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都是女方在結婚前夕
在家裡宴請親友
曾幾何時
男方也舉行類似宴會
一方面是款待遠方回來親人
一方面是結婚前多的熱身宴吧!?
圖示媒人婆劉會玉喝著福州人的一碗好湯:臭枳柴煮墨魚豬腳,
包證你喝了一碗還要來一碗
......
下列是福建省情有關一些傳統結婚習俗的概要及今天仍在流傳與簡化的習俗:
嫁 妝
嫁女之家,必須於佳期前夕備好妝奩(即嫁妝),以供女子陪嫁帶往男家。舊時,福建民間妝奩什物名目繁多,主要有箱、櫥、桌、椅、凳及服飾、衣料、鞋襪、被帳、盆桶等日常生活用品。妝奩豐儉因女家貧富而異,懸殊頗為顯著。富者豐厚,不僅上述諸件一應俱全、數量充足,還加上使女、田產、金銀細軟和大筆“壓箱錢”,甚至包括棺木壽材;窮困人家則因陋就簡、勉強隨俗,使女、田產、金銀之類固無,就連普通奩具也大打折扣,相形見拙。因此民間有“富人家嫁女,窮人家賣女(賺聘金)”,“上等人家陪錢嫁女,中等人家將錢嫁女,下等人家賺錢嫁女”的說法。嫁妝,意不在奢華,而重其吉利像征。在福建多數地區,嫁妝中不可缺少的是馬桶、澡盆、燈等幾樣東西。馬桶俗稱“子孫桶”、“花盆”,澡盆俗稱“祖先盆”、“腳桶”,“燈”和“丁”諧音,皆取意早生貴子、人丁興旺。
新娘出閣,常有一對“帶路雞”(“引路雞”)陪嫁。娘家人預先仔細挑選一只即將下蛋的母雞和一只會啼更的雄壯公雞,待出嫁之日,用九尺紅頭繩,兩端分別捆住公雞與母雞的腳,成雙放進籃中,由新娘伴提到新郎家。因“雞”與“佳”揩音,寓意新娘新郎和睦相處,白頭偕老;“九”與“久”諧音,紅頭繩九尺寓意長久。新娘進洞房時,媒人或大姑大嫂趕緊把“帶路雞”放到床底下,然後撒些米,如果公雞先出來,大家高興地說:“頭胎准是男的”,若母雞當先,她們便連忙轉個口氣道:“先生姐姐再招弟弟”。如果當天或一兩天母雞就下蛋,更被視為新娘早生早育的吉兆。
結婚前夕
親友們吃了一頓後
女方就把一些妝嫁送到男方來
新郎哥
阿振接著新娘弟弟拿來的
一個皮箱上樓
......
以紅包代替的
紅線縛雞腳
安床習俗
安放好新床後,須請一位有“福氣”、“好命”的婦女(或丈夫健在、子孫滿堂的老者,或丈夫健在、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中年人)來縫制被褥、掛帳、鋪床。新床上往往放置一些寓意早生貴子、富裕康樂之類的物品。如撒紅棗(早)、花生(生)、桂元(貴子)於床,在床頭放4個貼“喜”字的柚子,有的則放內裝大米的米筒、尺、秤、算盤、剪刀等,再掛一盞小紅燈。在連城,先置12堆爆米花於新床,每堆兼有花生、豆子和小紅包,再呼12個童兒爬上去滾鬧,俗稱“爬床”。讓小男孩上新床翻爬滾鬧的習俗,在福建各地頗為普遍。若小兒滾爬時恰好撒尿,弄濕新床,主人非但不會生氣,反倒視為吉兆。阿振的床鋪由
由其最年長的三姨公三姨嫲、
外公外婆、大姑們一起來鋪設的
不過不再有那么多的東西擺設啦
小便
最後是來自柔佛的
阿沁孩子
要把新馬桶送到廁所
才完成任務
當然小弟弟
得到了一包紅包
賀 喜
