与教会的大使命》

 Surprised by Hope: Original, Provocative /and Practical

作者:赖特(N. T. Wright)

译者: 蔡昇达

出版社:[]校园书房

出版日期:20201110

贡数:398

价格:NT520

  这是一本讲地上如何生活多过讲天堂生活的与书名有点不符的书?!但却是让人爱不释手的一本书。

    30多年来,在下每年拍摄诗巫联合教会报佳音游行,后扩大至全砂的活动,心中有想到复活节应该比圣诞节重要的。这个论点由新约专家赖特一针见血地在本书中提出来:“复活节应该是教会庆典的压轴,不过,今天圣诞节已经远远超过复活节的重要性,这完全顚倒了新约圣经的先后次序。"(32)他更进一步地说"“把耶稣诞生故事拿走,失去的不过是马太与路加福音的各两章篇幅。把复活拿走,整本新约就没了。"同时,也不会有基督教,而且仍旧在罪中。(73320)

    作者也提及一般基督徒把福音当成天堂门票,信主了,就等着上天堂说法是一种误解。此外,视世界有两种选项:1)积极的进步主义--科学+经济+民主自由+教育=神的国和世界的国结合的“乌托邦",却未能制止限恶。2)消极的虚幻世界((柏拉图式与诺斯底主义)--物质与短暂的世界是一种邪恶。赖特指出基督徒选择任何一种都是错误,“基督教的核心信仰认为造物主在耶稣基督里成就的工作,尤其是祂的复活,正是祂打算为全世界所做的工作。(116-127) 第一世纪耶稣的复活,是跟二十一世纪有关的。耶稣复活要求人改变世界观进而转变这世界。(109)

    “宇宙未来盼望的图画,是以耶稣的复活为基础……神透过耶稣的再来,使一切都归正,以及身体复活。受造界因而被拯救与更新……被神的荣耀充满,如同水充满海洋(For the earth shall be fill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glory of the LORD, as the waters cover the sea0 )(哈巴谷书 2:14)(146-147)

    “神的灵,就是弥赛亚耶稣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赖特称复活,指“死后生命"之后的生命……相信身体复活就是相信现今的在肉身中靠圣灵的能力所做的工作,会在终末重新被肯定。(207)复活的意思是,新身体可以有智慧地治理神的新世界。你现今努力做的福音工作,不是白做,也不是徒然。这工作会完成,也会在神命定的未来实现。讲到人会死的问题,作者引用波尔金霍恩的话:神会把我们的软体下载到祂的硬体,直到有一天祂给我们新的硬体来再度运行那软体。(214)God will download our software onto his hardware until he gives us new hardware again, so that we can run the software again for ourselves.” (John Polkinghorne, 1930-2021)

    讲到救赎,赖特称救赎并不是上天堂,而是在神的新天新地复活。神应许的未来拯救计划,现今就开始成真。我们不是只有灵魂得救,而是全人得救。(254) 神国子民,要成为地上的代理人的。当耶稣谈及“神国”的时候,祂并不是在谈某种祂为门徒预备的“天堂”,而是发生在地上的某件事。祂的事工,祂的死亡与复活,以及圣灵呼召门徒并引导他们去进行的事工,使这件事得以成就。这就是上帝拯救人类,然后再让人类成为受造界的管家,拯救受造界。因为,天国的统治,即神的统治,要在这世界实行,使现今和未来的救赎得以实现。这样的救赎赐给人类,同时也透过得救的人,给给广大世界。(259261)

  赖特称,现今我们所做的工作,来自神最终的计划……换言之,我们必须现今工作,来预告最终的结局,届时会成为“万物的一切",祂的国会降临、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268)

  教会蒙召要履行的使命,是实践耶稣的复活,包括公义、美、传福音三方面,看成是企盼神最终会使全世界都归正的管道。教会被呼召要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活出来、传扬并实行的好消息。(291)教会无碍也要每天奉复活耶稣的名,靠祂的能力,做了成千上万件规模较小的事情:“此时此刻顺服神的生活当中"。

    天与地乃是为彼此而造……只有当你了解神是造物主,爱天上,也爱地上,你才能真正认识祂,且有分于祂的生命。所谓道成肉身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天地现在接合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我们同时也自动是两边公民。我们身为基督徒,也要藉祂成为连结点,复活日转变并医治现今世界的大能,除了宏观方面,也必须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私人细项中实行。个人的圣洁和全球的圣洁是相连的。(页307-315

    他称,神应许时空与物质会被更新,这世界可以成为神圣的空间,基督徒是连结世界的桥头堡,把教堂崇拜立即连结到地方政府议事厅——都市规划、建筑物、绿色空间、道路规划、环境工作及资源妥善管理。若全世界现在真的都是属神的圣地,我们就不能悠悠哉哉看著土地被滥用、破坏。(330)

    福音带来盼望,教会得以参与时空与物质世界中的公义、美、传福音的使命,基督徒需要有灵命的6个基本操练:1)新生与洗礼(内在有新生命、外在表现圣洁和复活盼望)、2)圣餐(视过去与现在是一体的,透过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神的未来临到现在。我们不是只纪念很久以前死亡的耶稣,我们庆祝是活著的主与我们同在。同时启动新创造为器皿或载体,承载神的新世界和救赎的事件,让我们可以分享出去。)、3)祷告(犾太示玛祷告对象是超然、亲密、欢庆、圣约的独一神;新约主祷文则是与神建立亲密关系、有灵同在、奉主名求,在地如天)、4)圣经(旧约神救赎的计划,新约则是让基督徒知道旧约是我们故事的一部分,但绝不能以为自己还活在那段故事里面而应该知道目廿斗为止的故事进展,以及应该要怎样收尾。目前,我们正处在使徒行传的结尾,和启示录最后一幕之间。(346-347)在圣灵能力引导下,世人都来归信,邀请他们纳入故事里,去进行他们任务,达成故事的目标。5)圣洁。基督教伦理是欢庆并体现出我们在世上的生活方式,在神的新世界活出基督徒的圣洁生活。6)爱。复活的真理,转变成祷,转变成饶恕与债务的豁免,转变成爱。(页319-

    因著对终末、天堂、升天、新天新地的全新认识,赖特还意识到,过往教会的宣教使命与传福音策略,也该跟著作出调整;圣俗二分、把福音当成天堂门票、忽略了週间的教会论,全都必须加以更新。当世界的王已然死而复活、当神的国度从天上开始来到地上,因著耶稣复活成为基督徒的你我,实在应该更勇敢地做出一些改变;我们期待的不该只是天堂,更该期待神的治理,随著耶稣的复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同在天上般的临到。(202186日阅毕、89日随笔)

 

梦里书阁(289)

书名:《李伯伯最爱的40本书》

作者:李家同

出版:[]圆神出版社

日期:200511

页数:271

  李家同是电 机博士,曾在各大学为教授,说“阅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是学工程的,仍然成天在看书,一定是看的书很有趣。他认为,读文学名著,可以开发想像力,并透过生动的情节,体悟人生哲理;读推理小说,可以训練逻辑推理和创造力。此外,文学不说教,却能为弱势者发声,喚醒人们关怀社会的行动力。

    李氏指称台湾的学生不知从何读起,也不知为何而读,当然就无法享受阅读的𧘇趣。在下想,在马来西亚,或就说诗巫这个小地方,这种情況可能更加严重,学生阅读少,成年人离开学校后,更难拿起一本书来阅读了。

        除此之外,李家同重视人文关怀,凡事以爱为出发点,也关注弱势族群。他选择介绍的书,也可以从书中內容看的出来,比如《科学怪人》的作者是雪萊(Mary Shelley),被视为有史以来第一部科幻小说,故事提醒人类掌握了新科技,却沒有用伦理道德来规范,就会碰上反扑力量,藉以讨论科技与社会互动、伦理道德的沖突。(77)

  在另一本由Aldous Huxley写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特別提醒科技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对人类最大的影响,可能是人性本质的扭曲及角落。(92)

  本书介绍的40种书分为两大类,一是世界文学,都是翻译的书,包

括《双城记》、《动物农庒》、《一九八四》、《西线无战事》、《悲慘世界》等,共31种;另一类是华文创作,包括古典章回、真实故事、思考人文等,共9种。其中有四位作者的书,李教授各介绍两种,比如狄更斯(Charles Dicken, 1812-1870)的《双城记》及《小气財神》、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47)的《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庄〉、约翰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与《人鼠之间》、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的《一个都不留》与《白马酒館》。

  看人家介绍书籍內容的书是很有意思,因为好书太多了,何況咱们在马来西亚地方,华文本来就不是强项,所以能看完的书不是太多。因此,李教授介绍的书,让我们从中了解该书的重点,若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再去网购什么的。(202181日隨笔)

  

梦里书阁(288)

书名:《教会史是如何炼成的?》

原著:Why study the past?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Church

作者:罗云威廉斯(Rowan Williams)

译者:吴震环

出版:[]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原版2005年中文版2020

页数:193   

  曾任英国圣公会第104任大主教罗云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了解自身及所处的世界、追溯教会神圣起源及读者应有神学敏感度,容让彼时彼刻的历史声音来充实甚至修正此时此刻的神学立场。   

  被喻为教会第一位历史作家优西比乌指称,教会史的目的并不是追溯教会内部的发展,甚至也不是由过去来理解现在,而是展示究竟是什么让教会生活的完整性得以持续维持,以及始于圣经的神的行动模式,又是如何在教会的故事中再现。(16)   

    罗云说事实上,犹太人的历史已经结束,成为基督教历史的一个面向。那就是犹太人历史呈现一个上帝蒙恩而人类背叛的循环模式,最终落得圣殿被毁,以及这个民族遭到流放和羞辱,给了他们最严历的惩罚。神的百姓的身分转移至基督徒身上,意味着基督徒如今和最初与神立约的百姓一样,也面对同样的风险和威胁。他们的故事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蒙恩、拒绝和受罚的故事。(15)

    对于罗马时期教会遭受迫害,奥古斯丁指出:人类历史永远都不可能出现圆满的结局;教会的旅程将继续,穿越残破的人类世界,善用周遭环境的优势。尤其是殉道史,是一则注释、一篇鲜活的解释,说明为何认真相信基督就是那一位,及对神的子民也是神国公民身份的认定。(7075)不过,教会面对逼迫时,才显示出其正统性与合一性。

    罗云说讲述基督教教会的故事,永远都是在纪彔中寻找“情节":受难和平、反真伪教会交战、被外来势力绑架等。我们蒙召加入一个团契,团契的凝聚是因为和基督连结,而非人际间的纽带。但定睛仰望神,祂是配得人类渴慕的唯一终极目标。(18)古今中外的基督徒连结为一的正是那教会的恩主耶稣基督。    

    我们必须相信现在依旧在做祂已经成就的事:神的工作始终如一,这件事只有在我们追溯一个世代走向另一个世代的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才可能完全明白。我们,包括亚伯拉罕都是我们当中的一分子。相信教会是一个群体,扎根在超越了常人理解的历史过程的事物里。(39-40)    

    研究过去,是在展示一份冲突不断的记录,让当前既存的局势可以澈底接受质疑。不过,真正的关键是:和捍卫真理的一方持续连结,(24)   

    罗云称宗教改革也是世俗化(Secularisation)的开端,教会不再争夺公共领域的实𨸹控制权,进而专注于让自己和大环境不同的事物上。马丁路德是把中世纪的教会的权威体制和传统,扭转为上帝的应许和作为:“只要有一群人聚集,他们讲述并听闻基督的应许,那里就是大公教会了。"(92) 宗教改革是在寻找教会的大公式与正统。(86)不过,罗云指出宗教改革结果创造出政治上卑躬屈膝的教会,和布尔乔亚式与要求不高的敬虔。(103)

    作者书中提供一个独特的史观,试图让读者从“陌生"的角度去阅读“熟悉"的教会历史,从而在过程中见证神穿越时空的建筑工程。因此,思考“过程”意味著要明白过去的记录同时记彔了变化和延续,也要知道事物会是现在这模样,是自身演变的结果。这提醒我们切勿太快断定自己知道过去的在说什么。不要流于表面上,判断需要下工夫的。(122)

    历史记忆是在基督身体裡的圣灵所启动的,成为某种形式的恩典。让过去成为一份带来改变的礼物。这些文本能够存留迄今,是因为用有创生的能力。(128)

