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

二泉映月 - ​绝​唱 - 此曲只应天上有



天下第二泉:惠山泉


由来


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无锡令敬澄所开凿。惠山的得名
惠山泉
惠山泉(14张)
 是因为古代西域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结庐修行,古代"慧"、"惠"二字通用,便称惠山。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呈伏流而出成泉。泉池先围砌成上、中两池。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块条石以为栏,池深三尺余。池中泉水水质很好,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中池紧挨上池,呈四方形,水体清淡,别有风味。至宋代,又在下方开一大池,呈长方形,实为鱼池。明代雕刻家杨理特在下池池壁雕刻了一具螭首,这螭首似龙非龙,俗称石龙头,中池泉水则通过石龙头下注到大池之中,终年喷涌不息。池前建有供茶人品茗的漪澜堂,苏东坡曾在此赋诗曰:"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
相传唐代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随后,刘伯刍张又新等唐代著
名茶人又均推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所以人们也称它为二泉。中唐时期诗人李绅曾赞扬道:"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也。"宋徽宗时,此泉水成为宫廷贡品。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当时,赵孟頫还吟了一首咏此泉的诗:"南朝古寺惠山泉,裹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历史

惠山泉名重天下,四方茶客们不远千里前来汲取二泉水,达官贵人更是闻名而至。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嗜饮二泉水,便责令地方官派人通过"递铺"(类似驿站的专门运输机构),把泉水送到三千里之遥的长安,供他煎茗。宋代苏东坡深通"泉美茶香异"之理,他于熙宁年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他品饮之后,连声赞妙,并把泉水比作乳水,告诉人们说"乳水君当飨惠泉"。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在金军追击下被迫南逃途经无锡时,仍有雅兴"幸"惠山泉品茗。泉旁的二泉亭,就是当年地方官吏为迎接赵构所建。
北宋时,京城一些显贵和名士也常常不惜千里之遥,以舟车载运惠山泉水至开封。为了防止长途跋涉,水味变质,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折洗惠山泉"的办法。据周辉《清波杂志》第四卷记载,惠山泉水运到汴州后,用细沙淋过,便像新汲的一样,号称折洗惠山泉。用细沙淋过,也就是用细沙将水过滤一下,去掉其尘污杂味。惠山泉水也是当时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大文学家欧阳修曾以18年之功撰《集古录》十卷,请他的好友、大书法家、茶艺大学者蔡襄写序,欧阳修称此篇序文"字尤精劲,为世所珍"。为了酬谢蔡襄,他精心准备了4件礼品,一为鼠须栗毛笔,一为铜渌笔格,一为大小龙团茶,另一件就是一瓶惠山泉水,算作润笔。到明代,讲究品茶的人们慕惠山泉之名,但外地人毕竟不易得到惠山泉水,于是只好自制惠山泉水,以代替真惠山泉水。明代朱国祯记述此办法是:先把一般的水煮开,放到大缸内,把水缸放置在庭院中晒不到太阳的背阴地方,待到月色皎洁的晚上,打开缸盖,以便承受夜间露水的滋润,经过如此三个夜晚,再用瓢轻轻地将水舀到瓷坛中。据说用这种水"烹茶,与惠山泉无异"(《涌幢小品》),因此,用此法制成的泉水叫做"自制惠山泉水"。

地理位置


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南临太湖,西依惠山,京杭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横卧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山明水秀,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位于该市西部高329米的惠山,绵延20公里,其九峰如九条顽皮的苍龙,挤在一起,头东尾西,淹没于太湖之中。“挹九峰之苍翠,瞰太湖之波涛”。山间古木参天,幽谷清静,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是著名的锡惠风景游览胜地。
惠山多清泉,历史上冰有“九龙十三泉”之说。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澜泉,相传它是唐朝大历末年(公元779年),由元锡县令警澄派人开凿的。共两池,上池圆,水色澄碧,饮料都在这里汲取;下池方,虽一脉相通,但水质不加上池清澈。唐朝陆羽在他著的《茶经》中排列名泉20处,无锡惠山泉位居第二。另一位评水大家刘伯刍认为:“透宜于煮茶的泉水有七眼,惠山泉是第二”。此后“天下第二泉”之名为历代文人名流所公认。宋代诗人苏轼曾两次游无锡品惠山泉,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吟唱,更使惠山泉生辉。
惠山泉名不虚传,泉水无色透明,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甘美适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其原因是由于惠山夺石地层为乌桐石英砂岸村下水从地层中涌向地面时,水中杂质多数已在渗滤过程中除去。相传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很爱惠山泉水,曾令地方官使用坛封装,驰马传递数千里,从江苏运到陕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将此事和杨贵妃驿递荔枝之事相比联,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国去国三千里,莫笔杨妃爱荔枝。”到了宋朝,二泉水的声誉更高。苏东坡向人推荐:“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所载:“无锦惠山泉水,久留不败,政和甲午岁(公元1114年)赵霆始贡水于上方,月进百樽。”二泉水一度成为进献给皇帝的贡品。宋高宗兵败南渡时,也不忘饮用二泉水。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诗中称赞二泉:“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佳。一瓣佛香炷遗像,几个衲子拜茶忙……”。惠山泉水自泉壁石雕的“龙头”(螭首)中流出,叮咚作响,清脆悦耳。泉畔建有“二泉亭”,泉池旁的大石上,镌刻着“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赵子昂)所题。赵在题字之余,还题诗一首:“南朝古寺惠山前,裹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思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明朝,二泉更成了诗人墨客、达官贵人品茗游玩,题咏不绝的地方。特别是明初听松庵的高僧性海,请湖州竹工做了个天圆地方,形成乾坤壶的竹炉,以二泉水煮茗待客。著名画家王绂于洪武廿八年(公元1395年)为竹炉作画,并有诗云:“寒斋夜不眠,沦茗坐炉边;伙火煨山栗,敲冰汲涧泉,瓦铛翻白云,竹牖出青烟;一啜凤生腑,俄警骨已仙!”足见其倾倒之情。著名画家文徵明,在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二月十九日清明节,
与友人茶会于惠山,兴会所致挥毫作了《惠山茶会图》,设色纸本,再现了诗人、画家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情景,这一珍贵画卷,珍藏故宫博物院。