婚嫁之際,接到請柬或口信的親友、戚屬和鄉鄰,紛紛趕來饋禮賀喜。在福建各地,女家的賓客多以衣物為賀禮,男家的賓客多以紅包(錢)為賀禮。賀禮多寡視關系親疏而定,也因貧富而有別,通常有一定之規。向婚嫁者賀喜,最忌以鐘為禮。因“鐘”與“終”諧音,“送鐘”有“送終”之嫌。也不可送去手帕,因手帕常是給人擦淚用的,帶傷感哀愁意味,與婚嫁喜慶相悖。一些本該成對的物品忌拆成單個作賀禮。送人一對花瓶或一對枕頭,祝夫妻成雙成對、比翼齊肩,禮輕意重;忌諱只送一只花瓶或一個枕頭。賀禮必須在婚禮前送達,婚禮後不能補送,補送被認為不吉利。主人收下賀禮,多要用紅紙按人頭一一登記,以便日後逢對方有婚嫁之事,自己回報賀喜有個底譜。男家一般得把眾賓客饋贈的彩聯、布料、床單等,依輩份、排行張掛於廳堂四周壁上,舅舅的聯軸當列首位。在壽寧,有“退禮”之俗,對送禮致賀卻無暇趕赴婚宴者,或曾有恩惠於婚嫁之家的人,其賀禮主家原封不動,待婚禮結束後幾日,再分別登門退還,並致謝意。
迎送親
古時男子必須親至女家以禮相迎,故六禮中謂迎娶為“親迎”。“親迎(俗稱上門娶),由男家具禮帖曰親迎之敬。……新郎至女家親迎。”(民國《廈門市志》卷20《禮俗志》)
現代版
迎親團
弟兄團
到女方家要經過
姐妹團的一些
考問等刁難遊戲
才能迎得新娘回的
圖示弟兄團出發前影
古代迎親必在黃昏以後,甚至深夜。但在近代福建,這一慣例已被打破。男方擇定迎娶時辰,或考慮兩家路途的遠近,或考慮新娘進門的時刻和男方婚宴開席的時間等情況決定。有因當地多家同時嫁女,新娘爭先出門,認為誰早出門,誰就早生育。於是,迎親者多於成婚之日凌晨或上午出發,新娘離家時間則上午、中午或傍晚不等。也有迎親者於婚前一日下午或黃昏赴女家住宿一宵,翌晨迎回新娘,又有不留宿女家,而於當夜、子夜或下半夜就接走新娘的。
舊時接親,行具以花轎為主,偶見二人抬、八人抬的花轎,但多數是四人抬的花轎。閩南有句俗語:“四個恭喜扛個也好”(老百姓生男孩稱“恭喜”,生女的叫“也好”)。花轎披紅結彩,裝飾金碧輝煌,由專營店鋪出租(兼代雇轎夫和鼓樂)。各地迎親都有儀仗,只是排列的次序和熱鬧壯觀的程度略有不同。花轎之外,普遍備有鼓樂隊數人,火把若干,大紅燈籠兩盞,燈籠上寫明男家姓氏,稱“高照”。
一路上迎親隊伍燈火閃爍、鼓樂悠揚、鞭炮喧天,熱鬧非凡。抵達女家時,女家也鳴炮迎進,而後端水、遞茶、煮點心,熱情接待;若在女家停留的時間較長,女家還會擺設筵席宴請迎親者。在福州,新郎進門後,女家請吃太平面,新郎太平蛋吃一個、留一個。在廈門,女家煮兩個雞蛋,剝殼後加白糖、紅棗做“雞蛋茶”招待新郎及其隨行,有的人家還要煮米粉和雞給迎親者食用。當日中午,女家置宴請客,宴席中女方親友會巧立名目盡量使新郎多喝酒,而新郎伴則想方設法為新郎擋駕,免得新郎喝醉。
在少數地區,迎親者還不能輕易地直接進入女家門戶。女家見到迎親隊伍來臨,立刻關上大門,待迎親者連續燃放三次鞭炮後方肯打開;迎親者要在女家舉行祭祖儀式,女家則備宴招待。有些地方,不管路途遠近,無論迎親人馬何時抵達女家外面,花轎都得等到天黑後才能進門;進廳後,樂班不斷在廳堂吹奏“鬧廳”曲調,催促新娘梳妝打扮。當然也有些地方,迎親者要進門更需費些周折,新郎不能徑直來到女家門口,如果女家住在鄉下,須於鄉村“水口”處停下,先到女家宗祠進香祭祖,然後走往女家;而女家緊閉門扉,迎親者要點燃三響高升炮,若無動靜,就再放三響,此時女家才遣人開門,新郎須給開門者(一般是新娘的兄長)遞上一個紅包,謂“開門禮”,如對方嫌“開門禮”太少,新郎則要添加到令其滿意而肯開門讓路為止;進入大廳後,女家給新郎披紅(在四堡鄉還要在新郎禮帽上插花),披紅、插花均由裁縫師代勞,並收新郎給予的紅包。