    “如果我们认为过去难以理解就草草处理,如果我们在理解过去的文本时,会觉得得陌生的背景一种阻碍,我们就会拒绝理解自己是如何历史中被模塑:我们会假装历史尚未开始。"(131)

        若是留心神在教会行动的记号,我们同属基督的身体,我们会收到来自过去的礼物,人们深信将为更新目前教会生活提供生气和能量的事物,就在于传统本身之中。(135)  

    “用真正具建设性的方式接触非主流信仰,是成熟埋解教会的关键资源之一。不要让任何一段过去变成反映我们自身偏好和假设的镜子,就会变既危险又愚蠢。”(143)罗云坚称信仰上的差异,我们要在基督里与神连结。凡与基督身体有连结的人类生命中都有可能发现祂的临在,也丰富我们对神的身分的信念。因此,对历史上的基督的身体的态度,应该是一种相互性(reciprocity)。(页145

    台湾大学的饶忠恕在推荐序中指出教会正是在面临内部纷争时,才最需要思考能力,但也往往陷入引述“过去"来支持论点的陷阱:过度熟悉(familiar)而简化自己当作传统的继承人、过度疏远(foreign)对于今世继承前人传统感到绝望。 他进一步说“我们引用‘过去’来说明现今的身分,就已经参与在‘历史’的複杂陈述与判断中:我们今天进行自我定位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判断。"他说过于简化的历史所带来的骄傲与无知的。   

(202181日随笔) 

  

梦里书阁(287)

书名:《有机之父话有机》

   (Get Organic with Dr. Henry)

作著:楼慕瑾

出版:[]海滨出版

日期:20085

价格:RM27.00

页数:207

  树上芳香的果实,让我们尽情摘食,

   河里清甜的蜜水,让我们开怀畅饮……

  这是3千年前的希腊神话,歌颂天地万物、感恩大自然的诗句,是人类展现环保意识的开端。然而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人类大肆破坏森林,污染河流,把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损耗,美好的地球一步步的走向被人类摧毁的浩劫……

书中主人翁张明彰指称有机就是依循大自然的定律,吃要

吃的健康、行要行的健康,饮食、言行本来就不该偏离中道。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不知名的病症,全是因为现代人文明过了头。因此现在有许多人发自内心地力行返璞归真,这就是为什么跨入21世纪后,有机文化"大行其道。

  他认为所谓有机"不是现代文明的流行风潮,是人类保持身心健康的生活本性和文化底蕴。(9) 他的有机生活-建康之道"的理念,就是与大自然相融相合的有机"生活态度。

  张氏把有机世界分别为是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两者与大众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物质层面主要在饮食和营养方面,而精神层面则包括文化、哲学、宗教、默想、道德、行为和一切心灵活动。总体来说,有机是一门与身、心、灵"密不可分的学问。(32)因此,他也努力推广自然疗法,完全依靠大自然形而上"的力量,恢复健康。(43)

在美国有亚裔有机之父"之称的张明彰博士是台湾彰化人,39岁赴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裡,开始了与有机农业结缘的后半辈子。他还努力进修之下取得了自然医学博士"(N.D. Naturopathy)哲学博士"(Ph. D. Philosophy)双学位。 一路来他都全心全力投入推广有机文化",进而开发出美丽乐有机产品(Melilea)等。今天很多人注重产品而搞直销生意,渐渐忘了其源头,如何过有机农耕及生活吧!

当然以有机之父为书名给人误以为有机由张明彰所发起,书中的页116-117的有机新法规一文中的前面部分有提及有机的简史:

1800年时,有机意识,在美国醒觉,Graham身体力行有机化运动。

1920年,Dr. Herbert Shelton提出了卫生学学说,提倡生食运动。同时,一位叫John Muir公开呼吁环境保护的重要。

1942年,Rodale在自家后院,创立了全美第一座有机花园"。

1946年,美国Oregon州首先立法实施有机耕作。

1949年,Rudolf Steiner带头倡导生物机能农业,成立土地保护协会。

1970年兴起回归自然还我零污染的生活运动。

1980年代前后,小型有机农场及有机商店渐渐增多。

书中也介绍了张博士与倡导生机饮食"的先驱者,安威格莫尔博士(Dr. Ann Wigmore)讲过一个故事:圣经提及有个罹患重病的国王接受上天的指引,叫他到野外去,学生一样大吃青草,国王照做之后,病痛就不葯而癒。这给她启发了,相信原野中的青草具有天然的保健功效。(135)文中没有进一步说明,其实,安博士是引用圣经但以理书第4章,谈及尼布甲尼撒王发狂的事情。一位高高在上的王却住在野地,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湿,头髮长长好像鹰毛,指甲长长如同鸟爪。经过了七个季节,神才使他恢复理性。

  不过,张氏认为有机"与生机"饮食不同,除了重视蔬果养生,更强调人与大自然、环境卫生与生活习惯的健康:包括以有机农法"栽培作物,讲究天然、无污染,改变生活习惯(少烟、酒和咖啡因),注意生活作息并多运动。这样一来,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作用,自然可以少生病。

在这个日益受污染的大地上,我们人类需要学习更加谦卑地,与万物、大自然共舞!咱们要学习吃草"的生活!(2021730日随笔)

 

夢裏書閣(283284285286)

書名:《我愛猶太人》、《從預言看末世》、《基督教的末世論》、《黃彼得牧師文集》

作著:陳紫蘭、張永信、黃彼得

出版:[]宣道出版社、福音證主協會、[印尼]瑪瑯東南亞聖道神學院

日期:19955月、19923月、198812月、19928

頁數:180184326328

價格:RM16RM19.10RM23.80RM28.90

     這四本書主要集中在以色列人的聖經地位的課題。其實,每次中東發生以巴沖突,基督徒就會談論上帝選民的事、或以色列在末世的角色,又或說千年古老的兄弟鬩墻的論調,更有者說是以色列被巴勒斯坦人欺負等說法。當然教會都不忘發起為以色列人禱告的呼聲。

     到底今天的以色列人還是聖經中所提的以色列人嗎?上帝對以色人所立的約,今天仍然生效嗎?滅國二千年後的以色列於1948年復國,就是聖經所預言的應驗了嗎?許多聖經解經家或傳道人都出現不同的論點。

     陳紫蘭《我愛猶太人》堅定認為“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地上萬國都要因他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參創22:16-18)就這樣,“以色列人成了神的選民,從過去至現今都確實如此。”(頁25,她是引用:Vos, Geerhardus, Biblical Theology,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1948

     她認為神一直在以色列中作工,實現、成就祂與這百姓所立的約。“以色列人有幾分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教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參羅馬書11:25-27(35)

     張永信在《從預言看末世》書中則認為犾太人復國是政治性的復興,並非聖經所明言的;實際上今天犾太人本身卻是以信仰的復興和國家的重建結連在一起的。他們所需要的,便是接受昔日在世的耶穌為賽亞(即基督)。因此,基督在榮耀復臨時,他們自然不得不承認那被他們所釘的耶穌。因此,到時基督顯現如保羅皈主的版本,自此,外邦人和犾太人便組成了一個神的子民,並且進入千禧年中,得著了神在新約予祂子民的應許和福祉。(90)

     黃彼得牧師的看法又不同,他在其《末世論》一書中提及神與以色列祖先立的約因遭百姓的毀約而導致家破人亡,最後神透過耶利米先知與以色列家另立新約,舊約就此結束。其實,上帝與以色列所立的新約,乃是“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心裏,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31:31-24)上帝對於大衛的約,因其子孫不斷的背約,神將怹們在所得為業的地上滅絕。(130)

黃彼得在其《文集》中也指稱神揀選以色人的原本旨意,是要他們在萬族中作祭司、作見證、事奉神,成為萬民的祝福;但他們不按神意而被神撇棄在一邊。(115)何況,時至今日,以色列人以母系承認血統,實際上以色人以宗教、文化為種族的標誌,與聖經的從父系的12支派已大不相同了。(124)

     “在血統上、宗教上、文化上,犾太人沒有特殊的地位和救恩。所以以色列全家得救,他們不過是萬民中一族,他們要得生命救恩,也必須個別相信耶穌基督寶血救恩的,不是集體的救恩。那就是說以色列人與萬國萬民一樣,必須信基督的救贖而得救,是個別的,不是集體的。(頁120)羅馬書1125-26被視為以色列國重建、犾太教復興、以色列人從世界各國歸回應許之地的說法,黃彼得不表認同。(102)

     不過,以色列人與世上其他種族一樣,沒有特殊的地位與身份,同樣需要上帝的救恩,因此,從福音角度而言,我們愛萬族萬民,我們當然也要愛以色列人的。

夢裏書閣(282)

書名:《四十一炮》

作著:莫言

出版:[]作家出版社

日期:201211

頁數:374

價格:33.00(人民幣)(在詩巫大眾書展時以RM5購買)

“車大炮",哈,莫言還真的以一本書來車《四十一炮》。

這本是莫言的長篇小說,41篇,他以炮為篇,每篇即1炮,共41炮。小說中以五神通廟為主要現實場景,民間五通神是肉欲的象征。以九十年代中國農村改革為背景,通過一個少年人羅小通與和尚述說的故事,也反映現實生活,描述出農村改革初期的人性、是非標準、倫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莫言被形容以“魔幻現實主義"的小說,似真似幻地暴露了某段生活的真實。吸引在下的“第36炮"中,提及羅小通與三位朋友吃肉比賽的經過,很是有趣。不過近年來,在下轉向歷史的人事物的閱讀及寫實的故事為多,對於虛構小說,雖然說其中有莫言的影子,但可能以後會少看這類的小說書吧!

不過,引起在下關註另一點還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本書作者莫言,在書前附有一篇以臺灣老作家送的自來水筆寫的“文集序言"的親筆字。尤其感到意外的是,這篇手寫字文章,大部分的字以繁體字寫的。看來在下要重新用繁體字書寫或打字吧!?(2021630日隨筆)

 

梦里书阁(281)

书名:《荒漠的智慧—沙漠教父语录对观》

原著:Desert Wisdom, Sayings from the Desert Fathers

导读:卢云(Henri J.M. Nouwen)

译者:野村汤史(Yushi Nomura)

中译者:庒柔玉

出版:[]基道出版社

日期:1982年,中译本2003

页数:124

    “正如你不可能在一池浊水中照见自己的脸;除非能排清异念,否则你的灵魂亦不能在冥想中向神祷告。"(4)

    “若果我看见一个弟兄睡著了,我会把他的头放在我的膝上,让他好好休息。"波门(Poemen)教父回答有关要是看见弟兄在神圣的事奉中打瞌睡,应否拧他一把,把他弄醒。(17)

    “不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知识,我是学过的;但这个农夫的学问,我连字母都未学过。"阿西尼厄斯(Aresenius)教父被问为何向一位农夫请教时如是回应。(23)

    许佩里查斯(Hyperichius)教父说: “用行动而不是用言语教人的,才是真正的智者。"(38)

    安东尼(Anthony)教父:“不要自以为义,不要为已做的事情担忧,要控制你的舌头和肚腹。"(51)

    波门教父:“教导你的口,叫它说出你心中的话。"(58)

    有弟兄二人,一个留在小屋中,每次禁食六天,并严守弁律;另一个服事病人,请问那一位更为神所接纳呢?老先生答曰:就算那个禁食六天的弟兄将要气绝身亡,他也不能跟那位服侍病人的弟兄同日而语。(66)

    萨尔马塔斯(Sarmataz)教父说:一个犯了罪而知罪悔改的人,较一个没有犯罪而自以义的人可取。(73)

    波门教父对于禁食看法:每天禁食三天甚至一星期,但前辈发现每天禁食是好事,只要每次少吃一点就行。就这样,他们向我们展示了那条康庄大道,因为那是轻省而容易的。(85)

    “经历试探时,我们会谦卑,因为神晓得我们的软弱,保护我们。然而,当我们自夸时,神的保护不再覆盖我们,那我们就是真正的迷失了。"(95)

    厄普皮奥斯(Euprepios)教父说:“当我们失去一些事物时,应以喜乐和感谢的心加以接受,因为我们已从挂虑中释放出宩了。"(98)

    尼鲁(Nilus)教父说:“不要渴想事情最终看来是对你最好的,而是最终要神所喜悦的。那你就可以摆脱迷惘,在祷告中存感谢的心。"(104)