水质


惠山泉水为山水,即通过岩层裂隙过滤了流淌的地下水,因此其含杂质极微,"味甘"而"质轻",宜以"煎茶为上"。清乾隆皇帝计量各地名泉,量得惠山泉水为每量斗重一两零四厘,仅比北京玉泉水稍重略微。近年来经多次化验,知惠山泉水所含矿物质有钙、镁、碳酸盐等及微量氡气,表面张力大,水高出杯口数毫米而不溢,水质清澈透明而无任何有害物质,与世界卫生组织及美、日等国家的饮用水水质相比较,确系当今世界饮用水中之佼佼者。

“异”与“癖”


由于惠山泉水"上好",所以古代许多茶叶专家纷纷前来品尝研讨。华淑在《二泉记略》中就总结了惠山泉的"三异"与"三癖":"泉有三异,两池共亭,圆池甘美,绝异方池,一异也;一镜澄澈,旱潦自如,二异也;涧泉清寒,多至伐性,此则甘芳温润,大益灵府,三异也。更有三癖,沸须瓦缶炭火,次铜锡器,若入锅炽薪,便不堪啜,一癖;酒乡茗碗,为功斯大,以炊饮作糜,反逊井泉,二癖也;木器止用暂汲,经时则味败,入盆盎久而不变,三癖也。"这"三异三癖",实际上是具体细致地分析总结了惠山泉水的特色和煮茶的禁忌。

真实写照


元代时,到惠山泉品茗和汲水的更多了。当地官员为了限制人员流量,便在惠山泉外围设卡收税。到明代时,此泉依然是茶人、游客和汲水者的涉足热点,"漪澜堂下水长流,暮暮朝朝客未休"的诗句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乾隆皇帝南巡时,不但到惠山泉品水饮茗,而且诗兴大发,其诗曰:"惠泉画麓东,冰洞喷乳糜。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流为方圆池,一倒石栏甃。圆甘而方劣,此理殊难究。对泉三间屋,朴断称雅构。竹炉就近烹,空诸大根囿。"这首诗后来镌刻在惠山泉前景徽堂的壁上,被人们所传诵。

评价


历代名流对惠山泉均有很高评价,褒奖惟恐不及。其中不乏为惠山泉屈居第二泉而鸣不平之作。刘远的《惠山泉》有一诗:"灵脉发山根,涓涓才一滴。宝剑护深源,苍珉环甃壁。鉴形须眉分,当暑挹寒冽。一酌举瓢空,过齿如激雪。不异醴泉甘,宛同神瀵洁。快饮可洗胸,所惜姑濯热。品第冠寰中,名色固已揭。世无陆子知,淄渑谁与别。"明代有位镇江知府,尽管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就在他的辖区之内,但他还是认为第一的桂冠应该让给惠山泉。诗人王世贞也吟出:"一勺清泠下九咽,分明仙掌露珠圆;空劳陆羽轻题品,天下谁当第一泉?"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经无锡品尝了惠山泉后,援笔题诗,内中也有"中泠江眼固应让"之句,说明惠山泉水确实为天下稀珍之物,宜茶之水。

景观


二泉亭上有景徽堂,在此可品尝二泉水烹煮的香茗,并欣赏泉周围的美妙景致。从二泉亭北上有竹炉山房、秋雨堂、隔红尘廊、云起楼等古建筑。听松堂也在二泉亭附近。亭内置一古铜色巨石,称为石床,光可鉴人,可以偃卧。石床一端镌刻"听松"二字,为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皮日休在此听过松涛,留有诗句:"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从二泉亭登山可达惠山山顶,纵眺太湖风景,历历在目。

艺术成果


惠山泉不仅水甘美、茶情佳,而且还孕育了一位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阿炳和蜚声海内外的名曲《二泉映月》。"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惟余半夜泉中月,留照先生一片心。"宋代文人已经写出了钟情"半夜泉中月"的诗句。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无锡雷遵殿道观出了个小道士,名字叫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青年时双眼因目疾而先后失明。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在其父道士华清和的传授下,二胡演奏技艺渐臻圆熟精深,最后达到深高造诣,以致无锡的人们誉他为"小天师"。他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摸到惠山泉畔,聆听那丁冬泉声,手掬清凉的泉水,神接皎洁的月光,幻想着人间能有自由幸福的生活。他用二胡的音律抒发内心的忧愤和人间的疾苦,祈盼光明幸福的降临,作出了许多二胡演奏曲,其中以惠山泉为素材的名曲《二泉映月》最脍炙人口。此曲节奏明快鲜明,旋律清越动人。二泉孕育的名曲《二泉映月》,它和名泉一样清新流畅,发人幽思,催人奋进。人们为纪念这位著名民间音乐艺术家,1984年在二泉亭重建了华彦钧之墓。 从二泉亭北上,还有清代竹炉山房、秋雨堂、云起楼等。秋雨堂结构精巧,陈设古雅,中国电影《家》曾取景于此。听松亭也在二泉附近。亭内有一方古铜色巨石,平坦光滑,可横卧一人,称“石床”。一端镌有“听松”二字,是中国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