新娘起身出閣也有諸多規矩。上轎前,新娘先到廳堂祭拜祖宗牌位,並哭泣著向父母諸親一一拜別,互訴離衷。在福清、平潭、光澤等地,受拜的人須贈新娘以“紅包”,多少不拘。
出嫁之際,新娘總少不了啼哭一場,甚至要嚎啕慟哭,有的還邊哭邊唱,俗稱“哭嫁”。在福州,新娘常賴在床上啜泣吟唱,遲遲不起,謂之“賴床”。新娘哭嫁在近代已成為一種風尚,直到現在,哭嫁之俗依然基本保留。閩南有句俗語:“哭好命”,俗信新娘出閣無哭泣,娘家會“衰敗”;邵武也有俗諺:“新人哭,兩家福”。故新娘子出嫁前要學會一套拉腔拔調的哭嫁本領。由於女子出嫁前一直依戀於慈母膝下,同家人朝夕相處,一旦分離難免心酸神傷,依依不舍而涕下。遇包辦婚姻,女子不能自己選擇郎君,婚事不盡人意時,出嫁之際,女子心中更是充滿怨恨、悲憤,因此常借哭嫁來發泄。
新娘哭嫁時,其母親亦會隨之啼哭,甚至家族中的女眷、往日的女伴也要陪哭。母親的哭聲由衷而發,親生骨肉就要外嫁他家,惜別分離之苦自然湧上心頭。而女眷、女伴的陪哭,往往是觸景生情,或出於禮俗上的需要。
新娘出門上轎,須隨身帶幾樣吉祥、祛邪的物品。新娘下腹綁一紅布兜,兜內裝五子果和紅蛋。也有的新娘肚兜裡放有蜜棗、花生、桂元、蓮子、甜豆子,均取“早生貴子”之意。肚兜裝紅桔、桂元、佛桃、荔枝、花生、瓜子等,取“結果”生子之意;還要帶“壓歲錢”(用紅髻索編大銅錢成串,如龍狀,意取“長命富貴”)、“百子串”(以紅線把桂元百粒成串,意取“多生貴子”),有的還攜有用白綾彩線刺繡的“麒麟送子”圖。
新娘不僅在上轎時不可沾帶娘家的塵土,就是在廳堂裡跪拜祖宗、父母、親友時,也要踩在簸箕、米篩、紅布袋、毯子或椅子上面。為了避免帶走娘家的財氣,新娘應當把原來用的鑰匙留下(一般是上轎前交給兄弟)。在一些地方,新娘一出家門,娘家人就立即把大門關緊,唯恐“財運”隨嫁女“外流”;關門前後,還常伴有其他相應的舉動。
新娘上轎後,福建少數地方還興“拖轎”之禮。轎夫起轎欲走時,新娘母舅故意上前拉住花轎,連拖三次後才肯放行,以示難以割舍,俗稱“拖轎腳”。行“拖轎”禮後,新娘要送給娘舅一個紅包(由男方事先准備好)。也有地方是由小舅子出面拖轎,謂之“留轎”。
接到新娘返回男家的路上,迎親隊伍同樣是敲鑼鳴炮、吹吹打打,加上女方的送親人員,更顯得壯觀。新娘上路後,一般行人碰到花轎,不能與之搶道,而要讓其先行。舊時,就是當官的人或新登科第者,若路遇抬著新娘的迎親隊伍,亦得將官轎或大轎靠邊讓路。
花轎抬到男家門口,迎親隊伍和男家人員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喜慶。不少地方,新娘須按既定的吉時入門,若時辰未到,花轎得停於門前,新娘也不可下轎。舊時男尊女卑,做人媳婦地位更低,新娘臨門之際,就要領教男方的權威。
新娘下轎前,多由一男童揖請出轎,“好命人”或伴娘攙扶、牽引新娘,由新郎前導入房;也有由“好命人”或新郎開啟轎門、請新娘下轎。閩南人通稱牽新娘的“好命人”為“老姆”、“帶嫁姆”。在壽寧,由父母雙全的一長一幼兩名女子(俗稱“老接姑”、“嫩接姑”)挽新娘進門。也有者請新娘下轎的是一對童男童女。俗稱“接姑”、“接郎”。