    马卡里厄斯(Marcurius)教父回答应该怎样祷告时回答:“长篇大论就不必了,反倒是伸出双手说,主呀,如你所愿又如你所知,施下怜悯吧。但假使你感到一场争斗即将爆发,那你一定要说,主呀,救我!祂晓得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又以怜悯的心对待我们。"(106)

    雅各教父说:“单单言论,不是我们想要的,因为当今已有太多言论流传人间。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因为我们寻找的,正是行动,而不是那些没有果实的言论。"(108)

    最近看了一些修道院及教父的文章,在福音书局找到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把沙漠教父教母的智言,再加上译者野村汤史的日本水墨画,让人看的很有味道。

    罗马君士坦丁归信基督前300年,基督徒不断地受到迫害。人们非常尊崇殉道者,尊为圣徒。在君士坦丁的归信及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主后384)。教会从边缘化进入了社会主流,信主成了时尚和荣誉,挂名基督徒纷纷出现,把世俗浮华的风气也带进教会。有些基督徒决定选择了离开人群,进入到沙漠或旷野,单独地亲近主,静默读经、祷告。这批隐士(后人称为“沙漠教父”和“沙漠教母”),他们反而吸引许多人来前来辅导及寻求生命的指引和真理的教导。沙漠教父/教母视沙漠,旷野为灵程塑造的一个操练,许多人后来都回到服事的场所,一生服事他人。

    卢云说今天的社会充满世俗化的权慾,让人“遇溺",如各种加制力;各种的应然与必然,你必须这样做,你应该这样做,这些强制力建构了那个假我。我们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不会让自己受别人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社会的构造形式是,除非你在乎,否则你就不能生存。因此,必须像这群隐修者“自愿移位”退到沙漠,沙漠是旷野(沉闷、孤独、愤怒、悲伤),又是天堂(与神相遇)。所谓天堂就是把它视为在基督里的生命,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教父们奋斗的最直接目标就是一颗清心。

    许多沙漠教父在退隐中被主的爱完全得着,生命被点燃,积极投入帮助穷人,病人,关怀有需要的服事中,忠心不逾。(2021630日随笔)

 

梦里书阁(280)

书名:《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原著: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

作者:薛华(Francis A. Schaeffer)

译者:梁祖永、梁寿华、刘灏明、姚锦燊

出版:[]宣道出版社

日期:19834月初版199133

页数:326

    这本书是被形容为20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薛华(Francis A.Schaeffer 1912-1984)1974年以基督教世界观的眼光来评论西方世界思想文化的兴衰的一本好书。

    虽然基督教曾于公元313年被`罗马接纳为合法宗教,并于381年成为国教,但罗马国家因未能提供百姓生活需求,反而形成独栽的领导,又因外来势力而走上灭亡之路。与此同时,米罗主教提倡人文思维(Humanism)

及教会权力超过圣经。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方。(2229

    书中提及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的神学思想认爲人类犯罪,是人意志的败坏,理性则不受影响。教会因而与非基督教的哲学家思想(如亚理 士多德等)混淆一起。(46)

    文艺复兴时代(Renaissance,1300-1700)将人文主义推到一切文 化活动的中心,奠定了西欧思想解放文化运动,也成为中世纪过度到现代历史的桥樑。人被放在万物物的中心,并在各种美术作品中被高举。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1475-1564)的 雕像大卫,不是圣经的大卫而只是人文主义的一个象征理念!达文西(Leanado da Vinci)称“一切事物包括人皆机械而已”。(68)当人成爲宗教的中心,教皇及教会逐渐替代了圣经的话,薛华指出,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自意大利至北欧,最终导致整个欧洲道德的腐坏。

    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掀起的宗 教改革运动,重新定位:把神与祂的话成爲教会与社会的中心。薛华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使人得到更多自由。但是,宗改给人负责任的自由,而文艺复兴却给人不 负责任的自由;这两者差不多时候发生,却有完全不同的答案。尤其,法国所兴起的“启蒙运动"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极力提倡社会应建基于理性而非基督信仰。法国人宣 告一位“理性女神"委身于一个世俗化的社会。其结果就是 1789-1799年的法国流血大革命,至终产生了专权独霸的拿破仑(页115-116)。

  文艺复兴时代及宗教改革都助长了科学的重要性──文,当时重要的科学家很多都是基督徒,但当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 1882)及多位人文主义者,将“神”推向一边,提升理性,并宣告人类是进化的产品,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宇宙中! 哲学家与艺术 家将人生视爲“荒谬"“偶然”,没有目的,没有是非。神死了!于是,就引进了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革命,纳粹党的大屠杀(Holocaust)、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柬埔寨的减种 行爲! 薛华形容这是一个不信神之人的心态,在宗教方面是不信派,在哲学方面是无理性与极无道德的。

    今天我们的社会,当基督徒的舆论减弱,人们接纳贫血的价值:个人安定、个人富足。人们似乎又返回了罗马的时代。当基督信仰基础被人淡忘时,自由亦随之在这些国家里解体。体制脱离了根源,很难会持续下去,不论那一个政党当选,结果仍然会一样。当原则没有了,余下的只有务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244)

    薛华称现代人文主义思想标志就是二分法或称存在方法论,基督徒的正确世界覌是以基督信仰为基础,著意实践它、影响社会。基督徒仍以绝对标准去判断社会国家,基督徒扮演守望者的身份。他引用以西结书3311-19节,恶人转离他的恶,行正真与合理的事,就必因此存活。(2021528日阅毕,627日随笔)

    *看完这木书才发現在youtube有十集的薛华所拍的记录片,书中的故事藉着短片让人重新走过一趟为何西方文化的兴衰旅程,是很有意思的。有兴趣者可以点击下列连结: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xDM2Ce9Hkj6RT_WHjh1N_BbpJkZMGGjP

 

 

梦里书阁(279)

书名:《祷告第一课》

原著:School for Prayer

http://www.kepuchina.cn/dmkx/dmys/201901/t20190118_923539.shtml

作者:安东尼布伦(Antony Bloom)

译者:徐成德、应仁祥

出版:[]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2010

页数:144

定价:NT$250(校园赠书)

    作者布伦主教原为一名医生,出生于瑞士,祖藉俄国。书中提到祷告是人与上帝相遇,但往往在祷告中人想要从身上帝得些什么,想要的根本不是祂!(7)祷告,其实是人以谦卑向神上帝攀升,是转向上帝的那一刻,祷告要有离了上帝,就不能活下去的渴望。(11)

    讲到谦卑,“谦卑”(Humility)源自拉丁文(Humus)意谓“沃土”,因此,谦卑是土地的状态。土地一直在那里,没有枱面上的光鲜,却总是被所有人践踏;在那里人们弃置一切垃圾及不需要的东西。然而,地土默默承载了一切,虽然经过腐烂,但是将所有废物化为新的丰硕之物,将腐烂转化为生命的力量、新的创造潜能;向阳光敞开、向雨水敞开,随时接收所播下的种籽,并将一粒种籽化身为三十倍、六十倍,其至是一百倍。(16) 所谓祷告是神面前学习谦卑态度:忘我、降服,随时接受从人、从神而来的任何事。

    因此,如八福所说的清心的人有福了,真正涵义是心灵贫穷,就是原来“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21)作者提醒我们祷告中除了神,我们不该聚焦在任何其他次要的事物上。祷告:朝内的(全心全意的投入,专注在神的同在上)、祷告用语(自发性、简短的——如主啊,请怜悯我、精心预备的)。“我们其实不是在要求神代替我们去做这件事。因著神,我们是有能力去做许多事的。"

    作者希望我们操练独处安静,调整生活方式:我们都不是那头想要拉车的马,而是不断想要逃离马车,只为了活命而一直跑著啊!(59)在每天5分钟安静操练,可以让你所做的是件非常需要专注力的事。不要为时间而坐立不安,没有事情是你不能做的。作者引用俄国思维:只要你还没死,就有时间完成事情,若你死了,你也没必要去完成它了。(85)

    每天起床感谢上帝赐下这一天,我属上帝,这一天也属于上帝。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诗篇118:24),每天奉上帝的名行事为人,就可以创造出一种祷告的生活。毕竟,生活中每一个接连发生的事情,实在都需要上帝亲自的赐福。(70-71)

     作者也提到,很多人的时间感(Sense of time)总是想到下一刻或未来怎么计划。事实上,未来总会成为现在,没必要为了下一刻而想跳脱现在。因此,鼓励大家“完完全全地活在当下,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活在过去,又活在未来"。(79)

      帖撒罗尼迦前书5:17保罗劝勉信徒,“应该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

      书中提及一位俄罗斯农夫,曾在希腊阿陀斯(Mt. Athos)隐修的故事,倒引发在下一下趟若有机会至这一带旅行的,应该要去拜访一些隐修院的。最后,作者提到默覌祈祷、同情怜悯以及积极行动的祷告,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祷告是每一分、每一秒,时时刻刻都带著爱和慈悲,两者合而为一。  

梦里书阁(278)

书名:《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卷二):宗教改革》

原著: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 II):The Age of Reformation

作者:昆丁.史金纳(Quentin Skinner)

译者:奚瑞森、亚方

出版:[]左岸文化

日期:200411

页数:579

定价:390新台币

2018109日在下与太太自德国美茵兹(Mainz)坐火车到沃木斯(Worms),参观沃木斯主教座堂(Dom St. Peter)及附近的马丁路德于1521年接受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聆审处,也到号称世界最大的“宗教改革群英纪念广场.由12位不同时期宗教改者者的铜像组成的,包括主角马丁路德、智者腓德力(Electdor Frederick))、黑森的腓力(Philip, Landgrave of Hesse)、墨兰顿(Philip Melanchthon)、卢西林(Johannes Reuchlin)、Speyer、威克理夫(英国John Wycliff)、胡斯(捷克Jan Hus)、Peter Waldo(法国) Girolamo Savonarola (意大利)AugsburgMadeburg等。当时在下想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话,宗教改革的成功是历经数百年来许多人的前仆后继的牺牲及付出的代价。路德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配合下,成为关键人物。在下发现除了路德对改革前的历史与人物懂得太少了。

这本书就给在下补充了这方面的久缺。若以以马丁路德于15171031日在威登堡的城堡教堂大门钉《95条论纲》引发的宗教改革浪潮来说,前因可以追溯至14世纪末的德国和荷兰的“生活弟兄会”的Gerard Groote所发起的神秘主义运动。然而,影响弟兄会的思维还可以推至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354-430)的教义。(37)即使路德以反教皇权力及教士贪腐的课题为主打,事实上德国的布兰特(Sebastian Brant,1458-1521)早于1494年即出版著作《儍瓜的船》(The Ship of Fools)讽刺教会统治者。(52)

到了路德反教廷及提出“人人是祭司"的论调,配合高举“唯独恩典、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荣耀上帝及唯独基督”的信念以外,实际上路德的神学具有两项十分重要的政治涵义:驳斥教会拥有管辖权(包括赎罪卷)及维护世俗当局的权力。(25)

书中指出路德派的政治理论认定“权力来自神,顺服不抵抗”造成北欧专制君主国;然而,到了1530年后出现180度转变,提出可以反抗暴君的论点,这就造成了加尔文派激进革命政治理论提供伏笔。重洗派(Anabaptist)的社会和政治独立理论,即实践宗教改革相等于社会改革的,则导致路德派内部分裂。(113-119)

1524年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成为官方运动,然后丹麦(1527)、瑞典(1527)、英国(1529)纷纷采用改革宗路线,渐以国民会议取代教士归顺法。拥有立法权力与司法权。(124-125)

英王享利八世于1534年设圣公会为国教,正式与教廷分裂,定政教分离政策,以王权管世俗也管教会事务。(127)但这期间发生了一个插曲,享利八世面对其宰相摩尔(Thomas Moore)的保守立场:“人为律法必须遵从普世基督法概念”而坚决反对王娶情妇的事宜,结果成为囚下犯而问吊,在下曾读过摩尔在狱中未完成的《基督的忧伤》一书。有兴趣该书者可以参阅读随笔连键: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osts/878774502299645

对于从事文字工作者在下留意到书中提到欧洲强行贯彻宗教改革的官方运动,在英国,藉助于印刷机发动这样的运动还是首次。出版了近50本为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分裂的行动辩护。(136)。因此两年前特地到美茵茲参古腾堡博物院“朝圣然而,500年后的今天,文字己被改革为数码电子化,印刷媒体正在面临瓦解的困境。

讲到立宪事件的落实,法国神学家格尔森(Jean Gerson, 1363-1429)早在1402年期间出版了《论基督教会权力》提出“十全十美社群”作为君主立宪国的概念。他最早建议政教分离论,自然法、世俗国最高立法在于人民选出来的代议制机构。(169)一百年后,约翰梅尔(John Mair,1467-1550)进一步说明世俗和教会权力的范围必须截然分开。后来,巴黎大学神学家们均认同政权源自百姓、属于百姓,并且认为一个个人,都是自然法的执行者,有权为自己的利益挥舞公义之剑。(173)任何不善理政的统治者,都理应被他自己的臣民罢黜,这是罗马法影响的代议制议会。(176178)因此,约翰马克斯威(Maxwell, John, 1590-1647)1644年发表了会议至上的激进立宪主义的始作俑者。(179)

      由于自然法的发展,让意大利神学家圣多马斯(St. Thomas Aquinas, 1225 -1274)主义得以复甦。圣多马斯曾反驳路德派的唯独圣经而摒弃传统的论点。同时指出路德的一些有害理论为异端邪说。(199-201)他认为教会应重视传统与群体,并认为教皇是从耶稣基督取得职权与对教会立法权。不过,在特兰托教会全体会议第四次会议中,与路德新教和好、重申天主教的传统理论。(212)

      圣多马主义的政治社会的理论:教会建立在神律上即自然法,一旦世俗成文法需要加上自然法(神律)。因此,所谓自然法就是内心的天赋智能,自然法提供各国所共有的法律的道德基础。自然法是神恩赐,若必要建立一个国家,由本国百姓协同审慎而建立,自由、平等和独立的状况。国际法与自然法的概念相似,却在社会制度中(销售、私产……)按理智和公正运作。(217)这也是后来立宪中所强调人生而自由、平等和独立之论点。

      西班牙神学家法兰西维多利亚(Francisco Victoria,1486-1546)则被喻为近代国际法概念的创始者。后来,耶稣会(Jesuit,1534年巴黎成立)理论家认为国际法是建立在天赋公正原则之上的成文法法典。(220)

      耶稣会的苏亚雷兹(Suarez, Francesco1548-1617))说了一句重要的话:“诚实,对于维持和平和政治幸福来说,比任何其它东西更的力量。(244)

罗马天主教在宗教改革后30年进行反击,并发出圣战:消灭改革宗,要以武力强行宗教统一。首当其冲就是德国,接著英国、苏格兰等许多改革者遭迫害与杀害。法国于1547年还设立了火刑法庭,三年内便定罪500多人。当然宗教改革中,路德教派对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前者本是持不抵抗态度,而后者加尔文本人政治思想具“革命潜力”的激进因素,尤其激进加尔文主义者——胡格诺派(Huguenotes)就表明人民革命理论,渐演变成立宪主义思想主流。(289)

1554年法国卡斯泰利奥(Sebastian Castellio 1515-1563)论著《关于异教徒:是否应该方害他们》对于加尔文不寛容态度表示不满。在另一本《论异端分子》提及,他在仔细调查之后所能够发现的只不过是这样一点:我们总是认为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是异端分子。“我们可能发现自己在宗教教条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正如基督教徒不断做的那样,我们可能发现,我们正在争论“洗礼、最后的晚餐、圣徒的祈祷、释罪、自由意志和其它晦涩不明的问题。他继而又声称,“俏若这些问题犾如只有一个上帝这点一样清楚明白和不言自明,那么所有基督教徒就会像万国欣然承认只有一个上帝那样,在这些问题上欣然取得共识。"然而事实,所有这些问题始终激烈争辩的话题。他得出结论说,由此可以推论说,所有这种讨论,事实上必定“完全起源于对真理的无知”。(348)

     虽然当时一些天主教集团认为,任何企图以武力强制推行宗教大一统政策是一个严重的战术错误,这一认识成了所谓政治党派独具特色的纲领:承认宗教自由是捨同室操戈之外的唯一选择。1560年法国新首相洛比塔尔(Michel I`Hopital,1507-1573)曾建议“一个信仰、一个法律和一个国王”之说,希望信仰不同宗教的各族人民之间,存在和平、安宁及和睦是愚蠢的。因此,他建议结束“路德教派、胡格诺派和罗刍天主教徒等名称"。但是推行宗教大一统的举动按经表明却是做不到的。结论是为了宗教的统一,只能导致对和平的危害,而唯一明智的政策是,为了和平而放弃对宗教统一的逭求。唯一出路:战争。(354-355)

     法国的宗教战争掀起了长达30多年的一场大灾难。(270) 这场战争发生在1562年至1598年间主要是天主教徒和加尔文派的较激进的胡格诺派(Huguenotes)的法国内战,据估计有三百万民众死于战乱及战争带来的饥荒和瘟疫呢!

这当中当然还是有异议者,如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坚持天主教信仰,绝对服仌当权者。不过,最终有布丹(Jean Bordin,1530年-1596)1576年发表《国家六论》认为控制宗教信仰是永运的错误的,同时认为宗教争论应该由法律禁止。(355)后来他又出版了法律彚编,对于立宪主义有了很深入的解释。他因而有了政治科学之父的称号。他是研究古罗马法,持反王权至上论者,为立宪建立在宗教与法律的基础之上,同时强调代议制(议会)作为君主政体的约束力。(374-380)

加尔文派采用的会议至上及人民主权,基本上即路德派自民法及教会法继承而来的。这已经来到了纯政治的政策而不是宗派主义的政策。

     若说阿尔瑟乌斯(Johannes Althusius, 1557-1638)是立宪理论关键人物,摆脱神权观;那么,布坎南(Geroge Buchanar, 1506-1582)则是第一位立宪主义的理论家:民众创立了他们的统治者,而且始终比他们可能创立的任何统治者“更有权力"。马里亚纳 (Mariana, Juande)提出王的权力渊源于平民,是王国的舵手。任何平民保留撤换统治者权利。(485)

这套书主要探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谈及欧洲主要政治思想的

学说与流派之渊源和基本内容,以及对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在下买到这本卷二主要是讲宗教改革课题。今天我们熟悉的一些政治概念,如国家、主权、社会契约和个人的权利等,是由当时的一些经院学者、人文主义者、罗马法学家、天主教神学家和宗教改革理论家所率先提出。这些带有明显的近代色彩的政治理论观点,在批判性的吸收和继承中世纪理论遗产之中,逐渐产生变革而洗去了封建和宗教的色彩,最终孕育了近代西方庞大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2021425日阅毕、56日随笔)

 

梦里书阁(277)                                                

书名:《一片叶子下生活》(A Leaf A Life)

作者:刘亮程

出版:[中]人民文学出版化

日期:20184

页数:279

定价:38.00人民币

    在下有20年时光(主要是童年与少年)都在乡下长大,因此对于本书作者刘亮程以“山芭人”的视角观察着他所生活的家园,周遭的一切,包括虫子、鸟、蚂蚁、狗、树、阳光、风、土墙……以及人,心有戚戚然,引起非常的共呜。

    《一片叶子下生活》共收有36篇散文作品,看为平凡亳无出奇的东西,在刘亮程的笔下却是不一般的存在,用朴实、易懂、从容优雅的自信地把生活中的小事、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却充满哲思及深层的意义。

    他把虫,在一片叶子下安置一生的日子。(159)但实际上他也形容人是生活中的一片叶子。世界不会因为少了某个人,而停止运转。生活仍在继续,仍然变得更加欣欣向荣。他的文字让人读起来很爽朗,也让人很有连想。

    “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呜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仓促和短暂。"(6,《与虫共眠》)

  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9)

        就像一只虫、一棵草,在它浩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虫草不知道。(10)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 ……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析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只虫的呜叫也是人的呜叫。(14,《剩下的事情》)

        人没有草木那样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完,人就渐渐出来了。(22)

     我背负着曾经与我一同生活过的众多生命的珍贵印迹,感到自己活得深远而厚实,却一点不覚得累。(32,《住多久才算是家》)

     更多的鸟在更多的地方,在树上,在屋顶,在天空,它们不住地叫。尽管鸟不住地叫,听到鸟叫的人,还是极少。鸟叫的时候,有人在睡覚,有人不在了,有人在听人说话……很少有人停下来专心听一只鸟叫。人不懂鸟在叫什么。(55,《鸟叫》)

        今年清明期间,刚好读到《先父》,“父亲,我渴求的仅仅是你说过千遍的老话。我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坐在你身旁,听你呼吸……还有你的声音,我听了八年,都没记住。我在生活中失去你,又在记忆中把你丢掉。(145)

树上的鸟也许养育了叽叽喳喳的多舌女人。卧在墙根的猪可能教会了闲懒男人。而遍野荒草年复一年荣枯了谁的心境。一颗墙角土缝里的小草单独地教育了哪一个人。天上流云东来西去带走谁的心。东荡西荡的风孕育了谁的性情。起伏向远的沙梁造就了谁的胸襟。谁在一声虫鸣里醒来,一声狗吠中睡去。一片叶子下落下谁的一生。一粒尘土飘起谁的一世。(78,《我受的教育》)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文字让在下业余种菜除草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看见与活力!

(2021427日阅毕)

 

梦里书阁(276)           

书名:《20位福州人的前尘往事》

作者:郑芳

出版:[中]福建教育出版社

日期:20173

页数:286

定价:人民币43

  这本书是由福州年轻人郑芳撰写的“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书中的20位福州人有政客、文人、革命者、商人等都曾经历过“民国”时期,目前这个“中华民国仍在台湾存在,不过大陆的看法迴异。作者只跟这些人物中一位,蒋经国秘书郑世植有见面访问过的,其他的人都是参阅史料撰写及访问当事人后代或亲人为侧写补充。

    作者形容城市的历史最终是人的历史,正如在自序中引述香港何式凝的话:“一个人一生能对这个世界所做的最大贡献,是他独一无二的活法。在每个不同的家庭关系中每个人所感受的、选择的、经历的、挫败的,以及作为一个人他所能做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组成了每段各不相同的个人史。"她也引述严停云说:“做一棵棋盘上的棋子,生命把你怎么下,便怎么安。安,是做人第一要诀。"(1-3)

    在下前年底福州行时在机场书店看到目录有“黄乃裳的76年自由梦”一文而购买本书的。近日才翻阅,对于文中提及有关黄乃裳的内容与事实有些不符,想提出下列几点拙见:

    1.“《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对福州加紧侵略,同时也加紧了精神的渗透,洋教士蜂拥而来。”(232)这种说法,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放以还,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的今天,仍然有人如此描述基督教,真是被`意识形态妖怪'(参阅董桥著《书城黄昏即事》一书的形容词)洗脑的够澈底,也令人心寒。在下手头上仍在整理的“美以美的故事系列,对于1847年来到福州,前后10年,经过16位宣教士其中有三位去世,有生病回国的,经历千辛万苦始得到一位长乐人陈安的洗礼归信。若把这段传教历史与西方列强的两种不同的人马相提并论,真是对于教会被污名百多年未能洗清,实在是很遗憾的事。不过喜见近年来阅读到中国学术界的有关基督教著作则较为实事求是,不在如此“背书"了。

    2.作者提到;“黄乃裳于1877年中了秀才,然而他的眼光没有停滞在上帝的神坛上,也没有沉湎于科举的功名中。他把办教育和办报看成报效国家的最重要方式……主办全省最早教会刊物《郇山使者》(月刊)……。(页233)作者对于黄的生平大概参阅詹冠群著《黄乃裳传》一书及网络资料,詹氏在书于1992年出版了之后,第二年19931026日才首次来诗巫访问的。虽然有关黄的生平介绍已有不少论著,在下认为除了刘子政的《黄乃裳与新福州》一书广为流传,目前更值得参阅的是黄乃裳曾孙女黄碧瑶著《黄乃裳》2012年出版中英版本,是她在澳洲莫纳斯大学的博士论文,对黄的生平会更详细及全面认识。殊不知黄乃裳一生行事为人受“爱神爱人"的基督教核心教导所影响而塑造的“利他主义"——关心社会、教育、办报、移民计划等。更何况,《郇山使者》 (Zion Herald)187411月出版,1875年年底易名《闽省会报》,是属于美以美会出版的刊物,黄在1875(25)后才成为其中一位编辑的,不过也只当了4-5年的。若说福建省第一份报纸则是黄于1896年独资创办的《福报》吧!今天由黄乃裳于1901年创设诗巫的基督教(美以美会,現称卫理公会),教堂、学校及社会关怀机构四、五百所,会友15万余名,分散至全马、澳洲、纽西兰等10余国/地区,仍然是福州人海外至今最活躍的团体之一。基督教强调信仰与行为并行的。

    3.有关办学,文中作者称“黄乃裳在福州创办 了福音、培元、英华三书院,使福州出现了第一批新型的学校,可以说,福州现代新教育的道路就是由黄乃裳等人开辟的。"(234) 这是一般网站的资料,其实稍为浏览如“福州老建筑百科网页都可以找到相关资讯的。培元书院始于1872年、福音书院始于1868年美以美会创办的美会学塾,1873年改名为福音书院、华英书院原名鹤龄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福州话:英华斋(Ĭng-huà-că̤),是1881年由麦利和教士创办的。黄乃裳曾任福州美以美年议会文书28年,也参与教会各项事工吧了!