昔日迎送親過程中的種種禮儀和禁忌,除一些上年紀的人尚不能釋懷外,已很少有人真正按照本意沿用陳規俗套,一般只是為了討個吉利偶爾為之,絕大部分青年男女對此已不在乎。
圖下是現代版的花轎:Toyota
宴 客
新娘進門,拜堂完畢,主家就要設酒筵宴客,俗稱“喜酒”、“結婚酒”。多定於晚間,也有的安排在中午。結婚筵席非同尋常,大多數地方的做法是即將開宴,必須鳴炮,既有致喜之意,亦為通知四散的賓客入座。正式上菜時,每道大菜必須逐一端至,不可幾道菜同時送來。大菜的道數普遍是成雙,其余點心、小碟則隨主便,亦以雙數居多。喜筵有十二碗菜,四點心、四水果、四腊味。在建陽,大菜四盤八碗、六盤八碗、八盤十二碗不等,外加兩點心、四小碟。在泰寧,一般為四盤八碗,多者有六盤十碗。在連城,大菜有四品(四個品碗)、八中(八個中碗)或八大(大碗)、八小(小碗),另三點心、十二圍碟。在同安,最少得十二道菜,通常為二十四道。但在龍岩,喜宴往往都出三十九道大菜。
喜宴中的魚和雞必須整頭,謂“全魚全雞”,不能斬斷切碎。吃雞時,只能吃雞身,不可動雞頭、雞腳。“雞頭酒”的風俗,端菜者有意識地將雞頭對向坐首席(俗稱“坐大位”)的貴客,這位貴客須飲干一杯酒後,將雞頭對向別人,以次推移,直至全席的人都喝上酒為止。後來由於沒有用全雞上席,以魚頭代替,演變成近世風行的喝“魚頭酒”了。在福州,婚宴中有道名菜曰“全只瓜”,用整條黃瓜魚烹成,頭尾俱在,像征婚姻美滿,善始善終;還有一道菜叫“太平燕”,以蛋、肉燕、魚丸一起煮成,取太平吉祥之意,於喜筵過半時端上,且要鳴炮慶賀。
終席一般以甜湯為殿,預祝新婚夫婦甜甜蜜蜜。此刻又要燃放鞭炮,首尾呼應。吃完喜酒,收拾盤碟時,忌將空盤相疊,否則就犯“重婚”之諱。在福州,喜宴結束後,來賓還有“酒包”帶走,表示宴席豐盛,不僅有的吃,而且有的拿。
過去,在許多地方,新郎新娘尤其是新娘並不出來與大家共赴喜筵,而於洞房內另設一桌酒宴讓他們自用,或是吃簡單一點的飯菜。待喜筵進行到一半時,由司儀、家長或媒人引導,新郎新娘來至廳堂向眾賓客敬酒;從大桌開始,逐桌輪過。通常一桌敬一杯,新郎的酒杯每次都得見底,以示誠意,對新娘則不強求。若婚宴規模盛大、新郎又不勝酒力,敬酒時新郎可請朋友中之善飲者替代。
有些地方,新郎新娘行“拜親”之禮與敬酒同步。婚宴開始時,新郎新娘皆入座,新娘最多吃上三個菜就離席,以示乍離娘家,無心赴宴。離席時,由接嫁婆陪同到各席敬酒後回房。
婚喜之際,主家辦酒席不只一餐。或當日中午、晚上兩頓都辦,或佳期前後連辦數次,各有名目,因地而異。有者,男家酒宴有的辦五天,有的辦三天。第一天設“宴媒酒”,主要是請媒人;第二天設“暖房酒”,招待至親;第三天新娘進門設“待客酒”,招待送禮賀客;第四天設“送客酒”,歡送諸親友返家;第五天設“洗廚酒”,酬謝前來幫忙的親友鄰裡。請三天酒的,便把暖房和宴媒合在一起,送客和洗廚合二為一。不過,在福建各地,無論喜酒置辦幾餐,總是以“正宴”、“待客酒”、“成親酒”的一頓為主,規模最大,請客最多,禮節最繁,鋪張排場,耗費不小。
東家把婚宴
設成
書 菜 宴
以書為禮
......
1 条评论:
恭喜﹗恭喜﹗
您家的媳婦真是美女
发表评论