    4.黄在诗巫,“风风雨雨,五个春秋过去,经他苦心经营,诗巫新福州垦地初具规模了。"(239)黄乃裳于19013月抵诗巫,19046月离开诗巫返回中国,前后约32个月,其中还回去中国率领第三批移民,同时数回前往新加坡等地,据黄碧瑶研究指出在前面两年黄总共将近12个月不在诗巫的。(黄碧瑶著《黄乃裳》,页140)

    5.有关黄乃裳离开诗巫的原因,文中提及“当地政府对黄乃裳屡次不准在垦场内设赌场、卖鸦片早就有意见……就想趁机要挟他。黄乃裳一听,气得大声说:我黄乃裳杀文剥皮也不愿看着自己的月石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页240)这个砂王拉者驱逐黄离开的理由,在刘子政、詹冠群的书中都有提及,但黄碧瑶则说没有真正的记录可以支持这个论点,因为这种论点有漏洞。如果政府需要鸦片增加税收,那么为何委任富雅各牧师为黄的继承人及砂拉越福州人的头呢?砂王从一开始就明白黄乃裳的垦场是要打造一个基督教社区,他不会贩卖鸦片的。(参黄碧瑶,页135)。

    6.最后,就是封面的英文字Stories of 20 Foochowese in the 1900s,若指福州人的话一般上应该是用Foochownese,若指福州话则用Foochowese,但也有人通用,在下不过是吹毛求疵吧了!

    小结:从这本书看到年轻作者撰写历史的人事物是很值的鼓励。生长于海外的在下于2000年才第一次到父亲家乡——福州访问,20年来前后也去了十多趟,对于福州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皮毛。其他19位人物则不便讲什么了。然而,走过三坊七巷、仓前山、茶亭及三回十邑采风过,听闻了一些福州人事物的故事,肯定的对于书中的林徽因、林纾、林覚民、庐隐等的介绍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真好! (202137日阅读,423日隨笔世界阅读日)

 

梦里书阁(275)                                                                                                                                                                                                                                                                                                                                                                                                                                                                                                                              

书名:《书城黄昏即事》

作者:董桥

出版:[中]沉阳辽宁教育

日期:1996

页数:286

    董桥的中英文的造诣都很深,引经据典,东西文学根底深,文字深入浅出,非常引人入胜,所以他的书都很好看。

    这本书写书、景,所谓“即事"就是指作者看到什么就连想到什么。本书的各篇话题,看来似乎有点"随意而为",实是作者综合各种已成记忆的经验,就眼前的事物,抒发成文。

    在下阅读其书时,也有即时的摘要段落分享如下:

        #作者在谈及文学作品,不只限于的“标榜自然通俗”的风格,而是推广之,把矛头指向社会上的其他现象。

        #“每一个社会里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具有不少`意识形态妖怪'出没其间。因此,在读者看来,反对`世俗观'的观念,也许可以说是巴尔特全套著作的一仲基本概念,但是攻击手段是标新立异,但求一针见血,结果难免化整为零,不成体系。"

        #奥威尔(George Owell):“好的散文像一面窗玻璃,作家要“据情报导"(tells it like it is)”。

        #巴尔特(Barthes, Roland):“著作一经发表,作者对其著作就不拥有任何知识所有权了。批评家就和读者爱怎么处理都行,也可以照自己方法去了解本文,揭穿文字里的多层意思,无穷无尽的去迻译每一句话的含意。”

        巴尔特说作家是“信号的发射体"(emitter of codes)

        #藏书家票的课题,董桥引述1730年,德国一家修道院的藏书票上题了这样一句话:“我是维布森修道院的合法财产。注意!依法把我还给我的主人。"

        藏书家求初版本,求作者签名本,作者对比注本,在在流露藏书家不能自释的“偏爱"意识,说穿了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这让我想到诗巫两位大藏书家,老周与老陈。前者在其书也贴有标贴说明此书拥有者及购书日期,并表明拿到本书者要还给拥书主人,否则保留依法追诉的字样。老陈则喜欢要求作者签名本,包括影印本也叫作者签名。如今,老周已作古,不过其爱书行径,传为佳话。

        本读书会有关其他董桥著作的阅读随笔,包括:《论胡适》(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osts/1298265670350524)、《我的笔记》(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osts/1284370598406698)。

        (2021420)       

 

    有文学评论家指出这种即事的趣味在于由自足完整而来的美感经验。凡对语言文字相关的文学、电影、游历所见,別有体会,读者自会被带引,分外关注现实世界的种种问题,藉此从"迷惑变为不迷惑,从苦恼变成乐趣"呢!

 

梦里书阁(274)                                                                                      

书名:《喧嚣中的宁静:来自沙漠教父的心灵智慧》

作者:卢云

译者:应仁祥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193

页数:231

定价: NT$190

    卢云(Henri Nouwen1932-1996)形容今天人们稍不留神便会深陷在一个由种种的控制与操弄所交织成危险网络,失去灵魂。这也影响了耶稣基督的服事者,被形容是参与被强迫性的服事,由愤怒(自我感受建立在别人对我的评价上、牧者气会众、会众不满牧者)与贪婪(我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成为强迫性的驱动力。

    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这个社会的价值和原则,每天有许多的“必须"和“应该"推著往前走,渐塑成世俗化的自我。服事的压力愈来愈大、要求愈来愈多,快乐却愈来愈少。(30-33)

        作者提出应以第4、第5世纪的沙漠教父、教母(一群寻找全新殉道方式的基督徒)的见证与邪恶破坏力量的对抗,见证耶稣基督的救赎力量。(23)

        独处

        卢云鼓励人们“独处”,就是设定一段时间和一个地方,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没有电话要打、没有会议要参加、没有音乐要听、也没有书会让人分心,除了我,什么也没有。独处,就是要与我们的主相遇,让我们的心思意念牢牢定睛在们神圣的救主身上。(41)然后,独处所产生出来、具怜悯心肠的服事,因这縁故,我们与那些我们透过服事而拥抱的人们,必须及一起回到静默之中,从中得到平安。

        静默 

        静默让独处可以可能。

        在当前这个到处都在讲闲话的世界,话语已然失去沟通的力量。

        卢云提及静默的三个层次:成为朝圣者、守护心中的火焰、教导如何说话。

        朝圣之路就是静默之路。因为我们很容易因为开口说话而偏离了正道。语言让我们忘记自己朝圣者的身分,忘记邀请他人一同上路。(70)

        静默就是就是我们生命里圣灵的守护者。

        静默关乎的还是心的品质,最终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说得多还说得少,而在于我们的话语能否带来上帝的静默和关爱。

        祷告

        独处,指的其实是单独与神在一起。静默是聆听上帝。独处和静默是实践祷告的场域。按照字面来翻译,“不住祷告",其实是前来“休息"的意思。沙漠教父教导一个静修者的祷告,也是一个休息的祷告,

        卢云指出祷告生活的危机,便在于脑袋里塞了太多关于神的概念,但是我们的心仍然离祂好远、好远。因此,真实的祷告是从心开始。(96)

        从心发出的祷告从简短的祷告开始、不住地祷告、接纳一切的祷告。(102)单单张开你的手,说:“主啊!请怜悯我,按祢的旨意,也按祢的智慧。"“主,请帮助!"“主是我牧者"……祷告最好选择圣经中的语言,这种简单祷告方式,随著我们熟练它、习惯它,能慢慢把我们导向平安,主动朝神的同在敞开。发出内心的祷告也是一条通往清心(单纯之心)的道路,除了注意自己的需要、扭曲与焦虑,也看见神怜悯且慈爱的脸庞。       

        这些操练教导我们如何站立得稳、如何诉说救赎的语言、带著希望、勇气和信心走向新的一千年。

(202146)

 

梦里书阁(273)                                                                                                                                                                                                                                                                                                                                                                                                                                                                                                                              

书名:《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How My Forthcoming ?Death Transformed My Life)

作者:尤金.欧凯利、安德鲁.波兹曼(Eugene OKelly & Andrew Postman)

译者:蒋旭𡶶

出版:[中]中信出版集团

日期:20098

页数:231

定价:28.00人民币(诗巫大众书展RM2.50

     假如医生说你只剩下3个月的生命,你会怎样?!逃避或面对!?

    这本书是真人真事,作者尤金.欧凯利,是一间跨国会计公司(毕马威——KPMG)的总栽,对于工作非常狂热;不过,他于2005524日被诊断有脑瘤(A terminal brain tumor),至910日他去世了,真的仅活了约100天。

    作者在书的开头就对医生的宣判书视为一份“礼物”,让他去反思生命内涵,选择不挑避去面对这项事实:给生命最后的岁月添上一些亮色,成为人生最美妙的时光。诚然,活在当下,是他所关注的。“不再牵挂一个月或是半年之后要发生的事情,确诊之后,睡前所关心的,只是明天要做的事情。"(8)

    他说在人生最后的短短几周,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同时覚得有责任帮助人们认识到:只要做好准备,人生尽头也会是一段绝美的旅程。“在我还没有变得神志恍惚和视力完全衰退之前,我最终决定由自己来说再见,至少我还有能力做出这样的选择。"(24)

    不过,最初也想到“为何是我?"的;不疑;“这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迎接残缺的天空。"(47)最终他表示:“既然我的生命轨迹不得不缩短,那么我就要努力让这段轨迹变得更加美丽。"(80)

    然而,人之死,谈何容易,要给自己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谈何容易。"那么多的文书工作要处理,那么多的法律问题要解决。原本美丽的生活之中,忽然出现这么多让人感到烦躁和近乎疯狂的烦心事。当然,在临终前,也会有其他的不悦,比方说身体不适,还有巨大的情感压力,这些都会带来难以名状的苦楚。"(87)

    这本书共有6章,每一章前头都引用一个作家的话,比如第4章:“假如还有明天",引用英国的Jonathan Swift,“愿你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因此,尤金表示“如果在集中精力做好手中的事的时候,不去分心想接下来要干什么,而完全投入当下,不去为接下来担心,效果会怎样呢?如果我只是全身心地融入当下,那么时间将会以怎样的速度流逝呢?那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首先(也是最后)要学会的技巧就是学会放松、减速,能够在最后几秒鈡内,尽享生命的平静与宁逸。"(96)

    活在当下:“如果我能够避免过于注重控制时间(因为时间流走根本不受我们的控制),而主要控制自己的精力分配(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可以驾驭自己),我们就能够在前进途中取得更大的成功。"(99)

    作者本来计划化疗后用自己的专机与太太一同前往布拉格、罗马或威尼斯旅游的。他认为“要想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历史归属感。现在,我已经行将就木了,我感到自己除了疯狂地渴求活在当下之外,希望能够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滨,感受到它的包容和气息,看着流淌了多少个世纪的河水依旧东去。"(109)

    忘却带来的享受:作者一次去找天主教神父会面,对方告诉他,一个典型的意大利人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意大利人会覚得自己的决定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佳选择。尽管这个决断未必奏效,但是它已经是自己当初最优选择了。“你唯一要集中注意力来做出的决定,就是你现在能够做出的决定。"(页116

    作者也在最好的告别篇章里画了一个同心圆,由外至内:分享过自己经历和激情的人以及让彼此生命变得更精彩的人;亲密的商业伙伴;一辈子的朋友;亲密的家人。结果他发现最外几围的朋友圈名字竟然可以写至1000人之多,他一一向他们告别。(135

    如果你开始学着活在当下,那么你不仅会喜欢上它(这种欢乐是巨大的),你也让自己为未来做好了准备,未来终将成为你的当下,向你扑面而来。(171)

    看了这本书之后,是不是应该更懂得如何数算自己在世上的日子? 人生该是「活在当下」的生活体验。也许《追逐日光》最感动人的部分在于,尤金.欧凯利揭示了人唯有在丢掉对生命的掌控后才得以真正掌控生命的真理。最后一章由其共同生活27年的太太Corinne执笔完成。

(谁说便宜没好书?202142日阅毕、45日随笔)

 

梦里书阁(272)         

书名:《信仰的大未来:人类需要的20个信念》

作者:谢木水

出版:[台]校园书房出版社

日期:202012

页数:284

    本书的封面有简介两行的小字:

    “让神的道重塑你我的信念,有根有基地建构信仰的大未来"。

    这已经点出了本书的核心重点。作者谢木水博士兼具哲学与神学素养,从四个领域──个人、教会、社会,再深化到教育──由内而外进行信念健检。他以人文的视角观察这变革迅速的时代,无论是思潮的演变、时局的动盪、科技的发展之下,其实包裹著现代主义的糖衣、世界主义的假象、多元包容的表象,致使身处其中的个人和族群,或盲目追求,或茫然不安,受世界渲染的信念也悄然成形。

    对于笔者来说,整本书有2章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第6章:教会引爆点——宗教改革的是与非。其中提到马丁路德因未能制止用宗教改革发起的农民流血战争,1530年调整了新的转向,致力于联合各教会,并以奥斯堡信条(Confession of Augsburg)为共同信仰宣言。路德讲道也从批判的风格转向建制性的教导。500年来宗教改革的精神也经历了各个时代与不同文明的转化。不论在任何社会文化处境中,教会持续在信仰、灵性与生活上作出适应、改进和变革,仍然延续宗改运动的精神:“教会必须继续改革”。(82-88)

    在下想到今天教会里仍有一些学了神学知识,读了几本厚书,就以为自己是马丁路德,仍在宗教改革初阶,没学到阿德已经有所改变的精神。唉!

    二是第11章:道德有公理——重寻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谈及这时代人们以个人自由与功利至上的价值理念,淡化维系人们的道统德育。若回归以人格为格本的华夏道统,是否真能达致“良民教育"的目的及应对现代主义推迸的理性至上的挑战呢?西方的道德传统的根基,实是是源自犾太基督教的道德传统。虽然西方文明有没落现象,作者引用辜鸿铭的话,也是对西方基督教多有微言,但仍肯定犾太教的圣经是西方文明的蓝本。因此,认为十诫是西方世界世俗化进程的催化剂、是现代社会捍卫自由平等的人权基础,更是任何社会实现爱与公义道德公理(康德语)(142-150)

    基督教是源自犾太教的一神论的,却一直被标签为西方宗教。这让在下想到日前阅读的许倬云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一书中建议中国文化替代西方文明,就是指基督信仰的论点。西方文明也好,还是世界重寻道德废墟之下的基础,仍是回到当初清教徒的精神去找回那失去的一环。

    这本书很好看,引用很多现代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与例子。作者在导言中提及“重塑信念才有未来”,那就是确认神的话语是创造世界和塑造来来的动力。虽然世界千变万化并进入AI(智能)世界,造成个人、社会及教会的各方面冲击,不过,以不变神的道仍是足以应万变的时代。这又让在下想到不久前读至《道德经》70章及:“言有宗,事有君”的一段话,白话的解释就是(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老子鼓励我们的生活要以“道”为中心而不是以“世俗自我"为中心——“我按照上帝的方式去思考、去表达及上帝的原则行事。(韦恩戴尔,老子智慧的现代启迪,页304

(202139日阅读,43日随笔)

 

梦里书阁(271)    

书名:《以头撞墙:舍斯托夫无根基生活集》

作者:舍斯托夫

译者:方珊等

出版:[中]陝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期:200310

页数:214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字的单面有几行作背景的同样的文字:“信仰靠荒谬支撑,任何人对这个赤裸裸的论断都不会感到惊讶。如果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荒谬上,那么所有真理都将成为无稽之谈。"由这段文字就可以看出作者舍斯托夫(Lev Shestov, 1866-1938),其毕生学术创作都集中于猛烈抨击传统形而上学和追寻圣经中全能的上帝。

    他说“只有当人看不到任何可能性时,人们才去信仰。上帝意味着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就意味着上帝,只有身心受过震颤,变成精神的人,才能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接近上帝”。(4)

        舍斯托夫讽刺相信上帝的人大概都是精神的人,与此同时,他还指出若真理与圣经不符的,都不被视为真理、都被压抑。他称“关于万物根源的真理,最初产生时永远被视为与明显性和它的本身相矛盾,一切伟大的科学观点一开始都被说成明显的荒谬,因此不止一次地被发现的真理,不得不长期地等待承认"。(26)

        身为哲学家的托夫一些看法,比如他提及信仰和证明让人反思:“法语的信仰,用德语说是信贷。现在有许多人把信仰等同于信贷。"他表示信仰是知识,只不过其证明是用口头许诺信贷出来的,这些证明到时候是应当提供的,谁也不会被劝服相信,信仰的本质和信仰的最大最神奇特权,就是它不需要证明,它生活在证明的`彼岸'。因此,他认为“不能用证明的方法来强行使所有人接受的真理,还算什么真理?(107)

        他在另一篇提及:地球靠什么来支撑?——靠大象。大象靠什么来支撑?——靠蜗年。托夫引用普罗塔哥拉观点说明寻找真理标准:地球靠一种东西支撑,支柱是有的。(28)这似乎与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有相似的论点。刚阅读谢木水的书,也提及槓杆支点,确实是人生在世最需要寻获的支点。他认为基督徒必须以认识神为一生最重大的事,并且在天生活的各个方面荣耀祂。那才是人生支点。

     这本书是4年前,打算每周一书时就开始阅读的一本书,不过却断断续续至今天才读完。一方面是哲学的文字造成拦阻,另一方面是一些论点是反基督教的,因此对于基督徒来说是有点难读。不过,在下难得第一次把反基督信仰的书也是一个突破,有了一些反思。这位犾太裔的是俄罗斯思想家,1866年出生于基辅,于1889年毕业于基辅大学法律系。十月革命后,舍斯托夫流亡巴黎,并于1938年在那里去世。

    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人们要么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要么听从为人们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的呼告。在上帝眼里,人类的苦难和眼泪比什么都要沉重,爱才是生活的法则。然而,恰恰是这样一种关心活着的人的真理,却被人们认为是荒谬和不可能的。

    这位现代存在主义大师以人的头颅撞击理性的大牆,以及宣扬"惟其荒谬,故而可信"的生命意志哲学的论述。成熟基督徒可以阅读并进而反思,一般信徒,这种书恐怕就不易消化呢!

(202143日阅毕及随笔)

梦里书阁(270)                                                                                                                        

书名:《五分钟神学》

作者:小山晃佑

译者:陈举

出版:[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日期:19746月初版、19896月再版

页数:107

价格:-

    还以为这本书是5分钟可以读完,原来是每篇文章大概花5分钟左右就可以读完的意思。

        作者小山晃佑(Kosuke Koyama)本书共例出35篇小品文字,却都带出一些神学的反思,很值得玩味。比如他以魚类学(Ichthyology)来说明神学(Theology),要了解魚,可以捉捕来观察与研究它,但要了解“是灵的上帝",人反而为上帝所研究;他指出神学实是上帝的人类学的解释,神学是上帝了解人的一门学问,意味著人的了解上帝乃基于上帝了解人。所以神学就是“神人了解"(God man-logy)(20-21)

        在谈及圣经中有一个女人用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浇耶稣的头,被门徒斥责为浪费。作者指出世人却花费大浪费在搞“全球性破坏"的军备。若大家把金錢浪费于实行“爱邻舍"的话,我们就无需浪费巨款于破坏的目的上。(54-55)

        其中一篇“直升机的历史文中指出,亚洲的历史有驚人的丰富,却为亚洲人所忽视。他举例砂拉越內陆的木舟为例,逆流而上。意味著教会历史的撰写要中西并用,而非只是一味的采用西方的方法。(57-58)看来,这位日本人曾来过砂拉越的。

    在“不要苛责一文,他更提到“基督徒生活的实踐上,信仰怎样不足,信賴怎样软弱,过失怎样多,我们每逢主日到教会去都捱受痛駡和呵斥。每年捱受52次责駡,10年便捱受 520次的“飽和轰炸;因此,造成会众与儿童的反应相同——烦忧、挫折、困惑。结果每逢主日就得预备1小时的特殊心境——一种防卫的态度。传道人难道不可以有26次较为积极和提神的讲道,以达玫均衡的信息吗?(74)

    在谈及一个标榜卫理公会会友时,作者问跟一个真正基督徒有分別吗?那使一个人成为真正基督徒的,可以自动地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卫理公会会友吗?你可以说卫理会友就是那些达到特殊程度的神圣生活的人。他不晓得那几百万人中,究竟有几许人能夠真正自称为卫理公会会友。(77-78)

(202137)

 

梦里书阁(268)                                                     

书名:《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作者:许倬云

出版:[台]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712月初版

页数:317

价格:港币79元。(吴恩源赠书)

    许倬云是知名历史学家,指出由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文明正在进入一个非常紧张的转变关头,甚至出现了存亡的危机。

    他说这危机的根源之一乃是西方文明长期建立在个人主义和物质利益之上。据韦伯(Max Weber,18641920)的《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之间的理论是“个人的成功乃是彰显上帝的恩惠”。现代经济发展,造就不少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致富后,颇能将财富回馈社会。可惜资本主义行之已久,当初新教信仰提供的精神力量已经淡化,追遂私利的动机日趋强烈,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约束它,很难再有回头的机縁了。(298)

        三、四百年来,欧洲经历了以基督新教理想建构的现代文明,可以经由上帝的恩典互相结合为人炔的整体,同样蒙受神恩的眷顾。而现代文明的科学部分,上帝的位置遂渐被数理结构排除,个人与个人之间,失去了神恩作为连结点,个人散漫于各处无所联系。唯利是念,人人争利,人跟人之间只有利益衝突而难有和谐共存。同时,在基督教信仰的庇护之下,发展了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终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文化力量。西方文明创造了现代文明的支柱: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加上追求宇宙唯一真理(现代科学的追寻)。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西方文明带来了这些现代人类生活的一切,可是却带来了独断精神和个人主义。(302)

    许氏认为,环顾全世界,能够对西方文明提出针砭的文化系统,只有中国了。中国近两百年的颠簸和挫折,中国文明自己也己经丢失了不少可贵的因素。但中国文明还是颇有可贵之处,如人与自然关系,自然之中多元互动寻找均衡的状态,以及人在群己之际关心淑世的境界,对于理想境界的响往,和反映其道德需要的正义、公平:凡此都可以互相贯串,彼此扶掖。(314)

    他认为中国文化正可以补足和匡正现代文明欠缺的情况。

    许氏在前言就提及:“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各个角度呈现这个长久传承文化的特色”。他的理解,以儒家文化配合上佛、道二教在中国土地上的发展和演化来考察,始终是以“人”作为理解宇宙、阐释宇宙的本体。不过,他也认为所陈述的中国文化,还能继续长增高,有益于全球化的未来,人类共同建构一个没有偏见和衝突的世界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分成十章,第一章:描述中国人生活美学,在天地自然的大时空中的生活节律与文化、文学等各方面的关係。第二章:天地人神的世界,都是围绕“人"的观念来展开的。第三章:神鬼故事的传说,中国人的宇宙观。第四章:多元互动的秩序,永远在变动、由动趋衡的宇宙。第五章:以八卦、奇门、命相、风水等等,解读中国人的行为。第六章:生命存在的意义,将生命延伸进入死亡后的世界。第七章:守护人间的众神,陈述常民藉由祭祀活动,对各种自然的现象的认知。第九章: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保持社群的长期稳定。第十章:以四部通俗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西游记》。其中提及的一些人物如诸葛亮与真正历史有偏差,不过该故事重点在于讲义气。(296)在下没看过《封神演义》,经他解说也有所概念。

    许倬云曾在另一本书《许倬云谈话录》说了一句话:“今天要说中国的文化庸俗,不算寃枉。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已经是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这是叫我伤心的地方。"。

    虽然中国在公元二千年后崛起,无论在政、经、文化、军事上,在世界舞台上已是绝对的强国恣态出现了,然而中国真的预备好成为全球替代的新文化了吗?

    若如作者所提到的西方文明因为忘了初心——新教伦理,及失去了与神的连结,说明她并未完全迷失,怎样恢复当初清教徒的精神,如何回到起初的信心爱心,是否仍然有机会重振其鼓呢?刚好看到2500年前的耶利米先知说过一句话:你们当站在路边察看,寻访古老的路,哪里是完善的道路,就行在其上;这样,你们自己必找到安息。" This is what the LORD says:Stand at the crossroads and look;     ask for the ancient paths, ask where the good way is, and walk in it, and you will find rest for your souls.’(耶利利书616节)

        (202135日阅毕及6日随笔)

梦里书阁(267)  

书名:《78

作者:吉田笃弘

译者:叶韦利

出版:[台]商周

日期:2008923

页数:330

价格:台币280RM5在诗巫大众书展购得)

        这本书讲很久以前,世界是以78转的速度运行的。但书中是讲78转的唱片。在下小的时候就看过家里用过78转的唱片,然后换成45转,再后来是33转……。这是一本小说,通常都是在上大号时会拿来轻松读的那种。故事情节不怎么样,但作者的书写中常有出人意想的连结,巧妙的理出一条路。

       在下就从阅读中抄录一些作者藉书中人物讲的话与大家分享:

       “发现自己似乎总是围绕在`此刻己经没有'的事物中。或许这是与我一生关系密切的大问题,究意是命运使然,或只是我自己在无意间不断地主动追求呢?总之,无论回顾来时路,或环顾倾刻间,我总被`无'所纠缠。"

        “人也好,物也好,似乎只是要在世上露了踨影、现了姿态,就很难三两下一笔勾销,从此不留痕迹。"(页10

        “万一真的有神明,你想祈求什么呢?全部,吧!没错,我要祈求全部。"(60)

        “所谓`声音',本来就因为空气振动而产生,这不就表示,耳里不单只是`听到空气',而是听著空气振动的状况吗?……换句话说,这些唱片呈现的就是当时空气的振动。"(84)

        “梦,对我来说,分明是多管闲事!我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一辈子与那些到死都医不好的个性和平共处,真希望那股花香别趁睡梦中还来引诱我们"(页105

        “或许,我除了听著演奏者刻划在唱片上的乐音之外,同时也聆听著之前与我有著相同体验的人们,在这张唱片上所刻划出的‘伤痕'吧——我在听唱片和CD之后,做出这样的比较。(121)

        “在这星球的一切都是紧紧抓著缓缓倾斜的坡面,而且还是以难以想像的速度转动著。你知道吗?转动哦,就连现在这一秒也正在转哦 !"(页138

        “这世界,分明还没结束啊,但人类却终结了世界。覚得。"(165)

        一张78转唱片、一家二手唱片行,联繫著横跨不同时空、似曾相识的人生际遇。

       人生是在无数个一厢情愿中前进吗?(202121日阅读,220日阅毕)

 

梦里书阁(266)                                   

书名:《你的故事你的传承——如何进行回忆书写》

作者:莫非

出版:[台]橄榄出版有限公司

日期:20206

页数:223

价格:RM36

    “过去从来沒有死,它甚至还未过去。"

    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Frederrick Buechner(毕克纳)

  莫非老师于20179月间来诗巫主持回忆书写营,对她的表达能力及演说风采,凡参加者皆留下深刻影响,并对回忆的书写有种蠢蠢欲動的感动。不过,实际动笔者恐怕不多,这是一般书写营的困境,知易行难!?

  日前买到这本去年她出版的回忆书写的书,当然不放过,番阅之下,让书写营的幕幕浮现在回忆脑海中。与其说是回忆书写,倒不如说从书中也把人生的一些旅程给予正视,她鼓励读者用书写连接自己和神的故事、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番反思的审视,也看到神一路的奇妙引领。上帝在历史中工作,也在你我简短的历史里工作。(24)尤其在改写痛苦回忆,说明过去从来沒有死,它甚至尚未过去"(毕克纳语)(21)

  莫非老师引述卢云的的话:你我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沒有人曾活过,也从沒有人会重活你我的生命。我们的一生,是人类经验镶嵌里独特的石头──无价,且无可取代。"(35)

  在神如何在其中带领的篇章里,作者引用John Galsworthy的话:一个人生到这世上,就是生来走一趟。"(91)真的,我们都在走著自己的生命旅程,何況我们的一生活得就像一块块拼图。(207)

不过很多人怯于书写自己的生命,总覚得自己太渺小,也沒干过什么大事等自卑感作祟。作者引用美国作家安妮拉梦特的话:哪里有廢墟,哪里就有宝贝。"(68)何況神要透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说话。我们所要做的,是用书写去发現上帝埋在我们生命故事里的意义和讬付。"(35)

  对于如何撰写回忆录,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入门及可以按章遵循写作进程的好书。即使你最终沒有去书写自己的故事,这本书仍然可以让你对自己生命有所片断回忆,也思考与摸索自己一生的故事。(202128日阅毕、217日隨笔)

 

 

梦里书阁(265)    

书名:《基督信仰:纲领导览》

作者:黄迪华

出版:Genesis Books & Seminari Theoloji Malaysia

日期:2014

页数:106

价格:RM24

    这本书是黄迪华牧师以浅白、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基督信仰的主要纲领有一个全景式的理解。他的文笔深入浅出地把基督信仰分三部份“轻鬆"地带出来:

    第一部起初:上帝与创造。

    第二部转折:天使和人的堕落,因道成肉的耶稣死而复活有了转变。

    第三部终末:圣灵与新创造——教会,个人与世代的终结,基督再来之后。

    2021年出任为西马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会督,迪华牧师在自序中提及这本书“以圣经见证为基础,藉着简明扼要的进路,反思和讨论基督信仰的核心要旨",为要协助读者理解植根于圣经教导中的福音信仰内涵,确立福音信仰的定位和方向。他也希望读者从信仰要旨的意涵中汲取有关原则,在践行中具有参考价值。

    在下欣赏作者选择不讨论信仰要旨在神学历史中的沿革,也不牵涉信仰诠释争论。书中他只附录了一篇“亚他拿修信经"(73-76),阐明上帝的三一性。这方面他处理的很高明,除了在每一部前面摘录有教父特土良、查尔斯及约翰卫斯理的语录,就没有强调各家、宗、派、论的内容,而是以圣经为焦点。

    阅毕本书,有一两点连想:

    1.在〈第六日被造的人〉的段落,迪华指出人因为拥有与其他受造物相同的受造性,就与大地的“生命"相连,依靠大地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来生活。(34)人是大地的“客旅,我们从来不是大地的主人,却只不过是大地上的“租户。人无法离开上帝所预备和托管的自然生态。(36)

      这让在下想到去年看过的包衡(Richard Bauckham)著《圣经生态学:重探人与万物的关物》一书提到大地的“管家,不只拥有“使用权,也包含“责任。这是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不以人类为中心。然而,今天咱们是怎样对待地球资源被破坏与耗尽的局面呢?(《圣经生态学》阅读报告键结: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osts/1622901811220240

2.   〈基督的教会〉,圣灵引导下宣认基督是主者,成为上帝子民的群体生活。(77-78)

      这也让在下想到最近因为巴塞祥(诗巫市郊长屋)感染群的爆发,诗巫成为疫情红区,群体的感染力所造成的威力。又连想到刚读完《梁启超》一书,页240-24提出“说群"论,是引用其师康有为的“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来发挥,希望中国把散落的个体变成一个强有力的群体,参与世界竞争,所谓“世界愈益进,则群力之率愈益大。"(《梁启群》一书阅读报告键结: 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hotos/a.591158264394605/1728073237369763/)。当然圣经路加福音830节也有群的故事:耶稣问他:“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群’。”这是因为附着他的鬼多。

3.   〈个人的终末〉的段落,在这“已经"却“未完成"的时代中,尽自己成为管家的职分。(88)〈基督再来之后,永刑〉段落最后一句:“上帝给了每一个受造的人公平的机会,我们也为着自己活着时怎样使用这机会而负起当负的责任。"(94)想到日前看过毕德生著《天启的雷声》页17提出“中间人"论点:“信靠神的人,特别强烈感受到自已住在`中间地带’。(毕德生的《天启的雷声》阅读报告键结: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hotos/a.591158264394605/1572912796219142/

    这本书平凡却扎实的文字中,实实在在地把基督信仰讲的清楚,并确立福音的定位,太“旺德福"*了!(*Wonderful的音译)。

    最后有点不吐不快的感言:这本书不像一些学者一定强调什么宗啦、什么派啊又什么论啦,持这些论点的作者往往强调这些神学观点到一个地步,似乎比圣经还权威与更经典般!他们甚至有硬要把别人神学论点比下去的“覇道",唯独他们是“正宗”呢!学术界百花齐放,各家各派,各自表述,无可厚非。很不幸的是百年前黄乃裳创立的美以美宗(现称砂拉越卫理公会)近年来出现受他宗影响的本宗会友,在自己成长的教堂对面设立他宗教堂,或者在本宗神学院毕业却具強烈他宗思维的神学生,在牧会中有意无意吹棒他宗神学思想,并利用堂会资源购买各种他宗资料,导致会众的混淆。福州话有句话说“养鼠咬布袋",这些人真有“吃里扒外"及拉羊、偷羊之嫌。不过,这让本宗好好的反思,过去无限欢迎他宗的讲员及他宗出版品充斥图书馆,值得检讨。一方面说明本宗的宽宏大量,容纳百家齐放论,一方面要加强出版本宗的神学论著了。

(202022日阅毕、25日随笔)

梦里书阁(264)                                                     

书名:《海角七号》电影小说

剧本原著:魏德圣

小说改写:蓝戈丰

出版:[]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812

页数:251

价格:[新台币]280(大众书局书展RM5.00)

    《海角七号》(Cape No.7),是一部于2008年上映的台湾电影,为魏德圣的首部剧情长片,海角七号是一个日据时代位于恆春的地址,相隔了六十年,这个地址竟然再次出现在一个来自日本的邮包,而裡面则装了几封未曾寄出的情书。时间回到二次大战末期,日本战败,原本待在台湾的日人遭到遣返。其中有位日本老师带著一个少女的心上了船,这信便是诉说著关于大时代的无奈、关于爱情的磨难、关于思念的悲苦。由于时代颠沛的无情造成了这包裹延迟了六十年才到达台湾。

    不过,对于在下而言全书下面两句最有意思:

    “就是将整个恒春放火烧掉,然后给所有的少年家,全部叫倒转来家乡,重新再起,自己做头家,勿出外做人辛劳啦……。”(137)

    洪国荣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所有的年轻人叫回恒春,自己当家作主,不要出外当别人的伙计。

    戏中主角阿嘉反省,自己就是恒春外流的年轻人之一,直到在外地碰到困难才回来恒春,妈也好,其他年轻人的长辈也好,洪国荣所说的,不就是他们心声吗?当然,身为年轻人,他很明白恒春无法留住自己的原因,洪国荣的那股儍劲终归徒劳,但是他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精神,也值得鼓励了。(140)

    这两句话道出了小地方的心里话。诗巫岂不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吗?年轻人往外流,退休的也往外迁,咱们有什么可以留住这些年轻人呢?

    《海角七号》的成功,令导演魏德圣决定将原本因资金不足而搁置已久的电影《赛德克·巴莱》重新启动拍摄,最终于20119月正式上映。在下于2012年的探访原住民旅途中,在长途巴士上看了这部原住民求生存的感人电影。

(2021130日阅毕,131日随笔)

 

 

梦里书阁(263)                                                     

书名:《慷慨的正义:如何靠恩典行出上帝的公义》

       (Generous justice : how God’s grace makes u just)

作者: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译者:何明珠

出版:[]校园书房

日期:20207

页数:218

价格:[新台币]320(校园赠书)

    很多人对于基督信仰或福音似乎就是信靠耶稣蒙神拯救得永生而已。这本书告诉读者自己得救是基督白白赐与的不配得的恩典,上帝是有恩典有公义的,因为“真心被神恩典接触过,必定充满热诚,幇助贫苦穷乏之人。”(60)。作者也认为基督徒有责任“创造一种社会公义的文化”!(20)

    “基督徒是要散布在世界成为行公义的人,要参与救助、发展,还有改革。”(141)

    作者提摩太·凯勒,美国知名基督教作家,强调基督徒的“生命就是倾倒出来的生命,为穷人施行公义,表明一颗确实、真诚相信福音的心。”(179)

    他也提到了一些错误观念,比如行义就是惩罚罪恶、行义是类似社会福音,会带来纯正教义和灵性活力的亏损,但他强调施行正义就是关心穷人和弱势群体实是圣经的重要教导,与正统教义和福音使命不相矛盾。何况整本圣经彻头彻尾都在倡议:“要在地上建立公义"。(6)

    作者引用马太福音书2535-40节,“什么时候见主渴了、赤身露体、在监狱里"的答案是——在十字架上!在那里看到上帝不惜代价与世上受逼迫的人认同。这是上帝认同穷人最终极的表现。上帝不仅成为贫穷、遭弃的,还站在这些灵性破产、贫乏者的位置上,偿还我的儬债务。(178)

    凯勒也列出相关圣经经文的分析和实例,让人感受到上帝对于穷人和弱势群体深切的爱,同时让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会在行义上深深的亏欠。更重要的是,凯勒指出,上帝的恩典是行义的动力;正如信心必然带来行为,蒙恩必然使人行义。读完这本书会让人感到今天教会未能有効地将信仰付诸实践,因此有必要加强以爱的行动去关心困苦的人群,并建设充满慷慨正义的社区。作者也挑战基督徒“花在人身上的……应该远多于花在自己的娱乐、渡假……。"(55)

    读完这本书,想到马来西亚在疫情肆虐之下,各地教堂主动参与制造或赠物资或防疫与防护的用品,与此同时,年前设立的马来西亚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救援赈灾事工(MCRD-Methodist Crisis Refief & Development)是一个不分种族、宗教与国籍提供给灾区的人民适时与适当的人道援助。在东马的诗巫的卫理公会及天主教属下的退修中心给政府为隔离中心。那就是于119日起被充为新冠病隔及低风险治疗中心。咱们在行公义方面尽了点棉力,但似乎还可以加强。

(2021114日阅毕,120日随笔)

 

 

梦里书阁(262)                                                                 

书名:《什么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作者:洪兰

出版:[]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20319日第一版第五次印行

页数:286

价格:[新台币]400

    两年前读过李玮国送的一本洪兰著《请问洪兰老师》的书,由于听过她演讲,蛮喜欢她的文字。这本书则由刘伯举兄自古晋带回来,当然很快又把它读完。到底什么才人生最值得的事,当然书里没有yes or no的直接答案,作者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研究出发:从生活、亲子、思辨和素养等层面,提出一般人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与迷思,让大家在面对纷乱、似是而非的资讯时,能用有科学依据的理性态度来一一来检视,找到人生中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书中有几篇给在下兴趣的是: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作者引述一句英谚:“游荡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没有白走的。(14)因为人的兴趣一直会改变,但有时候多走一些看起来是寃枉路,其实只要虚心的学习,都是学到自己的功夫。

    在〈探索工作的意义〉一文,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找到自己存在价值,因为只有心中认同,工作才会卖力。她奉劝学生先从每天工作的内容中,找到工作的意义,先不要管工作的卑贱,只要是服务人群都有意义。她也说“人生不可能没有圧力,没有圧力人生是个没有意义的人生。快乐是自己去找的,改变态度就能改变生命”。(34-35) 

    ′说得愈多,其实愈无知?”作者引述有研究发现学术界里,愈是没有知识的人,愈会表现出无所不知,而且自以为是。“人贵自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者说,“有时,不说话,更显得你莫测高深,别人不敢轻视”。(71-72)咱们周边许多人,是不是也有这种情況呢?

    在〈亲子共读,可以改变孩子行为〉一文中,作者引述美国罗格斯(Rutgers)大学的调查发现“每日唸书给0岁和三岁孩子听的父母,比较不用动用到打和骂,孩子就会听话”,也就是说,靠著念书就能做到《颜氏家训》的”有为则为,有止则止”,也能"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 (136-138)

    很喜欢作者引用马克吐温说的“皱纹只是告诉你,这里曾经有过笑容。",心态一转变,人生就转变了。(58-59)

    A1时代与人文素养更重要〉一文则提到:“人类有今天的文明,完全在于我们比其他动物多了文字的传承和阅读的能力。不要以为会写程式就好,程序背后的人文素养才是创意的灵魂。”(278)

(2021110日阅毕,125日随笔,刘伯举赠书,2021110日阅毕)

 

 

 

 

梦里书阁(261)

书名:《青年变革者梁启1873-1898

 作者:许知远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期:20195

页数:397

价格:[人民币]68.00

        2021年新一年第2天读完的今年第一种书。

        老实说先看到作者许知远(担忧其评论文字仍能在中国生存),才决定买这本书的;也老实说开始阅读本书时,才晓得这本《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13-1898)》是第一卷,作者还会再写另外二卷,不过仍未出版。

         这第一卷书只写梁启超25岁以前的事迹——从有"神童"之称梁的出生、求学至中国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参与者的经历。看来下一回到广州要去茶坑去走访梁故居了。书中就写梁如何从村里的熟读四书五经的少年,锐变为将孔子改制与日本明治维新相连的年轻变革者。尤其他遇到狂生康有为,开始在印刷媒体出版中,以一种新文体的开创者;他迫不及待地将思想转化成行动,是公车上书的策动者之一,并在学堂中鼓动年轻人反叛意识,随后卷入百日维新的派系文`斗争……。

        给在下兴趣的是书中介绍中国科举之路的的重重考关。从两三岁至八岁,一个学童要认识两千个字,接下来要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然后,他们要学作制艺,也就是"八股文",科举考试的唯一文体。梁10岁参加童子试——童试由三场连续的考试组成:县试、府试、院试。 考生三场全部通过才能获得生员功名——就是中秀才,梁才12岁。(32)接著他参与三年一次的乡试与会试。”乡试”是在广州贡院举行,超过一万人考试,只有109人中举。被形容考生如”赤脚提篮的乞丐”,梁以第八名中举,时17岁。(54)最后一关,是进京赶考,所谓”会试”,又叫”春闱”,是最后一关,中者为进士。不中,他却遇见了康有为,并以康为师、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及至戊戌政变前夕。康有为曾提出中国人移民巴西论(204)并组织"百万殖民公司”,后来没成功,但可能给黄乃裳为移诗巫留下了遐想。(?)

        此外,本书给在下更有趣的是清末影响这些先进的变革者,可以看到宣教士的影子。梁为了对世界有更加认识,经常出入圣教书楼,那是广州唯一一家贩卖西学书籍的书店。(90)。后来,梁根据康有为办报,取名《万国公报》,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是模仿上海广学会所编的《万国公报》相同,以便推广,后来改名《中外纪闻》。当时广学会总干事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用西方模式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及教育。梁受李之影响颇大。在北京时,梁见到了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也是一位对改革极有兴趣的外国人,本身也是深感到"比起传圣经,应对社会危机才是更迫的问题"。(146-149)有关李提摩太可以详见本读书会第一本书介绍: https://www.facebook.com/cmmbookclub/photos/a.668519696658461/591235657720199。此外梁也曾在上海的”中西书院”短暂教书也学西文。”中西书院”为监理会(美国美以美会分出来的一支美国基督教派,后合併为卫理公会)由美籍林乐知(Allen Young)1881年创办。(115)有关林乐知可以参阅在下在卫理报撰写系列美以美的故事9:民间谑称“可口可乐”大学 乔治亚、上海建林乐知纪念教堂一文,http://scaccmm.sarawakmethodist.org/?p=30880

        书的最后是梁要逃进日本大使馆的前夕就停止,期待第二卷的出版。在页382-383,介绍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也让在下多一点认识日本明治维新的概况。不过,聪完给在下连想到的是对照我国两年前509“变天”630多天后亦以失败告终。安华、林吉祥、末沙布是变革者,老马是变革者也是太后,毛希珍是袁世凯……角色不尽然正确却有相似的情节!2020之后的马来西亚何去何从呢?!疫情高居不下,政坛病毒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则仍在继续之中。

(20201221日阅读,202112日阅毕,2021119日随笔)

 

梦里书阁(260)

书名:《赛莫达商业钜子传奇》

 作者:普雷米拉莫汉拉(Premilla Mohanlall)

译者:张庆禄

出版:[]pVm communications sdn bhd

日期:20133

页数:256

价格:RM19.90   

  2020年最后一天阅毕庚子年最后一本书《赛莫达,商业钜子》。

       其原籍巴基斯坦的父亲移民马来亚半岛与本地马来女子结婚,赛莫达(Syed Mokhtar Shah)出生在吉打州的亚罗士打,是移民二代。但因为1950年代(当时马来半岛)联邦宪法160条定义为一个”信奉伊斯兰、说马来话与遵循马来习俗的人”为"马来人"(39)。这就是马来西亚在国家独立后给许多本外地的土著的后代的机会,也塑造了所谓新马来人族群,融入国家的主流。华人似乎就注定是非土著,即使居住在这块土地三、五代或更长久,都未能被纳入国家主流的旀族群。赛莫达因缘际会及勤奋努力成为“新马来人”商业钜子。   

        2019年底在下参观KL的马伊斯兰艺术博物馆(Islamic Arts Museum Malaysia)买到这本传记,近日始阅读。这所博物馆就是由其集团所捐献的。赛莫达是马哈迪政府扶弱政策的新经济政策(NEP)下的得益者!书中提及如何与华人竞争的商业社会里,力争上游,不过他不忘记其成功实由许多华人的协助。   

        当然讲到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则是华人的痛,书中提及1971年推介之前,马来人占国家人口逾50%,但只掌控2%国内股本资金;而占人口总数30%的华人则手握20%;占人口8%的印度人手上有约1%。其余的股本资金由外国人掌控。(112)  

        身为新经济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也是最大受益者,赛莫达指称这项政策为马来西亚所有种族而设,每一个马来西亚人都可以善用它,从中受益。不过,今天马来西亚经济结构可能未如当初的新经济政策的分配国家财富,其中就是分配30%企业股权给占全国人口的60%土著,但他表示今天国内最富有的人,有华巫印等,都与新经济政策或政治庇护有关。(230-231)   

        赛莫达承认很多马来人滥用新经济政策,"很多马来人须为此负责,而许多华人亦难辞其咎。他们没有保留所获得的土著配额,相反的,他们脱售套现,或者成为代理人。华人利用种种诱惑来怂恿他们出配额。"(231)   

       不过对于砂拉越读者感兴趣的是书中提及赛莫达曾安排老马在迪拜(Dubai)参加一项经济论坛后到沙漠骑马,看到铝炼厂而兴起及完成了砂拉越峇贡水坝(Bakun Dam)提供应电力给万年烟铝熔炼厂。(197) 这造成了拉让江流域尤其是诗巫人,自上世纪的70年代因砂共而迁移外省,90年代则因水坝的恐慌再移民外地的浪潮。万年烟的铝厂造成环境污染疑云更是绘影绘声的一直在传著。

        无论如何,赛莫达是一位赚到钱也愿意捐钱的一位企业家。他相信:"财富必须循环运转。赚了钱,就该施舍出去。"他更设立了一个慈善机构,即奥布卡里共金会(Yayasan Albukhary)除了捐资兴建回教堂,也办大学,赞助中东前来就读的贫寒子弟。

        "在成长过程中,我深深领悟何谓信仰(Taqwa)与怜悯(Ehsan)。同时,所谓信仰并不只是每天祈祷五次,以及在斋戒月禁食,这两者,我固然也很投入;然而信仰也包括了要做上苍所允之事,必为上苍所禁之事."(237)

        赛莫达也说:"我们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能者,他们即使攀上成功的阶梯,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往上爬的时候,他们也向下望。他们要作出回馈,而这某种程度上使他们成为伟大的商人,他们勤奋工作,并不是出于贪婪,而是为了与社会共享成功;与此同时,他们的成功也令怹们更珍惜家人朋友,以及周遭的每一个人。"(239)

       虽然他与其他成功商人一样,都有许多争论的地方,不过,他乐善好施,并对信仰的体悟则是华人社会值得反思的。

(2020131日阅毕、2021116日随笔心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